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草原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8 19:0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草原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鍵詞:人類情感;花草樹木;寄托筆者是學園藝專業(yè)的,因為自幼對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就十分喜愛,所以讀書求學也選擇這個專業(yè)。之所以對花草樹木情有獨鐘,還因為接受家庭教育的緣故。記得小時候爸媽就經(jīng)常告訴我,人有感情,花草樹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樣愛護他們,讓它們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負它們。后來上了學,老師們時時告誡我們,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權(quán)利,要學會尊重花草樹木,尊重蟲魚鳥獸,因為它們是人類的伙伴。本文擷取古代文人詩歌曲賦的典型描寫,說說人類情感在花草樹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夠共鳴響應(yīng)。
古人吟誦花草樹木,大多見于山水田園詩中。山水田園詩歷來是我國文人吟詠的重要內(nèi)容,在我國《詩經(jīng)》和漢樂府中都有吟詠的佳篇妙作,唐宋則將其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擷取古人的詩歌佳句,隨之議論一番以盡個人之興。
1古人描寫草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對小草的描寫作品不計其數(shù),筆者只擷取幾個典型詩句即可窺見人們在小草上寄寓的復雜情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蒼茫的天地之間,人們舉目所見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蒼蒼”,是草的顏色蒼翠欲滴;“茫?!保锹o邊際大草原朦朦朧朧的形。風兒吹過,只見草兒隨風起伏,高高低低如綠浪蕩漾,牛呀羊呀悠閑地在草浪中忽隱忽現(xiàn)。這里描寫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動植物和諧生長,這是自然恬靜的美好的生活畫卷,人們把對天地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對大自然的無盡恩賜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達出來,既呈現(xiàn)了一幅壯美的牧民生活圖景,又把自個兒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詩句中,讓讀者受到感染。從這首民歌中,我們看到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皭邸笔沁@首詩的濃情,而“草”是人們寄托濃情的載體,小草和風兒牛羊相依相伴,和人們的生存息息相關(guān),人們離不開小草,離不開草原!
描寫草兒的詩句中,筆者尤其喜歡唐代著名作家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狀寫。詩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煙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筆觸描繪出來,抒發(fā)了“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唐,韓愈)的清新春景。草兒歷來是報春的使者,也是裝點祖國山川大地的尤物,詩人們借它抒情,但這種情卻不是使人們的專享,詩人們把大家的喜愛和感佩濃縮在字里行間,抒發(fā)的是大眾之情。
2古人描寫花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花的情感
對于各種各樣的花,人類肯定是“愛”字當頭,“喜”字為首。古往今來寫花贊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詩作數(shù)不勝數(shù),讓多少讀者跟著文人墨客一起潑灑情感,一起喜怒哀樂。我們不會忘記“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不會忘記“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會忘記“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中的紅杏;其他如“帶到重陽日,還來就”中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中的海棠、“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中的梅花、“桃花盡日隨流水,淚在清溪何處邊”中的桃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靈性,和各種各樣的小草一樣,它們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闡述著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達各種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種心態(tài)和冥想。在中國,人們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兒,主要凸顯在花的象征意義上。如牡丹象征富貴和大氣,梅花象征無畏和頑強,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純,蘭花象征清馨和優(yōu)雅,玫瑰象征情愛和忠貞……象征是一種藝術(shù)手法,它通過某一具體形象表現(xiàn)出一種更為深遠的含意,引起讀者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種技巧。當然,人們對花兒寄寓的情感,絕大多數(shù)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謳歌,與對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樣的地方。人們賞花贊花,因為它們“淺笑留花間,朵朵為君妍”;人們賞花愛花,因為花中蘊含著人們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偉大的精神力量?;ㄒ詫嵱煤兔阑嘟Y(jié)合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娛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寫林木的詩句與人類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與花草等一歲一枯榮的植物相比,樹木是形體高大、生長周期較長的植物。高的大樹可達十幾米甚至數(shù)十米;樹齡長的樹種可生長幾十年數(shù)百年乃至幾千年。樹木不但形高體碩樹齡很長,它們中的很多喬木,一年四季還都郁郁蔥蔥蓬勃旺盛,為大地山川撐持出莽莽蒼蒼的森林綠,所以,樹木成為歷代人們敬仰崇拜的主要對象。遠的不說,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詠柳》一詩中就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柳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贝嗽娒鑼懙氖橇鴺洌涿病氨逃駣y成”,其形“萬條垂下”,它的細葉如裁縫巧制,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制的結(jié)果。筆者看過不少古人寫柳的詩歌,因為柳樹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將依戀之情寄寓在柳樹身上,看到它們你就會產(chǎn)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寫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此詩寫的是古木參天蔭翳蔽日形成的綠蔭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實就是作者的感受。讀著詩句,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濃蔭下過路人的喜悅:杏花雨紛紛,微風輕吹面,愜意舒適的老者,雖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對古木涼陰十分感激。詩中透露出來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寫樹木的詩句,和描寫花草的一樣,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詩句中對樹木的吟誦,無不寄寓著文人墨客們的多種情愫,而贊賞崇拜卻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鄭燮吟誦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逼渲械摹扒嗌健彼耙Фā?,其實“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巖中”的滿山樹木。他把做人要經(jīng)受千錘百煉、不怕風吹雨打的告誡寄寓在滿山的樹木中,讀之你會收到很多啟發(fā)。中華民族崇拜樹木,視樹木為護身符,把多種復雜的情感寄托其中,這一自然物已成為圖騰文化積淀深植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
以上的議論,是筆者結(jié)合自己所學的專業(yè),讀了許多詩詞作品后對花草樹木十分鐘愛的表達?;ú輼淠臼谴笞匀坏撵`物,人們把自己的豐富情感寄托在它們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讓人類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種追求喜好在這些靈物的生長中顯現(xiàn)傳揚,過去是這樣,以后仍然會這樣。參考文獻:
[1] 周汝昌,等.唐宋詞鑒賞辭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篇2
學海泛舟:今天我?guī)砹艘粋€習作的片段,希望老師們多多指點!
蔚藍的天空中,鑲嵌著一朵朵潔白無瑕的云。它們沒有線條,就像只用顏料渲染出來的一般,相互混合著。在遙遠的地方,隱約可見一座座連綿不斷的青山。近處嫩綠的小草,伴著風的吹拂,為春天歌唱著……
聊壇主持:這個片段描寫中,我感覺你在抓春天的特點以及觀察的順序上做得不錯。你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寫出了春天的景象。
李老師:寫作順序很好,但是讀起來卻覺得干巴巴的,讓人感覺不到春天的生機與美麗。你要是能張開想象的翅膀,讓這些景物能活起來就更好了!
許老師:在上面這段景物的描寫中,如果能把動態(tài)和靜態(tài)結(jié)合在一起,就會與眾不同了。你看:
蔚藍的天空中,鑲嵌著一朵朵潔白無瑕的云。它們沒有線條,就像是只用顏料渲染的一般,相互混合著。在春風的吹拂下,云朵像綿羊似的在草原上奔跑。在遙遠的地方,隱約可見一座座青山。它們連綿不斷,猶如一個個少年手牽著手,酣暢淋漓地歌頌著春天的燦爛!近處嫩綠的小草,隨著風的吹拂,正為春天歌唱著……
聊壇主持:這樣的描寫讓我感受到語言的生動、形象??磥韺懢暗奈恼逻€要注意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比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
李老師:請大家看看這段描寫好在哪里?
一泓碧綠的水面上,鋪滿了荷葉。荷花如妙齡少女般亭亭玉立,風一吹,就隨風擺動,像是在跳著優(yōu)美的舞蹈。荷花有的上粉下白,有全是粉紅色的,但無論什么顏色,都顯得十分美麗。綠蓋疊翠,清香陣陣,這讓我忽然想起了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時的荷花不就是詩句真實的寫照嗎?
篇3
關(guān)鍵詞:漢樂府民歌;草原風光;句式
北朝文人詩壇一度冷落,但漢樂府民歌的創(chuàng)作異?;钴S。連年的兵燹浩劫、雄奇的北地風光、轉(zhuǎn)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哺育出一代北國民間詩人,賦予北朝以慷慨爽朗、古樸雄渾的鮮明特色。北朝樂府民歌豐富多彩,有的表現(xiàn)強悍不屈的尚武精神,有的抒發(fā)戰(zhàn)爭、行役的悲苦,有的一往情深地歌詠理想的愛情,有的慷慨高歌放牧于千里草原的勞動生活?!峨防沾ā氛且皇酌鑼懖菰L光和游牧生活的不朽名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誕生的時候,漢民族已走過了文明的草創(chuàng)時期,正孕育著文明的又一巔峰。那個時候的南朝正是杏花春雨時節(jié),人們在青山綠水間,唱著“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情歌,嫵媚纖巧的吳楚軟語和著輕風燕呢。那個時候的漢人詩歌已經(jīng)歷四言五言,七言也正已興起,已經(jīng)有人研究出作詩要依聲合律?!胺篷R大澤間,草好馬著膘”(《企喻歌辭》),“放馬西泉澤,忘不著連羈”(《折揚抑歌辭》)。生活在北方的敕勒人,逐著豐澤的小草,趕著馬群,過著遷徙不足的生活,不懂得作詩的聲律,所言所思脫口而出即成天籟。一位西方的評論家曾這樣說“一個民族的文明以詩歌始”,是說文明的開始,人類與大自然契合,經(jīng)驗世界全由具體的實景、實物組成,只懂得形象思維,那些是鮮明的意象,有時簡直就是詩?!峨防沾ā凡徽浅隹诔稍?,渾然天成嗎?那質(zhì)樸、那真實、不修飾、不造作,不正是多少詩人千辛萬苦、千推萬敲所追求的境界嗎?想象著回到蒼茫的古代,蒼茫的草原,讓《敕勒川》的歌聲去追逐那個遠去的民族。
“敕勒川,陰山下”,頗富異族情調(diào)的“敕勒”一下子把人的思緒帶到了遼遠的北方,交代了敕勒川這一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展示了大草原廣闊的背景。陰山腳下,敕勒平川橫無際涯地鋪展開來。陰山西起河套西北,東至內(nèi)興安嶺,崢嶸挺拔,綿亙千里,它把大草原的背景襯托得雄渾而邈遠。
中間四句寫草原的無比遼闊。佇立草原舉首四望,高邈莫測的天空宛如“穹廬”。“穹廬”是敕勒族牧民居住的氈帳,俗稱“蒙古包”它中間隆起,四面下垂,詩人取其圓頂,以比青天,貼切新穎,“籠蓋”二字寫天地相接,茫茫難分的壯觀,也很傳神?!吧n蒼”、“茫茫”簡簡單單的形容詞,白描天空和四野,草原無垠,天空遼闊,空間被無限推開。廣袤無垠的草原在寥廓天宇的襯托下真是渾涵汪茫,境界闊大。這四句如同畫家飽蘸丹青,大筆揮灑,線條粗獷地勾勒出大草原的整體形象。
篇4
1.新課導入詩:在教學設(shè)計中,新課的導語至關(guān)重要。有時運用詩文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
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huán)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自然的優(yōu)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是古人筆下生態(tài)平衡的大草原的真實寫照?!扒Ю嵇L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边@是無污染的江南美景。
2.質(zhì)疑詩:由于古代的科技不發(fā)達,所以古人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認識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致使有些詩歌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科學性不強,不夠嚴謹,有的甚至是錯誤的。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詩歌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積極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并養(yǎng)成敢于懷疑的精神。例如,在講授“家蠶的一生發(fā)育變化”時,可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向?qū)W生提出疑問:同學們認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說法科學嗎?事實上應(yīng)該是什么呢?生答:“春蠶絲盡沒有死,因為那只是它的蛹的形態(tài)?!痹偃纾瑢W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節(jié)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在小學時學過的小詩《天天做早操》:“公雞叫,天亮了,早上空氣多么好。小學生,上學校,排起隊來做早操。”提出疑問:早上空氣真的多么好嗎?其實,生態(tài)學家近年的研究表明,早上的空氣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好,空氣最好的時刻應(yīng)是每天下午15―17時。
3.理論形象詩:這是一類將抽象的生物學理論知識加以形象化的小詩。例如,在講授嚙齒目動物鼠類有關(guān)傳播疾病危害人類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舊社會肆虐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認識。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清代詩人師道南的《死鼠行》:“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晝死人,莫問數(shù),日色慘淡愁云霧。三人行,未十步,忽見兩人橫截路……”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鼠疫大暴發(fā)時的悲慘景象,使得學生對鼠疫首先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學習使學生對鼠疫有進一步的了解和理性上的認識。
4.設(shè)置懸念詩:在章回小說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句話:“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倍娨曔B續(xù)劇中也往往使這種方法,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突然結(jié)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懸念”效果?,F(xiàn)代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發(fā)現(xiàn)法、探索法、目標教學法等,都有學生思考、討論、質(zhì)疑、探索的過程,其實也就是通過設(shè)置懸念來激發(fā)學生“知新”的欲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例如,在講授有關(guān)“鳥的多樣性”的內(nèi)容時,可引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那么春天為什么處處聞啼鳥呢?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同樣,在講授“草原的生長”內(nèi)容時,可運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來設(shè)置懸念。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5.疑難點睛詩:我們在教學中常會碰到一些教學難點問題,這時適時地引用一首小詩可以幫助我們釋疑解難。例如,在講授猛禽類“鷹”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鷹的性情兇猛、食肉類的生活習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詩人高越的《鷹》:“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張羅網(wǎng),未肯平原淺草飛。”這首詩把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生動地刻畫了出來。說明了鷹爪的形質(zhì)奇異,鷹眼的明亮之極,并有一雙能騰飛搏擊的翅膀。仿佛告訴獵人不要枉費心機,遍地去張投羅網(wǎng),因為鷹志在四方,意在長空,不飛平原淺草,恥與燕雀同游。學生學完了這首詩,對鷹熟悉了,疑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6.教育啟迪詩:許多詩人在詩中,往往都要發(fā)出自己的議論,運用這樣的生物學小詩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zhì)教育。從而給人以有益的教育啟迪作用。例如,在講授“啄木鳥”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時,我們運用了詩人朱慶余的《啄木鳥》:“叮叮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曾歸。終日與君除蠹害,無嗔無事不平飛?!边@首詩不僅很詳細地描寫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把啄木鳥的勤勞、韌性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告訴人們,啄木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叮叮向晚,鍥而不舍,啄遍庭槐,是為了替人們掃除危害樹木的蛀蟲,這種精神品質(zhì)多么可貴,筆者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小詩并結(jié)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了一番有效的思想教育。
篇5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朗讀訓練 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yǎng)語文能力應(yīng)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xiàn)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wù)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chǔ)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qū)的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經(jīng)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產(chǎn)。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蓖瑫r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不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xiàn):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fā)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nèi)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我”對戰(zhàn)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為了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篇6
在人類文化中,阿拉伯文化具有最為迷人的神秘色彩。阿拉伯,是一個充滿神奇趣聞的世界。阿拉伯文學大致分為四個時期:1.賈希利葉時期(即蒙昧時期,又稱伊斯蘭以前時期),從5世紀中葉到伊斯蘭教誕生(475―622);2.伊斯蘭教初期和伍麥葉朝時期(622―750);3.阿拔斯朝時期(750―1258);4.土耳其人統(tǒng)治時期(1258―1798)。
賈希利葉時期,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正處于原始公社制階段,各氏族部落過著游牧生活,彼此之間常因爭奪水草、牲畜而互相仇殺,血親復仇非常盛行。贊美部落、描述血親復仇和部落戰(zhàn)爭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
這個時期的民間口頭文學大多是驅(qū)趕駱駝時的吆喝和歌唱,并根據(jù)駱駝蹄子的節(jié)拍而吟唱,形成詩歌的韻律。伊斯蘭教開始傳播(610年前后)之前大約150年的詩篇,是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阿拉伯詩歌。此外,還有一些散文作品,有諺語、演說詞、故事和卜辭,但大半已失傳。流傳至今較多的是詩歌,它的格律和詞藻都是比較完美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懸詩”(阿拉伯語稱作“穆阿萊葛特”),它是7篇(一說10篇)長詩的總稱,是7個著名詩人的作品。首先是烏姆魯勒?蓋斯(約497―545),他是阿拉伯傳統(tǒng)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81行“懸詩”細致地描寫了5世紀與6世紀之交阿拉伯人的游牧生活和作為王子的詩人本人的生活。其次是騎士詩人昂泰拉?本?舍達德(525―615)寫的“懸詩”,既有抒情,也有敘事,后世評論家把昂泰拉譽為機智、勇敢與力量的象征。據(jù)記載,“懸詩”是阿拔斯朝初期古詩收集家哈馬德?拉維葉(694―772)搜集的,至今仍被阿拉伯人作為詩歌的典范。
從公元 5 世紀末到伊斯蘭教出現(xiàn)之前的一段時間 (475―622),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叫作蒙昧時期。這里的 “蒙昧”是宗教用語,意為那個時期的人們,因為伊斯蘭教的真主穆罕默德尚未降生,未受天啟,所以叫 “蒙昧”。這個時期詩歌的基本體裁是 “卡色達”。它是一種想象豐富、富有戰(zhàn)爭色彩的詩歌體裁,也是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詩歌。
二、懸詩生死觀的具體體現(xiàn)
(一)惜他人之生死
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生存環(huán)境惡劣,為了求生存,必須借助部族力量。但由于沙漠中生存資料極其有限,故各部落間必然持續(xù)發(fā)生沖突與戰(zhàn)爭,這也導致了阿拉伯人狹隘的部族主義,不過從另一個意義上,也養(yǎng)成了阿拉伯人重視本部族成員生命的傳統(tǒng)習俗?!澳呈献宓某蓡T,若殺害了本氏族的人,任何人都不保護他。他在逃亡的期間,變成不受法律保護的人(tarid)。他若殺害了外族的人,兩氏族之間就要發(fā)生近親復仇,本氏族的成員不管是誰,都可能必須為這件罪行付出生命的代價?!卑⒗藢τH友之死是抱著深切悼念的態(tài)度,以至于他們早在蒙昧時代早期,就寫出了大量此類詩歌,使悼亡詩可以作為一個單獨門類,如泰格里卜部落的首領(lǐng)穆海希勒悼念其兄弟庫萊卜的詩作:
仰望星海我獨哭,群星俯首亦相隨。痛訴生前雄壯姿,馬隊馳騁塵土飛。屢次喚你你不應(yīng),人去荒野再難歸?;卮鹞已綆烊R卜,豪杰隕落部族悲。
而到后期,也有烏姆魯?蓋斯悼念其父親的詩句:
一人空涕泣,夜長淚亦長。眾人齊下淚,為我而感傷。何人無親眷,何人無高堂?
然而蒙昧時代專因?qū)懙客鲈姸钪?,乃是此時代唯一的女詩人韓莎。韓莎出生于公元575年,已經(jīng)處于蒙昧時代晚期,而她去世時,已經(jīng)是公元664年,即伊歷四十四年,也就是說,她是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的詩人。韓莎出生于穆德里族的一個富裕家庭,然而一生的命運卻很悲慘,她結(jié)過兩次婚,生有數(shù)個孩子,她的弟弟穆阿維葉和沙赫爾都是部落的勇士。然而兩個弟弟先后在戰(zhàn)爭中陣亡,韓莎悲痛不已,后來竟哭瞎了雙眼。她寫下許多詩句懷念弟弟,而她與沙赫爾的姐弟之情最深厚,為他寫下的詩句也最多,現(xiàn)節(jié)選幾段:
眾人已入睡,我卻輾轉(zhuǎn)難眠,像是火焰將我遍體熬煎。
抬頭望那星,早已消逝不見,只有其他星斗映入眼簾。
我的弟弟啊,雖然辭別世間,可你卻千百次浮現(xiàn)面前。
還有:
雙瞳呀,請盡情把淚水拋灑,為英雄的沙赫爾哭泣,別停下!
慟哭吧,他是那么勇敢瀟灑,地位高貴,青春年華。
韓莎的詩風柔和流暢,語句細膩,感情真摯,對親人的呼喚和不停的哭泣是其兩大主題。然而若從整體上看,卻顯得主題單調(diào),思想重復,是她的最大缺點。
由于血親復仇和部落戰(zhàn)爭頻繁,阿拉伯人在蒙昧時代是絕對尚武的,他們既然將豪俠作為道德的最高標準和典范,也自然而然要在戰(zhàn)場上大顯身手,在他們當中,怯懦柔弱者沒有生存之地,奮勇殺敵的是好漢,畏懼退縮的是孬種。經(jīng)年累月下來,在蒙昧時代,阿拉伯人對生死的態(tài)度是,重視部族親友的生命,并為他們的死亡而深切哀悼,但對自身的生死,則抱著一種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并不將其特別掛念在心,也即是說,他們并不太在意自身的死亡。
(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
然而,真正能代表蒙昧時代阿拉伯人勇猛無畏、視死如歸,但又具有濃厚游牧民族特性的,乃是他們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薩阿里克”,中文可以勉強翻譯成“俠盜”。他們有的貧苦無依,有的被部落驅(qū)逐出來,四處流浪,無以為生,只能單人或集群打劫謀生。在當時的阿拉伯半島,打劫可以被視為一種職業(yè),并不能與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犯罪行為等同。如果一個貝督因強盜老遠見到一個孤身的旅行者,他會騎著馬迅速向他大叫:“脫下衣服,你嬸嬸(我的老婆)還什么衣服都沒有哩。”馬上照辦可以得到寬恕,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照例是應(yīng)該不流一滴血的,不過若敢反抗,那就只有通過武力流血來解決問題。伍麥葉王朝早期的詩人顧托密曾以四句詩說明這種生活的指導原則,大意是說: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yè),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
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但薩阿里克又不是單純的劫匪,他們行動迅速,來去如飛,更重要的是盜亦有道,他們有著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他們劫富濟貧,仗義疏財,如被稱為“俠盜之紐帶”的歐爾沃?本?沃爾德,劫取財物,從不流血,行俠仗義,扶危濟困,也不對慷慨義氣者下手,故而被稱為最高尚的俠盜。他有首詩道:
我有口糧大家分,你有珍饈獨自吞。
我瘦你肥豈可笑,克己濟貧是本分。
愿將我身分眾人,縱喝冷水亦甘心。
(仲躋昆先生譯)
而俠盜詩人中最具有游寇氣者是昂泰拉,他四處打劫侵擾,人們聞風喪膽。傳說他發(fā)誓要殺死100個賽拉曼部落的人,當他殺了99個時,終于中計身死。一個賽拉曼部落的人從他尸骸邊走過,踢他的頭骨,卻被骨片刺傷了腳,最后感染而亡。這樣,便湊齊了100個的數(shù)目。
從他流傳至今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心懷高遠,卻遭受族人欺凌,孤身出走,流浪荒漠。從此他寧愿與野獸為伍,也不愿回到人群。詩人有著極高的自尊心:
遼闊大地是君子的避所,孤野荒郊可把仇忌忘卻。
他并非軟弱無能之輩:
風塵浪跡三寶相伴,雄心、長弓和寶劍。
為了自己的自由和尊嚴,可以忍受極度的饑餓和苦楚:
對饑餓我置之不理,直到把它忘記;
對食欲我盡力拖拉,直到把它窒殺;
寧肯吞食郊野的黃土,決不讓富貴之人笑話。
(以上三段均為郅博浩先生譯)
尚法拉對自己的死亡,也抱著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遺言是:
如果有朝一日,我腦袋被砍落
你們別把尸體在墳墓埋沒
就把它拋在路口,給豹子獵獲
我從未在生活中期盼歡樂
我的夜晚在罪惡中度過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還有詠酒詩人塔拉法,他雖然出生在巴林的富貴家庭,但父親早亡,故由叔父們撫養(yǎng),可叔父們不但侵吞其財產(chǎn),甚至還虐待他,今天看來,這童年生活給詩人心理上帶來的烙印,會給他一生帶來重大的影響。塔拉法成年后,酗酒玩樂,奢侈無度,被部落趕走。他在阿拉伯半島上四處游蕩,時而打劫,時而躲藏,可能還去過埃塞俄比亞。他為自己的哥哥看管駱駝群時,也會讓駝群走失。他的堂兄不幫助他,親戚不待見他,他便用詩歌進行回擊和諷刺。塔拉法是既有天才,又有狂野之氣的詩人,他描寫少女,描寫尋歡作樂的場景,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是最先詠酒的阿拉伯詩人之一。他雖然被部落一度驅(qū)逐,但意外的是,他還很有對部落的責任感,可他攻擊起親屬來,那也是毫不客氣:
堂兄的作為使我感到窒息
像有一只手扼住我的脖頸
來自親人的暴虐不公
比利劍更加傷人無情
(郅博浩先生譯)
后來,他到了希拉王國的宮廷,一開始尚可,但見他的姐夫虐待姐姐,便再度用詩句攻擊姐夫,還挖苦國王的弟弟。一眾人等惱羞成怒,遂天天在國王面前中傷塔拉法。于是國王下令要處死他。當要處死塔拉法時,新總督問:“你打算選哪種死法?”塔拉法說:“那就拿酒來給我飲,然后放我的血吧!”
詩人就這樣結(jié)束了生命,在整個歷史上恐怕也很罕見。有人要問,塔拉法這樣死去有什么意義?我不知道。但他親自為我們證明了什么叫作狂傲不羈,什么叫作毫不畏死,他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他在面臨死亡時的極端表現(xiàn),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很有象征色彩的,可以視為那個時代阿拉伯人狂放的“酒神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精神早在他的詩句中已有跡可尋:
我只見富人從不慢怠我,連窮人也將我瞻仰。
別怪我愛好戰(zhàn)爭,形骸放浪,除非讓我永生,莫非你有良方?
如果你不能讓我逃脫死亡,就休要管我狂歡放蕩!
(三)對生死輪回的半信半疑
當時,阿拉伯社會的文明程度低下,僅有沿襲原始社會的拜物教存在,相信萬物有靈,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起一種粗淺的對死亡的假想,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存在的,不過對死后會不會變成幽靈,還沒有定見。由于游牧部落的血親復仇習俗,部落內(nèi)一旦有人被殺,則全體部落成員均有義務(wù)為其復仇,蒙昧時代阿拉伯人的迷信認為,靈魂是一只飛翔在人體內(nèi)的小鳥,叫作ham,在人死后就鉆出體外,逐漸長成貓頭鷹大小,再去觀察死者的后裔與部族,看其如何行事,然后再向死者匯報。如果是遭兇殺者仇恨未報,此鳥就會不停地在墓上哀鳴。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戰(zhàn)禍連綿就再也正常不過了。
在《黃金草原》里便描寫了蒙昧時代時,一個青年與幽靈搏斗,最后同歸于盡的敘事詩,還講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故事說一隊阿拉伯人在沙漠中跋涉,夜晚在一個墳墓旁露宿,其中一名好事者艾布?海貝里便呼喊墓主的名字:“艾布?杰爾德,你怎么不款待我們呢?你的部落不是號稱最好客,絕不會對客人不管不顧的嗎?”結(jié)果到半夜,他驚呼起來,說看見墓主人的鬼魂從墓里鉆出來,手持大刀,砍折了他的母駝的腿。于是整個隊伍整晚都可以大塊大塊地吃駱駝肉了,只有艾布?海貝里一人自認倒霉。可是沒想到第二天,有一個陌生人找到他們,說是墓主人艾布?杰爾德的兒子,其父親的亡靈告訴他,要他送給艾布?海貝里一匹公駝,以補償被殺的母駝,這就是他的部落承諾的必定招待客人的方式。
然而,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正如《古蘭經(jīng)》中所描述的那樣,懷疑、不信死后復活說,“我們死后,已變成塵埃和朽骨的時候,難道我們還必定要復活嗎?”認為死亡即是一切事物的終結(jié),也是個人所不能逃避的命運,或者正如詩人大艾爾薩所言:“生呀,死呀,復活呀,原是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彼麄兡菚r還并非像后世般全部相信天啟宗教的死后復生與末日審判說,對死亡本身是并不太恐懼的。故而在詩歌中,對這種思想體現(xiàn)得也很充分,正如此前提到的英雄豪杰昂泰拉,他有詩句如下:
死亡恰如杯中水,終有一日需痛飲。
縱橫馳騁本無敵,茍且偷生又何幸?
唯有待我天壽盡,莫想沙場取我命!
(四)勸世色彩漸濃
當然,在蒙昧時代,猶太教與基督教也已經(jīng)傳入阿拉伯半島,其特有的死亡觀對阿拉伯人也不是毫無影響,至少穆罕默德本人在青年時就曾聽過當時基督教著名的神父蓋斯?薩爾德的一段講演。原文是:
人們啊,你們當知悉,當聆聽!生者必死去,死者必消逝,該來者必將來臨。夜晚雖漆黑,白晝卻光明,十二宮高懸天頂,閃爍的乃是群星,大海潮起潮涌,山峰根基穩(wěn)定,大地一望無際,河水奔流不停。天上有云彩,地上有教訓。人們一去不復返,這是什么原因?他們是心滿意足,安居樂業(yè),還是拋散飄零,長眠不醒?人們啊,你們的父祖現(xiàn)在哪里?強大的法老們又何處可尋?難道他們不比你們更富有,更長命?將他們折磨欺凌、粉身碎骨的,正是光陰。
有道是:
在過世的國君們身上,我們學到了經(jīng)驗,
人在死神面前有去無還,乃我親眼所見,
我還見本民族無分老幼,在此路上越走越遠,
生者尚茍活人間,往者不可諫,
我信民族的氣數(shù)已定,而我自己,也不過早點晚點。
篇7
在這令人激動的歷史時期 ,詩人惠特曼寫下了名詩 《 起航 》( The Ship Starting )
Lo , the unbounded sea 看啊 , 這浩瀚無垠的大海
On its breast a ship starting ,在她的胸脯上 ,一艘船在出航 ,
spreading all sails , carrying even her moonsails . 張滿所有的帆 ,甚至掛上了她的月帆
The pennant is flying aloft旗艦高高飄揚
as she speeds she speeds so stately 在她突進時 ,那莊嚴高貴的突進 ----
Below emulous waves press forward , 劈波斬浪 ,勇往直前
They surround the ship with shining curing motions and foam . 濺起四周的浪花 ,劃出閃亮的弧線 。
詩中的 “ unbounded”一詞表明美國的這次航行不是在國內(nèi)的河流上 ,而是在浩瀚無垠的大海大洋上 ,她的目標是世界強國之林 。那張滿的月帆象征人民的高昂斗志和向前精神 。千千萬萬好于競爭的波浪推動著巨輪高歌猛進 。這好于競爭( emulous )正是美國人民的特性 。那“濺起四周的浪花 ,劃出閃亮的弧線”生動地描繪了美國人創(chuàng)造出的意個個人間奇跡。
這首詩吹響了美國從一個弱國邁向強國的號角 !
詩人常往返于布魯克林渡口 。看到鬧熱的渡口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詩人又寫下了長詩《 渡布魯克林渡口 》(Crossing the Brooklyn Ferry)。詩中寫道 :
…………………
Come on , ships from the lower bay! 快來吧,從下面駛來的船舶喲!
Passing up and down , 向上或向下駛?cè)グ?/p>
white sail’d , schooners , sloops . lighters!, 白絲的雙桅船、劃子、駁船喲!
Flaunt away , flags of all nations ! Be duly lower’d at sunset .飄揚吧 ,各國國旗呀!日落時要及時降下
………………………
碼頭上各國的船只進進出出,載來貨物,運走金錢,人人懷揣美國夢,個個信心滿滿。正是容納百川的胸懷使四海財富積聚美國,正是個人的成功促成了群體的成功,群體的成功促成了國家的強大 。
這首長詩描繪了美國建設(shè)初期的繁榮景象。
幾十年后,就在這個渡口上建起了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達橋。這座大橋的建成標志著美國已邁進了世界強國之林!詩人克萊恩寫下了長詩《致布魯克林大橋》。詩人滿懷自豪地寫道:
……………………
O Sleepless as the river under thee, 哦,像你腳下水流般無眠,
Vaulting the sea, the prairies' dreaming sod, 穹隆狀立于海上,這草原夢幻之土,
Unto us lowliest sometime sweep, descend有朝一日你延伸到我們最低層
And of the curveship lend a myth to God 用曲線把神話獻上帝。
這座大橋是美國強大的象征,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詩人把整個美國從開端到未來凝聚鏗鏘有力、滿懷激情的詩句中,表現(xiàn)一個民族的巨大開拓力量和蓬勃向上的強壯生命力。
篇8
關(guān)鍵詞:初中生物;詩歌研究;學生參與
一、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詩教學設(shè)計中,新課的導語至關(guān)重要。有時運用小詩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huán)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生境的優(yōu)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p>
二、提出疑問
提出疑問詩有些詩歌中,涉及的生物學知識,其科學性不強,不夠嚴謹,有的甚至還有錯誤。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詩歌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積極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準確的生物學知識。例如,在講授“家蠶的一生發(fā)育變化”時,可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向?qū)W生提出疑問:難道是“春蠶到死絲方頸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再如,學生在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節(jié)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在小學學過的小詩《天天做早操》:“公雞叫,天亮了,早上空氣多么好。小學生,上學校,排起隊來做早操。”提出疑問:早上空氣真的多么好嗎?其實,經(jīng)過生態(tài)學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氣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好,空氣最好的時刻應(yīng)是每天下午15~17時。
三、理論形象
理論形象詩這是一類將抽象的生物學理論知識加以形象化的小詩。例如,在講授嚙齒目動物鼠類有關(guān)傳播疾病危害人類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舊社會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認識。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清代詩人師道南的《死鼠行》:“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晝死人,莫問數(shù),日色慘淡愁云霧。三人行,未十步,忽見兩人橫截路……”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鼠疫大流行時的悲慘景象,通過學習加深了學生對鼠疫的了解。
四、設(shè)置懸念
設(shè)置懸念詩現(xiàn)代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如發(fā)現(xiàn)法、探索法、目標教學法等,都有學生思考、討論、質(zhì)疑、探索的過程,而設(shè)置懸念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激發(fā)學生“知新”的欲望,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深化。例如,在講授有關(guān)“鳥的多樣性”的內(nèi)容時,可運用學生很熟悉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那么春天為什么處處聞啼鳥的呢?對此教師不要急于回答,而給學生留下“懸念”,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同樣,在講授“草原的生長”內(nèi)容時,可運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來設(shè)置懸念。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xù)劇的“懸念”效果。
五、疑難點睛詩
疑難點睛詩對一些教學難點問題,有時可以運用小詩來釋疑解難。例如,在講授猛禽類“鷹”的內(nèi)容時,學生對鷹的性情兇猛、裂食肉類的生活習性,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詩人高越的《鷹》:“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張羅網(wǎng),未肯平原淺草飛。”這首詩把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活習性生動地刻劃了出來。說明了鷹爪的形質(zhì)奇異,鷹眼的明亮之極,并有一雙能騰飛搏擊的翅膀。告訴獵人不要枉費心機,遍地去張投羅網(wǎng),因為鷹志在四方,意在長空,不飛平原淺草,恥與燕雀同游。學生學完了這首詩,疑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教育啟迪
教育啟迪詩運用生物學小詩歌,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zhì)教育。因為,許多詩人在詩中,往往都要發(fā)出自己的議論,從而給人以有益的教育啟迪作用。例如,在講授“啄木鳥”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時,我們運用了詩人朱慶余的《啄木鳥》:“叮叮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音歸。終日與君除蠹害,無嗔無事不平飛?!边@首詩不僅很詳細地描寫了啄木鳥的生活習性,而且還把啄木鳥的勤勞、韌性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告訴人們,啄木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叮叮向晚,鍥而不舍,啄遍庭槐,是為了替人們掃除危害樹木的蛀蟲,這種精神品質(zhì)多么可貴,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和教育。
七、小結(jié)脈絡(luò)
小結(jié)脈絡(luò)詩運用詩歌進行課堂教學小結(jié),形式新穎,效果較好。例如,在講授“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內(nèi)容時,可運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詩,來小結(jié)一切生物細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為主;氫、氧、氮副之;鉀、鈣、鎂、鐵又其次;磷和硫居后。”再如,在講完有關(guān)“生態(tài)平衡和自然保護”的內(nèi)容后,可運用宋學家朱熹的一句名詩“本體原來只是公,毋將私欲混其中”來進行小結(jié),告誡人們祖國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只謀眼前局部利益,不計長遠整體命運,自毀家園而不及早悔悟,終將鑄成千古之恨。這樣的小結(jié),脈絡(luò)清楚,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八、課末余韻
篇9
挖掘教材之美,充實學習內(nèi)容
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學藝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內(nèi)容中蘊涵著許許多多的藝術(shù)形象:有秀麗無比的自然風光,有獻身祖國的英勇戰(zhàn)士,有推理嚴謹?shù)目茖W說理,有意境幽雅的詩詞歌賦,這些都需要師生品評分析、體驗領(lǐng)悟。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這些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品評語言文字,感悟音韻節(jié)奏 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描繪了春天的早晨鳥語花香,風雨過后落花滿地的景象。詩人寫景,不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寫眼中所見之物,而是通過他的所聞、所想去描繪。學生通過討論,重點解決了“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知多少”等詞的意思,然后又要求他們說說詩句意思,體會文字之簡潔、優(yōu)美。通過反復深入地吟誦詩句,引領(lǐng)學生走入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夜間的春雨、溫潤的氣候、歌唱的小鳥和遍地的落花。使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的景象。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
品味幽雅意境,領(lǐng)略美好風光 教學《草原的早晨》,要領(lǐng)略到草原的天是那么的瓦藍,草原的地是那么的郁郁蔥蔥,草原的羊兒是那么潔白可愛,草原上牧民的歌聲是那么渾厚嘹亮。教學《臺灣的蝴蝶谷》,要領(lǐng)略到蝴蝶谷的風光秀麗,感受到山谷里的水源充足、鮮花盛開,感受到蝴蝶輕盈和美麗的姿態(tài)。那精美的蝴蝶紛飛的動感畫面,給了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仿佛看到了五彩繽紛的花瓣從仙女們纖纖的手中撒下,紛紛揚揚,讓人無限神往,恨不能也插上一對繽紛的翅膀,翩翩飛進蝴蝶谷。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這些教材提供的美麗因素,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品悟人物形象,體會美好品質(zhì) 在教學《母親的恩情》過程中,筆者適時點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一針針一線線”這個詞語知道母親縫衣服時的仔細和認真,讓學生體會這一針針一線線,都代表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抓住“又多了幾根白發(fā)”“濕潤”幾個詞,討論母親為什么會多了幾根白發(fā),孟郊的眼睛為什么會濕潤?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母親是怎樣關(guān)心你的?你想對母親說什么?縮短時空和心理的距離,喚醒學生的情感。從課文內(nèi)容嫁接于自身感受,道出了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理解起來不再那么有隔閡,從而排除閱讀障礙,深入文章的內(nèi)核,正確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提高閱讀能力。
借助藝術(shù)之法,激發(fā)學習熱情
借助美術(shù)激活語文課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shè)一些學生喜歡的情境,設(shè)置一些懸念,以有趣的形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上課時,有些課文是很形象的,具有繪畫美。如果在一些課文中,不時地插入一些簡筆畫等美術(shù)手法,抓住學生眼球,就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在教學《小池塘》一文時,先帶領(lǐng)學生去野外轉(zhuǎn)轉(zhuǎn),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布置:在黑板上畫上美麗的小池塘,四周畫了一些蘆葦及花草樹木,給學生營造了置身大自然中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和學生共同用簡筆畫陸續(xù)畫上了白云、太陽、月亮、星星。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在此基礎(chǔ)上,筆者說:“小朋友,你們看到過這樣美麗的小池塘嗎?”先讓學生讀書中是怎樣描寫的,然后通過討論,想象還可以怎么說,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畫中人,自由暢想觀賞小池塘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歡快、愉悅的心情,最后評比誰的想象最出色。
借助音樂激活語文課 音樂,本身就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豐富人的想象力,激發(fā)人的情感。特別對那些抒情性極濃的散文,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渲染,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通過音樂的感染力來喚醒學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音樂與文學語言的結(jié)合,也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了審美情操。
借助表演激活語文課 生活是色彩紛呈的,處處充滿美,但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以自己獨特的視覺,去善于發(fā)現(xiàn),去積極感受,去充分體驗,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情感,讓個性與靈性融入詩意的課堂中去。學生置身于教師創(chuàng)設(shè)的這種特定的情境中,就會帶著一種對“美”的憧憬和急于領(lǐng)略美景的審美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共鳴,可以轉(zhuǎn)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chǎn)生新的審美追求,從而領(lǐng)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
篇10
[關(guān)鍵詞]歌唱藝術(shù);字情;聲情
提到歌唱藝術(shù)的美,人們會聯(lián)想到美聲唱法及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而不論是那種唱法,它都能以其特有的美來感染人心。歌唱藝術(shù)的美,與其它一切藝術(shù)形式一樣,不只是單方面的,它包括思想方面的美、形式的美、演唱的聲音美、韻味美、吐字歸韻的美、形體美等等。因此,要唱好一首歌,要讓別人感覺到歌唱藝術(shù)的美,就需在許多方面下功夫。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這一句話點出個“情”在藝術(shù)中的作用。這里,我將通過對傳統(tǒng)民族唱法中字情、聲情的闡述來談?wù)勅绾问垢璩囆g(shù)具有美的感染力。
我國傳統(tǒng)的歌唱藝術(shù)。歷來都是講究“字正腔圓”,這個詞最早見于《明心鑒》中的“曲白六要”之內(nèi),歌唱中的“字正腔圓”含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字音要讀的準確;②字音要唱的清楚;③要唱的自然動聽。而我要講的字情,在一般情況下與字正、字清是沒有矛盾的。明代李漁在《閑情偶拾》中提到:“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髓,先問有字無字………,常有唱完一曲,聽著只聞其聲,辯不出一字者,令人悶殺?!边@段話講的就是吐字咬字的重要。唱歌首先要字正、字清,即要講究字情,那必須要使吐字歸韻達到一定要求。我們知道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本身就是具有一種特殊的美,這種美凝聚在每一個字中,用語言表達時,就產(chǎn)生吐字、歸韻的美,這種美加上字的含義,能引發(fā)歌唱者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而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又能反過來促進演唱者去做好吐字與歸韻,因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在《我騎著馬兒去草原》一歌中,有“我騎著馬兒去草原”一句,分析歌曲我們便知這是一首描寫騎馬過草原時歡樂心情的歌曲。根據(jù)這句歌詞所描繪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想像我騎著駿馬奔馳在寬闊的大草原上的感覺,是一種輕快、奔放的美,因而表現(xiàn)這種美,自然要用輕快的速度來演唱,這里的“我”的吐字自然要一步到位,不能拖泥帶水,即運用快拼的方法唱,才能表現(xiàn)出“我”騎馬過草原的情緒是歡快的。心情是舒暢的。
又如,《我愛你?塞北的雪》中,“我愛你塞北的雪”一看歌詞我們便知歌曲要抒發(fā)作者對塞北的雪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情之愛,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通過文字已對這種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就會通過吐字咬字來傾吐這份愛,這里一個我是一種充滿真情的自我表白,因而是緩緩地從口中流出的,留給聽眾一份含蓄的美以及對塞北美麗雪景的遐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字,因為吐字拼法不同,表達的感情與內(nèi)涵也是不盡相同的。
上面所講的吐字歸韻只是表達字情的一個方面,我講的字情還指每唱一個字都要帶有感情,即應(yīng)該特別注意哪些字具有重要的表情含義,哪些字應(yīng)該給予特別強調(diào),哪些字需要用特殊的唱法等等。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演唱的《再見吧!媽媽》一歌,大家一非常熟悉,“再見吧,媽媽”以及“再見吧媽媽”在唱其中的“媽媽”的時候,他通過了自己對歌曲思想感情的理解,把頭一個“媽”字的字頭時值延長了,第二個“媽”字則用了弱聲唱法,并用了一個“小嗖兒”就如人們平時稱呼的“媽媽”一樣,充滿了真情,不僅符合人們語言習慣,易為人接受,而且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來自戰(zhàn)士心頭的深情呼喚,這種呼喚能引起許多戰(zhàn)士與母親們的共鳴,也能引起聽者的共鳴。所以,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革命戰(zhàn)士在即將赴戰(zhàn)場之際母子告別之情在歌聲中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這種感情是親切和樸實的,意義是偉大而深刻的。
那么我們?nèi)绾巫ズ米智檫@一關(guān)呢?首先在吐字歸韻方面,我們可以做一些經(jīng)常性的朗讀工作。特別是朗讀歌詞,要一字一字地說,完全按照吐字歸韻的標準拼讀,還可以按照歌唱的節(jié)奏來讀,這不僅對從朗讀轉(zhuǎn)到歌唱起鋪墊作用,且能使歌詞具有音樂美;然后我們再分析歌詞的內(nèi)涵,結(jié)合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看看哪些字在唱的時候要特別用情,要用特殊的唱法等等。我們知道,任何成績都不是靠一時一地的功夫能磨來的,歌唱更是如此,對于字情這一關(guān),同樣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訓練,才能順利通過,并在以后的歌唱中逐漸得心應(yīng)手?,F(xiàn)在來談?wù)劼暻椋@涉及到文學的美和聲音的美。一首歌以詞作者創(chuàng)作而成,便具有文學的美,這種美同樣能吸引人、牽動人的思想感情,而演唱者有了“情”,就會用“情”去演唱,從而在聲音上、情感上給聽者營造一個美的氛圍。簡單而言,我們把聲音當作工具和樂器然后用它去描繪詞意,傳達感情,即“因聲繪詞,以聲傳情?!碧拼娙税拙右讓戇^:“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钡脑娋?,作為對當時有些唱歌的人只唱聲音沒有感情的慨嘆。想來在歌唱藝術(shù)日趨成熟的今天,是不會也不該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作為演唱者,是首先應(yīng)該明白聲、情并重要的關(guān)系。
這里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聲與字的關(guān)系。古人曾有“當使聲中無字,”“當使字中有聲”之說,也有人說:“出字之后,再有工尺則做腔。………,大都以字為主,腔為賓。”并說;“辯歌者工拙,若一聞喉音清亮,便擊節(jié)稱償,人早已知其為門外矣。”但他們似乎一個較強調(diào)聲,一個較強調(diào)字,我以為可以用“情”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以情為準,有時可以強調(diào)字,有時可以強調(diào)聲,盡管“聲難兼?zhèn)?,音難兼美”,也可以做到“各有其美,各為其用”了
例如,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邊疆的泉水清又純》一歌中,“邊疆的歌兒暖人心暖人心”。及聲聲“贊歌唱親人”等句就比較強調(diào)字情,尤其是一個“暖”字歌一個“唱”字,充滿著深情,讓聽者感覺仿佛真有縷縷溫情送來,暖在心間,而在“唱親人”的同時“軍民魚水情”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哎”處,這個“哎”字唱出的一串拖腔較強調(diào)了聲音,聲音如一捧清涼的泉水從身邊流過,一直流到人的心里,也永遠留在了人民的心問,因而這一串長音聽來極為動人。
在有的情況下,字情和聲情是可以統(tǒng)一的,例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馬玉濤演唱的《馬兒啊你慢些走》一歌中,“馬兒啊你慢些走喂慢些走哎”我要把這壯麗的景色看個夠“這句中的一個“夠”是最明顯的例子,既有字情,又有聲情,既有甜美、婉轉(zhuǎn)的聲音,又飽含著對社會新風貌的無限贊美,使人感到有字有聲,滿腔滿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