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景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30 18:4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春景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詩詞《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猓蚀私显谒男哪恐辛粲猩羁逃∠?。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篇3
一、 在評價中反思,變浮躁為踏實
“三人行,必有我?guī)?。”在課改中,教師要想快一些提升自己,尋找同伴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課堂教學之后,請同事評價,從評價中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既可以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又可以總結自己的教訓,對于改進課堂教學和發(fā)展自我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在活動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我讓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進行“說春詞”“對春聯(lián)”“唱春歌”“畫春景”活動。課堂上熱熱鬧鬧,可謂是“書聲、歌聲、歡笑聲,聲聲入耳”,課堂氣氛空前高漲。我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才把異常興奮的學生拉回到課文中來。滿以為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倡導的“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能力”的要求,沒想到評課時,一位同事提出了這樣疑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學到了哪些語文知識呢?”
是啊,這句話不亞于一個響雷震醒了我。語文實踐活動課,是一種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語言,形成語文能力為內容,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的實踐活動。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花了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表演、匯報,而并沒有引導學生從活動中探究到語文知識,更談不上提高語文素養(yǎng)了。這樣的設計雖然沒有走題――離開語文,但事實上只讓學生了解到一些“關于語文”的內容。明顯是浮躁的,熱鬧背后是空虛的。反思及此,我立即對這個環(huán)節(jié)重新進行設計。讓學生欣賞春景(課件播放),然后讓學生試著用上描寫春天的美詞佳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頌春景。同樣,學生熱情高漲,暢所欲言?!翱吹竭@滿園春色,就想到我家門上的春聯(lián):‘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薄拔乙豢吹竭@潔白如雪的梨花,就知道春天來了,不是有一句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嗎?”“春天是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我看到清晨的朝霞映紅了大地,綠葉、青草、野花正貪婪地吮吸著甘露?!薄拔衣牭搅舜禾斓哪_步聲。春雨染綠了柳絲,春風吹綠了小草,吹開了田野里五顏六色的野花。我真想投入它的懷抱里?!薄⒆觽兙始姵实拿枋鰹檎n堂增色不少。他們不僅用所學過的知識再現(xiàn)了春天的美景,也在表達過程中訓練了語言能力。
二、 在感悟中反思,轉被動為主動
在教學“吟誦春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學生激情四溢地吟誦完詩歌后,我讓學生模仿古代大詩人也來創(chuàng)作一兩句贊頌春天的詩。本以為這將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結果卻使課堂一下子沉寂下來,學生冥思苦想了好一會兒,也沒想出令人滿意的詩句。課后仔細想想,其實責任不在學生,而在于我自己,是我一下子先給學生套上了一個圈子――模仿古代大詩人的作品。試想,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創(chuàng)作《泊船瓜州》時,為了“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一個“綠”字反復斟酌了好多次,我們的小學生怎么能在幾分鐘內想出什么絕妙的詩句呢?一個要求把學生逼到了死角?!皼]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鳖A設必須以學情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節(jié)課,教師都應該根據(jù)學情備課。在課堂上,有時候教師一句話說不對,就有可能讓學生陷入困境。
感悟及此,我讓學生在吟誦完描寫春天的詩歌后,激勵學生:“想不想也來露一手,用我們自己的詩來夸夸我們眼中的美好春色?”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各小組的同學有的低頭沉思,有的交頭討論……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起了小手。
組①:兩只燕子鳴柳枝,一群布谷促播種。
組②:花艷蝴蝶飛,花香蜜蜂舞。
組③:春天在哪里?在那流淌的小河里,在那嫩綠的小草里。春天在哪里?在那鳥兒歡快的歌聲里,在那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里。
……
盡管孩子們的詩遠不如古詩的意境美,但也真實地再現(xiàn)了他們眼中春天的美好景色,抒發(fā)了心中對春天的美好感受,表達出了對春天的美好愿望。其實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并沒有大的改變,只是一句話的差異。但對孩子們來說意義卻完全不同。他們感覺到限制少了,活動地位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學習的熱情也就不同了。所以說,教師及時地對課堂進行回顧,在感悟中做反思調整,才能把預設轉化為生成精彩的動力。
三、 在批評后反思,化尷尬為動力
在課堂上,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學會聆聽課堂上的聲音,少一些批評與否定。針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能迅速作出反應,并巧妙地予以解決,讓授課與聽課在思路和情感上始終保持一致。教師應變的最終目的,不在于使學生啞口無言,而在于開通思路,啟迪思維,并讓學生取得認識上的一致,使之心悅誠服而產(chǎn)生內化反應。
在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了獎勵課上合作好、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我特意獎勵優(yōu)秀小組一本《小學生日記》,本意是想借這個獎勵,讓學生把活動延伸到課外。誰知,我剛獎勵完,就聽到有學生起哄:“一本作文選給誰呀?不如一人撕一張!”隨即,那個學生被我批評了。但那一刻的尷尬,讓我難以平靜。著名的“德西效應”表明:當學生正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對活動本身的吸引力。我的獎勵不正是這樣嗎?但在課堂上如果我有較好的課堂教學機智,隨即引導那個優(yōu)秀小組說說使用方法――和全班同學們共同學習,汲取日記寫作的知識,自然而然地就會生成課后去觀察身邊的春天變化,撰寫成日記。那樣就不再是尷尬,而是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新的學習動力。
篇4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边@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边@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一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后,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這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边@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春游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興,于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駕著小篷船出游,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xiàn)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篇5
《古詩三首》說課稿
一、說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形象化。在王之渙、李白之外,另辟一條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全詩立意新穎,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現(xiàn)了詩人奮發(fā)有力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的一首描寫江南春光的絕句。詩人先揚后抑,前兩句描繪出了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歡唱,綠樹紅花。水邊的村莊,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風中迎風飄蕩的秀麗景色,充滿了作者對江南春景欣賞、贊美的之情。神來之筆在三、四兩句,江南一帶還有大批寺廟建筑,在這春天迷蒙的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南朝大興寺院,百姓不堪重負。借古諷今,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所作所為,表達了對包括唐朝統(tǒng)治者在內的帝王將相不顧人民疾苦,傷財勞民之舉持的反對,憂國憂民之心溢于言表。
《書湖陰先生壁》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七言古詩。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本課由這三首詩組成。劉禹錫描繪了黃河的雄偉氣勢,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喜愛贊美及對田園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傳神生動的筆墨描繪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憂國憂民之情;王安石閑居田園,從田園山水中領略無窮樂趣。
二、說教學目標
1.讀準多音字“曲”,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讀懂詩歌大意。
4.能說出《浪淘沙》是怎樣寫出黃河的雄偉氣勢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特點的。
6.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能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寫法;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是教學的重點,能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寫法;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入詩境——想象畫面解詩意——吟誦詩詞品情感”的教學方法,注重圖文結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誦。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以讀為本”的理念,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古詩內容引入,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古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古詩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學習《浪淘沙》。
1.學生分小組,按積累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步驟探究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組內交流。
全班匯報。師相機指導。
根據(jù)匯報情況,選擇補充: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他的詩也寫得很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為“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這里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顛簸。
④直上銀河:古代傳說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
2.理解關鍵詞句,想象美景,體會感情。
學生朗讀思考:從前兩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音視頻、圖片,形象感受意境。
學生觀看黃河傾瀉圖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體會黃河的雄偉氣勢。
引導入境,交流:面對著如此雄偉壯麗的黃河景象,你會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補充典故資料,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讀,誦讀悟情。想象說話:牛郎織女家是什么樣的?從中可以看出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結合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
3.指導感情朗讀,背誦。
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生熟讀背誦。
(四)學習《江南春》。
1.指名讀古詩,聽范讀,劃分節(jié)奏。學生練習節(jié)奏朗讀。
2.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詩意,交流總結。
生說說對杜牧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學生匯報詩意理解,師相機指導。
根據(jù)匯報,選擇補充:①綠映紅:綠樹紅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鎮(zhèn)。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風:酒家的酒幌子在風中搖動。酒旗:酒招子,酒館外懸掛的旗子之類的標識。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總稱。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虛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樓臺: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煙雨:像煙霧那樣的細雨。
3.想象美景,體會感情。
學生圈畫景物,讀一讀,想象畫面。
出示景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繪,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春景圖?互相交流。
創(chuàng)設情境,圖片展示美景,學生形象感受美麗,體會詩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兩句寫鶯鳥鳴啼,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后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嗎?
明悟“千里”,體會特點。
思考:詩的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的映襯?讓人感受到什么?
學生感情朗讀,讀出美麗。
討論:詩的后兩句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結合背景,體會深意。
學生交流對杜牧所處時代的了解,聯(lián)系背景,體會詩句深意。
明悟:借古諷今
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4.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五)學習《書湖陰先生壁》
1.明詩題,知詩人。
指導理解“書”、“湖陰先生”
2.生說說對王安石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3.檢查朗讀
指導正音,讀好“畦”“闥”
學生聽范讀,劃分節(jié)奏。指導朗讀。生展示讀。
合作學古詩,理解詩意
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詩意,交流總結。
匯報成果。
根據(jù)匯報情況,選擇補充:①苔:青苔。
②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③排闥:推開門。闥:小門。
4.賞析悟情。
學生自主學習一、二句,思考:詩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這是怎樣的湖水?
思考:詩人是怎樣寫凈的?
師指導,結合江南夏天的氣候特點幫助理解。
“成畦”寫出了什么?
引導想象畫面,感悟深意。
交流:從前兩句可以看出楊德逢是個什么樣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斌w會對偶的修辭,引導回顧其他詩句中對偶的寫法。抓重點詞句體會修辭,想象畫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6.拓展延伸。
課下搜集一些描寫風光景物的詩句來讀一讀。
(六)課堂總結。
這篇課文安排了3首古詩,都是寫的優(yōu)美景色,表達對風光美景的熱愛和贊美。這節(jié)課我們不但積累了寫景的古詩,同時體會了詩中用典和對偶的寫法,對之后的古詩理解提供了指導。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課的三首古詩,都屬于寫景古詩,表現(xiàn)風光景物的美麗。我抓住詩中描寫的景物及表現(xiàn)的感情進行板書,提挈古詩內容,便于學生記憶、背誦。
17
古詩三首
描寫:黃河
蜿蜒曲折
黃沙滾滾
浪濤洶涌
夸張
浪淘沙
想象:銀河
牽??椗?/p>
向往
對黃河氣勢宏大的贊頌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鶯
啼鶯
綠樹
紅花
晴朗明麗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風
熱愛贊美之情
寺廟
樓臺
煙雨
朦朧迷離之景
憂國憂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書湖陰先生壁
院外:一水
兩山
田園美景
恬淡心情
護田
篇6
有人說,春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在一花一草中,劃下一橫一豎;在一蜂一蝶中,點上一點一捺。春是個詩人,將一筆一畫的春色寫在了一雙雙急切的眼中,寫在了孩子們的心上,寫在了那匯聚一團的祈盼上。春天的到來,在人們的心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春天是獨特的,那種由衷的欣悅心情,無論哪個季節(jié),都不能像春天一樣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
春天的詩,不像夏天那般熱情似火,慷慨激昂;不像秋天那般感嘆抒情,酸酸愁愁;也不像冬天那般冰冷生硬,呆板晦暗。春天是如此地惹人欣喜,害羞靦腆、優(yōu)雅生動、活潑可人,如同一位美麗的淑女,羞澀又生機勃勃。
這位淑女也并不是完美無暇的。她是那樣的嬌氣敏感,小任性的她心情不好的時候,招招手喚來幾聲響雷,使壞地將滿天的白云嚇哭,將睡得舒舒服服的小花小草吵醒,然后聽著人們的道謝,摸不著頭腦。春天就是這樣子不講理,卻依然能讓人對她生不起氣。
早在幾千年以前,春天便被個個時代的詩人寓予了美好的象征,為春披上一件又一件的華麗光環(huán)。描寫春景的古詩密密麻麻的謄寫在春的筆記本上,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只增不減,對寫春的詩歌樂此不疲。春天的名字,在詩人們的詩集里,在后世的誦讀傳閱中,被詠成了一部不朽的傳說。
春是一首詩,一首永恒千年的散文詩。她早已被銘刻在歷史的石碑上,隨著時間的洪流,湮沒在人們的心上。初一:妖妖微涼
篇7
【關鍵詞】春日;朱熹;解說;存疑
這些文字明確的告訴讀者朱熹詩中所游覽的地方是山東曲阜泗水之濱,曲阜泗水又是孔子講學之處,編者自然聯(lián)想到“尋芳”是追尋圣人之道。
朱熹是南宋人,他在世期間,山東省曲阜泗水流域尚在金國的管轄地帶,他怎么能去金國統(tǒng)治地去尋芳?教學用書上的解說依據(jù)是什么?如果不是山東省的泗水,又是哪兒的泗水?如果不是山東泗水,那“尋芳”之解便有失偏頗。
查閱一下宋朝歷史事件及年代結合朱熹的生平,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根本不可能在山東泗水邊游玩。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后,宋王朝南遷,定都臨安(今杭州),歷史上稱之為南宋。公元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向金國稱臣,劃淮水至大散關為界分而治之。朱熹出生在1130年,已經(jīng)是金國滅亡北宋3年之后,宋金劃線分治11年之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到金國地界上去游覽,更別說山東曲阜已經(jīng)是深入金國腹地。
朱熹是南宋大儒,盛名遠播。就在朱熹晚年,金國的統(tǒng)治者還在關注、打探著朱熹的消息“南朝朱先生出處如何”(《婺源縣志》)朱熹會不會作為兩國交流使者去泗水講學呢?假設朱熹真的到金國統(tǒng)轄的山東泗水去講學,那必定是驚動兩國朝野的事兒,可宋金交往史上并無記載。查閱朱熹生平事件也并無去泗水的記載。
由此可推斷,《春日》所寫泗水尋芳絕對不是山東省的泗水。那么詩中所說“泗水”到底是哪里呢?
查閱朱熹生平,“朱熹,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他雖然生于福建省尤溪縣,但其祖籍在婺源。另有資料記載朱熹曾兩次回婺源省親祭祖,分別在紹興十九年(1150年)和淳熙三年(1176年)。
古人有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的習俗,非常重視。早在漢代,在朝做官的嚴延年,每逢清明,要不遠千里“還歸東海掃墓地”(《漢書.嚴延年傳》)清明祭祖也得到官方的肯定?!笆渴?,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保ā杜f唐書。玄宗紀》)魏朝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并且時間極長:“任事之官,吉兇請假,定省掃拜,動輒歷十旬?!保ā段簳?高陽王傳》)
朱熹兩次在清明時節(jié)回婺源祭祖,在季節(jié)上與《春日》所寫季節(jié)是對應的。只要證明婺源有河流名為泗水,就能佐證《春日》是在婺源泗水所寫。百度搜索會查到,在婺源縣思口鎮(zhèn)有一條小溪,名為思溪,原名為泗水,但是由于住在這里的村民大多姓俞,俞的諧音為“魚”,而泗水的諧音為“死水”,魚兒不能活在死水里呀,所以改名為“思溪”。另外俞氏家譜中也有泗水字樣,(“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綜上我們可以大膽推斷,朱熹《春日》所寫尋訪之處,必定是在祖籍婺源。
既然詩詞中所寫泗水為婺源的泗水而非山東曲阜之泗水,教師教學用書把“尋芳”解釋為“尋訪圣人之道”便有些牽強了。試想朱熹清明時節(jié)榮歸故里、祭奠先祖,正值江南百花盛開、花團錦簇之際,作者漫步于泗水之濱,陶醉于春日美景,描繪一下家鄉(xiāng)美景,也是對回鄉(xiāng)省親的一種紀念。非要因為“泗水”之名而產(chǎn)生孔門之道的聯(lián)想,難逃主觀臆測之嫌,甚至是一種誤讀。
教師教學用書中對《春日》解說中說“東風面”指的是春風的面貌。理由是“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币罁?jù)編者的想法,那夏天的風也可以稱之為東風。但查閱古詩典籍目錄中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很少有古詩談到風說是“東風”??梢姈|風為寫春天的詩詞所特有,即為春季所特有,可以推想“東風”代指的就是春天,“東風面”指的是春天的面貌,而不是春風的面貌。古人善借細微處代表全體,如: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秔字木蘭花》)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前句一枝花便代表了整個春天,后句一枝紅杏便代表了滿園春色。
再者從整首詩的結構上看,第一句“勝日尋芳泗水濱”,他說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我到泗水邊尋找春景。第二句便是對春景的整體感覺“無邊光景一時新”,我雖沒有到過江西婺源,但從網(wǎng)上查閱婺源思溪(古稱泗水)的圖片,看得出在晴朗的春日里,溪水倒映藍天,一切都顯得非常明亮,所以作者所寫應該是這種令人炫目的明亮的春景。這只是作者虛寫春天給自己的感覺,但作者已經(jīng)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于是在第三句感嘆“等閑識得東風面”,他說我輕易就認識了探尋到了春天的面貌。“等閑”說明尋芳很容易便尋到了,“識得”也是說已經(jīng)認識到了、已經(jīng)見到了。這是對“尋芳”結果的一個交代,也表現(xiàn)了當時已是春意盎然。既然是尋春,也尋得了,就要描述一下春景的樣子。作者想到了四個字來概括“萬紫千紅”,寫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尋春-----感受春-----寫春撲面而來-----概括春的樣子,就是這樣一個結構順序。這樣一分析,就與“東風”無關了?!皷|風面”不是指春風的面貌,而是代指春天的面貌。
其實好多對這篇《春日》賞析的文章,都是這樣解說,說只有在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后,才能感受到春風的力量,好像這首詩借寫春景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產(chǎn)生這種解說不足為怪,一來因為宋代開始出現(xiàn)大量的說理詩,二來朱熹頭上被后人冠上了一頂“理學家”的帽子,他的詩更得“說理”了。
篇8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幾乎用盡了所有美好的詞語詩句來形容、贊美春天。春天,帶給人生命力,帶給人希望。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稍縱即逝,“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p>
春,沁涼潤透,“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p>
咦?是誰叫醒了小草?
原來是春姑娘在撓小草的癢癢呢!
是誰在和魚兒玩耍?
原來是春姑娘在和魚兒嘻戲打鬧。
每當?shù)搅舜禾?,春姑娘就和我們一?玩耍,一起成長……
每當?shù)搅舜禾?,是我們最最快樂的時刻。
春姑娘,請你留下來好嗎?
和我們一起度過金色童年!
轉瞬間嚴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人間。春天,是美好的季節(jié),是充滿詩情的季節(jié);春天,又意味著一個生機勃勃的開始。自古以來,詩人喜愛春天,贊美春天,是因為春天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漫步古詩百花園,只見詠春詩姹紫嫣紅、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隨意采擷幾朵,慢慢品讀,不知不覺已陶醉其中。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边@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边@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一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后,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边@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边@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春游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興,于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駕著小篷船出游,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xiàn)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篇9
我們試圖建立的開放式作文指導課堂教學結構,其主體構架是:(闡述中以《找春天》作文指導課為例)
一 讓學生動眼,啟迪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觀察,為思維提供了感性材料,以激起他們的興趣。課堂上,我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實物投影,多媒體軟件提供音樂、圖像、影像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為此,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看春景。讓學生帶著“春天在哪里?”這個問題聽《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學生邊聽音樂,邊觀察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春天畫面。畫面按地點的轉移,依次出現(xiàn)小河邊的柳樹,田野的小草,果園的桃花。先讓學生按順序仔細觀察,找出春天植物的特點。
2.看小品。讓學生繼續(xù)帶著“春天在哪里?”這個問題欣賞本班學生自編自演的小品《冬眠初醒的動物》,讓學生懂得春天動物的特征。這樣就為后面說春天提供感性知識。學生就能把觀察到的內容,通過思考具體的說出春天的特點。
二 讓學生動手,促進思維
“如果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經(jīng)常使他們做鍛煉手指的活動,因為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币虼耍寣W生在實踐中感知,在動手中啟迪思維是體驗春景的基礎。于是,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畫春景。讓學生根據(jù)看到的春景,發(fā)揮想象,畫一幅贊美春天的圖畫。我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1、構思畫面。學生閉眼聽音樂,構畫面。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繪畫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 讓學生動腦,拓展思維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苯虒W中,要以思考為中心,以多思為手段,以樂思、善思為目標。通過激發(fā)學生思考活動,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提高思考能力。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思維與語言是相互關聯(lián)、協(xié)同發(fā)展的。因此,要讓學生把觀察、思維、表達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思維,把觀察所感知的畫面形象轉化為語言材料,儲存在大腦之中,為表達做好準備,進而提高作文能力。我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學習了我來到(哪里),看到(什么)。這個句式說話后,要求學生想想春天還可以到哪些地方,還可以看到什么,并展開充分合理地想象,為后面寫春天做了鋪墊。學生也就以頌春天為主題,按一定的順序寫一段話,將具體的形象思維與抽象的語言文字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 讓學生動口,體現(xiàn)思維
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是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發(fā)展他們的口頭語言、語言是思維的體現(xiàn),也是思維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說”,將他們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出來。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抓住景物的特點,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按“春天,我來到_ 看到_?!边@句式練習說話,讓學生把景和物融為一體。最后讓學生吟誦學過描寫春天的詩文《絕句》、《春曉》、《詠柳》等,把贊春天,愛春天的情感融在其中。
五 讓學生動筆,再現(xiàn)思維
這一步中,重點是幫助學生由說到寫,順利實現(xiàn)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換。經(jīng)過多年的實驗研究,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實現(xiàn)說、寫轉換不要人為設置許多障礙,應在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讓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快遞的將說的內容筆錄下來。筆錄時,先不要去多考慮語序、詞語等問題。
六 讓學生朗讀修改,完善思維
筆錄下說的內容后,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邊讀邊改。讀改分兩個層次,一是常規(guī)性的讀改,包括句子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恰當?shù)鹊?;二是重點讀改,主要是對照作文訓練要求,重點讀改。
建立開放式的作文指導課堂教學結構,要注意以下幾點:
篇10
【關鍵詞】詩歌;巧辭;語言;特質;抒情
作為文學四大樣式之一的詩歌,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尤其以語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為特質。歷來的美論中,對詩歌語言也有很高的要求:“信,辭欲巧”、“意常則造語貴新,語常則倒換須奇”,詩歌語言在不斷更新中,特別重視修辭手法的變新,有人說“詩是形象化的修辭學,是魔幻的修辭學”。
詩人為了通過詩歌中的意象,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傳達給讀者,常常在“巧辭”上下功夫。因此,在詩歌語言的變異釀造上出現(xiàn)了許多特種修辭方式,用以表達詩人細密的情感騷動和款款心曲。這里略舉如下三種:
一、潛喻
潛喻,是對普通比喻的一種變異。它通常是用某種特頂替喻體與喻指,而暗示能指一種比喻。凡略去喻體,直接將本體與跟喻體相關的動詞直接焊接的方法,就是潛喻。它的主要特點是不出現(xiàn)喻體,而只用喻體的行為動詞去連接本體和賓詞,讓讀者在對行為結果的語義推測中去構筑比喻的橋。這樣一來,它比一般的比喻就更加深沉而富有意趣了。例如:周邦彥《解語花》中“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一語,尤其“桂華流瓦”四字境界極秒。因為在比喻時,詞人將本體“桂華”(月亮)與“流”直接搭配,略去了喻體“水”,用語新奇,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對月懷人的幽然情思。具有了濃郁的抒情美質。再如“月浸葡萄十里”,“太陽的光,洗著我早起的靈魂”等句子都有這樣的審美妙趣。
二、列錦
列錦,是近來美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它被界定為:指將一系列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語言藝術。它的審美心理來自突破時空觀的散點透視;它的哲學蘊含正在簡遠的風致之中。漢語的句子思維不是采用焦點透視的方法,而是采用散點透視,形成獨特的流水句的格局。這種語言特質與中國畫的透視很相似,我們古人其實很早就懂得焦點透視的方法,所謂“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水無波,高與云齊”。然而,古人認為這種方法在藝術思維上受到很大限制,山川形勝,變化無窮,他們希望從整體上把握偏于平遠、深遠、高遠,以景外鳥瞰與景內走動的思想使千里之景收于一幅,紛繁的人物、情節(jié)納于同一畫面。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移動視點的運動透視法。它不是用物理的空間眼光,而是用心理的時間眼光,不受視域的局限,在同一畫面上出現(xiàn)不同視域的景物。這種語言思維的核心在于“動態(tài)”滾動。這種語言思維的特征常常在漢語流水句的散點鋪排中得到典型顯現(xiàn)。在詩歌語言中展示,就更加濃化了詩意的深度。將不同視域的景物堆疊在同一畫面上,以表達綿藐的意緒。這種語言的散點鋪排,詩歌修辭中稱為“列錦”。它的審美心理來自突破時空觀的散點透視,它的哲學蘊含正在簡遠的風致之中。列錦一旦進入詩行,便會給人一種臥游天地、言簡情蘊的無盡美學趣味。如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弊詈笠痪涫橇绣\,把三個不同的地名排列在一起,在時空超越中,詩人對自己“平生事業(yè)”作了精煉的概括。仕途沉浮,萬端感慨,盡在這六個字的歸納之中。溫潤含蓄,意味深永,表現(xiàn)了極高的審美價值。
列錦的審美特征就在于簡遠。用簡單的筆墨營造深遠的意境,給讀者以賞玩不盡的悠悠情味。這種效果的取得,正在于名詞排列后所產(chǎn)生的語義張力。名詞鋪排常常會使短語系列升格為句群,把極度擴張的思想容量納入音節(jié)短促,節(jié)奏輕快的句子框架,因而顯得情思裊裊,韻味無窮。又如白樸《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園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毙×钣墒膫€名詞或短語構成,呈散點式排列,詩人從不同空間層次來展現(xiàn)眼前的景物,一幅融融春景盡收眼底。這些短語之所以能喚起人們對春景的記憶和聯(lián)想,是因為它們在排列組合的間隙中有一種聯(lián)想的張力與彈性。
三、移用
人類的情感是復雜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情感是人類精神世界和心靈之海的多變精靈。在短短的詩行中要表達詩人主體的感知、情感、情緒以及對生命的體驗,是很困難的。因此,詩人們在表達難以言傳的情緒和感覺的時候,常常把用于描寫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實物以增大詞語的聯(lián)想度,讓詩的符號意象具有一種包容性和反射力。這種反射力越強,情感的表達就越逼真;心靈的投射就更深切。這種利用諸種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現(xiàn)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稱為移用,又叫通感或移覺。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可以彼此交通,眼、耳、舌、鼻等各個官能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諸如此類,在詩歌語言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作為一種特殊的修辭格,恰當?shù)倪\用移用往往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的審美特質就在于將抽象事物或情感形象化、直覺化。往往是語簡味長,境界深遠,情韻裊裊。如詩人丁可在《春的掌聲》中“這么多舒展的掌葉/都輕拍著/掌聲真嫩”。詩人用描寫春天樹葉的“嫩”移用來寫“掌聲”。這樣,無邊的春色和萬物復蘇的生氣,在“嫩”的“掌聲”中歡快而至,趣味盎然。再如杜甫詩句“晨鐘云外濕,勝地石堂他將聲音訴之于濕度,這樣,不僅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直覺化。同時。又出乎常理常情而又反常合道地抒寫了一種特定的氛圍與情境,使后世讀者也能在抽象的情緒演繹中進入具象的直覺體驗。物我同一,情象迭現(xiàn),從而表現(xiàn)出一種豐富而強烈的生命力內涵。
移用的特質就在于抽象的直覺化。這種直覺表達,它不是把概念性的東西形象化,而是指詩人在強烈的主觀感受下發(fā)生的直覺幻想。所以,移用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詞語濫用,它是合乎“表情”需要的審美選擇。
由上述可知,詩歌語言的美質來自對常規(guī)語言的變異,變異是語言美感的前提,也是實現(xiàn)新的范式的必經(jīng)手段,事實上,詩歌語言的美氛資質更多的是通過修辭格的變異顯現(xiàn)的,通過這種特殊的變異,可以使每一個修辭自成一類,使它比沒有得到另一特殊變異的表明同一思想內容的講法更生動,更令人愉快。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描寫顏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