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歡野鄉(xiāng)范文

時間:2023-03-15 09:0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流歡野鄉(xiāng),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神經(jīng)節(jié)苷脂;依達拉奉;神經(jīng)功能;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b)-0103-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節(jié)奏及膳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快速進展,急性腦梗死(ACI)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ACI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及致死率高,早期有效規(guī)范的治療是ACI患者具有良好預后的關鍵,但最優(yōu)治療方案尚缺乏共識[1]。本組研究對40例ACI患者給予神經(jīng)節(jié)苷脂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獲取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烏魯木齊總醫(yī)院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首發(fā)ACI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或MRI確診,并除外顱內腫瘤、顱內感染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齡63~76歲,平均(69.9±6.1)歲;主要病變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45例,小腦12例,顳葉5例,枕葉5例,額葉3例,多部位10例;主要癥狀包括單側肢體感覺及活動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視覺障礙及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不適。入院時根據(jù)歐洲腦卒中量表(ESS)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所有入組患者均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取患者知情同意書。

將上述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神經(jīng)功能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降壓、脫水、抗血小板凝集及營養(yǎng)腦細胞等常規(guī)治療,同時給予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批文號:國藥準字H20051992)3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2次/d,14 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之上加用神經(jīng)節(jié)苷脂(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文號:國藥準字H20046213)4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1次/d,14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不使用其他擴血管及影響腦功能的藥物。

1.3 評價標準

神經(jīng)功能缺損度評分根據(jù)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2]進行評定,分別于治療前后及治療過程中由指定醫(yī)師進行評分;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注入不含有抗凝劑的試管后,送我院檢驗科進行血液流變學指標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第7天,觀察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別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1/S全血黏度切變率、200/S全血黏度切變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但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改善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血細胞比容組內及組間比較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皮疹,停藥后好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對照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復查顱腦CT及MRI均未見明顯出血病灶。

3 討論

ACI是一類臨床工作中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大部分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伴有神經(jīng)功能障礙及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腦梗死急性期的保護治療及其神經(jīng)修復是成功治療及有效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ACI患者絕大部分存在著血液流變學的異常,表現(xiàn)在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等指標增高,即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而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及血小板功能異常是導致ACI的主要原因,這些因素往往導致腦血管閉塞致使腦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從而出現(xiàn)局限性腦組織缺血壞死[3]。ACI病灶由中心壞死區(qū)及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組成,壞死區(qū)由于完全性缺血導致腦細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帶仍存在側支循環(huán),可獲得部分血液供應,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經(jīng)元,如果阻流迅速恢復使腦代謝改善,損傷仍為可逆性,神經(jīng)細胞仍可存活并恢復功能[4]。此外,ACI后損傷區(qū)周圍出現(xiàn)炎癥反應,浸潤于病灶部位的白細胞的激活所產(chǎn)生的吞噬作用和呼吸暴發(fā)產(chǎn)生大量的超氧陰離子等氧自由基,自由基連鎖反應被認為是造成腦組織損害的重要機制之一[5]。

依達拉奉是一種自由基清除劑,有研究研究提示N-乙酰門冬氨酸(NAA)是特異性的存活神經(jīng)細胞的標志,在ACI患者發(fā)病初期含量急劇減少,ACI患者在急性期給予依達拉奉,增加腦梗死區(qū)域局部腦血流量,發(fā)病后第28天腦中NAA含量較使用甘油的對照組患者有明顯升高。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靜脈給予依達拉奉,可阻止腦水腫和腦梗死的進展,并緩解所伴隨的神經(jīng)癥狀,抑制遲發(fā)性神經(jīng)元死亡。主要機制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抑制腦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神經(jīng)細胞的氧化損傷[6]。神經(jīng)節(jié)苷脂是一類復合糖脂,存在于哺乳動物神經(jīng)元細胞的胞膜中,是神經(jīng)細胞膜的天然組成部分。神經(jīng)節(jié)苷脂參與神經(jīng)元的生長、分化和表型的表達以及細胞遷移和神經(jīng)生長錐的定向延伸,具有神經(jīng)保護和神經(jīng)修復雙重作用,能從多個病理生理環(huán)節(jié)發(fā)揮神經(jīng)保護作用,對多種臨床上的神經(jīng)損傷有很好的修復作用[7]。本組研究,對40例ACI患者給予神經(jīng)節(jié)苷脂聯(lián)合依達拉奉,以單純使用依達拉奉的患者為對照,觀察并比較了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恢復情況以及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結果顯示經(jīng)積極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但是以兩藥聯(lián)合的患者恢復更快;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多項指標的水平均較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但以兩藥聯(lián)合的患者更為徹底有效。進一步說明上述兩藥聯(lián)合治療ACI具有協(xié)同作用,考慮為抑制血栓擴大,改善側支循環(huán)而起到挽救損傷的腦組織的作用,從而具有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作用。

綜上所述,神經(jīng)節(jié)苷脂聯(lián)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ACI,具有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促進其缺損神經(jīng)功能康復的作用,但兩藥聯(lián)合的治療方案對ACI患者的遠期療效及神經(jīng)恢復狀況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保成,姜曉東,胡開敏,等.腦微出血與腦出血[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0,18(6):423-426.

[2] 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3.

[3] Borseng SE,Kita WS,F(xiàn)igueiredo EG,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s:concepts of clinical importance [J]. Arq Neuropsiquiatr,2012,70(5):352-356.

[4] 張文波,石佳泉.馬來酸桂哌齊特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血液流變學變化及療效觀察[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08,7(7):734-736.

[5] 屈繼波,劉嶺.依達拉奉聯(lián)用尼莫同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1,40(33):3404-3405.

[6] Morimoto K,Hasegawa T,Tanaka A,et al. Free-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inhibits both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rats [J]. J Vasc Surg,2012,55(6):1749-1758.

篇2

關鍵詞:民間舞蹈;吳越文化;稻作漁撈;民風習俗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06)07-0100-02

豐富多彩的吳歌吳舞在江蘇留下了為數(shù)眾多的文物史料,自宋以下,民間樂舞有了新的發(fā)展,江蘇民間歌舞也在這一時期更加蓬勃興盛。據(jù)統(tǒng)計,至今流傳的江蘇民間舞約有三百六十余種,數(shù)量多,內容和形式也很多樣。江蘇民間舞蹈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有的受稻作漁撈文化的影響,有的直接源于民風習俗文化,有的由此派生而來,有的與本地區(qū)其它藝術交融和分化,因此,凸現(xiàn)出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審美價值。

一、稻作漁撈文化的影響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必須有賴于地域性的自然條件。江蘇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地勢平坦,間有丘陵;濱江臨海。水系發(fā)達。這種自然環(huán)境,不僅為水稻種植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也提供了捕魚水產(chǎn)的便利渠道。吳越人通過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發(fā)明并發(fā)展了水稻種植業(yè),同時也掌握了捕撈水產(chǎn)的技術,形成了以種植水稻為主,捕撈水產(chǎn)為輔的生產(chǎn)模式,延綿持續(xù)了幾千年。建立在這種生產(chǎn)模式基礎之上的吳越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特色――稻作魚撈文化。它既不同于北方民族的狩獵文化,也不同于中原民族的旱作農(nóng)業(yè)文化,甚至也不同于南方內地某些地區(qū)純稻作文化,以及某些海島的海撈文化。在吳越地區(qū),稻作文化與漁撈文化已完全融合為一體,并體現(xiàn)在物質、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這種地域文化直接影響了江南民間舞蹈的歷史成因、表現(xiàn)內容、表演形式,也培養(yǎng)了江蘇民間舞蹈獨具個性的文化特質。收集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中的江南民間舞蹈,無一不是江蘇人民稻作漁撈生活的反映。

江蘇自古以農(nóng)業(yè)為本,農(nóng)民們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流傳至今的“社火”,就是溯源于上古的社祭活動。始于奴隸社會的“臘祭”,也是于每年歲終祭祀和農(nóng)業(yè)有關的神祗。民族發(fā)展史研究表明,稻作民族生產(chǎn)過程中的祭祀活動是稻作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稻作民族精神文化的紀實與表現(xiàn)。吳越先民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水災、旱災、蟲害以及雜草是影響稻谷收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認為,候鳥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他們消除蟲災、草患這二大災害,因而,人們總是把鳥視為神靈,當作圖騰來崇拜。于是每當破土開荒、播種、插秧、收割,甚至谷物進倉等都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這就形成了節(jié)令性的民俗祭祀活動。民間舞蹈與節(jié)令習俗是緊密相連的。例如,《跳當當》、《跳幡神》、《跳五猖》等就是在祭祀過程中跳的舞蹈。

流傳在南京和蘇北農(nóng)村的《花香鼓》,出自民間祭祀活動“春供秋祭”,即清代的“香火會”。在“香火會”中香火童子用神道禮儀和擊鼓跳舞表演等方式,進行宗教祭祀活動,以達到求祥納福的目的?!痘ㄏ愎摹烦~中有:“香童本是男子漢,男扮女裝請神靈,穿女褂,系女裙,頭上扎條女手巾,手中執(zhí)的花香鼓,腳跳周朝五岳神,花香鼓。列國流傳到如今?!蔽璧副硌菥褪羌漓牖顒又械囊粋€重要組成部分,舞者一般都持鳥獸為道具而舞,其目的都是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赌袣g女喜》也是反映當時祭祀活動的舞蹈之一。

《漁藍蝦鼓》的舞蹈動作韻律,則源于水鄉(xiāng)漁民捕漁捉蝦時所乘的“乒乓船”。所謂“乒乓船”是漁民們在小船上腳踏一塊方形的小木板,通過雙膝不斷上下微微顫動,使小木板發(fā)出“乒乓”的敲擊聲。在勞作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人體自然隨著小船而左右擺動,從而形成“欲動先出胯,邁步微微顫”的舞蹈風格。“蝦鼓”表演者的雙手始終在身前繞8字,這是模擬了漁民左手執(zhí)籮,右手捏剎子,將蝦趕入籮中的動作。表演時,動作柔韌、無棱角,這是由漁民在水中趕蝦時受水的阻力所形成的動作韻律?!稘O籃蝦鼓》盛行于江陰東部一帶。

二、民風習俗文化的融合

民風習俗是民間藝術活動的土壤,也是民間舞蹈產(chǎn)生的基礎。老百姓往往把理想和愿望,通過這些盛大的民俗活動來表達。流傳至今的社火、燈節(jié)等,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為江蘇民間舞蹈的保存、流傳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清代葉顧祿所著《清嘉錄》,記敘了當時吳中歲時風俗,其中關于迎春“社火”的記載有:“行春之儀:附郭縣官,督委坊甲,裝扮社伙,如《觀音朝山》、《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彈》、《西施采蓮》之類,名色種種。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觀者如市。”另《儀征歲時記》記載了清末民初的民間藝術活動:“元宵前后,龍燈之外,俗尚花鼓燈。其前八人涂面扎抹額,手兩短棒,日大頭和尚,與戴方巾、穿紅綠褻衣日呆公子者,互相跳舞?!边@些史料所記錄的吳地風尚習俗,至今大部分保留在江蘇廣大地區(qū)。有些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變化。

民風習俗是文化的一個重要表象,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區(qū)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和風土人情的差異,在舞蹈的表現(xiàn)上也會形成各自的風格特色,即使是同一個舞種,也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F(xiàn)將江蘇按地域分為蘇南、蘇北和徐淮三個地區(qū)。同是在江蘇,而這三個地區(qū)的舞蹈是各具特色不盡相同的。

蘇南地區(qū)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所謂“飯稻羹魚,不待賈而足”,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人文薈萃”之稱。流行于這一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從總體上看,大都具有文采風流之雅趣,柔美、委婉和抒情之風格。舞蹈中的女角,具有婀娜曲線的身姿,含情微笑的神態(tài),呈現(xiàn)輕盈委婉、纖秀靈巧、溫柔嫵媚的和諧之美。山明水秀,風光宜人的蘇南,其民風習俗總是溶于秀美、恬靜的山山水水之中,顯露出美麗水鄉(xiāng)的特色。豐富多彩的水鄉(xiāng)民俗活動,塑造了蘇南民間舞蹈的文化特質。蘇州的《搖快船》、昆山的《拜香舞》、常熟的《滸浦花鼓》、無錫的《漁籃花鼓》、江陰的《采桑舞》、宜興的《男歡女喜》等,就是蘇南民間舞蹈委婉、柔美的典型。

蘇北地區(qū)古屬揚州、徐州,與安徽省接壤,所以經(jīng)濟、文化亦互有影響。因此,舞蹈風格多樣,有雅致秀美的,有剛勁質樸的,也有活潑風趣的。但蘇北民間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舞蹈的技藝性比較高,有些甚至帶有雜技表演的性質。蘇北的鹽城、射陽等地素稱雜技之鄉(xiāng),這一帶許多的民間舞也受其影響,經(jīng)常帶有高難度的技巧,這給蘇北民間舞增添了不少光彩。例如,南通如皋的《楊柳青青》,南通如東的《水流星》,鹽城大豐的《跳財神》、《跳加官》,鹽城的《二龍奪珠》等,就反映了蘇北民間舞蹈剛勁、活潑的技巧性特點。

徐淮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徐州夙有燕趙慷慨悲歌之風,多俠義豪杰之士,西楚霸王項羽生于宿遷,漢高祖劉邦生于沛 縣。不管是劉邦的《大風歌》、《鴻鵠歌》,還是項羽的《虞兮歌》,都是悲壯凄愴,催人淚下的慷慨之辭。徐州地處四省,即蘇、魯、豫、皖之交,又是五省(通往河北)通衢的軍事重鎮(zhèn),歷史上多次發(fā)生重大戰(zhàn)事之地,古有“自古彭城到九州,龍爭虎斗幾千秋”之說。彭城,即今徐州。在這樣的歷史氛圍中,徐淮舞蹈一般都具有剛健、粗獷、樸實的風格。體現(xiàn)了徐淮人民的勇武和力量。例如,徐州睢寧縣的《云牌舞》、《龍虎斗》,徐州邳縣的《旗鑼會》等表現(xiàn)出這種特色。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它緊密地依附于人們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活動在民俗環(huán)境之中。民俗活動在江南可謂是豐富多彩,江南民間舞蹈,因此得以在民俗活動中輪番登臺,所產(chǎn)生的民俗效應其意義極為深遠。從江蘇民間舞蹈的種類來看,主要以花鼓、蓮湘、及各色以燈為道具的舞蹈。江南民間有句俗語:“鑼鼓一響,腳底發(fā)癢”。這說明江南人不僅喜歡看民間舞,而且會直接參與。南宋詩人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jié)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記載:“斗野豐年屢,吳臺樂事并;酒爐先疊鼓,燈市早投瓊。……輕薄行歌過,癲狂社舞呈(民間鼓樂謂之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村田蓑笠野(村田樂),街市管弦清。”反映了上元佳節(jié)良宵美景。《立春日郊行》:“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描寫了立春時的迎春儀式和歌舞?!端臅r田園雜興》:“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追鼓過清明?!币鞒迕鞴?jié)的田野風光和農(nóng)家樂事。在這些詩句中,如實地記下了當時民間歌舞的活動情況。

三、與其它藝術的互融

長期以來,江蘇民間舞蹈通過傳承、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的體現(xiàn)是與本地區(qū)的其它藝術相輔相成的。因為,在民間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吸取本土藝術文化的養(yǎng)料,才成為這個地域文化的一個綜合性的組成部分。

民歌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這一方水土的民族精神的縮影。江南民間舞往往用當?shù)氐拿窀梵w例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不僅以民歌曲調表現(xiàn)或詼諧、或活潑、或抒情的舞蹈特點,而且,有些民歌的唱詞,還用來反映舞蹈的情節(jié)和情緒?!稘O籃花鼓》中的唱詞,將蘇南漁婦的優(yōu)美體態(tài)和善良的心地刻畫的淋漓盡致。“小小漁婦生得嬌,青兜頭布綠束腰。丈夫吃了漁家飯,但愿蒼天保佑好。手拿漁籃岸上跑,肩挑擔子手叉腰?!薄稘O籃蝦鼓》中的唱詞,更是將蘇南人所崇尚的魚婦之美渲染得惟妙惟肖:“大姐生得好,拍粉畫眉毛,耳戴金環(huán)兩邊飄。二姐生得好,嘴唇薄俏俏,說起話來真輕巧。身穿綠夾襖,外用背帶罩,八幅羅裙拖在腳跟梢?!泵窀枧c民舞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有專家在概括吳越民間舞蹈的藝術特點時這樣說道:“舞蹈與歌唱緊密結合,載歌載舞,歌的內容就是舞得目的?!?/p>

武術,作為古老的表演形式,不僅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氣概和偉力,更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江蘇民間舞中有的融入了武術的招式。例如:無錫馬山地區(qū)的《馬燈》,表演是常常出現(xiàn)武術中的“轉身避刀”、“盾下藏神”、“跨腿月”等動作,既加強了馬夫百折不饒的威嚴,又渲染了馬夫勇于拼搏的神力。流傳在蘇州太倉地區(qū)的《矛子舞》,在時,就是配合太平軍軍事訓練的一種武藝。

篇3

唐大中至咸通、乾符以來,詩人們在宗法前人的基礎上,努力探索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大中前期,以許渾、劉滄為代表的格律詩人致力于山水、懷古詩的創(chuàng)作,逐漸使七律藝術達致熟練之境;杜牧、李商隱、溫庭筠兼容諸家,取精用宏,在發(fā)展完善律詩、絕句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詠史、詠物詩之境界等方面創(chuàng)獲頗豐,其中對于心靈世界和綺艷題材的開拓,尤具詩史意義。大中后期,隨著兩大詩人群體在“夕陽無限好”的凄麗余暉中退出詩壇,晚唐詩歌也隨著大唐帝國一起走向了暮靄沉沉的黃昏。

“咸通時代物情奢,歡殺金張許史家。破產(chǎn)競留天上樂,鑄山爭買洞中花?!?韋莊《咸通》)隨著世風的急劇腐化,咸、乾士風更加隳壞,士人們生活態(tài)度上放蕩無忌,盡決藩籬,創(chuàng)作趣尚上“下筆不在洞房蛾眉、神仙詭怪之間,則擲之不顧”(吳融《禪月集序》)。元人辛文房感慨系之道摘要:“觀唐至此間弊亦極矣。獨奈何國運將弛,士氣日喪,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戲月,刻翠粘紅,不見補于采風,無少裨于化育;徒務巧于一聯(lián),或伐善于只字,悅心快口,何異秋蟬亂鳴也?!痹谙s噪蛙吟聲中,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曹鄴、劉駕、羅隱、杜荀鶴、李山甫等寒士“返棹下流,更唱喑俗,置聲祿于度外,患大雅之凌遲,使耳厭鄭衛(wèi),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醴,而乍爽玄酒”。他們以復古求新,有意和時風相左的自覺意識,將詩歌創(chuàng)作和衰微時代緊密相聯(lián)系,努力從漢樂府民歌和元白新樂府詩歌中汲取營養(yǎng),將淺俗表現(xiàn)范式運用于樂府古風及格律詩創(chuàng)作中,在浮艷綺靡時風中,獨樹尚俗寫實之幟,勢若微陽戰(zhàn)陰,沖密云而吐丹氣,使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在晚唐詩壇放射出最后光線。由于時代和才力所限,寒士們未能越出前人樊籬而卓然成家,他們在藝術上所做的不懈探索,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漢樂府民歌以“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精神,表現(xiàn)現(xiàn)實人生,抒發(fā)真情實感,其語言樸素精煉,風格清新流暢,胡應麟贊之為摘要:“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庇终f摘要:“矢口成言,絕無文飾,故渾樸真至,獨擅今古?!睗h樂府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旨在總結人生經(jīng)驗,說明生活道理,對于生死、貧富、盛衰等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新問題抒發(fā)感慨,其形式或為謠諺,或為寓言,帶有教訓告誡意味。元白的新樂府繼續(xù)了漢、魏樂府“美刺比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向民間歌謠學習,不事雕飾,直寫性情,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寒士們學習漢樂府民歌和新樂府的精神和語言,他們不僅在樂府古風的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繼續(xù)了元白的淺俗范式,還將其運用至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中,為律詩的通俗化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樂府詩本可人樂,訴諸聽覺而非完全由視覺接受,其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和雅言系統(tǒng)的文人作品大異其趣,它非凡的樸、拙、自然等趣味,正為志在復古的尚俗寒士們所喜愛,他們醉心學習和模擬,以致在他們仿作的樂府,甚至近體詩中,都帶有民歌清淺自然的風味。他們極少用典,善用白描,直抒胸臆,毫不掩飾。皮日休的《三羞詩》、《正樂府十篇》,遠承漢魏樂府謠諺,近師白居易《新樂府》、《秦中吟》,語言通俗、樸質平易是其長,然排比見跡、顯露無余是其短。皮日休在格律詩中用清淺之語言,流利之音節(jié),跳躑之句法,破前人慣用之音節(jié)詞匯,自制音響,實已開宋詩先河。如《西塞上泊漁家》摘要:

白綸巾下發(fā)如絲,靜倚風根坐釣礬。

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

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

西塞上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此詩前六句細寫漁家境趣,如數(shù)家珍。首聯(lián)“靜倚”二字繪出漁父悠然自適的神情。中間兩聯(lián)描寫漁家日常生活摘要:中婦采桑以供蠶事,小兒買蓑以備風雨,見漁家各盡其事、勤于治生;雨過有莼菜之滑,春后有鱸魚之肥,是漁家衣食豐足、風物情佳。結言自己“隔波相羨”之意,表露對田園隱逸生活的依依向往之情。全詩刻畫真切,語言秀雅,風格淡逸,頗具宋詩之概。又如《送從弟歸復州》摘要:

羨爾優(yōu)游正少年,竟陵煙月似吳天。

車螯近岸無妨取,舴艋隨風不費牽。

處處路傍千頃稻,家家門外一渠蓮。

殷勤莫笑襄陽住,為愛南溪縮項鳊。

此詩夸竟陵美景,羨弟得以歸家。首聯(lián)敘相別之意,點出故鄉(xiāng)景物和吳天不異。中二聯(lián)總寫“似吳天”摘要:上聯(lián),車螯近岸而可取,舴艋隨風而易行,寫歸途之風物;下聯(lián),處處稻熟,家家蓮開,寫歸家時景候。尾聯(lián)設想其弟到家之事,竟陵南塘之鳊,風味正不減吳地鱸魚之美,歸正其時,可以享用。全詩以親切的話語,平易曉暢的民歌格調,敘寫吳地至家鄉(xiāng)竟陵一帶的美麗風光,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

陸龜蒙曾在《甫里先生傳》中曾這樣自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摘要:“少攻歌詩,欲和造物者爭柄,遇事輒變化,不一其體裁。始則凌轢波濤,穿穴險固,囚鎖怪異,破碎陣敵,卒造平淡而已。”陸龜蒙咸通年間和皮日休唱和吳中,學韓愈詩風,逞才炫博,馳騖新奇,“另開僻澀一體”,胡震亨評其詩“墨彩反復黯鈍者,當由多學為累,苦欲以賦料人詩耳”。其后退隱江湖,回歸自然,吸取江南民歌《吳聲歌》的營養(yǎng),仿樂府古題而作《古意》、《雜興》、《古態(tài)》、《洞房怨》、《南塘曲》、《風人詩四首》、《樂府雜詠六首》、《子夜四時歌》、《子夜警歌二首》、《子夜變歌三首》、《江南曲五首》、《陌上桑》等,深婉纏綿,情韻悠揚,保持了民歌清新流暢的風味和情調。

陸龜蒙隱居松江期間創(chuàng)作的山水田園詩,以清新明麗、流暢如歌的語言,描畫家鄉(xiāng)吳中秀美的山川風光,表達自己山林恬適之趣,其《自遣詩三十首》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其一摘要:

五年重到舊山村,樹有交柯犢有孫。

更喜卞峰顏色好,曉云才散便當門。

詩寫遠客乍歸,滿目新奇,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田園山水的無限依戀心情。又如其二十五摘要:

一派溪隨箬下流,春來無處不汀洲。

漪瀾未碧蒲猶短,不見鴛鴦正自由。

描寫南國水鄉(xiāng)春色,可謂詩中有畫?!稇淹鹆昱f游》也是清雋秀逸、情景融會的佳篇摘要:

陵陽佳地昔年游,謝胱青山李白樓。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

通首以“佳地”二字貫下,次句寫宛陵名勝,文士風流,

三、四句用俊逸之語繪出一幅絕妙景致摘要:斜輝映溪,風動酒旗,影照春流,巧妙傳達出詩人對舊游佳地的魂牽夢縈之情。《和襲美春夕酒醒》以瀟灑自然、情趣盎然之筆,勾畫出自己浪跡江湖、悠然自得的閑散之情摘要: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月色、花影、醉人渾然一體,化合成春意、美景、詩情、高士的翩翩韻致。

曹鄴詩中有大量的樂府舊題,如《徒相逢》、《筑城曲》、《戰(zhàn)城南》、《長相思》、《東武吟》、《薊北門行》、《代羅敷誚使君》、《怨歌行》、《不可見》、《薄命妾》、《放歌行》、《代班姬》等,此外還有仿效元白新樂府而自創(chuàng)的新題樂府,如《望不來》、《古相送》、《去不返》、《思不見》、《樂府體》、《南征怨》、《古詞》、《古莫買妾行》等,古辭古韻,諸體略備而意深語健。但由于過分追求質直簡切,有些詩歌語言枯燥干澀,缺少靈動之氣,這也是其他樂府古風詩人的通病。

曹鄴中歲歸隱田園后,“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題山居》),秀色可餐的陽朔山水,安置了詩人飄泊的心靈。他的七言絕句以農(nóng)村為題材,用不刻畫、不雕琢的白描手法敘事寫景,直尋興會,其清淡沖曠的風格,深得樂府遺意和陶詩韻致。如《田家效陶》摘要:

黑黍舂來釀酒飲,青禾刈了驅牛載。

大姑小叔常在眼,卻笑長安在天外。

全詩用簡淡之筆,以農(nóng)家的淳樸淡泊,映現(xiàn)出功名富貴的虛妄。從農(nóng)家媳婦的口吻中,真切地表達了處于自然經(jīng)濟條件下的中國農(nóng)民自給自足、自得其樂、和世無爭的心理狀態(tài)。又如《早秋宿田舍》摘要:

澗草疏疏螢火光,山月朗朗楓樹長。

南村犢子夜聲急,應是欄邊新有霜。

詩人夜宿農(nóng)家,親涉農(nóng)事,和農(nóng)村的種種物事皆能親切交流,他熟悉這里的一切,成了農(nóng)家的一員,能夠從秋夜牛犢的鳴叫聲中,推想出欄邊早霜的微寒。又如《老圃堂》摘要:

召平瓜地接吾廬,谷雨乾時偶自鋤。

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

《史記·蕭相國世家》摘要:“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痹娪谜倨焦鲜拢瑢懽约簲[脫名利,耕讀田園,甘心淡泊的閑適生活和愉悅心境。語言淺俗,感情深沉。

三、四句用擬人之法,以“欺”點睛,妙傳早春之神,春風那如孩兒調皮搗蛋而又天真可愛的神態(tài)如可觸摸。

尚俗寒士中的樂府古風詩人多承繼著漢樂府和元白新樂府的淺俗傳統(tǒng),為求詩歌內容的明晰,不論在古體詩或近體詩中,他們多采用語法結構較為松散的散文語法,力求使詩歌意象清新,易于浮現(xiàn)。他們的詩歌語言合乎日常語言習慣,易于知解;詩中極少使用散漫式的語言,或省略過多的敘述方式。總之,他們以聽者的感官能在瞬間接收、連貫成完整的形象或意象為首要的考慮。如劉駕的《桑婦》摘要:

墻下桑葉盡,春蠶半未老。

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

四鄰無去伴,醉臥青樓曉。

妾顏不如誰,所貴守婦道。

一春常在樹,自覺身如鳥。

歸來見小姑,新妝弄百草。

詩歌的語言未經(jīng)任何復雜的改造,矢口而出,明白如話,聲調婉暢,內容淺近,保存了民歌的天然韻味。

為了易于知解,尚俗寒士們在詩歌意象的傳達和語法的運用上,也遵循著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手法,諸如鑲嵌、重疊、排比、遞進、頂真之類,通過形式上的拙趣,產(chǎn)生聲音反復、回環(huán)的韻律效果;或者采用較為直接的感嘆、設問、呼告等表意方法,表達激烈、直露的情緒。樂府詩中一貫使用的基于音、義和形的拙趣,他們也加以巧妙的承襲,即使是在近體詩中,他們也沒有因近體詩的習慣而遽加改變,有時反倒更加強調民歌手法以增添趣味。如劉駕在七言絕句的尾聯(lián),有意連用三個疊字,從而形成一種非凡獨創(chuàng)的句法,在晚唐絕句中別具一格摘要:

一別杜陵歸未期,只憑魂夢接親知。近來欲睡兼難睡,夜夜夜深聞子規(guī)。(《春夜》)

幾歲干戈阻路岐,憶山心切和心違。時難何處披衷抱,日日日斜空醉歸。(《秋懷》)

清秋新霽和君同,江上高樓倚碧空。酒盡露零賓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望月》)

頃年曾住此中來,今日重游事可哀。憶得幾家歡宴處,家家家業(yè)盡成灰。(《郭中感懷》)

未櫛憑欄眺錦城,煙籠萬井二江明。香風滿閣花滿樹,樹樹樹梢啼曉鶯。(《曉登成都迎春閣》)

疊字的使用,正是聽覺效果的一種設計,它固然強化了意象上細膩刻畫的奇巧,但更多的還是出于詩家追求詩歌聲音的動聽、生動的藝術效果,從而也加重了詩中情感表現(xiàn)的力度。這正是民歌純樸表現(xiàn)技巧的靈活運用。

尚俗寒士中的羅隱、杜荀鶴和李山甫三人,則將淺俗之風引入律詩創(chuàng)作,走出了一條七律平易通暢的道路。盡管前人對此褒貶不一,但他們在律詩體式上的創(chuàng)格之功則是有目共睹,不可忽視。明人許學夷云摘要:“開成許渾七言律,再流而為唐末李山甫、羅隱諸子。羅、李才力益小,風氣日衰,而造詣愈卑。故于鄙俗村陋之中,間有一二可采。然聲盡輕浮,語盡纖巧,而氣韻衰颯殊甚。唐人律詩至此乃盡敝矣?!庇衷普骸俺跆破哐月?,質勝于文,盛唐文質兼?zhèn)洌髿v而后,文勝質衰,至李山甫、羅隱諸子,則文浮而質滅矣?!眳菃獭洞鹑f季野詩問》云摘要:“七律至沈、宋以至溫、李,皆在起承轉合規(guī)矩之中。唯少陵一氣直下,如古風然,乃是別調。白傅得其直遂,而失其氣。昭諫益甚?!庇衷普骸皹诽熘?,又有羅昭諫,安得不成宋人詩?!敝炜松短圃娖穮R刪·七言律》云摘要:“杜茍鶴、李山甫則委巷說矣?!庇帧赌桓嚅e錄》云摘要:“杜茍鶴詩鄙俚近俗”。而洪亮吉則云摘要:“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蒼涼,沉郁頓挫,實可以遠紹浣花,近儷玉溪,蓋由其人品之高,見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辈茇沟隆短破哐月稍娾n》云摘要:“羅昭諫之筆健氣雄,分道揚鑣,并屬全唐后勁?!鳖櫾埔苍凇短骑L集序》中極力推崇杜荀鶴之詩摘要:

詠其雅麗清苦激越之句,能使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順,人倫綱紀備矣。其壯語大言,則決起逸發(fā),可以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吞賈喻八九于胸中,曾不萎介?;蚯榘l(fā)乎中,則極思冥搜,游泳希夷,形兀枯木,五聲勞于呼吸,萬象悉于抉剔,信詩家之雄杰者也。

平心而論,羅隱等人將聲律對偶和淺近通俗結合起來,將七律由主觀抒情引向客觀紀實,敘事抒情委婉流暢,如話家常,議論明快尖銳,饒有風趣。其中一些詩句類乎格言成語,為人們廣為傳誦。王楙《野客叢書》卷六《杜荀鶴羅隱詩》云摘要:

唐人詩句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隱為多。社荀鶴詩,如曰摘要:“只恐為僧僧不了,為僧得了盡輸僧。”(《贈僧》)曰摘要:“乍可百年無稱意,難叫一日不吟詩?!?《秋日閑居寄先達》)曰摘要:“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聞子規(guī)》)曰摘要:“拳世盡從愁里老,誰人肯向死前休。”(《秋宿臨江驛》)曰摘要:“世間多少能言客,誰是無愁行睡人?!?《秋夕》)曰摘要:“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贈質上人》)曰摘要:“莫道無金空有壽,有金無壽欲如何。”(《戲題王處士書齋》)羅隱詩,如曰摘要:“西施若解亡人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西施》)曰摘要:“今宵有酒令宵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自遣》)曰摘要:“能消造化凡多力,不受陽和一點恩。”(《登高詠菊盡》)曰摘要:“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水邊偶題》)曰摘要:“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籌筆驛》)曰摘要:“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勞為誰甜?”(《蜂》)曰摘要:“明年更有新條在,攪亂春風卒未休?!?《柳》)今人多引此語,往往不知誰作。

《石園詩話》卷二論李山甫云摘要:

篇4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他“未祿于代”,終身布衣,而史載其事也較少。后世的論者,對其思想的仕隱問題爭論最劇。各家之說,異彩紛呈,互有軒輊,蔚為大觀。筆者查閱了相關的論文,又檢核《孟浩然集》中的詩篇,加以排比考證,以為前人之論雖不乏真知灼見,但也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對一些重要材料的分析,往往忽略了時間、空間及文人之間的關系;或是泛泛而論,止步于一鱗半爪的窺探;或是曲解詩意,以徇一家之言;而對孟浩然思想形成的原因,各家更是惜墨如金,涉筆絕少。筆者有感于此,乃撰本文,但求澄清一段史實,既以彌補前輩學者之缺憾,亦欲使賢者免受曲解唐突于將來而已。請從王維四首送別詩談起——

(一)由王維詩略窺浩然的思想

《全唐詩》卷一二五載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云:“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君(一作金)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一作兆)縫春衣。置酒臨長道(一作長安道,一作長亭送),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村(一作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按陳鐵民《王維年譜》以為潛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維開元十年至十三年在濟州,“故此詩當作于開元九年以前,姑系于開元九年”。(1)于是知此詩應早于《送孟六歸襄陽》詩。

又《全唐詩》卷一二六載王維《送丘為落第歸江東》詩云:“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fā)新。五湖三畝宅(一作地),萬里一歸人。知爾不能薦,羞稱(一作為)獻納臣!”按《王維年譜》記天寶元年維在長安,轉左補闕,即詩中所謂“獻納臣”。又查清徐松《登科記考》卷九載丘為天寶二年登第,故略系此詩于天寶元年。(2)

又《全唐詩》同卷同頁載王維《送嚴秀才還蜀》詩曰:“寧親為(一作真)令子,似舅即賢甥。別路經(jīng)花縣,還鄉(xiāng)入錦城。山臨青塞斷,江向白云平。獻賦何時至,明君憶長卿?!卑矗遐w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及陳鐵民《王維年譜》皆未系其作成之年。因其作成之年暫不能具考,故略系之如上,所幸不傷大體。

又,《全唐詩》同卷一二七三頁載《送孟六歸襄陽》詩:“杜門不欲(一作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一作長)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按徐鵬《孟浩然詩系年》,此詩作于開元十六年,并無爭議。又,孟六即孟浩然,此據(jù)岑仲勉《唐人行第錄》。

按前二首與第四首王維作無疑,第三首《全唐詩》又收入張子容詩卷,誤,陳鐵民《王維新論·王維年譜》有考。(3)由摩詰的兩首送別詩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王維對綦毋潛、丘為及嚴秀才實有黽勉策進心,對孟浩然則有規(guī)隱勸歸意。即如前三首詩所言,隱于圣代,不是英才所應做的,東山采薇的隱者,也應當出為世用。綦毋潛、丘為與嚴秀才的京師之行,就是為了有用于圣朝,只可惜其對策暫時不合于當政者的口味,盡管如此,其謀略定有見用的時候,只是必須等待時機成熟而已。在這里,他對綦毋潛、丘為等的同情與內心的慚愧都是很濃郁的;遣詞措句間,要么勸友人再舉,要么勸友人獻賦,策勵之情溢于言表。第四首詩則稱浩然有杜門疏世的志行,既然如此,不如索性歸里隱居,進士舉固然不當再參預,即使獻賦的念頭,也應該斷絕。規(guī)勸之心袒露無遺。

摩詰固然是綦毋潛、丘為、嚴秀才等人的知音,難道不也是孟浩然的知音嗎?若然,則其詩中所言必有深意,因為從《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送丘為落第歸江東》等詩即可看出,摩詰若不是出于必然的考慮,是不肯勸英才歸隱的。那么,孟浩然的仕隱思想從摩詰詩中是否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呢?請先論王孟二人的關系。

關于王孟的關系,《孟浩然集序》《詩林廣記》《北夢瑣言》《皮子文藪》《韻語陽秋》等書中皆有記載,二人的贈答詩中也有反映。筆者據(jù)以推知:“王孟之交甚深,而王對孟的詩文、品行顯然也是十分嘉許和崇仰的。”頃見陳鐵民先生關于此節(jié)之論述甚詳,故略之,讀者可參。又按《韻語陽秋》卷第十四《襄陽孟公馬上吟詩圖》記《留別王維》曰:“孟君當開元天寶之際,詩名籍甚,一游長安,右丞傾蓋延譽。或云右丞見其勝己,不能薦于天子,因坎軻而終,故襄陽別右丞詩云''''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乃其事也?!惫缙溲裕敲赐蹙S的氣量也未免太狹小了些罷,這豈不是要見笑于當時的士林嗎?

王孟既然不是泛泛之交,則當如前文所言,摩詰對浩然的規(guī)勸必有所指。

按《孟浩然集》中有《留別王維》詩:“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以文意的連屬揣度也當作于《送孟六歸襄陽》之先,實臨別贈答之作。據(jù)徐鵬《孟浩然詩系年》,時間應在開元十六年(七二八),當時孟浩然考場失意正擬還鄉(xiāng)??疾炷υ懺姷牧⒁猓瑧撌轻槍χ粺o牢騷意味的“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一聯(lián)而發(fā)的。然而摩詰謂浩然“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其中的緣由,又斷不止于針對這一聯(lián)。無奈其中情由又不可憑借確實的史料一一考知,暫舉孟浩然《京還留別張維》詩(卷三)作一粗證。

《京還留別張維》詩曰:“拂衣去何處?高枕南山南。欲尋五斗祿,其如七不堪?早朝非宴起,束帶異抽簪。因向智者說,游魚思故潭?!睋?jù)徐鵬《孟浩然詩系年》,此詩當作于開元十六年?!拔宥返摗?,當是用陶潛事?!捌卟豢啊?,語出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約言康自表不宜為官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如“臥喜晚起”,行為放浪形骸,不喜揖拜上官,羞與俗人共事等。(4)浩然用這些典故,事實上已經(jīng)隱隱道出自己的品性與行為是與世情不合的。因此,莫說不能中舉,無人推薦,即使這等事情如愿以償,浩然是否肯混跡于俗不可耐的宦海,受拘束于名韁利鎖,甘為卑賤的州縣府尉,也還是一個不容妄下斷語的問題!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在這兒不妨姑且設下一個假說:王孟素日交游晏談,必然涉及平生的抱負以及為人處世之道,其間,浩然或許不時流露出傾慕龐德公(5)鹿門歸隱的心跡,而其言其行也必然多有不合于世情的地方,因而于腹心推置之處,晏談舉止之間,摩詰已經(jīng)知道浩然空有鴻鵠之志,終非宜乎世用之人,又恰當其失意于場屋,本就脆薄的功名心更趨瓦解,摩詰因而有“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之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上設假說,固然不可考證,然而揆諸情理,并參以浩然落第后的詩篇,料無大謬,姑且置此,以待商榷。

由前證王孟的關系及王對孟的態(tài)度觀之,在落第還鄉(xiāng)前后孟浩然歸隱的心思已然凌駕于功名仕進心之上,只是二者仍處于苦苦的糾纏之中。在此,筆者以為,孟浩然的隱逸思想當是自來有之,只是陷于種種羈縻,尚不能決然歸隱;而受挫于科場適足以激發(fā)和強化這種思想,從而絕意于仕途。茲將所見到的材料羅列于后,并試加淺析瑣論,請讀者明鑒。

(二)由“王序”及李白贈詩略考孟浩然思想

唐宜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學不為儒,務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又云:“山南采訪使本郡守昌黎韓朝宗,謂浩然間代清律,寘諸周行,必詠穆如之頌。因入秦,與偕行,先揚于朝。與期,約日引謁。及期,浩然會寮友文酒講好甚適?;蛟唬?'''子與韓公預約而怠之,無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他!''''遂畢席不赴,由是間罷。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其好樂忘名如此?!贝耸乱惨娪凇缎绿茣の乃噦鳌?。

又云:“浩然文不為仕,佇興而作,故或遲;行不為師,動以求真,故似誕;游不為利,期以放性,故常貧。名不系于選部,聚不盈于擔石,雖屢空不給而自若也?!?/p>

考王士源的生平,新舊《唐書》及《唐才子傳》皆無傳。他在《〈孟浩然集〉序》中自述道:“士源幼好名山,踐止恒岳……天寶四載徂夏……始知浩然物故?!庇衷疲骸笆吭此麜r嘗筆贊之曰:''''導漾挺靈,是生楚英。浩然清發(fā),亦其自名。''''”又韋絳《〈孟浩然集〉重序》記:“宜城王士源者,藻思清遠,深鑒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間?!庇帧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孟浩然集》三卷,弟洗然、宜城王士源所次。士源別為七卷。”由此略知士源與浩然同時而稍晚于浩然,也是隱逸的英俊之士,因而可以說是對浩然知之甚深的人。

士源的序文,對于浩然的評論固然難脫過譽之虞,然細思其言大致并非所謂的虛美之辭。如所云浩然“學不為儒”、“文不為仕”,以浩然剎羽于科場就可以得到一個旁證。而且,宋陳師道《后村詩話》也載有蘇軾的評價:“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耳。”又宋嚴羽《滄浪詩話》亦載:“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至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6)由是可見,士源的說法是不無根據(jù)的。

至于韓朝宗引謁一事,更有史可考,考見《唐才子傳校箋》卷二《孟浩然》條;浩然詩中也曾談及,后文將論,此不贅述。如此仕進良機,浩然竟率爾以宴酣為由棄如敝屣,在別人看來尚且覺得可惜,在浩然自己卻以為不值得后悔,那么學者關于孟浩然對功名仕進素懷殷殷熱望的論述,難道不是恰好得到一個有力的駁證嗎?由此就能夠看出,孟浩然的隱逸思想是十分濃重的。

孟浩然的隱逸思想,從其詩友酬贈的詩文中更可考見。前舉王摩詰詩自是一端。而李太白《贈孟浩然》詩尤不可不舉。

《贈孟浩然》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薄独钐兹肪碇拧豆沤w詩共四十三首》載此詩。按,據(jù)詹锳《李白詩文系年》列此詩于開元二十七年己卯(七三九)條下曰:“贈孟浩然詩云:''''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時當在浩然自京放還之后?!闭查A先生的系年雖未能確證此詩的作成年份,但大致不差。又按徐鵬《孟浩然詩系年》,開元二十七年浩然正臥疾在襄陽的家中,故李白此詩可謂蓋棺之論

太白贈浩然詩今天所能見到的凡六首,列酬贈浩然之冠,而此詩最負盛名。詩中的孟浩然,已然完全超脫于物外。太白的行文固然有夸飾之風,然其對“高山安可仰”的忠厚長者怎敢敷衍虛美?又以其傲岸磊落的性格,又豈肯為此虛美之詞?太白之所以愿意并且敢于如此盛贊浩然隱逸的高節(jié),或許正是由于憑著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而覺得浩然確實如此的緣故,因而其詩中言論的可信性遠勝于時賢以個別詩句為依據(jù)的議論,這一點應是無疑的。況摩詰、士源等人均有相類似的議論,難道與浩然同時代的賢者所見、所聞、所感反而不如后世學者基于推理的見解更顯得深鑒明察嗎?

上文剖析孟浩然的詩歌并參證了有關其行藏事跡的舊考及其詩友的往來酬贈之作,意在論證孟浩然的隱逸思想事實上已經(jīng)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并非所謂的“身在江湖,心懷魏闕”。下文即通過對浩然的詩篇的詮解及與這些詩篇有關的生平事跡的考訂來更細致入微的分析孟浩然的仕隱思想。

(三)由孟詩及有關事跡的考訂分析其仕隱思想

當今學者探討孟浩然的急切于功名,因為他的文賦沒有流傳下來,他行藏的事跡史載也較為簡略,故而多轉取其詩為證。常見的,不外以下數(shù)首,如《洗然弟竹亭》(卷一)《田園作》(同上)《歲暮歸南山》(卷三)《宿建得江》(卷四)《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卷二)《臨洞庭》(卷三)《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卷二)《泛舟經(jīng)湖?!罚ň硪唬肚G門上張丞相》(卷二)《從張丞相游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卷一)《陪張丞相登當陽樓》(卷三)等等。

上列諸詩,詩意不難索解。從中固然可以尋繹到孟浩然不遇的憂憤,既遇的欣喜,羈旅的郁悶,鄉(xiāng)關不見的愁緒,然而似乎未宜以此遽言浩然急切于功名。如《臨洞庭》中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中的“猶憐未調者,白首未登科”,《歲暮歸南山》中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都是如有懷才不遇的怨悱,卻也不妨視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閑言。這幾句詩或者另有難言的苦衷在里面,后文將有關涉,暫置不論。

考其系年,知《臨洞庭》《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二詩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浩然時年四十八歲,《歲暮歸南山》詩則作于開元十六年(七二八),浩然當時四十歲,在長安或者剛由長安返回南園。(7)又考韓朝宗舉薦浩然當在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浩然時年四十六歲(8);有必要補證的是:《孟浩然集》中有贈韓朝宗詩三首:《韓大使東齋會岳上人諸學士》(卷二,當作于開元二十二年),《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卷二,當作于開元二十四年),《和于判官萬山亭因贈洪府都督韓公》(卷二,當作于開元二十五年)。《韓大使東齋會岳上人諸學士》云:“郡守虛陳榻,林間召楚材。山川祈雨畢,云物喜晴開。抗禮準縫掖,臨流揖渡杯。徒攀朱仲李,誰薦和羹梅?翰墨緣情制,高深以意裁。滄洲趣不遠,何必問蓬萊!”按,“滄洲”,謝脁《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橋》詩云:“既歡懷祿情,復諧滄洲趣。”呂延濟注:“滄洲,洲名,隱者所居?!?9)由詩意推演,大約是朝宗欲薦浩然,而浩然卻婉言相拒,朝宗不顧其婉拒而一意力薦浩然于朝廷。果真如此嗎?因暫無其它材料佐證,更無反證可以用來它,故姑置此論。無論這種猜測與事實是否有所出入,浩然未接受朝宗的薦舉終歸是鐵定的事實。那么,浩然的不接受援引,其原因究竟何在呢?浩然詩中曾有“投刺匪求蒙”之句,即不把拜帖投向不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須知音援引方才滿意的意思。那么,浩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以為韓朝宗不是知己之人嗎?考《送韓使君除洪府都督》末云:“無才慚孺子,千里愧同聲。”又考《和于判官登萬山亭因寄洪府都督韓公》末云:“因聲寄流水,善聽在知音。”兩詩中“韓使君”與“洪府都督韓公”皆指韓朝宗而言。由此可證浩然與朝宗一直交好,并推為知音。即使在浩然未守約定之后,二人關系仍很融洽。既然是這樣,那么浩然不肯讓知己援引,究竟又是因為什么呢?在此,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恐怕就是浩然已經(jīng)放棄了入世的理想。

按上引《歲暮歸南山》詩顯然是在抒發(fā)一種懷才不遇的郁憤,很明顯據(jù)此并不能說明浩然仍眷戀著仕途,故對此詩不擬多論?!杜R洞庭》《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二詩論者以為有渴求援引的意思,筆者以為不然。昔日朝宗欲舉薦浩然,浩然并未與他同去長安(10)。孟浩然的這一行為又怎是僅以“好樂忘名”四字便能解釋得清的呢?可能的情況大約是這樣的:浩然自落第還鄉(xiāng)之后,功名仕進之心益淡,雖然朝宗也是浩然的知音,而浩然也并非不感懷于朝宗的知遇之恩,故而當朝宗欲薦浩然于朝廷時,浩然固然已寄意于閑居而無心于仕途,然而長者的美意怎么可以斷拒呢?而朝廷的征召又怎么敢不赴呢(觀李密《陳情表》即知此事關系甚大)?百計難施之際,被迫出此下策:以飲樂婉辭朝宗的舉薦。這樣一來,開罪朝宗自然是在所難免的,浩然怎么會不深知呢?而朝宗終于沒有深責浩然,依然與他交好如故(見前舉詩即可知),這里面難道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嗎?細細推來,恐怕就應當是浩然已屏棄了仕進之心。

至開元二十四年春,浩然為《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其中有“猶憐不調者,白首未登科”之語,則應當是略略有憾于昔年的不第,哪里是所謂的猶未摒棄仕進之志呢?又不妨考《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的全貌:“萬里行春返,清流逸興多。鹢舟隨雁泊,江水共星羅。已救田家旱,仍憐俗化訛。文章推后輩,風雅激頹波。高舉迷陵谷,新聲滿棹歌。猶憐不調者,白首未登科?!比娭郏嗽凇耙菖d”二字,格調于此已定?!安徽{”,語見東方朔《七諫·哀命》:”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啊蓖跻葑⒃唬骸闭{,和也。言人不論世之貪濁而高舉清白之行,恐不和于俗而見憎于眾也?!?11)可見浩然正欲用這個典故鳴其孤芳自賞、”不和于俗“的志趣,也是”逸興“生發(fā)的由頭,與全詩基調不悖。

同年秋,浩然為《臨洞庭》詩,無非是為了求得知己的嘆賞而并無其它意思,哪里是所謂希求援引云云?在此援引《臨洞庭》詩對這一點加以翔論。詩曰:“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按嗽姟段脑酚⑷A》又題作《望洞庭湖上張丞相》(12)。時九齡在京為中書令,故浩然此詩有敘舊談今之意。詩的前二聯(lián)大約言興感的緣由,見湖水煊赫之勢而緣景入情。頸聯(lián)竊以為當是感懷往日的不濟,時至今日仍然感覺到困頓于科場的恥辱。尾聯(lián)應為談論當下的心境,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至于”退而結網(wǎng)“,早已如同隔日黃花過眼煙云,不復為慮了!退而言之,《臨洞庭》詩倘若果然像論者所說的那樣為求援引而作,則浩然于開元二十二年即已盡銷是慮,又何苦遷延至眼下呢?

又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張九齡以引非其人受讒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辟浩然入其幕府。浩然為詩多首與九齡相酬唱,其中有《荊門上張丞相》詩有云:“坐登徐孺榻,頻接李膺杯?!痹娪谩靶烊骈健?、“李膺杯”二典,隱言浩然并非一般幕僚,而是九齡客座上的嘉賓,性情中的知己,與從政與否似乎無甚牽涉。

考《后漢書》卷五十三《徐穉傳》:“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時陳蕃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又考《后漢書》卷六十七《李膺傳》載:“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院喛海瑹o所交結?!菚r朝廷日亂,綱紀頹弛,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边@里正是用陳蕃、李膺暗喻九齡,用徐穉暗喻自己,由此可知浩然在九齡幕府的地位并不是等閑的僚屬可比的,而浩然又恰可乘此機會與其知己好友九齡宴飲游樂以馳騁平生的志趣,其快慰之情溢于言表,自然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此此詩不但不足以論證浩然入仕之心的濃重,反而正足以證明浩然輕忽仕宦而崇慕知己間雅會逸興的揮抒。

又,《從張丞相游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詩云:“從禽非吾樂,不好云夢畋。……何意狂歌客,從公亦在旃?!薄皬墓钡涑觥对娊?jīng)·秦風·駟鐵》:“公之媚子,從公于狩?!编嵭{曰:“媚于上下,謂使君臣合和也。此人從公往狩,言襄公親賢也。”(13)此詩表明浩然并非樂于居九齡幕府而隨從他田獵,而是感懷九齡好賢重義的深情厚誼,遂云“何意狂歌客,從公亦在旃”,既講明了自己是“狂歌”之人,又隱約透露出其入九齡幕府的真正緣由。至于歡快自豪之情,則似乎與詩文不甚相符,抑或是論者的傅會罷?又,《和宋大使北樓新亭作》(卷二)末云:“愿隨江燕賀,羞逐府僚趨。欲識狂歌者,秋園一豎儒?!卑创嗽姰斪饔陂_元二十六年,當時浩然在九齡幕中(14)。所引詩句更明言其羞與府僚之屬為伍,難道竟因為九齡的緣故而忽然改變了自己素來的志趣嗎?

若“客中遇知己,無復越鄉(xiāng)憂”(15),也可證明浩然遭際知己的歡暢,而并不能證明浩然入仕途的快樂。讀者或者以為“遇知己”則可以入仕途,因而浩然也就不再有“越鄉(xiāng)憂”了。果真如此嗎?今考何所謂“越鄉(xiāng)憂”即可知道,事實并沒有如此簡單。

考浩然入越之行當在開元十七年(七二九)。時落第離京至家不久,即取道洛陽去往吳越。至開元十八年(七三O)秋,浩然才得以游歷吳越;迄開元二十一年繞經(jīng)湘水憑吊屈子,同年仲夏始歸家。(16)陳鐵民先生則以為浩然入越之行當在久滯洛陽后、開元十六年進京赴舉前,“估計當在開元十四年夏、秋之際”。(17)然由《自洛之越》詩可略證此說恐不確切。詩云:“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披尋詩旨,知浩然此時對功名利祿應早已心如止水,所以此詩似應作于歷盡求謁、科考及獻賦皆不遇之后;而且,浩然在吳越所作諸詩,也已明言其已無心于仕路,后文將備論,此不具陳。據(jù)此,既然浩然在自洛之越及其后的行旅中對功名利祿已然心灰意冷,那么為何在吳越行后卻反而又入長安應進士舉呢?對此最貼切的解釋恐怕就應是:浩然游歷吳越當在其入長安應舉之后,即在開元十七年前后。

依據(jù)前論,浩然淹滯越中凡三載,其間作詩甚多,如《初下浙江舟中口號》(卷四)《宿天臺桐柏觀》(卷一)《經(jīng)七里灘》(卷一)《宿建得江》(卷四)《浙江西上留別裴劉二少府》(卷四)《久滯越中贈謝南池回稽賀少府》(卷二)《泛舟經(jīng)湖?!罚ň硪唬┲T詩,皆折射出浩然在吳越時的情感。若《經(jīng)七里灘》《初下浙江舟中口號》《宿天臺桐柏觀》三首,均表現(xiàn)浩然超脫俗情的快意,無所謂“越鄉(xiāng)憂”。及《宿建得江》,也不過是一般游子觸景生情的鄉(xiāng)思的流露罷了,不關仕隱。如《浙江西上留別裴劉二少府》,也只于末句“誰憐問津者,歲晏此中迷”,約略流露出一縷孤旅的凄清之感而已。只有后二首稍有疑問,試析如下:

《久滯越中贈謝南池會稽賀少府》詩曰:“陳平無產(chǎn)業(yè),尼父倦東西。負郭昔云翳,問津今已迷。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兩見夏云起,再聞春鳥啼。懷仙梅福市,訪舊若耶溪。圣主賢為寶,卿何隱遁棲!”考浩然入越時間略知此詩約作于開元十九年,大致是敘述倦旅懷鄉(xiāng)、訪舊惜才之意,所應注意的是“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與“圣主賢為寶,卿何隱遁棲”二聯(lián)。根據(jù)詩意,謝南池、賀少府二君當時正隱居于若耶溪一帶,而其人素為圣主所寶重,非若浩然之“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又前者隱退而后者淹滯于秦稽,個中滋味自然大不相同,是以浩然言“未能忘魏闕”的原因,實際上是有感于前事的不諧,遺憾沒有知音的賞識,而并非冀望于來日的榮顯,也無非是尋個興嘆之由罷了。至于所謂“越鄉(xiāng)憂”,多半也是鄉(xiāng)旅之愁、思念知己舊游之愁、感念前事之愁,并不像時賢所說的那樣,是汲汲于功名利祿之愁。且浩然更有《初下浙江舟中口號》詩可為補證。

《初下浙江舟中口號》詩曰:“八月觀潮罷,三江越海尋?;卣拔宏I路,無復子牟心。”按,“魏闕”,典出《莊子·雜篇·讓王》:“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輕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陳鼓應先生注曰:“魏闕,宮殿之門,榮華富貴的象征。”引文大致是說魏牟雖有巖穴之志,但又拋舍不開眼前的富貴榮華。浩然用此典,言“無復子牟心”,其中含義,恐不必筆者費墨,即已十分明了了罷。又,據(jù)《孟浩然詩系年》,此詩當作于開元十八年,與前詩作成之日相去不遠,故由此詩可略證前詩的本意。又,開元二十年浩然有《歲暮海上作》詩,也可為證。

《歲暮海上作》詩云:“仲尼既已沒,余亦浮于海。昏見斗柄回,方知歲星改。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為問乘槎人,滄州復何在?”別的詩句且不說,只“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一聯(lián)即已足夠表明己志不在于借隱逸邀名以達榮顯之途。由這首詩也能夠看出,用“身在江湖,心懷魏闕”來理解和形容孟浩然,是永遠做不了浩然的知音的!

又,開元十九年浩然有《游云門寄越府包戶曹徐起居》,其末曰:“故園眇天末,良朋在朝端。遲爾同攜手,何時方掛冠?”這幾句詩大體是說:“望也望不見,故園渺茫在遙遠的天邊;想也想不著,良朋依然在朝廷做官。朋友呀,我苦等著與你們攜手,同游在這壯美的山水間;你們何時才掛冠歸隱于林泉?”在這首詩里,浩然竟希望自己的好友也掛冠歸隱,以便與他同游山水,若浩然此時仍然“未能忘魏闕”懷揣榮貴之念,則其人品也未免太低下些了罷!由此可知,對浩然在吳越所作的詩篇里所用的“魏闕”二字,斷不可莽撞處之。

《泛舟經(jīng)湖?!吩娫疲骸按蠼志排桑德伤l(xiāng)。舟子乘利涉,往來逗潯陽。因之泛五湖,流浪經(jīng)三湘。觀濤壯枚發(fā),吊屈痛沉湘。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遙憐上林雁,冰泮已回翔?!贝嗽娨灿兴細w的意味。尤其重要的是“觀濤壯枚發(fā),吊屈痛沉湘”與“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兩聯(lián)?!拔宏I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由“觀濤”句推度,當指枚屈而言,而不是浩然的自比,這是顯而易見的。說者用此句論證浩然的功名心依然未泯,對詩意恐怕不免有點歧解罷?

由上列諸證可見,“越鄉(xiāng)憂”并不是由于仕顯之志難以實現(xiàn)而發(fā),而是由于久客他鄉(xiāng),故人相違,舊思鄉(xiāng)愁時至而興。而“越鄉(xiāng)憂”作如是解,又恰恰切合于浩然登臨當陽樓時的心情。“越鄉(xiāng)憂”既作如是解,則不但“遇知己“即可通仕途之說不能成立,而且,孟浩然在吳越期間即已完全摒除了仕進的念頭也可得到一個有力的證據(jù)。筆者之所以不吝墨于“越鄉(xiāng)憂”,并不僅僅是為了詳盡地證明一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更是因為孟浩然的仕隱思想在吳越之行期間表露出來的尤其的多;而且,當時浩然的思想正處于轉變的末期,故而此時的詩篇是考辨其仕隱思想者斷斷不可輕忽而尤其應當加以注意的!

孟浩然的詩歌流傳到今天的,凡二百六十余首(18),多記隱逸宴游,也有一部分述及應舉求仕等事情。上文所舉論的,大多是學者素有訟議的篇什,至于顯言隱逸的詩歌,《孟浩然集》中比比皆是,讀者可以自行檢閱,是不必饒墨即可明鑒的,不論。前面的論述,似乎有“只駁不立”的嫌疑,但筆者的初衷,斷不在于“駁,而恰在于“立”,只是為了議論得更精審并且儉省無謂的筆墨,從而選擇了那些素有歧解、不經(jīng)細致地思辨確實難以窺見其廬山真面的詩歌加以論證探討。

前文所論孟浩然的隱逸思想,所論起自浩然赴京應試不第之后。考浩然思想的轉變,在《京還留別新豐諸友》詩中表達得最為清楚。詩云:“吾道昧所適,驅車還向東。主人開舊館,留客醉新豐。樹遠溫泉綠,塵遮晚日紅。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睋?jù)《孟浩然詩系年》,此詩作于開元十六年,是時浩然在長安應舉落榜。前文所引作于同年的《留別王維》和《京還贈張維》等詩,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揣摩詩意,則易知落第還鄉(xiāng)事當為孟浩然仕隱思想轉變的一重要分水嶺。其前,浩然固有隱逸之思,然而猶未盡棄仕進之志;其后,浩然方才逐漸悉擯功名心,唯以隱逸游樂宴飲為趣。后者前文已備述,而關于其前期的論述,筆者以為“前人之述備矣”,故不贅論。筆者認為,赴京應舉以前的孟浩然,既有鴻鵠之志,又多林泉之心,實處于入世與出世的矛盾之中。

上文所論孟浩然的仕隱思想,固然不是時賢囿于對某些成見的機械固守所能理解的,然而考證于《孟浩然集》和與其相關的言行事跡以及時人的詩文酬酢,確乎是無可懷疑的。既然如此,那么浩然這種仕隱思想的形成,難道沒有因由嗎?請略述之。

(四)思想形成的原因

孟浩然這種仕隱思想的形成,固然有其主觀的原因,然而筆者以為盛唐士子多喜隱逸于山澤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尤不可輕忽??贾T各類記載,士子隱逸林泉的風氣,以后漢、東晉、南朝及唐為最盛。如后漢,因為豪強地主勢力傾蓋一時,又兼宦官、外戚專權跋扈,黨錮之禍興起,故而世間潔身自好的賢士,常避處淵藪;至東晉、南朝則官貪,且征伐更替不絕如縷,恰佛教又興盛,于是重節(jié)操、持傲骨的士人便托詞藏山匿野。然而時至李唐,尤其是正當盛唐之際,百弊盡掃,風氣日開,大有海晏河清的氣象,時號“圣代”,為什么隱逸之風卻又復興如斯呢?筆者以為其原因當在于科舉之崇(其中又牽扯世庶之爭的形勢)及佛道之興,也不可抹殺后漢、魏晉南朝的影響,這三者又不可“條分縷析”,因為其枝條蕪蔓纏繞并不能遽爾扯斷,姑且綜論之如下。

唐承隋制而以科舉取士。開元之世,科舉尤其成為庶族躋身朝堂、提高地位聲望的重要門徑,由是士子讀書之風大興??肌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雜記》條云:“文皇帝撥亂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籠英彥。邇來林棲谷隱,櫛比鱗差?!备佃壬撝唬骸吧w唐代士子,為應科試,多讀書于山林寺觀,以習舉業(yè),此乃一代風氣。”(19)長此熏陶漸染,士子的隱逸思想不自覺間即已成為定勢。筆者覽《唐才子傳》《新唐書·隱逸傳》和唐人的詩文及宋人有關筆記,屢見唐代非僧非道的才子,常有山澤之思,其尤甚者,若閻防、王維,雖然中了進士舉,這種隱逸之心還是沒有泯滅,如《新唐書·隱逸傳》《唐才子傳》等籍均載賀知章年八十六而“道心益固,時人方之赤松子”(20),于是乞骸骨為道士。又近人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載杜少陵《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有“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的句子,可見憂國憂民如老杜者,也難盡棄歸隱山林之念。為省筆墨,別的事例就暫且不再列舉。由此可見,盛唐之世,隱逸風行,確實是有明證的,而時人也大多以此相標榜,這從唐代的詩文中是可以窺見的??济虾迫坏脑姼杓吧剑湓缒暌苍[居讀書,且多與僧道之流交游,浩然詩中有“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之句。按“無生理”即佛理。則浩然所受隱逸思想影響之深是可以想見的。

又,唐代進士階層漸成氣候,對于世族豪門已經(jīng)產(chǎn)生較為顯著的威脅,二者遂成為李唐統(tǒng)治集團中對立的階層,“清流”、“濁流”涇渭分明。當玄宗朝,此二階層地位的升降似乎并不像陳寅恪先生所論述的那樣,進士階層已穩(wěn)操左券;似乎更接近于岑仲勉先生所議,世族豪門仍居主導。(21)故當盛唐之世,進士階層雖享清譽,在仕途則多壓抑遷徙、昂藏淪落之人,如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玄宗賜九齡白羽扇”條載張九齡見忌于李林甫事:張九齡在相位,屢有諍諫,林甫疾之,每進讒言相污,玄宗也就更不喜見九齡;一次,正當秋寒時節(jié),“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歸燕》詩以貽林甫。其詩曰:''''海燕何微渺,乘春亦蹇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按《全唐詩》卷四十八也載有九齡《詠燕》詩,只是”蹇”字作”暫”,無其它區(qū)別。由九齡詩知其自言出身微賤,不能與大族出身的李林甫一較高下;聲名之盛、地位之高如九齡者尚且如此,遑論其余庶子。這難道不是世族豪門仍居主導而進士階層猶未得舒展的明證嗎?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卷一載《古歌行》有”高皇舊臣多富貴”、”洛陽少年莫論事”等句;同卷又載《別韋參軍》詩,其中也有”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的句子。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二詩皆作于開元十一年前后。這兩首詩曲諷直陳了開元年間世庶地位的不平等,可證前論非虛。又考新舊《唐書》《唐才子傳》諸書,更可明確地知道這不是無稽的妄說。故此士子常生遠世以避禍或歸隱林泉以免受作微官末吏”為五斗米折腰”之辱的念頭。

又,李唐的時代與后漢、魏晉、南北朝相距不遠,士子學為詩文常取法乎彼,無庸多論。在學詩摹文的同時,他們也在不自覺間仰慕古人處世行藏的態(tài)度,仔細想來,也并非無稽的懸揣。且后漢、魏晉、南北朝重名節(jié)、輕仕進的風氣流播之廣、影響之深,又不止于詩文一端,若其雅言逸事、故處遺蹤等,則不是本文所欲論證的。古人論浩然詩,以為其詩祖建安而法淵明,浩然詩中也有”余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的句子,這大概可以勉強作為唐代詩人受后漢魏晉南朝影響很深的一個例證罷。

愚觀《孟浩然集》,考其用典,喜采《后漢書》《晉書》《高士傳》(晉皇甫謐撰)《世說新語》等籍,于是知其志趣所在,好雅行而厭俗務,不重于入世干祿,而樂于養(yǎng)德修身。這難道不是當時士子較為平常的心態(tài)嗎?莫非孟浩然的仕隱思想竟為李唐一代士子仕隱思想的典型化的縮影?由于筆者對此僅有一個較感性的認識,所見到的材料也還遠未能成為一個體系,所以對此問題還不能作出系統(tǒng)的、理性的分析,姑錄存之。

至此,孟浩然仕隱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盛唐士子思想的梗概,可以略略見到。而孟浩然仕隱思想的形成也與其讀書交游及京洛求仕的失意等均有緊密的關聯(lián),這在前文已經(jīng)涉論,細讀即能發(fā)現(xiàn),不贅。

本文的主旨,就在于闡明孟浩然雖然生活在一個較為開明的時代,但其思想?yún)s一直偏重于歸隱林泉,赴京應舉前尚有經(jīng)邦濟世的志向,其后則逐漸完完全全地放棄了這種出世的理想。對于孟浩然的仕隱思想,筆者論且及此。然而其中懸而未決的疑問,顯然還有很多,請待他日再論。

附注:

(1)見《王維年譜》,載陳鐵民《王維新論》。

(2)參《王維年譜》及《從王維的交游看他的志趣和政治態(tài)度》,皆載于陳鐵民《王維新論》。

(3)參《王維年譜》的有關考訂,載陳鐵民《王維新論》,也可以參見李嘉言《古詩初探·全唐詩校讀法》。

(4)(11)(13)轉引自《孟浩然集校注》。

(5)曾隱鹿門山,事見《后漢書》卷八十三《龐德傳》。

(6)以上詩話皆轉引自孫映逵《唐才子傳校注》。

(7)考見徐鵬《〈孟浩然集〉校注》附錄《孟浩然詩系年》。

(8)說據(jù)《唐才子傳校箋》卷二陳鐵民先生關于此事之考訂。

(9)轉引自徐鵬《〈孟浩然集〉校注》。

(10)有的論者認為浩然與朝宗確曾同赴秦中,在秦中宴樂,因其實質無甚差別,故不考辯。參見《唐才子傳校箋》。

(12)參見《唐才子傳校箋》。

(14)此據(jù)徐鵬《孟浩然集校注》卷二本詩”宋大使”注條及其附錄《孟浩然詩系年》。

(15)《陪張丞相登嵩陽樓》,徐鵬《孟浩然集校注》卷三。

(16)此據(jù)徐鵬《孟浩然詩紀年》。關于孟浩然詩作和生平的紀年,因史料的關系,各家均不能有確切的定說,因而爭議很大,筆者暫取徐鵬先生之說,間以自己的簡略考訂,讀者可參王輝斌先生的《孟浩然年譜》,載《荊門大學學報》198第期至第期;又可參閱王輝斌的《一種非大于是的孟浩然年譜--徐鵬〈孟浩然作品系年〉辯誤》,載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17)《關于孟浩然生平事跡的幾個問題》,載陳鐵民《王維新論》附錄。

(18)各版本所載首數(shù)懸殊,今不具論。

(19)此據(jù)《〈唐才子傳〉校箋》卷二《閻防》條。

(20)此句轉錄自《〈唐才子傳〉校箋》,語本《全唐文》。

(21)參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岑仲勉《隋唐史》。關于這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闡明的,當以專文論之,今不具陳。

援引或參閱借鑒書目:

《〈孟浩然集〉校注》(唐)孟浩然著徐鵬校注人民文學版

《〈唐才子傳〉校箋》(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中華書局版

《唐人行第錄》岑仲勉著上海古籍版

《北夢瑣言》(宋)孫光憲撰中華書局版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版

《舊唐書》(后晉)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版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華書局版

《李白詩文系年》詹锳著人民文學版

《唐摭言》(五代)王定寶撰上海古籍版

《韻語陽秋》(南宋)葛立方撰上海古籍影印本

《〈唐才子傳〉校注》(元)辛文房撰孫映逵校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撰上海古籍版

《隋唐史》岑仲勉撰中華書局版

《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版

《王維新論》陳鐵民著北師大出版社版

《全唐詩》中華書局版

《中國史綱要》主編人民出版社版

《詩國與盛唐文化》葛曉音著北大出版社版

《〈孟浩然詩集〉校注》(唐)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巴蜀出版社版

《〈王右丞集〉箋注》(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中華書局版

《〈莊子〉今注今譯》(戰(zhàn)國)莊周撰陳鼓應注譯中華書局版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中華書局版

《高適詩編年箋注》(唐)高適著劉開揚箋注中華書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