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治理論學習范文

時間:2024-05-21 17:3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政治理論學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政治理論學習

篇1

關鍵詞 認知神經心理學,失語癥,詞匯提取,治療。

分類號 B842

1引言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探討認知神經心理學理論(以下簡稱“理論”)與對失語癥治療(以下簡稱“治療”)之間的關系,即這些理論是否能夠有效地指導治療以及治療是否有助于促進理論的發(fā)展。近10年來,對于理論能否指導治療出現了大量的爭論[1~9]。大家普遍認為理論推動了治療的發(fā)展,但Basso和Marongolo卻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1]。盡管如此,人們在某些方面還是達成了統(tǒng)一共識,那就是,雖然理論并沒有告訴我們在治療中具體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但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有科學根據的治療方案,以及對治療結果給予合理解釋。曾有人把理論對治療的作用具體歸結為:理論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它大大減少了臨床上對治療的備選方案,一些認知功能詳細的理論能夠使我們摒棄那些沒有科學根據的治療措施。而且,認知模型越細致,對治療方案的搜索范圍就越集中。而治療是否有助于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呢?實踐證明,我們通過比較不同理論之間指導治療效果的好壞,便以此作為檢驗理論好壞的標準。而且,治療還能夠促進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總之,認知神經心理理論與治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促進,協同發(fā)展。下文就通過一些具體的研究實例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

2 理論對治療的指導作用

我們首先來介紹當前比較認可的言語產生理論,然后再來介紹它對治療的指導作用。

2.1 言語產生理論

圖1 言語產生的理論模型

圖1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語產生理論模型,它顯示了言語產生過程中經歷的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激活語義網絡或者特定的語義特征以提取詞匯的意義;第二個階段是提取詞匯的語法知識,比如詞匯的類別、詞性、時態(tài)等;第三個階段是提取詞匯的語音形式,詞匯的讀音、重讀等;第四個階段是計劃語音序列或者進行語音編碼,計劃相關音節(jié)的產生;最后讀出該詞。對于從提取詞匯的語義到通達語音的過程中,是否必須通達詞匯的語法信息,也就是必須要經歷第二個階段,目前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又由于該階段也并不是本文重點關心的認知過程,所以在我們的圖1中并沒有把它包含在內。

2.2 治療

在此,我們選用對詞匯提取障礙的失語癥治療為例,來說明理論對治療的作用。這里對詞匯提取損傷的治療,不包含對發(fā)展、言語的精神性失用癥、構音障礙等的治療。一般來說,盡管詞匯提取障礙的患者均存在提取詞匯困難,但是不同的患者可能在提取詞匯時,犯不同的錯誤類型。比如,當讓他們完成圖形命名任務時,即說出圖中事物的名稱(如蜘蛛、潛艇),有的患者主要犯語義錯誤(semantic errors),他們把目標詞反應為一個語義相關的詞。例如,把蜘蛛(spider)命名為螞蟻(ant),把衣兜(pocket)命名為袖子(sleeve)。而有的患者主要犯語音相似性錯誤(phonological similar errors),他們把目標詞反應為一個語音相似的詞。例如,英文患者把英文詞匯Submarine(/subməri:n/,潛艇)命名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把Elephant(/elifənt/,大象)命名為/efel/、/efelten/、/alfenent/、/alfunent/、/alfuten/、/alfent/、/elufen/、/efulunt/。

在詞匯提取過程中,同樣是圖片命名任務為什么不同患者會犯不同類型的錯誤呢?初步分析表明,我們能夠根據圖1中的言語產生理論做出合理解釋,這是因為詞匯產生過程中損傷發(fā)生的具體階段不同,犯錯誤的類型也有所不同。解釋之一是,由于語義信息既作用于言語產生,也作用于書寫過程,所以言語產生和書寫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語義錯誤。又由于言語產生和書寫是兩個分離的過程,如果患者的語義錯誤只出現在言語產生過程中,這說明該錯誤反應不是因為不理解語言表達的意義所致。如,患者看到蜘蛛(spider)的圖片能夠正確地寫出蜘蛛(spider),卻說出來的是螞蟻(ant),這說明患者已經正確通達了蜘蛛的語義信息,只是在通達蜘蛛的語音形式時,出現了錯誤,把蜘蛛通達為螞蟻。隨后是語音編碼階段,如果這一階段出現障礙,患者容易犯語音錯誤,提取語音時語音編碼出現障礙,比如,把Submarine(/subməri:n/,潛艇)命名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針對不同的錯誤類型來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呢?Hills和Caramazza曾假設:“語言產生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損傷都能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案得到矯治[10]。如果詞匯意義受到損傷,便可以采用語義任務進行語義方面的康復訓練;如果對語音形式的提取存在障礙,那就集中進行語音通達方面的康復訓練;如果是語音編碼階段的損傷,就加強音素方面的訓練”?;谶@一治療思路,本研究主要對詞匯提取障礙障礙的失語癥進行了康復訓練[11]。

例如,某失語癥患者存在找詞困難,他主要是由于通達語義過程受損所致,這就需要進行語義方面的康復訓練。同時,也需要給該患者實施語音通達方面的訓練,因為語義通達和語音通達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康復訓練過程。為此,對這類患者進行訓練時,應該同時實施語義任務和語音任務。比如,選用的語義訓練任務是詞/圖匹配和詞/圖核證任務。詞/圖匹配任務的做法是主試說出(聽覺呈現)或者書面寫出(視覺呈現)一個目標詞(如狗),并同時給被試視覺呈現三幅備選圖形(如狗、貓、大象),要求被試從中選出目標詞對應的圖。詞/圖核證任務的做法是主試給被試聽覺或者視覺呈現一個目標詞(如狗),同時給被試呈現一幅圖形(如貓),要求被試判斷目標詞與圖形是否表示同一事物。另外,語音訓練任務包括復述、提示語音線索和提示正字法線索。如命名“kangaroo”時,復述是主試把該詞完整地說出來,然后讓被試跟著把它說出來;提示語音線索是主試只說出該詞的部分語音線索(如/k/),然后讓被試把該詞說出來;提示正字法線索是給出被試部分正字法線索(如該詞以k開頭之類的信息),然后讓被試把該詞說出來。這些任務均已被證明對找詞困難的失語癥有明顯的治療效果[12]。

除此之外,我們也采用了易化范式對詞匯提取障礙進行康復訓練。所謂易化是指執(zhí)行一項任務使得緊接著的另一項任務變得更容易執(zhí)行了。我們使用了兩種易化實驗條件:語義易化條件(語義特征確認)和語音易化條件(語音重復),并外加一種控制條件。在語義易化條件時,呈現一幅圖形(如袋鼠),并在圖片下方附有一個有關該圖形的語義特征的提問(如“它是用單腳跳嗎?”),要求被試對該提問做出正確與否的判斷,由此對其語義進行了易化。在語音易化條件時,與圖片同時呈現的是該圖片名稱的讀音,要求被試重復該讀音,從而使得其語音得以易化。我們選了10位有圖形命名障礙的失語癥患者,流暢性失語癥和非流暢性失語癥各5人,其中8人表現出理解障礙。實驗過程是,首先,讓每位被試分別命名300幅圖片直到犯了第95個命名錯誤為止,然后,從他命名錯誤的圖形中選出90幅,按圖形名稱的詞頻和詞長匹配成3組,每組30幅圖。然后,把這三組圖形隨機設計為語義易化條件、語音易化條件和控制條件,每組圖形被設為其中一個條件。一周后,讓被試接受相應的康復訓練。訓練結束后10分鐘,分別對這3組圖片和30幅填充圖進行命名。結果發(fā)現,與控制條件相比,10位被試的平均命名正確率,在語音易化條件下和語義易化條件下均顯著高于控制條件,表明語義易化和語音易化均對詞匯提取障礙有療效。其中,2位被試在語音易化條件下正確率顯著高于語義易化條件,1位被試在語義易化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語音易化條件。

上面我們示例了理論對治療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舉例說明治療對理論發(fā)展的貢獻。

3 治療對理論的貢獻

在認知神經心理學領域中,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在人腦的心理詞典中,同音詞的語音表征是如何進行的,對此目前存在一定的爭議,讓我們先來簡介一下這方面的理論。

3.1 同音詞的語音表征理論

所謂的同音詞就是兩個詞的相同的發(fā)音但卻有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含義的詞。同音詞包含兩種形式:同音異形詞和同音同形詞。前者是指兩詞的發(fā)音相同,但字形和意義卻不同,如英文詞匯flower(花)和flour(面粉)。后者是指兩詞的發(fā)音和字形都相同,但意義卻不同。如英文詞匯tank,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個為坦克,另外一個水槽(見圖2)。那么,與此相關的理論問題是,同音詞之間共用同一個語音表征,還是各自有不同的語音表征。共享理論認為二者共用同一個語音表征(見圖2a),而獨立理論認為二者具有彼此分離的語音表征(見圖2b)。

3.2 治療

為了解決這一個理論爭論,我們通過對患者進行同音詞命名的治療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我們的假設是,如果同音詞之間共享同一個語音表征,那么我們通過訓練其中同音詞之一(如tank,坦克),另外一個同音詞(tank,水槽)也會有相應的提高;相反,如果同音詞的語音表征是獨立的,那么結果只能提高被訓練詞匯的成績,而那些不被訓練的詞匯成績均不會同步提高。

a. 語音共享理論

b 語音獨立理論

圖2 同音詞的語音表征理論圖示

我們選擇了2名失語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都存在嚴重的圖片命名障礙。我們的實驗材料是三組圖形,一組為同音詞的圖片對(如tank(坦克)和tank(水槽)),另一組為語義相關的圖片對(如disc(唱片)和frisbee(飛盤)),第三組為語音相關的圖片對(如bell和bed)。實驗過程是,首先讓被試命名所有的三組圖形,其命名成績作為前測成績。隨后是治療訓練,對一半的同音詞圖片(每對同音詞圖中選取一幅圖)進行語音任務訓練。最后,讓被試對所有的圖形再次命名,作為后測成績。結果表明,兩位被試都表現出了相同的結果模式,即,在三組圖形中,語義相關組和語音相關組的后測成績都沒有比前測成績有顯著提高,而對于同音詞組來說,不論是經過訓練過的項目,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項目,后測成績都比前測有顯著提高(均為p

總之,認知神經心理學增進了認知心理學和認知損傷研究之間的交流,從而使兩方面的研究彼此結合,相互受益,理論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認知損傷及其治療,而治療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

參考文獻

1 Basso A, Marangolo P.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19~230

2 Caramazza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An unfulfilled promise? In: X Seron, G Deloche (Eds).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1989

3 Hillis A E. The role of model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in rehabilitation of language impairments. Aphasiology, 1993(7): 5~26

4 Howard 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aphasia therapy: the case of word retrieval. In: Papathanasiou (Eds.) Acquired neurogen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London: Whurr, 2000

5 Wheeldon L R, Monsell S. The locus of repetition priming in spoken word pro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2, 44A: 723~761

6 Mitchum C C, Berndt R S.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1995, (5):1~16

7 Shallice 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s pessimism justified?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09~218

8 Wilshire C E, Coslett H B. Disorders of word retrieval in aphasia: theor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 E Nadeau, L J Gonzalez-Rothi, B Crosson (Eds.), Aphasia and Language: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Guildford, 2000

9 Wilson B, Patterson K. Rehabilitation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Does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0, (4): 247~260

10 Hillis A E, Caramazza A. Theories of lexical process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lexical deficits. In: M J Riddoch, G. W Humphreys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11 Nettleton, J. and Lesser, R. Therapy for naming difficulties in aphasia: Application of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model.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1991, (6): 139~157

12 Coltheart, M. Bates, A. and Castles,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Humphreys G W, Riddoch M J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1994

13 Biedermann B, Nickels L.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More evidence from the remediation of anomia, Cortex, in press

篇2

一、經濟關系中的政治問題:所有權關系的本體論基礎

所有權在經濟領域體現的是人與勞動對象的法定關系,是人們一切經濟行為的基礎。馬克思在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時開始其研究思路由哲學向經濟學的轉向,所有權關系成為其討論中的基本關系。這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其一是人與勞動對象的關系,其二是人與自身活動對象化結果的關系;前者體現為勞動與資本、自然資源(土地等)的關系,后者體現為勞動與勞動結果的關系。在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中,馬克思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關注這一問題:一方面是縱向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是橫向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展開;《大綱》的魅力也許正在于此。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以下簡稱“《第一分冊》”是馬克思在《大綱》基礎上嘗試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六分冊中的第一冊,實際上也是這一計劃中出版了的唯一一冊;該分冊出版后,馬克思的整個研究計劃發(fā)生了改變。我們在該分冊的初稿片段中能夠看到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思路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的反思,這其中就包括所有權問題。

在《第一分冊》的初稿片段中,馬克思對所有權問題的關注對象,除了洛克的勞動本體論,即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對其勞動對象的所有權解釋之外,還列舉了其他經濟學家對所有權問題的認識,并對這些觀點進行了歸納,指出:無論是偏重于經濟學還是法學的所有現代經濟學家們,都把個人自己的勞動說成是最初的所有權依據(即洛克觀點),與此相應,把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所有權說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前提,亞當?斯密就持這樣的觀點。(cf.Marx/EngelsGesamtausgabe,Bd.II/2,S.48;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2版,第348頁。下引只標卷數和頁碼)

不過,他們的這一理論解釋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被顛覆了。因為,勞動所有權作為經濟交換關系的前提,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是建立在以交換價值為前提、而并非以簡單交換關系為前提的基礎上的。(ibid,S.48-49;同上,第348-349頁)言下之意,由于勞動力的交換價值與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不相等(這在《手稿》時期并沒有得到充分論證),勞動所有權的基礎受到了侵犯。

顯然,馬克思的批判并不是指向勞動所有權這一原則本身,而是指向勞動所有權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經濟交往關系中被顛覆的現象,而政治經濟學原理則試圖論證勞動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這是馬克思與政治經濟學家們的區(qū)別所在。

在馬克思看來,古典經濟學家們把來自資產階級社會本身的觀念,即勞動所有權理論,稱為一般規(guī)律,又把這一規(guī)律的現實性延伸至還不存在所有權的黃金時代(原始時代)(ibid,S.49-50;同上,第349-350頁),也就是說,將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所有權占有規(guī)律看作是存在于人類社會一切發(fā)展進程中的永恒的規(guī)律。

與國民經濟學家不同,馬克思則從資本主義的經濟交換關系中去理解這一觀念的形成,將其看作是資本主義經濟交換關系的產物。那么,資本主義經濟交換關系的基礎是什么呢?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對此進行解釋。

馬克思對經濟學家們的批判不是指向他們對所有權的勞動基礎的解釋,而是指向他們將所有權規(guī)則抽象為永恒的規(guī)則。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學家們的這一認識方法在兩個方面引起麻煩:第一,從不存在所有權的史前社會那里去尋找所有權的本體論基礎;第二,看不到勞動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存在著的悖論。(ibid,S.50;同上,第350頁)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去解釋資本主義所有權理論的生成,進而從社會生產發(fā)展狀況去論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家們的兩個麻煩:第一,以勞動為基礎的所有權只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第二,這一所有權被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所顛覆。

不過,在這里我們同樣應該看到,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形成的歷史條件與這種經濟關系形成的內在機制,是解讀這一問題的兩個不同的認識維度:一方面,我們看到以勞動為基礎的所有權及其被顛覆的客觀性,這是馬克思嘗試去論證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進一步看到并且分析這一悖論現象之所以產生的內在機制。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家仰賴于普遍原則的批判,促使他關注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這是第一個認識維度。他對以勞動為基礎的所有權悖論現象的揭示,促使其關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的內在機制,這是第二個認識維度。前者是縱向的,后者是橫向的;對前者的分析維度能夠包含后者,但是不能夠取代后者。

從橫向的意義上來看,這一勞動所有權原則的被顛覆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從縱向的意義上來看,這一條件是歷史的,而非永恒的。對這一條件的形成歷史和運行機制的分析,一方面進一步將馬克思的研究思路與古典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qū)分開來;另一方面將這一研究思路與哲學家的思路區(qū)分開來。從橫向的意義上來看,這一條件實際上涉及到兩個因素:其一是與勞動相關的對勞動對象(如土地、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對外化了的勞動結果(貨幣資本)的所有權;其二是勞動與資本的交換(并非簡單交換)。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程序;在一定的程序中,前提成為占有他人勞動的條件,被資本雇傭者的勞動所有權受到顛覆。對于自然勞動對象的占有問題,馬克思在更大程度上是通過人類學的歷史資料來關注的。

國民經濟學家關注的問題是以這一原則為基礎的經濟發(fā)展、物質財富的增加。他們既然沒有將資本的利潤看作是工人的剩余勞動,也就不會去關注勞動原則的被顛覆問題。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經濟的所有權原則是對自然狀況下存在著的原則的延續(xù)。而哲學家只是提出了抽象的原則,而沒有去分析這一抽象的原則為什么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被扭曲;哲學視角中的異化勞動并不能夠對這一扭曲現象進行論證。

根據馬克思對財產與勞動所有權分離的歷史程序及其結果的闡述(cf.Bd.II/1.2,S.367-369;參見第30卷,第2版,第450-452頁),我們可以理解,勞動所有權原則的被顛覆為什么能夠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增加了的物質財富在一部分人手上集中起來,而大多數人則陷于貧困(或者相對貧困);而且這些集中起來的財富能夠成為進一步顛覆這一原則的客觀條件。

顯然,與國民經濟學家不同,馬克思從歷史進程中來理解所有權的形成及其原則。但是我們同時應該看到,原則的形成與原則的實現條件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其一,扭曲原則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與原則形成的歷史路徑,涉及的是不同的問題。其二,扭曲原則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并沒有否認原則本身的存在,它仍然能夠成為其自身被扭曲了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支撐;盡管這一原則本身已經成為“幻想‘幽靈'被顛倒了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仍然作為正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支撐著這一社會。

二、經濟關系中的哲學問題:原則、程序與悖論

我們看到,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對所有權問題在認識上的分歧,并非產生于對所有權形成的自然基礎在認識上的差異;雖然馬克思強調的是其形成的歷史性,不過這是縱向意義上的。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早期生產方式、財產權形式的認識,并沒有一個先入之見或者抽象原則: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到晚年的人類學筆記,馬克思都非常關注歷史資料和人類學研究的最新進展。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家們對所有權問題在認識上的差異,植根于對一定歷史條件下這一原則的一致性及其背離在認識上的分歧。這一分歧緣起于對異化勞動的認識,有待于對剩余勞動的論證。這里已經存在著如何理解觀念與現實的關系問題。

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中,所有權原則與現實之間的悖論進一步構成了自由和平等原則與現實之間的悖論。在《大綱》中,馬克思的研究思路進一步深入到經濟關系之中,從原則的形成與原則實現的程序上來分析悖論的形成:

在流通中發(fā)展起來的交換價值程序,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產物;它是自由和平等(dieFreiheitundGleichheit)的現實基礎。作為純粹觀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換價值程序中各種要素的一種理想化的體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關系上發(fā)展了的東西,自由和平等只不過是從另一個方面再現出來。(Bd.II/2,S.60;參見第31卷,第362頁)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產生了自由和平等的觀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礎;這些觀念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法律的和政治的方面再現出來。這是馬克思的理解思路,對于馬克思而言:一方面,觀念是現實的產物(cf.ibid;同上),但是另一方面,現實中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是對這些觀念的背叛(cf.Bd.11/1.2,S.685-686;同上,第230-231頁),體現出來的是不平等。

那么,反映現實的觀念是如何形成于被扭曲了的現實的?換句話說,既然觀念是現實的反映,為什么不直接反映被扭曲了的事實,而是反映被扭曲前的假設?

一方面,抽象的觀念是現實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以等價交換為基本內容的經濟關系體現的是人們?yōu)榱藵M足生存需要的生產和交換活動,它自發(fā)地依據于自由原則和等價交換原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由觀念和平等觀念;另一方面,現實社會的經濟關系扭曲了這一觀念,但是這一觀念仍然是其奉行的原則,是其基本的理念支撐。

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非始于馬克思,當時的其他思想家已經提出了這一問題:自由和平等的觀念為什么帶來的是非自由和不平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嘗試揭示這一觀念被扭曲的現實依據。

如果說自由和平等觀念是支撐資本主義體制的理念,那么作為經濟關系的產物,它們形成于前資本主義階段。簡單的經濟交往關系即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等價(值)交換為基礎,自由和平等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形成。這種簡單商品經濟的狀態(tài)存在于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前資本主義社會就不存在資本因素,也不意味著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交往關系就是一種平等的交換關系;經濟關系并不能獨立于整個社會關系。

但是,當這些觀念被高舉著作為一種理念、一種意識形態(tài)用來支撐資本主義社會時,在現實中它們實際上已經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這一發(fā)生轉折的契機,存在于簡單商品交換向勞動與資本交往關系的發(fā)展進程中;這是歷史的程序。

在《手稿》中,馬克思比較充分地討論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形成的歷史進程,并且揭示了前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交換與資本主義經濟交換的區(qū)別:

關于公平和正義的空談,只是要用適應于簡單交換的財產權關系和法的關系的標準,去衡量交換價值的較高發(fā)展階段上的財產和法的關系。(Bd.II/1.1,S.236;參見第30卷,第279頁)

將前資本主義經濟交換關系與資本主義經濟交換關系區(qū)別開來,是為了彰顯后者在質上所發(fā)生的變化:正是這一變化使得簡單經濟交換關系的理念不再符合于資本主義經濟交換關系。對于此時的馬克思來說,他已經清晰地看到勞動與資本交換的表面平等與實質不平等。

自由、平等、公平、正義這些觀念在用來評價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時,實際上包含著三個基本內容:自己擁有(以所有權為基礎的自主權),規(guī)則平等(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所強調或者政治經濟學所討論的平等觀:這里的平等并非指收入或者物質財富的分配平等,而是指經濟交換關系中的原則平等),等價交換。前者體現為自由原則,后兩者體現為平等原則,三者缺一不可。

從現象上來看,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似乎符合這三個基本條件,但是實際結果為什么走向了反面呢?換言之,我們有什么理由認為不斷分裂的資本主義現實社會是由于其前提而走向了反面呢?

馬克思的批判并沒有針對前提本身,而是從前提進入其得以實現的程序:馬克思的分析對從價值的形成(勞動)到價值的實現(工資、利潤)的整個過程的程序進行層層解析、剝離,將問題的癥

結歸結于勞動力與資本的交換這是_個不等價(值)交換。不過,這_認識本身也有著一個過程,而并非是一下子完成的。這可以從馬克思所使用的“勞動”概念向“勞動力”概念的變化中看出。另外,從馬克思在手稿中所留下的一些沒有得到回答的問題以及對抽象的價值概念的論證問題等等中,我們又看到問題并未完結。

顯然,對原則與其結果之間的悖論關系,從原則的實現程序中去進行批判,與對觀念的虛假、顛倒進行的批判比較起來,要更加具有說服力、更加深刻。后者是哲學領域的批判,前者是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批判。

三、經濟關系中的倫理問題:個別性與普遍性

個別性與普遍性是抽象的哲學概念,個人利益與普遍利益是經濟倫理概念,對后者的問題在抽象的意義上進行討論,或許就是(政治)經濟哲學問題。這樣的區(qū)分可能顯得機械、累贅,但這個問題是在反思基礎上必然要生成的問題:對于古典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家,或者對于進行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的馬克思來說,他們對這同一個問題的討論有時是在非常不同的層次上進行的。

對于馬克思來說,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下,以普遍性形式存在著的自由、平等原則在現實的資本關系中被顛覆,與此同時,社會財富的增長同時意味著社會分裂的進展,對象化了的勞動脫離其創(chuàng)造主體而日益集中于其他少數人之手。馬克思看到的普遍性是以個體、階級之間的對抗為基礎的。

與馬克思的時代不同,在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上述情況既可以通過生產領域也可以通過非生產領域發(fā)生,例如文化產業(yè)與文化消費、信息產業(yè)與信息消費現象的出現,后者預示著新的需要進行研究、發(fā)掘的領域。

黑格爾在哲學觀念上對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從普遍性、特殊性和個別性的不同層次進行推論,用抽象的普遍性統(tǒng)一特殊性、個別性。這其中的具體關系并不在他的關注視野之內,他的使命似乎是構建一個能夠把握社會的概念體系,用自在和自為的統(tǒng)一預測未來的社會。

而對于古典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甚至今天以所有權、契約原則、等價交換為基礎的自由主義理論家來說,原則的普遍性是最重要的,是構建現代社會的基礎。至于現實社會為什么會因為普遍原則的實施而日益分裂,他們對此又有著非常不同的解讀和認識。諾齊克并不認為普遍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受到了顛覆;相反,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在原則上具有邏輯一致性。羅爾斯也沒有認為普遍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受到了顛覆,但是他試圖在原則的現實化程序中對其極端的社會分化結果加以矯正。

各類非理論家并非訴諸于一種有違倫理的理念作為現實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支撐,相反,在他們看來,只有普遍的原則才能符合倫理的基本要求。至于奉行普遍原則的資本主義社會在現實中為什么不斷強化著貧富分化、從而產生整個社會的不斷分裂,這似乎沒有進入他們的關注視野。至少在信念上,他們并不認為這些原則在現實社會中被顛覆,或者反過來說,他們并不認為社會分化是因為奉行普遍原則的結果。

馬克思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嘗試揭示使普遍性原則受到顛覆的現實社會條件,而不是僅僅將這些普遍原則作為虛幻的、顛倒的意識形態(tài)并且滿足于抽象的批判。即使從古典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甚至當今自由主義的理論視角來看,如果不是借助于整個社會關系體系,那么只依靠一種抽象的普遍原則,少數人是不可能僅僅憑著一種能夠積累起來的符號(從實物貨幣到數字信息)而占有整個社會、自然的大部分資源的。

因此問題就在于:這一普遍的原則借助于什么樣的魔力,在合法的途徑下產生了社會分化的現象?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們在自覺意識中又是如何認識這一矛盾的現象的?

在《大綱》中,馬克思在當時的語境中嘗試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自欺欺人的普遍性:主體還盡可以有這樣一種神圣(erhebende)的意識:他不顧他人而謀得的個別利益的滿足,正好就是被揚棄的個別利益即一般利益的實現。(Bd.II/2,S.56;參見第31卷,第358頁)

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觀點。個別性與一般性體現在人們意識中的矛盾,是以現實經濟關系中存在著的個體與整體之間在利益關系上的相關性、沖突性為基礎的: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只是作為自身的手段或自我的目的,才能成為他人的手段;最后,意識到一般(allgemeine)利益或共同(gemeinschaftliche)利益只是自私(selbstsUchtigen)利益的全面性(Allseitigkeit)。(Bd.11/2,S.56-57;參見第31卷,第358頁)

馬克思在這里沒有使用個人的“自我利益”這一中性詞匯,而是選擇了“自私利益”這一貶義性詞匯。這說明馬克思沒有簡單地來看待各個個體的利益與一般利益的關系:在馬克思那里,這個一般利益并不是個人利益的簡單集合,在財產權占有發(fā)生社會分化的前提下,人們彼此之間的利益是分裂的、異化的。在互為手段和目的的經濟交往關系中,資本的利益是在犧牲和占有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而獲得的。

馬克思所看到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不僅使得所有權的持有原則發(fā)生了悖論,而且使得勞資關系之間等價交換的原則也發(fā)生了悖論。于是,從所有權的持有到所有權的交換原則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普遍的原則成為虛假的觀念一顛倒了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的這一批判性認識在最初的意義上是以異化勞動理念為基礎的。

這是馬克思與其他政治經濟學家們的分歧所在。這一分歧并不產生于對抽象原則的認同與否,而是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機制與其原則之間存在著的悖論;這一悖論在人們的意識中又以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矛盾關系體現出來。在馬克思那里,對這一悖論的認識是以其勞動價值理論及其核心內容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礎的,換言之,只有借助于剩余價值理論才能論證原則及其悖論的存在。

在馬克思的研究維度中,哲學問題與政治經濟學問題是交融在一起的:一方面,人們的對象化勞動結果具有個別性,但是當人們將自己的勞動產品作為交換價值與他人進行交換時,他的個人勞動產品已經具有了社會性,他的個別性在一般性中得到體現;另一方面,正是這一對象化的程序、交換過程,或者說個別性轉向普遍性的過程,孕育了社會分化的可能性。

這一可能性在資本主義交換關系取代簡單商品交換關系的前提下發(fā)展成為現實性:簡單商品交換關系中存在著的等價交換,在資本與勞動的交換過程中被否定。不過,這一可能性一方面并不涉及這一轉折的契機,作為結果的現實本身不能夠又成為原因;另一方面也不能用來解釋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的形成。

這一理論解釋模式具有歷史階段的局限性,它仰賴于剩余價值理論,首先仰賴于勞動價值概念的形成。馬克思從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那里承襲了勞動價值概念,但是已經賦予其不同的涵義。

為了更加清晰地使用這一概念去把握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馬克思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勞動價值的尺度(cf.MarxEngelsWerke,Bd.^,S.83;參見第4卷,第1版,第94頁):個別性只有在一般性意義上被認同才是有效的,否則少、慢、差、費也在創(chuàng)造著勞動價值,這種一般性的認同程序自然地在市場競爭中完成。但是,這只是勞動價值概念的一部分內容,另一部分內容取決于勞動者的生存成本(同樣以勞動價值來衡量)。(cf.Bd.II/1.1,S.72;參見第30卷,第84-85頁)勞動者獲取的報酬(部分勞動時間),不是以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全部勞動時間)來衡量的,而是以其生存成本(部分勞動時間)被支付的。兩者之間的差價構成了能夠被異化的剩余價值(剩余勞動或者積累勞動)。

剩余勞動的情況在任何社會都存在,并且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沒有剩余、沒有積累,就沒有發(fā)展。直至今天,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并不缺乏這樣的例子。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一剩余價值被資本占有和支配,并且是在原則平等、公平交易的理念中進行的。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個人自主活動變?yōu)楸粍踊顒?,對象化了的勞動變?yōu)楸划惢说膭趧右贿@是從勞動者一方來說的被異化現象。從勞資雙方來說,或者從資本主義經濟交往關系中的個體來說,人們彼此之間的經濟交往活動出自于個人的自由意愿,這是一種自主行為;在這一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性、共同體,從整體的意義上來說,又形成了規(guī)律性,具有必然性,超出任何個體的可控性。

對于馬克思來說,這涉及到個體在經濟交往活動中的自主性與異己性問題:經濟規(guī)律作為外在于個體的社會存在,是個體不得不受其約束的力量,它們對于個體來說具有偶然性。這一思路的發(fā)展,就是個人的自由交換行為與客觀的、異己的規(guī)律性問題,例如難以為個人所預料、所抗拒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金融危機(信貸過度)。但是,這一必然性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制約與普遍原則的制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可同日而語。

簡言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馬克思從以下幾個不同層次涉及了經濟交往關系中個別性與一般性的關系:第一,現實中個體、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關系;第二,意識到了的倫理關系及其困惑;第三,個人自主行為與其社會結果客觀規(guī)律性之間的關系。

篇3

[論文摘要] “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認為,道德的學習、道德發(fā)展在本質上是主體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通過主動的建構來實現的,可以從其所主張的學習形式、教育原則、師生關系幾方面借鑒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進,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道德學習理論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論 ,它重視對道德學習問題的研究,“道德學習”是與“道德教授”相對而言的,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講,探討學生在道德上的發(fā)展變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學習道德的④?!皩嵺`一建構”學習理論的觀點是:道德學習的內容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實踐 ,個體道德的學習、道德發(fā)展在本質上是主體在現實的社會實踐中通過主動的建構來實現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實踐~建構”道德學習理論進行借鑒,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一、“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一種道德學習理論,“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論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即道德學習是實踐的,是具有社會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中,有兩點是比較突出的:一是缺乏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二是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不夠。

道德的習得和其他知識的學習是不一樣的,它必須通過人的感性實踐,通過親身的參與,才能被人直接體驗、感受和建構。因為道德這種“知識”在本體意義 L有其獨特性和復雜性 ,認識、掌握、創(chuàng)造道德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親自去實踐道德、體驗道德來實現。同時,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統(tǒng)一體,這些要素無法分割地統(tǒng)一在人的道德實踐中,單純的內部心理活動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動絕不能直面真實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訓練和實踐活動 ,單純的知識傳授現象 比較嚴重。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勇于實踐的態(tài)度與能力。單純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體,受教育者應該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但實際上,學生的實踐活動常常流于形式,這就必然導致我們將社會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難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觀念外化為品德行為。

“實踐一建構”學習觀認為,道德學習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在面對現實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來實現道德的發(fā)展,這就是道德學習的社會性和情境性。道德學習之所以有這個特征,一方而是因為道德彌散在社會生活中、彌散在人際交往的氛圍中、始終見諸于具體情境的,沒有抽象的、獨立于生活和實踐之外的道德。從書本上、從課堂里學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實的道德,也沒有內化為學生心理、道德經驗的一部分。所以,較之其他方面的學習,道德學習對環(huán)境、社會情境的依賴性更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個體的道德學習要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積極的和消極的社會因素在個體道德經驗的建構過程中發(fā)揮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個體盡管可以選擇和超越,但無法從根本上擺脫它們的影響。因此,個體的道德學習始終是在真實的、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從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fā) ,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對大學生熱衷和關注的一些頹事物、新現象不能給予相應研究和及時指導,難以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認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時期,結果導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為方式乘虛而入,誤導甚至貽害了大量學生,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現實面前變得脆弱和無力,不能全方位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

二、“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從“如何學”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問題,必然催生了對道德教育課程、教育原則及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這些問題具有革新意義的理解。從解讀“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角度來觀照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會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1.“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學習形式及其啟示?;顒诱n程是“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主要學習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稱為“經驗課程”“學生中心課程”,其目的不是傳授與實際生活脫離、與生活經驗脫離的所謂系統(tǒng)知識,而是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當前認為主要的問題②?!皩嵺`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認為道德是人際間社會交往的需要和過程的產物,對個體而言,也只有通過個人的社會交往,通過自主構建,才能將外在于己的道德約束落實為自己的道德發(fā)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響只有被個體納入到“實踐一建構”的自主活動中,才會產生實際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動課程相對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各種實踐活動,但是,這些環(huán)節(jié)和活動并沒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視掉。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而:一是主觀上沒有充分認識到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觀上的經費 、師資、時間等投入不夠。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 、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yǎng)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活動納入教育教學的總體規(guī)劃與教學大綱,并付諸實施。要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撰寫社會調查報告促進學生了解社會,增強誠信意識,樹立社會責任感;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 、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2.“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基本教育原則、形式及其啟示。道德教育的順利進行,不僅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問題,還有一個依據什么原則實施教育的問題。從 “實踐一建構”這種新的道德學習理論出發(fā)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貫徹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主體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和心理匹配原則。

主體性的教育把學生當做主體來看 、來尊重,以發(fā)揮、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的主動性為己任,以培養(yǎng)主體性素質為豐要 目標。人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教育的結果。因此,要使大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首要的任務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發(fā)展他們的主體性。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主體覺醒階段,需要給予正確的價值引導;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和社會太多的呵護下成長,有些大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對他們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以至于少數大學生不敢直面社會。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在幫助大學生確立主體性上下工夫,使大學生真正成為既具有獨立人格,又能夠適應社會的人。

實踐性原則是指在實踐中進行道德教育,把實踐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來使用。堅持實踐性原則,意味著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自覺履行道德標準,突出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大學生不排斥,但是覺得政治理論與現實實際的距離太遠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學的理論來分析、解釋現實問題。因此,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擬定周密的實踐教學調研課題 ,確定實踐調研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實踐教學與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等活動緊密結合 ,安排教師指導和帶領學生進行實踐調研 ,組織教師對學生的調研報告進行評閱、計算成績,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課課外實踐教學模式。要以課外社會實踐為途徑,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了解國情、民情、世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會生活的必然趨勢,民主性原則體現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對話、說服疏導、實際鍛煉、自我評價等尊重學生主體性的方法。師生間、學生間的平等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則主要強調的兩點。我們要認識到大學生對世界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得到關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自尊、自信,發(fā)揮他們的自覺性、積極性、主體性。因此,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性格特點,在教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要和他們“互相信任”“平等對話”。我們要及時、不斷地了解他們的心態(tài),關注他們心理的發(fā)展,尤其是他們的物質觀 、自由觀、愛情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只有從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出發(fā),從他們的實際意圖出發(fā),正確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融入他們的思想,與他們成為朋友。

心理學的研究與道德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道德教育者可以從心理學的研究中汲取大量養(yǎng)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僅有賴于一種適當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觀念,而且還有賴于人們對思想發(fā)展過程的理解,對學生發(fā)展水平和人格構造的理解。心理學及其所揭示的個體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道德教育來說,意義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則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確理解和對待心理學的結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則落實到實處,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學的規(guī)律其次,關注有關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和研究;再次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3.“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師生關系及其啟示。因為教育活動是在師生之間展開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皩嵺`一建構”理論認為,師生關系應是一種對話合作的關系,通過一定媒介的師生對話,產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學生的道德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加強學生的道德意志,促進學生的道德行為,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與對話合作相對應的師生關系應該包含這樣幾個內容:平等、尊重、寬容、信任、愛。在高校中,師生之間以進行涉及內想法和真實感受的對話機會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關課程教學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而這兩種方式往往是一個教師對多個學生,即大班授課或對學生的日常規(guī)范與服務,這樣就使得學生和教師沒有機會進行一對一的對話。而在一些集體討論之類的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場合、時間、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辦法去表達自己。專業(yè)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談話往往也僅限于專業(yè)知識的討論。今天 ,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殺、殺人等極端事件也能經常聽到,如果師生之間進行過對話,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了釋放 ,不正確的觀念得到了矯正 ,獲得了幫助,也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再有,進行對話 ,對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以及良好心態(tài)的培養(yǎng),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的活動課形式,還是它提倡的教學原則和師生關系,都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借鑒“實踐一建構”道德學習理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注釋]

篇4

二、要正確把握科學發(fā)展觀實踐活動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有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茖W發(fā)展觀是歷代中央同志關于發(fā)展的重要思想,從新的實際出發(fā),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著眼于把握發(fā)展規(guī)律、豐富發(fā)展內涵、創(chuàng)新發(fā)展觀念、開拓發(fā)展思路、破解發(fā)展難題而提出來的??茖W發(fā)展觀站在時代的高度,科學分析我國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回答了為何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發(fā)展什么等重大問題,豐富和完善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戰(zhàn)略??茖W發(fā)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

三、用科學發(fā)展觀的思維指導本職工作。學習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階梯,通過科學發(fā)展觀學習實踐活動,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學習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前提,政工干部要爭做學習政治理論的模范,只有要通過政治學習,政工干部才能把科學發(fā)展觀轉化為自身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才能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不斷提高自己處事能力和業(yè)務水平,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求真務實,才能在工作中切實做到堅定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及上級的命令、指示,才能講原則是非分明,講紀律一絲不茍,講制度公平公正。

在以后的學習實踐活動中,我會努力克服以下幾點:

一是理論學習不夠主動,學習不能經?;?。只是把學習當作一種任務去完成,不能主動地、經常地、系統(tǒng)地去認真學習和研讀,克服注重業(yè)務知識的學習,淡化政治理論學習的習慣。

二是理論聯系實際不夠,不能把政治理論學習同自己的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自覺運用科學發(fā)展觀的思維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用發(fā)展觀的思念去指導解決在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

篇5

為貫徹落實市聯社案件專項治理工作,本人認真學習和領會了《關于落實案件專項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銀行案件風險的通知》(銀監(jiān)通[2005]6號)、《關于加大防范操作風險工作力度的通知》(銀監(jiān)發(fā)[2005]17號)和《商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案件專項治理工作》方案(銀監(jiān)辦發(fā)[2005]77號)精神以及省協會《關于防范操作風險做好案件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通過學習討論,充分了解了本次專項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了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的重要性、必要性,進一步認識違反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的危害性,并根據自身情況展開自查?,F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牢固思想防線。本人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國家的各項金融政策法規(guī)與聯社下發(fā)的文件精神,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牢固思想防線。

一是提高政治意識。能夠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wěn)腳跟,經受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二是能夠顧全大局,不為眼前利益所動,站在單位的角度去想問題、做工作,堅決不說不利于全局的話,不做不利于全局的事,堅決完成社里安排的工作任務。三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矛盾時,以集體為重,個人利益要無條件地服從。四是能夠加強自身愛崗敬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自覺接受廣大客戶監(jiān)督,定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做一名合格的信合人。

二、恪守規(guī)章制度。一是能夠按照國家金融法令,有關法規(guī)制度和現金管理條例,具體辦理現金、有價單證的收付和調撥工作,正確辦理殘破幣的兌換,嚴格庫存限額,及時調撥和上解現金。二是能夠自覺加強柜面監(jiān)督,嚴格審查憑證要素,做好反假工作,準確及時編制各種現金報表、調撥計劃。三是能夠堅持軋帳制度,正確使用有關登記簿,做到帳、簿、款相符;嚴格按規(guī)定處理長、短款,發(fā)現差錯能及時匯報。四是能夠加強庫房管理,堅持鑰匙分管,明確分工,同進同出,做到“六無”標準;遵守錢帳分管和“四雙”制度,按要求做好庫房的管理工作。五是能夠嚴格按照福建省農村信用社綜合業(yè)務系統(tǒng)柜員權限卡管理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妥善保管好柜員卡和密碼,做到保管嚴密,操作合規(guī)。六是能夠不斷增強防范意識,落實“三防一保”;認真熟記防盜防搶防暴預案,熟練掌握、使用好各種防范器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保護信用社的財產安全。

三、嚴謹工作、生活作風。

在工作作風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四點:一是突出一個“實”字。工作不搞形式主義,不作表面文章;上報數字以實為本,不搞憑空捏造,無中生有;匯報工作敢說真話實話,不夸夸其談,弄虛作假,做到說話讓人相信,辦事讓人放心。二是牢記一個“細”字。細心做好大小票幣、損傷幣的兌換整理工作,做到點準、墩齊、挑凈、捆緊,及時上解;嚴格按照金庫保管制度,細心做好庫房的保管工作,確保工作無疏漏。三是做到一個“快”。完成任務不拖泥帶水,辦理業(yè)務快而不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做到一個“嚴”。嚴格執(zhí)行各項規(guī)章制度,對違反紀律的事情敢于糾正,自覺維護單位利益。

生活作風上,能夠牢記“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教導,用工作紀律嚴格約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牢固樹立“平凡”意識,忠于“平凡”崗位,保持“平靜”心態(tài),甘于“平淡”生活,勤勤懇懇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篇6

區(qū)紀委、區(qū)委組織部:

根據區(qū)紀委、區(qū)委組織部的統(tǒng)一部署,我局黨支部于X月X日召開了以加強和改進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作風建設,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為主題的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現將召開民主生活會情況匯報如下:

自區(qū)紀委、區(qū)委組織部《關于召開2002年度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fā)后,我局黨支部立即召開了支委會,認真?zhèn)鬟_了文件精神,對民主生活會召開的形式、內容、時間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每名支委成員必須嚴格按照文件規(guī)定的精神,結合工作實際,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查找自身思想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寫出個人發(fā)言材料,并希望各支委成員要充分領會文件精神,認清形勢,積極貫徹落實江總書記“5.31”講話的重要思想,逐步在我局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中形成齊心協力,顧全大局,真抓實干的優(yōu)良作風,更好地擔負起我局各項工作的重任。小陳老師工作室原創(chuàng)

9月10日上午,我局黨支部召開了由XX書記主持的支委會,支委成員XXX、XXX、XXX、XXX、XXX、XXX參加了民主生活會,會上各支委委員分別按照區(qū)紀委、區(qū)委組織部的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從思想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等方面查找不足,認真剖析和歸納,以對黨的事業(yè)負責、對工作負責、對同志負責的態(tài)度,嚴肅認真地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并對自己在近一時期的思想和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在民主生活會上,黨支部書記XX同志首先從思想、工作、領導、生活、學習五個方面進行了認真地剖析和總結,認為自身不論從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方面能夠嚴格按照黨的要求,從工作實際出發(fā),采取了座談、寫心得等方式,加強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能夠經常深入一線,了解掌握工作進展和人員思想情況,努力為職工排憂解難;注重維護班子團結,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積極圍繞實際工作有計劃地學理論、學政治、學業(yè)務,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活學活用;時刻按照黨的要求廉潔奉公,沒有消極腐敗現象。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認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習缺乏一貫性,自學主動性不強;二是對人員的思想教育需進一步加強。針對存在的問題,XXX書記提出了整改措施:一是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二是以人民滿意為根本,解放思想,銳意進??;三是從加強教育培訓入手,努力踐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隨后,XXX局長從如何對照“三個代表”,加強作風建設做了發(fā)言。XX局長認為自身能夠嚴格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自覺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指導自己的言行;能夠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任人唯賢;能夠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做好班子成員的表率。存在的問題是:首先,政治理論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其次,宣傳工作急需加強。XXX結合工作實際認為自身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兩位領導的工作,對班子的決定能夠認真執(zhí)行;能積極深入一線,身先士卒,做好人員的思想工作;主動幫助年輕同志,做好各項工作;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廉政勤政,不。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自身存在的問題,XX同志進行了認真的剖析,主要表現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上局限于老辦法,缺乏與時俱進思想;在政治理論學習上時緊時松,理論功底不扎實。XX副局長在發(fā)言中認為:自己能夠按照要求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主動做好領導助手,工作效率高;能夠堅持清正廉潔,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利,自覺抵制不正之風。XXX副局長在會上認真對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仔細總結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工作方面的成績和不足,認為自己通過黨的教育和培養(yǎng)及工作實踐,不論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距黨的要求特別是在學習方面和思想解放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自己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斷開拓工作思路,更好地為工作服務。最后,XX書記對各支委的發(fā)言進行了點評,表示對會上反映出來的問題要進行認真梳理,制定整改措施,并將民主生活會的有關情況向群眾通報,虛心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

通過這次民主生活會,使各支委成員統(tǒng)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加強了溝通,極大地增強了我局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為我局完成各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篇7

根據市委組織部關于開展市直機關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工作的要求,本人現就一年來的工作進行簡要總結和回顧,請審議:

2008年,本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要求,根據我市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發(fā)展的特點,在市紀委和委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按照職能分工、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努力創(chuàng)新、踏實工作,在各方面進一步提升、開拓、深化,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分管的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果,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部分:

一、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個人素質和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

篇8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作用

高職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y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生源復雜、思政課教學目標不明確、過于重視就業(yè)融合等因素,傳統(tǒng)教育手段影響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力度和深度?,F代教育技術的出現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新思路和更多手段,在當前的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合理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改善高職政治課堂教學就要善于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中的理念開展教學設計,把新型的師生觀念融入課堂教學。它不僅可以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科特點,充分運用大眾傳媒,電影、電視等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辟新思路,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而且啟迪和引導學生參與到分析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

2、多媒體、網絡改善政治理論教學效果

政治課的基本概念教學一向是枯燥無味,“一言堂”的授課模式使教學內容的呈現缺乏生動性、直觀性。教師在政治課教學中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適時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貼切的教學情景,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先進性。圖文并茂的講解、視頻錄像的點播,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動態(tài)化、形像化,這種教學模式給高職生帶來了全新的接受體驗,更加符合高職生的自身實際。這樣既拓寬了學生視野,又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政治理論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的一些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把雙刃劍,在思想理論課教學效率提高的同時,在教學中出現了“人灌”變成“機灌”、重感官刺激輕理性思考、重技術應用輕教學設計等問題。

1、有些人為了片面追求學生的感官刺激,一味遷就學生的獵奇心理,滿足自己的課堂成就感,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變成了視頻圖像的堆砌,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電腦灌輸的過程。

2、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努力搜集大量的視頻圖片資料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卻忽視和學生共同挖掘這些資料背后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演繹歸納總結等能力的訓練。高職學生長期接受這種直觀的知識傳授方式,慢慢弱化了抽象概括和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變得越來越“懶”。

3、教育技術不僅是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簡單的技術運用,它必須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目標相整合。有些教師只是把教育技術當成純粹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忽略了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關系的理論與實踐。

4、網絡既給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又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有些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卻疏于監(jiān)管,導致學生過分信任和依賴網絡信息,不同的輿論導向形成對學生思想的沖擊,輕者影響正常的學習,重者價值取向容易發(fā)生偏差。如何在教學中針對這些問題尋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三、使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的舉措

1、更新教學理念。教師是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關鍵,不管采用何種手段,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都是不變的法寶。

2、把握好教學當中教師位置的變化。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主體。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控制者、傳遞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這種理念的轉換,必然使各種教學手段能得到合理運用。

3、把握“適時、適度、適當”原則。思想政治教師應明確,多媒體僅僅是輔助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的手段,只有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活”在課堂。應防止過度使用多媒體、幻燈片使學生感到疲勞,把課堂變成“換湯不換藥”的“一言堂”?,F代教育技術運用于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仍離不開傳統(tǒng)的教學互動形式如辯論、討論等。分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范圍內分工協作,整合意見,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

5、充分開展課堂外教學。高職學生在校時間普遍較短,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和學生搭建對話平臺,拉近師生距離。學生遇到的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在這里可以在這里得到解答,通過與學生更多的溝通,教師也可以更多的關注到網絡以及其他新興事物對于學生的負面影響。

篇9

按照局黨委“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交流研討計劃安排,我深入學習了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和黨的紀律規(guī)定等,并圍繞自身“修身嚴不嚴”進行了重點排查。現就自己近階段的學習與思考,作一個發(fā)言。

黨的十以來,多次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他提出的“三嚴三實”明確了領導干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為加強新形勢下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皣酪孕奚怼弊鳛椤叭龂廊龑崱钡氖讞l,是對黨員干部由內而外的約束和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從政的基礎、興業(yè)的保障。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積極加強自身修養(yǎng),慎獨慎微、勤于自省,不斷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

“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對照“修身嚴不嚴”,本人進行了自我排查和反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改進:一是政治理論學習不夠。總是借口忙于事務性工作,放松了黨的政治理論的學習,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缺乏深入研讀理解,平時只滿足于讀書、看報,聯系實際深入思考不夠,沒有真正發(fā)揮政治理論的指導作用。二是深入基層群眾不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強,深入基層群眾、服務基層群眾的理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三是工作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思想和工作存在主觀性、局限性和片面性,站的不高,想的不遠,工作方法簡單,只安于表面,處理事情方法比較簡單,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工作作風還不夠扎實,對工作難點深層次的分析、思考不夠。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將時刻對照“三嚴三實”這面鏡子,著眼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嚴以修身的豐富內涵,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強化為民負責的使命擔當,樹立良好形象。

一是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堅持以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學習和運用理論,真正使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和精神追求。當前要深入學習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學習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要學習領會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按黨性原則辦事。

篇10

一、參加作風建設活動情況。

自從開展作風建設活動以來,我能夠按照縣局的安排,積極參加學習,認真查找問題。在理論學習方面,無論是縣局組織的職工大會,還是分管部門學習會,我都能按時參加,沒有缺席。除了集體學習外,個人還堅持自學。學習之后,及時撰寫心得體會。在堅持學習的同時,我還注意對照檢查內容,查找實際工作中和個人思想中的問題和不足。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力職工。

二、自查自糾情況。

(1)思想作風方面:平時忙于工作,忽視了政治理論學習,放松了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政治理論水平停滯不前,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沒有加強對新問題、新情況的思考、研究和解決;作為部門工作負責人,工作中過多的體諒一線兄弟姐妹的辛苦,對于小問題視而不見,未能嚴格按照考核標準辦理。

(2)工作學習方面:2004年8月我調入縣局,擔任同力公司會計,對企業(yè)財務相對來說我還是比較陌生,加之這個公司業(yè)務比較雜亂,為了適應該項工作需要,我除了參考有關書籍之外,還虛心請教他人。在這幾年里,我除了要搞好財務工作,我還要搞好變電站的工作,那里也有我的一份責任,最近一段時間,新變電站正在建修,為了搞好新變電站投運,局領導要求我?guī)ьI全站職工熟悉設備,并按標準化變電站的規(guī)范準備好各種資料,接受任務后,我立即進行安排部署。召開全站職工會議,傳達局領導的指示精神。號召大家要有大局觀念、全局意識,克服工休矛盾,熟悉新設備,掌握新技術。全站職工不管份內份外的工作,只要有任務,都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沒有相互推諉、相互扯皮的現象。領導安排工作時,我個人沒有因為工作任務重而挑挑揀揀,而是默默無聞,盡自己最大努力搞好工作,但是,由于本人精力有限,自身的能力和知識的局限,在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面前,有時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不能主動出擊,只能被動應付。加之既要搞好財務工作又要搞好變電站的工作,致使我承擔的兩項工作業(yè)務學習不夠。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

1、思想跟不上形勢,滿足于現狀,在理論學習中,自己沒有很好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改造主觀世界上下功夫,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信念,因此在思想上出現偏差。

2、思想認識反思不夠。平時總是認為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行,只要不違犯紀律、不犯錯誤,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滿足于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任務,對如何開拓性地開展工作研究不夠。

3、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對業(yè)務知識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導致業(yè)務能力提高緩慢。

四、整改措施

1、以學習教育為途徑,提高政治業(yè)務素質。

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縣局有關加強作風建設的指示精神,把握精神要點,提高理論素質與思想政治水平。努力鉆研政治理論和業(yè)務知識,夯實基礎、堅定信念、提高素質。

2、在強化工作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