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強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3:21: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刑事強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刑事強制的缺點及改善
一、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主要特點
(一)在權力結構的配置上,體現(xiàn)出立法授權的平級性。從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公安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提請批準逮捕及執(zhí)行逮捕的權力,檢察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自行決定逮捕及批準逮捕的權力,審判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及決定逮捕的權力。這樣的立法規(guī)定表明,我國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在權力結構的配置上與西方法治國家有明顯的不同,體現(xiàn)出立法授權的平級性:一是在縱向上,立法上沒有按照上下層級結構的要求設立一個統(tǒng)一或獨立的權力審查機關。刑事強制措施主要是根據(jù)刑事訴訟流水作業(yè)的不同階段,由公、檢、法三機關根據(jù)各自的辦案需要予以適用。二是在橫向上,公、檢、法三機關所擁有的權力基本上處于一種平行狀態(tài)。除公安機關適用逮捕需經檢察機關批準及檢察機關自行決定的逮捕需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外,三機關都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適用強制措施及適用何種強制措施,因此,三機關的權力是并行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低和大小之分。
(二)在強制措施的體系上,體現(xiàn)出審前羈押的混同性。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由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和逮捕五大措施組成。在大多數(shù)國家立法中,都將強制到案的措施與審前候審的措施分離,審前羈押需經特定的司法程序方可適用。與西方國家不同,作為審前一種最為嚴厲的剝奪人生自由的手段,除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法條里能夠找到“羈押”和“偵查羈押”的字眼外,審前羈押的字眼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無從找到,立法上并沒有將審前羈押設置為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而是將其混同于拘留和逮捕這兩大措施之中:一是從拘留措施來看,雖然在立法技術上將拘留設計為臨時剝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強制到案措施,但最長羈押時限為37天的制度設計,導致本應以臨時羈押為本質的拘留與長期關押的審前羈押沒有實質的區(qū)別。二是從逮捕措施來看,立法上將逮捕設計為審前羈押的法律程序。逮捕的性質歸根結底是通過國家權力和法律程序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于被羈押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拘留與逮捕作為我國刑事訴訟中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實際上就是以暫時剝奪犯罪嫌疑人之人身自由為手段而將其在法庭審判前予以關押的審前羈押。
(三)在強制措施的適用上。體現(xiàn)出比例原則的缺位性。刑罰有輕重之分,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和期限也應當與所指控的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可能課處的刑罰相適應,等待審判的人被置于羈押狀態(tài)應當是一種例外并盡可能短暫,同時不能通過收取過高保釋金的方法來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這就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刑事強制措施適用的比例原則。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設置,僅從類型設置上,按照比例原則的基本要求,由輕緩到嚴厲的順序將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逮捕依次排列,但到具體強制措施的適用上,并未將比例原則予以明確的規(guī)定和支持:一是立法上沒有體現(xiàn)“非羈押為原則,羈押為例外”的基本精神?,F(xiàn)行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和逮捕分別在不同的條文中作出了規(guī)定,并且對取保候審用“可以”、對逮捕卻用的是“應當”的立法表述,由此確立了以逮捕為核心的強制措施適用準則。二是操作上沒有符合罪行與羈押期限相適應的要求。雖然《刑事訴訟法》第69條及第127條分別就“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拘留期限延長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羈押期限延長有專門規(guī)定,但并沒有對輕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長羈押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在操作上對羈押期限的延長進行嚴格的審批和控制。三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收取保證金的數(shù)額沒有限制,對按照何種標準進行收取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
(四)在強制措施的程序上,體現(xiàn)出救濟機制的失衡性。按照“有權利則必有救濟”的法律理念,當公民的個人權利和自由遭受國家機構的侵害時,必須給予個人獲得司法救濟的機會。從現(xiàn)行強制措施適用的程序設計來看,法律沒有賦予相對當事人必要的救濟程序和救濟手段,救濟機制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一是各類強制措施的適用大多采用內部的、書面的行政性審批程序,或者采取公安機關呈請、檢察機關審批的行政性審查程序,當事人與其他訴訟參與人無法參與其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二是在刑事訴訟法第六章涉及到強制措施的27個條文中,只有《刑事訴訟法》第73條規(guī)定“辦案機關發(fā)現(xiàn)采用強制措施不當時,及時撤銷、變更”的自行糾正途徑及第75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為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申請司法機關給予解除”的自我救濟途徑,法律再也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自身救濟及社會救濟的途徑和手段;三是救濟程序的操作性差,法律所賦予相對當事人為數(shù)不多的救濟途徑,主動權也主要掌握在辦案機關手中。
二、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制度缺陷
優(yōu)化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論文
一、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概述
刑事法領域中的強制醫(yī)療通常被認為是保安處分的一種,是對實施了危害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適用的旨在隔離排害和強制醫(yī)療的刑事實體措施,目的在于消除精神病患者的人身危險性,防止再犯,達到防衛(wèi)社會的目的。[1]它對于精神病人的疾病治療、權益保障以及消除其人身危險性、預防其再次危害社會、維護公共安全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與我國《刑法》第18條規(guī)定的政府強制醫(yī)療措施有諸多共同點,如二者適用對象都是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適用都需要經過法定鑒定程序,都是為了防止精神病人繼續(xù)危害他人和社會。但二者也存在著諸多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1、性質不同。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特別程序,而后者屬于刑法授予政府的刑事執(zhí)行權;2、啟動主體不同。前者的啟動主體是檢察機關或法院,后者的啟動主體較為混亂,包括公安機關、精神病院、訴訟當事人、監(jiān)護人等;4、決定主體不同。前者的決定主體為人民法院,后者的決定主體一般為政府部門或公安機關;3、適用條件不同。新刑事訴訟法第284條中規(guī)定:“有繼續(xù)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yī)療”,可以理解為“社會危害性”作為強制醫(yī)療的主要條件;根據(jù)《刑法》第18條第1款規(guī)定,政府強制醫(yī)療將家屬和監(jiān)護人的看管和醫(yī)療作為強制醫(yī)療的前置程序,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的看管或醫(yī)療不足以防止其危險性的,才由政府強制醫(yī)療。
二、我國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的現(xiàn)狀分析
《刑事訴訟法》特別程序中用五個條款對強制醫(yī)療程序進行了規(guī)定,依次包括適用對象與決定主體、審理程序、強制醫(yī)療決定的定期評估與解除以及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這五個條款基本上勾勒出強制醫(yī)療程序的輪廓,但存在一些不明確、不完善之處,需要予以改進,也需要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其問題,促進其進一步完善。
(一)所規(guī)定的適用對象單一
依照刑事訴訟法第284條規(guī)定,實施強制醫(yī)療的對象為“經過依法鑒定確認不負刑事責任”的人。綜觀國外的立法,強制醫(yī)療的對象不限于此,還應包括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和無受審能力的精神病人。[2]《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第97條第1款規(guī)定對無執(zhí)行刑罰能力和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強制醫(yī)療措施;英國強制醫(yī)療的適用對象還包括有病無罪、無受審能和服刑期間患病的精神病人;德國、蒙古國刑法典強制醫(yī)療的對象同時還包括無受審能力和執(zhí)行刑罰能力的精神病人[3]。對于無受審能力的精神病人,根據(jù)目前法律規(guī)定和實踐操作,法院裁定中止審理后,待其病情好轉后再繼續(xù)審理。如果此種精神病人的家人無力或不愿給予治療,其仍然有潛在的社會危害性。
刑事強制措施探討論文
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制度存在較多問題。在強制措施的體系上,過度依賴羈押性手段,而對羈押的替代措施重視不夠。在現(xiàn)代各國刑事訴訟中,都存在剝奪人身自由和限制人身自由兩種強制措施。然而,單就等候審訊或審判的強制措施而言,剝奪人身自由只是一種例外,即使是已經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也往往能夠附條件地被釋放,在基本自由的狀態(tài)下等候審判和準備辯護。與法治國家的做法和國際準則的要求不同,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以剝奪人身自由的拘留、逮捕措施為核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狀態(tài)下接受偵查、檢察人員的訊問以及等候審判,是絕大多數(shù)刑事案件的“常規(guī)”程序;在制度設計上未能充分體現(xiàn)人權保障的精神,侵權預防和救濟機制不健全。由于我國未在刑事訴訟中完全確立無罪推定原則,使得刑事強制措施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權利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權利常常遭到侵犯而又缺乏救濟途徑。因此,應當采取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刑事強制措施不服的申告權以及變更刑事強制措施申請權,對被超期羈押的申告權,對超期羈押行為進行治罪,擴大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的適用范圍,設立取保候審脫逃罪、監(jiān)視居住脫逃罪,放寬逮捕條件,縮短刑事拘留期限等方法,完善刑事強制措施體系,保障公民權利。
我國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關于強制措施的規(guī)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保障人身自由的精神,但從立法規(guī)定和實務運用來看,這種保障仍然顯得力度不夠,其突出表現(xiàn)是:所有剝奪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一律采用單方面的行政審批程序,缺乏司法授權和司法審查程序,不足以防止強制措施被濫用:“懲罰性”地適用強制措施的情況比較普遍。強制措施本來是以保障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為宗旨的,其固有特征在于它對合法訴訟活動的保障性和對程序違法的預防性,而不具有懲罰性,因此它與刑罰和行政處罰等實體法上的“制裁”方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國際準則不僅禁止非法適用強制措施,而且也禁止“不合理地”或“不必要地”適用強制措施。然而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卻比較普遍地存在強制措施“懲罰化”的情況,即公安、檢察機關有意識地把強制措施作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懲罰,甚至是對其他人的一種威懾;偵查、起訴機關自我授權和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在強制措施的解釋和適用方面,公安、檢察機關的有關部門規(guī)章和司法解釋存在明顯的自我授權現(xiàn)象,從而削弱了法律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至于公安、檢察機關在適用強制措施過程中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那就更為突出了;立法規(guī)定的強制措施與實際適用的強制措施相脫節(jié),存在一些“法外”的強制措施。在法治原則之下,每一種國家權力的行使都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jù),符合法定的程序。尤其是剝奪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權力,更要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以防止政府無根據(jù)地或者非法限制或剝奪公民個人的人身自由。
如何正確對待各種沒有“法律”依據(jù)的強制方法以及如何協(xié)調各種合法強制措施之間的關系,成為完善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時必須面對的一個急迫現(xiàn)實間題。第一,完善刑事強制措施種類,實現(xiàn)刑事強制措施的多層次化構建。對物的強制措施規(guī)定列入刑事強制措施專章中進行規(guī)定;增設對單位使用強制措施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對隱私權的強制措施規(guī)定。第二,建立“取保候審為主、被逮捕羈押為輔”的刑事強制措施新制度。第三,優(yōu)化整合強制措施權力配置,切實加強權力相互制衡。對公安機關使用強制措施權力適當分離;對檢察機關對自偵案件強制措施權力上收一級;對審判機關強制措施使用完善程序。第四,建立司法救濟機制,切實保障被執(zhí)行人員的合法權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刑事強制措施不服的申告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變更或者解除刑事強制措施的申請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被超期羈押的申告權。
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存在是刑事訴訟的必然,是刑事訴訟活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其使用正確與否,不僅僅關系到案件的進程,關系到案件的正確處理,而且是一個國家刑事訴訟是否民主的是否公正的重要表現(xiàn),所以,為了促進訴訟順利而有效地運行、及時地追究和懲罰犯罪,更好的維護和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權,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刑事強制措施制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刑事強制措施制度改革論文
一、逮捕制度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在我國現(xiàn)有的刑事強制措施體系中,逮捕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種強制措施,其重要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立法上逮捕是最嚴厲的強制措施,被視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妨礙刑事訴訟任務完成的最有效的手段”①;二是在實踐中逮捕的適用率很高,成為偵查中普遍采用的強制手段。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1998年全國公安機關報請批準逮捕的案件447472件、689025人,人民檢察院批捕388788件、582120人,批捕率是86.89%和84.48%②。從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的相關數(shù)據(jù)來看,近三年來全國檢察機關的刑事案件批捕率均在90%左右。相比較而言,同樣可以較長時間約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強制措施實踐中卻適用得較少。與嚴厲性強、適用率高相對應,逮捕也是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問題最多的強制措施之一,亟待通過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來加以完善。我們認為,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應當主要從以下方面來完善我國的逮捕制度:
(一)將“逮捕”變更為“羈押候審”,實行“逮捕前置主義”
從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現(xiàn)行逮捕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逮捕即產生羈押的效力,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也就意味著在一定時間內將被羈押,被剝奪人身自由③。在學理上,一般將逮捕的內涵解釋為羈押,如權威教科書就將逮捕解釋為:“逮捕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進行審查的強制措施,是刑事訴訟強制措施中最為嚴厲的方法。其嚴厲性表現(xiàn)為強行剝奪人身自由,羈押審查?!雹軐W者也解釋為:“逮捕是由法律指定的執(zhí)法機構依照正當?shù)姆沙绦颍槍赡芘刑幰欢ㄐ塘P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有時限羈押、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最嚴厲的刑事強制措施?!雹菘梢姡瑹o論就我國現(xiàn)行立法還是主流的學術理論,均認為逮捕與羈押基本同義。問題在于,這種將逮捕與羈押等同而沒有明確區(qū)分的法律規(guī)定,極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亂。因為刑事訴訟法在規(guī)定了“逮捕”這一強制措施的同時,又在多個法條中使用了“羈押”的措辭⑥,真正較長時間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實際上是“羈押”而不是“逮捕”,但“羈押”卻又不屬于強制措施的范疇,這就導致“羈押”在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中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正如有學者所言:羈押在我國“既不是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也不是一種懲罰性手段,而是拘留、逮捕后的剝奪人身自由的一種持續(xù)狀態(tài),這種持續(xù)狀態(tài)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⑦。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中逮捕與羈押是兩種不同的強制措施,這使我們在對外學術交流時會與對方就逮捕與羈押制度產生誤解,不利于與國際接軌。因此,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有必要對逮捕與羈押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各國刑事訴訟法對于逮捕與羈押之間的關系界定并不完全相同。大多數(shù)國家立法中,逮捕在法律效力上僅限于逮捕的動作行為,而不具有長期羈押的法律效力。逮捕產生的法律后果并不必然是羈押,逮捕只是羈押的前提,即實行所謂的“逮捕前置主義”。如在英美法系國家,司法警察將嫌疑人逮捕之后,必須在法定的最短時間內,將嫌疑人提交給法官進行審查。法官一般要舉行專門的聆訊程序,在控辯雙方的共同參與下,審查對嫌疑人進行羈押是否符合法定的條件,然后才能作出是否羈押或采取其他強制措施的裁決⑧。在德國,法官決定待審羈押時,應當簽發(fā)書面逮捕令。根據(jù)逮捕令逮捕被指控人后,應當不遲延地向管轄案件的法官解交,如果不能及時向管轄案件的法官解交的,應當不遲延地至遲在逮捕后的第二天向最近的地方法院法官解交。解交后,法官應不遲延地對被指控人就指控事項予以訊問,以便作出是否維持逮捕即維持待審羈押的決定⑨。在日本刑事訴訟法中,逮捕與羈押是兩種不同的強制措施。羈押必須以合法的逮捕為前提,羈押犯罪嫌疑人必須先實行逮捕或由檢察官提出羈押申請,禁止偵查機關自行決定羈押。即在逮捕與羈押的關系上,日本也奉行“逮捕前置主義”。在日本學者看來,實行“逮捕前置主義”理由主要有:先行實行限制人身期間較短的逮捕,在必要情況下進而實行羈押,有助于提高偵查效率和實現(xiàn)司法監(jiān)控,而且對犯罪嫌疑人實行逮捕后本身存在予以釋放的可能性⑩。
我們認為,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將逮捕與羈押混同的立法方式,一方面,如前所述容易導致立法及理解上的混亂,另一方面,逮捕即產生羈押的效力,容易導致對逮捕的后續(xù)行為即羈押這一剝奪人身自由的嚴厲措施缺乏必要的審查和規(guī)制。我們主張,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應當采取大多數(shù)國家逮捕與羈押分立為兩種不同強制措施的做法,對逮捕的含義進行重新界定并建立與之配套的一系列機制,將現(xiàn)行的逮捕制度明確變更為羈押制度,同時確立“逮捕前置主義”的訴訟原則,明確逮捕只是羈押的前提,逮捕后是否應當羈押,尚需要經過一定的審查程序,作出羈押決定后才能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付羈押,從而使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較長時間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立法規(guī)定與多數(shù)國家的做法接軌。同時由于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逮捕的實質內涵是羈押,如此修改也使“逮捕”體現(xiàn)了其原本就是羈押的法律內涵。至于具體的措辭,我們主張采用“羈押候審”這一用語,理由有三:其一,“羈押候審”這一概念首先明確了該強制措施的基本特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將在一定時間內被剝奪人身自由,被關押,這是羈押制度的本質所在;其二,“羈押候審”這一概念還揭示了采用羈押措施的目的是“等候審判”,是為了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到庭接受審判,保障審判的順利進行而采取的防范手段,明確了羈押是一種預防性措施而不是懲罰性措施,這與我國主流理論關于強制措施法律屬性的界定相一致;其三,“羈押候審”還與“取保候審”相對應,形成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身份確定后等候審判的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取保的方式被限制人身自由而等候審判,二是通過羈押的方式被剝奪人身自由而等候審判,從而建立了我國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候審判的較為完善的強制措施體系。
刑事強制舉措體制不足以及優(yōu)化
一、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主要特點
(一)在權力結構的配置上,體現(xiàn)出立法授權的平級性。從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公安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提請批準逮捕及執(zhí)行逮捕的權力,檢察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自行決定逮捕及批準逮捕的權力,審判機關享有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及決定逮捕的權力。這樣的立法規(guī)定表明,我國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在權力結構的配置上與西方法治國家有明顯的不同,體現(xiàn)出立法授權的平級性:一是在縱向上,立法上沒有按照上下層級結構的要求設立一個統(tǒng)一或獨立的權力審查機關。刑事強制措施主要是根據(jù)刑事訴訟流水作業(yè)的不同階段,由公、檢、法三機關根據(jù)各自的辦案需要予以適用。二是在橫向上,公、檢、法三機關所擁有的權力基本上處于一種平行狀態(tài)。除公安機關適用逮捕需經檢察機關批準及檢察機關自行決定的逮捕需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外,三機關都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適用強制措施及適用何種強制措施,因此,三機關的權力是并行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高低和大小之分。
(二)在強制措施的體系上,體現(xiàn)出審前羈押的混同性。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由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和逮捕五大措施組成。在大多數(shù)國家立法中,都將強制到案的措施與審前候審的措施分離,審前羈押需經特定的司法程序方可適用。與西方國家不同,作為審前一種最為嚴厲的剝奪人生自由的手段,除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法條里能夠找到“羈押”和“偵查羈押”的字眼外,審前羈押的字眼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無從找到,立法上并沒有將審前羈押設置為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而是將其混同于拘留和逮捕這兩大措施之中:一是從拘留措施來看,雖然在立法技術上將拘留設計為臨時剝奪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強制到案措施,但最長羈押時限為37天的制度設計,導致本應以臨時羈押為本質的拘留與長期關押的審前羈押沒有實質的區(qū)別。二是從逮捕措施來看,立法上將逮捕設計為審前羈押的法律程序。逮捕的性質歸根結底是通過國家權力和法律程序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于被羈押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拘留與逮捕作為我國刑事訴訟中最為嚴厲的強制措施,實際上就是以暫時剝奪犯罪嫌疑人之人身自由為手段而將其在法庭審判前予以關押的審前羈押。
(三)在強制措施的適用上。體現(xiàn)出比例原則的缺位性。刑罰有輕重之分,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和期限也應當與所指控的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可能課處的刑罰相適應,等待審判的人被置于羈押狀態(tài)應當是一種例外并盡可能短暫,同時不能通過收取過高保釋金的方法來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這就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刑事強制措施適用的比例原則。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設置,僅從類型設置上,按照比例原則的基本要求,由輕緩到嚴厲的順序將拘傳、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逮捕依次排列,但到具體強制措施的適用上,并未將比例原則予以明確的規(guī)定和支持:一是立法上沒有體現(xiàn)“非羈押為原則,羈押為例外”的基本精神?,F(xiàn)行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和逮捕分別在不同的條文中作出了規(guī)定,并且對取保候審用“可以”、對逮捕卻用的是“應當”的立法表述,由此確立了以逮捕為核心的強制措施適用準則。二是操作上沒有符合罪行與羈押期限相適應的要求。雖然《刑事訴訟法》第69條及第127條分別就“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拘留期限延長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羈押期限延長有專門規(guī)定,但并沒有對輕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最長羈押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在操作上對羈押期限的延長進行嚴格的審批和控制。三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收取保證金的數(shù)額沒有限制,對按照何種標準進行收取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
(四)在強制措施的程序上,體現(xiàn)出救濟機制的失衡性。按照“有權利則必有救濟”的法律理念,當公民的個人權利和自由遭受國家機構的侵害時,必須給予個人獲得司法救濟的機會。從現(xiàn)行強制措施適用的程序設計來看,法律沒有賦予相對當事人必要的救濟程序和救濟手段,救濟機制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一是各類強制措施的適用大多采用內部的、書面的行政性審批程序,或者采取公安機關呈請、檢察機關審批的行政性審查程序,當事人與其他訴訟參與人無法參與其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二是在刑事訴訟法第六章涉及到強制措施的27個條文中,只有《刑事訴訟法》第73條規(guī)定“辦案機關發(fā)現(xiàn)采用強制措施不當時,及時撤銷、變更”的自行糾正途徑及第75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為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申請司法機關給予解除”的自我救濟途徑,法律再也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他自身救濟及社會救濟的途徑和手段;三是救濟程序的操作性差,法律所賦予相對當事人為數(shù)不多的救濟途徑,主動權也主要掌握在辦案機關手中。
二、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制度缺陷
刑事訴訟強制措施試析論文
我國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關于強制措施的規(guī)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保障人身自由的精神,但從立法規(guī)定和實務運用來看,這種保障仍然顯得力度不夠,其突出表現(xiàn)是:所有剝奪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一律采用單方面的行政審批程序,缺乏司法授權和司法審查程序,不足以防止強制措施被濫用:“懲罰性”地適用強制措施的情況比較普遍。強制措施本來是以保障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為宗旨的,其固有特征在于它對合法訴訟活動的保障性和對程序違法的預防性,而不具有懲罰性,因此它與刑罰和行政處罰等實體法上的“制裁”方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國際準則不僅禁止非法適用強制措施,而且也禁止“不合理地”或“不必要地”適用強制措施。然而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卻比較普遍地存在強制措施“懲罰化”的情況,即公安、檢察機關有意識地把強制措施作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懲罰,甚至是對其他人的一種威懾;偵查、起訴機關自我授權和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在強制措施的解釋和適用方面,公安、檢察機關的有關部門規(guī)章和司法解釋存在明顯的自我授權現(xiàn)象,從而削弱了法律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至于公安、檢察機關在適用強制措施過程中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那就更為突出了;立法規(guī)定的強制措施與實際適用的強制措施相脫節(jié),存在一些“法外”的強制措施。在法治原則之下,每一種國家權力的行使都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jù),符合法定的程序。尤其是剝奪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權力,更要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以防止政府無根據(jù)地或者非法限制或剝奪公民個人的人身自由。
如何正確對待各種沒有“法律”依據(jù)的強制方法以及如何協(xié)調各種合法強制措施之間的關系,成為完善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時必須面對的一個急迫現(xiàn)實間題。第一,完善刑事強制措施種類,實現(xiàn)刑事強制措施的多層次化構建。對物的強制措施規(guī)定列入刑事強制措施專章中進行規(guī)定;增設對單位使用強制措施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對隱私權的強制措施規(guī)定。第二,建立“取保候審為主、被逮捕羈押為輔”的刑事強制措施新制度。第三,優(yōu)化整合強制措施權力配置,切實加強權力相互制衡。對公安機關使用強制措施權力適當分離;對檢察機關對自偵案件強制措施權力上收一級;對審判機關強制措施使用完善程序。第四,建立司法救濟機制,切實保障被執(zhí)行人員的合法權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刑事強制措施不服的申告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變更或者解除刑事強制措施的申請權;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被超期羈押的申告權。
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存在是刑事訴訟的必然,是刑事訴訟活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其使用正確與否,不僅僅關系到案件的進程,關系到案件的正確處理,而且是一個國家刑事訴訟是否民主的是否公正的重要表現(xiàn),所以,為了促進訴訟順利而有效地運行、及時地追究和懲罰犯罪,更好的維護和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權,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刑事強制措施制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陳光中主編:《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完善中國刑事強制對策司法審查管理思索
一、我國刑事訴訟目的分為不同層次,即直接目的是實現(xiàn)國家刑罰權和刑事程序人權保障統(tǒng)一。間接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離不開強制措施保障。刑事強制措施權力是一種國家對公民的人身自由暫時限制或剝奪的權力。然而一切有權力的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因而,有必要對強制措施權力進行監(jiān)督制約——司法審查,同時,建立起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是現(xiàn)代民主化、科學化刑事訴訟的必然要求。不論大陸法系或是莢美法系國家,在刑事訴訟中,都對強制措施建立起司法控制、審查制度。本文擬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關于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規(guī)定進行比較評述.并對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缺乏司法監(jiān)控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建立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制度.以期對我國刑事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二關于兩大法系主要國寮刑事疊制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爰其比較
(一)英美法系國家對強制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
在美國刑事訴訟中,顯著特征是將被告人所有的一些重要訴訟權利上升到憲法.并納入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體系之中。尤其是警察實施的涉及限制個人人身自由、財產和隱私權強制措施,憲法和法律都確立限制性規(guī)則。其中對警察逮捕、羈押、保釋等都建立起司法審查制度。除了法律規(guī)定外,警察對任何人實施逮捕等.必須首先向一名中立的司法官提出申請,證明被逮捕者或被搜查者實施罪犯行為具有“可成立理由”.并且說明逮捕或搜查是必要的.經法官審查以后.認為符合法定條件.才許可逮捕證和搜查權令狀.這些規(guī)定了警察行使逮捕權或搜查權的程序和界限。根據(jù)‘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剛>的規(guī)定,不管是法官簽發(fā)合法令狀進行逮捕還是緊急逮捕.都要在“無不必要拖延”的情況下,將被捕者立即送往最近法官處,通過“開庭審理”形式.進行逮捕的警察或檢察官要出庭控告,提出逮捕的理由,嫌疑人進行對抗,然后由法官對嫌疑人作出是否允許保釋的決定。關于嫌疑人被捕后的羈押問題,法官擁有最終審查權和裁決權。
在英國.在逮捕、搜查、羈押等涉及到限制或剝奪個人人身自由、財產權和隱私權的強制措施方面,建立起了較完善的司法審查制度。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允許采用“無證逮捕或搜查”外,警察對任何公民實施逮捕或搜查、扣押,都必須經過治安法官審查.許可逮捕或搜查扣押令狀。對任何公民逮捕之后的羈押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經較高警銜的警官批準,可以延長l2小時.還必須取得治安法院或其他法院合法授權。取得法院授權后,警察逮捕后的羈押期限不得超過96小時,此后.警察必須將嫌疑人提交治安法院.就是否進行羈押作出裁判決定。治安法院就是否進行保釋問題進行聽審,警察和嫌疑人及其律師作為控辨雙方要到庭陳述意見進行辯論,然后由法官進行裁判。
(二)關于大陸法系國家強加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
刑事強制司法審查制度構建論文
【論文摘要】在世界上,不論是英羹法來的國家.抑最太陸法親國家,都已建立起刑事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我國刑事訴語中的強制措施決定權是由公安機關(包括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行使.這不論從法理上還是在訴訟實踐中都缺乏合理性和正當性。借鑒兩太法來主要國家關于強制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并從我國司法實踐出發(fā).筆者認為建立起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司法審查制度是我國刑事司法改革不可回避的課題。
【論文關鍵調】司法審查;處分決定權;程序性裁判權
一、引言
我國刑事訴訟目的分為不同層次,即直接目的是實現(xiàn)國家刑罰權和刑事程序人權保障統(tǒng)一。間接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離不開強制措施保障。刑事強制措施權力是一種國家對公民的人身自由暫時限制或剝奪的權力。然而一切有權力的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因而,有必要對強制措施權力進行監(jiān)督制約——司法審查,同時,建立起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是現(xiàn)代民主化、科學化刑事訴訟的必然要求。不論大陸法系或是莢美法系國家,在刑事訴訟中,都對強制措施建立起司法控制、審查制度。本文擬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關于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規(guī)定進行比較評述.并對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缺乏司法監(jiān)控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建立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司法審查制度.以期對我國刑事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二、關于兩大法系主要國寮刑事疊制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爰其比較
(一)英美法系國家對強制措施司法審查的規(guī)定
精神病人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缺陷及建議
摘要:我國在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中,精神病人的疾病成為阻礙社會法治進程與和諧的重要問題,新修改的刑訴法已經把強制醫(yī)療納入到了特別程序加以規(guī)定,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該制度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有必要繼續(xù)對我國現(xiàn)行的強制醫(yī)療制度進行研究,最后實現(xiàn)保障人權與社會秩序的平衡。
關鍵詞: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缺陷;建議
我國的精神病人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起步較晚,從1997年刑法進行了原則性規(guī)定一直到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釋的出臺,我國的強制醫(yī)療制度體系才較為完整的形成。
一、刑事強制醫(yī)療制度的概念和性質
(一)精神病人刑事強制醫(yī)療的概念
強制醫(yī)療是指對那些違反刑法,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全的具有暴力傾向的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進行非自愿的接受治療的保安措施。其具有強制性和公益性的特點。新刑訴法規(guī)定的強制醫(yī)療制度并不是為了處罰而是為了治療和改善,雖然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但是存在著法定的阻卻事由,不予處罰。但是其仍存在著繼續(xù)危害社會的可能性所以必須加以治療,是一種社會防衛(wèi)。具有以下特點:
刑事訴訟審前階段強制性處分司法審查論文
【論文關鍵詞】刑事訴訟審前階段強制性處分司法審查
【論文摘要】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在防止公權力濫用、保障人權方面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聯(lián)合國及其他一些國際組織有關文件對此制度進行了確認。在我國刑事訴訟法面臨再次修改的機遇面前,一些學者就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的蒂件尚存有爭議。因此,在司法審查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專門就其奈件進行了探討,提出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的條件外在社會機制條件和內在訴訟機制條件兩個方面。
為了有效抑制公權力濫用、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大多數(shù)國家在審前階段建立了司法審查制度,聯(lián)合國及其他一些國際組織有關文件也對此制度進行了確認,然而中國至今未確立該制度。本次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是否應在我國建構起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呢?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學界對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的價值已基本沒有爭議,現(xiàn)在爭議的焦點是我國是否具備建構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的條件。那么,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的條件是什么?本文擬對此加以專門探討。
一、司法審查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內涵
從國外有關司法審查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一般認為,所謂司法審查制度,是指國家專門司法機關為保障個人基本權利、防止國家強制權濫用,對國家強制權行使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制度。作為發(fā)端并成熟于西方國家的一種法制監(jiān)督制度,司法審查制度具有如下基本內涵:
(一)司法審查的主體是司法主體,即法院。在國外,司法權就是指懲罰犯罪和裁決私人訴爭的權力。世界各國通行的“司法”概念,與審判實為同義語。因此,國外所說的司法審查,也就是法院所進行的審查。這和我國對司法權的界定明顯不同。在當代中國,司法權通常被認為是“國家行使的審判和監(jiān)督法律實施的權力”。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我國有關法律規(guī)定司法權統(tǒng)一行使的機關是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有學者認為我國已有自己的刑事訴訟司法審查制度,即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逮捕申請依法進行審查、批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