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作品范文
時間:2023-04-11 21:15: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畢淑敏作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長篇小說有:
2002年1月出版《紅處方》;
2003年3月出版《血玲瓏》;
2003年6月出版《拯救乳房》;
2003年10月出版《紫色人形》;
2004年9月出版《女工》;
2007年9月出版《鮮花手術》;
篇2
清風說其實他喜歡林徽因的文字。文雪說,羨慕顧漫和明曉溪,因為他們寫出的故事有那么多的人在看。是啊,我們總是因為他們的美好,因為他們的優(yōu)秀,而也幻想著自己的優(yōu)秀。而最終的結局,卻遲遲未來。
林徽因,只是曾經看過這么的一個名字,卻不曾看過他的文字。而顧漫和明曉溪,他們的一些美句,自己也看了一些。明曉溪,其實是姐姐給自己推薦的,她說了很多關于明曉溪文字的美,她說,在眾多作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明曉溪,她為我推薦他的作品,說的《明若曉溪》《泡沫之夏》等。后來自己真的接觸了她的作品的是看《旋風少女》的時候??戳宋难┑奈恼潞螅覇栕约?,我,究竟哪個是自己的獨愛?清風有著自己真心喜歡的林徽因,而自己,卻找不到?韓寒?郭敬明?顧漫?廖一梅?安妮寶貝?張小嫻?席慕蓉?好像都不是,對他們的文字,自己貌似未曾真的去了解過。或許自己是忠愛于畢淑敏老師的文字的吧?
對于畢淑敏老師的文字,總感覺,給人一種輕松的感覺,她的文章,完全就是在敘述,最終,總結自己的感受,自己寫作的風格,或許,受了她不少的影響吧?畢淑敏老師的文字,給人一種看到了自己身邊故事的夢幻的感覺,他的文章,偶爾也嘔心瀝血,讓人看到了社會實在存在著的某些我不想承認的現象。看畢淑敏老師的文章,總是要給自己很大的深思,要么就是給我很墮落的感覺,要么就是像被打了雞血似的。又或許,是因為她是一個心理醫(yī)生的原因吧,懂得在文章的深處,也透露著某些人的性格,從而,讓我,不由地,想要在她的文章里面找自己的影子。
印象中,畢淑敏老師好像很愛好藝術,只是,卻沒有哪個簡介里面說過,畢老師喜歡藝術?;蛟S,只是我的錯覺罷了!
或許喜歡畢淑敏老師文字里的樸實,或許喜歡她字里行間透露著現實社會的某些殘酷。
篇3
在中國海洋大學逸夫科技館多功能廳,當我和畢淑敏面對面地聊天時,才真正地感受到她的形象、氣質和精神。胖乎乎、笑瞇瞇的畢淑敏,就像鄰家熱情的阿姨,而她的真正身份則是冷靜的職業(yè)醫(yī)生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左手握手術刀,右手握一管筆。我們就從她的人生閱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談起。
青春銘記在的雪域高原
每當風將息、雪將飄的夜晚,我會聽到一個輕柔的女孩子的聲音:“你知道這塊祖國最高的土地,為什么叫阿里嗎?”
“阿里的意思就是‘我的’、‘我們的’。”那女孩輕輕地回答。
畢淑敏在《阿里》一文中這樣寫道。
1969年,16歲的畢淑敏參軍,是以特等甲級的身體狀況被派往,面對雪域高原十余年。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已經深深地內化到血液中,沉淀在青春的年輪中,成為人生挖掘不盡的精神財富,為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埋下了種子。后來,畢淑敏以文學化的語言描寫這種感受:“每個人的歷史,如同嗜血的螞蟥,緊緊地叮咬著我們的皮膚,隨著我們轉戰(zhàn)天下?!?/p>
回憶起人生往事, 53歲的畢淑敏已經風輕云淡,波瀾不驚。但一個16歲的豆蔻年華的少女,從北京這樣的一個大城市,初到空氣稀薄的荒涼之地,那種體驗是刻骨銘心的。
“我去時還是一個不滿17歲的小丫頭,我的家庭條件在那個年代算是很舒適的,這令我很有些嬌生慣養(yǎng)的味道,也使我對即將面對的、邊防線、缺氧狀態(tài)、零下40度這些詞匯絲毫沒有概念。突然間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它極端的自然環(huán)境使我產生一種本能的震驚和恐懼。是一個令人容易產生幻覺的地方,我常常問自己,這是我嗎?我怎么在這里?我的責任是什么?我的存在有什么意義?這份悲壯猝不及防地給了我一種宇宙觀?!?/p>
“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后來當醫(yī)生的經歷影響了我日后的寫作風格。我之所以關注生命與死亡,原因始于我在阿里的冥想。正是那里的嚴酷使我開始思考起人生本質這樣嚴肅的問題?!?/p>
談起在最難忘的事情,她說是17歲生日那一天。17歲生日,是在藏北高原過的,戰(zhàn)友們把水果罐頭汁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響,向她祝賀,對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頭的她們來說,這是一場盛大的慶典。
而對她來說,最深刻的體驗是面對死亡。當她背負武器、紅十字箱、干糧、行軍帳篷,徒步跋涉在無人區(qū),攀越海拔六千多米高山時,“心臟仿佛隨著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
仰望頭上頂峰云霧繚繞,俯視腳下淵藪深不可測,年輕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從軍醫(yī)到作家,偶然還是必然
1972年,畢淑敏去新疆軍區(qū)軍醫(yī)學校學習。在校成績優(yōu)異,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養(yǎng)成一名出色的外科醫(yī)生。如果真的留校了,她或許就是一名出色的外科醫(yī)生了,但是還會有今天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嗎?人的命運也許決定于某種偶然,或者一念之間,但似乎又有某種必然。畢淑敏真心地感謝母校對她的厚愛與挽留,但她毅然回到阿里,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轉業(yè)回北京進工廠,做醫(yī)務所長、主治醫(yī)師。
畢淑敏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好的天賦,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處的環(huán)境,始終未能從事文學。一天,父親突然對畢淑敏說:“我看你是可以寫一點東西的?!备赣H的話,仿佛具有某種神奇的魔力,把她心中最隱秘的、沉睡的東西喚醒。畢淑敏儲備的藏北軍旅生活經驗,在父親的鼓勵下,在靈感的召喚下,噴薄而出,一周內就完成處女作《昆侖殤》。
這是1986年,她34歲。命運悄悄發(fā)生變化,誰能想到,以后的畢淑敏脫下穿了22年的白大褂,做起了專業(yè)作家。
當作家的畢淑敏同樣是優(yōu)秀的。她的小說《預約死亡》、《血玲瓏》、《紅處方》、《拯救》等,或者觸及社會熱點、或者關心特殊病人,但都有死亡的陰影,更有對生命凝重的思考。
畢淑敏說,醫(yī)生的職業(yè)使她看慣了生命更迭,在的經歷加強了這種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別復雜的過程,人類遭遇挑戰(zhàn)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畢淑敏說,不論是做醫(yī)生,還是作家,傳達的都是對生命的關愛。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畢淑敏1991年從北師大研究生畢業(yè),拿到文學碩士學位。讀書期間,她每天奔波在從家到學校的路上,像小兒郎一樣。稍顯尷尬的是,每次端著飯盆去打飯,人家都以為她是老師……校園里的畢淑敏還經常遇到拿著書本請她簽名的學生。
從1998年起,正處在寫作黃金時期的畢淑敏,放棄寫作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攻讀心理學博士課程,她說并非為了單純的“充電”。做醫(yī)生是從生理上認識人,文學主要是從人的社會性去探索,而讀心理學,可以使她超越以往的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經驗深入人類的心理層面,更清醒、客觀、系統(tǒng)地認識并把握人的復雜性,這其中也包括認識和把握自己。醫(yī)學、文學、心理學,畢淑敏在這三個不同層面上實現了對人的全面關懷。
“有了心理學背景再觀照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你認為自己的缺陷是什么?”面對我的提問,畢淑敏說:“我是做醫(yī)生的,不可能有那種很瑰麗、奇異的想象力,缺少文學家恣肆的虛構?!彼D了一下,又說,“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攻讀完博士學位的課程之后,畢淑敏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注冊心理咨詢師,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今年她推出了大眾心理學讀物――《心靈7游戲》。畢淑敏透露,有導演要把它改編成話劇。
也許畢淑敏有醫(yī)學、文學、心理學的知識背景,也許是她的知名度的帶動,她的心理咨詢機構頗有名氣。畢淑敏爽快地說,研究人的命運,各種心理,有趣;接觸形形的人,有意思。
新作《女工》關注社會下層的命運
畢淑敏剛剛推出的《女工》,非?;鸨??!杜ぁ返闹魅斯中√崾且粋€命運悲慘的下崗工人,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婚生育,默默地支持丈夫擺脫工人的身份,然而卻被丈夫無情地拋棄。這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角色,我問畢淑敏怎么會想到寫這樣一個人物。
畢淑敏說她太熟悉那個年代女工的生活了,她們中的很多人,到了中年,忽然遭遇下崗的命運,為生活奔波,而她對她們有一種悲憫的情懷,促使她寫這樣一個文學形象。
浦小提的命運,是一代人命運和生活軌跡的縮影,那是一種被時代強加于自身的命運,自己無法主動選擇。的確,很多東西是時代的烙印,擺脫不掉。從小說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講,浦小提不圓滿、不完美的結局,更具有藝術性,更令讀者牽腸掛肚。這部小說,中央電視臺想把它拍成電視連續(xù)劇,編劇在討論浦小提這個人物形象時,每一次討論都有不同的結局,很熱烈。
畢淑敏一直在關注著我們在這個時代的精神苦難。比如《拯救》。畢淑敏說,乳腺癌在全世界是第一位的高發(fā)癌,由于女人的重要特征發(fā)生病變,使她們覺得自己不再是女人,其實,心理的打擊比肉體還要嚴重。
篇4
趁現在手腳靈便,先去旅行,耳不聾眼不花之時多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記得第一次看畢淑敏的作品是《紫色人形》,在一塊舊油布的中央兩個緊緊依偎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見證了一對重度燒傷夫婦用生命作為誓言的愛情。之后,陸續(xù)拜讀了畢淑敏的《血玲瓏》、《拯救》,直到2012年,在東單三條協(xié)和禮堂,終于見到了這位普通得如同鄰家阿姨般的著名女作家,那一次,她筆下人類和病毒殊死抗爭的《花冠病毒》的故事讓記者忍不住落了淚。如今,年過花甲的畢淑敏又推出了新書――《非洲三萬里》,用一場期盼了半個世紀的旅行把真實的非洲展現在讀者眼前。
從10歲剩60歲,跨越半個世紀終圓非洲夢
《非洲三萬里》是62歲的畢淑敏乘坐蒸汽機車“非洲之傲”,從南非的開普敦一直走到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潛心閉關一年后寫下的旅行心得。正如她在該書的序言中寫到的那樣,“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旅行。”去往這個全名叫“阿非利加洲”的地方,是畢淑敏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夢想,“我從10歲左右有這個想法,到60多歲才得以實現,這中間跨越了半個世紀?!睘槭裁匆シ侵?,畢淑敏覺得喜歡一個地方不需要理由,“如果一定要找三個理由,那我嘗試著回答:1,非洲是人類發(fā)源的地方。2.非洲有非常多有趣的自由自在的動物。3.非洲神秘古老的文化?!?/p>
在去非洲之前,畢淑敏對非洲的了解很有限。到了非洲之后,她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之前覺得非洲的動物特e多,好像到處都是動物世界。(其實)除了特定的國家保護區(qū)外并沒有那么多的動物。但是整體說來,非洲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還是非常良好的。當你去之后就會發(fā)現有很大的不同,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比如非洲歷史上對于種種的過去事情的寬恕,以前就沒有體會到,這次就深深體會到了。”畢淑敏講述的很多非洲故事都離不開“寬恕”二字,例如她在南非最大的貧民窟索韋托實地考察,以慘死的黑人孩子??颂兀ぬ厣拿置募o念館,卻不會售賣他死亡時的照片,因為“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南非人民的寬容讓畢淑敏感觸頗深,“我在非洲看到這樣的寬容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因為我們要時刻牢記的不是仇恨,而是寬恕?!?/p>
畢淑敏曾經說過,“旅行有層次的不同,有點像我們到海邊,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边@次的非洲之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7畢淑敏的回答很幽默:“算是在齊胸深的水里得了幾條帶魚吧?!?/p>
下一個目標是南極,想越自己耳不聾曝不花時多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在《非洲三萬里卜書中,畢淑敏寫到了一位“非洲之做”列車上最老的乘客――87歲的史密斯先生。如果只是數護照上的印記,他已經到過113個國家。在他看來算是真正到過的國家,大約有90個。這些年,畢淑敏也走了很多地方,“我大概走了70個國家吧,實在是不太多。而且走過的地方越多,就發(fā)現自己所知更少?!倍南乱粋€目標則是神秘的極地一南極?!拔掖_實在做南極之旅的準備,還在看很多書,充滿了一種欣喜的期盼之情?!碑吺缑羧ツ蠘O并不是為了探險,“我去極地,不是去參加行走極地那么高端勇敢的事業(yè),我只是想做一個一般的旅行者去極地看一下,所以和真正的極地探險者還是距離很遠的。”談起旅行的意義,畢淑敏表示:“我可以去看這個世界,去看美麗壯觀的自然界的風景,我可以去看各種各樣的人,我可以去看世界上到達鼎盛時期的文化遺址,所有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紀念,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旅行最大的意義?!痹诋吺缑艨磥?,行走不一定要去遠處,“從廣義上來說,行走就是去看這個世界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到達的地方,在那里尋找一種更深刻的體驗。行走不一定非要去遠處,在近處也可以行走,我們也可以從大自然那里得到很多啟示?!?/p>
比起“旅行”一詞,畢淑敏更喜歡“旅游”?!啊巍撬诌?,在水里面游的時候是比較輕松的,沒有阻力,會i自然有一個真實的親切的接觸。我希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到處走動的時候,有一種在水里游動的感覺。我想趁著自己耳不聾眼不花之時,多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和大家分我的印象?!?/p>
互聯(lián)網為我的寫作帶來了很多變化,更加激勵一個孤獨寫作人的勇氣和堅定
篇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才競爭的激烈,就業(yè)壓力的逐年增大,在知識的象牙塔,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多元化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幸福感偏低,因為人際關系、就業(yè)壓力等原因輕視生命的悲劇事件屢屢發(fā)生,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了嚴重影響。不得不引起學校、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關于生命教育的深度思考。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在《生命教育》一書中首次提出。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思想境界的提升,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不斷追求,生命教育開始在遼寧和上海等地興起并逐漸輻射全國。2012年5月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推出的職業(yè)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指出,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問題的教育,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理解生命的意義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fā)展,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減輕、消除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這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追求。
對大學生實行積極的生命教育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本人共同的努力。目前很多高校開始加大生命教育的重視力度,例如很多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開設相關的生命教育課程和生命實踐教育。而除了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努力,大學生自身的內在因素也極為重要。大學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生命教育不是識記性的知識,它不像數學公式或語文課文需要靠練習或者背誦來學習,它是一種觸動、感受型教育,更多的需要親身的體驗和經歷,才能獲得深層次的感受。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文學欣賞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飽含的生命教育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拔膶W的認識屬性和審美屬性決定了它在欣賞知、情、意、信諸心理要素互相作用和思想矛盾運動轉化過程中具有特殊作用”[1]。相較于專業(yè)課程的影響,文學作品讓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可以滲透到情感和知識的層面,影響也更為深刻。2010年,有研究者認為“通過電影和文學作品的欣賞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之所有有效,關鍵在于遵循了生命知識的學習規(guī)律”[2]。
二、畢淑敏小說中生命主題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畢淑敏作為當代文壇頗具實力和個性的女作家,其作品中飽含著濃厚的對生命無私的詮釋和熱愛,充滿著對生命的追求、禮贊及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這種對生命的堅持、尊重和關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大學生。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玄幻、穿越、言情小說沖擊文壇,畢淑敏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創(chuàng)作主題無疑成為當代文壇的一股清泉,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1.生命禮贊
畢淑敏作為當代文壇具有特殊經歷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更貼近生命,人物、故事更具有生命氣息,讀她的作品就像故事就真切的發(fā)生在我們周圍一樣。從早期的《昆侖殤》、《阿里》到后來的《生生不已》、《血玲瓏》、《紅處方》等作品充滿著濃濃的對生命的尊重、追求和熱愛。《生生不已》中甜甜患腦瘤死亡,作者對甜甜母親喬先竹孕育孩子過程的詳細描述,向我們傳達了生命的傳承這一主題。長篇小說《紅處方》中戒毒醫(yī)院院長簡方寧美麗、溫柔、善良,被病人莊羽陷害染上毒癮,必須切除主管人的痛苦和快樂的大腦中樞“藍斑”,熱愛生命的她不愿意失去對生命真實的感覺,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在《雪山上的少女》中她說“我在這一瞬痛下決心,從此一生努力,珍愛生命?!盵3]。小說《屋脊上的女孩》中阿里女兵在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活,她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學習醫(yī)學知識和技術,自己織毛衣、制作花生糖,與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斗爭,展示了崇高的生命力和人格魅力。這對沒有經歷過苦難生活和挫折的95后的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起著教育、引導作用,使他們在閱讀作品之余思考生命的可貴。
2.超越死亡的生命關懷意識
在表達生命關懷意識過程中,畢淑敏的作品從來沒有離開過死亡主題,通過對死亡的描述,表達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畢淑敏曾經說過:人的生存是一個向著死亡的存在,知道有一個大限,人才會去思索這個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小說《教授的戒指》中,“神醫(yī)”陶教授用一枚具有微型人體生物電流傳感器的戒指來為病人診病,通過對癌癥、心肌梗塞等不同病痛的真切感受,為病人治療。陶教授死后,他的學生才領悟了他的大愛和奉獻精神?!独鰵憽分袇⒅\鄭偉良、號長李鐵、女兵肖玉蓮等人的死表達了作者悲天憫人的生命情懷,也引起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小說《源頭朗》中的苦孩子火石,媽媽跑了、爸爸摔死了、爺爺賣血讓他上學,有機會進城的火石并不希望自己的貧窮成為被人憐憫的對象。在城里,頭上的蟣子、身上的虱子、甚至是引以自豪的家鄉(xiāng)讓他與城市格格不入,當夏導再一次為了節(jié)目效果讓他說土話時,他大吼:“你就想讓我說家鄉(xiāng)土話,想讓我出丑,我偏不!我說的話,從匣子里放出去,我媽媽也能聽見,我就要讀得棒棒的,讓人家知道我火石是好樣的!”15歲孩子對生命尊嚴的堅持,不得不引起讀者的震撼和思考。
畢淑敏曾經說過“一個作家寫一部小說一定有原因,對我來說由于年輕時候的經歷便一直對人有興趣,充滿著探索自我的愿望。我特別想傳播‘死亡是成長的最后一個階段’這樣一個積極的心理學觀點,希望我自己的文字對所有面對病魔承受心理壓力的讀者有所幫助”。在她看來,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最后人生歷程,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目標的虛度生命。正如她曾經說的那樣,人生本沒有什么意義,人生的意義便在于我們要努力賦予它的意義。生命教育對大學生的意義,不僅要教會他們珍愛生命,更要啟發(fā)他們理解生命的意義,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自我生命的價值。同時,學會關心、關愛他人,尊重、關注、熱愛他人的生命。
三、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深遠影響
篇6
一直喜歡畢淑敏的文字,簡單而深刻,或許是她的經歷造就的文風吧。
她也是醫(yī)學生,和我們相似,與其說讀恰到好處的幸福,不如說是讀畢淑敏有感,這本書里有她的許多作品,都是那么深刻而又有哲理。她喜歡討論幸福,真誠,善良,平靜這些真善美的話題,同時又會對一些假惡丑進行批判,我喜歡這樣的作家。
回到書里所說的幸福,幸福是一種心的富足,不以物質的多寡來衡量,他是付出、分享和愛的感受。恰到好處,是一種哲學的藝術的結晶體。它代表豁達和淡然,是幸福門前的長廊。輕輕走過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門環(huán)。
幸福感曾經是一個社會話題,關于幸福感的大討論,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社會轟動效應,大家忙于奔波,為了生存而慢慢毀滅,早已忘記了幸福的感覺,"我姓曾"不是鬧劇,而是悲劇。在一般人的定義里,幸福的標準往往是票子,房子,車子,位子,然而我們心靈深處需要的真正的幸福就已經被遺忘了。我們的心靈不再富足,甚至有些枯竭,所以許多人開始喝雞湯,然而心靈雞湯是沒有營養(yǎng)的,他會給你帶來短暫的感悟,為什么說是短暫的呢?因為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的腦容量已經不能給他們留下存在的空間了,周圍的亂七八糟的事物已經占據了太多的思想空間了。人的精力只有4,就是你只能最多同時做好4件事,不是4K,不是4G,也不是4M,而是4.我們最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這樣會有最好的效率和效果。
既然雞湯無法救贖我們的心靈,是時候提醒幸福了。幸福挺壞,挺調皮的,來的時候不打招呼,走了又讓人悵然若失的。所以我們應該在幸福來臨的時候-------提醒它。
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身體不再健康時,那些最勇敢的人依然可以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的心也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yōu)秀的分子可以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幸福是需要被提醒的,提醒了,才會更珍惜。
這就是我想向大家推薦畢淑敏散文的原因吧,她的文字讓人不自覺地安靜,想看懂她寫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洗去浮躁,靜靜的想,靜靜的看,然后慢慢變成一個安靜的人。
篇7
她身份卑微,卻不安于現狀,有著別樣的夢想和追求。她出身并不高貴,也沒讀過多少書,但她在兒子面前做任何事情都不忘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為的是讓兒子在自己的熏陶下成長為有出息的人。當兒子說她不誠實而不愿理她時,陶影心中一直信奉的東西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這更讓她決心要為此事討一個說法,要為自己在兒子心中的形象“除污”。
她孤身作戰(zhàn),仍不懼困難。在公園門口,紅衣青年蓄意指責她是故意逃票,群眾不是施以援手,而是“哄笑”。為了孩子,本想補票的她意識到這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和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回到家中,丈夫說像這等雞毛蒜皮的小事,人家報社是不會管的,又加之陶影的文化水平不高,寫出來的稿子也會被當做廢紙。廠子里的“作家”也認為她文章寫得太沒文采,不生動。幾盆冷水,希望就像肥皂泡一樣越來越渺茫。殊不知,人越是絕望越會奮起抗爭。陶影的那一份執(zhí)拗在心中升騰、燃燒。燈光下,我們看到了她認真的身影;郵局里,我們看到了她鄭重的一投;掛歷上,我們看到了她漫長的等待……從此,看報紙、聽廣播成了她每天必修的功課。哪怕維權的路上只有我一人,為了兒子,我也一定要決然前行,這就是陶影。
她雖非白領,卻注重細節(jié)。雖說“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高度,雖說一張門票也只是五元錢的事情,但她看到的是一個人的自尊,看到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看到的是孩子的未來。是呀,就這“一厘米”,孩子驚慌地認為媽媽不誠實了;就這一張門票,孩子認為媽媽有壞心眼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孩子已經陷入恐懼,不再愿意量身高了。足見,這“一厘米”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作為母親,她準確地感知到了這一情況,更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播種下好的行為,才能收獲好的習慣;只有播種好的習慣,才能收獲好的性格;只有播種好的性格,才能收獲好的命運。所以,哪怕再小的細節(jié),也要追究到底。這就是陶影,一個偉大的母親。
她雖受傷害,卻很善良。身為普通工人,家境并不寬裕,得了門票想帶孩子開開眼界,誰曾想,卻被誣為惡意逃票,可恨!在公共汽車上,孩子明明不足1.1米,而到了老奶奶的體重秤上,卻足足長了“一厘米”,原是不知情的老奶奶好心辦了壞事,可氣;在公園受了眾人的取笑,回到家中,回答自己的卻是丈夫的鼾聲,可惱!雖則這樣,她沒有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而是讓公園的負責人鄭重地向孩子說明:媽媽沒有錯。僅此而已,實在可敬!這就是一個母親。
生活是個萬花筒,看似復雜其實卻很簡單;事情原本很小,看似微不足道卻震撼人心。無須矯揉造作,無須長篇大論,只要擁有善良、智慧與勇氣,你就是最美的人。
篇8
一、選好典型細節(jié)
細節(jié)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靈魂的關鍵處,所以一定要選好。如《孔乙己》中的肖像描寫: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傷痕,一部亂蓮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這一段抓住的是“長衫”這一典型細節(jié),穿長衫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長衫卻是“又臟又破”,表現了他的窮困潦倒,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的特點。
二、調動各種感官。細致觀察事物
要使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就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細致的觀察。如下面一段寫花的文字:
天邊那一彎新月發(fā)出淡淡的清輝,靜靜地灑在花園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紅的花,青翠欲滴的葉,都顯得黯淡了。這時候,幾朵剛開的曇花正散發(fā)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啊!還有一朵正含苞欲放,會不會開呢?我觀察了好一會兒,忽然間,花蕾動了一下……終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開了一個小孔,接著,小孔緩緩地張開,花瓣一片片地舒展開采。那一片片花辨像是水晶雕成的,連一條條花脈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對曇花作了詳盡的描寫,花的質地、氣味、色彩、紋路、花蕾開放的整個過程寫得細膩生動,讓人如臨其境。
三、精心錘煉詞語
細節(jié)描寫中,要選擇恰當的詞語,精心錘煉,做到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如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就用得非常恰當:
①他輕手輕腳地拉開門,瞇著眼,透過門縫看我做什么。
②一陣風掃來。
③樹上葉子飄了一地,一片葉子在雨中打了個漩渦落在地上。
四、巧妙運用修辭
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yōu)橛行巍H缰熳郧宓摹洞骸分袑Υ河甑拿鑼懀?/p>
像牛毛,像花針,像雨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又如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
母親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縷晨曦對嬌花的撫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風對碧水的溫柔,那是夏日晚霞對嫩柳的輝映,那是秋夜月色對修竹的依戀,那是冬日里的朝霞與小草的交談!
五、變換不同角度,從多個層面來寫細節(jié)
對同一細節(jié),可以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來考慮。
如,還是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上例是從母親的眼神這一角度來寫的,我們還可以變換角度,從“我”的角度來寫:
我微微睜睜眼,媽媽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著,手里抱著毛毯,眼睛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我在這眼神的普照下,頓時有種異樣的感覺,我好像成為了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酣然入眠,感動得母親滿臉都是幸福;一會兒,我好像又變成了一朵俏麗的月季花,激動得母親綻開了笑顏;一會兒,我好像又變成了一幅五彩的畫,陶醉得母親在那兒欣賞啊欣賞!
我們還可以運用聯(lián)想來寫細節(jié)。如還是寫母親端詳孩子睡覺,可以聯(lián)想史鐵生、屠格涅夫、畢淑敏等人的作品來寫,如:
我微微睜睜眼,媽媽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著,手里抱著毛毯,眼睛愣愣地看著我,那是什么樣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里見過,那母親的眼神是一種無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見過,那母親的眼神是一種幸福的安詳;我曾在畢淑敏的《我的五樣》中見過,那母親的眼神里是一種不能割舍的珍愛!
變換不同角度還可以通過環(huán)境來寫細節(jié)。因為人物活動、情節(jié)的展開必然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下,必要時的環(huán)境描寫,也是細節(jié)。如:
篇9
【關鍵詞】家庭教育;比較;誠信;意識
..作為醫(yī)生兼作家的畢淑敏的新作《一厘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媽媽帶兒子小也去公園,在車上,為了兌現曾答應過兒子下次為他購票的承諾,母親陶隱為還差一厘米到購票高度的兒子購了車票。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工作人員非要還差一厘米才夠買票高度的兒子購票入園,母親的辯解說明被誤會是逃票。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很小很小的小事??蛇@在一位母親來看,該購票就購票,不該購票就堅決不能購票,決不能含糊。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在為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讀著畢淑敏的《一厘米》,不禁讓人想起了《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曾子殺彘》的故事來。
故事說,曾子的妻子上街趕集時,兒子哭著要跟著去,媽媽就哄兒子說:“你回去吧,一會媽媽回家給你殺豬煮肉吃?!逼拮訌慕稚匣貋頃r,正見曾子要去殺豬,妻子急忙阻止丈夫說:“我只是哄哄孩子的?!痹訁s認真地說:“不能與孩子戲言的。孩子還不懂事,正待父母的教育呢?,F在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習騙人呀。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樣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庇谑侨⒇i煮肉給兒子吃。
不難看出,《一厘米》與《曾子殺彘》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對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也罷,教師也罷……
然而兩個故事里的主人公陶影與曾子,卻有著諸多的不同。
公共汽車上,雖然兒子的個頭還要差一厘米才夠買票,但為了兌現“你上次說我下次坐車就可以買票了”的諾言,陶影不惜花冤枉錢為兒子小也買了張車票,這與曾子因妻子為兒子許下了“回家給你殺豬”的諾言而為兒子殺豬是同出一轍的。不過,陶影只是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烙煎餅的普通工人,而曾子卻是古圣人孔子的七十二得意門生中的皎皎者之一。這一區(qū)別,便引出了以下一個不同點。
陶影執(zhí)意要為兒子小也買票的情節(jié)里,畢淑敏在小說《一厘米》中有這么一段話:“她的出身并不高貴,也沒讀過許多書。她喜歡溫文爾雅,竭力要給兒子留下這種印象,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她感覺自身高貴起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窺視到中國當代很多父母的共同心態(tài),那就是自身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多讀書,沒有上大學,也即沒有使自己“高貴”起來,便把這樣的光耀全心全意地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了。如果說,這樣的心理有些出于父母的虛榮與自私的話,而小說里“兩毛錢就能買到尊嚴,只發(fā)生在人的童年。沒有一個媽媽能夠拒絕為孩子提供快樂。”這段話則坦露出了無時無地不存在的博大的母愛。而曾子為兒子殺豬,其根本出發(fā)點還在于以孔夫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教誨來作為做人的準繩的??梢姡沼暗男袨榈某踔允悄笎鄣那楦兴?,而曾子的行為則出于道德品質修養(yǎng)的需要。
《一厘米》的故事中,陶影與他人不斷產生沖突,先是汽車售票員的不該為小也買票與陶影執(zhí)意要給小也買票的沖突,其次是與“紅衣青年”認為應該為小也買票與陶影認為不應該為小也買票的沖突,再次是“老奶奶”善意撥高量尺與陶影需要真正標準的量尺的沖突,然后是兒子斷定媽媽逃票與陶影決意要澄清事實的沖突。與陶影形成沖突的這一系列對立一面,沒有一個是惡意而為之的,最后,在陶影的努力下,都釋解于公園領導的上門賠禮中了。而曾子之妻對孩子的欺騙是有意而為之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曾子批評她說:“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乃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币蚨兑焕迕住返墓适陆o我們的告誡是比《曾子殺彘》更深一層的:孩子的心靈純潔如秋水,我們不但不能有意地傷害他們,也不能因不禁意的粗心、失誤等而使之變得渾濁起來。在孩子面前,大人的言行舉動,無一不做著孩子的示范。把陶影塑造成為一個普通女工,這使此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廣泛的典型意義――普通女工尚能從自發(fā)到自覺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而我們的知識分子呢?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呢……如此,作品的主題就更有深度與廣度了。
在“一厘米”的事件中,經過了“紅衣青年”用國際米尺來斷定陶影逃票,“老奶奶”量尺善意的撥高,小也“你撒謊!你騙人!”的斥責后,陶影逐漸理性起來,把先前因母親情感的需要而向孩子兌現承諾,上升到了因孩子品質培養(yǎng)的需要而要求向孩子澄清事實的高度,所以,當兒子也誤以為自己逃票時,她毅然拉起兒子,放棄了對公園的游覽,當用自家的皮尺量出了兒子差一厘米才夠買票高度時,她毅然想到了利用報紙申訴被誤解的委屈,當公園書記與主任來到陶影家,要用錢與游覽券作為賠償時,陶影拒絕了,竟能說出“世上有的東西是能賠的,有的東西是不能賠的”這樣深刻的話來,并且要兩位公園領導“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這些都不但體現了文學作品在曲折的情節(jié)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更體現了文學作品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思想情感變化發(fā)展歷程的特點?!对託㈠椤饭适轮幸蚯楣?jié)單一,曾子形象則是固定刻板,一成不變的。因此,《一厘米》故事雖短,而陶影這個人物形象因貼近生活而真實,因感情充沛而鮮活,因個性突出而豐滿,這不得不歸功于作者讓人嘆服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
篇10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畢淑敏文集》8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女心理師》等。曾獲昆侖文學獎、當代文學獎、文藝獎,莊重文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市慶祝建國40周年文學作品獎、北京市慶祝建國45周年文學作品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lián)合報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獎項。
社會在發(fā)展,婚姻雙方越來越強調自己在家庭中的獨立地位。戀愛中的男女把對方加以神秘的美化,包涵較多;結婚后,雙方都松了一口氣,個性伸張,差異充分暴露出來,爭吵就在所難免。
原因來自幾個方面。
第一,個性與成長經歷不同。夫妻關系里的個體,首先是“你”和“我”,然后才是“夫”和“妻”。這就決定了人們在考慮問題時,會先從自身思維慣性出發(fā)。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假設這世界上真有兩個思維方式和個性完全相同的男女結成了夫妻,你起床他也起床,然后兩個人講述一模一樣的夢境,穿起同樣顏色的衣服……倒是不會吵架,但這不僅無趣,簡直就是恐怖!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們在尋覓伴侶時,會搜尋那些與自己有很多基本相似點的對象,但隨著了解逐步增多,也會剔除那些與自己相似程度過高的個體。
第二,對婚姻的期許與理解不同。有人期待情感交流多一些,有人則覺得結婚就是過日子,浪漫應該向柴米油鹽舉手投降。由于對婚姻的期望值不同,在同一個屋檐下開始耳鬢廝磨后,夫妻雙方會因諸多雜事和細節(jié)產生摩擦。更不消說那些可能觸及個體較深層次的差異,更是成了敏感的“雷區(qū)”,一經碰撞,就會引發(fā)雙方劇烈爭執(zhí)。雙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很可能會釀成經久不息的紛爭。
第三,無視溝通方式和欠缺講話藝術。有人以為這是小問題,覺得在自己家里,不用講方式方法,不必掂量輕重緩急,陳谷子爛芝麻的事兒,隨心所欲地嘮嘮叨叨……要知道,這些都是如同鹽酸一樣的強腐蝕劑,長久下去,很可能會讓婚姻演化到崩潰和破裂的邊緣。
反觀那些關系良好的夫妻,不是不存在爭吵,而是在爭吵中學會了如何面對差異。
首先,從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入手,明了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每個人對婚姻的認識,都是從父母處學來,都打著深深的“原生家庭”烙印??上]有課堂專門傳授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老師會為你梳理這些日積月累固定在你頭腦中的看法。整理這些繼承來的經驗教訓,找到其中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建立自己的婚姻觀和家庭規(guī)則,這是消弭爭吵的一塊必要基石。
其次,開誠布公地討論彼此對人生的目標和對婚姻的期待。很多時候,人們的壓力都來自于目標不明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夫妻因認識差異發(fā)生爭吵并不可怕。在良性發(fā)展的家庭中,爭吵甚至是一種特殊溝通方式。當然,我們要學會比爭吵更好的交流手段,促膝談心后,夫妻往往會發(fā)現差異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大家都會同意:婚姻絕不是簡單的“一起過日子”,還包含著許多更深層次的心理契合,比如支持、信任、愛與包容。這些高層次的情感源自夫妻雙方對彼此共同點的贊成和欣賞,在共同的合作與行動中加深默契。面對差異時,不耐煩、惶恐或是退縮都是正常現象。但要想良好地解決差異,合作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