當(dāng)前幼兒的道德審視
時間:2022-01-01 03:37:29
導(dǎo)語:當(dāng)前幼兒的道德審視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莫源秋工作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謙讓教育讓孩子們“口是心非”
閆老師給孩子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向全班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么,你拿哪個呢?”令閆老師感到十分滿意的是90%的孩子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午飯時間到了,閆老師給小朋友分花卷,有幾個小朋友亂嚷著要吃大的,閆老師氣得把飯盒一撂,板起面孔瞪著他們。正當(dāng)閆老師氣沖沖地要向他們?nèi)聲r,有個叫雷蕾的小朋友紅著臉輕輕對閆老師說:“閆老師,我要吃小的?!甭犃诉@句話,閆老師的心比吃了蜜還甜,畢竟還有個懂事的孩子。閆老師一高興馬上夾了個最大的花卷給雷蕾,并故意大聲地說:“雷蕾小朋友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她說要小的花卷,我偏要給她一個大花卷吃?!闭l知閆老師的話音剛落,包括剛才嚷得最兇的牛勇在內(nèi),全部改口說要小的了——閆老師發(fā)現(xiàn)那一雙雙本應(yīng)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的年齡和心智極不相稱的狡黠……當(dāng)輪到牛勇拿花卷時,閆老師夾了一個最小的給牛勇,但牛勇卻不肯伸手接,目光猶疑,仿佛在問:我都說了要小的,你怎么不給我大的呀!道德審視:1.孩子內(nèi)心想要“大的”,而我們卻強迫或暗示他嘴上說要“小的”,“小”讓孩子們從小就學(xué)會了口是心非,這真是我們品德教育的失誤。2.幼兒的謙讓行為只有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才可能被看成是“道德的”:第一,意圖上的謙讓而不是利己;第二,謙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謙讓是內(nèi)心的需要而非效用的計算。從上述案例中看到,孩子們被老師誤導(dǎo)了——他們“謙讓”是為了獲取大花卷,他們“謙讓”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計算而非內(nèi)心的需要。基于道德的建議:謙讓教育應(yīng)該讓孩子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如果孩子不愿意謙讓,沒有必要通過暗示甚至強迫的方式來讓孩子違心地“說出”謙讓或“做出”謙讓行為,因為這種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謙讓是虛假的謙讓,也是不可持續(xù)的謙讓,更不可能變成孩子的一種內(nèi)在品質(zhì)。其他方面的道德行為教育也應(yīng)該遵循這樣的原理,要激起幼兒的道德需要,要鼓勵孩子講真話,要營造一種具有德性的生活氛圍,只有這樣,相應(yīng)的品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另外,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謙讓的,我們應(yīng)該在孩子中建立一種公平的“序”,按照這種序,前面的孩子有權(quán)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需要考慮別人的臉色,特別是不用考慮老師的臉色行事,這樣,孩子們才不會口是心非,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才是自主的道德。
將贏輸看得比道德還重要
運動會開始了。操場上,“消防隊員”接力賽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在“加油!加油!”的呼喊聲中,“消防隊員”們按規(guī)則跑到指定地點穿上一件外套(必須扣5個紐扣)和一雙鞋子(必須系好鞋帶),然后沖向“火場”救火?!跋狸爢T”們一個接一個地在場地上奔跑著,突然,譚老師和她所帶的A班小朋友大喊:“B班小朋友犯規(guī)了,他只扣了3個扣子?!盉班那個孩子只得停下來扣好紐扣。過了一會兒,A班的小娟在匆忙中也只扣了3個紐扣就跑過去“救火”了,A班有一個孩子叫了一聲:“小娟,你的扣子……”譚老師連忙對A班的小朋友說:“噓——別做聲……”那個出聲的孩子馬上閉上了嘴。小娟勝利跑回來時,李老師和A班的孩子們?yōu)閬碇灰椎膬e幸的勝利而欣喜若狂……道德審視:1.老師和孩子們通過不道德的手段贏得了比賽,這是自私的表現(xiàn),也是不道德的表現(xiàn)。2.在老師倡導(dǎo)下,師幼同流合污,最終贏得比賽,這樣會給孩子十分惡劣的影響,那就是為了勝利,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規(guī)則,不顧道德,這也將會成為孩子今后行事的一種準(zhǔn)則。3.這種做假是在老師倡導(dǎo)下進行的,老師的這種失范言行會影響到老師今后在孩子中的正面教育力,削弱教育效果?;诘赖碌慕ㄗh:要讓孩子們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他們才會形成真正的德性。平時就讓孩子們時常在沒有德性的活動中浸染,那么,讓孩子們成為有德性的人那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欺騙孩子們
教師用激勵的口吻說:“看哪個小朋友坐得最好,我就請哪個小朋友來做老師的助手。”頓時,孩子們個個挺直腰板,用期待的眼神看著老師,有的半抬著屁股,噘著小嘴,身體筆直;有的將頭抬到不能再抬,眼睛瞟著老師,希望老師能看到他是坐得最好的。被老師叫到名字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走上去做老師的助手,沒有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全都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坐在椅子上,特別是那幾個確實坐得特別好的孩子,更是受了打擊,嘴里發(fā)出長長的嘆氣聲。道德審視:1.這種做法在幼兒園很普遍。但我在一些班級里看到被老師點名上去當(dāng)助手的往往總是那幾個孩子,甚至在有些班級就只是某一個孩子——這說明老師在讓孩子比賽“看誰坐得好”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助手的人選,“比賽”只是一個幌子而已。2.評判“坐得最好”的條件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只有老師知道,這樣的“比賽”為老師暗箱操作提供了機會,你在老師心目中不是“好孩子”,你此次坐得再好,老師也不會讓你當(dāng)他的助手。3.隨著孩子們被老師“忽悠”次數(shù)的增加,許多孩子就會相信:沒有老師的首肯,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幾經(jīng)打擊后,他就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他甚至?xí)φ麄€世界都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基于道德的建議:凡是以“比賽”的形式來出現(xiàn)的表現(xiàn)機會,要努力制定出一個可以操作的標(biāo)準(zhǔn),并且讓比賽的參與者——幼兒理解這一標(biāo)準(zhǔn),進而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努力減少人為操作給孩子們帶來不公平的印象,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讓孩子們知道,努力才有機會,努力就一定有機會。如果能讓孩子感覺到所有比賽活動都是公平的,那么在這種公平的世界里生活,必將有利于孩子們形成陽光般的心態(tài)。
- 上一篇:小議民族大學(xué)生道德意識
- 下一篇:工信委平安構(gòu)建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