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經(jīng)典愛情語錄范文

時間:2023-04-07 05:1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文經(jīng)典愛情語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文經(jīng)典愛情語錄

篇1

 

Don’t spend tim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care spending it with you.

不要把時間花在一個不在乎與你一起分享的人身上。

 

First love is unforgettable all one’s life.

初戀是永生難忘的。

 

Gazing affectionately at you every night.

每夜都在深情地注視著你。

 

Go back to the past, e habits, however, was to change.

有些習慣,無論如何都改不了。

 

The most painful distance is you’re not around.

那最痛的距離 是你不在身邊。

 

Do not seat your love upon a precipice because it is high.

不要因為峭壁是高的,便讓你的愛情坐在峭壁上。

 

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不要因為結束而哭泣,微笑吧,為你的曾經(jīng)擁有。

Don‘t try s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jīng)意的時候出現(xiàn)。

 

篇2

黃碧云香港作家。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yè),亦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犯罪學碩士。生活經(jīng)驗豐富,曾任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議員助理、開過服飾店等。屢獲港臺兩地各大文學獎,文字風格強烈,極力描寫人性陰暗面,令讀者觸目驚心。

黃碧云經(jīng)典語錄

1、一定會有那么一天。記憶與想念,不會比我們的生命更長;但我與那一天之間,到底要隔多長的時候,多遠的空間,有幾多他人的、我的、你的事情,開了幾多班列車,有幾多人離開又有幾多人回來。那一天是否就摻在眾多事情、人、時刻、距離之間,無法記認?那一天來了我都不會知道?我不會說,譬如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在天安門廣場,我忘記了你。當時我想起你但我已無法記得事情的感覺。所以說忘記也沒有意思,正如用言語去說靜默。

2、我卻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記,去與想念與希望斗爭;事情從來都不公平,我在玩一場必輸?shù)馁€局,賠上一生的情動。

3、如果追尋的結果就是,死亡,宗教,瘋狂,遺忘,長久的哀傷,永遠不睡,放逐——但請相信我,我很想,活下去,并且安穩(wěn),寧靜,溫柔——一手創(chuàng)造自己的命運,又用生命去對抗這自己一手創(chuàng)造的命運——自然也是,意志的悲劇。

4、如同在裂空之下,我遇到了你。無所依傍:此生無所依傍。你將逝亡,我亦搖搖欲墜。但我還是緩慢而小心地接近你,一定因為相互憐惜。

5、但你不會忘記我。你不需要忘記我。我對于你來說是那么輕,你可以將我當做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樣不時吃一下,調調生活的味兒。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想念我,想念我對你的執(zhí)戀,想:我遇到過一個熱烈的女子。

6、生命是:你期待蓮花,長出的卻是肥大而香氣撲鼻的芒果。我只想很微小的,縱使也是微微放任的,但我又不會騷擾任何人的生活著,沒有人要逼害我,也沒有人要孤立我,我不那么重要,但就這樣莫名其妙無法以我愿意的生活方式生存下來。

7、如果我們的人生一無所獲,那是因為我們以為的愛將我們虛耗殆盡。

8、在夜盡之前曾有圓舞、密語、低眉、淺笑、靜默、秋涼直至地盡將我們風干……人潮卷沒誰也不曾埋葬誰……無所謂殺……然而我們隔土靜聽猶記得細弱之身有所承諾有所欠缺。

9、你在我生命留下的痕跡,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但我知道,紫色蟬大,在某一個寧靜時刻倒影就會浮現(xiàn),從血里生長是我生命中的毒,并與此肉身同腐。那時如果有人紀念,就會說:這里埋葬了一個女子和她紫黑色的隱痕。

10、之行,如果有天我們湮沒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要活得豐盛。

11、我只是一個安份的女人,想與一個人,發(fā)展一段單純的感情關系。何以世皆不容我。

12、太陽仍然爬上,夜幕一樣垂,夜央三時,一樣有人熟睡有人清醒。

13、傳說寶石與愛情及眼淚相關,不知是否如此。

14、我們需要信心、希望、愛。世上種種卻無法給我們這些。所以我總可以在教堂安身立命的,無論俗世有多聰明多復雜。

15、人人都說年輕好,大概是因為年輕無知,容易受騙。而且怪不得誰,幻象是自己一手炮制的。

16、只有在黑暗里才可以感覺空間。我以為世界有多大,總想一直的走下去;但原來一個人的腳步只有腳步那么大;無論我走得有多遠,我?guī)е倪€是我自己的腳步。

17、還沒有認清楚日的隱約,夜就盛大的來臨,其間一刻,明與暗,愛與不愛,希望與絕望,一念之間,就是黃昏。

18、有時我想,愛不過是小恩小惠。我以為我可以獨自過一生,我還是被打動了。

篇3

邵珠峰,男,山東泰安人,河北美術學院傳媒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戲劇與影視學研究。

周星馳自20世紀80年代末涉足影壇以來,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奠定了自己在華語影壇上不可動搖的“喜劇之王”地位。90年代香港喜劇電影正是因為周星馳電影的出現(xiàn)開啟了喜劇電影的潮流,在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中,每一部都打上了鮮明的周氏喜劇風格。這種風格被評論家們稱為“無厘頭”,周星馳也正是以“無厘頭”為旗幟,縱橫馳騁香港影壇數(shù)十年。

如何理解“無厘頭”呢,結合“無厘頭”的字面含義以及周星馳的電影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無厘頭”就是下面幾種說法的綜合:即“無準則,無來頭,無意義,無邏輯,無目的,無用的狀態(tài)”?!盁o厘頭”原是廣東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令人難以理解,無中心,其言和行為沒有明確的目的,粗俗隨意,亂發(fā)牢騷,但并非沒有道理。[1]“無厘頭”的說法雖然早就有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它逐漸被人們接受、熟悉和追捧是基于90年代周星馳電影的風靡,無厘頭幾乎成為了周星馳的代名詞。于是,這個本不為內地所了解的非主流的南方地域性詞匯,因為周星馳的電影而變得時髦起來,國人也因此記住了這個既土氣又洋氣的詞匯――“無厘頭”以及它的附屬產品“無厘頭喜劇”。

一、“無厘頭”影片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世界上沒有真空狀態(tài)下的文化運行,一個文化的生成體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或既成的知識框架體系內運行,這簡直就是它無法逃脫的宿命,這種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或既定的知識框架體系,總是以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積極或消極、向前或向后作用于某種文化生成體”。[2]周星馳也不例外, 他喜劇電影的無厘頭風格不是突然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它是根植于香港這片文化土壤上的衍生物,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因此,對周星馳“無厘頭”喜劇電影的研究,只有置身于當代大眾文化的廣闊背景中去進行,才能真正明晰其產生的深刻原因。

香港是一個蘊涵中國文化的同時又兼容西方文化的特色地帶,但這同時也使港人陷入另一種尷尬矛盾的兩難境地:即對英國文化保持心理距離又對大陸文化略顯陌生,造成了香港文化中歷史滄桑感與負重感的衰弱,使其缺乏一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挖掘與普及。這種尷尬的兩難境地,使生活在這片殖民土地上的港人常常處于沖突與彷徨的掙扎狀態(tài),可見,到底該如何確認自己的歸屬與身份?到底是“中”是“西”?這是所有港人都苦苦追尋的問題。尤其是前后萌發(fā)的“九七”情結,更是引發(fā)了港人對自身文化歸屬的更深入的思考。高度商業(yè)化的社會為香港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整個香港社會都充斥著物欲和急功近利,然而商業(yè)社會的富裕并不能掩飾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生活壓力,同時內心深處對傳統(tǒng)文化的牽絆,使他們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心理。長期的精神壓力,使得此時的港人,迫切的需要一副文化和心理上的調和劑。[3]

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周星馳適時地出現(xiàn)了。他在影片中就融入了自己作為小市民的這種矛盾心理,那種小人物調侃自嘲的語言方式,玩世不恭的生活態(tài)度,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恰是港人生存現(xiàn)境的縮影。而周星馳獨特的“無厘頭”風格,能夠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暢快淋漓的大笑,可以暫時忘卻自我,在輕松歡快之余放松身心,緩解長期的精神和生活壓力??梢?,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不管在文化背景還是在個人需求方面,都契合了香港人的口味,成為港人精神壓力的“小小避風港”??梢哉f,周星馳電影的成功絕大部分應該歸功于對特定社會背景下大眾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上。

二、周星馳“無厘頭”影片情節(jié)的“解構”

周星馳的影片帶給觀眾的第一感官回應就是――“笑”,而且往往是酣暢淋漓的大笑,周星馳總有他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將觀眾帶入他的無厘頭世界。他的喜劇性“無非是蘊含在丑、荒謬、滑稽、夸張、做作、俏皮、幽默和調侃等諸多矛盾現(xiàn)象中的普遍的思想原素。這一思想原素通過被期待的目標和意義的突然消解與跌落,通過虛構人物的自相矛盾的行為舉止,使觀眾意識到人、事物和理想的真實形象,從而引發(fā)出會心的笑。”[4]

周星馳的“解構”策略,是對一切模式、原理、規(guī)則進行的顛覆、反叛、褻瀆和破壞。用戲謔和玩世不恭的解構姿態(tài),尋找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解構對象,以隨心所欲,極度自由的解構精神去形成與原有“結構”或事物的巨大落差,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就形成笑腺緊繃的張力。解構者往往會以一種戲謔的姿態(tài)站在“結構”之外,對包括價值標準、倫理道德,美學觀念、藝術形象等各式各樣的結構和模式進行顛覆與褻瀆。通過對周星馳一些經(jīng)典范本的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影片中常用的“解構技巧”:

(一)戲擬

又稱“戲謔性仿擬”、“戲仿”。是“最具意圖性和分析性的文學手法之一,這種手法通過具有破壞性的模仿,著力突出其模仿對象的弱點,矯飾和自我意識的缺乏。”[5]說白了,就是對某些事物以游戲化的態(tài)度進行模仿,而這里的“某些事物”多是一些無比崇高與經(jīng)典的源本,而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正是借經(jīng)典文本的“殼”來傳達新的內容,通過戲擬的手法來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嘲諷,顛覆和調侃意圖。影片《大話西游》就可謂是一部“戲仿”巧運用之大全,其故事題材本身就是對經(jīng)典文本《西游記》的戲擬,《大話西游》雖然還保留了《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千險去西天取經(jīng)的外殼,但是《大話西游》中,無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關系都已經(jīng)被解構得面目全非,徹底刷新了我們記憶中的“西游”故事。其中最經(jīng)典的“愛情對白”是對王家衛(wèi)電影《重慶森林》的戲仿,至尊寶明顯帶有夸張和戲謔意味的假模假式的“告白”與王家衛(wèi)電影的纏綿與深情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二)拼貼

即將互不相干的一些話語、人物、事物或意識抽離出來剪貼拼裝在一起構成一個似乎有內在關聯(lián)的整體,產生一種滑稽可笑的效果。在周星馳的電影中,不同影視作品、不同性質人物、古代與現(xiàn)代、英文、廣告、舞蹈、快板、京劇、卡通、漫畫……這些在特定情景中本不想干的一些元素都會被周星馳信手拈來,組裝拼貼在一起,以達到某種意想不到的“笑果”,從而體現(xiàn)“解構”之旨趣?!短撇Ⅻc秋香》中,唐伯虎與華夫人為各自的毒藥做起廣告;《逃學威龍2》中,周星馳與朱茵飾演的兩人在柔道課上的對壘突變成的雙人恰恰舞表演等,這些隨意的拼貼在周星馳電影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拼貼產生的新的意義與效果,在觀眾一波接一波的笑聲中得到了最好的證明。

(三)延異

這是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撇開其哲學意義,我們不妨先從它的字面譯文來理解:“延”即“延續(xù)”或者理解為一種“閱讀期待”,“異”即“變異、涂改”,可理解為“使期待落空”,顯然,從“閱讀期待”到“期待落空”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突轉”的過程。周星馳的影片中的“延異”,我們不妨也可以將其通俗的理解為一種“突轉”的技巧,情節(jié)的突轉,語言行為的突變。就是在巨大反差和強烈沖突中,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正規(guī)與反常,高雅與庸俗,新奇與陳舊等多個對立項進行反轉,從而導致常規(guī)期待的落空,產生意想不到的笑果。這樣的例子在周星馳的影片中數(shù)不勝數(shù),如《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中,春十三娘要殺至尊寶等人,至尊寶開始以一種訓話式的口吻對兄弟們說:“你以為投降她就會放過你們嗎?今天說什么也要跟她拼了,聽到?jīng)]有?”儼然一副大哥的姿態(tài),可話音剛落,他就高舉雙手,五體投地,向春十三娘拱手求饒:“英雄,饒命??!”這前后的突轉,就產生了強烈的喜劇效果。

(四)播撒

這是德里達解構話語里的另一個重要詞匯,指“通過將諧音、雙關的詞語或特征相似的形象并置在一起,并通過這種并置將原來各項意義‘抽空’并‘播撒’‘種植’出新的意義的手法。”[6]簡單的理解,其意義本質主要是在“諧音、雙關”兩個詞上,諧音與雙關幾乎是中國語言文字幽默技巧中最古老也最常見的手法,通過利用同音字或多義字產生雙關意義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在周星馳的無厘頭影片中,“播撒”的運用其實就是他跟大家玩的一種“文字游戲”,如在周星馳影片《食神》中,周星馳滑稽地將“看招”念成“看蕉”,而他扔的兵器也正是綿綿軟軟的香蕉,這里由“招”與“蕉”搞出的諧音雙關,實際上就是一次“播撒”的運用技巧。

周星馳的電影會有著屬于自己的特殊標志,觀眾在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語言、形象和表達方式時,第一個反映就會是:“哈,周星馳的電影!”如周星馳在多部影片中標志性的“哈―哈―哈―哈”大笑,那是一種嘴張到最大,頭向后仰,極為放肆、張狂的笑;又如“蟑螂小強”“阿狗旺財”,以及那些經(jīng)典的“你媽貴姓?”、“我kao”、“I服了YOU”、“給個理由先”等后現(xiàn)代詞語,這些統(tǒng)統(tǒng)成為周星馳影片中一種風格化的“喜劇符號”,這些經(jīng)過格式化了的語言、形象,常常能夠跳出內容、情節(jié)和結構的束縛,彰顯其獨特的制笑功能。

三、周星馳“無厘頭”影片的語言“解構”

單獨拿出一個章節(jié)來論述周星馳影片的語言風格,是因為語言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占據(jù)絕對的分量。很難想象如果周星馳的影片以默片的形式出現(xiàn),會是怎樣一種尷尬情形。周星馳的影片,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滑稽動作,而是純周氏風格的喜劇語言,也就是說,對話與人物,恰恰是周星馳喜劇片的靈魂。周星馳喜劇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臺詞對白的風格化設置,那恍如癡人說夢一般的周氏語錄,雖然荒謬之極,毫無邏輯,卻句句經(jīng)典,經(jīng)久不衰。從某種意義上講,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其實就是一種“言語喜劇”。[7]

(一)“拼盤式”的語言雜糅

若將周星馳的話語體系比作――“水果拼盤”,那這個“拼盤”中的水果種類可謂豐富多彩:粵港方言、普通話、英語、港式英語、街頭痞話黑話……各種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場豐富有趣的語言游戲,體現(xiàn)了鮮明的香港地域文化特色。如周星馳影片中經(jīng)典的中英文混雜的例子:“我kao,I服了YOU!”“噢,shit!”“Hi,這個月光寶盒呢?”等等。這種說話方式實際上反映了香港的殖民地屬性,西方文化對香港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到每個市民的潛意識深處,不經(jīng)意間就會將夾雜著英文的中文脫口而出,這種語言習慣其實已經(jīng)構成香港市民身份的一大特征。

(二)話語意義的“虛無”

要欣賞周星馳的電影,就要培養(yǎng)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思維模式和語言接受方式,因為他的電影語言從不按常規(guī)出牌。語言不再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途徑和方式,相反,它可以被任意的扭曲,他就是要在“無常”中制造特殊的喜劇效果。

語法規(guī)范要求一個句子表達一個清晰明白的意思,在統(tǒng)一段話中,各句子之間必須相互關聯(lián):或并列,或遞進,或轉折。但在周星馳的電影語言中,就經(jīng)常制造語法的騷亂,使得同一句話表達兩個以上并不相干的意思,同一段話各自各為其主、支離破碎。影片《國產凌凌漆》的開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白,一個對周星馳飾演的角色說道:“你以為躲在這里我就找不到你了么?沒有用的,你是那樣拉風的男人,那憂郁的眼神,唏噓的胡渣子,神乎其技的刀法,還有那杯dry馬蒂尼,都深深的出賣了你,雖然你是那樣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規(guī),無論如何你也要付清昨晚的過夜費,難道不用給錢么?”將這段話的前半部分結合后半句看,你會發(fā)現(xiàn),前面那貌似贊揚的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與說這段話的目的風馬牛不相及。就是這樣將兩部分無關緊要的句子雜糅在一起,將話語的邏輯性肢解得支離破碎,消弱語言表達意思的準確度和清晰度。

(三)“粗俗”的狂歡

周星馳喜劇的語言大多粗鄙直白,有時通篇都是謾罵,充斥著插科打諢似的調侃,這與狂歡節(jié)的廣場語言有著某些相通之處。廣場語言是指狂歡節(jié)慶上大眾性的,狂歡性的,自由無羈性的語言體系,這些語言也是通俗甚至粗俗的。如順口溜、神咒等不絕于耳,而在周星馳影片中大量出現(xiàn)的 “我kao”、“x你老母”、“爽”、“鳥事”等罵人語匯。這些粗俗、難登大雅之堂的語匯在官方語匯中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這與教條式的,嚴肅的官方風格更是格格不入,但這些語言在周星馳的電影中都被說得稀松平常,毫無禁忌,有時恰恰是這種粗鄙的語言反倒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反過于恭敬的語言卻暗示著某種距離感。例如在周星馳影片中常常作為搭檔的周星馳與吳孟達兩人之間,從來都是臟話連篇,但兩人的關系往往也是最親密的。

你很難說清楚這樣的對白有什么具體的意義,這些話說了等于白說,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是在繞嘴、夸張的重復嗦中產生一種無頭緒、無主題的搞笑、宣泄作用,但這正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精神方式――拒絕為作品本身賦予具體的意義。這也使得作品成為向傳統(tǒng)方式對抗的手段和工具,無厘頭也是如此,很多無厘頭笑料的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思,但它采取將正統(tǒng)、嚴肅、崇高這些元素拎出來進行無情的嘲弄,單憑這一點就已經(jīng)有足夠的意義。

周星馳的電影作為一個嶄新的喜劇類型,有其深遠意義。他的電影以“無厘頭”式的搞笑和輕松,為普通市民提供了一個尋找消遣、發(fā)泄和寄托的窗口。他為處于政治轉型期的香港市民找到了一種獨特的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影像表達方式,成為“香港人身份的杰出代言人”。[8]誰都無法否認,周星馳的電影是成功的,他不僅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喜劇類型,而且獨創(chuàng)了許多喜劇表現(xiàn)手法和獨特的風格化的審美特征,也正是因此,他的電影叱詫華語影壇數(shù)十年而歷久彌新。當我們透過它那表面荒誕不經(jīng)的形式,可以看到許多不乏深刻的東西。周星馳電影對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大眾心理狀態(tài)的把握,以及對有用的吸引觀眾的電影元素的迅速溶解與化用,正是其電影不斷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而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發(fā)展正需要這種動力。

參考文獻:

[1]譚亞明.周星馳現(xiàn)象研究[M].香港電影80年,2000:226.

[2]楊義.從文化原我到文化通觀[J].文學評論,2003(4):23.

[3]王岳川.香港文化的后殖民身份[J].文學自由談,1999(2):42.

[4]俞吾金.喜劇美學宣言[J].中國社會科學,2006(5):57.

[5]王先霈,王又平.文學批評術語詞典[Z].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212.

[6]成慧芳.后現(xiàn)代喜劇之解構技法[J].藝壇,2005(2):12.

篇4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觀 “90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7-0200-02

一、社會現(xiàn)狀與大學生戀愛觀

如今,發(fā)達的網(wǎng)絡、電視媒體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許多生活的便利,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資訊,而一些新聞中所報道的明星之間的感情生活也在不斷地影響著當代青年的戀愛觀。類似娛樂新聞常出現(xiàn)“小三成功上位嫁入豪門”“當紅男星背后的女富豪”,甚至爆出《非誠勿擾》節(jié)目中馬諾的經(jīng)典語錄:“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在自行車后笑”等。實際上,許多都是娛樂圈中明星為了取得知名度的宣傳,但卻對現(xiàn)如今“90后”大學生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筆者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現(xiàn)如今的大學生90%的新聞資訊來自于網(wǎng)絡和電視,其中他們最關注的話題便是娛樂圈的八卦新聞(筆者所在學校屬于文科師范類學校,女學生人數(shù)所占比重較大)。相關調查顯示,90年代出生的人同“70、80后”的人都同樣具備著自己的時代特點,不同于70、80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出生的人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并且非常善于模仿。在這樣的一些不良新聞影響下,許多大學生的戀愛觀受到了負面因素的影響,網(wǎng)戀、物質至上、“戀愛向錢看”等錯誤的戀愛觀充斥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情況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自殺或是謀殺等惡性事件。由此可見,如何正確塑造大學生的戀愛觀,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二、塑造大學生戀愛觀的方法

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校園,面對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會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迷茫期,再加上大學生大都處在青春期的年齡階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戀愛的需求,這一階段加強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是非常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對大學生戀愛觀的塑造。

(一)鼓勵學生擴大交際面

擴大學生的交際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進學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戀愛觀,但現(xiàn)如今,提高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問題比較嚴峻。就多年從事學生工作的經(jīng)驗來看,現(xiàn)如今的大學生交際面普遍來說太過于狹窄,許多大學生三年或者四年畢業(yè)之后連自己班里的同學都認不全,只與自己宿舍同學熟悉。再加上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展更新,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低頭族”(“低頭族”為現(xiàn)如今對手機一族的統(tǒng)稱,該類人群在走路、吃飯、睡覺前、等車前后等時候都在低頭看手機,故稱之為“低頭族”)的行列。在網(wǎng)絡上與他人溝通自如毫無障礙,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一言不發(fā),與他人交際困難。這類學生在認識新鮮事物以及與其他人相處方面太過于欠缺,如果長此下去,對該類學生戀愛觀的形成是極其不利的。所以在校期間,要注重積極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學生干部方面,組織和開展各類學生活動、班會時,輔導員和專業(yè)老師要悉心培養(yǎng)學生干部組織和協(xié)調的能力,教會其領導和交流溝通的能力。這類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鍛煉,可以更加豐富自己的人格魅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其次,通過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來擴大學生的交際面。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點選擇相關的校園社團來參加各項活動,這樣有效的第二課堂活動既能鞏固自己的學業(yè),而且能有效地擴大自己的交際面。例如,在大學里加入話劇社,學習戲劇、電影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便可通過加入話劇社的各項活動來提高自己編劇、表演、舞美、場務等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實踐,并且能夠在活動中結識更多的同學;再比如,在大學里加入英語類的社團,學生可以在社團中練習英文發(fā)音,并可以同時結交各個院系的同學等。最后,大學校園中學生的交往普遍單純,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起暢所欲言,促進學生擴大自己的交際面,對其自身的發(fā)展以及將來的就業(yè)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與學生家長共同關注

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上有一個笑話講出了現(xiàn)如今青年一代的心聲,大意是許多家長禁止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談戀愛,等孩子畢業(yè)之后又發(fā)愁孩子的結婚問題。這則笑話看似荒誕,但卻道出了現(xiàn)如今的普遍現(xiàn)象。絕大部分大學生家長禁止學生在校園內戀愛,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其實,這樣做對青少年大學生戀愛觀的培養(yǎng)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大學生家長們要認識到,現(xiàn)在大學生處在20歲左右的年紀,正是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的年紀,在這個時候壓抑學生與異性的交往對其今后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利的。一部分大學生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大學期間排斥與異往,走進社會之后遲遲解決不了自己的婚姻問題,就像之前網(wǎng)絡上笑話所說的那樣;還有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瞞著家長、老師與異性偷偷摸摸交往。這樣在他的成長階段沒有人為其提供有利的幫助,對其的發(fā)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大學生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與異往。中國大部分的家長面對孩子的戀愛問題都選擇責備或者避而不談的態(tài)度,這樣是非常不利于學生戀愛觀塑造的。應正面引導自己的孩子建立正確的戀愛觀,在這類問題上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培育起孩子的責任感和信任感。

最后,大學生的家長要配合學校老師給自己的孩子傳輸正確的性教育。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大學中90%的戀愛大學生都發(fā)生過,有相當一部分的女學生曾經(jīng)做過流產手術。作為學生家長和老師,這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加強大學生青春期性教育刻不容緩。作為家長不能想當然覺得這種事情不會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掉以輕心,或是覺得自己孩子年紀小而忽視這方面的教育。

(三)正確面對感情挫折

失戀對于心智介于成熟與幼稚的過渡期的大學生來說,是人生最難承受的一種心理創(chuàng)傷。在這個階段,學生往往感到強烈的失落和痛苦感。感到痛苦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學生一味地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許多大學生因此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所以,一定要在此鼓勵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失戀。失戀只是一種選擇的結果,它只是對彼此合適性的否定,不是對戀愛雙方人格、能力和相貌的否定。并且,一次失戀不等于整個愛情生命的結束,人還是會再戀愛的。鼓勵學生減少獨處時間,將課余生活投入到豐富的學生社團或者學生會活動中,或者是在圖書館里研究專業(yè)知識,確定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讓自己的生活逐漸充實起來。

其次,鼓勵學生多與他人交流。失戀之后,許多學生變得非常自閉,有的甚至把自己關在宿舍里拒絕一切學生活動和溝通,終日只靠打游戲度日,最終荒廢了學業(yè);更有甚者患上憂郁癥,逐漸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在這一時期,輔導員老師和專業(yè)老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對這類學生傾注更多的關心,鼓勵該類學生參與各項學生活動,重新營造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