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經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9:3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經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德育經驗論文

篇1

一、準 確

作文的本質是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表情達意。表情達意的第一要求就是準確,對作者而言,就是準確傳遞試圖表達的意愿、情感、觀點等等;對讀者來說,就是能得到準確的理解,這就是作文語言的準確性。舉個例子,“那邊來了一個人”就不是準確的語言,而“街道拐角處轉出一個披著黑色大衣的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或者“廣場對面走來一個撐著紅雨傘的三十來歲的年輕女子”的表述要比前者形象得多,真實得多,細膩得多。又如一個學生這樣表述自己對馬拉松賽跑的看法與感悟:“馬拉松是一個關于路的故事,汗水是其中的主角?!边@種形象的的表述比起滔滔不絕的說理更能給人啟發(fā),發(fā)人深省。形象、真實、細膩就是準確的具體內容。準確是作文語言的基本要求,它理應成為高一作文訓練的重點。

二、陌 生

文學語言是一種陌生化的語言,它在創(chuàng)造方式和使用方式上根本不同于日常語言與科學語言,日常語言講究通俗,信手拈來,表意即可,科學語言講求精確,文學語言往往排斥通俗,在精確之外更追求模糊、含蓄、精雕細刻,字字珠璣。這是由它們使用目的不同而決定的,日常語言的使用目的是讓人家明白你想說什么,科學語言的精準是為了還原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特點,文學語言卻不但要使人明白說的是什么,更希望所表達的東西或發(fā)人深思、或耐人尋味、或激起強烈反響,而相對陌生的語言有助于達到這一效果。比如:

“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張曉風《春之懷谷》)

這段文字中加點字是典型的陌生化語言,如果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來衡量,則純屬搭配不當,但是這是這一奇妙的“搭配不當”產生了神奇的藝術效果,試想一下,如果把“把”換成“堆”,把“笑”換成“變”,將“唱”換成“流”,將“一床”換成“一地”,將“丈量”換成“飛翔”,其藝術韻味必將大打折扣,極大地損害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陌生化的語言俯拾皆是,以課文為例:

“(康大叔)剛進門,便對老栓嚷道:‘吃了么?吃了么?老栓,就是運氣了你!’”(魯迅《藥》)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出的清香,夾雜字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魯迅《社戲》)

“老船夫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沈從文《邊城》)

“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xiāng)生意人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沈從文《邊城》)

這些加點的詞,都是相對陌生的用法。閱讀教學中都可以通過對比運用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陌生化”的理解與把握。

又比如“求學”比“學習”陌生,“途路”比“路途”陌生,“馳奔”比“奔馳”陌生,“同窗”比“同學”陌生,“壯士”比“英雄”陌生,“一江風雨”比“風雨滿天”陌生,“暴雪狂野”比“鵝毛大雪”陌生,“歲月長途,記憶是我唯一的行囊”比“回首往事,記憶中的事歷歷在目”陌生。一言蔽之,陌生化拒絕庸俗、稚嫩、老套、口號和模糊,追求優(yōu)雅、老練、新奇、實在和精準。心理學研究證明,長期使用習慣而然的東西難以引起人的有意注意。很容易被忽略或遺忘,而相對陌生的信息卻能在人的記憶里維持相當長久的一段時間。陌生化作文語言的閱讀不能一目十行,只有逐句逐詞品味斟酌才能嚼出真味;它因第一時間的瞬間新奇性引起讀者的強烈的新奇感、新鮮感,產生閱讀美感,從而使閱讀成為可能;陌生和準確必然派生出強勁的語言穿透力,直指人心,強化了表達效果。

常見的陌生化方式有:

倒裝達到陌生化,如:流淚――淚流 凄慘――慘凄冷清――清冷 痛苦――苦痛 路途――途路

組合達到陌生化,如:驚懼(驚恐懼怕)

清俊(清新俊逸) 狂暴(狂放暴躁)

使用修辭達到陌生化:

一肩風雨 一簾幽夢 風雨狂野 逃離夢鄉(xiāng) 收獲幸福

語意本身的獨特產生的陌生化:耄耋之年

陌生是作文語言的第二境界。它不僅指語言陌生也涵蓋了材料、主題、思想感情方面的陌生,它避開陳舊腐爛的材料,排斥呆板老套的主題,拒絕口是心非的矯情,從這點上看,它是新穎,但又不全是,因為新穎的重點是求新,陌生的方向是避俗,避俗并不意味著求新。舉兩個例子,物理大師霍金其人其事舉世聞名,但能夠將其作為作文材料的學生卻寥寥無幾,他們更喜歡引用的是張海迪、海倫凱勒和愛因斯坦的事跡;舉世矚目的十六大剛剛閉幕,但學生們開口閉口的仍然是“自從黨的”??梢?陌生化的材料不一定是新穎的,許多并不新穎的材料卻往往達到陌生化的表達效果,我們的學生缺少的并不是陌生化的材料和語言,他們缺乏的是有意識地去找尋、發(fā)現(xiàn)、使用陌生化語言的意識,他們那雙曾經繽紛無限充滿想象力的眼睛在鋪天蓋地的老人語言和社會性語言鐐銬的桎梏下過早地黯淡了。在這里我無意深究責任,但是,我們的老師理應肩負起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語言、品味語言、使用語言的責任,盡己所能喚起一顆顆處于語言休眠狀態(tài)的心靈。當然,我不提倡為了陌生而陌生,為了形式上的陌生而刻意雕飾語言并不足為訓。陌生化與怪誕化并不等同。

高二第一學期是進行作文語言陌生化訓練的最佳時機。

三、簡 潔

簡潔,簡單而清潔,就好比劍道,按照電影《英雄》的說法:“劍道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弊魑恼Z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雕不飾,又至工至巧,渾然天成。它不刻意追求準確、陌生,卻是既準確而又陌生的。

簡潔并不單薄,相反它豐潤而充盈。舉個例子,有人對古代的一首“制鼓歌”作了多次修改。原歌詞有16個字:“緊蒙鼓皮,密釘釘子,天晴落雨,一樣聲音”,第一次改成12個字:“緊蒙皮,密釘釘,晴落雨,一樣音”,最后改為8個字,既好記又不傷涵義:“緊蒙,密釘。晴雨,同音”。

以學生作文為例:

“從以上種種事例可以看出”改成“由此可知”,“據(jù)電視新聞媒體報道”改成“據(jù)報道”。又如下面這段習作:

“很小的時候,那時我才上小學,我就天天夢想著要去長城好好旅游一趟,過了幾年,我考上了中學后,每年暑假我都拼命纏著爸爸媽媽,要求他們讓我去一次長城,可是他們每一次都不肯答應?!?/p>

將它改成“很小的時候,我就盼望著去一趟長城,上了中學后,我好幾次向父母提出了去看看長城的要求,但總是被拒絕”就避免了羅嗦繁瑣。

簡潔自然不可強求,因為它是語言的高度凝煉和豐富,是準確和陌生涅槧之后的水到渠成,它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訓練和思考。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但是這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關于這一點,我們應明確告訴學生。

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宜開始這方面的訓練。

實踐證明這種訓練方式能夠有效地喚起學生的語言敏感性。學會從書本上、從生活中汲取語言營養(yǎng),達到積累語言、豐富詞匯的目的。

篇2

[關鍵詞] 電視 文化研究 反思與批判

20世紀以來,隨著電視的出現(xiàn)和迅猛發(fā)展,電視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圍繞電視的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電視技術的研究;二是電視傳播學研究;三是電視文化研究;四是電視經濟學研究。所謂電視文化研究,簡單來說,就是把電視當作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對其進行考察,以文化研究的原則來發(fā)掘電視與社會生活諸方面的關聯(lián)及其所能產生的意義。其主要代表流派有:法蘭克福學派的電視研究、伯明翰學派的電視研究以及后現(xiàn)代主義的媒介研究。

一、以“批判”著稱的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的主要流派之一,學派成員眾多,學科興趣也彼此不同,但在他們的著作中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那就是批判。

20世紀初期,隨著廣播、電影以及電視等電子媒體的相繼問世,一種大眾媒介文化迅速崛起。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認為這種新媒介技術能使藝術作品從少數(shù)人的壟斷性的欣賞變?yōu)槎鄶?shù)人共享,這是藝術的革命和解放,給無產階級文化帶來了廣闊的天地,由此可能導向一個民主和平等的社會。

但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們在《啟蒙辯證法》中,提出用“文化工業(yè)”的概念代替“大眾文化”,他們認為文化工業(yè)是資產階級的一種肯定性文化,是對大眾的欺騙。和本雅明看到技術的革命性不同,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尖銳地指出技術對人的控制和異化,并把對技術的批判上升到對技術理性的批判,源頭直指啟蒙運動的帶有破壞性的理性原則。在《文化工業(yè):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一文中,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指出:“如果說機遇可以使人偶然交上好運氣,那么所有電影都不過把機遇看成是電影編排的另一個側面而已。這是因為,社會的力量完全是按照合理性的方向發(fā)展的,所有人都必須成為工程師或者管理者,也正因為如此,社會已經完全喪失了理性因素,人們完全變成了社會為行使某種職能而不斷加以培訓或肯定的產物。”[1]個體的這種選擇行為看似合理,實際上已經被社會秩序合理化的觀念所控制,已經喪失了自主、能動的理性因素。當然,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并不認為媒介文化就是制造這異化的端源,端源應該是啟蒙理性自身,是啟蒙理性的技術邏輯通過媒介文化,把現(xiàn)代主體改造成標準化的人,完全喪失了個性和反思批判性。

文化工業(yè)的另一個特性是按照資本主義的商業(yè)邏輯,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廣播、電影等新媒介文化是由文化工業(yè)批量生產的、由大眾購買和消費的文化產品,為了實現(xiàn)商業(yè)利潤而盡其最大努力把人限制在片面的感望和感官刺激的范圍內。人在感性沖動的支配下,成了被欲望、享樂等生存感覺所控制的東西,人的追求僅僅就是感官滿足,霍克海默說:“文化工業(yè)對消費者的影響是通過娛樂確立起來的”,[2]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寫作的年代,技術最先進的媒介文化是有聲電影和電視,和電話、廣播比起來,它們也最能制造出迎合感性刺激需求的效果,對人的感性異化也最大。

對于法蘭克福學派對電子媒介文化的這種極端批判傾向,反對者認為“悲觀主義是法蘭克福學派倫理價值觀的最后結論。他們否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絕望和恐懼的心理看待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缺乏任何有關未來社會的積極設想。因此,他們的批判是消極的,實際上是主張倒退?!盵3]但也有人對他們抱以敬仰的態(tài)度,認為“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yè)所抱的敵視和憂慮態(tài)度中,那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文明的深刻批判精神,以及強烈探求以文化救贖人生的使命感,每每思量下來,也難叫人等閑視之。”[4]不管怎么說,法蘭克福學派把傳媒研究帶入了人文主義的軌道,建立了一套大眾媒介文化的批判研究理論,至今仍然是那些批評電視文化的思想精英們仰仗最多的理論武庫。

二、伯明翰學派的“批判”精神與研究范式的轉換

真正全面著力電視文化研究并形成規(guī)模和范式的,是發(fā)端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于1964年的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即通常所稱的伯明翰學派。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歸為三種范式。第一個研究范式是文化主義。早期的英國文化主義學者對大眾文化的看法同樣是極其悲觀的,像馬修•安諾德、艾略特、以及利維斯主義等,他們和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一樣站在精英主義的立場上,把文化看成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的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論,而大眾則是處于文化邊緣的烏合之眾,是需要啟蒙的對象。這種情況隨著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大眾文化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改變,其理論上的代言人是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論著《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中,威廉斯一反常人的觀點,認為電視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也不完全出于統(tǒng)治者維護既定社會秩序的需要,更多的是因為大眾的“個人意向”(intentions)。“個人意向,匯整以后,形成了社會的要求,預期了某種科技的出現(xiàn)。在這一個過程里,意向與需求固然會因為優(yōu)勢團體(如資本家)的塑造而變形,但也要在最小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得到其他人(如一般勞動者)的首肯?!盵5]在法蘭克福學派眼里,被控制和異化的大眾,在這里轉變成了一個個自律的個體,電視完全成了民眾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成了一種民主文化。威廉斯的樂觀的文化主義,在糾正精英主義過于狹隘的文化立場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但文化主義的發(fā)展最終導致了一種不加批判的民粹主義,使這種研究范式陷入危機。

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的第二個范式是在批判文化研究的自身傳統(tǒng)中吸收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思想而建立起來的。將阿爾都塞結構主義引入文化研究,我們看到在文化主義那里讓人樂觀的自律的主體,在這里又變成了在意識形態(tài)實踐的結構中被限制和控制的對象。在《文化研究:兩種范式》中,霍爾總結了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給文化研究所作的貢獻后,也提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及各自的弱點:一、文化主義過分強調人的能動性,結構主義過分強調人的被限定性;二、文化主義在把一切融合到“文化”中后,過分注重“經驗”在文化發(fā)展中的作用而忽視了結構性的對立和沖突,而結構主義則在解構經驗中心主義、突出結構性對立和沖突中忽視了對不同實踐的具體思考。

對以上兩種研究范式的批判,促使霍爾轉向了葛蘭西,形成第三個研究范式,即新葛蘭西派文化研究。葛蘭西的理論對電視文化研究影響最大的是文化領導權理論或叫文化霸權理論。葛蘭西看到了居附屬階層或受壓迫階層的群體,并非被動或完全被控制,而是具有一定的反抗、抵制、甚至爭霸的存在。他認為,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確保他們在社會和文化上的主導地位,不是通過武力和強制,而是通過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這樣一些“機制”、通過滲透、妥協(xié)、談判、共謀等方式,取得被統(tǒng)治階級的配合與贊同,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轉化為社會的主流觀念。而一旦有危機出現(xiàn)的時候,為了化解矛盾,掌握一定權力的階層就會采取措施并吸納對抗性因素,與敵對力量協(xié)商,甚至作出讓步。霸權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協(xié)商、不斷調整的互動過程。從葛蘭西這種霸權理論出發(fā),斯圖亞特•霍爾在其名著《電視話語中的編碼與解碼》中,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三種解碼方式,霍爾所強調的核心觀點就是,在編碼與解碼之間并沒有必然的一致性。前者固然可以嘗試“預先”選定后者,但不能規(guī)定和保證后者,因為后者具有自己的條件性。新葛蘭西派反對那些認為消費大眾文化產品的“人們”是受人操縱的“文化傀儡”。在霍爾的啟發(fā)下,以編碼-解碼的思想為核心,戴維•莫利《“全國性”的觀眾》、萊恩•昂《〈達拉斯〉與大眾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相繼問世,成為新葛蘭西派電視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論著。新葛蘭西派研究盡管拓展了研究路向,但也招致不少批評,但總體上來說,文化研究的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葛蘭西、阿爾都塞等人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極大地深化了、復雜化了傳播媒介研究,是傳播媒介研究全新的轉折點。”[6]

三、后現(xiàn)代電視文化研究中的“批判”

在可稱之為“融入后現(xiàn)代”的電視文化研究中,可謂名家眾多,其中有幾個具有范式轉換意義的人物,討論如下:

與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形成最明顯差異的自然要首推麥克盧漢。在麥克盧漢看來,無論是文化主義的研究,還是結構主義、葛蘭西派這兩種意識形態(tài)論的研究,都是對媒介內容的研究,而馬歇爾•麥克盧漢最為人知的是這樣一個發(fā)人深思的觀點,即:媒介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與文化內容有關的各種問題,而是在于傳播的技術媒介。麥克盧漢聲言,媒介就是信息。麥克盧漢強調,探究技術媒介影響人類感知的方式,才是今天媒介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論問題。他開創(chuàng)了一種把媒介技術上升到本體地位的文化研究理論。他認為:“媒介并非工具,技術的影響不是發(fā)生在意見和觀念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方式?!盵7]他指出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促成了以全球化(地球村)、信息內爆、中心消解、多元共存等為特征的后現(xiàn)代文明和后現(xiàn)代主體的出現(xiàn)。

麥克盧漢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大批后現(xiàn)代學者的贊同,如約書亞•梅羅維茨就附和說:“新媒介不僅影響了人們行為方式,而且它們最終影響人們覺得自己應該怎樣行為的方式?!盵8]戴維•莫利在《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中也有過類似的闡述:“今天,電視是最重要的電力媒介,因為它幾乎滲透了美國的每一個家庭。它使每一個收視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得到延伸。”[9]馬克•波斯特在回顧了第一媒介時代文化研究理論家的主要觀點后,也很堅定地主張在第二媒介時代一種新型的文化主體正在出現(xiàn)。

和麥克盧漢、馬克•波斯特等對新型文化的樂觀主義期待不同,鮑德里亞深刻地剖析后現(xiàn)代文化現(xiàn)象后陷入了悲觀。他認為仿像和仿真支撐著社會系統(tǒng),它“誘使人們進入幻想和迷惑的世界”,“在這個系統(tǒng)中,沒有真正的需要。真正持久的動力只不過是消費的欲望,因為不停地獲得的物品雖曾經預許但從未產生真正的意義。”[10]我們可以看到,在麥克盧漢偏離法蘭克福學派的地方,鮑德里亞經由麥克盧漢又回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反思批判立場。

同樣使用了一種后現(xiàn)代話語同時支持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思想的還有道格拉斯•凱爾納。他在《媒介文化――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一書中呼吁批判性的、多元文化和多重視角的文化研究。他明確提出:“旨在發(fā)展一種批判性的文化研究,它探究壓迫和統(tǒng)治的諸種形式,同時清晰地表述那種借以批判這些形式的規(guī)范化的著眼點?!盵11]他認為在電視文化研究中應該充分尊重和重視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性的重要價值。總之,后現(xiàn)代主義的電視文化研究是一種既建構又消解、彼此認同又互相批判、異質雜成、眾說紛紜的理論景觀。

結語:西方電視文化研究的經驗與啟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電視也邁出了艱難的改革步伐,中國電視逐漸繁榮起來,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電視的經濟屬性、產業(yè)屬性、娛樂屬性逐漸得到重視,中國電視從一元逐漸走向多元,呈現(xiàn)出無序的爆發(fā)式發(fā)展。與中國電視文化的繁榮相比,中國電視文化研究相對滯后,遠沒有形成有序的學理化的研究思路。針對中國電視文化出現(xiàn)的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新現(xiàn)象,理論界往往顯得手足無措,要么大規(guī)模引進西方的各種時髦理論,要么給出“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式的判斷,要么借用文學等傳統(tǒng)學科的理論視角來解讀,而具有中國特征、本土化品質、系統(tǒng)化、學理化的理論研究還遠未開始。

構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理論研究體系,對于推動中國電視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梳理西方電視文化研究的傳統(tǒng),可以看到西方電視文化研究具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為我所用,我們引進西方的電視文化理論,不是只要引進他們的某個結論,用他們的結論來解釋我國的電視文化現(xiàn)象,中國有自身的特殊情況,中國電視文化研究需要借鑒的更為重要的是西方的研究精神,那就是反思與批判的精神,用反思與批判的精神來分析中國的電視文化現(xiàn)象,給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解釋。

注釋

[1][德]馬科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頁。

[2] [德]馬科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4頁。

[3]榮劍:《社會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頁。

[4]陸揚、:《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第61頁。

[5][英]雷蒙德•威廉斯:《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馮建三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6]潘知常、林瑋主編:《傳媒批判理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頁。

[7]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49頁。

[8][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頁。

[9] [英]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史安斌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頁。

[10] [英]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wèi)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頁。

[11][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介文化――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60頁。

篇3

一、修辭,讓它如此美麗

修辭之于文章,猶如化妝之于女人,精典的修飾會令其光彩照人。結合具體情節(jié)運用多種修辭,讓新奇的、精妙的、華美流暢的語言源源不斷地涌出筆端,使議論形象化、具體化、透徹化,整篇文章的說理變得多姿多彩,讓讀者在語言的品讀回味中愉悅地接受你的觀點,何樂而不為呢?下面是我的學生習作中運用修辭的幾個范例,在此展現(xiàn)出來與大家共同賞評。

“劉邦雖無雄韜武略,但他卻有識別千里馬的能力?!\籌幃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有軍士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他有后盾蕭何;‘連百萬之師,戰(zhàn)必勝,攻必取’,他有大將韓信?!薄赌佩e位置》

“悠然南山下,陶翁把酒飲盞,種豆賞菊,‘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田園詩派鼻祖;悠悠西湖邊,林逋梅妻鶴子,看‘疏影橫斜’,品‘暗香浮動’,怡然自得,傳為佳話。”《莫放錯位置》

這兩段文字都使用了引用修辭格,第一段的引文皆出自課本《史記·高祖本紀》一文,這個同學對課本知識加以靈活運用,使其組成一組整齊的排比句,一氣呵成,增加了文章語言的氣勢,同時又用劉邦的成功經驗之談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大大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第二段巧妙地部分引用詩句,不僅寫出了陶淵明與林逋的特點,更增添了文章的詩情畫意和內涵,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shù)的名言警句、詩詞歌賦、古語等匯成了一條長河,在寫作中不妨擷取幾片浪花來裝點文章,使其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氛圍中說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二、細膩描述更精彩

細膩的描述并不是記敘性文章的專利,議論文中合理地使用一些細膩描述性的詞匯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朝野上下為權爭斗,陶翁種菊南山下,怡然自樂。片片是他人生的快樂,淡淡書香是他精神的寄托。當皇室燈光映照庸俗的畫作,米勒固執(zhí)的在田野里描繪豐收的農民,他的筆讓我們看到了收割燦爛金黃的農民,聽到了鄉(xiāng)村教堂悠遠的鐘聲。弘一法師遠離喧囂的塵世,古卷青燈,芭蕉夜雨;……”《回歸本色生活》

“堅守本色有時意味著遭受磨難。明清之際思想界頑固不化,在重重黑暗中李贄要求思想啟蒙的號聲驚醒了一代人,也為他招致了無法可想的折磨。然而李贄就是這樣迎著風,沐著雨,忽而淺唱低吟,忽而長嘯疾呼,所有的顛簸都在腳底起皺,所有的風云都在胸中郁積,終成就了性格一派的偉岸?!薄秷允乇旧?/p>

這兩則文字前者清雅工麗,后者沉郁清奇,然而同樣細膩的描畫,帶來同樣的文采斐然,讀來猶如睿智老人的優(yōu)雅談吐,令人禁不住拍案驚呼:原來議論文亦可如此美麗!

三、善假外物情更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幾千年前孟子如是說。議論文的語言要有文采,也可借助于外物來表意。

生命本色是什么樣的?這本是一個極抽象的東西,但小作者卻借用“綠、藍、黃、紅”這些表顏色的詞以及鵝卵石這個常見事物來展現(xiàn),加之“鮮花、掌聲、三千東流水”的對舉,在新奇華麗的預言中使生命本色面目清晰起來。

“五千年的風華絕茂陶冶了中國人的情操,華夏民族中演繹了黃河水邊恒久的一幕;商周的青銅器上記載著源源孝河的印跡;春秋儒風的一抹吹拂更掀起了久久不息的文河潮涌;秦王一統(tǒng)六合劍畢高唱了民族的凱歌;漢醫(yī)精經亦流鑄出了醫(yī)學寶典……怎能忘卻魏晉書法柳骨顏體的堅貞,唐詩彌漫縱情山水的古韻,宋詞鋪就文化青石板的絢爛;元曲婉轉洗滌茶館的幽香,還有明清小說印刊中吟唱的傲骨風氣……雖有潮起潮落的無奈與滄桑,但海鹽再老也是一種結晶,并且存有海的記憶,用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襟懷去品位中國人的記憶,中國人的性格正如一朵傲放的梅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薄吨袊耸且欢涿坊ā?/p>

你看,借助外物來表意,或形象可感,或曲徑通幽,確是提高文章精彩度的法寶。

篇4

關鍵詞: 世界圖景 語言世界圖景 Иван

一、世界圖景

世界圖景(картина мира)作為一個專門術語,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研究領域,德國物理學家赫茲(H.Herez)是最早使用這一術語的學者之一,他將“物理學世界圖景”定義為外部事物的內部形象總和,通過這些形象,采取邏輯方法可獲得關于這些事物的行為信息。此后,隨著物理學的發(fā)展,“世界圖景”這一術語逐漸進入哲學、文化學、語言學等若干學科領域并得到廣泛使用。世界圖景已成為現(xiàn)代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語言學界一般認為:“世界圖景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總和,是一個世界觀的基礎,表現(xiàn)為其攜帶者對世界本質特點的認識,是人所有精神能動性的結果?!盵1]

世界圖景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全過程,它由三個部分組成:(1)認知活動的主體,包括個體和群體;(2)認知活動的客體,包括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具體世界和抽象世界;(3)認知活動的結果,通過一定認知活動方式獲得的世界形象。

世界圖景是客觀世界在人大腦中的主觀反映,是人類關于世界的知識的總和。世界圖景這一概念是建立在人對世界的概念化和范疇化的基礎上的。在世界圖景的生成過程中,語言的作用至關重要。沒有語言,世界圖景就無法完整地表達。每一種語言都是感知與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語言,現(xiàn)實世界得以觀念化表達,從而形成使用該種語言的民族世界認知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因為不同民族所使用語言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

二、語言世界圖景

語言世界圖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最早源于洪堡特(Гумбольдт В.)提出的“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的理論假設,因此,西方學者也稱其為“語言世界觀”?!罢Z言世界圖景是世界圖景在語言中的語言化(оязыковление)、符號化、語義化表達,是歷史形成的、某一語言社團對外部世界素樸的概念及觀念認識的綜合”。[2]語言是世界圖景的主要表達手段,人的所有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需要借助語言展現(xiàn)和表達出來,從而形成語言世界圖景。語言世界圖景的形成受語言知識、文化、自然環(huán)境、社會政治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對世界的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形成的語言世界圖景也有所不同。就是說,語言世界圖景具有民族性,緊密地和民族語言、民族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附著在語言表面,通過語言反映民族文化特點?!罢Z言世界圖景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在語言中形成的結晶,語言世界圖景是指該語言民族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在語言中的集中體現(xiàn)。換句話說,語言中包含了該民族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3]比如,要表達“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xiàn)出來”的意義,漢語中我們用“雨后春筍”,而俄語中則是用“雨后蘑菇(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當要表達“膽小”的意思時,漢語我們用“膽小如鼠”,而俄語用“膽小如兔(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再比如,對同一事物“白樺樹(берёза)”,對中國人而言不過是一種普通樹木,但對俄羅斯人而言它卻可以代表對祖國的愛,指代愛情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其內涵要比在漢語豐富得多。

三、語言世界圖景理論關照下的俄文名Иван

眾所周知,俄羅斯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很多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都會從《圣經》里挑選自己喜歡的名字,或者根據(jù)孩子的出生日期來確定。Иван(伊萬,或伊凡)來源于《圣經》,本是一個猶太名字( Iōānān,Iěhō),字面意思譯為“上帝饒恕”。這是一個非常典型,同時也非常普遍的俄羅斯男人用的名字。在俄羅斯、保加利亞、馬其頓、塞爾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斯拉夫民族中都廣泛使用。同時在其他非斯拉夫民族中也有相應的形式(英語John,西班牙語Juan,意大利語Giovanni,德語Johann,法語Jean)。并且在Иван的形式基礎上構成了俄羅斯民族第一大姓(фамилия)Иванов。

1.Иван用作俄羅斯人或者俄羅斯的代稱

就如人們常常用Tommy來指稱英國或英國人,而一說到“”就想到阿拉伯人一樣,人們也常常用Иван來當做對俄羅斯人或者俄羅斯的代稱。比如二戰(zhàn)期間,蘇德交戰(zhàn),德國人就是用Иван來指稱俄羅斯人和俄羅斯。

2.Иван命運的變遷反映俄羅斯歷史

十月革命之前,Иван曾是俄羅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男人名,每1000人中就有245個人叫Иван,就是說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俄羅斯人都叫Иван,其受喜愛程度可見一斑。我們所熟知的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寧,他們的名都是Иван。但因社會政治的變化,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時期,就像要跟“舊世界”一刀兩斷一樣,人們幾乎不再使用這個名字。到上世紀60年代,每1000人中就只有3人叫這個名字了。之后情況開始有所變化,到今天,每1000人差不多有60―70個Иван,并且有繼續(xù)增加的趨勢。

上個世紀,40年代前隨著社會主義運動在蓬勃開展和作為社會主義運動主陣營的蘇聯(lián)在世界范圍內影響的擴大,20世紀下半期,在拉丁美洲很多說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國家,使用Иван這個名字成了時髦的事情。20世紀末21世紀初,由于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電視節(jié)目的影響,Иван在美國的拉丁裔甚至非洲裔移民中流行起來。但由于自冷戰(zhàn)以來產生的對俄羅斯人的敵對情緒,美國的白人對Иван這個名字卻相當冷漠,一般不會為自己的孩子使用這個名字。

3.俄語固定表達中的Иван

作為一個從基督教而來的名字,隨著使用的逐漸廣泛,Иван成為了俄語的固定表達,從而獲得了名字本身以外的意義。如Иван-дурак(或是Иванушка-дурачок),這是俄羅斯神話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個人物形象,深受俄羅斯人的喜愛。他社會地位不高,出身農民,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子,未婚。根據(jù)某些俄羅斯民間說法,名字帶上дурак這個綽號就意味著佩戴了“護身符”,可以避開“毒眼(сглаз)”??磕Хǖ膸椭?并且感謝自己的“不聰明(не ум)”,Иван-дурак總能順利通過各種考驗找到寶藏,他會戰(zhàn)勝所有的敵人,娶國王的女兒為妻,既得到了財富,又獲得了榮譽。

俄羅斯還有一種叫做Иван да Марья的花,花名的來歷也是一個很美麗的傳說。傳說有幾個版本,比較廣泛的一個是這樣的:Иван和Марья本是一對兄妹,幼小失散,后來兄妹相遇卻戀愛了,在不知道彼此血緣關系的情況下結為夫妻。上帝為了懲罰他們,就將他們變成了花。

另外,Иван還出現(xiàn)在一些成語和諺語中。例如:

Во всю Ивановскую,валять Ваньку,

Был Иван,а стал болван,а все винцо виновато.

Иван в дуду играет,а Марья вести сказывает.

Пока не знали-Иваном звали,а узнали-болваном нарекли.

С именем-Иван,а без имени-болва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Иван在俄羅斯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個名字,其意義已經不僅僅是用來命名和標記個人,而且在俄羅斯社會和文化中獲取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體現(xiàn)了俄羅斯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形成了俄羅斯民族獨特的語言世界圖景。了解俄語中某些語言現(xiàn)象中隱含的語言世界圖景,如常見名字,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俄羅斯民族,熟悉俄羅斯社會文化,對我們的俄語學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楊仕章.語言世界圖景芻議[J].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1:87.

篇5

這是索洛針對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過度地追求一般均衡和數(shù)學形式主義的抱怨。19 世紀初,托馬斯馬爾薩斯也有過同樣的批評性論述: 對我來說,現(xiàn)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存在錯誤和分歧的主要原因是近乎魯莽地簡化和概括。這是馬爾薩斯針對亞當斯密之后的古典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等人在經濟學研究中越來越追求公理性的演繹主義方法,并試圖從少數(shù)一般性命題中得出一般性結論的批評。

另一方面,大衛(wèi)休謨認識到,科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因果解釋,而一系列事實本身不可以驗證事件之間的任何因果關系。這表明了一種觀點,任何科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解釋,解釋包含了對于因果關系的理解。而任何經驗性的探索不可能自己建立因果關系,原因是不可以被察覺到的,數(shù)據(jù)不可能為我們表明原因和結果。一系列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并不必然是原因和結果的指示,相關性并不是因果關系。因果關系需要事先假設,經驗本身不能提供因果解釋??栭T格爾的觀點是,經濟學發(fā)展的初始或者全部過程都不能僅僅依靠事實。描述必須依賴于先前的理論概念,而且描述本身不能對經濟現(xiàn)實進行解釋。

一、歷史史實的重要性

亞當斯密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導致專業(yè)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財富增加。勞動分工起源于交換能力,交換能力的發(fā)展源自市場范圍的擴大。亞當斯密的這些觀點是從歷史的考察中得出的,從對學徒制的細微觀察到扣針工廠作業(yè)的經典分析,以及對貨幣制度起源的論述,都反映了亞當斯密對現(xiàn)實和歷史過程的關注。吳承明說: 早期的古典經濟學家都是結合歷史實際來提出他們的經濟理論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第三篇就是講經濟史。

馬歇爾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理論邊際效用理論的公認先驅之一,均衡價格論是馬歇爾經濟理論的核心和基礎。對于許多經濟學家而言,馬歇爾對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但人們忽視了馬歇爾對歷史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在《經濟學原理》第一版序言中,馬歇爾說:經濟學的職能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經濟事實,并用從現(xiàn)象和經驗中得來的知識,去決定各種原因的眼前和最終的結果。經濟學家格里高利曼昆在教科書《經濟學原理( 第4 版) 》前言致學生的信中引用馬歇爾的話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物的學問。

約瑟夫熊彼特認為,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shù)臍v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 包括當前) 的經濟現(xiàn)象,他說,我相信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歷史經驗。創(chuàng)新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弗弗里曼說到,熊彼特認為理論、統(tǒng)計、歷史和社會學應該卓有成效地結合起來。在《商業(yè)周期》中,熊彼特開宗明義說到,歷史對于理解我們面臨的問題具有最重要的貢獻,他在《經濟分析史》中指出,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然后是統(tǒng)計,接著是理論。張培剛在熊彼特的《經濟分析史》中譯本序言中說到: 熊彼特的著作強調并采用歷史的方法,強調追根溯源,查明來龍去脈,重考據(jù)和歷史事實,治學嚴謹,注解詳明。對于書中涉及的某人、某事、某種著述、某種學說、某種分析方法或分析工具,熊彼特無不力求對其歷史淵源和發(fā)展現(xiàn)狀,旁征博引,闡述清楚。有時在正文里不能盡其詳,則輔之以詳細的注解,務求把事實弄明白,或把問題搞徹底。

熊彼特之后的創(chuàng)新經濟學者、制度主義學者、演化經濟學者以及主流經濟學的部分學者針對新古典主義一般均衡和過度的數(shù)學形式主義,表達了對歷史過程和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演化經濟學家,歐洲老制度學派學者杰弗里霍奇遜說過,由于摒棄了以前的歷史研究傾向,經濟學在整體上變形了。它不再將重點放在對于真實社會經濟系統(tǒng)的研究上,而是追求對于個體選擇進行演繹主義的探討。

在談到新制度主義經濟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斯后期研究思想的轉變時,弗里曼說到,諾斯長期致力于研究人類歷史核心之謎,解釋不同的歷史變遷路徑,他特別注重研究制度的形成與演化。諾斯的研究主題與老一代歷史學家接近,由此使他懷疑新古典假設的適用性,并最終得出結論: 新古典假設實際上是理解制度存在、形成和演化的絆腳石。對制度的考量要求放棄過于簡化的理性原則,需要探討環(huán)境的復雜性。諾斯后期放棄了將制度視為有效經濟單位的早期觀點,也不再用簡單的交易成本模式表示制度,這樣他更接近老歷史學派。將制度納入歷史可以使我們講述的故事更為精彩,圍繞制度建立起來的經濟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副制度存續(xù)與變遷的圖畫,也就是一個演化的故事。

另外,弗里曼在他的《光陰似箭》中還部分總結了演化經濟學處理史實的問題。演化經濟學家對整合歷史和經濟學的必要性做出了響應,經濟學演化不能脫離歷史,必須將經濟學涉及的因果關系理解為復雜的決定過程而不是決定論。人為推理必須讓位于對分析和決策具體、翔實的研究和推敲,以恢復經濟學的本來面目。弗里曼呼吁要回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回歸經濟學本質,回歸古典經濟學的目的,回到歷史和統(tǒng)計方法的共同發(fā)源地。他強調經濟學不能脫離歷史,只有這樣,經濟學才能夠探究其本來目標,即處于不斷演化,不可逆轉的復雜進程中的現(xiàn)實經濟。

弗里曼直言: 歷史就是過渡,經濟學是研究過渡的科學,經濟學一開始就是并且仍將是一門歷史科學,因為只有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才能理解經濟主題,還因為經濟學與歷史學相得益彰。

二、經濟理論的重要性

中國經濟史學者吳承明說: 經濟史是研究各歷史時期的經濟是怎樣運行的,以及它運行的機制和績效。這就必然涉及經濟學理論。李劍鳴指出,現(xiàn)代史家大多重視理論對治史的意義。傅斯年、顧頡剛等學者強調史料的核心地位,但他們并不否認理論的意義。呂思勉敏銳地看到了社會科學理論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20 世紀40 年代初就強調要學習這些理論。李劍鳴強調了吸取不同學科理論知識對于治史的重要性,他說: 考據(jù)與義理并重,即在掌握翔實可靠的歷史史料的前提下,參照一定的理論和概念來闡釋史實的意義,以求得史識。史識的獲得需要理論介入,需要用理論在史實中考察,才能發(fā)現(xiàn)史識。他說,史學自身的理論資源并不豐富,需要從其他學科,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語言學中汲取理論的滋養(yǎng),以燭照史實,分析具體問題,建立解釋框架。其中,社會學理論之于社會史,經濟學理論之于經濟史等,都是很有說服力的例證。因而,要提高理論修養(yǎng),在其他學科中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包括理論知識,以求得史識。

英國歷史學家科林伍德評論說,歷史學家們滿懷熱情地投身于實證主義綱領的第一部分,從事研究他們所能確定的一切事實。結果是詳盡的歷史知識大量地增加起來,根據(jù)對證據(jù)的精確的和批判的考訂而達到一種史無前例的程度。歷史學的良心把自己認同于每一樁孤立的事實都出之以一種無限謹慎的態(tài)度。單純?yōu)榱耸聦嵍_定事實是無法令人滿意的,它的合理性的證明是遠在它自身以外的某種東西之中,那是這些已經被確定的事實所能夠做到或者是應該做到的。實證主義在它那工作的這一方面所留給近代歷史編纂學的遺產,就是空前的掌握小型問題和空前的無力處理大型問題這二者的一種結合。而且不能對這種或那種政策是一種明智的政策嗎? 這種或那種經濟體系是健全的嗎?進行判斷。

西方經濟學家在強調要重視歷史事實的過程中,并沒有否認理論的作用。亞當斯密明智地試圖將歸納與演繹進行結合。在重視經驗研究的前提下,馬歇爾認識到,獲取知識還需要額外的、理論上的努力。他說: 雖然經濟學家一定要對事實充滿渴望,但是一定不能僅僅滿足于事實。他一定要對過去能對現(xiàn)代問題直接做出解釋這樣的念頭表示懷疑。對于馬歇爾來說,歷史事實是基本的,但是它們本身并不能為我們提供答案,單純了解一系列的事實并不能解釋任何問題。事實本身是靜默的。觀察本身并不能直接揭示事物的原因,它只能發(fā)現(xiàn)一系列事物。在經濟或社會問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件事情的絕對先例。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是如此多變,每一個事情都是眾多原因的復雜結果,這些原因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以至于過去絕不會為未來提供簡單的、直接的參考。

馬歇爾認為事實不能自我解釋,經濟學不能僅僅靠事實前進,他承認經濟學不可避免地會利用一些普遍的原理和概念。同時,馬歇爾把經濟理論中心的、普遍的內核看為不是具體事實本身,而是發(fā)現(xiàn)具體事實的工具。

三、經濟理論和概念作為分析工具的重要作用

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論述了理論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科學的經濟學家在于掌握三類技術: 歷史、統(tǒng)計和理論。當他在講到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shù)臍v史感或所謂的歷史經驗時,他在其后的注釋中明確解釋說: 這樣說并不會使下面將要解釋的理論成為不可能的東西或無用的東西經濟史本身就需要理論的幫助。但熊彼特給理論打上了引號,意指有別于其他人的先驗性假設的理論概念。對于熊彼特,經濟理論是所有的概念( 例如: 邊際替代率邊際生產力乘數(shù),加速因素) 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方法,是這些零星用具的總和( 包括關鍵性有用的假定在內) ,是一個工具箱,用以解釋和闡發(fā)歷史史實。

這種觀點類似于約翰??怂乖凇督洕防碚摗分杏嘘P歷史和理論的論述,許多人說理論和歷史是對立的,情況最好也不能兼而有之;一個歷史學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論術語來進行思考,或者頂多承認他可以利用某些不相連貫的理論作為前提來解釋某些特定的歷史過程,僅此而已馬克思從他的經濟學中確曾得出某些總的概念,他把這種概念應用于歷史,因此他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的模式在歷史以外得到了某種支持。

霍奇遜在《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 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一書中指出,任何事實陳述的建立都需要概念和理論,任何科學解釋都包含關于因果關系的假設,而這是在經驗數(shù)據(jù)中找不到的,它們必須被事先假設,經驗數(shù)據(jù)本身不能提供因果解釋。他在總結自己的論點時提出,科學不能僅僅是對經驗細節(jié)的描述,描述自身,不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總是要運用理論和概念??茖W不可能在沒有一些一般性或者普遍性陳述和原理的情況下前進。解釋真實因果機制的解釋性統(tǒng)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目標。這里,霍奇遜的觀點強調了理論知識作為對史實進行闡發(fā)的邏輯框架作用以及概念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離開某些較為一般性的概念,我們就無法討論一個特定的社會經濟系統(tǒng)。在任何涉及延綿的歷史研究中,使用一些非歷史的理論概念是不可避免的。針對德國舊歷史學派的部分學者在研究中僅關注經驗現(xiàn)實的方法,霍奇遜評論說: 由于偏好對于特定現(xiàn)象做簡單描述而拒絕理論,這種生硬地訴諸歷史事實的方法,典型地出現(xiàn)在許多舊歷史學派經濟學家的著作中。他們認為單純描述具有可行性,似乎事實本身就能夠自我解釋一樣。但是,如果之前沒有概念框架和理論知識基礎,做出這種描述也是不可能的。

在總結舊歷史學派在方法論問題上的失敗中,霍奇遜總結性地指出,所有對事實的描述都是充滿理論的,所有的描述都要運用先前的理論和概念框架,如果沒有一些先前存在的概念框架,就不能確定任何事實,就不能進行識別和分類,也不能賦予它們任何意義。而且,如果沒有因果關系假設,那么對任何現(xiàn)象都不會有足夠的科學解釋。

卡爾門格爾指出,在經驗現(xiàn)象能夠被描述或理解之前,理論框架和概念工具是必要的; 龐巴維克談到: 如果不稍微談到一般性的理論和概念前提,我?guī)缀醪豢赡芫鸵粋€經濟問題做出報告,更不要說討論它了。

四、經濟史中的史論結合

吳承明指出,史料考證過程中,綜合觀察在于判斷吾人可認識事實間之關系,以及其與演化上之整個及一般間之關系,免致忽視極有價值之史料或誤采不良之史料。侯外廬于其書自序中說他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有三個步驟: 第一是花費精力研究理論,得出答案; 第二是謹守考據(jù)辨?zhèn)畏椒?,訂正史? 第三是將史料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統(tǒng)一成文。吳承明指出,歷史學的首要任務是探求歷史的實況,史料考證和文本詮釋都十分重要。

但歷史學不是史料學,理解歷史還需要理論,須借助于抽象思維和理性判斷,用科學方法分析歷史是完全必要的。他認為,在經濟史研究中,一切經濟學理論都應視為方法論,任何經濟學說,在歷史長河中,都會變成經濟分析的一種方法。他說,史無定法,要根據(jù)時空條件,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史料的可能,選用適當?shù)慕洕鷮W理論作為分析方法。針對如何運用理論,他說: 任何經濟學理論都要假設若干條件或因素是不變的或者略去,否則不能抽象出理論來。這種假設是與歷史相悖的,因而,應用時必須用歷史學的特長來規(guī)范時間、地區(qū)特點和考察范圍,使理論在小環(huán)境內起分析方法的作用。

馬克斯韋伯倡導為了研究經濟現(xiàn)象,有必要吸收借鑒大量學科和分支學科,用理論概念來理解和解釋社會經濟現(xiàn)象。張培剛在熊彼特的《經濟分析史》中文版序言中還提到,在熊彼特的其它幾本最有代表性的圍繞創(chuàng)新理論而建立他自己的學說體系的著作,即《經濟發(fā)展理論》《商業(yè)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這三本著作里,熊彼特都明顯地采用了歷史分析方法,并始終意圖把歷史分析和理論分析二者結合起來。這種意圖和作法,在《經濟分析史》里以及在傳記著作《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里,也是有明顯的體現(xiàn)的。熊彼特總是試圖把不同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同分析工具的產生和運用,與各自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和背景聯(lián)系起來??傊?,熊彼特無時無刻不是試圖把歷史的發(fā)展和理論的探究二者融合在一起。

李劍鳴指出,如何處理理論與歷史的關系,具有方法論的意義,以史實俯就原理,不是歷史研究的正途,理論只是史家用來關照歷史的工具,而不是歷史本身的一部分。運用某種理論,其目的在于尋找最佳的切入點,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史實的意義,建構敘事的框架。因此,理論必須服從于歷史解釋的需要,而不能讓歷史來遷就理論。他總結說: 在處理論和史的關系時,最好是史論結合,切忌生搬硬套,堆砌概念。歸根結底,在史論關系中,史是基本的和核心的,而論則依附于或服務于史,論必須與史實密切結合在一起。

五、結語

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s English-language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from the economic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hetorical organizations used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 The corpus consists of 40 abstracts published in 2008 from two economics journals: Jingjixue Jikan, edited and published in China 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respectively.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differences emerged in terms of the frequencies of the units, the sentence length, and the lexical bundles. The result shows potential for the teaching of ESL writing in academic setting.

關鍵詞:英語論文摘要;跨文化;體裁分析;經濟學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cross-cultural;genre analysis;economic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177-02

0引言

學術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文章的錄用與否、信息檢索以及同行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傳播。同時,許多國際著名期刊都接受英語寫作的文章,因此,學術論文英語摘要對于研究者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論文摘要作為一種體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征。英語論文摘要的跨文化和跨學科特征日益受到應用語言學界特別是專門用途英語研究學者和教師的關注。本文通過自建的80篇經濟學類英語學術論文摘要語料庫,采用體裁分析的理論,對比分析了中美兩本經濟學期刊摘要在跨文化視角下的宏觀結構特征,豐富了體裁分析的實證研究,同時以期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供依據(jù)。

1研究背景

自從John Swales將體裁這一概念作為學術語篇分析的工具,體裁分析法就受到應用語言學界以及EAP和ESP教師和研究者的廣泛應用(Brett,1994;Holmes,1997;Nowgu,1997;Posteguillo,1999; Swales,1990)。近年來,由于摘要體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于摘要的研究就引起了學界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其中,關于特定領域中的摘要的重要研究有Salag-Meyer (1992;1994)對于醫(yī)學摘要的研究,Gibson(1993)對于信息與圖書館科學領域論文摘要的研究,以及Santos(1996)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研究。另外,還有部分研究涉及到跨領域的研究,如Hyland(2000)研究了1997年8個不同領域論文的800篇摘要,Samraj(2002)研究了野生動物行為領域論文和生物保護學領域的論文摘要,以及Dahl(2004)研究了經濟學和語言學領域的摘要的個人與宣傳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少數(shù)關于摘要的跨文化對比研究。例如,Martin(2003)研究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論文摘要,Bonn & Swales(2007)研究了英語和法語的語言學類的論文摘要。鑒于此,本研究對比分析跨文化視角下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摘要其宏觀結構的特征。

2研究方法

摘要的宏觀結構可以分為兩類:IMRD結構(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多用于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s)中;CARS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多用于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s)中(任再新和馬靜,2008)。本文對于摘要宏觀結構的分析采取的是前者。但是,本研究基于前人對于摘要的宏觀結構分類,發(fā)現(xiàn)經濟學論文摘要的最后一部分應當稱為Conclusion(表1)。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于2008年發(fā)表的中美兩本經濟學權威期刊論文摘要各40篇。這兩本期刊名為:經濟學季刊(CEQ)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語料的選取充分考慮到可比性原則的諸因素如時間,體裁,語言等等。

3研究結果

摘要的基本數(shù)據(jù)特征(表2)顯示中國學者的英文摘要總字數(shù)和平均字數(shù)偏少;句子個數(shù)和平均每句字數(shù)也同樣少于國外同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表3)英語摘要在兩本期刊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部分是Introduction和Result,這也符合國內期刊(CEQ)的基本數(shù)據(jù)特征,即平均句子數(shù)為兩個。雖然國外同行會省略如Method部分,但是國內學者則更甚,會略去Method和Conclusion兩個部分。這一現(xiàn)象與我們的觀察(表4)高度吻合。美國期刊(QJE)的摘要通常會以完整的IMRD結構出現(xiàn),而國內期刊(CEQ)出現(xiàn)兩個和三個部分的摘要占所選摘要的大多數(shù)。

此研究結果表明,國內學者的英語摘要在宏觀結構的安排上受到了本族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中國學者會將兩個部分混在一個英語句子中表達,使得摘要的句數(shù)偏少。例如:

Using a firm-level data set for 1998 and 2005 including all of China's "above designated size" enterprises that together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perc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outpu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ree issu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derived from the Austrian School, this paper connects the creation of entrepreneurs to the contracts that entrepreneurs obtai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udies how these contract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不注重英語科研論文的邏輯性,省略重要的摘要組成部分如Method部分等。例如:

We establish five facts about prices in the U.S. economy: (1) For consumer price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nonsale price change is roughly half of what it is including sales (9-12% per month versus 19-20% per month for identical items; 11-13% per month versus 21-22% per month including product substitutions). The median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for finished-goods producer pric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nsumer prices excluding sales. (2) One-third of nonsale price changes are price decreases. (3) The frequency of price increases covaries strongly with inflation, whereas the frequency of price decreases and the size of price increases and price decreases do not. (4) The frequency of price change is highly seasonal: it is highest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then declines. (5) We find no evidence of upward-sloping hazard functions of price chang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We show that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acts are consistent with a benchmark menu-cost model, whereas the fourth and fifth facts are not.

4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經濟學期刊英語論文摘要的宏觀結構,發(fā)現(xiàn)了兩類摘要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是受到各自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摘要提供參考,并為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些依據(jù),同時,豐富了體裁分析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writing abstracts. (1979). New York: American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

[2] Bhatia, V. K. (1993). Analysing genre:L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3] Bonn, S. V., Swales, J. M. (2007). English and French journal abstracts in the language sciences: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6:93-108.

[4] 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47-59.

[5] Dahl, T. (2000). Lexical cohesion-based text condensation. An evaluation of automaticallyproduced summaries of research articles by comparison with author-written abstracts. Dr. art. thesis, University of Bergen.

[6] Dahl, T. (2004).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mentative abstracts. Akademisk Prosa, 2:49-67.

[7] Holmes, R. (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321-337.

[8] Hyland, K. (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London: Longman.

[9] Martin, P. M. (2003). 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2:25-43.

[10] Now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2):119-138.

[11] 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English forSpecificPurposes, 18,(2):139-160.

[12] Salag-Meyer, F. (1992). 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1,(2):93-113.

[13] Salag-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3,(2): 149-170.

[14] Samraj, B. (2002).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abstracts: The case of wildlife behaviour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 J. Flowerdew (Ed.), Academic discourse (pp. 40-56). Harlow, UK: Pearson Education.

[15] Santos, M. B. (1996). 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Text, 16,(4):481-499.

[16] 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體驗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206-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體驗式學習方法,是加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作用的發(fā)揮,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促進小學生利用適合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親身參與學習活動,體驗小學語文學習。體驗式學習方法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習得新技能。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體驗教學法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氛圍。加強體驗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小學語文學科改革的必要之舉。

一、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特點分析

小學語文體驗性教學活動,不僅關心學生語文學科知識的掌握,更關注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主體性

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學科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 學習活動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情況與掌握程度。課堂不再是教師單方面?zhèn)鬟f知識的課堂,更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課堂。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還要加強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基本意義的同時,了解更多的深層意義,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2、體驗性

體驗性是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活動的根本性質。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融入教師的教學活動中, 深刻體驗教學活動。學生不需要借助任何事物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而是自己參與知識的開發(fā)與探究,直接獲取學科知識。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需要將真情投入學習活動中,加強師生共鳴,從而強化學習效果。

3、娛樂性

寓教于樂,是一個科學且現(xiàn)代化的教學觀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對于課堂教學活動趣味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轉化,讓學習活動像娛樂活動一樣具有吸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更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調動,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動者,自主獲得語文學科學習方面的樂趣。 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更能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分析

加強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實施, 需要學校的重視、支持和教師的努力。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現(xiàn)需要得到體驗性學習方法落實的支持,下面我們就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1、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激發(fā)學生熱情

傳統(tǒng)枯燥的語文課堂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光看課本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講可謂是一種折磨。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小學生會出現(xiàn)走神與思維停滯的情況,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成功進入語文學習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加強體驗式教學活動的實施,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真實化與情境化,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小學語文課堂枯燥的現(xiàn)狀。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營造靈活生動的氛圍,調動小學生的多個感官,促進小學生積極融入。一個有效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融入學習活動中,親自感受課本內容,與文字進行有效互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愉悅之感。加強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感及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2、給小學生獨立實踐的機會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中的喂食者,小學生則像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幼崽,教師強制性地進行灌輸,學生完全服從式地接受,讓小學語文教學死氣沉沉。只有小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才具有學習與掌握新知識的積極性。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的今天,教師應當讓學生加入到知識的開發(fā)與學習中去,給小學生機會在課堂中表達見解。教師要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感受課堂氛圍的開放性與輕松性,從而促進和諧人文學習氛圍的形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新課文的學習,科學合理的課堂實踐活動是實施體驗性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小學生感性認知學習內容,自然消化課堂教學重難點。

3、加強體驗式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

篇8

論文提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fā)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lián)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qū)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qū)域經濟監(jiān)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wěn)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fā)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tǒng)模型為系統(tǒng)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fā)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xiàn)。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chuàng)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fā)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xiàn)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fā)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已經深入了許多。所謂的第三代模型將貨幣危機看作是一國的資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關注對一國債權的結構,因為它會影響金融危機的風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短期債權人,能夠突然撤回債權,從而導致該國外匯和流動性的急劇短缺,從而觸發(fā)貨幣或金融崩潰。

廣而言之,第三代模型已經注意到資產負債表效應對貨幣目標可持續(xù)性的重要影響。這方面的文章認為,資產負債表的不匹配會迫使銀行或公司快速產生外匯需求。當很大一部分金融部門或者公司部門都有外匯需求時,匯率就會面臨壓力。但匯率貶值時,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或企業(yè)為了應對無止境的頭寸需要而尋找外匯,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出,引發(fā)貨幣危機。

(二)銀行危機理論。銀行業(yè)的困境有兩個:一是單個銀行困境;二是系統(tǒng)性銀行困境。有關第一種類型銀行困境的原因,理論上更多地是從微觀角度展開研究。一些主要發(fā)達國家使用的實證模型廣泛運用這一理論來預測金融困境。單個銀行困境可以導致系統(tǒng)性銀行困境。Chari和Jagannathan(1988)的模型假定銀行危機是這樣的誤解造成的:沒有信息來源的存款人錯誤地認為,其他提取存款是因為一些有關銀行資產的不利信息而行動的。

危機的另一個傳播機制是通過銀行間存款進行傳導。單個銀行困境的溢出效應通過同業(yè)拆借可以影響整個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的規(guī)模、銀行間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功能等因素將決定傳染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型市場中的銀行風險更大。

決定銀行體系困境的重要微觀因素是一國整體制度框架的質量。由于道德風險、信息披露有限、公司治理框架薄弱、存款保險過度或者監(jiān)管水平低所導致的市場紀律差,是決定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銀行管理的質量以及脆弱性積累的關鍵因素,這些都會引發(fā)系統(tǒng)性銀行危機。在系統(tǒng)層面上,宏觀經濟因素——對利率的沖擊、匯率貶值、商品價格的沖擊、經濟增長減速和資本外流——也是危機的重要決定因素。

二、預測金融危機

(一)開發(fā)早期預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發(fā)生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國家損失慘重——由危機溢出效應而影響的其他國家受損也特別嚴重。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以來,已有93個國家發(fā)生了100多次系統(tǒng)性銀行危機事件(Caprio和Honohan,2001)。從公共部門解決危機的成本來看,其中約有18次危機(均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的成本達到了危機發(fā)生國GDP的10%或更多。根據(jù)貨幣基金組織199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一國在銀行業(yè)危機爆發(fā)后需要約3年時間才能使產出恢復到正常趨勢,平均累積產出達GDP的12%。

危機還有“傳染”的特征。即使是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經濟體中發(fā)生的金融行業(yè)嚴重問題也會有廣泛的溢出效應。若世界某地發(fā)生了貨幣危機,其他國家(經濟體)遭到投機性沖擊的概率上升7%,即使相關國家對其政治經濟基本因素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二,簡單觀察貨幣風險及違約風險的傳統(tǒng)市場指標往往不能獲得多少關于即將發(fā)生危機的預警信號。目前的證據(jù)表明,在亞洲金融危機的發(fā)展過程中,利差和信用評級等指標的表現(xiàn)令人失望。研究表明,3個月期限的離岸證券利差這一指標沒能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困境發(fā)出預警。也就是說,這類指標不是平坦就是下降,只是對泰國給出了斷斷續(xù)續(xù)的信號。

在新興經濟體中,預測單個銀行困境和破產也存在一些問題。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一些國家的銀行困境,結果表明,傳統(tǒng)的銀行脆弱性指標,如資本資產比率、凈邊際利潤率、營運成本與資產的比率、流動比率等,在找出有問題銀行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CAMIL類型的比率——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穩(wěn)健程度、收益、流動性——將不能預測單個銀行是否要陷入困境??偠灾?僅僅集中精力于一個或者兩個“包治百病式”指標的“廉價做法”不太可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早期預警系統(tǒng)。若投資于一個綜合的早期預警系統(tǒng),則更可能獲得成功。

(二)早期預警實驗的一般規(guī)則。第一,在金融危機起源中尋找系統(tǒng)性模式意味著不能局限于最近的一次危機(或者一系列危機),而是要研究一個更大的樣本。否則,在重要因素與不太重要因素之間進行區(qū)分就可能會有太多解釋,或者所得出的最后結果經不起更多實際經驗的檢驗;第二,要像關注貨幣危機一樣關注銀行危機。關于金融危機先行指標的文獻大都涉及貨幣危機。然而,發(fā)展中國家銀行危機的成本比貨幣危機成本更大。銀行危機似乎是引致貨幣危機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第三,盡量使用比較廣泛的早期預警指標集合。因為在新興經濟體中,金融危機的根源很多,因此需要大量指標來反映潛在風險源;第四,采用樣本外檢驗來判斷先行指標的有用性。一個模型的樣本內表現(xiàn)會使人們樂觀地誤以為模型在樣本外也能表現(xiàn)良好。

(三)早期預警實驗中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通過實際數(shù)據(jù)的運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從早期預警模型中獲得了一些實證結果。下面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發(fā)現(xiàn):(1)新興市場中,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在爆發(fā)前都有征兆,有些現(xiàn)象有重復發(fā)生的行為特征;(2)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利用月度數(shù)據(jù)對銀行危機進行準確預測的難度要大于貨幣危機。在樣本內,銀行危機的平均噪音信號比貨幣危機的要高;同樣,在樣本外,該模型對貨幣危機的預測表現(xiàn)也比對銀行危機的預測表現(xiàn)要好很多;(3)對于貨幣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實際匯率(相對于趨勢)的升值,而對于銀行危機來說最好的月度指標是證券價格的下跌、出口的下降、M2與國際儲備比率的偏高以及經濟衰退;(4)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最優(yōu)先行指標之間既有很多共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因此應單獨考慮這兩種危機;(5)在預測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方面,信用評級變化的表現(xiàn)比經濟基本因素中較好的先行指標的表現(xiàn)要差很多;(6)先行指標的樣本外檢驗結果一直是令人鼓舞的——至少在貨幣危機方面是這樣;(7)國家間危機傳染效應表明,在理解新型市場發(fā)生貨幣危機的脆弱性時,要更加關注國家特有的經濟基本因素。

三、總結

國家應該預期到未來的金融危機,并為此做好準備。為了限制金融危機的風險和實際危機的沖擊效應,需要對脆弱性和金融風險進行實時監(jiān)測。這可以通過運用設計良好的分析和預測框架——早期預警系統(tǒng)經常對金融穩(wěn)定進行評估來實現(xiàn)。一定的危機應急計劃也很有用,特別是如何應對早期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的計劃。因為最初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經常決定是否會產生更加系統(tǒng)性的銀行危機。然而更重要的是,國家要不斷改進其整體激勵框架,以使私人部門的金融機構及企業(yè)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風險。這需要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包括適度的匯率管理,并確保實現(xiàn)金融部門和公司部門穩(wěn)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

主要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詩經》;今文經學;古文經學;今古學

中圖分類號:1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4)05-0070-04

在現(xiàn)代《詩經》研究中,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劃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框架,它認為《毛詩》屬于古文經學,《魯詩》、《齊詩》和《韓詩》等三家詩屬于今文經學,它們在漢代斗爭激烈,處處立異。這種理論框架對于認識《毛詩》與三家詩的區(qū)別很有意義,但是對于認識它們的相同之處和進一步深化《詩經》研究卻有著消極影響。

一、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理論視閾

古文與今文本指書寫文字的不同,古文經就是用古文字書寫的經書,是先秦舊典;今文經是用今文字書寫的經書,是西漢初年用當時文字隸書所改寫的經書。這兩對概念在西漢初年就已形成,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作為兩個學派的概念是在清朝后期形成的。大致濫觴于清初,發(fā)明于廖平。康有為、皮錫瑞等許多學者鼓吹這種觀點,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一些現(xiàn)代學者的繼承和闡述,逐漸代替了傳統(tǒng)經學研究中“漢學”、“宋學”分野的基本格局,成為研究古代經學的主要理論認識框架。

關于清末學者論述的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區(qū)別,周予同先生曾經歸納為13個方面,總的來說,“他們的不同,不僅在于所書寫的文字,而且字句有不同,篇章有不同,書籍有不同,書籍中的意義有大不同;因之,學統(tǒng)不同,宗派不同,對于古代制度以及人物批評各各不同,而且對于經書中的人物,孔子,各具完全不同的觀念”。書籍不同,學統(tǒng)不同,宗派不同和制度不同成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個學派差異的主要內容。兩漢博士學官及其所傳授的經書是今文學派的代表,而民間傳授的《毛詩》、《周官》、《左傳》、古文《尚書》則為古文學派。從時間上來看,前漢主今文說,講微言大義;后漢主古文說,詳在章句訓詁。劉歆是由今文學派向古文學派轉變的關鍵性人物。至于兩派的關系,它們互相爭斗,勢同水火。關于傳授學統(tǒng),今文學派“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淵源清晰準確,所以非??煽?。清末學者很多像廖平、皮錫瑞一樣,認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漢代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流派的劃分及其斗爭的秘密,為經學研究開辟了康莊大道。但我們細讀有關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流派劃分的著作,發(fā)現(xiàn)他們對于流派的劃分和論述卻充滿了矛盾。盡管這樣,今文經學派與古文經學派的劃分作為一種認識理論框架卻已深入到我們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中。

這種認識理論框架對于我們了解和認識漢代經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不過它過度強調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對立性和斗爭性,而忽視了其復雜關系。這與漢代經學學術研究的實際狀況有所偏差,對我們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消極影響。錢穆、徐復觀、李學勤等先生先后指出過這種消極影響,但這些先生的觀點在《詩經》研究中反響并不大,今文學派與古文學派壁壘對立的理論框架的影響依然很深。

二、今古文與四家詩

雖然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理論的主要內涵在于經義解說的不同,但今文、古文字體的差異卻是其理論的基礎要素。我們先來看一下經學傳授的文字問題。

在西漢初的經學傳授中,無論是學官的還是流傳民間的文本都存在著由古文或小篆改為今文隸書的情況,此改寫過程在文帝、景帝時已結束。王國維說:“夫今文學家諸經,當秦漢之際,其著于竹帛者,固無非古文。然至文景之世,已全易為今文。于是魯國與河間所得者,遂專有古文之名矣?!濒敼鯄目鬃诱?,得古文經《逸禮》、《書》等,河間獻王也得古文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等。由于當時經傳全部改寫為今文,所以《史記》、《漢書》等文獻特別注明這些書籍為“古文”?!肮盼摹敝诖水a生。王氏的這種推測合情合理。對于《詩經》的傳授來說也是如此,在漢景帝時期,不僅三家詩,就是《毛詩》,其文本應該都已經改寫為今文隸書。《史記》記載,孝文帝時朝廷聽說伏生能治《尚書》,使晁錯前往學習;鄭玄《尚書傳序》說伏生傳授《尚書》的一個困難就是“重以篆、隸之殊”,伏生是秦博士,可以看出,秦代博士經書用的是秦統(tǒng)一的文字小篆書寫,伏生在教授時改寫為隸書。當然,秦國統(tǒng)一文字后其文獻用小篆來寫,當時還存在著大量的東方六國的古文文獻,即使在焚書之后也有許多古文獻遺留下來。漢初經學傳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小篆或古文改寫為隸書。這對于《詩經》、來說也是如此。對于三家詩來說,它們最晚在立為學官后改寫為隸書。

對于《毛詩》來說,在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論域中,《毛詩》屬于古文經學,那么其書寫文字就是古文。文獻中對于《毛詩》是古文的說法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漢書?藝文志》中,《毛詩》很明顯已是今文字書寫的了?!稘h書?藝文志》的書寫體例是先列經書,古文經書在前,且注明“古文”;今文經書在后,因為當時書寫字體為隸書.所以不著“今文”二字,經書的傳記等研究著作羅列在后。《毛詩》在“詩類”目錄中列在最后?!啊睹姟范啪?。《毛詩故訓傳》三十卷”,不注明古文,從《藝文志》的書寫體例上來看,它已不是古文。王國維、徐復觀先生對此都有論述。王國維指出:“《河間獻王傳》列舉其所得古文舊書,亦無《毛詩》。至后漢始以《毛詩》與古文《尚書》、《春秋左氏傳》并稱,其所有并稱者,當以三者同未列學官之學,非以其同為古文也。惟盧子干言‘古文科斗,近于為實’,而下列舉《毛詩》、《左傳》、《周禮》三目。蓋因《周禮》、《左傳》而牽連及之,其實《毛詩》當小毛公、貫長卿之時,已不復有古文本矣。”河間獻王為漢景帝第三子,毛公為其博士,《毛詩》最遲在此時改寫為今文。這一派的《詩》為什么稱作《毛詩》應與小毛公毛萇有關,與大毛公毛亨無關?!稘h書》說:“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卑喙檀宋木褪墙淮睹姟穾煼ㄓ哨w人毛公確立,但是班固并沒有說毛公的名字。鄭玄在《箋》中以《故訓傳》為毛萇作,在《詩譜》中又以毛亨作《故訓傳》,關于《故訓傳》的作者鄭玄不能確定,而且毛公成了大毛公和小毛公兩個人。后來。陸機和徐整繼承這種觀點,認為毛公有兩個人,魯人大毛公亨和趙人小毛公萇,且都認為毛亨作《故訓傳》教授毛萇?!遏斣姟?、《齊詩》、《韓詩》三家詩的命名都跟博士學官、傳授和對《詩》注解即師法的確立有關。我們認為,《毛詩》的形成與得名應與三家詩相似,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雖不是漢庭學官,但他是諸侯學官,是《毛詩》師法的確立者,《毛詩》之“毛”即指毛萇,《故訓傳》也應為毛萇所作。

我們說,《詩經》在文帝、景帝時已改寫為今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jù),那就是1977年安徽省阜陽市出土的漢簡《詩經》,埋藏時間為文帝十五年,其文字為隸書。文字、篇章順序與《毛詩》和三家詩都有所不同,生、韓自強兩先生認為它應該是沒有被《藝文志》收錄而流傳于民間的一家,李學勤先生推測可能是楚國地域流傳下來的另一種本子。漢文帝時期,民間的《詩經》都已用隸書書寫,學官中的《詩經》更可想而知了。

西漢末年,古文在經典的意義上由泛指六藝為基礎的儒家經典文獻變成專門指代孔壁之書,即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出的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和《孝經》等,尤指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和《禮記》都沒有立為學官,由于《左傳》、《周官》、《毛詩》等經也沒有立為學官,人們往往把它們看作同一類經典。

三、今古學與四家詩

漢代經學除了今、古文問題,還有今學、古學的問題,兩者關系復雜。今古學是在西漢后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施行之后,經學經過長期發(fā)展后而產生的兩種觀念。

《史記》中的“古文”大致有三種含義。一指文字字體;二指一種學統(tǒng)或流派;第三,“古文”既指一種學術傳統(tǒng),也指經典著作。這一經典系統(tǒng)包括《詩》、《書》、《春秋》等經書及其相關文獻,是周朝禮樂制度的體現(xiàn),也包括記載孔子弟子的文獻,作為史料,它也是最可靠的。西漢初期,“古文”作為學派意義是與百家言相對的,當時沒有什么“今文”學派,他們不是一對相對立的概念,到了東漢古文與今文在學派意義上作為一對對立概念只局限于《尚書》研究。

兩漢之際,經學研究中產生了今學與古學兩種觀念,并成為東漢經學研究的重要分野。古學與今學的內涵可以從多方面來看。從經典上來看,古學的經典包括古文《尚書》、《左傳》、《毛詩》、《周禮》等,今學的經典包括今文《尚書》、《公羊傳》、《韓詩》、《魯詩》、《齊詩》、大小戴《禮》等。這在許慎《五經異義》中是非常明顯的,前者多冠以“古”字,后者多冠以“今”字,以示區(qū)別?!逗鬂h書》中,古學的概念也與這些經典聯(lián)系在一起,今學經典全是博士學官所授,而古學則為民間傳授經典,所以今學與古學可以指代博士學官與民間的經學研究。由于古學和今學的經典不一樣,所以因經典的解說也就自然形成了兩種學統(tǒng),即博士學官派和民間經學派。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在古學設立博士學官的問題上意見相左,不斷斗爭,但在學問上并不是壁壘森嚴,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借鑒,互相闡發(fā)。東漢時期,無論是今學家還是古學家,對五經都有深入研究,甚至可以說兼收并蓄。今學和古學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研究方法和風格上。今學以章句學為代表,文辭細碎繁冗,涉及讖緯,講究家法;古學則注重古文字研究,側重于從文字訓詁,追求古義,講究圓通。錢穆先生把章句和讖緯作為今學的兩個重要因素可以說抓住了要害。當然他們在研究方法和風格上的這種區(qū)別不是絕對的,他們也是相互影響和互相滲透的。今古學的內涵非常豐富,涉及的問題也非常復雜。今古學的區(qū)別正是清末學者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理論形成的基礎,不過這一理論框架過度強調了今古學的區(qū)別性和斗爭性,而忽視了其共同性。

東漢的《詩經》研究當然也是伴隨著今古學觀念的形成而展開的。大致說來,齊魯韓三家詩屬于今學,都是博士學官,是國家開設的課程;《毛詩》屬于古學,不是博士學官,是民間經學的內容。這并不意味著,博士學官不學習《毛詩》,民間《毛詩》傳授不學習三家詩。在研究方法和形式上,《毛詩》有訓詁、有傳,在傳承中基本按照這種文體發(fā)展,而齊詩、魯詩、韓詩在訓詁、傳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章句?!稘h書?藝文志》錄“《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后漢書》說:“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苯駥W三家詩有章句之學。章句的形成與博士學官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毛詩》的傳授遵循著早期“師法”,而齊、魯、韓三家詩并沒有嚴格地遵循“師法”。這與皮錫瑞所說的“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的結論有所不同?!稘h書》說:“申公獨以《詩經》為訓詁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薄皾h興,魯申公為《詩》訓詁,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魯詩師法形成之初只有訓詁,沒有傳;齊詩、韓詩都有傳,從《藝文志》所收書目來看,齊詩、韓詩還有詁、說、記等。西漢末年,它們都有章句,并形成不同學派家法,即在研究方法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方法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研究的內容。如果說師法主要是解說內容方面的,那么同一師法形成了不同的家學,這就意味著在解說內容方面出現(xiàn)了差異,如果要嚴格遵照師法的話,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睹姟窙]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它在小毛公形成師法之初只有訓詁和傳,后漢時仍然遵循這一傳統(tǒng)。這實際上也就是古學的一個內涵。即在研究方法和風格上遵循著當初的師法。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高中;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作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關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成為所有高中語文教師的共同探究的問題。目前,高中語文教育呈現(xiàn)多種教育方式,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點,并需要加強。

一、高中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多樣性。目前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多樣性,教師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只是盲目的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有的時候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對語文失去興趣。例如:應用多媒體進行教育,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思考的時間,從而學不到知識,導致學生會對語文失去興趣。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上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情況。

(二)課堂缺少學習氛圍。在高中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只想讓學生多增加知識,所以在課堂上就不停地灌輸知識,幾乎沒有給學生思考和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中感到枯燥,從而失去興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背書,這說明,在高中課堂上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建議

(一)明確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高中語文的知識面比較廣泛,所以,就要求教師抓住內容的重點,明確教學目標,在結合學生的個性制訂語文學習計劃,使學生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主要做法有:

(1)確定語文目標。在進行授課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通讀一遍,然后明確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并認真思考,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結合制訂教學目標,這樣不僅明確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明確了教學任務的思路。

(2)制訂教學計劃。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制訂學習計劃,這是實施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計劃可以分為:一是課堂計劃,課堂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地點,所以必須要有明確的計劃,其計劃的重點是更新教學理念和改變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結構,明確重點、難點的內容。二是第二課堂計劃,第二課堂包括學生的作業(yè)和課堂以外有關語文的教育,安排一些與語文知識有關的活動,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使學生對知識更深入了解。這些計劃的制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根本就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將音樂、美術等一些色彩鮮明的東西應用到語文的教學中,并結合一些藝術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朗讀范本,然后進行快慢調節(jié)和加入點配樂,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朗讀技巧,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習慣一詞的意思是長時期養(yǎng)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學習的活動中長期使用的學習方法去學習的,是學好知識的一個重要條件。(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語文的學習光靠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它的學習需要不斷的進行閱讀積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著讓學生進行閱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邊讀邊寫、邊讀邊思,并寫讀書筆記。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就會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并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了語文知識,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

(2)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是學習中的重要過程,它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了解了課文的體裁和主要內容,然后在預習的過程中對難點和重點做好標記,在上課時好認真聽教師講解。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利用工具書解決問題,并做好標記,然后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加深認識。通過長時期的預習,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這樣不僅提高了聽課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四)拓寬語文視野,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了鞏固知識,教師要利用好課余時間,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測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1)開展語文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知識的內容,設計一些語文活動,例如:作文競賽、演講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并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2)重視測試。測試可以使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效率,根據(jù)學生的測試結果,可以了解學生哪些知識掌握不足,并分析學生沒有掌握好的原因,并加強這方面知識的教育。測試也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自己學習的不足點,并加強學習;還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所以,教師在教育上可以加強平時的測試,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總結

提高語文的學習質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也不是學生和教師任意一方努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互相幫助。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學校的實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還有許多,這需要教師們不斷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山.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