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經驗范文

時間:2023-03-16 07:1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教育經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庭教育經驗

篇1

    二、負起家長的責任。栽種一棵樹尚且要有所付出,更何況育兒。家長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應該付出精力、時間、心血,有時還要作出一些犧牲。一位家長介紹說,平日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也不看,一些大家都想看的節(jié)目,就根據(jù)預告,全家人一起訂出計劃。那種"只許家長看,不許孩子看",甚至家長和孩子爭奪屏幕的做法,就是失敗的做法。

    三、家長以身作則。自己的思想行為應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語言、行動,影響、教育子女,成為孩子合格的老師。家長抵制不正之風的一件小事,會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起來,能告訴孩子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家長和朋友在飯桌上的酒后多言,諸如社會弊病、對領導和同事的不滿、投機取巧的生財之道、讀書無用論等,對于缺乏分析、認識能力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腐蝕劑",導致孩子消極、落后,甚至恐懼、厭世的禍根。

    四、幫助孩子立志。遠大的志向能產生一種內在持久的動力,能夠正確對待成才路上的成敗,更能踏實地奮斗。一位家長說,他的兒子剛升入初中,他便經常給兒子講仿生學的奧妙,生物界趣聞,講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世紀,激發(fā)了孩子對生物學的興趣。家長又進一步與班主任配合,采取擴展閱讀、循循善誘、激勵向上等手段,強化孩子的信念……1999年,兒子以優(yōu)異成績跨進了著名高校的微生物系。

    五、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生活、學習、勞動、鍛煉習慣等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質的必備條件。就在眾多家長對良好習慣的作用仍估計不足,采取聽之任之態(tài)度之時,一些明智的家長卻走在了前面,他們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小事抓起,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并注意通過經常的實踐不斷加以強化,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六、曉之以理,堅持疏導。這是眾多發(fā)言的家長教育子女的共同經驗。他們認為:曉之以理,一通百通;堅持疏導,教育成功。以孩子抽煙為例,有些家長采取限制、打罵、跟蹤、分文不給、搜身搜書包等辦法,往往無濟于事,有位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抽煙時,便講了球王貝利煙酒不沾和保爾戒煙的故事,而貝利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其心靈被深深觸動,表示:終生不吸煙。

    七、創(chuàng)造良好成長環(huán)境和融洽的家庭氣氛。這是使孩子保持健康情緒的重要條件。當天參加討論的家長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家庭和睦、幸福美滿的,但有一位家長使我特別敬佩,他們夫妻感情不好,但為兩個孩子的成長,強忍心中痛苦,傾心撫育兒女,直到孩子考上大學,參加工作,才靜靜地離了婚。人們可以對此有異議,但從他們對子女的摯愛和奉獻這一點來講,實可謂偉大。

    八、做孩子的知心人。讓孩子敢于和自己說心理話,即使孩子說了錯話,表達了錯誤的觀點,家長也不可"當頭一棒",使孩子從此關閉心扉,而應在耐心聽完孩子意見之后,采取恰當?shù)姆绞絾l(fā)、誘導,以理服人。有幾個家長采取"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生時代"、"家庭民主講評會"、"周末晚會"、"每月一游"等活動促進了親情交流,效果很好。

篇2

中美家庭教育過程差異

1.教育的目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同時所受舊有的約束也較多,文化價值觀上是比較保守的,相對而言,在整體上也缺少一種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人深受儒教思想影響,又很重視孔孟哲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諧觀,約束個性??鬃拥摹叭省贝碇袊幕木?,“禮”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正是此種文化傳統(tǒng)使得中國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個順從、禮貌、謙虛的人。并功利性的追求高學歷、好工作這樣的目標。美國是一個新興的移民國家,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保留很少,善于接受和融合各種文化思想,所以教育發(fā)展的約束少。美國教育強調知識的重要性,父母喜歡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讓他們去了解各種現(xiàn)象和本質。美國教育提倡創(chuàng)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則讓他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和冒險精神,從而建立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把子女個性中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出來,讓子女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價值觀,在個人成就上也會取得積極的效果。

2.教育的主體。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導地位的。這主要是被中國長久以來“父為子綱”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較少有發(fā)言權、參與權,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權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規(guī)矩,聽從父母勸導,不要有意見。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從小把孩子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灌輸要聽大人的話的思想,不該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像愛因斯坦自稱的‘離經叛道’。中國孩子的自較小,很多事要聞詢父母意見,很多稍大一點的事都是要父母做決定的。比如報考什么學校,培養(yǎng)哪項特長,甚至是婚姻大事還要家長做主。美國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講究人人平等,這是跟他們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權有關的。孩子是教育的主體。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與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會是一種朋友關系,他們會傾聽孩子的煩惱,采納孩子的建議,與他們平等的交流,關系更密切。

3.教育的理念。中國文化中舊有的約束較多,尤其是因為封建小農經濟思想的長期影響,導致中國人大多內心較內斂和保守,不大愿意冒險和創(chuàng)造。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小時懂得不多,家長應該直接告訴他們如何做,授以經驗阻止其去冒險,讓孩子少走彎路,同時也避免了很多麻煩。父母將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xù),把自己的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強加于孩子。中國的父母為孩子設計未來,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過高的。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有“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對孩子的長期投資。有時甚至是為了個人和家庭榮譽而對孩子給予很高期望。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可以改變全家命運,如此一來,教育變得很功利化。這些理念和美國父母的不同:美國父母通常會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探索解決方法,不會以說教方式灌輸給孩子經驗。實踐中培養(yǎng)了孩子積極動腦的習慣,加深了理解。美國崇尚自由個性,以人為本的思想也體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上。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美國父母認為撫養(yǎng)教育孩子是超越個人的立場義務,對孩子的教育較寬松和開放?!俺蔀樽约合氤蔀榈娜?!”是美國社會中大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要求。

中美家庭教育結果差異

由于中美兩國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異,對孩子的教育結果也明顯不同。中國孩子性格上大多內向含蓄,做事膽怯,依賴性強,也很守規(guī)矩,這樣的性格當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優(yōu)秀的執(zhí)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擊,做事保守猶豫。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經常以權威出現(xiàn),這樣不平等的關系導致他們之間的代溝較大,父母或孩子經常會抱怨對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動的執(zhí)行父母的要求,這樣會很難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一旦孩子進入大學忽然自由,會不知如何釋放壓力,在大學里不再嚴格要求自己。

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中國家長給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很高促成了中國孩子在學習上成績遠高于美國孩子,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很強,在學習上有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大多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盡量好的生活條件,不讓孩子過多接觸社會,使孩子缺少很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能力也就不強,而且也導致孩子普遍獨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輕人到了結婚后還不能脫離父母,古人所說“三十而立”恰恰說明了這一點。相對來說,美國孩子一般性格很積極,活躍開朗,社交能力強,能與人和諧相處,膽大敢冒險,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美國人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產生了眾多偉大發(fā)明家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但是這樣的性格也會有負面效應,美國孩子中常有喝酒,吸煙甚至吸毒的現(xiàn)象,而且犯罪率也比中國高很多。美國家長跟孩子建立朋友一般的友誼,在跟孩子交流過程中平等對待,這樣他們的代溝小,容易互相理解,但父母過早地把成人的思想傳遞給孩子會讓他們早熟。

篇3

關鍵詞:學前教育;因材施教;家庭環(huán)境;個體差異;策略

G612

“因材施教”是教學藝術中的一項“普遍真理”。宋代朱熹在《論語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明確要求:“尊重幼兒在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因此,如何“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fā)展”,成為了學前教育一個永恒的課題。

一、針對不同家庭環(huán)境幼兒實施“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基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特點,相當一部分幼兒處于溺愛的家庭環(huán)境,這一特點與家庭經濟水平、家長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及部分幼兒為留守家庭等因素交互作用,使一些幼兒呈現(xiàn)出認知和人格發(fā)展水平不高的“共性”。為此本人在實踐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因材施教”策略:

(一)分組別的“因材施教”

相同家庭環(huán)境特點的幼兒在知識經驗、獨立思考能力、分解決問題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使整個班級幼兒呈現(xiàn)幾個不同的發(fā)展層次。分組別“因材施教”,即是根據(jù)幼兒層次特點,分成不同組別予以區(qū)別對待,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1.家園合作中的分組別“因材施教”

家庭因素是幼悍⒄顧平的最重要影響因子,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功能板塊。在家園互動中,需要根據(jù)家庭環(huán)境特點,圍繞幼兒個體差異施加等方面的有效引導。加強了家園溝通,著重導家長走出溺愛的誤區(qū),確立正確的愛的方法和愛的態(tài)度,尤其是與每位外出家長均建立了電話或網絡聯(lián)系,并要求家長定期“回家看看”和與孩子電話、網絡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留守幼兒參與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積極性和自信力。

2.幼兒園教育中的分組別“因材施教”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主陣地”,幼兒教師擔負著引導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健康、和諧、富有個性地發(fā)展的主責。因此,應該在關注每個兒童成長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差異,全面了解每個兒童自己的個性、能力、行為、興趣等特點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分組,分別確立不同的教育目標,組成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通過分組別、分層次“因材施教”,在實現(xiàn)“發(fā)展差異性”的基礎上,實現(xiàn)“發(fā)展全面性”。

(二)分個體的“因材施教”

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面向每一個不同的幼兒個體“因材施教”,讓每個幼兒既擁有同等的發(fā)展機會,又實現(xiàn)個性的發(fā)展,是幼兒教師天職所在。分個體的“因材施教”,主要有二個方面的著力點:

1.依據(jù)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進行差異化教育

一個班的幼兒既有不同層次的“共性”,之外還有每個個體的“個性”,所以既要注意學生的共同點,科學分組別、分層次教育,更要時時關注、研究每個幼兒的特殊性,并根據(jù)這些差異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學方法,抓住各種教育時機,創(chuàng)設多色彩、多選擇的教育體驗環(huán)境 “因材施教”,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并獲得成功樂趣,滿足每個幼兒在現(xiàn)實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不同需要。

2.依據(jù)幼兒特長進行專才教育

針對幼兒興趣特點和突出能力,結合家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如本人班級有兩位在數(shù)概念方面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幼兒,其中一位家長職業(yè)和收入穩(wěn)定,教育期望值較高,本人積極鼓勵其參加園外興趣提高培訓,另一位屬留守兒童,且家庭教育氛圍不濃厚,本人則在課堂教學和園內活動中對其進行“傾斜”、 給予鼓勵。通過結合幼兒特點和家庭特點“因材施教”,使兩名幼兒的教學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二、基于家庭環(huán)境特點對幼兒“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一)“因材施教”應立足于不同家庭條件幼兒的“公平發(fā)展”

在充分重視和尊重幼兒家庭環(huán)境存在的差異性,并以此“因材施教”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產生根據(jù)不同家庭條件,給予幼兒不同“關注度”的錯誤傾向,因幼兒家庭條件不同而實施的“因材施教”, 是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而不是體現(xiàn)在關注程度的區(qū)別對待上。要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幼兒,以幼兒家庭條件的不同為基礎,來關注其個性差異,并以同等的“關注度”來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應立足于細致科學的家庭環(huán)境特點調查分析

在細心觀察、多方了解教育對象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實施“因材施教”,方能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內涵要求。而家庭因素是導致幼兒個體存在差異的主要因子,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因此,實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對幼兒家庭環(huán)境特點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如此方能保證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差異化,并通過在家園合作教育、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因材施教”,引導幼兒順利渡過3-6歲的發(fā)展關鍵期。

參考文獻:

[1]張庭輝.家庭環(huán)境與幼兒人格形成和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魯?shù)婪?謝弗著、王莉譯.兒童心理學[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篇4

一、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的言行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意識和行為。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樹立良好的形象,家庭和睦,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親情的幸福,我們在孩子面前從不大聲爭吵,偶爾為之,也是為孩子的教育出現(xiàn)一點小分歧,但很快會達成一致。父母對待學習、工作、家庭、朋友、同事等方面的態(tài)度和處理各方面關系的方式、方法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因此,我們在孩子面前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會說不負責任的話。我們的大家庭關系也非常和諧,婆媳之間、妯娌之間、兄弟之間等都是互敬互愛,從未發(fā)生過任何爭吵,這樣,就為孩子營造了一個愉快、輕松、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成長,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培養(yǎng)了他善良、有責任感、孝敬老人等優(yōu)秀品質。我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xiàn)。

二、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父母對孩子一般來說都有很高的期望值,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他們寄予厚望,我們也不例外,但關鍵是如何發(fā)現(xiàn)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我的孩子說話早,對語言比較敏感,因此,我也像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給孩子買來很多書,但不是盲目亂買。早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本《寶寶看圖唱兒歌》了,當時那本書價格也不算便宜,但真正是物盡其用,孩子很樂意學,我們教得也很認真,孩子幾乎是全書都背誦下來了,因為那時他還不識字,但無論翻到哪一頁,他都能流利背誦,大大地培養(yǎng)了他早期的語言功能。

2、以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大多數(shù)父母只對孩子寄予厚望,卻忽視了自身的學習,忘記了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也許是職業(yè)的關系,我在學習上一直不敢有所放松,這無形中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記得那時孩子還小,我正忙于參加自學考試,放暑假時,我就在家里放聲背誦古漢語,當我讀到“碩鼠碩鼠,無食我鼠”的時候,孩子竟然一字不差地跟著我讀起來,而且聲調也不差分毫,抑揚頓挫,煞是可愛。由此我想,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影響。現(xiàn)在,我依然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床頭不可一日無書,雖然沒有時間去讀大部頭的著作,但報紙、雜志不斷。孩子也在我的影響下,逐漸養(yǎng)成了不讀書不睡覺的習慣。每年放假,我都要引導他背一些古詩詞,讀一本他能讀已懂的名著,如《三國演義》《史記》(少年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魯濱遜漂流記》等,雖然他感悟不是很深,但我相信,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使他受益匪淺。

3、注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

關心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只關心他的身體,關注他的學習、他的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的思想變化、情感需要。尤其是現(xiàn)在他已逐漸步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按“家長制”去行事,勢必適得其反。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散步、就餐、看電視,都是我們交流的好機會,孩子把在學校的見聞告訴我們,把他的喜怒哀樂告訴我們,我們和孩子一起分享著他的快樂,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經意間告訴了他。我的孩子愛好比較廣泛,尤其是上了初中之后,他迷上了籃球,他看球賽,把自己不多的零花錢用來買體育畫報,他關注“火箭隊”,喜歡麥迪、姚明,我并沒有阻止他,而且和他一起看,還在上次期末考試后特意給他買了個籃球,只是告訴他分清楚孰輕孰重,不要本末倒置??措娨晻r,不僅讓他看體育頻道,也引導他看“新聞聯(lián)播”“百家講壇”“希望英語”等有益身心的節(jié)目。為此,還專門買了《易中天品三國》等書籍。孩子也是一樣,你尊重他,他才尊重你。

4、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睂W習也一樣,沒有

篇5

[關鍵詞]0~3歲嬰幼兒;語言教育;家庭環(huán)境;口頭語言;書面語言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1-0051-05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思維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語言發(fā)展是嬰幼兒認知能力、個性與社會性、情緒情感形成的重要因素。0~3歲這一階段是嬰幼兒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嬰幼兒在此階段逐步完成從與成人的非語言交際向口語交際跨越式的轉換,兒童1歲半左右開始說出第一批詞語,隨后便不斷在生活中重復練習和積累素材。并開始為具備和提高讀寫能力作準備,為以后的書面語言學習奠定基礎。 家庭不僅是嬰幼兒的第一生長環(huán)境,而且是嬰幼兒發(fā)展的重要社會環(huán)境,是促進嬰幼兒社會性、語言、個性等全面發(fā)展的平臺。家庭環(huán)境對0~3歲嬰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重要他人,其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都會深刻影響孩子。所以父母對于孩子語言發(fā)展的觀念、態(tài)度,與孩子的交流甚至為孩子提供的媒介數(shù)量等,都可能引發(fā)他們迥異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因此本研究關注家庭環(huán)境中家長的物質支持和心理氛圍創(chuàng)設,探討其對嬰幼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發(fā)展的影響情況。為當前蓬勃發(fā)展的0~3歲嬰幼兒家長指導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本研究采用自制問卷對上海市閔行區(qū)吳涇鎮(zhèn)424個0~3歲嬰幼兒家庭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厥沼行柧?80份。問卷包括親子交流和親子閱讀兩部分,分別考察家長對嬰幼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關注情況,了解該地區(qū)家長關于語言教育的理念及理念指導下創(chuàng)設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等內容,并對部分家長進行深入訪談,以便分析其進行語言教育的動機。主要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嬰幼兒口頭語言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現(xiàn)狀

兒童的口頭語言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習得和發(fā)展、在與成人的現(xiàn)實交流中練習、掌握的。問卷通過了解家長與嬰幼兒的交流情況來了解其口頭語言發(fā)展的物質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范圍涉及交流內容、交流方式、交流時機、交流時家長的態(tài)度、家長面對不同交流狀況時的反應以及家長對于親子溝通的認識等內容。

(一)家長能為嬰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交流氣氛

1 大部分家長在與0~3歲嬰幼兒交流時語氣平緩、表情溫和。本調查中58.68%的家長一般用溫和的語氣與孩子交流,27.11%的家長則用更為積極的高興的、包容的語氣進行親子交流。父母的親和不僅能讓嬰幼兒感覺到被接受,從而增進雙方感情。而且能提高交流質量,延長交流時間。有研究表明,人們在談話時所傳遞的信息只有7%是通過語言傳遞的,而有38%是通過語調,55%是通過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實現(xiàn)的,尤其是在表達情感和態(tài)度時(Levine&Adelman,M,1982)。因此,與0~3歲的嬰幼兒交流時,家長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語調。以提高交流質量。

2 孩子在表達中發(fā)生語法錯誤時。大多數(shù)家長能冷靜對待,能等待孩子把話說完后再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不會作出過激或忽視的反應。家長更關注與孩子交流的內容和質量,較少關注孩子語言表達的語法結構、詞匯使用正確與否(見圖1)。這樣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與理解,又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積極的環(huán)境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交流方式,從而發(fā)展語言能力。

3 當孩子纏著自己提出無理要求時,有55.26%的家長表示會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是無理的。35%的家長則會出于寵愛或是不想聽到孩子的吵鬧而妥協(xié),最終滿足孩子的要求,這說明過半數(shù)家長的教育觀趨于理性。

(二)家長基本能夠時刻關注嬰幼兒并對其作出積極回應

在與孩子交流時。70.26%的家長通常會注視孩子,并表露出感興趣的神情。家長時刻關注孩子不僅有助于理解孩子的語言,更能激發(fā)孩子用語言表達愿望的積極性。23.42%的家長則傾向于選擇僅僅用“聽”來回應孩子。這些家長表示,因為不明白孩子要表達的內容才選擇僅僅傾聽而不作出回應。研究表明,77.37%的家長表示當自己無法理解孩子的語言時會仔細聆聽,并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根據(jù)當時情景作出判斷。10.53%的家長能夠在無法理解孩子的語言時耐心地多聽并嘗試理解。實在無法理解就放棄。這說明大多數(shù)家長能積極關注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慢慢琢磨、理解孩子的語言,即使一時無法理解,又不能給予恰當回應,也始終表現(xiàn)出對孩子關注,從而給孩子帶來積極的體驗。值得關注的是,仍有6.32%的家長對孩子的表達不予理會。我們知道,0~3歲的嬰幼兒已經具備了觀察人面部表情的能力,親子溝通中家長的長期不理睬勢必會給嬰幼兒帶來消極的情感體驗,削弱其表達熱情與表達意愿。古德曼曾指出,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并非真正地去“教”語言,他們其實是以回應的方式幫助孩子不斷地修正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梢?,不予理會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三)親子交流的主要內容涉及生理、學習、情感等三方面

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內容大多圍繞生理需求、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見圖2)。0~3歲嬰幼兒自理能力較差,更需要成人的照顧,所以家長詢問嬰幼兒的生活需要是必要且合理的,關注并確保嬰幼兒身體健康是成人最重要的任務。另外。0~3歲是嬰幼兒感知外界事物能力的快速發(fā)展時期。家長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知識,引導其感知周圍新鮮事物,一定程度上說明家長有早期教,育的意識。研究還表明,家長已經開始關注孩子的情感體驗。家長與孩子間有關情感體驗的交流可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給予幫助,進而調節(jié)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產生積極的情感,并讓其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從而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與家長交流的主觀愿望,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

(四)交流媒介以游戲為主,忽視利用電子媒介

游戲作為嬰幼兒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家長選擇在游戲時開展親子交流。這說明家長能意識到在游戲中可以更好地與孩子交流。家長參與游戲,和孩子平等交流,不僅對孩子言語

交流的膽量、規(guī)范等產生影響,同時也可增進親子感情,為教育夯實良好的情感基礎。在游戲過程中,家長還可以更好地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孩子,從而選擇更合適的方式激發(fā)孩子的交流興趣,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能力。除了在游戲時進行交流,家長還常傾向于在看圖畫書時或睡覺前與孩子交流(見圖3)。

國外有研究表明,大部分0~3歲嬰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長達1~2小時(Weber&Singer,2004)。觀看電視可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但本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7.54%的家長在孩子提出有關動畫片的問題時總是或經常耐心回答,而其他家長則以不懂故事情節(jié)或太忙為理由敷衍孩子。在孩子看完動畫片后。只有32.23%的家長總是或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講述故事??梢?,只有約三成的家長能夠利用電視這一媒介引導嬰幼兒發(fā)展口頭語言。

二、嬰幼兒書面語言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現(xiàn)狀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兩個平行的語言系統(tǒng)。嬰幼兒在早期獲得口頭語言的同時,已經萌生對書面語言的興趣,并逐步嘗試探索周圍環(huán)境中的書面語言。他們學習讀和寫的能力并不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內發(fā)生的,而是一個在生活中持續(xù)積累而萌發(fā)展現(xiàn)的過程。家長在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方面承擔著很重要的職責。本研究所指的書面語言是指讀寫萌發(fā)(Emergent literacy),所考察的家庭環(huán)境是指能促進孩子早期讀寫能力逐漸產生和發(fā)展的準備環(huán)境。

圖畫書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特點使其成為0~3歲嬰幼兒接觸書面語言的首選。周兢(2007)對家庭親子共讀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充滿閱讀信息的環(huán)境,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機會接觸書面語言信息;二是注意給孩子購買有趣且有益的圖畫書和其他閱讀材料,讓孩子不斷地被新圖吸引,產生積極的閱讀興趣;三是和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并且建立良好的閱讀常規(guī);四是在閱讀過程中給孩子以恰當?shù)闹笇?。幫助孩子逐漸學會閱讀圖書內容。本研究通過考察這四方面內容。來分析家庭中為嬰幼兒書面語言發(fā)展所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主要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家長對早期閱讀的理解比較狹隘。偏重知識獲得

對于早期閱讀的界定。家長的理解比較單一。52.9%的家長認為早期閱讀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由家長念給孩子聽,只有24.2%的家長認為早期閱讀是學習一切與書面語言相關的內容。約20%的家長甚至把早期閱讀等同于“早期識字”,認為早期閱讀就是教孩子認字或寫字。沒有認識到早期閱讀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是對孩子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研究結果與唐鳳玲(2003)的有關家長對早期閱讀的概念和重要性認識比較充分的研究結論有較大差異,這個差異也許是由地區(qū)差異或問卷本身導致的。

家長對嬰幼兒看圖畫書的觀念表明其重視知識獲取和漢字學習。41.4%的家長希望通過看圖畫書讓孩子增長知識并學會漢字。48.5%的家長認為看圖畫書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其余家長則認為嬰幼兒看圖畫書沒有必要也沒有價值可言。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長開始認識到早期閱讀對嬰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有作用。但是對于價值的把握仍有偏差。這一研究結果與徐雪珍等人(2005)得出的家長過分強調“將閱讀活動作為兒童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或工具”這一研究結果一致。

(二)家長為嬰幼兒提供的圖畫書較少且缺乏計劃性和目標性。但能考慮到他們的接受程度

研究結果表明,近半數(shù)的嬰幼兒是在7~12個月時開始接觸第一本圖畫書的,20.5%的嬰幼兒則在4~7個月就開始接觸圖畫書。但是孩子的圖書擁有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了總調查人數(shù)的34%,擁有5~15本的占42%,擁有25本以上的僅占調查人數(shù)的2.4%。而在為孩子購買圖書的頻率方面,76%的父母表示為孩子買書并沒有固定時間,一般都是“碰到就買”??梢?,大部分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圖畫書數(shù)量較少,而且沒有計劃性和目標性。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圖畫書對嬰幼兒書面語言發(fā)展的價值。

不過,家長在為嬰幼兒提供圖畫書方面有較科學的標準。52%的家長在選擇圖畫書時,以內容淺顯易懂、孩子能夠理解為標準。20%的家長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或由喜愛的動畫片改編的圖畫書,18%的家長選擇標準是“圖畫書里包含豐富的知識”。大多數(shù)家長能夠根據(jù)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和愛好來選擇圖畫書,初步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需求。訪談還了解到部分家長不選擇與動畫片有關的圖畫書的原因:他們認為有些動畫片過于暴力。不適宜孩子看。這反映出不少家長已經能夠考慮到動畫片對孩子發(fā)展的負面作用。

(三)家長對圖畫書的使用率不高,較少參與和指導

家長利用圖畫書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時間較少。52%的家長表示空閑的時候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般是一周2~3次;約20%的家長一個月陪孩子看書1~2次?;蛘吒緵]有和孩子一起看書,只是讓孩子自己亂翻;僅有15%的家長幾乎天天陪孩子一起看書,而每次看書的時間大多為15分鐘左右。缺少時間必然會影響早期閱讀的質量。

我們知道。早期閱讀是孩子與成人互動的過程。但是只有52%的家長會在陪孩子一起看書時邊看邊講解故事。其余家長會自己看書,再把故事講給孩子聽。家長把早期閱讀等同于講故事。這是對閱讀特有價值的忽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長的早期閱讀觀念不成熟。近22%的家長或者把書當作玩具給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看書。我們知道,嬰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早期閱讀是親子閱讀,即先讓他們通過畫面初步感知具體的事物。借助成人的講述印證畫面的內容,進而慢慢了解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對應關系。而研究中反映出來的家長的做法顯然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圖畫書促進嬰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作用。

(四)家長對閱讀活動價值的挖掘不夠,缺乏語言教育意識

開展嬰幼兒的早期閱讀要關注對嬰幼兒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在閱讀中增進親子關系。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研究表明,家長普遍缺乏對這些早期閱讀價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比如:43%的家長會在看完圖畫書后,自己把書放到固定位置,26%的家長會和孩子一起收拾圖畫書。我們知道,看完書后把書放回原處是需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許多家長卻忽略了這一點。對此,訪談中不少家長表示孩子還太小,以后再培養(yǎng)不遲。此外,閱讀的44%的家長是抱著孩子一起看書的。其余家長與孩子平行坐或者隨便坐。研究發(fā)現(xiàn),坐姿隨意會減少家長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有些姿勢還不利于孩子和家長同時看書,以至于影響閱讀。

三、思考

本研究表明。0~3歲嬰幼兒所在的家庭語言教育環(huán)境存在以下特點。

1 口頭語言環(huán)境明顯優(yōu)于書面語言環(huán)境。

2 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關注孩子的情緒滿足。家長重視孩子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生活常識,不論是與孩子交談的內容還是對于早。期閱讀價值的認識,都反映出家長重視智力開發(fā),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追求交流和閱讀的外現(xiàn)效果。但是研究同時表明,孩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開始受到家長的重視。家長在孩子說話時表現(xiàn)出積極的態(tài)度、關注的神情、適時的回應都表明家長對其的尊重和關注。家長教養(yǎng)嬰幼兒正在向“以情為主,以親為先,滿足嬰幼兒成長需求”的方向發(fā)展。

3 雖有部分家長的語言教育觀念正確,但整體上觀念陳舊。家長缺少系統(tǒng)的早期語言教育理論支持。這一方面與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另一方面與育兒知識的推廣和普及工作做得不夠有關。

篇6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 大學生 心理問題 素質教育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特征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構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經濟拮據(jù),困難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和行為等方面與其它學生相比較,形成了鮮明的特點。許多貧困學生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思想較為成熟,情緒穩(wěn)定,態(tài)度樂觀、意志堅強,進校后能很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自強不息。但也有少數(shù)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引發(fā)種種問題,不同程度影響其正常學習和生活乃至健康成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學習壓力較大,自卑心理較重。多數(shù)困難學生來自于農村地區(qū),學習基礎差,加上經濟困難帶來的較大影響,使得學習壓力更大。除少數(shù)人發(fā)奮讀書,不少學生忙于為學費和生活費支而奔波勞碌。晚上失眠,上課走神,學習受到了嚴重影響,感覺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產生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和精神壓力,不愿與同學交流,性格變得更加孤僻和不合群。

2. 生活簡樸,心理負擔沉重。由于無力支付生活費用,困難學生在生活上大多都比較節(jié)約,過分的節(jié)儉導致身體虛弱,難以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影響正常的發(fā)育成長。由于大學生尚處于心理轉型時期,心理不成熟,學生間經濟狀況差距越發(fā)明顯,給困難學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

3.貧困生與其他同學的心理相容問題。在學生群體中,由于道德修養(yǎng)上存在的較大差異, 雖然大多數(shù)困難學生都能夠設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希望通過自己努力來改變經濟狀況,但仍有少數(shù)貧困學生的自卑心理和其他少數(shù)同學存在輕視、鄙視心態(tài),相互缺乏理解和溝通,導致關系緊張。由于不能正確處理關系,往往又激化相互間的矛盾

4.社會交往能力差 ,就業(yè)壓力大。有少數(shù)貧困學生喪失自信心、喪失進取心甚至喪失信念,不要求上進,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愿意與同學交流,性格更加孤僻、不合群,甚至做出難以理解的舉動。只考慮向國家和學校伸手要錢,而忽視提高綜合素質,在校全面發(fā)展。因此,這些貧困生得到的鍛煉機會少,社會交往能力也比較差,這些困難學生要承擔更大的就業(yè)壓力。

5.貧困學生缺乏戀愛歸屬感。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差異,和非貧困學生相比較,貧困學生受到父母的關注較少,缺乏安全感,愛和歸屬感的體驗相對較弱,產生情感孤寂和社會孤寂,無法完全信任和依賴自己的戀人,和戀人親近感到不自在,以至于性格匹配度、戀人交流和相互信任方面普遍偏低。物質條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戀愛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

二 、應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現(xiàn)代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非以前可比,而貧困生作為一特殊群體,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加讓人值得關注,因此,必須妥善解決好他們心理方面的問題,主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入手:

1.從多方面、多渠道來建立和完善資助體系。近幾年來,國家陸續(xù)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各省政府及各高校利用許多辦法來推動貧困學生助學工作的完善,加大經濟困難學生助學力度,確保每名大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為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從大學生進校開始,輔導員老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要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避免由于資助方式不當或對資助事宜的宣傳報道方式不當,傷害貧困生的自尊心。

2.加強困難學生心理咨詢和教育。 做好貧困薛恒的心理解困工作,面對逐漸突出的貧困生心理問題,努力幫助貧困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是在提供物質幫助基礎上及時提供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幫助,意義十分明顯。為幫助貧困生渡過心理貧困期,學??稍O立貧困生咨詢機構,如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通過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測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解決或解答貧困生的疑難問題,穩(wěn)定貧困學生的思想狀況,幫他們培養(yǎng)正常的心理和對待生活的正確態(tài)度,要激發(fā)困難學生自信心和學習自覺性,幫他們確立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培養(yǎng)他們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3.加強師生溝通渠道,努力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學校是由師生組成的群體,良好的群體是改善和提高貧困學生心理素質的必備條件。扶助貧困學生目的在于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把他們培養(yǎng)成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努力發(fā)揮教師的積極作用,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在課堂外要時時關心、愛護學生,與他們交心,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同時,還應教育同學們要互相關心和幫助,讓他們真正感覺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體現(xiàn)出真情的學習和生活氛圍。教育學生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轉化成精神上的動力,刻苦學習,努力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fā)展自己。

4.培養(yǎng)正確的戀愛觀。大學時期是個體在生理以及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的高峰期。戀愛,與異往是這一時期大學生不可回避的問題。由于貧困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缺乏有關性科學方面的教育,許多貧困學生對戀愛缺乏足夠的認識。同時,由于青年初期,個體性意識的覺醒和個體心理發(fā)展的矛盾特點,使得學生會面臨一些和異往當面的問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將戀愛心理納入其中,無論此時他們是否處于戀愛中,給予戀愛心理和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重做好貧困學生的戀愛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和處理感情問題。

總之,貧困大學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注以及自身努力下,克服不健康心理,增強自信、自強、自立意識,用知識和能力來武裝自己;政治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核心。大學生作為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他們的政治素質狀況決定了中國政治文明的進程和中國未來的社會走向。因此,培養(yǎng)和拓展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讓大學生人格朝著有益于身心、適應社會和完善自我的方向發(fā)展,努力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捍衛(wèi)者。

參考文獻:

[1]林俊榮,當代大學生的貧困應對方式調查[J].青年探索,

2006(4).

[2]李文長,劉亞榮.國家助學貸款的現(xiàn)狀和政策分析[J].

篇7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較高的教育成本使許多農村甚至城市家庭當中出現(xiàn)了一些相對貧困化的現(xiàn)象,由此產生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趨同性,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諸如自卑、焦慮、抑郁等學生心理問題,使高校校園暗藏危機。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提出有目的可行的幫扶教育和資助對策,對解決該群體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化解校園危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現(xiàn)狀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兩個方面。在日常生活及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都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思想斗爭和對過去生活和人生經驗的質疑。他們自尊心比較脆弱,自慚形穢,不敢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表現(xiàn)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影響了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2)情緒壓抑。主要表現(xiàn)為有焦慮感,內心感到恐懼,時不時的緊張不安,做事羞怯膽小、靦腆,不喜歡與人交往,自我封閉、抑郁寡歡,對別人充滿敵意,有過度的負罪感,并且會失眠,從而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和睦相處。(3)依賴心理。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生活或學習原因,缺乏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缺乏主動克服并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過分依賴學校和社會給予的資助,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接受學校和社會的資助,在他們看來,這些是理所當然的,缺乏一種心存感激、回饋社會的心態(tài)。(4)對社會認同度較差。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在認知貧困成因時很多會歸因于社會的不公平。這些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在處理個人、社會和他人關系上,以個人利益得失為尺度,在行為上有很強的非社會性和極度排他性,社會認同度較差。

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困難是形成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許多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老、少、邊、窮的農村地區(qū),家里經濟收入很少,他們要為每年的學雜費、住宿費的繳納而焦慮、緊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同學間在吃穿用上有意或無意地攀比,會導致他們心理自卑,覺得低人一等。(2)環(huán)境壓力。由于市場經濟出現(xiàn)多元化,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上拜金的思潮的萌動,很多崇尚物質利益至上,他們不愛勞動,愛炫富,不珍惜,愛揮霍,甚至不屑和鄙視貧困的生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也偶有受到歧視的現(xiàn)象,心中承受一定的輿論壓力,從而導致部分家境困難的學生心理出現(xiàn)亞健康的狀態(tài)。(3)擇業(yè)、就業(yè)壓力。當今擇業(yè)和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鐵飯碗”時代早已不復存在。無論是一般學生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就業(yè)壓力。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較急于擺脫家庭貧困的生活現(xiàn)狀,對工作獲得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認為自己不具備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缺乏能力鍛煉,在嚴峻的就業(yè)壓力面前,面對就業(yè)受挫時更容易患得患失,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4)生活閉塞,社交面窄。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心里比較自卑、敏感多慮,往往不善言談和交往,在交往受到挫折時,往往不是選擇離群索居,鼓勵自己,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就是躲避現(xiàn)實,將注意力由人際交往轉向虛幻的網絡世界。但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家庭貧困使得家庭與外界的往來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生長在這樣家庭的學生便自覺不自覺地拒絕與外界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就會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教育措施

造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究其原因,做好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工作,更好地給予他們幫扶和資助,需要不斷研究新的方法,多層次、多渠道加以解決。(1)學生自我調試層面。1)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認知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客觀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應力爭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地肯定自己,盡量避免自我挫傷,影響自己的積極性。要確定適度的人生目標和抱負水平,樹立遠大目標時,要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要按計劃,分步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2)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應對貧困要有一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不必為此而感到自卑和內疚,也不要怨天尤人,真正的貧困不是家庭經濟的貧困,而是知識的無知和匱乏。同時,可以將貧窮看作是人生一筆不可多得的磨練和財富。(2)學校教育管理者層面。1)拓寬渠道,建立多元的資助體系。加大經濟幫扶力度是加強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應該拓寬社會資助渠道,倡導全社會去關心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些年來,國家和高校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已經形成了“獎、勤、助 、貸、補 ”的相對完善的資助體系,要繼續(xù)貫徹并加強完善國家和學校的助學貸款工作,提供相應的勤工助學崗位,從而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愛和資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各種團體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設和完善。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制度。高校要大力推進對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教學和管理體系中,以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為主要方式,形成課內與課外、指導與教育、自助與咨詢緊密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要積極開展多種心理咨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通過心理咨詢室咨詢、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方式,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自我意識得到極大的強化,情緒調控能力得到較大改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發(fā)展。3)加強對貧困生的育人教育。關注家庭經濟苦難學生,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資助,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層面,增強他們敢于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貧困生也要轉變觀念,克服依賴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積極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和社會實踐活動及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參加活動,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會有回報。4)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高校應構建一個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經濟資助體系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環(huán)境。在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經濟幫助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班級、寢室的文化和情感建設,培養(yǎng)學生之間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與溝通,通過集體的溫暖化解貧困生的不良情緒。使經濟困難學生敢于敞開心扉,與人交流,積極參加活動,從而生走出自己的小圈,走進集體的大圈,從而消除自卑、壓抑、焦慮、抑郁、排斥社會等各種不良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2] 余文盛.對高校貧困生結構性貧困問題歸因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

[3] 謝桂陽,程剛.高校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科學,2002(5).

篇8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關注家庭教育也是近年來的事,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是時代的發(fā)展、人才的需要。然而,我國農村學生基數(shù)大,家庭教育水平低,因此,發(fā)展農村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環(huán)境、家長的教育方式對農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針對農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之處,為了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質量,我對農村家庭教育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歸納總結出一些做法。

一、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

利用家長會或家訪與家長聊天,了解他們在家庭中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們在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與家長建立合作關系,經常交流溝通。幫助家長樹立信心,體會到家教的作用,看到孩子進步的希望,這樣才能從本質上改變家長的教育思想。

二、注重學生習慣培養(yǎng)

由于農村環(huán)境的特點,家長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現(xiàn)象特別多,孩子邊看電視邊寫作業(yè)、邊吃邊寫、邊玩邊寫的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就是很少的作業(yè)也能寫上兩三個小時,磨蹭現(xiàn)象嚴重,家長也很煩惱。于是,我把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介紹給家長,比如監(jiān)督、鼓勵、獎勵等,讓家長嘗試著用這些辦法來約束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自己也要注意形象,做孩子的榜樣。

三、創(chuàng)設家庭聯(lián)系卡

教師與家長以紙條、卡片的形式了解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現(xiàn),定期或不定期溝通,反饋學生的各種信息,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現(xiàn),老師指導相應的教育方法,使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達成共識,共同教育好學生。

四、與家長進行經驗交流,發(fā)揮家長的示范作用

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不但真實感人,而且可信易學。利用家長交流會的方式介紹他們的成功經驗,并且讓家長之間互相交流,介紹一些有效的做法,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效果。

五、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由于農村的父母外出打工的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有的爺爺、奶奶在帶孩子時擔心出差錯,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造成溺愛,孩子在校、在家都很難管。于是,我經常與老人傾心交談,匯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以及老人溺愛孩子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教育孩子的責任重大,不能影響孩子的成長。這就需要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有機結合。

六、增強家長的文化修養(yǎng),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氛圍

農村家庭秋收完事以后,冬天打麻將、串門閑侃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及時召開家長會,向家長推薦優(yōu)秀的教育書籍,并多給孩子買一些有益的書,讓孩子有自己學習的空間。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有機整合,才能保證教育的成功。只要我們做好農村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共同努力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揚長補短,還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篇9

人口流動家庭化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尤為引人關注。家庭是流動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環(huán)境,提供了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城市后的社會化的基礎條件,家庭教育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成長具有特殊而基礎性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動人口家庭流動性強,在流入地就學的學校辦學質量相對較低,居住的社區(qū)環(huán)境比較復雜等,因此,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對于流動人口子女的成長,特別是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

盡管流動人口家長跟城市家長一樣,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值,同樣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他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更偏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促進子女全面發(fā)展的意識淡薄;對自身的角色認知不足,對家庭教育的職責和任務認識不清;多數(shù)不懂教育規(guī)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

因此,如何構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導體系,提高流動人口家庭教育質量,促進流動人口子女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值得關注與探討。我認為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主要由三方面組成:一是社會家庭教育指導力量,其實施指導主要通過大眾傳媒進行;二是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主要由社區(qū)工作人員進行;三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讀學校的教職工進行。對于流動人口家庭教育指導而言,我認為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是最重要的方面。

1.為了增強家庭教育指導的針對性,收到顯著效果,學校組織教師、學生、家長召開座談會,分析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現(xiàn)狀。學校還發(fā)出“家庭教育調查表”,了解流動家庭家長在家里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條件、對子女的教育態(tài)度、對子女有過錯時采用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期望,等等。此外,通過多種調查,了解教師的指導、家長的反應和出現(xiàn)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況。開展了“同讀書,共成長”活動后,學校通過“‘建立學習型家庭’活動調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況:學生家庭在建立學習型家庭活動中的表現(xiàn),家長是否改善了家庭學習環(huán)境,是否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給孩子提供了讀物,等等。

2.倡導學習與反思,學校根據(jù)家長個體戶多,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倡導家長不斷學習,提高自我。學校一方面直接組織多種學習交流活動,如請校外專家來校做家庭教育講座、舉辦咨詢活動,舉辦教子經驗交流會、家長座談會等,另一方面給家長贈送教子書籍,印發(fā)家庭教育有關資料,發(fā)動家長訂閱家庭教育的有關報刊,讓家長在自學中提高。在推動家長不斷學習的同時,學校還推動家長不斷反思和總結,發(fā)動家長寫教子經驗文章和讀書筆記等,要求每位家長都總結出家庭教育的“一點感想,一個做法,一條經驗”,讓家長在反思與總結中加深對家庭教育各種問題的認識。家長反思總結出“感想、做法、經驗”之后,學校給他們提供了發(fā)表的平臺,這些平臺主要有:家長論壇,學校的宣傳欄,社會有關報刊,學校結集出版的讀物。學習—反思—發(fā)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既互為基礎,又相互推動,共同激發(fā)著家長參與家庭教育研究的熱情,推動家長持續(xù)學習,不斷實現(xiàn)自我成長。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家庭;兒童的經驗;孩子的需要

中國歷來有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我國人口嚴重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家長更是對子女的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開發(fā)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秀,升入一流的學校,拿到更高的文憑,進入“上流”社會,給家庭帶來榮譽,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與目標,也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為了深入了解我國的家庭教育,從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現(xiàn)場調研。我們先后給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學家長學校的3.4萬名家長作了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專題報告,也在此基礎上作了部分問卷抽樣調查。其中,對小學生家長進行的問卷調查有436份,對初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467份,對高中生家長的調查問卷有275份。同時對31名中小學教師作了有關家庭教育問題的調查。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長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們未來最大的投資,他們?yōu)榇嗽谒幌А?7%的家長表示自己未來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發(fā)展。這種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西方國家那種培養(yǎng)獨立的人,親子之間非依附而獨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達也決定了中國的父母會付出更多。

二、在中國,父母普遍存在重學習輕個性的傾向。在調查中56%的小學生家長和61%的中學生家長承認他們主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個性和人際交往。而在隨機的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76%的小學生家長和81%的中學生家長都存在這個問題。(這也提示我們,在問卷調查中,選“好答案”的傾向會使數(shù)據(jù)失真)。

三、在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上、87%的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重學習結果,輕視學習過程,注重名次和分數(shù),輕視對孩子學習活動的指導,忽視導致結果的過程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特點,這就導致家庭教育的簡單化傾向。

四、在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學習好壞取決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決于學習壓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緊”孩子的學習。多數(shù)中國父母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沒有快樂可言,要使其努力學習必須不斷施加壓力。這一教育理念導致普遍的教育高壓,導致對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視,學習過程成了一個“苦其心智”的過程。

五、中國的家長十分看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96%的家長都認為學習主要就是學好教材上的知識。多數(shù)家長認為孩子看電視、玩游戲、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都是玩樂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68%的小學生家長和57%的中學生家長都肯定“灌輸”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接受式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長承認存在忽視孩子德育的現(xiàn)象,而事實上考慮到家長的保護性心理反應,忽視孩子道德教育的現(xiàn)象還要嚴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數(shù)家長主要是教育孩子對父母要有孝心,對人有禮貌,為人處事做到“不吃虧”。但在誠信、友愛、尊重、平等、社會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

我國家庭教育的這些特征及作法帶來的好處是;家長重視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資金進入投資不足的教育領域;家長成為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孩子能夠較好地掌握書本知識,應試技能強。所帶來的問題:一是孩子發(fā)展片面。除了書本知識的掌握,應試技能的提高,孩子的體育、美育、人格發(fā)展、道德素養(yǎng)以及社會技能等發(fā)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識掌握較多,但獨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這就減弱了孩子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落后。中國的家長比較習慣于灌輸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學習模式下掌握知識。同時,孩子以掌握書本符號知識為主,知識的學習嚴重脫離孩子的生活,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加上餃重的學習負擔,容易使孩子過早出現(xiàn)厭學情緒。四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強烈的應試教育傾向。大多數(shù)學習活動都圍繞著考試和升學而展開,學習的價值取決于它促進考試的程度。孩子不是“為掌握而學”而是“為考試而學”,這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這就模糊了學習的真正價值。顯然,中國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離素質教育目標的。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為己任,從心理學的視野來看,凡是能夠使人的活動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質都叫素質。素質的發(fā)展就意味著人的“一般本領”得到增強,人的心理加工機能得到提高,人能夠進行更復雜的信息加工,能夠表現(xiàn)出更有效的行為方式。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素質教育注重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它不滿足于習得知識,對付考試。它強調知識和經驗的掌握要導致人的心理活動方式產生積極的“質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2.素質教育關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潛能的開發(fā)。它與傳統(tǒng)家庭教育那種只重知識掌握,只重智力開發(fā)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關注孩子人格的發(fā)展,要積極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要關心孩子優(yōu)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和人與人之間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孩子不但知道,而且會操作;不但會說,而且會做;有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有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輕后者,這實際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為活動的有效性。4.素質教育重視孩子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它不滿足于學習上的繼承與模仿,它要重視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它不僅重視一般性,還重視差異性;不僅重視保持一致,還重視標新立異。創(chuàng)新教育意味著人的最本質的潛能得到開發(fā)、意味著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層次的推動。創(chuàng)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實踐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質教育思想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認知發(fā)展方面。第一,它應該是基于孩子活動與經驗的學習。在建構主義學習觀看來,兒童的內部智力活動起源于兒童外部的實踐操作活動。孩子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活動與經驗來建構知識。從心理機制上講,知識是不能“傳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輸”。一切灌輸與傳授的知識都是蒼白的、相對無效的。由于經驗的缺乏,兒童的年齡越小,他們的學習就越是離不開他們自身的活動以及活動過程中習得的經驗,這是建構知識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個通病就是孩子的學習遠離他們的個體活動,遠離他們的生活實踐。在成年人看來,“正規(guī)”的學習就是掌握成年人給他們設計好的書本知識,學習成了掌握符號系統(tǒng)的認知活動。由于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孩子只好死記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輸給他們的知識。這是導致兒童知識鞏固性差和容易厭倦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質教育實踐就意味著這種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二,學習不僅是滿足成年人的需要,還必須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意味著學習要滿足孩子的認知樂趣,激發(fā)孩子的認知積極性,把學習變成一個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這也意味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須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反應。我國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滿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圖”設計孩子的學習,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成人強制兒童的過程。同西方國家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內部學習動機、對知識的內在求知欲明顯不足,但應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動機又較強。

第三,學習必須順應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征,必須尊重孩子的個別心理差異。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認知活動方式,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學齡前兒童最適合的學習方式就是游戲,就是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就是觀看動畫節(jié)目,那種所謂超常的識字教育,運算學習對多數(shù)兒童來講是不適當?shù)?,在這個問題上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比我們要冷靜得多。即使是小學生,中學生我們也不能低估了他們認知的經驗化程度、而過分地強調書本抽象知識的學習。兒童的認知活動既有一般規(guī)律,有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事實上家庭教育有了個別針對性,大多數(shù)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有很強的從眾模仿傾向,人家的孩子學英語,自己的孩子也要學英語,人家的孩子上奧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奧校,人家的孩子練鋼琴‘自己的孩子也跟著練鋼琴而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特點。學校教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上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這個問題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家庭也有更多個別化的教育情景來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方面家長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導。

第四,家庭教育要樹立起“大學習觀”。從內容上看,學習不僅是書本知識的習得,還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發(fā)展以及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從方式上看,不僅有接受式學習,還有研究式學習,發(fā)現(xiàn)式學習;不僅有通過符號的學習,還有通過自身活動的學習;不僅有認知式的學習,還有情感體驗式的學習。總之,凡是通過經驗的習得而導致孩子行為持久變化的現(xiàn)象都叫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習觀。中國的家庭教育過分執(zhí)著于和考試有關的課本知識的學習,這是狹隘的學習觀念,這恰好是在強化學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說中國的學校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特征而難以避免過分以書本知識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多閱讀一些他們發(fā)自內心感興趣的課外知識,都是對學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彌補,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質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創(chuàng)新教育觀。中國的家庭教育歷來具有濃厚的權威主義色彩,父母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來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學習的,他們的行為是不合成人規(guī)范的,父母樂意用強制的態(tài)度實施教育。這種方式導致中國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創(chuàng)造性。家庭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要求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在教育過程中充分考慮他們的想法,允許他們表達不同于父母的觀點和意見,給予他們自由探索的機會,尊重他們通過犯錯誤習得的經驗,給他們留下展現(xiàn)自身想象力的空間。這是促進孩子創(chuàng)新精神和發(fā)展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所必須的文化心理氛圍。做到這一點不需要家長有過多的專業(yè)訓練,難是難在文化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其實,中國的學校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是很難的。應試教育的體制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觀環(huán)境中能夠較好地做到這一點。

在人格發(fā)展方面,促進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但中國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認知、輕人格傾向,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問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近年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發(fā)展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家庭教育在這方面卻收效甚微。作為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這些健康的人格品質包括:對自我的悅納,對生活目標的熱愛與執(zhí)著,良好的行為自律性與獨立性,堅強、坦然面對挫折,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行為反應適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質教育觀應體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滿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一個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人格健康的孩子。這意味著家長要看到孩子的長處,立足于孩子的優(yōu)點來教育孩子,這樣才能確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對自己生命的接納和熱愛。一個悅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熱愛生活,喜歡學習,也才有不斷完善自己的動力。但中國的家長更喜歡立足于孩子的缺點來教育孩子,不斷地指出孩子的過失,用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產生無能感以促進孩子進步。多數(shù)中國的家長相信只有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當他們感到自己不行時,他們才有進步的動力。這是對孩子天性的嚴重誤解。其實,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最后安于現(xiàn)狀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學習負擔。學習負擔是否合適,是否適應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關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心理壓力太大。他們不僅學習時間長,孩子學習時間一般都超過父母的工作時間,而且他們實際享受的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也遠沒有他們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承受的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往往超出了一個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們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考試和升學,從學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們都要長時間地、高強度地承受這種壓力。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不斷地體驗到緊張、焦慮、煩惱、抑郁、失望,這使他們長期處在負面情緒的困擾中,持久負面情緒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導致心理病態(tài)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適當?shù)卣{控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學習負擔適當,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礎性的工作。

第三,滿足孩子的多種心理需要。從人本主義心理觀來看,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人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需要而展開,一個人的需要滿足越充分,越多樣化,他的潛能發(fā)揮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國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認知需要的滿足而嚴重忽視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滿足。事實上,孩子除了認知需要以外,他們還有交往的需要、歸屬和友愛的需要、展現(xiàn)自我特長的需要、得到認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動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創(chuàng)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滿足都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都促進著他們的人格發(fā)展。由于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忽視孩子多種心理需要滿足的問題,這就明顯不利于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圍繞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人們往往熱衷于談論挫折教育。多數(shù)人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們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是似而非的觀點。事實上中國的孩子承受著極其病態(tài)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體驗,他們生活的“無憂無慮”,沒有物質匱乏的困擾,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務事,在這方面挫折教育嚴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在心理上,他們太缺乏成就體驗、他們飽受著來自學習,來自升名牌學校,來自成人各種要求所帶來的各種挫折感,以致于孩子過多體驗到焦慮、緊張與無助,甚至產生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在這方面他們承受了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挫折。

中國的孩子一點不缺乏挫折教育,他們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們提倡在家庭教育中應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學習上應該更多地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教育的喜悅,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質教育理念也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家庭教育明顯存在忽視孩子品德教育的傾向,只重學習而不重做人是我國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蒼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臨下,強制武斷的特征。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應該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習得與知識的習得不同,它不能簡單地用學習知識的方式來學習道德,它是一個更加重視行為實踐的活動過程。從小事做起,從做中學、應該是道德學習更加鮮明的特征。在做的過程中,才能完成從道德行為向道德知識的轉變,從而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素質。在道德學習的過程中,我國的家庭教育更重視講道理,更重視口頭行為規(guī)范的傳授,這對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習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它還應該是一個深刻的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情感體驗的純認知性的道德是一種蒼白的缺乏實踐意義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產生感動、悲傷、同情、喜悅、激動、莊嚴、神圣等情感體驗時,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為。一次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活動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當一個孩子莊嚴地站在國旗前參加升旗儀式時所體驗到的那種激動,神圣的情感實際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語言的參與,僅僅是一種道德情景中的觀看和體驗就可以表現(xiàn)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內涵。

第三,家長的行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學習形式。模仿學習,榜樣學習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通過觀察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可以促進人的道德行為的形成。孩子年齡越小,模仿學習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為示范是促進孩子優(yōu)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說的是高尚的道理,卻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級的行為示范,事實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為“榜樣“,他們對“道理”是比較健忘的,當?shù)览砗桶駱硬灰恢率?,孩子會更多受到實際行為的影響。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應從父母的行為示范開始。通過榜樣的作用來促進孩子道德品質的發(fā)展。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思路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不同,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個全面反省和批判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過程。

素質教育是發(fā)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穩(wěn)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這種心理品質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動的有效性。素質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決不僅僅只關注人的某一個方面的發(fā)展,而是關注人的全部潛能的開發(fā)。同時素質教育一定是真正關心人的教育,是真誠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種真正充滿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在邁向素質教育的目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