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蓮花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4 08:23:46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guān)于蓮花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guān)于蓮花的詩句

篇1

關(guān)鍵詞:莎?。环b造型;形式化;思想性

從戲劇形式上分析,語言作為交流的必備因素,在溝通與表達的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準(zhǔn)確貼切的語言描述可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使信息得以更順利的流通,錯誤的表達往往令事情適得其反。莎劇藝術(shù)也有它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以一種特殊的視聽形式存在,它多樣且富有變化,從視覺部分而言,可以簡要概括為服裝樣式、角色形象氣質(zhì)以及舞臺場景效果等方面,從聽覺部分大概分為角色的對白、語氣,背景音樂和環(huán)境音等。視覺與聽覺所采用的形式千差萬別,所傳達的效果也各有不同,與語言異曲同工的是,這些形式的目的是傳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shù)思想與情感,讓觀眾能夠更加清晰甚至深刻地領(lǐng)會到作者的意圖,為了更好地去表達,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的。

與常見的形式所不同的一種形式叫做極簡主義,英文名是“Milimalism”,也稱為極簡派藝術(shù),或簡約主義。它的含義較為廣泛,不單是指一種藝術(shù)流派,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服裝風(fēng)格。這是一種采用“極端”方式進行藝術(shù)處理的形式,它在最大限度內(nèi)將藝術(shù)形式的內(nèi)容進行簡化或刪減,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從而彰顯藝術(shù)的本質(zhì)。過程中它去掉了很多輔的修飾內(nèi)容,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最基本、最必要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追求藝術(shù)最本質(zhì)、最精華的部分。長期以來,這種藝術(shù)形式被很多設(shè)計師推崇,它像短小精悍的詩句,常常起到讓人過目不忘的效果,也更容易引發(fā)讓人震撼的藝術(shù)沖擊力,用極小的內(nèi)容給人們極大的想象空間。這種“以小見大”的魅力令很多藝術(shù)家樂此不疲,他們將自己的藝術(shù)思想理念壓縮然后傳達給觀眾后再次釋放,每個觀眾有不同的自我解讀,有時不必追求固定的答案,每個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這給藝術(shù)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傳播的速率上也占有極大的優(yōu)勢,甚至成為了當(dāng)今藝術(shù)界的主流趨勢。

“經(jīng)過逐漸消除被證明是多余的東西,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化裝,沒有別出心裁的服裝和布景,沒有隔離的表演區(qū)(舞臺),沒有燈光和音響效果,戲劇是能夠存在的。沒有演員與觀眾中間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關(guān)系,戲劇是不能存在的?!盵1]現(xiàn)代戲劇已經(jīng)走得更加遙遠(yuǎn)、前衛(wèi)、“反戲劇”?!胺磻騽 被蛘哒f后劇場藝術(shù)仍然是一種戲劇,只不過它強調(diào)的是敘述性而非戲劇性。主張以身體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作為在劇場表達藝術(shù)觀念的主要工具。即便沒有任何其他的舞臺元素,只有表演,戲劇還是可以成為戲劇。讓演員的肢體語言和運動應(yīng)該成為關(guān)注的重點轉(zhuǎn)移,行為開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它和戲劇的藝術(shù)形式結(jié)合成一個用來體驗世界、了解人生和自我的過程。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梅耶荷德“假定性戲劇”、葛羅托斯基“質(zhì)樸劇場”等,他們一致認(rèn)為劇場是一種透過自我發(fā)現(xiàn)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把觀眾的視點集中于演員的演繹上,回到戲劇表演的源頭。

2012年“說書版”《泰特斯2.0》導(dǎo)演鄧樹榮夸張了血腥與暴力的元素效果,巧妙地借助了演T的肢體語言,講出了一個精彩的復(fù)仇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心里。劇中的角色穿著日常服裝演出,當(dāng)他們脫下日常服裝后竟然露出了戲服,這一設(shè)計使人十分難忘,印證了“一脫下日常生活的衣服,其實我們就是一個說書人”。演員一橫排端坐在舞臺里側(cè)倒的椅子上,在現(xiàn)場樂師制造的各種雜音中,開始了他們的敘述與表演。整場演出演員只是通過聲音、呼吸、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空間移位來塑造角色。他們時而敘述,時而扮演,時而評議,在不固定的角色之間來回轉(zhuǎn)換,跳進跳出,并伴以飽含張力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探討人類最原始的5種表達元素的表達能力。7個演員7把椅子,燈光極簡,現(xiàn)場音樂極簡,唯一突出的是演員作為人體的存在。將戲劇變成由一群扮演者在舞臺上表演如何講述一個故事的戲劇。隱匿的暴力沒有削弱泰勒斯的性格,對于制度的理解他有自己的誤區(qū),也因此悲劇不斷,以暴制暴。導(dǎo)演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應(yīng)該是說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暴力發(fā)生于一念之間,如果消除暴力,就需要做到內(nèi)心的平靜。在冷漠的現(xiàn)代社會中,非理性的狂暴場面所帶來的情感與道德淪陷,將觀眾引入對暴力的體驗,這是一個微妙且復(fù)雜的課題。

以“感覺”觸碰戲劇的本質(zhì),以“表現(xiàn)”代替“描述”。[2]這句話貼切地形容了形式與思想的關(guān)系,弄清楚這一關(guān)系對于莎劇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影響。戲劇的本質(zhì)是思想,思想是無形的、抽象的、無法觸碰的,但思想可以以視聽的形式非常直接地從一方傳達到另外一方,進而去影響或改變對方的思想,這就是視聽感覺如何觸碰到了戲劇的本質(zhì)。與此同時,為了更有說服力地去影響別人的思想,戲劇的表達形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時候像是不同的人在講同樣的一個故事,有的人只是平淡的描述,而有的人則在講述的時候投入自己的情感、情緒,采用的語言形象而生動,甚至配上肢體語言來立體地去表現(xiàn),這兩種表達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對于戲劇而言,好的設(shè)計形式能夠為戲劇的思想錦上添花,也更具有生命力。

在筆者看來,一部好的莎劇作品的影響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質(zhì)是否完善,其次是承載這種精神的形式是否便于傳播。要做到這些就要著重于自我精神的塑造與強化。對于戲劇演出而言,過度的重復(fù)和照搬會使其變得形式僵化,也容易使觀眾審美疲勞。莎劇本身已經(jīng)具有極強的精神表達力,想要超越極其困難,創(chuàng)作者應(yīng)當(dāng)懂得巧妙地“借力打力”,把它的精神力量根據(jù)自身的理解與體會進行重塑,傳統(tǒng)與當(dāng)代的文化差距便可以化作這種重塑過程中的強大動力。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仍需要先深入地研究莎劇的精神精髓,同時也要清晰地認(rèn)識到自己的精神特質(zhì),兩方面能夠客觀的接納才會吸收后轉(zhuǎn)化成自我精神。沒有自己的特質(zhì)便容易在研究莎劇傳統(tǒng)的過程中迷失自己,陷入無盡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找不到出路。只有站在一定的角度進行自我精神剖析后,堅定對自己的認(rèn)識后再去接納傳統(tǒng),有選擇地去吸收和運用,方能激化戲劇文化的沖突并推動其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波蘭).邁向質(zhì)樸戲劇[M].魏時,譯.

篇2

文津橋共有42個階梯,樓梯旁還有24個石柱,每個石柱上都盛開著美麗的蓮花,每朵蓮花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不管是顏色還是花紋都非常精致。從橋身望下去,整個橋共有3個橋洞,它們大小不一,中間那個橋洞最大,以便船易通行,兩旁的橋洞很小,只占中間橋洞的二分之一。

文津橋上還有精致的刻紋,刻紋多數(shù)是描寫春景的,讓我最難忘的還是那幅兩只小鳥叼花的刻紋,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橋旁的柳樹更為文津橋增添幾分色彩。

每逢棠花節(jié),文津橋上人來人往,海棠花嬌艷的盛開了,香氣環(huán)繞著橋身,使人們總會停住腳,在文津橋轉(zhuǎn)悠一會兒。夜晚來臨,天空像一雙黑色的翅膀籠罩著大地,來到公園游玩的人們就會像失了控的機器人到處亂撞,迷失方向。可如果是已經(jīng)到達文津橋的人,他們就會行走自如。因為文津橋上布滿燈繩,一到晚上,燈便會打開,使得橋更加顯眼。

橋里面還有一些關(guān)于文津橋的資料,比如為什么這座橋會以文津為名?答:因為雙流山川錦繡,人杰地靈,歷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果親王等都為雙流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在先秦時廣都就以負(fù)盛名,在歷代上曾有重要價值,文代歷史,淵源流長,故以文津為名。

文津橋這名字一聽就知道里面的文學(xué)很多,并且讀的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讓人回味無窮。

篇3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SiO2和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shù)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zhì)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chǎn)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chǎn)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lán)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chǎn)料和進口料并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zhèn)墓器等類,尤以竹節(jié)高足杯、帶座器(常見的如連座瓶等)、鎮(zhèn)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gòu)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畫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即王羲之愛鵝或蘭、陶淵明愛菊、坡愛硯、周敦頤愛蓮,或林和靖愛梅)(圖1)、歷史人物(如蕭何月下追韓信、明妃出塞、蒙恬將軍等)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xì)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wǎng)格狀,矯健而兇猛(圖2)。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云、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云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云;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xì)線描繪相結(jié)合。

元代的青花瓷器大部分外銷出口,主要銷往西亞地區(qū)。在今天的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大博物館里,收藏了不少十分精美的元青花(圖3)。由于處于青花瓷器的初創(chuàng)期,加之年代久遠(yuǎn),又大量外銷,因此目前留傳下來的元青花數(shù)量并不多。國內(nèi)外的加在一起大約三百余件,其中國外的占有三分之二,并且質(zhì)量更好;國內(nèi)僅存三分之一,質(zhì)量相對較差。因此,元青花彌足珍貴。廣東省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元青花總共不足十件,筆者從中選取四件,與同好者共享。

1.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圖4)

玉壺春瓶是中國古陶瓷中常見的一種陳設(shè)器,其器形特點是撇口、束頸、圓腹、圈足,整個器物如同以雙S線構(gòu)成,婀娜多姿而又不失端莊、典雅。玉壺春瓶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以后歷代都有燒制,但每個歷史時期的造型和裝飾都略有不同。從宋至清,其造型變化是,年代越晚,瓶的頸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圓,圈足越寬。釉彩裝飾在宋代目前僅見北方窯口的品種,如定窯的白釉刻花、磁州窯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等;元、明時主要有青花、釉里紅、白釉(元代為卵白釉、明初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其他顏色釉等品種。

關(guān)于“玉壺春瓶”這一名稱的來歷,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相傳在宋代熙寧年間,大學(xué)士坡路過景德鎮(zhèn),特地去尋訪他的一位禪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歸,他就信步閑逛到一個制瓷的作坊。他見一位老人坐在轱轆車上拉坯,覺得非常奇異,便對老人說:“久聞景德鎮(zhèn)瓷器貫通文化,詩詞歌賦皆能以繪畫而描述,但不知這瓷器造型能否表達?”說完就吟詠了唐代王昌齡的一首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老人聽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撥動車輪,須臾間塑出了一個撇口、細(xì)頸、斂足的器型來,老人說:“此器如心倒置,謂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節(jié),客官以為如何?”東坡見了,感慨地說:“冰壺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當(dāng)也是‘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哪?!逼屡d情所至,當(dāng)即賦詩一首,其中有“玉壺先春,冰心可鑒”兩句尤為膾炙人口。后來佛印和尚聞訊趕來,也欣然寫下了“清如玉壺冰,貞見玉壺春”的詩句。

但是查遍坡的所有文集,都沒能找到有關(guān)玉壺春的詩句??梢?這只是文人附會的一個故事而已。但玉壺春瓶的確以其曼妙的造型而深得文人們的喜愛。

元代玉壺春瓶較之宋代,腹部略為肥大一些、重心更向下一些。品種有卵白釉、卵白釉戧金、青花、釉里紅等。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玉壺春瓶,白釉微泛青,細(xì)膩而瑩潤。青花發(fā)色翠藍(lán)純正。紋飾共八層,豐滿而不混亂??谘貎?nèi)側(cè)繪卷草紋一圈,瓶身分別由蕉葉紋、蓮瓣紋、卷草紋和主題紋飾組成。底足內(nèi)蕩釉,用青花料隨意書一“又”字。元代其他瓶、罐類底部多砂底無釉,唯玉壺春瓶底足上釉。

2.青花單鳳紋瓣口盤(圖5)

盤為花瓣口,直斜腹較淺,敞口。平底無釉。胎薄。盤外壁無紋飾。內(nèi)底繪鳳穿纏枝紋,內(nèi)口沿繪卷草紋一圈。白釉乳濁、泛青。鳳靈巧、生動,為兩條尾,這是元至明早期的畫法。明中、后期以后,鳳尾的條數(shù)逐步增多,晚明至清達到五條。年代越往后,鳳的形象越程式化、圖案化,呆滯有余而缺少靈性。龍、鳳穿花卉是古代青花瓷器中常見的紋飾,最常見的是牡丹,其次是,取富貴吉祥的寓意。

筆者曾見到過相同器形的仿品,一模一樣的花瓣口,只是形體稍大,所畫紋飾為一把蓮。把蓮紋也是元青花常見的紋飾,只惜此盤畫工過于僵滯,完全沒有元青花的流暢、自然與靈動。而且其白釉過于潔白、透明、稀薄,與我們常見的元青花的乳濁感相去甚遠(yuǎn)。

3.青花月梅紋蒜頭瓶(圖6)

該器物小直口、蒜頭肩、長頸、圓腹、高圈足。底足無釉。胎質(zhì)較粗。白釉微泛青。紋飾共分四層:“蒜頭”部位繪雙線蓮瓣紋,頸部繪方格形云雷紋,腹部主題紋飾繪月影梅花紋,其下是帶狀卷草紋一圈。繪畫為一筆點畫,筆畫隨意。整個畫面疏朗、簡潔而不失清雅。

蒜頭瓶是陶瓷瓶式之一,其形仿自秦漢時期陶器的造型,因瓶口形似蒜頭而得名?;拘螤顬榭诓克忸^形,長頸,圓腹,圈足。瓷質(zhì)蒜頭瓶宋代開始燒造,流行于明清。明清時瓶的腹部多有變化,如有的做成瓜楞形;蒜頭形口因瓶的大小而異。月影梅花是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常見紋飾,多繪于小件的瓶或盤等器物上,寄寓文人崇尚清高、雅潔的情懷。在此階段梅花的畫法基本一致,都是花瓣外沿一圈留白。要斷代,須從胎質(zhì)、釉質(zhì)、器形等多方面區(qū)別。明中期以后,月影梅花的紋飾日漸減少。

4.青花花卉紋小罐(圖7)

該器物斂口、豐肩、下內(nèi)收,平砂底無釉,露胎處見火石紅。胎質(zhì)較粗。白釉泛青。青花發(fā)色灰藍(lán)。肩部繪帶狀卷草紋一圈,腹部主題紋飾繪折枝紋兩組,芯畫成扁方格紋,花瓣留白邊,葉子尖尖細(xì)卷曲。筆劃隨意。

元青花中此類小罐較多見,有的有蓋,有的尺寸僅拳頭般大小。器物造型與元代流行的大罐大體相近,只是“迷你版”而已。這類小罐大多做工較粗,使用的都是國產(chǎn)青料。市場上這類仿品也較多,須謹(jǐn)慎,從造型、胎質(zhì)、釉彩、繪畫多方面鑒別。

圖片說明

圖1 青花四愛圖梅瓶

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2006年湖北省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靖王朱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湖北省博物館藏品。

圖2 青花龍紋玉壺春瓶

高24.8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收藏。

圖3 青花云肩鳳紋大盤

高8厘米,口徑49.9厘米

原藏于阿迪比爾陵寺,1935年轉(zhuǎn)入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這是元代出口的外銷瓷之一。

圖4 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

高30.3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8.8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這是1980年,廣東文博界的老前輩宋良璧、彭如策等先生到省工藝進出口公司,審查一批準(zhǔn)備出口的陶瓷工藝品時發(fā)現(xiàn)并留下的,成為了廣東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圖5 青花單鳳紋瓣口盤

高1.7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13.2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

圖6 青花月梅紋蒜頭瓶

高15.8厘米,口徑2.2厘米,底徑4厘米,腹徑7.2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

圖7 青花花卉紋小罐

篇4

走進秋夜的風(fēng)里,回憶就是那纏繞往事的絲線,總把扯不斷的往事在心頭纏綿?!}記

作者:巴山夜雨(原創(chuàng))

秋月如水,照進小窗;夜色迷離,情意繾綣。遠(yuǎn)空里淡淡的幾顆星星,仿佛閃動的眼眸,似乎要傳遞久盼的消息。街上闌珊的燈火,猶如磁石一般誘吸著我的心。于是,本想靜心整理文稿的我,禁不住夜色的誘惑,索性關(guān)上電腦,稍稍地溜出門,踏著月光與街燈交錯疊映的朦朧身影,聽著遠(yuǎn)處歌樓上迷幻的歌樂,走進秋夜的風(fēng)里。

走進秋夜的風(fēng)里,情懷象大海中的魚,可以在自由無邊的空間任意游弋。飄飛的思緒,象蒲公英的種子漫天飛揚。托爾斯泰說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東西?!逼鋵崯o論男女,許多朋友也許和我一樣都有美好的塵封記憶,只是不輕易吐露而矣。那年那月,迎春花盛開的小溪邊,拂柳嬉水的倩影,今夜你在哪里?夜色如此靜謐,你是否倚窗憑欄,是否也和我一樣在遙望茫茫天宇,讓星光在傳遞彼此之間的信息。那南來的云,北飛的雁是否帶來我久候的音訊?我想知道,秋天里有關(guān)你的歡笑、憂傷等所有的消息。感謝上帝讓我遇見你,雖然不是花開最美的時節(jié),但是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已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意。相識的美麗已凝成精美的文字,滾燙的音符,鎖定在心靈的密室。從相識那一刻,你剎那芳華已烙印心中,你已悄然走進我的精神世界,走進我的日志。我已慎重收藏每一個節(jié)日里你溫馨的問候,每一個季節(jié)你溫曖的關(guān)懷。我每一次心動時刻,每一次看到花的開放都蘊含你的微笑。我向秋夜透露一個秘密:鎖定關(guān)于你消息的密碼永遠(yuǎn)無人能夠破譯,鑰匙在我掌控,除非??菔癄€,滄海桑田。

走進秋夜的風(fēng)里,驛動的心伴隨著月色徜徉,濱江公園的彎彎小道,蜿蜓著溫惋浪漫的情懷。古人說得很好:無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有義大丈夫。在這迷蒙的夜色中,我耳畔又起了那一首令人心動的旋律:“最遠(yuǎn)的你是我最近的愛”。有愛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做人一定要有情有義。徐志摩與林徽因一對才子佳人的忠貞戀情,在徐志摩離世后,才能有江南才女林薇因思念詩作《你是人間四月天的》的橫空出世。還有一生深愛林薇因的哲學(xué)家金岳霖,把林薇因當(dāng)作今生唯一,當(dāng)作心中一朵永盛不敗的蓮花,終身未娶,為世人留下“此情只應(yīng)天上有,今聞竟在人世間”嘆服;1926年21歲風(fēng)流蘊藉的戴望舒,在上海松江邂逅相遇年僅16歲婀娜多姿的施絳年,一懷暗戀,終無結(jié)果,于是憂傷、惆悵,江南的煙雨成就詩人名作《雨巷》,那個撐著油紙傘,走在悠長雨巷里,象夢中飄過一支紫丁香的姑娘,曾讓多少才子千般迷戀,夢中懷想。茫茫人世間,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之人即使驚鴻一瞥,也會留下永久的掛念。

走進秋夜的風(fēng)里,今夜,我好想掘一捧月色,讓滿腹情懷向夜空盡情釋放,揮撒出一地潔白的詩句。一行行,一句句寫滿月亮一般晶瑩剔透的思念。思念你春的芬芳嬌艷,思念你夏的灼綽奔放,思念你秋的華碩豐盈,思念你冬的圣潔靜穆。然后,在無人打擾的角落,對著無邊的月色時而大聲朗誦,時而淺唱低吟,陶醉在你萬般風(fēng)情的幻影中,任意用放縱的韻律品讀有你的詩句?;貞浤愕暮?,回憶你的笑,你那永不褪色的微笑是推開心窗的無形力量,催我滋生許多曼妙的奇想。你是我迷醉的一池幽靜水潭,是我一瀉千里的思念家園。讓小徑旁的夜來香在空氣中浮動的絲絲暗香,化成秋夜溫情的清風(fēng),伴隨秋水一般的月色,悄然無聲走進你我芬芳的夢境里。

篇5

關(guān)鍵詞:中國文學(xué) 現(xiàn)代意象 詩歌

引言

現(xiàn)代意象指的是在現(xiàn)代各種文學(xué)體裁利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詩歌中極為常見,本文通過對現(xiàn)代意象概念和起源的描述,分別就中國詩歌、中國小說和中國散文中的文學(xué)意象的使用進行評析,其中舉出了具體的文學(xué)案例來說明問題,得出了“立象以盡意”是文學(xué)的常用手法,生動的意象會使文學(xué)作品更加多姿多彩。

一、文學(xué)意象概述

“意象”概念最初是由中國古代文學(xué)評論經(jīng)典《文心雕龍》提出來的,意象是把物象用人的心意表達出來。文學(xué)意象是象征創(chuàng)作手法的高級形象形態(tài),是以表達觀念、哲理為目的。按照“物”來講,它是一種客觀表達,不能隨著時間或者地點來改變,但事實上它一旦進入作者的視角中便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由客觀轉(zhuǎn)到主觀,整個“物”被加進了人的情感而變得豐富充盈起來。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里表達的就是所謂的意象,山和海本來是客觀的真實事物,是人物的“情”和“意”充盈了山和海的景色,物象成了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一般說來,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形象的象征或暗示來達到,象征的“形象”實際是含有某種意義的載體。簡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現(xiàn)代意象”指的是在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中,各種文學(xué)體裁利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它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達形式,與修辭中的“隱喻”也是相通的。黑格爾認(rèn)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關(guān)于美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除了詩歌,還有小說和散文也常用意象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寄意于物,用常見的事物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情感,能夠引起世人的共鳴,使原本平實的語言變得欲說還休、婉轉(zhuǎn)流暢,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此處無聲勝有聲”“立象以盡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文學(xué)意象表達的作用

(一)寄情于物

很多時候,作者表達內(nèi)容卻不平鋪直敘地道出,而是將其蘊含在某一事物之中,利用事物的特征來表達和升華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比如在中國古詩中,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語,表達蓮花的高潔之姿,不被世俗所困擾。在以后的作品中,凡是出現(xiàn)蓮花的詞句,多數(shù)都是贊揚其高貴品質(zhì),或者用其比喻行為高潔之人。我們需要更高的思想境界來凈化心靈,思想就成為被寄情之物。

(二)主題朦朧

意象這種寫作手法,帶來的一個效果是,能夠使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主題朦朧多義,意旨深遠(yuǎn)。比如中國的詩詞中常出現(xiàn)愛情之意,最常見的比喻就是大雁和鴛鴦,這是因為大雁是忠貞之鳥,如果雌雄大雁有一只死去,另外一只必然不會茍活于世,也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陪伴伴侶。而鴛鴦更是因為雌雄鳥兒形影不離常伴左右而著名,成為文學(xué)作品贊揚愛情和長久的載體。這樣的主題,即使沒有明確提出,也能讓讀者簡單明了地理解內(nèi)涵意義,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三)文字意象

在言論不能自由的年代,很多文人將想要表達的深意藏在文字之中,這樣既可以抒發(fā)心中的憤懣和不滿,又能以文會友。尤其在中國古代朝代更迭頻繁的時期,用意象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將思想深藏于文字之中,起到了婉轉(zhuǎn)和回旋的作用。

三、中國文學(xué)的現(xiàn)代意象

(一)中國詩歌中的意象

在中國的現(xiàn)代詩中,意象手法使用非常頻繁,很多時候是受中國古代詩歌中意象論的影響。“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是心意 ,“象”是物象,想要表達“象”,“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中國傳統(tǒng)詩論實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處理技巧。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是就是一個將“物”重新創(chuàng)造的過程,作者認(rèn)為單純的抒情不能夠全部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將情感寄托在景色和物品上面,讀者在看到相同的景色和物品的時候就能引起共鳴,好像對作者當(dāng)時的所思所感還原了一樣,對作者和作品就理解得更加透徹了。

意象是一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詩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詩學(xué)范疇,是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本體性因素之一,也是詩歌與其他文學(xué)樣式不同的獨特的呈現(xiàn)手法。例如在卞之琳的名篇《斷章》中,前兩句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達的含義是“你”和看風(fēng)景的人為彼此眼中的風(fēng)景,有了彼此風(fēng)景的含義,才能將“看”與“被看”這種行為活化。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在彼此的眼中都是活的,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每天我們都裝飾著別人的生活,別人也在裝飾著我們的生活,我們?yōu)閯e人的生活平添了美好的色彩,別人也為我們的生活平添了五彩繽紛的顏色,相互帶來愉悅。心理學(xué)認(rèn)為我們每天看到別人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的樣子。高興時看到別人也是高興的,傷心難過時看到別人也是傷感的。有的時候我們討厭別人的樣子,那是因為我們身上也有一樣或者相似的特質(zhì)。只有我們學(xué)會了寬容和感恩,那樣的特質(zhì)被我們包容下來了,我們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詩歌中意象的深意,在平凡的世界中尋找更美好的自己。

詩的后兩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講述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在風(fēng)景中,人與自然是共存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明月和人相互輝映,代表著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人看到了明月,感受到了其光潔,對明月照射的月光感到感激,對明月的裝飾感到驚喜,人對于自然萬物對自己的關(guān)照感到了無比的榮幸。相反,明月對人的窗戶進行裝飾,把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帶給人類,讓自己的光芒對人類進行呵護和關(guān)照。詩中表達了人和自然要和諧共存,彼此呵護感恩。而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一個人裝飾了別人的夢一樣,人和人之間是相互的,我們對別人有一點好,就希望別人對我們有一點好,我們對別人的行為感恩,我們就是別人生活中最美麗的風(fēng)景,相反,別人對我們的行為感恩,我們也就是他們生活中的風(fēng)景。這兩句詩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完成由人與人彼此互為風(fēng)景到人與人相互感激,揭示了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人與人更要相互依存的道理,這是從詩論到哲理的升華。

(二)中國小說中的意象

在中國的小說里,用意象來表達小說蘊含的深意的情況也不少見。小說的故事性和講述性非常強,是一種平鋪直敘的文體,人們往往被它的情節(jié)所吸引,迫切地想要知道小說的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但是,作家為了更形象地表達故事背后的深意,往往利用一些象征性的事物來表達小說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情節(jié)起伏,給讀者營造或緊張或放松、或或低迷的情感基調(diào),這就是用意象來表達更深的情感。

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莫言在《紅高粱》中對顏色的描寫運用就是典型的意象表達方法,莫言為了表達其故事情節(jié)的深意,主要利用了紅色和綠色來表達不同的意象群。其中,紅色最能表現(xiàn)高密東北鄉(xiāng)祖先奔放自由的生命意識,小說中高粱紅成了血海,賦予了高粱以生命的色彩,高粱成為了一種奔放自由的生命象征。同時,奶奶要嫁與瘋麻子的情景更是利用紅色渲染到了極致,奶奶寧死不從,不愿放棄自由的天空,表達了奶奶剛烈的性格,也是代表高密東北鄉(xiāng)人豪爽的敢愛敢恨的性格。同時,在爺爺?shù)目谷涨楣?jié)里,“血紅”更是代表了頑強向上的生命力,他們浴血奮戰(zhàn)抗擊侵略者的英勇氣概在“紅”的主題中被蒙上了悲壯的氣概,表現(xiàn)了英雄人民的錚錚鐵骨,又渲染了場面的悲慘,小說讀起來既悲憤又感人,給人以勃勃生機。“紅色”表達了作者對人類頑強意志之召喚,他們沒有被當(dāng)?shù)氐乃^文明奴化,而是從骨子里迸發(fā)出頑強的民族精神和強悍的生命意識,莫言就是用這一團團火一樣的紅色,展示了生命的頑強、抗日的堅決和奮進的情感,使紅色的意象群成為了《紅高粱》的精髓,其中表達的歷史與深意也成為了這部小說能紅遍世界的重要原因。

(三)中國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作為一種寫法比較隨性的文體形式,遵循的是“形散神不散”的宗旨,這種文體形式將生活素材和人生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富有藝術(shù)質(zhì)感和具有鮮活靈動情節(jié)的“美文”,不但需要作家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還需要巧妙的立意構(gòu)思和謀篇布局。跟詩歌的意象概念相比,散文的意象往往借助于記敘與描寫結(jié)合的手段,構(gòu)成一種雖然零散但是又個中有深意的畫面感,思路也更加平緩和連貫。

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中,意象的表達就十分明顯。文章開頭的燕子在楊柳和桃花之間來去往返的景象,都是代表時間匆匆溜走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溜走的感嘆和惋惜。后來的“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作者隨著太陽悄悄地挪移,然后日子隨著水盆、飯碗、雙眼等事物之間匆匆流轉(zhuǎn),作者對于時間飛逝的無奈和難過,就剩下了人世間的徘徊和匆匆,這樣的感嘆在人生中非常常見,沒有人能夠留住時間。每個人來到這個人世只有一生,這一生中我們裸來,也必將會不帶有一片云彩地離去,沒有人能留下痕跡,詩人在感嘆了歲月匆匆之后,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物,我們都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不要白白度過這美好而又珍貴的時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意象”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學(xué)中運用得非常廣泛,就是因為利用了意象,文學(xué)作品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完備的象征性、辛辣的荒誕諷刺和無盡的求解??梢哉f,意象在中國文學(xué)中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在未來的文學(xué)評論探索的道路上,也必將充當(dāng)不可替代的角色。語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xué)概論[J].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0(04).

[2]楊光鍔.詩歌形象的雛形――意象[J].漢詩評論,2005(06).

[3]朱自清.新詩雜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

篇6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了,月餅濃濃的香氣伴著家家喜氣洋洋的氣氛,使人感到愜意極了。而也就在今天晚上,我也將同爸爸、媽媽一起,品嘗美味的月餅,觀賞今天的中秋之月。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閱。

賞月心得體會1有句話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十七,十八少半邊,這句話講的就是,月亮在每個月份大概的變化。我們都知道,每個月的十五,是月亮最圓的時候,尤其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又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所以大家把中秋節(jié)賞月和吃月餅放到了一起,每當(dāng)?shù)搅税嗽率迥且惶?,一家人會團圓在一起,吃月餅賞月,這也是一家人,比較快樂團聚的時候。

說到賞月,其實月亮是有變化的,而且每個時間月亮是不一樣的。

月亮是距離我們很遙遠(yuǎn)的月球,月亮為什么會亮?那是因為,白天在吸收了太陽光照以后,到了晚上,折射出來的光線,所以在我們眼中看到的就是月亮是會發(fā)光的。一般月亮都是黃色的,當(dāng)然在一些特別的時刻也會出現(xiàn)“紅月亮”,當(dāng)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月亮的那種黃色,非常的柔和,讓人看到月亮以后,就會心情舒暢,讓人第一想念的就是家鄉(xiāng)和親人。

除此之外,月亮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月亮像一把鐮刀,彎彎的,兩頭都帶尖,看起來十分鋒利的樣子;也有的時候,月亮像是半張餅,像是一整張餅從中間切開一樣,當(dāng)然,人們最喜歡的就是滿月了,當(dāng)月亮變得非常圓的時候,亮度也是最亮的,這個時候賞月會非常的應(yīng)景。不禁讓人想到月是故鄉(xiāng)明的詩句。

古人常用月亮形容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意思是說,雖然相隔萬里的親人,但是都能共同看到一輪明月,把相思寄托給明月,希望明月可以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帶給親人朋友。

賞月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親朋好友一起相聚,沒事情的時候賞賞月,非常棒!

賞月心得體會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時光如同流水,中秋節(jié)到來了,那皎白的明月也愈發(fā)變得圓潤了。于是市場上月亮的縮小改進版---月餅,又重出江湖了!那月餅可是與嫦娥和玉兔同一級別的象征月亮的神物,也因此一竄而紅!如今的吃月餅、賞月亮的制度便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嫦娥與玉兔兩位重量級人物的存在沒有人遺忘,因為她們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也是無可替代的,這也正是月餅所沒有的。月亮和月餅,他們兩者一個在我們的心中,而另一個,只是在我們的肚子里徘徊,時間久了,那月餅是什么滋味說不定也都忘了。他們嫦娥與玉兔都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又有誰會遺忘呢?

月亮悄悄上來了,就像一輪銀盤,鑲嵌在深藍(lán)色的夜空上。月光靜靜地灑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銀色的海洋里。

我們坐在門外的亭子里吃著月餅,我看著皎潔的明月,不禁想起了那住在月宮的嫦娥和那桂樹下的玉兔。記得小時候,我竟以為這是真的,希望有一雙翅膀,飛到月亮上去,向嫦娥玉兔問好,在空中遨游,還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觀察大大的月亮,那該多好啊!

我想,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其樂融融的在一起嘮嗑,吃著月餅,看花賞月吧。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guī)硇碌氖斋@。我愿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guān)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

夜深了,原來熱鬧的亭子一下子安靜下來,我們也慢悠悠地走回了家,我抬頭望著天上一輪冷清的明月,心想:廣寒宮的嫦娥姐姐必定羨慕這人間的祥和、繁華吧……

賞月心得體會3--年9月18日晚上6點

我、爸爸、媽媽和弟弟共同在陽臺上賞月。只見湛藍(lán)的天空上沒有一朵白云,一輪若隱若現(xiàn)的月亮掛在天上。家家戶戶也開著燈,坐在陽臺上賞月。秋高氣爽,一陣陣微風(fēng)吧我的裙子輕輕托起。我平身第一次賞月,又是興奮,又是激動,竟顧不得擦一下額頭上的汗水。

媽媽就坐在我身旁,她轉(zhuǎn)過臉來,親切地問:“你想吃月餅嗎?只要說出一句關(guān)于月亮的詩,我就給你吃?!?/p>

我脫口而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弟弟喃喃自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

爸爸一字一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眿寢屚嵉脑铝粒瑵M面春風(fēng)地說:“既然大家說的都很不錯,那就開始分月餅吧!”

“來了!來了!”媽媽從廚房走出來了,我們立刻沸騰起來。媽媽一走出廚房,就向我們頻頻微笑。她走到客廳,又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向我們走來?!皻g迎!歡迎!熱烈歡迎!”我和弟弟一樣,把手拍成了“楓葉”,高興的蹦來蹦去。在秋高氣爽、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日子里,讓煩惱乘著風(fēng)兒輕輕飛翔,首次盡情地賞月,真讓我欣喜若狂、激動萬分呢!

“老媽,辛苦了!”、“歡迎來到我們自己的地盤!”我頻頻向媽媽問候。弟弟走上前去,為媽媽倒了一杯水。媽媽望著他,微微俯下身,地把弟弟擁進她那寬大溫暖的胸懷。弟弟就像個頑皮的小精靈在媽媽身邊蹭來蹭去,我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弟弟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在媽媽的臉上吻了一下。媽媽親切地拍了弟弟的肩膀。弟弟依偎在媽媽身旁,久久不愿離開。我家的小精靈能夠作為所有小朋友的榜樣為媽媽倒水,是多么幸福呀!

--年9月18日,真是難忘的一天。

賞月心得體會4今天早晨八點多鐘,我開始了杭州一日游第一站——西湖。

第一站,花港觀魚。我在路邊的小販上買了一包魚食,便開始喂魚了。我像湖邊投了一小塊魚食,一大群魚便爭先恐后地游了過來,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紅的……應(yīng)有盡有,一應(yīng)俱全。

這么多的魚圍成一個小漩渦形,很是壯觀。幾條小魚飛快地向魚食進攻,一條小魚像鯉魚跳龍門似的“唰”一聲跳了上來,在魚食上啄了一下,又潛回了水底深處,完成這一串動作不過一秒,真是老謀深算,生怕我們以魚食為誘餌,把它抓走。又有一條魚來吃了,顯然,它是一條經(jīng)驗豐富的:它縱身一躍,便把那顆魚食咬走了,動作那么優(yōu)美,那么輕快。第二站,蘇堤春曉。剛進蘇堤春曉,午時花就綻放出自己最美麗的容顏。瞧,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色,加上星星點點的粉白色,再加上點得剛剛好的綠色,很美,很美。過了第三站,乘船過湖,就到了第四站——曲院風(fēng)荷。剛到那兒,我便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那兒的景色更讓我大吃一驚——挨挨擠擠的荷葉、荷花群芳吐艷,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啊!

一陣微風(fēng)拂過,一池荷花便跳起了“荷花舞”,正如天女下凡。陽光下,荷花展現(xiàn)出曬得粉撲撲的面頰,似乎很有魅力。一些荷花還是花骨朵兒,但花苞上停著一只蜻蜓,真應(yīng)了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荷葉上掛著亮晶晶的小水珠,就像掛著一條無比高貴、美麗的項鏈。西湖游差不多結(jié)束了,該回去了,但我的心還是停留在可愛的魚上,美麗的午時花上,群芳吐艷的荷花上,荷葉上……

賞月心得體會5大自然是五彩繽紛的,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天上的月亮,更是變化多端,所以,我常常在院子里賞月。

月兒終于升起來了,它先是金黃金黃的,徐徐穿過輕煙似的白云,向上升著,升著,就在那一瞬間,月兒的顏色變淺了,變白了、它高傲地升起來了。它圓得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月亮是那樣的美麗,它有時變成了一艘小船,在蔚藍(lán)的天空中遨游,與白云姐姐捉迷藏,與星星妹妹猜謎語,生活是那樣無憂無慮。

有時,月亮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從一片烏云背后伸出半個腦袋,偷偷地向下窺探,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動靜,一扭身,出現(xiàn)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掛著一盞明亮的燈,周圍的景象都被鍍上了一層銀白色的月光。過了一會,“月亮姑娘”便在烏云的簇?fù)硐?,隱沒了。

有的時候,晴朗的天空像一匹光滑柔軟的藍(lán)色綢緞,一輪玉盤似的滿月,把它皎潔的光華撒向人間。

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又圓又大又亮,那月亮就像蒙上了紗巾似的,朦朦朧朧,就像一個大玉盤,我仿佛看到了月亮上,嫦娥姐姐站在桂花樹旁,抱著玉兔深情地凝望著人們。

有時,月亮?xí)诎咨徎ò愕脑贫淅锎┬?,一會兒把清瑩的月光灑在校園里,一會兒又鉆入云塊,透出朦朧的光亮。有時,月亮又變成一彎亮閃閃的月牙兒,像一把銀色的鐮刀,從山上伸了出來。柔柔的月光灑滿庭院,院中的一切都像披了一層銀紗。

此時月圓月缺的景象,讓我想起來古時候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