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的詞范文
時間:2023-04-06 16:5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溫庭筠的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清平樂其一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爭奈長安路遠。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此首以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地點――上陽開篇,點出宮怨的主題。其中,上陽,《新唐書?地理志二》:“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白居易《上陽白發(fā)人》序:“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上陽是其一也。貞觀中尚存焉?!碧仆踅ā缎袑m詞》“上陽宮到蓬萊殿,行宮巖巖遙相見?!庇纱丝梢?,上陽宮埋葬了多少宮女的青春歲月,她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跌入失望的深淵。
“新歲清平思同輦”,政治清凈,上陽宮的宮女們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恩寵。此處反用典故?!稘h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成帝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畫,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cè),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乎?’”班婕妤從國家興衰、禮儀規(guī)范的角度出發(fā),拒絕了成帝同輦的要求,其識見不同流俗。此詞中的宮女形象,則反其道而行之,強烈希冀得到天子的眷顧。但長安路遠,已為皇帝所疏遠,故同輦化為惘然。
“寂寞花鎖千門”,宮殿雖花枝搖曳,但因皇帝久未問津,故顯冷寂。這里運用了麗景寫哀情的手法,化用了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p>
“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意為宮女們希冀生命中出現(xiàn)貴人,憑借他的穿針引線,改變命運,此句化用典故: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崩畎住栋最^吟》“聞道阿嬌失恩寵,千金買賦要君王?!?/p>
二、清平樂其二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開篇重筆抒寫,“愁絕”將離別的情緒推向高峰,極具表現(xiàn)力,化用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睘檎自~奠定了情感的基調(diào)。下面著力鋪敘離愁別緒:
楊柳花如雪般漫天飛舞,向離人迎面飛來,撥弄著離人的心弦。把楊柳比作雪,在南朝范云《別詩》如是描述:“洛陽城東西,常作經(jīng)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狈对娭皇呛唵蔚貙⒒ū茸餮?,而溫詞則將二者融為一體,更具有動態(tài)美,楊柳花飄飄灑灑,白茫茫的一片,恍恍惚惚中好似幻化為晶瑩剔透的雪花,絲絲涼意沁人心脾。
楊柳,經(jīng)常與離別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接下來自然而然地點到折柳送別。離人之情,感人心魄,連橋下流水也嗚嗚咽咽。水流嗚咽,這一表達方式,在《樂府詩集?隴頭歌辭》“隴頭流水,鳴聲嗚咽?!睖卦~將之改編,以詞的形式表達出來,更為深情綿邈。
詞的上篇奠定了愁絕的感情基調(diào)。離別時的每一種動作、聽到的每一種聲音,都足以使人肝腸寸斷。下片鋪敘了送別雙方以酒餞別,即將出發(fā),但感到意猶未盡,故“上馬爭勸離觴”,與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在于王詩將勸酒之動因解釋得非常通徹,而溫詞則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勸酒,其深層動因未點出來,但如此處理,更加含蓄,容易引發(fā)讀者深層的思考,萬千感慨盡在杯酒中。離觴,為送別場合重要的意象之一:唐王昌齡《送十五舅》“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此時此刻,婉轉(zhuǎn)動聽的鶯聲徒增繚亂的離愁。此處,溫庭筠將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意象――南浦,納入詞中,增加了詞的表現(xiàn)力。南浦,在古典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凝練成送別之地的代稱: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蹦铣航汀秳e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碧瓢拙右住赌掀謩e》“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愁殺平原年少”,熔鑄了漢樂府、《史記正義》、曹植《名都篇》等典籍。漢樂府《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將秋風極具情感殺傷力的這一特性凸顯出來,正如歐陽修《秋聲賦》中所敘:“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庇秩缢斡瘛毒呸q》:“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所到之處,萬物凋零,一片蕭颯的景象。離別之際的人們,更是難以設防。尤其是慷慨悲歌的“年少”,在秋風蕭瑟之際,淚如雨下。此句點出了“平原”“年少”這兩個意象。其中“平原”,《史記正義》征引《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縣東南十里?!睏罹褒埾壬疲夯蛟浦钙皆畈苤?。并以曹植《名都篇》印證:“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是其所本?!?/p>
“回首揮淚千行”,“揮淚千行”為古慷慨悲歌之燕趙之士在餞別時的動作描寫。后來在唐詩中亦得以挪移,唐韓愈《湘中酬張十一功曹》“休垂絕邀千行淚,共泛清湘一葉舟?!?/p>
此詞雖然熔鑄了古代典籍,但渾然一體。陳廷焯《云韶集》卷一:上半闕最見風骨,下半闕微遜。上三句說楊柳,下忽接“橋下水流嗚咽”六字,正以襯出折柳之悲,水亦為此嗚咽。如此著墨,有一片神光,自離自合。
三、遐方怨其一
憑繡檻,解羅帷。未得君書,斷腸瀟湘春雁飛。不知征馬幾時歸?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此詞為思婦懷遠之作。熔鑄了漢樂府、山海經(jīng)、謝I詩、唐詩、江淹賦、詩經(jīng)中的意象及詩句,融情入景,景語作結(jié),意蘊悠遠。
其中,“羅帷”作為室內(nèi)的重要物件,凝結(jié)著主人公對家庭溫馨生活的期待,但其愿難遂,凄涼浸著主人公?;昧藵h樂府《傷歌行》“微風吹闈闥,羅帷自飄揚?!痹撛~將動作定格在“解”上,更富深情。
女主人中盼望著,盼望著,瀟湘春雁一次又一次的飛來,但卻未攜帶遠人的書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皵嗄c瀟湘春雁飛”,將表示離別之處的意象――瀟湘,與給人希望的春雁組接在一起,結(jié)局無疑是惘然,故生“斷腸”之感。其中“瀟湘”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屢出現(xiàn):《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敝xI《新亭渚別范零陵》“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崩畎住哆h離別》“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倍鸥Α度ナ瘛贰叭绾侮P(guān)塞阻,轉(zhuǎn)作瀟湘游?!?/p>
主人公原本寄希望于春雁傳書,但所望落空?!安恢黢R幾時歸?”遠人的歸來,注定成為未知。因一旦跨上“征馬”,則四海為家,居無定所。該句化用南朝江淹《別賦》“驅(qū)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p>
無限的失望,化入片片飄飛的落花中,融入韉南贛曛小B浠ㄓ胗甑慕岷希給人零落成泥碾作塵的無奈之感?!坝牿被谩对娊?jīng)?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p>
四、結(jié)語
篇2
晚唐詩人溫庭筠也以才思敏捷著稱。他其貌不揚,有人干脆就叫他“溫鐘馗”。但他一身都是本事,能彈琴、會吹笛,尤其工詩善詞。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寫詞方面更是一枝獨秀,風格華麗哀艷,被尊為花間派鼻祖。他還有個外號叫“溫八叉”,據(jù)說是因為考試時叉手八次就能做成八韻之賦,其快捷與曹植有得一拼。早早完卷之后,他就去幫旁邊搜腸刮肚無計可施的考生做題,“日救數(shù)人”。作弊當然不該受表揚,溫庭筠也因此落下了輕佻的惡名,不過其聰明確實是有目共睹。
雖然有八叉成賦的腦筋,但這樣一個聰明人參加好幾回進士考試,居然回回落第。這不能簡單地說是運氣不好,和他處理不好人情世故有很大關(guān)系。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應試,主考官知道他喜歡給人“救場”,防了他一手,把他叫出來單獨考試,溫庭筠便鬧將起來,結(jié)果當然又沒中。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考試。
溫庭筠考場失意,很重要的原因是和上層人物、尤其是當過宰相的令狐搞壞了關(guān)系。說起來兩人算是老交情。溫庭筠早年投身令狐府,寫了不少公文、詩詞,令狐給他的待遇也相當優(yōu)厚??墒菧赜幸粋€毛?。汗懿蛔∽约旱淖?,到處說誰誰誰的什么什么詩文是我代做的。當時唐宣宗喜歡唱《菩薩蠻》詞,令狐想討皇帝歡心,請溫填若干闋歌詞,以自己的名義獻了上去,并特意囑咐不要泄漏出去。溫當面答應得好好的,轉(zhuǎn)過身就迫不及待傳得滿城皆知。令狐非常惱火,從此就跟他疏遠了。
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更是讓令狐耿耿于懷。令狐遇到個不懂的典故,問溫庭筠,溫告訴他出自《南華經(jīng)》,本來說到這里也就夠了,溫偏要多說兩句:“《南華經(jīng)》并不是罕見生僻的書,希望丞相公務之余抽時間多讀讀?!绷詈樁夹呒t了,當面沒有發(fā)作,背后卻向皇帝報告說溫庭筠有才無行,不能讓他登第。
宰相的小報告一打,任你聰明絕頂,也難登仕途了。應舉失敗的溫庭筠只做過縣尉、巡官等小官。心灰意冷之下,他更加放縱不檢,整天和一幫花花公子混在一起。后來他回淮南,因為酒醉和巡邏兵發(fā)生爭執(zhí),連牙齒都被打掉了。
篇3
一、纖:纖小細美
所謂“纖”,是指晚唐詩文小質(zhì)輕、不厚重。詞通常小巧玲瓏、晶瑩剔透,喜好攝取細小精微的物象,如小山、小園、小樓、小槽、小艇、小窗、小院、小鉤、小徑、小橋、小舟、小雨、小雪、小腰、小童、小娘、小梅枝、小云環(huán)、小桃紅、小娉婷等,如“小山重疊金明滅”(1)“小園芳草綠”(2)“金鴨小屏山碧”(3)“樓枕小河春水”(4)“小舡搖漾入花里”(5)“小樓昨夜又東風”(6)“漠漠輕寒上小樓……寶簾閑小銀鉤”(7)“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8)“小院朱闌幾曲”(9)“亂蟬衰草小池塘”(10)“早晚具、歸田小舫”(11)“瓊漿注小槽”(12)“試做小妝窺晚鏡”(13)等。晚唐詩?!叭≥p靈細巧者”,“取資微物,造成一種特殊之境,借以表達情思,言近旨遠,以小喻大,使讀者驟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也。”(14)在溫庭筠筆下,“萍皺風來后,荷喧雨到時”(15)新巧纖小,“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16)狀物細膩,“毛羽斂愁翠,黛嬌攢艷春”(17)情態(tài)婉約,“絲飄弱柳平橋晚,雪點寒梅小院春”(18)輕倩流美,即使不見“小”字蹤影,作者也不離纖細柔弱的意象。翻檢李商隱的詩歌,也充斥著牡丹、荷花、杏花、李花、槿花、櫻桃花、碧柳、弱柳、細雨、微雨、春風、春日、春光等物象。
二、艷:辭采華麗
所謂“艷”,是指晚唐詩多選取華美物象,選詞用語注重著色華美、富麗堂皇、眩人眼目的色澤和沁人心脾的芳香,給讀者帶去強烈感官印象。在晚唐五代詞中,文人常以“男子而作閨音”代言手法,傾注于燭影搖紅、紅粉佳人,以女性的視角和口吻狀物寫情,選擇麗詞藻句,細致入微刻畫女子香艷嬌媚的形態(tài)之美、服飾之麗、用具之精。他們筆下充斥著氤氳繚繞的香閨、香燭、香雪、香霧、香玉、香腮;遍布著金碧輝煌的金鷓鴣、金、金帶枕、金鸚鵡、金縷鳳、金雀釵、金翡翠、金翠鈿;蕩滌著珠光寶氣的水晶簾、玻璃枕、鴛鴦錦、玉釵、玉鉤、寶函、鈿雀等。這種“以艷為美”“以富為美”“以柔為美”的手法也運用于晚唐詩中,溫庭筠詩中朱、紅、碧、綠、翠、黃、紫等顏色鮮艷的形容詞頻頻凸現(xiàn),如“春風破紅意,女頰如桃花”(19)“簇蔌金梭萬縷紅,鴛鴦艷錦初成匹”(20)“紅深綠暗徑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21),而表示芬芳氣味以及能引起美好聯(lián)想的詞語亦是屢見不鮮,在這些艷麗詞語修飾下,一批精微細美的物象紛至沓來,如蕊粉、繡屏、油壁車、流蘇帳等。再如韓詩“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22)“碧桐陰盡隔簾攏,扇拂金鵝玉策烘。撲粉更添香體滑,解衣唯見下裳紅”(23)依然顯示詩人對色彩尤其是感官刺激的偏愛。
三、深:含蓄隱晦
所謂“深”,是指晚唐詩境界含蓄蘊藉、隱晦深靜。為營造深隱之境、傳達深靜之意,詩人多作冷靜而客觀的描述,在鋪陳羅列的華美物象背后,掩藏呼之欲出的情感。溫庭筠樂此不疲將這種手法運用于詩,“池塘芳意濕,夜半東風起。生綠畫羅屏,金壺貯春水”(24)“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稚俱含埂(25)“城西楊柳向嬌晚,門前溝水波粼粼”(26)“云母空窗曉煙薄,香昏龍氣凝輝閣”(27)“梨花雪壓枝,鶯囀柳如絲”(28)等,幾乎都是場景與圖畫的轉(zhuǎn)換,將客觀物象與深沉情感融為一體,呈現(xiàn)出一種不動聲色的靜態(tài)美。以此種標準考之,晚唐詩有“鵝兒唼梔黃嘴,鳳子輕盈膩粉腰。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依依脈脈兩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月不長圓花易落,一生惆悵為伊多?!?30)這種文思細膩、情調(diào)婉約而頗具詞境的深靜之美的詩作,實不在少數(shù)。
四、婉:柔美嫵媚
所謂“婉”,是指晚唐詩婉媚柔美、曼妙宛曲,不直率,不雄渾。剛硬、尖利、過于有棱有角的意象,不易顯見于晚唐詩中,而簾雨潺潺、飛絮落花、淡煙流水,則處處可尋。同時,晚唐詩的“婉”除了一種靜態(tài)之美外,還具有臨風微動頗具動感嫵媚之姿。此種動態(tài)與前文所述“靜”并不矛盾,“靜”并非靜止不動,而是指安靜、冷靜的狀態(tài),如果把詞比作繡幌佳人,那么晚唐詩或踟躕不前、或蹀躞徘徊,“舉手投足”之間顯露出女性獨具的溫婉,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而發(fā)之又必若隱若現(xiàn),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非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31)是用以表難言之隱,抒難狀之情。
在纖艷深婉的總體風格下,晚唐諸公掩飾的是那種低回傷感的心緒。所謂“低回傷感”,是指晚唐詩在行將沒落的王朝,無論衣著華麗、施諸香粉,還是含蓄蘊藉、婉媚多姿,都難以掩蓋文人詩客百無聊賴的情緒、并借以顧影自憐的哀鳴。生當末世的晚唐詩人,面對蹭蹬的遭遇和日薄西山、盛世難再的唐王朝,摒棄了慷慨激揚、開闊豪邁的風格,滿懷著憂郁消弭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遁入燈紅酒綠、繁花著錦之中,躲入勾欄煙花、風流淵藪之地,在香徑春風的歌樓里、在倚紅偎翠的酒館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他們致力于精工雕琢,用苦悶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緒的抒發(fā),以哀怨悱惻為美,以悲涼蕭瑟為美,以淡泊情思為美,形成纖艷深婉裝飾之下實則低回傷感的晚唐風格。因此,晚唐詩與“筆力雄壯”“氣象渾厚”(32)盛唐詩相比,缺乏“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33)開闊博大的高遠氣象,摒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34)的凌云壯志,喪失“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35)的豪邁心胸,即便有對邊戍寒苦的生動渲染,但與盛唐邊塞之音相比,風貌也迥然不同。他們悖逆儒家傳統(tǒng)審美標準,不再把詩作為刺時見志的工具,也難將關(guān)乎社稷黎民的內(nèi)容作為主要題材,體現(xiàn)“詩人和詩歌地位下降,詩歌的題材、境界趨向狹小,以及對儒家詩歌傳統(tǒng)的背離”(36)的特征。不過,晚唐詩的這種格調(diào)恰恰折射出了詞的普遍特點,“由外拓到內(nèi)斂”、“由天然到鍛煉”、“由昂揚到低沉”,并經(jīng)過“齊梁詩風的復興”,逐漸改造了詩的風貌。
注釋:
(1)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薩蠻)[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889頁.
(2)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薩蠻)[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927頁.
(3)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974頁.
(4)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976頁.
(5)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0.荷葉杯)[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1034頁.
(6)王仲聞校訂.南唐二主詞校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第9頁.
(7)唐圭璋.全宋詞(秦觀.浣溪紗)[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461頁.
(8)唐圭璋.全宋詞(秦觀.滿庭芳)[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464頁.
(9)唐圭璋.全宋詞(蘇軾.鷓鴣天)[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288頁
(10)唐圭璋.全宋詞(黃庭堅.鵲橋仙)[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389頁.
(11)唐圭璋.全宋詞(黃庭堅.阮郎歸)[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403頁.
(12)唐圭璋.全宋詞(賀鑄.喚春愁)[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504頁.
(13)繆鉞.詩詞散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45頁.
(14)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8.盧氏池上遇雨贈同游者)[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701頁.
(15)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7.握柘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624頁.
(16)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3.詠)[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251頁.
(17)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 知道溪居別業(yè))[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353頁.
(18)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2.碌碌古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148頁.
(19)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織錦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7頁.
(20)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4.寒食日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305頁.
(21)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83.韓.己涼)[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7832頁.
(22)唐圭璋.全宋詞(蘇軾.西江月)[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283頁.
(23)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83.韓.己涼)[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7832頁.
(24)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83.韓.晝寢)[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7837頁.
(25)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湘宮人歌)[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47頁.
(26)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照影曲)[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56頁.
(27)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1.張靜婉采蓮曲)[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41頁.
(28)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2.陽春曲)[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131頁
(29)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3.太子池)[M].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271頁.
(30)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81.韓.深院)[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7805頁.
(31)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85.吳融.情)[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7874頁.
(32)唐圭璋.詞話叢編(陳廷焯.白雨齋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6.第3777頁.
(33)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附錄.答出繼叔安吳景仙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第253頁.
(34)仇兆鰲.杜詩詳注(卷17.杜甫.秋興)[M].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1484頁.
(35)彭定求等.全唐詩(卷50.楊炯.從軍行)[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611頁.
(36)彭定求等.全唐詩(卷164.李白.塞下曲)[M].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1700頁.
參考文獻:
[1]葉燮.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張璋、張博寧等.歷代詞話[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4]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王仲聞校訂.南唐二主詞校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7]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繆鉞.詩詞散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篇4
關(guān)鍵詞: 韋莊詞 李煜詞 清麗
韋莊是晚唐五代之際的一個重要詞人,又是花間詞的代表作家,與溫庭筠并稱“溫韋”,但是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花間詞鼻祖的溫庭筠明顯不同。韋莊詞與溫庭筠詞相比起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jīng)各用他們詞中的一句話來表述這兩個人的不同,以溫庭筠的《更漏子》詞中“畫屏金鷓鴣”一句表述溫詞的濃艷華美,以韋莊《菩薩蠻》詞中的“弦上黃鶯語”一句表述韋詞的清麗疏淡。
李煜是繼韋莊之后有一個以清麗詞風見長的五代詞人,雖然李煜詞風的清麗受到了韋莊詞的很大影響,但是李煜作為一個備受后人推崇的詞人,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經(jīng)歷了由清麗疏朗到清遠深沉的一個變化過程,走過了從具體客觀形象到內(nèi)心情懷的感情歷程。
韋莊詞從內(nèi)容上來看,大多數(shù)與溫庭筠詞的內(nèi)容相同,以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為主,如韋莊的《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兩首詞通過別后夢中的一次相見,表現(xiàn)出對前情的留戀和別后的凄涼,從內(nèi)容上來看,與溫庭筠詞一樣,都是以女子的口吻訴說纏綿的情思,但是我們很明顯能感受到韋詞較溫詞清簡很多,包含的意蘊也深厚很多。主要是因為韋莊與溫庭筠所處的時代不同,
韋莊是唐初宰相韋見素的后人,杜陵人,少長于下,孤貧力學。廣明元年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于戰(zhàn)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結(jié)尾有“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之句,不久韋莊遂避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才回到長安,其間歷經(jīng)喪亂,避地蜀中,欲歸不得,因而能有這樣的心境。
更能顯示韋莊這種心境的是他的《菩薩蠻》五首: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zhuǎn)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斜暉,憶君君不知。
在這五首中,詞人把平生的漂泊之感、飽經(jīng)離亂之痛和思親懷舊之情交織在一起,流露在字里行間。在在這些詞的創(chuàng)作上,韋莊善于用清麗疏淡的意境來表達深沉濃郁曲折的感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端已的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最為詞中勝境?!奔u者,曲也;達者,通也。韋莊詞表面顯得直率,其實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達,而內(nèi)容其實沉郁,這正是詞中最好的境界。
李煜雖然詞風上受到了韋莊的影響,詞風清麗,但不管是前期的詞還是后期的詞,其“清”的風格還是統(tǒng)一的,如《玉樓春》和《一斛珠》: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絲策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幾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扈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稹P宕殘逼窘課弈,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以及后期的《相見歡》和《虞美人》: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李煜詞的清麗之風,雖身為一國之君,卻少用華美之景、華麗之語。李煜與韋莊在心境上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經(jīng)歷過離亂之苦、喪亂之痛,但是李煜作為南唐的皇帝,他的痛苦要比韋莊大得多、痛得多。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李后主的詞: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李后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宗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宗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由此可以看出,李煜詞與韋莊詞雖然風格同為清麗,但是李煜的詞經(jīng)歷了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經(jīng)歷了由清麗疏朗到清遠深沉的一個變化過程,從前期的風流享樂到后期的哀怨愁苦,正是王國維所說的“以血書者”。李后主從“重按霓裳歌遍徹”的縱情恣意到“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夢中追憶,從“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的細致生活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悲痛,一個國君淪為階下之囚,這樣的心情是常人難以理解和想象的。
這是由韋莊和李煜兩人的詞的內(nèi)容中顯現(xiàn)出的清麗之風的比較。
李煜在他的詞中,改變了晚唐五代以來詞人總是通過一個婦女的不幸遭遇,無意流露或者曲折表達自己心情的手法,來直接傾瀉自己的悲哀與劇痛。我們能夠讀出的是李煜的真誠的情感,而這種真誠的情感與韋莊的真誠的情感則又是不一樣的。從前面所舉出的一些詞作來看,韋莊的情感雖然真誠,但是還不失端正含蓄;雖然悲痛,但是還不失平和,是能夠收住的;而李煜的情感則是一瀉奔流的,如流水般只放不收的,歡樂要到極致,悲痛要到徹底,所以王國維說:“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與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故后主之詞,天真之詞也。他人,人工之詞也?!闭且驗檫@樣深沉熱切的情感,所以成就了李煜。
韋莊和李煜是詞的發(fā)展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兩個詞人,他們的詞在“清”的特點上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更多的是他們的個性,最終來說,他們的詞風的“清”是為了書寫各自真摯的情感服務的。最后以詞學家葉嘉瑩女士的一句詩來總結(jié)本文:“真情無改是詞心。”不管內(nèi)容上、風格上時多么得富于變化,但是韋莊與李煜投放在他們各自的詞中的深沉執(zhí)著的“詞心”是相同的,感動了無數(shù)人。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第4版).
[2]盛英著.中國女性主義縱橫談.九州出版社,2004.
篇5
西園一曲艷陽歌,擾擾車塵負薜蘿。
自欲放懷猶未得,不知經(jīng)世竟如何。
夜聞猛雨判花盡,寒戀重衾覺夢多。
釣渚別來應更好,春風還為起微波。
【前言】
《春日偶作》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寫春日感懷,抒發(fā)作者抱負難以實現(xiàn)的苦悶,全詩彌漫著一種煩躁而又無奈的情緒。
【注釋】
⑴西園:泛指。
⑵薜蘿:喻指隱士之服。負薜蘿,即懷有隱逸之志。
⑶經(jīng)世:治國。
⑷判:斷定。
⑸衾(qīn):被子。衾,一本作“裘”。
⑹釣渚:東漢初期著名隱士嚴子陵(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曾隱居浙江省富春山垂釣。
篇6
[關(guān)鍵詞]溫庭筠 更漏子 解讀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针A滴到明。[1](P8)
溫庭筠,字飛卿,才思艷麗,精于音律,工為辭章,為花間詞人鼻祖,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其《更漏子》(玉爐香)見于我國第一部曲子詞總集《花間集》,有“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栩莊漫記》)[2](P142)之稱。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前賢徐士俊、沈際飛、譚獻、謝章鋌、陳廷焯、俞陛云等曾作過精辟論斷,但多為只言片語的感悟式批評,既簡且奧;胡云翼、唐圭璋、梁令嫻、龍榆生等前輩輯錄的詞選集,多是對個別詞語作注釋,惜未對詞之意境作詳細解說,使初學讀詞的人仍難理解和接受。在眾多對溫詞進行闡述的文章中,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當代海外詞學權(quán)威葉嘉瑩教授的《溫庭筠詞概說》,以全新的方法和視角觀照溫詞特色,使我耳目一新;她在《溫詞釋例》中運用西方文藝批評對該詞作了文本解析,可謂旁征博引,見解新穎。但對于前賢的某些解說,尤其是葉先生認為下闋“辭浮于情,有欠沉郁”,乃“淺明之作”[3](P28)的看法,筆者不以為是?,F(xiàn)通過文本解讀,略陳愚見,以就教于方家。
一、上闋濃麗拙重
此詞首先以嗅覺起筆,寫玉爐生“香”。給人以未見其景,先聞其香之妙。接著轉(zhuǎn)入視覺景物描寫“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乃蠟燭之光“照畫堂秋思”,飛卿為何用“紅蠟淚”而不用“紅淚蠟”?
“紅蠟淚”指紅燭燃燒時垂滴的蠟油。葉先生認為“‘紅淚蠟’音節(jié)意向不及‘紅蠟淚’優(yōu)美”,為什么美?沒說。而且認為從文法上看此處不通順也無妨,因為“古之作者亦頗有前例”,“此自是大家脫略之處”,并舉杜甫《春望》詩句“白頭搔更短”中不日“白發(fā)”而日“白頭”為證。她實指的就是押韻問題。難道“大家脫略之處”就一定很美?事實上,杜甫此句用“白頭”而不用“白發(fā)”,不是脫落,而是除了最起碼的音韻合律外,作者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用“頭”這個整體代指長在頭上的“發(fā)”。此處我以為原因有四:
其一,滿足押韻需要?!陡┳印吩~調(diào)名要求上片的第二、三句和下片的第一、二、三句押仄韻。即“淚”“思”“樹”“雨”“苦”,同押仄韻,而“蠟”是平韻,不合韻。加之“淚”作為入聲字放在句尾,有加重感情之功用。
其二,意象優(yōu)美通暢。古人常用“紅蠟淚”這一意象表達離情、幽怨、愁苦之思,如晏殊《撼庭秋》詞有“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晏幾道《破陣子》詞有“絳蠟等閑陪淚”及《蝶戀花》詞中“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杜牧《贈別二首》詩也有“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等詩句,都突出的是紅蠟陪淚的情態(tài)和意境,而不單是蠟燭這個事物,其在事理和情理上更通。而且意象并無跳躍,自然、通達流暢。
其三,“紅蠟淚”表明天色已暗或進入晚上,由此交代了畫堂中人秋思開始的時間。
其四,開篇著一“淚”字,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必然是愁苦。與“香”、“思”構(gòu)成了前三景的中心詞。
“偏照畫堂秋思”中“偏”字,葉嘉瑩、張碧波等前輩均作“偏偏、故意”之解,吾竊不以為然。若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前三句看,“偏”字使“無情之紅蠟乃因此一字而有情矣”,似乎有道理。但把此句放入上闋整體中觀照,甚覺不妥。我以為“偏照”之“偏”字極妙,當以“斜”解。
首先,“偏照”從方位上為下文如何描寫“秋思”者埋下了伏筆,即是從側(cè)面的方位和角度來描繪,而且與下文內(nèi)容完全吻合。飛卿構(gòu)思巧妙,借助斜照的燭光從側(cè)面看到秋思的女主人公是“翠薄”的眉毛和耳邊“殘鬢”,暗示其愁苦之態(tài)。相反,如果燭光是有意正面照在畫堂秋思者的身上,那映在讀者面前和作者描寫的內(nèi)容肯定是正面形象,就應該寫她的容飾,諸如眼睛大小、嘴唇是否圓潤、臉蛋的膚色等五官是如何得體,還有化妝是如何適宜,增之一分太濃、減之一分太淡等等,可下文內(nèi)容根本就沒有這些洇為是正面,更重要的是要從其眼神和表情直接描述出秋思者或是喜或是愁,但這樣寫來就顯得很直白,毫無沉郁、意蘊之感。
其次,從章法結(jié)構(gòu)上看,前三句“玉爐”、“紅蠟”、“偏照”都是偏正結(jié)構(gòu),從而給人以整齊對稱的氣勢。
“畫堂秋思”,“畫堂”即華麗的居室,是無情之物,怎能有秋思?有秋思者乃畫堂之人也。以秋思代人,更突顯思之彌漫性。故“秋思”二字乃全詞之關(guān)鍵,既點明了全詞的主題:又把筆鋒由寫景轉(zhuǎn)入寫人,即從無情之物轉(zhuǎn)到有情之人上。因此才引出后文對秋思者外貌和心理的刻畫。
葉先生認為“‘玉爐香’是襯,‘紅蠟淚’是主,‘偏照畫堂秋思’是主語之補述”,非也!
全詞以“秋思”為主題,前兩句薰香繚繞、紅紅的燭光與畫堂中秋思者形成對比,反襯其更加孤寂,只有紅蠟陪淚。并與后文“夜長衾枕寒”、“空階滴到明”相呼應、相關(guān)聯(lián),突出離情正苦。
“眉翠薄,鬢云殘”,是對秋思者外貌描寫。古人有“女為悅己者容”之說,因為自己思念的心上人不在身邊。故無意去精心的梳妝打扮,顯得“眉薄鬢殘”。通常人們都用“翠眉”“黛眉”、“云鬢”等詞來形容眉毛、鬢發(fā),而飛卿反其道而用之,其意何在?翠眉,指翠黛色的畫眉;云鬢,象云霧一樣濃密的鬢發(fā)。這樣用重點就落在修飾成分上,關(guān)注的是眉毛的顏色和鬢發(fā)的濃密。顯然飛卿倒用是有意弱化修飾成分,直接強化所指的對象眉、鬢發(fā)。并用三個主謂短語句“眉薄”“鬢殘”“衾枕寒”強調(diào)所指對象的結(jié)果,三個單音節(jié)詞“薄”“殘”“寒”作謂語,用筆拙重,語氣短促,感情強烈,更加突出秋思者愁苦之狀和思念之深。
“夜長衾枕寒”,是描寫秋思者的感受。因為思念無盡,頓感長夜漫漫。沒有意中人陪伴,縱然裘被玉枕也感覺寒冷,難以入眠。
二、下闋淡雅流暢
下闃語言樸實曉暢,然歷代箋注者多將此略去,不加注釋,詳析者更少。不注析,不是因其易解,而正是因其意蘊難解。葉嘉瑩先生更認為“以視飛卿此詞之‘梧桐樹,三更雨……空階滴到明’數(shù)句,則此數(shù)句不免辭浮于情,有欠沉郁”[1](P28),乃“其淺明之作”。對此觀點,我不敢茍同。
首先,從《花間集》選詞標準看。《花間集序》明確交代選詞標準為“鏤玉雕瓊,擬華工而迥回:裁花剪葉,奪春艷以爭鮮”,[2](P9)顯然以藝術(shù)至上為擇詞標準,而非隨意拈來雜湊。
其次,就同一名作,葉先生之所以反差如此之大,是因為下闋與她對溫庭筠詞之 特色的分類不相符,與她所謂二分法中客觀之詞和純美之詞的概念相矛盾。根據(jù)葉先生對客觀之作的界定,她認為“故在飛卿詞中所表現(xiàn)者,多為冷靜之客觀、精美之技巧,而無熱烈之感情及明顯之個性”[3](P15),“蓋飛卿之為詞,似原不以主觀熱烈真率之抒寫見長……至若其直抒懷感之詞,則常不免言淺而意盡矣。此詞‘梧桐樹’數(shù)語,實非飛卿詞佳處所在。”[3](P27)可此詞下闋卻是對秋思者內(nèi)心世界的主觀的表現(xiàn),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根據(jù)葉先生對純美之作的界定,她以為“若飛卿詞即但以金碧華麗之色澤、抑揚長短之音節(jié),以喚起人之美感,而不必有深意者?!似涮厣病盵3](P16),而本詞下闋語言平淡,卻語淺情深。因此葉氏認為不好。
誠然,葉先生把飛卿詞之特色歸結(jié)為“多為客觀之作”和“多為純美之作”兩類,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評賞時怎能簡單機械地運用二分法,把作者所有作品都框進去,非此即彼,否則就是劣作呢?事實上,溫詞多以客觀濃麗著稱,然而也有一部分作品是語言平實,直抒胸臆或兼而有之的佳作。如《更漏子》、《望江南》諸闋,則以流麗取勝。其中《更漏子》(星斗稀)一首,淡而有致,又何讓韋莊的同調(diào)詞(鐘鼓寒)!又如《南歌子》(手里金鸚鵡、倭墮低梳髻),前者用語明白如話,饒有民歌風味;后者以拙重之筆,凸現(xiàn)相思之苦,各呈異彩。就連葉先生在《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一文大加贊賞溫詞《南歌子》中不也有“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這樣直接抒發(fā)感情的句子嗎!
再次,清代詞學家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云:“飛卿《更漏子》三章自是絕唱?!卧疲骸ン薰び谠煺Z,極為奇麗。此詞尤佳’,即指‘梧桐樹’數(shù)語?!喜恢~,故以奇麗目飛卿,且以此章為飛卿之冠,淺視飛卿者也。后人從而和之,何耶?”[4](P6)此論中陳廷焯謂胡元任云“工于造語,極為奇麗”,即指“‘梧桐樹’數(shù)語”的看法,吾不為強同,姑且不論。然此論中“以奇麗目飛卿,且以以此章為飛卿之冠,淺視飛卿者也”,則鮮明地表達了陳廷焯對此詞的觀點和態(tài)度。一層意思是說如果僅用奇麗、華麗、純美的標準來看飛卿詞,并且把此章當作飛卿奇麗之冠,那簡直是小看飛卿了。換句話說僅就奇麗角度而言,此章不是飛卿最好的,還有更多在奇麗方面比此章寫得好的作品。更深層次的意思是表明陳氏的態(tài)度:反對單一的用奇麗、純美的標準來看待溫詞。因為溫詞除了奇麗之詞外,還有部分淡雅之詞或同時兼具諸種特色之詞,并非絕對化,本詞就是濃淡兼而有之的佳作代表。所以他說僅單一的以奇麗標準來看待飛卿詞,甚至把本詞當作飛卿奇麗之冠,都是用淺陋的眼光來看待飛卿了。換言之,我們不單一的用奇麗來衡量,用綜合的眼光來考查,此詞也是飛卿難得的杰出代表作。他在《詞則?大雅集》(卷一)中說“后半闋無一字不妙,……而凄瞽特絕”[2](P142),在《六韶集》卷又云:“遣詞凄艷,是飛卿本色,結(jié)三句,開北宋先聲”[2](P142)。而葉先生從而和之,不以此為冠,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最后,回歸文本,驗其是否“言淺意盡”“辭浮于情”。
下闋緊承“秋思”意脈,深感“夜長”難眠,卻聽到窗外梧桐葉響,宋人張耒就有“梧桐真不甘衰謝,數(shù)葉迎風尚有聲”的體會。由葉想到了樹干,“梧桐樹”,高大、挺拔,被譽為樹中之王。傳說作為鳥中之王的鳳凰非梧桐不棲?!对娊?jīng)?大雅?卷阿》就有“鳳凰鳴兮,于彼高岡;梧桐生兮,于彼朝陽”的詩句。因此,梧桐樹常作為高大、可依靠的意象。如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說的就是梧桐為鳳凰棲老之枝;大晏詞《菩薩蠻》中“高梧葉下秋光晚,珍叢化出黃金盞”;《金平樂》中有“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采桑子》中有“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等。此詞梧桐樹隱喻自己思念的心上人是一個值得依靠的大樹。另外,古人有“鳳凰不入烏鴉巢”“鳳凰不與燕雀為群”、“擇人而事”之說,因此“梧桐樹”也多用來喻指女人所嫁之對象。如今在外風雨飄搖,怎叫人不思!
“三更雨”,古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半夜子時為三更,三更之時,正是天地交合之時,也正是思人最切、“離情正苦”之時,正愁“梧桐樹”,偏偏又是“三更雨”下時,真可謂“秋來處處割愁腸”!
下闋前三句組合起來,“梧桐”夜“雨”又常常被作為離愁別怨的意象,為何不用“竹葉夜雨”?因為竹葉夜雨是沙沙的聲音,屬于連綿細雨,催人入眠;而梧桐葉大,在葉面積滿雨水超重后,是“嘀嗒”“嘀嗒”的一滴一滴往下掉,擾人入睡。如“梧桐葉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蘇軾《木蘭經(jīng)》)、“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送別離”(周紫芝《鷓鴣天》)、李清照《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叭辍薄翱针A滴到明”與“夜長”相呼應,進一步突出了徹夜難眠、秋思之苦。
“不道離情正苦”,“道”者,理會?!安坏馈本褪遣焕頃?、不顧,與李白《憶舊游》“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中“不道”同意。梧桐、雨本是無情之物,飛卿此處著一“道”字,頓使無情之物變?yōu)橛星椤o愁生有愁。“離情正苦”以平平仄仄的聲韻,充分表達了人物激越的心情?!半x情”二字進一步深化和點明了“秋思”主題不是游子之思而是離情之苦?!罢唷钡摹罢保仁且粋€時間狀態(tài),即現(xiàn)在進行時;又是一個動作進行狀態(tài),即正在倍受“秋思”愁苦的煎熬。而“苦”字把原本屬于人口舌之味覺感受與人“離情”時的心理感受相通,對秋思者內(nèi)心描寫既生動,又形象;點出了紅蠟垂的淚是愁苦之淚非喜悅之淚?!扒锼肌钡牟皇敲篮玫幕貞?,而是寂寞與難耐的等待。
“一葉葉,一聲聲”,飛卿運用數(shù)量短語重復量詞的手法,妙處在于:量詞“葉葉”“聲聲”的重疊,音樂復沓婉轉(zhuǎn),使愁苦的音律蕩氣回腸;并且“一葉葉”不是一葉,而是很多葉;“一聲聲”不只一聲,而是許多雨滴之聲;這就突出數(shù)量之多和動作的延續(xù)性,加重了秋思者愁苦的程度。蓋一葉作一聲,有多少葉作多少聲;葉子有大小,承受雨水重量也不一樣,所以落下時快慢也不一樣;雨滴大小、速度不一樣,故滴階的聲音大小不一,很紊亂、不和諧:嘀嗒,嘀嘀嗒,嘀嗒嗒嗒……,這使本已難眠的人,心更加煩亂,再加上雨滴空階之上,一直滴到天亮,真使人愁絕也。
“空階滴到明”,“空階”的“階”字點明雨滴下的處所,不是泥地而是石階上,可知雨滴的聲音是很清脆的,進一步表現(xiàn)了雨滴擾人的難忍。而在之前加一“空”字,一方面說明階無雜物,更加突出雨水滴階的聲音是清晰的;另一方面,階“空”又反襯出秋思者內(nèi)心的“滿”,從晚到天明,“我”的整個心早已被無盡的思念和離情的愁苦充塞滿了。那梧桐樹、三更雨足以讓我惆悵得難安、難忍、難耐了,室外的空階呀,你空則罷,為什么還要 讓它“一葉葉,一聲聲”的滴到明呢?不知到那一滴滴清晰的雨聲猶如離情思念的心在滴淚滴血嗎?此處不用“愁到明”而曰“滴到明”,不但說明了秋思者徹夜未眠,點化了秋思者“夜長”的感受;而且說明了雨一直未停,將人愁與雨久添愁愁更愁融為一體,并且全篇不著一“愁”字,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足見其含蓄蘊藉,精妙絕人。難怪徐士俊《古今詞統(tǒng)》(卷五)說:“‘夜雨滴空階’五字不為少,‘梧桐樹’此二十三字不為多”[2](P141)。
這就是秋思,飛卿把離情之“苦”發(fā)揮到了極致,后人難以企及。后人用其詞意人詩云:“枕邊淚共窗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加一淚字,彌見離情之苦,但語意說盡,不若此詞之含渾。整個下闋語言淡雅流暢,用筆較快,一氣直下,如此深厚而還謂之“語淺意盡”“欠沉郁”,真令人費解。
三、全篇沉郁凄婉,濃淡相間
飛卿運用含蓄的手法描寫秋思的離情愁苦,沉郁凄婉,一波三折,而且一浪高過一浪。玉爐熱而散發(fā)出幽幽的香氣,紅紅的蠟燭熊熊燃燒,色香齊入,此景是何等的撓人心脾,使人春意蕩漾。然而如此良辰美景,畫堂之內(nèi)惟有燭香、蠟淚相對,何等凄寂。前兩句是襯,與“偏照畫堂秋思”形成鮮明對比。這是第一折。尤其“夜長衾枕寒”與首起兩句“玉爐香,紅蠟淚”相對照。面對畫堂內(nèi)溫馨的情景,自己卻獨守空房。夜長衾寒,顯得更加愁苦。眉薄鬢殘,可見輾轉(zhuǎn)反側(cè),思極無眠之況。這是第二折。下闋緊承“秋思”,直抒“離情”之苦。窗外三更,雨打梧桐,擾人心煩,“夜長”難安;雨滴“空階”“滴到明”更是夜長難忍,愁到極點,秋聲無不攪離心。這是第三折。惟其錦衾角枕,耐盡長宵,故梧桐雨聲,徹夜聞之。秋思者通宵醒著,卻不見“醒”字,離情之苦,愁腸寸斷,卻不露一“愁”字。正如《白雨齋詞話》所言:“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于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而發(fā)之又必若隱若現(xiàn),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飛卿詞,……第自寫性情,不必求勝于人,已成絕響”[4](P5)。整首詞以尋常情事、尋常景物為題材,全由秋思離情為其骨干,寫來凄婉動人,含蓄有致?!惰蚯f漫記》稱贊“溫詞如此凄麗有情致,不為設色所累者,寥寥可數(shù)也”[2](P142)。
作者以時間為經(jīng),感情為緯。僅截取思念者一個晚上的時間片段:紅蠟垂淚(開始)夜長(感受)三更天明,盡展思念難眠全過程:紅蠟之淚(觸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調(diào))思(過程)寒(感覺)苦(感受),使離情之苦躍然紙上。大量使用表感官詞語,如紅(視覺)、香(嗅覺)、苦(味覺)、寒(觸覺)、聲(聽覺)等,充分調(diào)動人的一切感官功能,并運用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全面體驗秋思離情之苦,凄清婉轉(zhuǎn)。
由靜到動,動靜結(jié)合;移步換位,物我兩化。上闋前三句從室內(nèi)寫靜景,交代了秋思開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主要事件。后三句從旁觀者(客觀)角度寫秋思之狀:因意中人不在身邊,無心梳理,故外貌是眉薄鬢殘,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衾枕寒。下闋緊承秋思意脈,寫動景,“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并進一步從主體角度寫秋思者的內(nèi)心世界是“離情正苦”。并由室內(nèi)人的內(nèi)心寫到室外“梧桐”夜“雨”“空階”,反襯其內(nèi)心更加愁苦。將室外樹葉、雨聲與室內(nèi)離情合而為一,將雨聲、蠟淚與心中之淚水融合一體,情景交融,物我兩化。
篇7
然而現(xiàn)狀是: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千奇百怪。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本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種閱讀方式和精神固然可貴,但是這一切解讀結(jié)果的生成必須立足文本、源于文本。否則,再個性、再創(chuàng)新的解讀,都是無意義、無價值的。
文本是一個整體,它包括標題、作者、正文、注釋、時間和出處等。任何元素被割裂、被忽視都會影響到整個文本的解讀。然而現(xiàn)實的考試就是那么無情,它用分數(shù)指揮著教學。很多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時,往往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生審題,幫學生總結(jié)答題模式,每張教案都有解題方法指導和規(guī)律總結(jié),卻忽視了文本才是根才是源的實質(zhì)。在2012年南通暑期高三骨干教師培訓會議上,與會的專家大聲疾呼:“語文教育必須去模式化,實現(xiàn)立足文本的自主創(chuàng)新閱讀。”近年來的考試也反饋給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一個嚴峻的問題:學生的答案符合答題模式卻與文本風馬牛不相及。輕文本重解題的教學現(xiàn)狀只會將文本閱讀板塊推入深淵。
我認為,在讀者與文本、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等要素之間搭建有效橋梁,做好對話,才能有深刻的體悟,有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才能正確解讀文本。
1. 正確解讀,源于對文體的正確認知。在高考中涉及的文體大體上有詩歌、散文、小說、論述類(議論文、雜文、時評)、實用類(人物傳記、新聞通訊、調(diào)查報告)等,而每種文體中它的材料的真實性不同,它的功用性也不同。例如散文、詩歌強調(diào)真實的情感體驗和經(jīng)歷,而小說則可以虛構(gòu);小說中材料的選擇要能服務于形象的塑造、主題的表達,而論述類文本中材料則為突出作者的觀點。例如2012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夢江南》(溫庭筠)的解讀令人啼笑皆非,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它是一首羈旅行役詞,他們忽視了詞的發(fā)展歷程。中晚唐詞的題材是相當狹隘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部分是閨閣中的怨婦。正因為對“詞”的不了解,才為錯誤解讀埋下禍根。因而,筆者認為對文體特征有正確的認知以及對相關(guān)知識的儲備是相當必要的。
2. 精確解讀,立足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理想愿景和情感訴求,任何人的思維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印跡。將文本放入時代背景或者創(chuàng)作背景中才會有較為精確的解讀。例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的《這是你的戰(zhàn)爭》,很多學生忽視了的大背景,忽視了此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的區(qū)分,忽視了自然環(huán)境其實是和社會環(huán)境相呼應的,甚至帶有特定的社會內(nèi)涵。因而,解讀時不可忽視時代背景或者說創(chuàng)作背景。
3. 深入解讀,與作者進行對話。曾跟學生開玩笑說,只要是辛棄疾、岳飛、陸游的詩詞,不用讀文本,我就可以解題(當然只是笑談)。我想強調(diào)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有著特殊經(jīng)歷的人,他的理想愿景與情感訴求不會太復雜或者低俗,尤其是選入課本和試卷的。同樣,一些人在特定的領(lǐng)域是有卓越成就的,他們的詩詞主題可能是比較固定的。例如2012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夢江南》(溫庭筠),很多同學忽視了作者,從而失去了一個正確解讀該詞的途徑。溫庭筠是花間派的鼻祖,花間派代表作品《花間集》是以描寫男女之間的戀情為主的,作者多以女性的口吻來寫作,風格特征呈現(xiàn)為婉約纏綿、嫵麗香艷。既然是寫愛情的,那么可以想見該詞中的主人公應是一位思念心上人的女子,那么文本的正確解讀、問題的正確解答就可以水到渠成了。因此,我們必須對作者有足夠的認識,做到知人論事,才能有充足的準備來解讀文本。
4. 快速解讀,重視閱讀技巧的獲得??紙鋈鐟?zhàn)場,學生需要學習快速獲取文本信息的方法。例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議論句、抒情句、標題等暗示的情感走向、主題的傳達等等。
篇8
一、近三年江蘇高考真題一覽
二、江蘇高考詩歌鑒賞題特點分析
經(jīng)過對高考真題分析研究,筆者認為江蘇高考詩歌鑒賞題具有如下四個命題特點:
(一)選材特色鮮明
第一,從詩歌體裁看,相對固定,均為唐宋詩詞。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詩一首,宋詩一首,詞一首。同時,詩歌篇幅相對較短,11年為五言律詩,12年為27字的小令,13年為五言律詩。完全符合《高中語文考試大綱》和《江蘇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要求,《江蘇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中明確規(guī)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以選擇其他時代、體裁的作品?!?/p>
蘇教版高中教材設有選修《唐詩宋詞選讀》一書,高考選材不避熱點,這也表明,江蘇自主命題在經(jīng)歷了多元選擇后,詩歌鑒賞命題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穩(wěn)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選擇上,名家作品備受關(guān)注。三年內(nèi)依次選擇杜甫、溫庭筠、唐庚作品,選擇了溫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閨怨詩歌,但是并沒有選擇杜甫憂國憂民類的作品,說明作家作品選擇上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整體看近三年的命題文本的選擇,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現(xiàn),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備受命題專家青睞。
第三,從題材選擇上看,作品選擇兼顧多樣。古典詩詞以寫景抒懷詩為最多,或?qū)懢耙栽⑶?,以山水田園詩為代表;或即事以抒懷,以離別、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抒發(fā)旅途飄泊、報國無門、自我感傷為代表。江蘇高考對詩歌題材的選擇往往以借景抒情類的最為常見,但較為冷僻的閨怨詩、詠史懷古詩等也屢有出現(xiàn)。
(二)考點分布全面
題目設置,不僅側(cè)重于單獨鑒賞詩歌的“形象”、 “語言”、“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情感”,還加強了考點綜合性試題的考查,進行整體鑒賞??键c設置遵循了《高中語文考試大綱》的要求,即“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比?2年考題第三問“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結(jié)句”,對結(jié)句的表現(xiàn)手法,內(nèi)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綜合性考查。13年第三問,《宋詩鈔》中說唐庚的詩“芒焰在簡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激烈的情感,試結(jié)合本詩作簡要分析。分析題干要求,該題既要分析詩歌情感,又要分析語言特色。這是近年考題的新變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當然,大部分試題都直接考查了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詩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往往著眼于具體詩句,不著眼于全篇,但是在三個問題的交錯考查中力求覆蓋所有考點。12年考題一共設有三個問題,第一問直接考查第二句,著眼于詩句內(nèi)容的理解,第二問直接考查三、四句,著眼于詩歌形象的分析,第三問直接考查結(jié)句。
(三)命題設問指向明確
江蘇高考試題,往往在考生的研讀范圍、思維走向、答題方法和答題數(shù)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蘇考題,第一問“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這道題的題干給我們明確了如下幾個要求:將開頭四句所寫內(nèi)容分為三個層次,“哪三個方面”要求考生必須對詩句內(nèi)容進行概括,不能簡單翻譯詩句。第二問“‘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手法?”題干明確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種,手法只有一個。
(四)試題考查勾連課本
詩歌鑒賞題考查學生鑒賞評價能力,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chǔ),是在閱讀方面發(fā)展了的能力層級,能力層級達到D級。它考查學生課外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能力,考查內(nèi)容看似與課本無關(guān),但細細分析,無論是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還是命題者題目的設置都是課本知識的延伸,與課本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例如, 12年考題文本材料選擇溫庭筠《夢江南》,第一問“恨極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問“詞中三、四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閱讀后無法清晰把握詩句內(nèi)容,導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實上,考生如果能聯(lián)系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中溫庭筠《菩薩蠻》這首詞以及溫庭筠這一詞人寫作題材創(chuàng)作風格,相信對這首詞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定會迎刃而解。
三、2014江蘇高考命題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體現(xiàn)淺易
近三年高考題選擇文本分別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較短,便于考生理解詩意。2014高考題選擇文本將體現(xiàn)這一趨勢,篇幅應該不會太長。對于詩句含義比較晦澀的內(nèi)容可能會附上必要的注釋,避免出現(xiàn)今年考生大面積失分的現(xiàn)象。其他省市層出不窮的詩歌比較鑒賞閱讀題應該不會出現(xiàn),因為這種命題方式加大了對詩歌文本閱讀理解的難度。
(二)題材選擇注重變化
從題材選擇看,近三年高考題詩歌分別考查了懷親念友詩、閨怨詩、山水田園詩,每年題材均有不同。結(jié)合歷年考題在題材選擇上的變化,筆者認為2014年高考備考要特別關(guān)注羈旅行役詩、邊塞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談禪說理詩等題材。
(三)考點覆蓋穩(wěn)中求變
近三年考題,呈現(xiàn)出考點輪換的趨勢。這種變化的目的是與上一年形成考點互補,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詩歌鑒賞的要領(lǐ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閱讀詩歌的能力。三年考題每年均有對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構(gòu)思脈絡,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詩句含義理解。據(jù)此,筆者斷言14年考題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題,而對詩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將是備考重點,另外考生還要特別關(guān)注煉字、景物描法類題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視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詩歌文本內(nèi)容的試題,13年直接考查文本內(nèi)容的題目明顯增加,3道題中兩道直接考查,還有1題考查了詩歌情感的分析,其實也必須對詩句內(nèi)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據(jù)此,筆者認為,14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備考重心必須放在提高學生對詩歌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蘇高考詩歌備考方略
(一)以綱為綱,全面復習
《2012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有如下規(guī)定: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淺易”指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對詩歌的鑒賞評價,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把握作品內(nèi)容,注意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表現(xiàn)方法,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領(lǐng)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這要求我們對詩歌鑒賞的各個考點要進行全面的訓練,不可偏廢,更不能心存僥幸,江蘇高考詩歌3道小題,它所包含的問題往往涉及到考點的方方面面,為此,我們要對各考點進行全面的復習,通過典型題目的訓練和講評,讓學生了解掌握每一考點下的常見題型,解題步驟,解題規(guī)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積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惫旁娫~鑒賞能力的提升,特別是詩句內(nèi)容理解的提升沒有任何捷徑,唯有平時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提升。
首先,認真學好必修課本中的古代詩歌及《唐詩宋詞選讀》選修模塊,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資料進行舉一反三的閱讀,在讀懂讀透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延伸,多讀一些唐詩宋詩,要把握唐詩中的情趣和宋詩中的理趣,對于宋詞,更要特別關(guān)注,因為它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門材料。對于課外讀本、模擬試卷中出現(xiàn)的古詩詞,在閱讀時也要多進行必要的思考,試問自己詩歌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即把握詩歌寫作對象,抒發(fā)的感情,以及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等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識記?!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贝罅孔R記古詩文后定能熟練把握詩句內(nèi)容理解的規(guī)律和方法,做到融會貫通,在對陌生詩詞的理解時才能對其作必要的補充,適當?shù)恼{(diào)整,理解詩句的能力自然勝人一籌。
其次,考生還要通過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積累常見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積累一定的古詩詞的基本文體知識。熟練掌握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閨怨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即事抒懷詩、邊塞征戰(zhàn)詩、談禪說理詩、贈友送別詩等常見題材的常見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見意象的常用含義等知識。同時,在表現(xiàn)手法的掌握上,要從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將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體系化的梳理識記。
詩歌鑒賞將更加注重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因此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需要我們將詩歌鑒賞題文本當做詩歌鑒賞閱讀的“教材”,而不是僅僅解答好幾個題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領(lǐng)學生讀懂詩歌的過程中要重視讀懂詩歌方法的指導,從詩歌的章法結(jié)構(gòu)入手,抓好詩歌的起承轉(zhuǎn)合,整體把握思路層次;從詩歌的語言特征入手,關(guān)注詩歌詞性的改變、詞序語序的改變、內(nèi)容的省略與補充,細讀詩句獲得理解的深入;從詩歌的題材類別入手,從題材角度理解意象內(nèi)涵,品味復雜情感。
(三)關(guān)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詩歌鑒賞題時要注意詩歌提示性信息,如標題、背景、注釋以及題干的暗示信息,這些往往是理解詩歌的關(guān)鍵,更有可能是得分的關(guān)鍵。
關(guān)注注釋的暗示。詩歌注釋有時是寫作背景介紹,暗示詩歌思想內(nèi)容;有時介紹相關(guān)詩句,暗示詩歌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暗示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表達情感。這些都是命題者降低閱讀難度的方式,有效利用這些“暗示”,詩句內(nèi)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關(guān)題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題《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命題者提供注釋: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通過這一注釋,我們可知這一詩句描繪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關(guān)注題干的暗示。題干即命題者的語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說、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題者往往通過題干給考生的答題方向一定的暗示,這是江蘇高考題一貫的風格。借助題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答題方向。例如07年考題“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這兩個提問之間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第二問題的回答必須與第一問結(jié)合起來考慮,第一問問情感,第二問的表現(xiàn)手法的解答應該從抒情方式的角度考慮。05年考題詩以“微風”開頭并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題干暗示考生,答題時必須將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與微風的關(guān)系逐一點明。
(四)規(guī)范訓練,準確表述
對于考生答題的訓練,要求其必須有明確的思路,做到答題表述的規(guī)范化。分層答題,避免要點遺漏;結(jié)合題干,整合答案;表達嚴密,邏輯合理。
首先,要熟練把握常規(guī)題的答案整合形式。雖然題目千變?nèi)f化,但仔細分析,大致可歸納為5種題型。熟練掌握這5種題型的答題規(guī)范,就能使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試題迷宮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題要求考生答案構(gòu)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義。分析技巧題答案構(gòu)成:表達技巧——具體分析——表達效果。煉字題答案構(gòu)成:字義——意境——效果。評價思想內(nèi)容題答案構(gòu)成:思想內(nèi)容——詩句例證——思想內(nèi)容。另外,也要熟悉提問方式的變式,如12年考題“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jié)句”,這種提問方式其實就是分析技巧題的變式,要求考生從表現(xiàn)手法到詩句內(nèi)容具體分析到表達效果分析逐一說明,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點。
其次,規(guī)范答題還要求我們在答案的表述上條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觀點后理由,先總述后分說,分點作答等幾個原則。答案的構(gòu)成能“一針見血”,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在平時訓練中要求學生明確問題的內(nèi)涵,分辨問題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為什么、怎么樣”。準確運用術(shù)語作答,考生必須熟練運用表現(xiàn)手法、常見情感、語言風格等方面的術(shù)語。答案的表述有時還要適度分析,圍繞回答問題的主題,在要點突出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問題設置的分值,結(jié)合原詩句,恰如其分地闡述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要達到以上要求,筆者認為,認真、仔細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詩鑒賞題的參考答案,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辦法。平時訓練力求以高考題為藍本,對高考答案經(jīng)常揣摩,練習時有意識地學習借鑒,那么,答題時的規(guī)范表述就可逐漸形成。
篇9
李煜憂郁而終。
李煜(937年至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qū)),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生平簡介:北宋建隆二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并于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10
關(guān)鍵詞:翁方綱 詩學理論 雅俗觀
中圖分類號:1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29-01
中國古代文人對于雅俗關(guān)系有著豐富的理解,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典雅者,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辩妿V《詩品序》云:“觀王公縉紳之士,每博論之余,何嘗不以詩為口實,隨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澠并泛,朱紫相奪,喧議競起,準的無依?!惫湃艘灾鞛檎?,以紫為雜色,比喻正與偏兩者之間的斗爭關(guān)系。唐代殷瑤《河岳英靈集序》云:“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薄把朋w”即正體,“鄙體”即俗體。金代元好問《論詩三十絕句》云:“曲學虛荒小說欺,俳諧怒罵豈詩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卻雅言都不知?!眹`好問篤信儒家詩教理論,要求語言合乎“雅正”、“純正”的標準。明代陳獻章:“作詩當雅第一,忌俗與弱。予嘗愛看子美、后山等詩,蓋喜其雅健也。”清代詩人張篤慶:“詩,雅道也?!庇纱丝梢?,雅是古人普遍遵守的規(guī)范。
翁方綱作為學者型詩人,做詩與論詩都注重對“雅”的追求;體現(xiàn)覃溪這一審美準則的,是《石洲詩話》中對“傖氣”、“傖俚”、“傖俗”的批駁。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石洲詩話》中關(guān)于“傖氣”、“傖俚”、“傖俗”的論述有二十多處;“傖”即俗,與“雅正”相對。
一、詩歌用語的雅正
(一)反對用語直白、粗直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云:‘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qū)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奠相忘?!櫅r《棄婦詞》乃云:‘憶昔初嫁君,小姑才倚床。今日辭君去,小姑如妾長?;仡^語小姑,莫嫁如兄夫?!敝露謳釟?,可謂點金成鐵?!?/p>
在翁方綱看來,唐朝詩人顧況的《棄婦詞》與“樂府雙璧”之一的《為焦仲卿妻作》相比而言,雖然顧詩化用古語,但用語卻過于直白而帶有俗氣,遠遠不如原詩用語平實有韻味。
“詩以溫柔敦厚為教,必不可直以粗硬為之?!獯藙t如東野、玉川諸制,皆酸寒幽澀,令人不耐卒讀。劉叉《冰柱》、《雪車》二詩,尤為粗直傖俚?!?/p>
覃溪認同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原則,主張用語溫正平和,但反對用語粗直無味。唐朝詩人劉叉著有《冰柱》、《雪車》兩首詩歌,這兩篇作品多用生僻字,總是讓人產(chǎn)生“怪誕”之感,歷來被評為險怪詩作的代表。翁方綱認為諸如此類的詩歌作品是粗俗不雅的。
(二)反對用語孱弱、濃艷不雅
“歐公謂:‘蘇子美筆力豪俊,以超邁橫絕為奇。’劉后村亦謂:‘蘇子美歌行雄放?!裼^其詩殊不稱,似尚不免于孱氣傖氣。未可與梅詩例視?!?/p>
歐陽修、劉克莊認為蘇舜欽(字子美)的詩歌筆力雄健,氣勢雄放豪邁,但翁方綱卻持反對觀點,他認為蘇舜欽的詩歌用語過于孱弱,導致傖俗不雅,不能與梅堯臣相提并論。
對詩歌用語濃艷、纖巧的詩作,翁方綱同樣加以批駁?!帮w卿七古調(diào)子元好,即如《湖陰詞》等曲,即阮亭先生之音節(jié)所本也。然飛卿多作不可解語。且同一濃麗,而較之長吉,覺有傖氣,此非大雅之作也?!?/p>
“飛卿”指的是唐朝詩人溫庭筠,“長吉”指的是李賀。溫庭筠寫詩效法李賀,其詩歌風格濃艷,具有李賀詩歌風格的特征。但翁方綱認為溫庭筠詩歌的濃麗與李賀相比較,只是外表華麗,氣格卻流于孱弱,導致傖俗不雅。
二、詩歌藝術(shù)手法的雅正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詞》。至于鋪陳排比,輒有傖俗之氣。”要想理解翁方綱對劉禹錫的這一評論,我們還必須弄清楚“鋪陳排比”的含義。在《石洲詩話》卷一中,翁方綱論述到:“詩家之難,轉(zhuǎn)不難于妙悟,而實難于鋪陳終始,排比聲律,此非有兼人之力,萬夫之勇者,弗能當也?!薄颁侁惤K始”是指詩歌內(nèi)容的組織,“排比聲律”是指詩歌用韻,而這兩方面的成功開展必須依靠恰當?shù)乃囆g(shù)手法,因此,翁方綱在這里論述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技巧問題。那么,“至于鋪陳排比,輒有傖俗之氣”是指劉禹錫所采用的藝術(shù)手法達不到雅正的要求。
三、詩風的雅正
翁方綱注重詩歌風格的雅正,尤其反對那種狂妄自大的詩風,這一點體現(xiàn)在對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批評之中。
“誠齋屢用轆轤進退格,實是可厭。至云:‘尤蕭范詩翁,此后誰當?shù)谝还?新拜南湖為上將,更牽白石作先鋒?!袊虃豳抵?,令人掩耳不欲聞?!?/p>
翁方綱認為楊萬里《進退格寄張功父姜堯章》一詩中的前四句把詩壇比作疆場,使用諸如“拜”、“牽”之類不雅的文字,使得詩歌充盈著“叫囂”之氣,導致詩風傖俚不雅,令人厭惡。
“石湖、誠齋,皆非高格。獨以同時筆墨,皆極酣恣,故遂得抗顏與放翁并稱。而誠齋較之石湖,更有敢做敢為之色,頤指氣使,似乎無不如意,所以其名尤重。其實石湖雖只平淡,尚有近雅之處。不過體不高,神不遠耳。若誠齋以輕儇佻巧之音,作劍拔弩張之態(tài),閱至十首以外,輒令人厭不欲觀,此真詩家之魔障?!?/p>
通過對楊萬里與范成大(石湖)的比較,翁方綱認為范成大的詩作雖然平淡,但尚有雅正可言;而楊萬里的詩歌卻流露出一種叫囂、狂放之氣,不令人耐讀。在翁方綱看來,這種種狂放、狂妄自大的詩風,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大忌。
四、選材的雅正
翁方綱對雅的重視,還表現(xiàn)一個方面,即他認為在編選詩歌集時,要注重選材的雅正。這一點很好理解,詩歌作品既然有雅、俗之分,那么詩歌選集固然要挑選那些雅正的詩作。在《石洲詩話》中,覃溪多次批評清代吳孟舉所編選的《宋詩鈔》,認為吳盂舉選材不夠雅正。
“逢源詩學韓、孟,肌理亦粗。而吳鈔乃謂其高遠過于安石。大抵吳鈔不避粗獷,不分雅俗,不擇淺深耳?!?/p>
“逢源”是宋朝詩人王令,王令的詩受韓愈、盂郊的影響較深。但是,在翁方綱看來,王令的藝術(shù)手法過于粗疏,達不到雅正的標準,而吳孟舉卻認為王令超過王安石,因此,翁方綱認為吳孟舉沒有嚴格按照雅正的標準編選《宋詩鈔》。
“顧秀野《元百家詩》,體裁潔凈,勝于吳孟舉《宋詩鈔》遠矣。猶嫌未盡審別雅俗耳。如關(guān)系史事,及可備考證者,自不應概以文詞工拙相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