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材分析,學習者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對教材版本及主編的介紹以及整合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分析本節(jié)課在該教材中的作用,并且結合職業(yè)教育中的專業(yè)技能需求,聯(lián)系實際,指出通過學習本節(jié)課程,能夠讓學生掌握什么知識,達到何種技能水平。學習者分析,是指對接受教學活動的對象進行分析。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及特點,分析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根據(jù)學習者的現(xiàn)狀,提出要求和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例如,化工機械檢修專業(yè)初中班學生,對于他們的分析:男生群體,性格活躍,學習理論知識積極性不高,同時理解和計算能力欠缺,但動手積極性強。針對以上分析,在制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法學法時,就將實例演示和動手操作作為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在完成該節(jié)課程學習后,所能掌握知識的數(shù)量、水平及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我國職業(yè)教育要為經(jīng)濟結構調整服務,為促進就業(yè)與再就業(yè)服務?!奥殬I(yè)教育是提供就業(yè)服務的教育”“學校是教育資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務站”這一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們的頭腦,以就業(yè)為導向,明確職業(yè)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我們制定教育教學目標的前提。首先,一節(jié)課要有一個總目標,總目標下又可細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職業(yè)目標。掌握與典型工作任務相關的技能知識,學會相應的操作過程,是職業(yè)教育中教學目標的核心內容。例如,《機械基礎》中“鉸鏈四桿機構類型的判別”這節(jié)課中,教學目標就是掌握曲柄搖桿的概念和鉸鏈四桿機構的判別原則,能夠依據(jù)工作場景中的實例,通過觀察分析四桿機構的運動形式,來判斷它的類型,同時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首先要根據(jù)教材內容來確定,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以及要求學生達到的技能水平,來確定哪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必要的知識點,從而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教學重點要貼近技能要求,以服從就業(yè)要求為目的來確定教學重點,做到“有求必應”。教學難點的確定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掌握情況來確定,難點的確定要基于技能的提升程度,針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來確定難點的難易程度。如何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成為教學設計中的重中之重。隨著教學大綱和教學理念的改進,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一般采用自主探究,讓學生自主動手動腦去感知知識,從在做中學突出重點,以自主探究,主動感知來突破不易接受的難點。例如,在機械制圖中“圓柱的投影及表面取點”這節(jié)課中,圓柱三視圖的繪制為重點,表面取點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圓柱模型,自主選點進行探究歸納出投影特點,并且得出要利用積聚性投影取點,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法、學法及教學資源
在確定教法、學法之前首先分析該節(jié)課的特點,根據(jù)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方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采取于之相適應的方法。一般來說,教法和學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xiàn)著教法,二者共處于教學過程之中。教法是教師如何去教,動作發(fā)出者為教師。傳統(tǒng)常用的教法一般為講授法,教師運用語言直觀向學生傳遞知識。隨著教育的改革,教學方法也變得多樣化。例如,在課程導入時我們往往采用問題引導法,在闡述某一理論知識時,時常結合圖片教具采用直觀演示法向學生展示等。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任務驅動,動手操作,成果展示,對比教學的方法來起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需要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法學法是如何讓學生學習,針對學生為主體而設計的學習方法,動作發(fā)出者是學生。例如,在課堂教學中的練習法、討論法,實驗法等。隨著一體化教學的開展,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相互討論,自主探究等方法也經(jīng)常被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教育政策等內容。課堂上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多種資源互相配合,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包括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課堂評價。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課前準備,復習導入,新課內容,課堂評價及小結。以機械基礎上“鉸鏈四桿機構類型的判別”這節(jié)課為例。先是課前準備,發(fā)放任務單和學習用具,進入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接著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按照任務單依次完成各任務:任務一,觀看動畫得出機構曲柄搖桿數(shù)目;任務二,分組完成鉸鏈四桿機構的裝配;任務三,各小組展示裝配成果,指出本組機構中曲柄和搖桿,繪制出鉸鏈四桿機構的簡化示意圖;任務四,檢驗成果,任務拓展;然后進行課堂評價與總結。我們往往會在教學過程中忽略課堂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評價既包括教師的評價,又包括學生的自評互評,這種全方位的評價機制使學生做到真正的自主式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調節(jié),糾正學生的偏差。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應保證完整,合理,有效。
六、教學預期效果和教學反思
篇2
關鍵詞:開放教育;資源設計;學習活動設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4-145-04
一、開放教育在線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在線學習活動領域的研究取向主要有兩個:一是基于技術視角的在線學習活動平臺的研究,即為在線學習活動設計提供相應著作工具和運行環(huán)境。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研發(fā)的支持學習活動編列的播放器和運行環(huán)境的LLMS系統(tǒng)、歐盟研發(fā)的全球第一個實施IMS-LD標準的軟件Coppercore,以及英國聯(lián)合信息系統(tǒng)委員會(JISC)贊助的研究項目Reload,目的是提供軟件工具,以使LMS-LD標準能夠更好地支持更大范圍內的教學和復雜的學習環(huán)境。二是基于教育學視角的探討學習活動的本質和規(guī)律。比較著名的是JISC資助開發(fā)的IADiE(Learning Activities Design in Education)學習活動參考模型的項目,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和英國聯(lián)合信息系統(tǒng)委員會(JISC)共同資助開發(fā)的用于學習活動設計的工具包——Dialog Plus Toolkit(DPT)等。在此基礎上,國內的相關研究側重于在線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何伏剛、陳麗采用行動研究法探討網(wǎng)絡課程中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法和策略;徐寧等人分析了學習活動設計的現(xiàn)狀,從學習活動與資源整合應用的角度探討了學習活動設計的基本模型。關于學習活動設計的實踐現(xiàn)狀主要是通過協(xié)作型、探究型、情境型、小組形式、討論式等類型針對某一具體學習活動類型進行設計的研究。王菊在遠程小組合作學習概念的基礎上設計了現(xiàn)代遠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框架。但是,對于開放教育教學設計的在線學習活動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成果都較少。本文試圖在此研究基礎之上,在開放教育領域嘗試采用在線學習活動引領的教學設計。
二、開放教育在線學習活動設計要素
學習活動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的要素構成的。設計學習活動首先應明白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楊開城認為,學習活動的主要要素包括學習目標、學習任務、操作步驟、交互形式、成果形式、角色和職責規(guī)劃監(jiān)管規(guī)則、評價規(guī)則等。學習目標決定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制約其他各個要素。開放教育雖然采用在線教學形式,但是其學習活動的設計要素與傳統(tǒng)形式的教學設計中學習活動設計要素既有共性,亦有其自身的特色。結合開放教育特點,在線學習活動設計要素可進一步細化為在線活動主體、在線活動目標、在線活動任務、在線活動組織形式、在線活動實施流程以及修改完善等。
開放教育在線學習活動以活動主體(即學習者)為基礎,結合學習內容制定活動目標,然后將具體的活動目標分解為具體可操作的活動任務;根據(jù)活動任務的特點,選擇活動形式(自主學習或協(xié)作學習)。以上均屬于在線學習活動的前期準備階段。前期準備階段思考成熟后便進入在線學習活動實施階段,在線學習活動實施設計又進一步細化為活動環(huán)境、活動規(guī)則、活動流程和活動評價等四個步驟。在此過程中有不斷修正完善的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一般教學設計的思想。在線活動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下。
(一)強調活動主體的特征
開放教育學習者是行為活動的主體。在線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以學習者為基礎,了解有關行為活動主體的特征,如學習基礎、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能力以及工學矛盾等因素?;顒又黧w的特征是后續(xù)流程的基礎。
(二)明確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的作用是明確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方向,衡量其學習的水平及標準。簡而言之,活動目標是關于學習者在線學習活動完成之后能夠做什么(或做得更好)的具體闡述?;顒幽繕说闹贫☉M量避免使用諸如“知道、理解、掌握、認識到重要性”等抽象術語,建議使用“陳述、描述、舉出實例、區(qū)分、表現(xiàn)出、展示出”等具體術語?;顒幽繕艘话阒苯永^承于單元學習目標,無須再進一步細化。
(三)設計活動任務
活動任務與活動目標構成直接的因果關系。“學習任務是達到學習目標的手段”,“是將目標細化或具體化為一個有機關聯(lián)的項目”。依據(jù)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活動任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轉化過程。它需要教學設計者運用全部的生活經(jīng)驗與智慧。
活動任務通常表現(xiàn)為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或待完成的項目)。問題意味著一種認知沖突或價值沖突。有效的問題可以成為吸引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源。由此可見,以在線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具有問題驅動的本質,而要彰顯這種本質就要想辦法設計出有效的問題。具體的活動任務設計需兼顧學習者的基礎及學科內容,循序漸進?!案哔|量的活動任務不但要將新知識和技能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技能聯(lián)系起來,而且要在新的知識技能與學習者生活經(jīng)驗、實踐領域以及學習者的興趣點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以此促進學習者高級思維能力的訓練”。
(四)選擇活動組織形式
開放教育的在線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主要有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至于采取哪種在線學習活動形式,首先,取決于學習任務的要求。如果需要學習者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應盡量采用自主學習的形式;如果需要分組討論或者分工協(xié)作,則可以選擇協(xié)作學習的形式。其次,還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特征因素。對于學習動機較強或者學習氛圍活躍的學習群體,協(xié)作學習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反之,只會使小組活動流于形式。教學平臺的功能對協(xié)作學習的策略也有重要影響。普通論壇功能可以支持一般性的討論,但對于辯論、協(xié)同寫作、角色扮演這樣的合作策略,則需要開發(fā)專用的功能。
目前,比較適合協(xié)作學習的教學平臺是基于Moodlc的WiKi討論區(qū)。協(xié)作學習的每一個學習過程痕跡都會有所記載,包括修改過程和最終成果。這對于比較注重過程學習的開放教育形式是比較有利的。但是,現(xiàn)在開放教育對于該平臺尚處在開發(fā)階段。目前,正在使用的電大在線平臺只在課程討論區(qū)組織協(xié)作學習,每個學習小組組長以新帖的形式呈現(xiàn)小組討論的問題(項目),組員以跟帖的形式參與討論,最終小組長總結小組活動成果。該平臺對于協(xié)作學習的不足之處是,無法完全跟蹤小組討論的過程,更多的是呈現(xiàn)組員的學習成果,對于問題碰撞的火花和痕跡無法記錄。
(五)設計活動實施流程
確定了活動的組織形式后,接下來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活動類型進行詳細設計。具體分為活動環(huán)境、活動規(guī)則、活動流程和活動評價等四個層面?;顒迎h(huán)境包括活動平臺的選擇、學習資源內容及形式的選擇等。開放教育目前使用的教學平臺是電大在線,應充分利用電大在線現(xiàn)有的欄目設置。學習資源和形式的選擇主要依據(jù)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習者學習特征;活動規(guī)則主要涉及教師規(guī)則和學習者規(guī)則,具體來說就是,規(guī)定在在線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職責義務,以及學習者參與在線學習活動應該遵守的活動職責和權力,完成任務的期限及獎懲措施;活動流程必須根據(jù)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內容,設計具體可操作的活動序列,活動內容一般以問題或項目呈現(xiàn),活動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活動時間的安排,在線學習活動的監(jiān)管措施?;顒釉u價是對參與在線學習活動的學習者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考量,一般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側重于活動過程,包括參與的積極程度、在線學習活動的時間等;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對活動成果的評價,包括測試題的成績、活動成果質量的高低的評價。
(六)修改完善
修改完善是對在線學習活動設計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正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貫穿活動設計的始終,實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不足就能夠及時改正的目的,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開放教育在線學習活動實施流程設計
(一)在線導入
在線導人屬于在線學習活動的熱身環(huán)節(jié)。導人設計得合理有趣,有利于消除學習者參與活動過程的畏難心理,以及師生時空分離的孤獨感,有利于吸引學習者積極參與。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學習者的自我介紹。在學習者自我介紹前,教師首先自我介紹。介紹的內容盡量不要板著面孔,要有親和力,對于學習者的自我介紹教師應及時發(fā)出歡迎、鼓勵的反饋。彼此熟悉之后,引導學習者了解課程介紹。課程介紹內容一般放在電大在線的“課程介紹”欄目,不是將課程介紹內容放在欄目下,任由學習者自主瀏覽,而是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習者瀏覽。課程介紹中必須包含本課程的學習方式、在線學習活動的要求和獎懲措施,以及學習資源建設情況,讓學習者對本課程的概況有個初步印象。
在線導人環(huán)節(jié)也有任務分配。學習者了解本課程的概況、學習方式以及資源建設情況后,結合自身的條件,構想自己本課程的學習計劃。學習計劃可以發(fā)至教師郵箱,但最好是在課程論壇提交,便于師生共享成果。
(二)分解在線學習內容
根據(jù)課程單元或章節(jié)甚至是學習模塊的要求,將在線學習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任務。任務的形式可以是一個個問題,也可以是一個個項目甚至是一個個操作。在線學習活動任務的設計以單元學習內容為依據(jù),但必須兼顧學習者的基礎。任務必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要適時補充學習者恰需的學習資源。所謂恰需的學習資源,是指提供的資源是為了完成任務所必需的,學習資源是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所能夠駕馭的,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學習資源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是文本資料,也可以是視頻、音頻資源。所提供的資源只是為了輔助學習者完成目前的任務。
(三)展示在線學習活動成果
在線學習活動成果一般分為形成性成果和終結性成果。在線學習活動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既可以是參與活動的過程,也可以是最終的成品,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對于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更多的是以學習報告或者是小組討論結果的形式呈現(xiàn),最好是在課程論壇以附件的形式提交,便于學習者分享其成果。而對于封閉式的學習成果,比如在線測試,只能在在線測試平臺呈現(xiàn),但是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學習者的成績在論壇公布,表揚先進,激勵后進。
(四)評價在線學習活動
評價在線學習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判斷學習者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評價在線學習活動具有激勵與約束的雙重作用。對于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習者,評價是激勵性的,有助于強化學習者的成功體驗和自信心;而對于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習者,評價則具有約束的功能,“強迫”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達到最基本的學習要求。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習評價的作用,在線評價應當客觀、公正,同時,在線學習活動的評價成績在課程成績中應占有合理的比重,以使在線學習活動評價與其他學習評價(如終結性考試)有機結合,產(chǎn)生相輔相成的效果。無論是活動參與的過程,還是活動成果的展示,教師必須及時予以反饋。
(五)擇機介入監(jiān)管
開放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倡導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學習模式。沒有“教師主導”,學習者很可能會迷失方向。但是,教師又不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時時出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教師主導在線學習活動貫穿于整個在線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主導的時機和方式是學習者恰巧需要的時候,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開放教育“學與教”的模式所決定的。教師監(jiān)管的內容包括在線學習活動的引導、在線學習活動過程的監(jiān)督、疑難問題的解答、在線學習活動的評價等。
四、開放教育“大學英語”在線學習活動實施案例
“大學英語”(針對不同的專業(yè)設置,教育部的網(wǎng)考課程“大學英語”分為A、B、C三級,本文專指“大學英語”B級)是教育部針對網(wǎng)絡院校的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習者設立的統(tǒng)考課程,由于開放教育學習者英語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學習者學習積極性不高,面授輔導課到課率低,有的開放教育辦學單位甚至取消了“大學英語”的面授輔導,因此在線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在線學習活動為引領的在線教學設計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
(一)設計活動目標
本課程是教育部的統(tǒng)考課程,屬于應試教育。學習者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更多的是希望在線學習內容能更接近網(wǎng)考試題。教育部對“大學英語”網(wǎng)考下發(fā)了教學大綱,但教學大綱過于籠統(tǒng)。根據(jù)在線學習活動目標的設計方法,對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考試模塊予以分解,分解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線學習活動目標。
1 交際用語。根據(jù)大綱的要求,考生應掌握日常生活常見情景中的基本交際用語。活動的目標:一是區(qū)分不同的交際用語類型;二是按類別搜集交際用語并熟記。
2 閱讀理解。根據(jù)大綱的要求,考生應能讀懂與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相關的不同類型的文字材料,閱讀速度為每分鐘50個單詞??忌鷳芾斫庵髦家x,理解文中具體信息,根據(jù)上下文推測生詞詞義,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或態(tài)度?;顒拥哪繕耸牵簠^(qū)分不同閱讀理解題型;鏈接對應題型的閱讀方法和解題方法;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解題方法完成模擬題上的18篇文章的試題。
3 詞匯與結構。根據(jù)大綱的要求,考生應認知3000個單詞,并熟悉掌握其中的1800個單詞及其基本的搭配;考生應掌握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并能在語言活動中較正確地加以運用?;顒拥哪繕耸牵罕痴b指定的詞匯表;區(qū)分不同考題的出題技巧;歸納語法規(guī)則;運用語法規(guī)則練習鞏固。
4 完型填空。大綱尚未對此做出明確說明和要求。但根據(jù)該題型的試題及解題技巧,設計活動目標為區(qū)分單詞類別,根據(jù)此類特性組成句子。
5 英譯漢。大綱要求,考生將難度適中的英文句子翻譯成中文??忌鷳軐τ⒄Z原文有準確的理解;做到譯文通順、達意?;顒拥哪繕耸牵豪迩逵⒆g漢技巧分類;按照翻譯技巧將模擬題的翻譯試題分類;運用技巧翻譯專項練習。
6 寫作。大綱要求,考生應能寫出長度不少于80詞的常見應用文及一般的敘述文、說明文或議論文。考生應能較正確地用語法、詞匯、拼寫、標點進行表達;基本做到內容切題,結構嚴謹,條理清楚。根據(jù)不同的寫作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顒幽繕耸牵簠^(qū)分英文作文的分類;將模擬題的作文范文分類;運用寫作技巧設計制定作文框架;將作文框架補充完整。
(二)設計在線學習活動流程
“大學英語”課程在線學習活動遵循開放教育在線學習活動設計流程,課程介紹放在電大“課程說明”專欄,同時增加了學習指導內容。教師介紹放在“教師介紹”專欄,學習者的自我介紹在“課程論壇”呈現(xiàn)?;顒觾热莸脑O計,依據(jù)活動目標,結合《大學英語》輔導教材的9套模擬試題內容,兼顧學習者的學習特點,整合了相關題型的解題技巧和專項練習等學習資源,形式分為文本資源和視頻資源,學習資源分階段、分批次分別上傳在“課程輔導”專欄,同時在課程討論區(qū)有活動任務的提醒,以精華帖的形式置頂。活動形式根據(jù)活動內容的要求,分屬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成果呈現(xiàn)形式主要是學習計劃、學習報告、小組討論報告和專項在線測試題。除了專項測試題,所有成果都通過課程論壇以附件的形式上傳。
1 導入?;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本課程的課程說明、學習指導及教師介紹,熟悉本課程的學習資源及學習環(huán)境;二是自我介紹?;顒有问綖樽灾鲗W習?;顒訒r間為一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課程論壇發(fā)新帖。
2 交際用語?;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交際用語的分類標準及解題技巧的文本資料(視頻講座),活動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按類別分類模擬題交際用語,活動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三是搜集交際用語并熟記,活動形式為自主學習?;顒訒r間為三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3 閱讀理解?;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閱讀理解”閱讀及解題方法的文本資料(視頻講座),活動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解題方法完成模擬題中的18篇文章的試題,活動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顒訒r間為三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4 詞匯與結構?;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詞匯與結構解題方法文本資料(視頻講座),活動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按詞類、句法歸納語法規(guī)則,活動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顒訒r間為四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5 完型填空?;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完型填空解題方法的文本資料(視頻講座),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復習詞類的劃分及句法作用,學習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顒訒r間為二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6 英譯漢?;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英譯漢技巧的文本資料(視頻講座),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按照翻譯技巧將模擬題的翻譯試題分類,學習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顒訒r間為二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7 寫作?;顒尤蝿眨阂皇情喿x(觀看)寫作技巧及英文作文分類的文本資料(視頻講座),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二是將模擬題的作文范文分類,學習形式為協(xié)作學習;三是運用寫作技巧設計制定作文框架,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四是將作文框架補充完整,學習形式為自主學習?;顒訒r間為三周。成果呈現(xiàn)的形式是論壇討論及在線測試。
(三)評價與反饋
對于課程論壇的學習者發(fā)帖,一般應在24小時內及時予以回復。每周選擇一天實時在線與學習者互動,實時解決在線學習活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對在線學習活動參與較為積極的學習者,每周評出希望之星,提出表揚;學習者在線測試的成績,在提交成績結束三天內,在論壇公布成績,同時公布試題正確答案及題解,便于學習者及時核對,查漏補缺。
篇3
Teaching goals
⒈Knowledge goals:Worlds and expressions:wildlife ,decrease endangered,concern,zone,in peace,in danger of,die out/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and《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⒉Ability goals:Develope students’speaking and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wildlifef protection.
⒊Emotional goals:Make the student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love our environment and arouse students’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wildlife and environment.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Master the relative words and expressions/Train students’speaking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How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peaking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Teaching metholds:Task-based metholds,speaking,discussing c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Aids:A multi-media computer,blackboard.
Teaching steps
Step 1: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how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let students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m.Then correct their meanings especially their pronunciation .
Step 2:Lead in
⒈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animals having disappeared and let students give their names.Then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lk more about them freely.
⒉Show some pictures of som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let students give their names.Then,ask them :“What other endanger animals do you know about?”In game:One student describe something about the animal,the other one guess the name of it.
Step 3:Discussion
Ask students:⒈why have the animals disappeared?⒉ Why are the animales in danger of disappearing? First,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in groups,Each group talk about one animal.Second,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reasons referring to:appearence,food,habitat,hunt,global warming overhunting etc.Meanwhile,encourag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add up more reasons they think are reasonable.
Step 4:Discussing and learning law
Discus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Let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pairs and ask them their ways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from dying out.They can do like this:To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we should do....,we shouldn’t do....,As for our government,they should......In this part,I will introduce the laws:《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and《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 will show some main rules of the laws to my students.
Step 5:Summary and writing
Summarize the period and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Save our friend __________or a letter to call on all people to protect wildlife in limited time and ask some to read their writings if time allows.
Step 6:Homework
篇4
1.教學設計是教學研究的基本載體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教師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即研究一節(jié)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載體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而問題的解決是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特別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著力解決具體科目的教學難題。教師在教學設計的規(guī)劃階段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明白這些知識是否值得教和學,何時呈現(xiàn)信息,教材說明了什么,學生是否愿意學。二是怎么教?即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三是教誰?關注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對學生進行評價〔1〕。因此,教學設計的完成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學科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實踐知識以及教育研究知識去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是大學生大學階段學業(yè)的總結,又是他們走進未來工作的開始。
2.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成長的斷裂
有學者對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更多的是憑借經(jīng)驗設計教學過程,依賴于教學參考資料、現(xiàn)成的教案,設計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2〕。多數(shù)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在職后形成的。從教1-5年的青年教師,開始教學時往往認為自己在師范教育中沒有獲得任何有助于教學的知識,放棄了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想法,轉向實踐學習,特別是向身邊教得好的老教師學習;一般從教5年之后,教師才發(fā)現(xiàn)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在分析學生、確定教學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開始重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3〕。由此可見,職前教育并沒有使師范專業(yè)學生形成初步的教學設計能力,致使他們畢業(yè)以后仍然不會運用教育專業(yè)知識分析教育情境與學生需求、確定教育教學方案。這些教師只有經(jīng)過實踐摸索,才能意識到理論的重要性??梢钥闯?教師的職前教育與教師的職后成長是斷裂的。
二、小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教學設計的實施
1.畢業(yè)教學設計的內容與要求
畢業(yè)教學設計是實習教師在規(guī)定課程計劃和標準的指導下,針對一個班級的學生,以某種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tǒng)方法對某一學科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的內容,制定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案、試行方案、評價試行結果、修改方案、再次實施與評價反思、形成最終文稿的過程。畢業(yè)教學設計的過程要經(jīng)歷分析、規(guī)劃、行動、觀察、評價和調整的循環(huán)過程,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編制、評估方案工具設計、制定教學策略、開發(fā)和選擇教學資源、課堂觀察和課后學習效果測評、教學反思和教學方案的修改等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習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學內容分析是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分析所教教科書內容的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結構體系及其核心,確定學點及重點。教科書分析要把所教內容放在單元中進行分析,注意所教內容與單元內其他教學內容的關系以及教學內容所在單元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學習者分析是對所教班級學生狀態(tài)的分析,包括班級學生的性別、年齡、家庭背景、認知、情感、學業(yè)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學生的學習動機、喜歡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將要學習內容的學習起點、學習需求、學習困難等方面。學習者分析要運用各種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全體與個體的學習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級與其他班級以及同年齡孩子的差異。教材分析與學習者分析要相互聯(lián)系,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可接受性與應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時的重點與難點。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基于對學生需求的評估,即學生要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差距。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應用都取決于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既包括整體的教學思想、教學思路,也包括具體的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所利用的教學媒體。評估方案工具的設計包括課前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診斷評價方案和工具,課堂上對學生傾聽、互動、目標達成的形成性評價方案和觀察工具,課后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總結性方案與測評工具。評估方案工具在整個教學設計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決定著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堂觀察、課后學習效果的測評都離不開評估工作,課后的教學反思是基于評估結果,對教學目標、教學思想、教學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資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學方案,在新的班級再次實施、評價、反思。畢業(yè)教學設計與日常教學設計相比,它重視前提分析、課堂觀察、課后反思,將設計、行動、反思、再行動融為一體。前期分析重視知識的結構與聯(lián)系、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體現(xiàn)了結構性與研究性。
2.畢業(yè)教學設計的步驟與保障
畢業(yè)教學設計的完成主要經(jīng)歷以下一些步驟:聯(lián)系實習學校、確認教學年級與內容、準備開題報告與開題、結合實習展開教學設計、整理設計資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準備答辯、答辯與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天津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實習從第七學期第5周開始,第1周召開實習準備會,大學的指導教師、實習學校的領導與指導教師都要參加。學生與實習學校領導、教師協(xié)商決定實習學生執(zhí)教年級,準備做教學設計的學生要與小學指導教師確定教學設計的內容,同時開始準備畢業(yè)教學設計開題報告。開題報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級的教材結構體系;大致了解實習學校及所教班級的情況,編制分析學生的方案與工具;查閱所教內容已有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確定設計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確設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確定教學設計的技術路線與步驟;初步制定課堂觀察、課后教學效果測評方案與工具。學生開始實習后,按照開題報告設計方案,深入細致地完成教學設計的諸項內容。實習結束后,學生整理教學設計資料,撰寫畢業(yè)教學設計文本。畢業(yè)教學設計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標題、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目錄、正文、頁下注釋、文后參考文獻、附錄。標題一般采用“XX年級XX內容教學設計”,也可以加副標題,副標題可以強調主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采用的主要設計思想等。正文的撰寫主要按照教學設計的流程,依次陳述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附錄主要包括調查問卷、課堂觀察表、課后測試題、兩次課堂實錄等。學生畢業(yè)設計順利、有質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條件:一是建立穩(wěn)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大學教師與小學教師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yè)教學設計。二是學生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各項工作。畢業(yè)教學設計與實習結合緊密,沒有充分的分析,就沒有科學的教育規(guī)劃;沒有實踐對規(guī)劃的檢驗,就沒有進一步的修改調整;沒有課堂觀察和課后檢測,也無法進行評價與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組,研究小組不僅包括大學與小學的指導教師,還有同在一個實習學校的實習學生。
三、小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
1.融通課程學習、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提高了學生學習、實踐與研究的質量
畢業(yè)教學設計是學生運用大學課程獲得的學科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研究知識圍繞實踐進行的教育規(guī)劃、教育反思等活動,它改變了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學習、教育實習、畢業(yè)論文相互割裂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了課程學習、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個古詩的教學設計,就需要大學古代文學課程中學習過的詩歌知識,學科教學論學習過的古詩教學知識,兒童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心理學知識,還需要運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兒童對古詩的興趣。為了完成好教學設計,學生必須查詢相關知識,在查閱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既可以鞏固他們學過的知識,也使他們增強了學習的意愿。這樣的教育實習不再只是簡單地觀摩、實踐,而是增加了主動的分析、規(guī)劃與反思,提高了學生參與實習的自覺性。學生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相結合,讓他們感到研究具體化、可操作性強。畢業(yè)教學設計由兩個過程組成:一是實際的分析、規(guī)劃、反思、調整的設計過程,這一過程充滿了探索與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記錄設計過程。它不只是單純的論文寫作,而是將論文寫作與人的研究能力結合起來,與人的科研興趣結合起來,變被動式的寫作教育為主動性的寫作實踐,變拼湊式及堆砌式的寫作形式為科學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邏輯性表達〔4〕。
2.豐富了準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有利于學生就業(yè)與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教師實踐知識的形成是教師借助于教育理論,對自身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富有個性的對教育實踐的見解。本科生在完成畢業(y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對小學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對小學生也有了不同于書本層面的見解,形成了個性化的教材知識、兒童知識,在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方面還形成了教師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自我知識和批判反思知識。教師在實踐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實踐性知識〔6〕。因此,有了在畢業(yè)教學設計中獲得的諸多實踐性知識,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篇5
【關鍵詞】教育碩士;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4―0034―0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設置和試辦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報告》,對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性質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yè)背景的專業(yè)性學位,主要培養(yǎng)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以普通中小學教師及其管理干部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設置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的目的在于改變目前基礎教育戰(zhàn)線上高層次人才匱乏的現(xiàn)狀,提高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通過他們的骨干帶頭作用和實踐研究,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教育碩士是一種具有特定教育職業(yè)背景的專業(yè)學位。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教育碩士具有較強的將教育理論和學科教育實踐相結合,獨立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比較熟悉當代教育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了解教育學科發(fā)展前沿,為成為專家型教師或教育研究者奠定良好而扎實的基礎。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規(guī)格,顯示出高等師范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特色,也為我國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注入了新鮮活力。
一 教育碩士的特點
教育碩士是我國教育領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作為學生,他們有著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能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作為教師,在一線教育工作中有著比較突出的業(yè)績和出色的教學能力。教育碩士的學習屬于成人學習領域中較為特殊的一類人群,多為中小學教師在崗兼讀,因而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1 學習針對性強
教育碩士由于受工作實際需要或者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的影響,在學習中具有很明顯的“為工作而學習”和“在工作中學習”的特征。在學習時,教育碩士很容易根據(jù)自己的工作需要來引導學習。所以在課程教學中應盡可能地使理論知識與教學實際進行結合,以更切合教育碩士的工作需求。
2 教學實踐經(jīng)驗豐富
教育碩士多數(shù)是基層教學第一線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不僅在教育和教學實踐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而且在日常課程的學習中,直接帶著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鮮活的教育和教學的切身感悟,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在課程教學中應該注意把他們的感性經(jīng)驗提升為理性的認識,促進隱性知識的轉化。
3 具有教育與教學實踐研究優(yōu)勢
教育碩士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與教學實踐研究的優(yōu)勢。如果在他們具備的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加強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積累,獲得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訓練,選擇合適的研究課題,必然會在創(chuàng)造“活的教育學”方面具有相當?shù)膬?yōu)勢。在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引導教育碩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幫助其創(chuàng)造“活的教育學”的研究成果。
4 自學能力強
教育碩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師,具備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能力,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在課程教學中應注意考慮怎樣對教育碩士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引導與支持。
二 教育技術標準對教師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國家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從“意識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對教師如何利用教育技術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利于教師突破一般意義上對于教育技術應用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全方位地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3年公布了《中國教育技術標準(SETC)(試行)》,其中“教師教育技術標準(SETC•T)”從“掌握相關技術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技術優(yōu)化教與學的過程”、“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的評價”、“運用技術提高教與學的績效”和“具有信息意識,遵守與技術相關的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和法規(guī)”等五個方面對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做出了規(guī)定。并在標準中對教育技術素養(yǎng)進行了界定:教育技術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對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的掌握、運用和評價水平的總體體現(xiàn)。主要包括:①知識要素:對與技術相關的陳述性知識(名詞、術語、概念)和程序性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②能力要素: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才干;③情意要素:對技術的意識、態(tài)度、責任等。
綜合以上兩個標準,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應該表現(xiàn)為:
1 具備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tài)度
從教學的角度認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及其價值所在,形成將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開發(fā)等方面,以及不斷學習新技術與新方法、促進個人發(fā)展的意識與態(tài)度。
(1)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念強調在教育中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最新的教育理論,提高教育績效(即同時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強調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的研究,重視學習者個性需求的滿足,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強調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為教育的最終目的。
(2) 信息時代教師角色和教師職能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無論作為社會人,還是作為職業(yè)角色都應該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特別要學會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即掌握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2 形成必要的教育技術能力
為了有效地運用教育技術,教師應具備必需的教育理論與觀念、教學設計的方法、資源選擇與開發(fā)的技術與方法、教學應用的模式與結構、教學評價的技術與方法、教學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形成教育技術能力。信息時代的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
教學設計理論為提高教師素質、發(fā)展教師對教學的規(guī)劃和實施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方法。它是以提高教學績效為目的,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確定教學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并對其進行試行、評價和修改的過程。掌握了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對實現(xiàn)標準中要求的“運用技術優(yōu)化教與學的過程”、“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的評價”、“運用技術提高教與學的績效”,就具備了基礎。
(2) 教育信息資源獲取及應用能力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習是基于資源的研究性學習,因而教師必須具備獲取教育信息資源并能夠有效應用于教學的能力。教師要能非常明確地意識到獲取教育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想方設法獲取有關教育信息資源,并具備較強的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資源(如設計撰寫課件腳本、設計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案、建設專題學習網(wǎng)站)并有效地應用于教學;能從實際出發(fā)考慮利用資源的最有效方式,即使運用常規(guī)教育技術媒體或傳統(tǒng)媒體,也能體現(xiàn)嶄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3) 教學研究與終身學習能力
信息時代教育將發(fā)生本質性的變化,在這樣一個變革時期,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將呈現(xiàn)新的規(guī)律。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應偏重在實踐應用層次的研究,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嘗試著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理論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解決問題,并善于總結規(guī)律,進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面對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的快速更新,中小學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不斷地學習各種最新的教育理論,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fā)展的了解,保證自己職業(yè)能力的適應性。
3 創(chuàng)設安全、有效的教育技術應用環(huán)境
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教育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并不能說明就是教育技術。只有科學地、合理地、安全地、有效地、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其結果真正提高了教育教學的績效(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才能稱為教育技術,否則只能看作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因此,要創(chuàng)建安全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通過教學設計做到科學、合理、有效地,并充分認識到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應該遵守的法律、法規(guī)的環(huán)境下正確使用信息技術。
三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設計的原則與內容選擇
對于教育碩士而言,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只是在校期間的短期行為,而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他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在現(xiàn)行的環(huán)境下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探討教學模式,研究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隨著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逐步引進新技術,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因此,結合當前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需要和教育技術標準對中小學教師的要求,對教育碩士層面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 設計的原則
(1) 以現(xiàn)代教育理念為指導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進行的,因此要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應該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積極的探索者、實踐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通過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 以相關標準為依據(jù)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設計涉及到課程、環(huán)境、資源、人員等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到與各因素相關的標準和規(guī)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小學的課程方案和參與教育教學人員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標準。我國頒布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明確了對教學人員應具備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具體要求,依據(jù)此標準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則課程的目標更有針對性。
(3) 以教學設計為核心
對中小學學科教師來講,全面領會教學設計的思想,掌握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序,即從課程教學設計出發(fā),對所承擔的課程做出完整的教學設計,明確本課程總教學目標、熟悉本課程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理清各知識點和知識單元的目標體系。然后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課堂教學形式或學生自主學習形式,分別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依據(jù)設計方案進行教學實踐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優(yōu)化學科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進而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應讓學員掌握自己所教學科的課程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的概念、過程和方法,并重點介紹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過程與方法。
(4)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
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多媒體環(huán)境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構建了多種學習平臺,提供了大量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所需要的教學情境,利用各種教學與學習平臺和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并開展基于技術的評價活動。同時要進一步發(fā)掘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新的增長點,促進學科課程的發(fā)展。積極收集、整理、制作各學科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完善教師個人的、學科的教學資源庫,開發(fā)網(wǎng)絡課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5) 以改善評價方法為契機
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已有的教學效果做出價值判斷,而且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根據(jù)新的教學理念,在重視學習結果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盡量采用基于技術的新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如學習成果評價、量表評價、調查問卷、檔案袋評價、教學日志、教學反思等),以全面反映學生的進步,提高評價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設計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時,要反映新課程的理念,充實教學評價的內容。
2 課程的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內涵,知道教育技術在促進教育改革中的意義和作用。
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學會對自己承擔的課程進行課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
能夠有效地獲取和利用支持自己的教學活動的信息化教學資源。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嘗試使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相關理論和方法,體驗運用教育技術優(yōu)化教學的基本方法。
通過對自己學科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教學設計,學會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形成正確的運用教育技術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意識和態(tài)度。
知道運用技術的社會責任和應該遵守的法律、法規(guī)。
3 課程的主要內容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教育技術基本內涵、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課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評價、自主學習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新的應用領域等八個部分,知識結構如圖1所示。
四 對課程教學實施的建議
1 對教學的建議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種實踐性不僅僅指計算機技術上操作,更是強調學習者教學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習者去嘗試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案例教學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如教學設計中的很多理念與教育碩士過去備課時的思想有很大不同,這些理念從接受、理解到轉化為能力,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案例分析教學過程中,通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盡量使學習者體驗到經(jīng)過教學設計比自己以往的備課更有效,感受進行教學設計所采取的一些策略,理解教師是怎么進行教學設計的。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習者在教學實踐時,就可以很容易地從模仿別人發(fā)展到自己的創(chuàng)新。
2 學習評價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念、方法的程度進行綜合評價,應該加強對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參加學習的態(tài)度、合作學習中的貢獻等)和完成的學習成果(如學習筆記、
設計方案、資源開發(fā)等)數(shù)量和質量的檢測。評價的主體既有教師的評價,也應該有學生自評和互評的結果;評價的范圍應該包括:學生是否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課程設計、資源應用、教學方法組合、教學實施、評價設計、方案修改等方面將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 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fā)的建議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F(xiàn)代教育技術應該建設與教材相配套的教學支持網(wǎng)站,以滿足教學的多種需求,最大程度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教學支持網(wǎng)站的建設需要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整合,充分展示教材的特點,彌補文本教材的不足,為網(wǎng)絡教育的實施提供便利。要幫助學習者理清各部分知識內容的關系,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和組織方式,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提供大量各學科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和模板,方便學習者進行模仿學習,提高教學設計能力;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平臺,為學習者進行遠程學習時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建設是個動態(tài)更新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根據(jù)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補充最新內容,并針對學習者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將學習者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案例作為教學資源,使課程內容常用常新。
參考文獻
[1] 李龍.教育技術領域•學科•專業(yè)[J].中國電化教育,2005,(12):9.
[2] 李龍.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篇6
在西方,教學設計伴隨著教學研究在20世紀上半葉進入科學化時期以后而廣受關注。20世紀上半葉,對教學設計的研究起源于杜威、桑代克等人,試圖把心理科學成果運用于教育情境。杜威提出建立“橋梁學科”(linking science)的主張,試圖建立一座能夠溝通學習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知識的橋梁,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的。桑代克在其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任務分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測量等內容的教學設計體系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和框架。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社會出現(xiàn)幾大特點:首先,伴隨著人口出生率迅速增加而出現(xiàn)學齡兒童的劇增;其次,國際科技領域的競爭激化了美國對其教育科學化的關注;再者,西方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帶動了把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移植到社會科學領域的風潮。在這些社會背景的影響下,人們在追求教學設計的科學化時就自然地把當時盛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應用過來,于是行為主義教學設計理論開始興起。行為主義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開發(fā)一種教學程序系統(tǒng),通過準確分析學習者的行為表現(xiàn),確定要達到的行為目標,然后根據(jù)心理學原理設計教學活動程序,以達到預先確定的具體學習結果。這一時期,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馬杰的行為目標理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等在推動教學設計走上技術理性道路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突出的特點是全面分解教學目標、內容和實踐活動,力圖通過合規(guī)則的行為設計而對教學活動加以控制。在這分解控制的過程中,完整的教學消失了,作為完整生命個體的學生和教師,都被排除在了關注范圍之外。當作為教育目的承載者的學生消失在教學設計者的視野中時,教學設計就走上了自己的教育背離之路。
到20世紀70年代,行為主義的發(fā)展勢頭逐漸減弱,以認知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開始受到重視。與行為主義理論相比,認知主義理論考慮到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對人的影響,重視認知因素的作用,主要研究人難以觀察的內部心理活動機制和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簡單化和機械化的弊端,關注了個體的內部認知結構特點及動機對學習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認知主義教學設計也沒有把人作為一個有情感、有個性差異的鮮活生命,而是作為知識的容器,他們研究的重點是采用什么樣的策略方法,可以把盡可能多的外在于個體的客觀知識灌輸?shù)竭@個容器中去。而且,在很多方面,認知主義教學設計并不是對以往行為主義教學設計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對原有做法的超越。例如,行為主義教學設計的關鍵策略是“任務分析”,70年代的認知主義教學設計仍然應用這一策略,不過從過去分析人的行為表現(xiàn)以確定行為目標,轉到理解不同知識和技能領域中“能力表現(xiàn)”的發(fā)展階段,運用“任務分析”確定一個學科領域中能夠把新手和專家區(qū)分開來的不同學習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即使有對學生動機情感的關注,也是作為實現(xiàn)其知識灌輸目的的條件和手段。至于這些知識是否真正能為學生所用,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認知主義教學設計甚少考慮。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始興起。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外在于個體而客觀存在的,知識是個人經(jīng)驗的合理化。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個人意義的過程,強調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對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理論很快影響到教學設計領域,并通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體現(xiàn)出來。這種教學設計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學設計中把知識絕對化,學生客體化的弊端,但它對學生的重視并不是著眼于學生發(fā)展,而是工具性的,要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特點達到外在于學生的目的。所以,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前面的教學設計思想和做法并沒有價值取向上的根本區(qū)別。
在近30年來,西方教學設計研究出現(xiàn)了一種整合化趨向,其基本思路是把各有所長的多種理論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大規(guī)模的、富有變化的、包容許多可能的策略的系統(tǒng)。教學設計者能夠從這些經(jīng)過大規(guī)模整合的教學理論中選擇某些具體環(huán)節(jié),直接運用于他們所需要的教學實踐中,從而使教學設計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是,這一思路與教學設計教科書中經(jīng)常提到的媒體選擇流程圖的思路基本一致,而且,因為真正的教學要比單純客觀的媒體復雜得多,當人們需要照顧到多方面的需求和標準時,往往并不能從中找到一個完美方案。
在我國,對教學設計的關注和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有三個領域的研究者。一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者。他們多從技術的視角分析教學設計,研究的內容結構相對固定,相關著作或教材一般采用首先概述教學設計內涵和歷史,然后介紹國外比較典型的教學設計模型,再就教學設計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分別進行闡述和分析的結構框架,其中的基本內容也大體一致,主要是國外比較成熟的相關理論、策略的介紹。因為如上所述西方教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背離教育的問題,我國教學設計研究的這一分支也具有比較明顯的重技術輕教育的傾向。二是教學論領域的研究者。他們從教學論的視角,用教學論的術語來分析和表述教學設計問題。雖然他們在努力追求“通過系統(tǒng)有效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習者達到學習的目標”,但在具體內容和做法上仍然有突出的模式化和把完整教學原子化的傾向。三是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主要以學習理論研究者為代表。這些研究者把心理學中關于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與教學設計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以學習的分類和學習的外部條件為主要依據(jù)建構教學設計研究的基本框架,結構相對新穎。但其外在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觀,前提性地假定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預成性,同樣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具有 的不確定性、情境性、偶然性、非線性等特點。
近10年來我國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是反映我國教學設計研究立場的重要舞臺。在課程實踐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被廣泛宣傳和強調。全國各地的許多課堂上,從學生的桌椅擺放,到技術手段的運用程度,到教學內容的曲折呈現(xiàn),再到師生各自主講時間的控制,等等,都為了凸顯學生的中心地位。然而,因為課堂上的這一切都要歸結于統(tǒng)一的評價,尤其是地位穩(wěn)固的同一內容與形式的考試,所以,很多課堂里展現(xiàn)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不過是舞臺上的表演,是“戴著鐐銬跳舞”,實質是另一種技術控制的形式,并不具有“育人”的實質價值。
如上所述,縱觀教學設計發(fā)展的整個歷程,雖然最初以優(yōu)化教育教學為出發(fā)點,但在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媒體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淡化甚至忽略了作為主體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其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復雜性,逐漸偏離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標,走上利用技術,乃至依賴技術去控制教育教學活動,讓教育教學活動削足適履地適應技術需要的技術理性道路。這在我國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的目的始終聚焦于“培養(yǎng)客觀知識的掌握者”,而這正是我國當今教育所要批判和擯棄的惡疾。
二、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之品性
教學設計的發(fā)展歷程也是教學設計逐漸偏離“育人”宗旨,走上技術理性的過程。技術化的教學設計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看做可以預設和有效控制的程序,試圖通過對教學程序的預先設計而控制師生的教學行為并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設計采用原子化的層層分解的方式把整體的教學系統(tǒng)、完整的學生解剖為一個個獨立的元素,認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就如計算機執(zhí)行程序命令一樣,可以通過嚴密的邏輯順序和結構控制而準確地獲得預期結果。然而,這種技術化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個性,無視教學活動的不確定性。正如有人說,當把科學作為一種信仰時,科學也就成了偽科學,教學設計在不斷追求科學化的過程中,也逐漸背離了初衷,成為有效教學的阻礙,師生生命成長的藩籬。
要尋求教學設計的有效發(fā)展之路,必須脫離幾十年來形成的技術化立場,重新站在其發(fā)展的原點,以教育的視野和情懷審視教學設計,以“育人”為根本目的思考教學設計,從而確立起教學設計的教育立場。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實現(xiàn),更是一種價值反映;不僅是一種程序預設,更是一種過程開放;不僅體現(xiàn)教學共識,更展現(xiàn)個性特色;不僅關注知識傳授,更看重生命成長。對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品性進行概括,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主體視野中的價值選擇
“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成人’,教育學乃‘成人之學’。”人是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是教育的本真目的。教學是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成敗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以往的教育實踐中,經(jīng)常存在的現(xiàn)象是:在宏觀層面的教育價值和目的上,人們能把關注點放在“育人”上面,而一旦具體到微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實踐活動中,人們就不知不覺把對人的培養(yǎng)窄化、片面化,甚至物化成了對知識、對活動、對技術、對物質設備等的關注。在探討教學設計的價值時,也多沿用“關系說”的基本思路,分析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強調教學設計在促進教師有效教學、知識傳播、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等方面的價值。本來,強調這些價值也沒有錯,但這些價值,都是使用價值或者工具價值,是相對的價值,只有被人選用時才具有的價值。教學設計從根本上來說,不是為了這些外在的物化價值服務的,過分突出這些相對價值,就把教學設計的真正價值所在一一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排除在了價值視野之外。
當教學設計脫離“育人”的立場探討價值時,那些清晰、條理的價值明細不過是技術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實踐規(guī)范強加于教學設計主體的,這時的主體是缺乏自主、丟失自由的所謂主體,所標榜的價值并非主體自我選擇的價值,或者說,這些價值根本不成其為價值,因為,“不以自由為基礎,不經(jīng)自由選擇的東西沒有價值”。真正的價值“不過就是人作為人所追求的那個目的物,而這個目的物就是人的自身本質”。所以,教學設計的價值,并不存在于教師與學生自身之外,恰恰是他們的存在與發(fā)展,以及基于自身存在與發(fā)展需要對教學設計所做出的自由選擇,才是根本的、絕對的價值,也只有由此確定的教學設計才是立足教育立場的教學設計。換句話說,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其價值總存在于基于主體自身需要的自由選擇中。
2、個性視野中的生命成長
當教學設計的價值著眼于主體自身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也就成了作為主體的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設計中的不懈追求。對于個體的存在而言,相對于他人的獨特個性是其存在的關鍵價值。實際上,教育對人的個性的尊重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
然而,長久以來形成的技術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實踐習慣使教學設計走上了個體個性發(fā)展的對立面,把促進人的發(fā)展理解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卻忽略了真正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教育是適合個人特點的教育?!秾W會生存》中分析傳統(tǒng)教育有兩個根本弱點,“第一個弱點是它忽視了(不是單純地否認)個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復雜的作用,忽視了個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樣的表達形式和手段。第二個弱點是它不考慮各種不同的個性、氣質、期望和才能。”這兩個弱點在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中廣泛存在。今天的教學設計,仍然把規(guī)范過程與追求效率作為其重要的目標,而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嚴格控制和整齊劃一,這與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興起的“社會效率運動”如出一轍,教師與學生具有了與企業(yè)生產(chǎn)線上的產(chǎn)品同樣的性質。在這種效率視野中,個性化的教師與學生是不存在的,他們都等同于無生命的產(chǎn)品。而數(shù)十種周密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模式也凸顯出教學設計活動作為一種線性的、既成的、確定的程序與步驟的特色,不論選擇哪一種模式,都是選擇了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一個排除了個性發(fā)展的獨特性和過程不確定性的系統(tǒng)。而這無疑是對作為主體的教師與學生個性生命成長的漠視,甚至扼殺。
教育立 場下的教學設計要找回個體生命在教學設計中的存在。德國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經(jīng)說,“衡量一個教學計劃是否具有教學論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能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能夠使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教學論上可以論證的、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為發(fā)展他們的自覺能力做出貢獻一一即使是有限的貢獻。”所以,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fā)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chǎn)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這樣,教學設計就會脫去僵硬的外衣而顯露出生機。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正是要追求這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它從教師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視角出發(fā),以促進彼此的生命成長為根本依據(jù)。
3、實踐視野中的過程生成
教學設計研究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教學預成性的認可,即認為在教學之前預先規(guī)劃設計好教學的目標、內容、活動過程,形成具體細致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踐就可以依據(jù)方案,自然而然地達到目標。這種預成觀把教師實施教學的過程看做是忠實執(zhí)行教學設計方案的過程,認為越是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實施教學,教學就越有成效。于是,“上課是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做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們就見到這樣的景象: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誠然,就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活動,依據(jù)預先的設計藍圖行動是人優(yōu)越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正式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必要的設計規(guī)劃是人的活動有目的、有計劃的表現(xiàn)。然而,這種預先規(guī)劃一旦追求具體詳盡,試圖包含教學實踐過程的一切,它就不再是實踐活動的有益參照和指導,而是成為禁錮人手腳的鐐銬,成為控制教師與學生身心的工具。在這種教學設計方案的牢籠中,教師與學生都成為被動的知識消費者,他們就如被動執(zhí)行程序指令的機器,完全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權力,就如生產(chǎn)線上的產(chǎn)品,沉默地被塑造。在這一過程中,教學設計逐漸被技術化,并逐漸從解放人的力量轉變?yōu)榕廴说墓ぞ?,成為剝奪人的主體價值選擇權、抹殺人的生命個性的兇手。
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不再把關注重點放在對教學過程的預先嚴密規(guī)劃上,而是在尊重實踐的情境性、不確定性的基礎上,給予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自由與權力,讓他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積極尋求和努力創(chuàng)造自我發(fā)展的機遇和條件,讓自己的生命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生成。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著眼于實踐,關注實踐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發(fā)展變化。首先,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不把教學目標停留在學生“僅僅基于認知層面對表層符號知識的‘知道’”,而是強調師生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圍繞特定知識主題相互交流、探討、反思,從而獲得對知識的個性化意義與創(chuàng)造性結果,并最終體現(xiàn)為學生生命智慧的生長。其次,教育立場下的教學設計把一切預設的目標、過程、方法等都看做是真實教學實踐的參考,而不是要執(zhí)行的權威,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偶然性、不確定性因素是教學的根本特征之一,也往往是重要的“成人”時機,所以作為預設的教學設計方案要大方地給真實的教學實踐“留白”,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定的時空,使之可以依據(jù)自身存在與發(fā)展的需要而在實踐中自由選擇、自主生成。
三、明確教育立場,走上“育人”之路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在意識到教學設計的教育偏離或技術化傾向之后,提出以加強技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融合作為解決當前問題的策略。然而,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各是什么,它們是否有融合的可能,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融合,得到的結果只能是哪個也不是了。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在強調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時,總是一邊欣賞著技術主義的優(yōu)點,一邊眷戀著人文主義的好處,卻從來沒有想到這兩種主義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對于一種觀點或者事物,我們習慣了用二分的思維方式去分解其優(yōu)缺,卻沒有想過,這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假想。因為對一種觀點和事物來講,其優(yōu)缺并不是分裝在兩個盒子里的不同的東西,而恰恰是一種東西的兩面而已。雖然優(yōu)缺不同,卻是唇齒相依,共損共榮。所以,那種提倡對一種觀念或做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言論更多是一種“表面文章”,強調不同理論與觀點融合的意圖也難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平衡點。我們真正所能做的,是確定一種明確的立場和觀點,并依此為標準去選擇、組織和落實整個系統(tǒng)中的一切。而在教學設計中,這種明確的立場和觀點,既不可能是技術主義,也不可以是人文主義,而是教育的根本,既教育“育人”的立場。
1、確立“育人”的根本方向
正如教學設計最早萌芽于軍隊和工業(yè)培訓領域,致力于利用現(xiàn)代技術提高外顯績效一樣,對教學設計的傳統(tǒng)認識,人們從過程方面突出了其作為設計學科的技術性,而從效果方面突出了其作為應用學科的功利性,這兩種傾向無論是在對教學設計進行學科性質的理論探討中,還是在教學設計的實踐應用中都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這兩種傾向支配下的教學設計者,往往把設計技術應用的非常熟練,把績效的提高作為追求的最終目標,這種教學設計看起來似乎有效而充實,實則是有形而無神。因為他們把本屬于手段的技術和績效與真正的目的混淆,把作為根本價值的人的存在與發(fā)展,排除在教學設計考慮的范疇之外,從而使其行為成為缺少價值追求和精神引領的“空心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又反作用于人,成為限制和壓抑人的牢籠。
把教學設計從無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復雜實踐的角度重新詮釋,意味著要重新思考和建構教學設計的價值規(guī)范。正如前文所述,教學設計是服務于教學的,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教育,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意蘊。所以,雖 然教學設計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但“育人”仍然是其真正的價值所在,是其所有活動的精神和靈魂。
“育人”作為教學設計的根本方向和標準,不是一種遠離實踐的抽象理論或者口號標語,而是如一種性格反映在一個人一言一行的方方面面,如一種文化滲透在一群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一樣,滲透在教學設計的理念和行動中。如果把教學設計看作一個人,“育人”就是這個人的精氣神,是這個人成為他自己的精髓所在。當人們以“育人”的標準重新審視和關照教學設計時,雖然仍要借助于技術,也要看外在的績效,但這些都成為供選擇和被利用的手段,都要經(jīng)過“育人”這一最終標準的審核和檢驗。只有為“育人”這一根本目標服務,有助于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手段,才會被選用。也只有確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學設計者才能一滴水里看世界,做到既著眼微觀的具體設計,同時又胸懷遠大的目標,把對獨特個體生命的關懷浸潤到教學設計的每一細節(jié)中去,使無形的“育人”追求轉化為有形的教學行為。
2、實現(xiàn)教學設計的整體優(yōu)化
一個人總是一個整體的人,當我們把他劃分成四肢、軀干、腰身、發(fā)型,或者專門分析他的鼻梁、下巴、眼睛、牙齒的時候,他就不成其為他,而只是不同身體部件的符號而已。教育立場下的“育人”也是如此,培養(yǎng)的人應該是整體的人,不是只培養(yǎng)身體健壯的人,或者學識淵博的人,而是培養(yǎng)在身體與心理的各方面都協(xié)調均衡、身心統(tǒng)一的完整人。所以,對人的教育,應該站在教育的立場給人以完整的人文關懷。同樣道理,雖然教學設計的研究一直采用分解的方法,把教學設計系統(tǒng)劃分為若干要素和環(huán)節(jié),然后對每一要素和環(huán)節(jié)的特點、要求、設計方法等進行分析論述,但教學設計的各要素和環(huán)節(jié)之間絕不像西瓜,切開一看,皮囊分明。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系統(tǒng)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要素與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稍有考慮不周,就可能發(fā)生蝴蝶效應,對育人效果產(chǎn)生極大損害。同時,把復雜的整體劃分為孤立的部分,也容易遮蔽整體存在的隨機性、新事物和創(chuàng)造性??梢哉f,只有當你始終以一種整體的眼光去觀照教學設計的各部分時,你做的才是真正的教學設計,你才能感受到真實的教學,你的眼中才會有教師,有學生,有對他們個性特點和鮮活生命的實時關照,才會真正觸及教學設計的“育人”核心。所以,基于教育“育人”立場的教學設計,必然是整體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
篇7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yè);教學設計能力;培養(yǎng)
一、引言
小學教育專業(yè)的本科師范生畢業(yè)后會面臨從教,但他們的教學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有效完成基礎教育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能力是教育教學能力的基本功,而當前高校對其教學設計能力培養(yǎng)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視。小學教育是為生命奠定基礎的教育,小教專業(yè)本科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只有被給予更多的重視與培養(yǎng),他們將來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二、教學設計理念掌握不夠明確
對于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掌握不夠明確,理解也不到位,即使在開設的課程中對于各科的教學法進行了學習,但往往學習也只停留在了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與分析,也并未反思總結,進行相應的訓練,教師對教學設計理念的傳授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使教學設計能力整體不能達標。
三、教學內容學設計方面
第一,現(xiàn)在小教專業(yè)本科師范生許多的教學設計中,仍用大量的篇幅僅僅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詳盡地描寫教學過程,很少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容去設計那些發(fā)現(xiàn)、挖掘、提煉教材中培養(yǎng)小學生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價值的方案。
第二,大多數(shù)的教學設計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學內容”的水平,而沒有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高度。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升華。因此,教學設計中僅有讓學生獲得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方案還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師范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由于對課內知識研究的較多,聯(lián)系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得課外知識較少,因此教學設計比較乏味單一,由于缺少知識整合致教學容量不夠。表現(xiàn)為缺乏與本課有關的相關學科知識聯(lián)系的設計,缺乏與本課有關的實踐知識聯(lián)系的設計等。
第四,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評價方式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評價應該“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而在小教師范生的教學設計中往往偏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設計,忽略對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教學評價設計,忽略了將新課改理念結合到教學評價設計當中。
四、課程標準不熟悉,對教學目標設計掌握不足
課程標準是進行教育教學的標準與前提,對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具有指導作用。目前中小學都在進行課程改革,也有新的課程標準與理念做指導,而大學課堂教學卻沒有與時俱進,也并未對各學科課程標準做詳細的講解與分析。小教專業(yè)本科師范生對總的以及各科的課程標準把握不夠清晰,理解不夠到位,不能將課程標準與教育發(fā)展實際情況相結合,更難以對教學目標從整體上與課程標準結合起來,從而無法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五、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第一,教學設計在實踐與應用之中體現(xiàn)了各種科學理論,教學是教師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切不可走向兩個極端,大部分的小教專業(yè)學生在校園里接受的認知層面的理論知識偏多。這就需要在培養(yǎng)過程中加強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并行,不斷地使教學設計反映教學實踐的動態(tài)要求,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
第二,小教專業(yè)的師范生很多都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學習教學設計,并沒有結合教學實踐應有的多元性與動態(tài)化,缺乏針對性的練習與操作。研究表明,教學設計是一種在特定情境脈絡中解決結構不良的非確定性的過程,它所運用的是一種高度互動與協(xié)作的設計方式[1]。教學設計也是一種社會化活動,它需要各種有效的資源的參與,充分體現(xiàn)了進行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應在培養(yǎng)教學設計能力的進程中樹立理性與創(chuàng)造性結合的教學設計觀。
第三,目前,教學設計大多在教師教這單一層面上進行,側重于教材的鉆研、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篩選和教學評價的具體實施,忽略了學習者的興趣愛好與需要,也缺乏對教學情景給予應有的重視。教學活動是由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而教學設計應是多方面的的集合,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整合各個要素,重視教學情景的因素,對教學整體進行設計,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從人的整體發(fā)展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
第四,小學教育的教育對象是身心發(fā)展不成熟且處于成長狀態(tài)的小學生,這決定小學教師必須具有專業(yè)性,應具有專業(yè)情誼、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模式去適應小學教育發(fā)展的實際和小學教師專業(yè)化的需求,與時俱進,明確小學教師專業(yè)特性。
第五,對小教專業(yè)本科師范生來講相關教育知識一大部分來源于課堂課程的學習與理解。所以必須豐富課程的門類,讓學生去汲取更多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小教專業(yè)應開設與小學教育教學密切聯(lián)系的課程內容,加大課時,使師范生更深刻的掌握課程內容?,F(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發(fā)展迅速,需要更新課程的內容,與時俱進,師范生可以形成更加基礎、扎實、全面的理論知識功底。
第六,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通常存在學生多、教師少并且常以大合堂進行教授的現(xiàn)象,師生鮮有互動,常常出現(xiàn)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證基本的教學效果。基于此,靈活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顯得尤為重要,應注重教師自身的教學業(yè)務水平,面對眾多學生靈活進行教學,盡量使學生得到一定的進步與發(fā)展。將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設計能力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之中,并做好示范與講解,針對性的去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
第七,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高校培養(yǎng)小教專業(yè)還是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模式,即“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教育教學實習”。[2]很多高校雖開設了教育研究方法、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但講解存在形式化,開設的很多課程僅處于文化理論層面,偏于認知,并不能滿足小教本科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發(fā)展的需要。小教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中還需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師范生認知的基礎之上,強化理解,強調創(chuàng)新,強調與現(xiàn)在社會與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與時俱進。
第八,說課主要是闡述某一學科具體課題的教學設計,是一項對教學設計的反思的過程,通過說課的練習,可以逐步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教學研究過程,可以提高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因此,加強說課訓練并結合教師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教學設計的更富有藝術性與創(chuàng)作性。校外實習見習可以直接接觸真正的課堂與受教育者,在聽課、備課、授課中充分與實際的教學情境相結合,這是理論與實踐真正的結合。在實習見習前進行詳細科學教學設計,并多向在職教師虛心請教,遇到問題多請教老師與查資料嘗試解決問題。實習見習結束后,要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反思、總結從而消化吸收,夯實基礎,穩(wěn)步提升,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設計能力。
第九,以案例為載體,組織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師范生對特級教師、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與研究,學習優(yōu)秀教師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并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與他們的差距進行反思,從而改進、提高;課堂模擬也正是對教學設計過程的體驗與反思,在分析研究并改進教學設計方案后進行實際課堂模擬,注意將新課程理念體現(xiàn)在模擬練習中。通過教師點評、學生互評,找尋自己教學設計的問題,并逐漸改進;教學設計具有實踐性,而現(xiàn)場教學則是讓小教專業(yè)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走進真正的課堂情境,結合當今社會中基礎教育教學的現(xiàn)況,將預設的教學設計逐漸達到目標狀態(tài),不斷將教學設計理性的認識與實踐的體驗達到和諧統(tǒng)一。在小教專業(yè)本科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實踐培養(yǎng)中更要將案例分析、課堂模擬、現(xiàn)場教學有機的結合到一起,使小學教育專業(yè)師范生不斷進行分析、反思、改進、練習逐步提高其教學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華,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一、教學設計的意義
英語教學設計就是英語教師根據(jù)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英語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huán)節(jié)、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所謂科學,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英語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規(guī)律性,又反映英語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規(guī)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于條理性和嚴密性。這種思想準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英語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所謂藝術,就是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獨創(chuàng)性,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求,形成師生之間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英語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tǒng)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叫作課堂教學設計。通過這樣的設計,使諸要素之間聯(lián)結起來,促進教學的系統(tǒng)化,有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師全面、客觀地認識教學,并不斷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梢哉f,實施課堂教學設計是改善課堂教學的一種更高層次教學的探索,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項必要工作。
二、教學設計的依據(jù)
在英語教學中,不論是宏觀設計還是微觀設計,不論是整堂課的設計還是片斷的設計,我們都應以語言學教學理論為依據(jù),著重考慮三個方面:
⑴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成果,是組織、設計、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教學目標 teaching aims可分為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長期目標被稱為教育目標 educational objectives,如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加深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這些無法在具體教學中一次性實現(xiàn),而是長期努力的方向。近期目標被稱為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s,這一目標,主要確定一節(jié)課教什么內容,通過那些活動方式來學習。教學目標通常用可以觀察得到的學生行為變化的語言來表述。正如加涅( Gagne, R. M. )所著《教學設計原理》 (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 設計者開始任何教學,設計以前必須能回答的問題是“經(jīng)過教學之后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或者 “教學之后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
⑵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特點和教學媒體條件等,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步驟。學生的各種特點因時代、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生的興趣、知識基礎、認識特點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作為安排學生學習活動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j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黑板、掛圖、實物、幻燈、投影、電視、錄音、視聽光盤、計算機等教學媒體,特別是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用的效果已被許多的研究和廣泛的實踐所肯定。但教學媒體的選擇不但要依賴于每種媒體的特征和功能,也要有賴于教學系統(tǒng)中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媒體選擇的重要依據(jù)是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征,我們應增加教學媒體使用的多樣性。
⑶教學評價
所謂教學評價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結束時,利用多種方法,按照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對所實施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定。它在課堂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1.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與改善。通過教學評價,獲得反饋信息,找出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學的途徑。2.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 學習必須有動機,動機促進興趣,興趣激勵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才能有進步。通過評價,學生明確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對不足之處的分析亦能使他們不斷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目的在于幫助與促進學生學習。通過教學設計,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明確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并明確檢查目標是否達到的方式。課堂教學設計對幫助教師減少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改進課堂教學有重要作用,是教師應有的教學技能之一。
三、教學設計的構成要素
1.課堂教學設計要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緊密結合。
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標?;顒拥脑O計是要求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將所學的語言知識達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因此,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緊緊地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而進行。
2.課堂教學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科羅廖夫語) 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yǎng)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jù)英語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這有利于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全體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這樣,學生就能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 由“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3.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英語交際性原則。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課堂教學并非是“我教你學”,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活動是通過交際使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認知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學雙方都為對方提供信息,教學就是為了促進交流,以上三個層面英語稱為 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鑒于此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設置有意義的語言情景,安排各類課堂教學活動,pair work, group work, task-based activities, role play等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和知識進行交際,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盡量體現(xiàn)真實的交際,教師在設計時要創(chuàng)造“信息溝”( information gap ),使學生感到進行交際活動的必要性。
4.課堂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現(xiàn)代教學手段。
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錄音、錄像、投影儀、幻燈、語言實驗室,電腦多媒體等是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手段,為我們大幅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 ⑴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于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全方位地感受語言的刺激,產(chǎn)生需要運用外語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語的機會。例如,在多媒體教室學習《走遍美國》。和藹可親的聲音、悅耳動聽的音樂、逼真的音響效果,栩栩如生的影視畫面,可大大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 ⑵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電化教具生動、形象,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動覺都參與到語言實踐中來,由學生的被動聽講變?yōu)槿鎱⑴c,變化的情景,多方位的語言刺激和實踐活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不同角度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⑶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現(xiàn)代教學手段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了語言信息的活動強度,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外語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應盡可能考慮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有條件的話,英語教師要努力學習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的使用技術,不斷探索多媒體英語教學,發(fā)揮其應用作用。
5.課堂教學設計要精心設疑提問。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彼季S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設疑與提問是英語教學課堂調控的常規(guī)武器。它是促進師生之間信息交流反饋,推動教學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機。對于學生來說,它還具有多種教育心理功能: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又能誘發(fā)積極思考,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習慣,啟迪聰明智慧,還能充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作為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復習鞏固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梢哉f,英語課堂調控的起承轉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疑提問的精心運籌。問題可構建英語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例如,學生閱讀課文前給出一些問題,并要求學生在閱讀后能正確回答出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確定閱讀的重點并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根據(jù)國外一些研究,這種提問可以分為5類:
⑴ 回憶性提問,即利用所謂的事實性問題,讓學生追憶所學習過的基本內容。如:When and where was Abraham Lincoln born? ( Lesson 50, SEFCB 1A)
⑵ 理解性提問,指教師為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程度所提出的問題。如:What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 (Lesson 10, SEFCB 1A)
⑶ 分析性提問,指教師要求學生找出原因、結果、條件等的提問。如:How can you manage to keep yourself from getting fat? (Lesson 58, SEFCB 1B)
⑷ 綜合性提問,指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所作的提問。學生們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或看法。如: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Lesson 33, SEFCB 2A)
⑸ 評價性提問,指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判斷能力所作的提問。引導學生判斷評價事件和人物,分析品評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是一種高深層次的設問,思想難度較大。如:What kind of man do you think Antonio was? (Lesson 42, SEFC B3)
四、教學設計的探索
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教師無論教什么內容,總要首先對教學進行一番 認真細致的構想和設計,然后通過加工整理,把這種構想的軌跡、設計的思路用文字符號記載下來,形成教案。從本質上說,教案只是設計的結果,備課才是教學設計的過程,反映出那種動態(tài)的教學構想的思維流向。所以探討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首先必須研究英語教學備課。英語教案設計的科學性,首先取決于英語教師備課的科學性,就是要堅持英語教學備課的科學性、目的性、針對性、計劃性和預見性原則。英語教師一是要熟悉《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領會精神。二是要了解學生,教學的緣起和歸宿就是教會學生學,英語教師的職責不僅是 “to teach our students English” 而且應是 “ 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要明白學生需要學什么,怎樣學,就必須了解學生。三是要鉆研教材,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的要求,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四是要確定教法,通過研究教材,科學處理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案?,F(xiàn)以 “WHAT IS A HEALTHY DIET ?” ( Lesson 58, SEFCB 1B ) 課堂教學設計為例:
I.指導思想:
1.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主的教學原則(Learner-centered, task-based learning);
2.創(chuàng)造使用英語的機會,“學以致用”,貫徹英語學習的交際性原則(Communicative-learning);
3.教師的作用:設計者、研究者、組織者、促進者、協(xié)調者。
II.課堂教學步驟:
Step One: Presentation
1. Showing a lady ( or a gentleman ) who is rather fat through multimedia and also
one who is slim and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 Which body shape would you like to have? ”
2.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 and between meals?”
Showing all the foods Ss mentioned and some more.
“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
“ What’s a healthy diet? ”
3. Telling Ss what is to be learned
Enabling Ss to know how to keep them from getting fat by having a healthy diet
Step Two: Practice
1. Listening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 with books shut )
2. Reading the text
3. 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4. Summariz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Step Three: Production
Task: You’re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to some fat people, who try their best to lose weight. Please discuss it in small groups and write an outline of the lecture and then make a speech.
Step Four: Assignment
Get well prepared for the lecture and try to give the lecture next period.
篇9
[關鍵詞]英語教學;微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入0163-02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課應運而生而且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微課能夠運用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承載復雜知識點的講解或者是滿足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的需求。將英語教學與微課結合起來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W習質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需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結合微課教學特征以及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英語微課設計,確保學生英語素質的培養(yǎng)和個性化發(fā)展。
一、優(yōu)化英語微課教學設計
微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要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整體教學效果。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要想真正滿足以上要求和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最為主要的是,英語教師必須根據(jù)微課特征以及內容來全面優(yōu)化英語微課教學設計。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全面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思路,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教學要求提出教學目標,并能夠清楚地了解到運用網(wǎng)絡獲取教學資源的方法,同時也要知道如何有效借助微課開展英語教學,讓學生獲取豐富的學習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需要對英語教學和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之上找出英語教學的知識點,并沿著這一線索將知識點進行轉化,推進微課的制作,并保障英語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精簡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英語微課時除了要保證知識點準確之外,還要堅決避免知識性錯誤的出現(xiàn),在制作完成后對多媒體的文字、語言等進行重新校對,確保微課制作的質量,并保證能夠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課程講解。
例如,在學習“Weather and Spoas”一課時,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微課制作,運用學生感興趣以及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形式豐富和拓展微課內容,在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確保高效英語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微課:首先用一首韻律優(yōu)美和朗朗上口的四季歌《the Song of Four Seasons》將學生帶人到天氣和運動話題當中,并組織幾組運用重點句型的對話:How is theweather today?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ich season doyou like best?在對話完成后可以增強學生對重點句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guessing game活動,并為學生提供幾組對話,并讓學生從中猜測季節(jié)、天氣以及與天氣相匹配的運動項目,從而再一次點明主題。
二、重視微課視頻錄制測試
英語微課教學主要以教學視頻為依托將豐富的教學內容凝聚到一個精煉的教學視頻當中,而教學視頻的制作效果則會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能否準確抓住教學重點,因此,英語微課視頻的錄制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例如,在運用攝像機時,要突破傳統(tǒng)課程錄像形式的束縛,在視頻錄制時增加特殊的硬件使用,以便能夠在視頻上進行生動形象的演示,如復寫板等,以便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逐步深入地對英語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與此同時,微課教學視頻當中聲音質量必須得到保障,確保聲音清晰、語調分明、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而為了方便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的理解,在視頻制作時可以搭配字幕。除此以外,微課教學視頻的制作不僅需要重視拍攝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也需要在視頻拍攝完成后進行后期制作,并在制作中搭配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等形式,進而方便教師能夠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多樣化教學。在視頻拍攝完成后還需要展開對教學視頻的測試,在觀察學生反應、態(tài)度后進一步對微課進行修改,修改完成在對學生進行測試,最后經(jīng)過反復測試論證進一步完善教學視頻,確保最大化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準確組織英語微課語言
微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主要以多媒體視頻教學作為內容展現(xiàn)形式,但是同樣不可忽略的是微課對內容語言以及教師語言的運用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并關系到微課教學設計的質量。簡明精準的語言是微課語言的標準,同時也直接考查了教師的基本功和專業(yè)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微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會忽視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性的語言以及根據(jù)實際教學內容組織語言,從而在具體的知識講解中忽視邏輯性語言的運用,進而使得教學質量大打折扣。以上問題同樣需要在英語微課教學中普遍存在,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運用口頭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知識講解和教學活動的組織,但是在講解抽象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使得語言變得遜色。英語微課往往用語言形式作為主要的教學組織手段,教師首先用微課概括知識點,并在微課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教師運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微課教學相互配合,進而實現(xiàn)同步語言教學。這樣形式的語言教學在知識傳授上沒有缺憾,但是不能夠提高課堂氛圍的活躍度。
因此,英語教師必須積極探索能夠切實發(fā)揮微課教學實際效用的方法,在微課內容語言的組織和設計方面必須提起高度重視,確保語言的精煉、準確以及豐富,同時,教師的口頭語言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確??陬^語言的趣味性、邏輯性、準確性,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積極探究如何將口頭語言與微課內容語言實現(xiàn)緊密配合,最終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服務于英語教學,為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四、應用微課營造教學情境
學生是教學主體,而且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才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英語教學成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主人翁失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因此,英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微課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快速帶入到相應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當中,確保學生高效地完成語言學習。在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生容易受到漢語環(huán)境的干擾,再加上他們接觸英語的時間較短,不能夠進行正確的語言背景聯(lián)想。微課則為生的英語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對微課的科學應用實現(xiàn)了抽想到直觀的轉化,并將貼近學生生活的知識場景化,突出了重點,也進一步幫助學生克服了學習中的難點。對此,英語教師在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時要有效融合影像、音頻、圖片等多樣化的形式從而為學生營造形象直觀和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知識學習。
例如,在教學過去進行時時態(tài)時,在微課中可以用動畫形式展現(xiàn)昨天小明同學在家里吃晚餐、做作業(yè)、看電視的情景,之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繼續(xù)提出問題:He was doing his homework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What were you doing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由于微n教學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于是大家紛紛踴躍回答,從而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并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語法學習。
五、創(chuàng)新運用多樣教學方法
微課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及其教學效用的發(fā)揮離不開多種教學方法的配合,而教學方法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微課教學效果。目前英語微課教學常用的幾種方法有:第一,自主學習法。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課下自主觀看微課視頻和完成自主學習,并將自己自學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記錄,進而在課堂當中提出并和全班同學共同解決,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提問法。教師在學生進行微課學習之前根據(jù)教學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微課學習中,并在學生完成學習后提出探究性問題,并促使學生從求知欲到學習動機的轉化。第三,合作學習法。為了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促使學生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在微課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將其與微課教學有效搭配。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蘇教版
【中圖分類號】G633.3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能讓語文課堂喚起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為課堂的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還能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其作用意義非凡,只有有了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學的藝術,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1導入
開始一堂課就好像一幕劇拉開帷幕一樣,教師采用簡潔的語言讓學生走入表演的情境中,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碰撞學生的思維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為整堂課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使教學活動能夠進行得活潑有趣。由此在導入部分先出示一段樂曲,緊接著課件展示一扇門的開啟,里面猶如人間仙境,教師旁白:你們還記得第一堂語文課嗎?那時是怎樣的情景呢?那時的語文課堂為你們打開了一扇文學之門?,F(xiàn)在,語文學習陪伴著我們一起走過,在此刻,你心中的語文是什么樣的呢?相信你有更深的感慨,讓我們一起走進自己的心中,去回顧、總結和思考我們這些年來學習語文的酸甜苦辣吧。設計這一導入場景,教師進行巧妙啟發(fā),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的意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很自然地就能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爭先恐后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不僅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求知探索的精神。
2自我檢測、評估
導入之后進入自我檢測、評估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高中語文學習的目標要求,讓學生對照著各個學期的目標提示衡量語文的學習情況,并作出自我檢測和評估,完成課本中的評估題。同時課件出示舒緩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認真思考,對自己的語文學習作出正確的評估,再由同學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巡視。同學評價后教師隨機抽出十名學生統(tǒng)計其評價分數(shù),對其進行客觀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進行,旨在讓學生對自己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基本情況進行回顧,小結自己取得的成績并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能夠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融入到教師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去。
3填寫自我評估表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教師根據(jù)課標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成果形式欄的基本標準,再綜合學習感受以及成果形式的相關情況來評出分項評價,完成自我評估表,并總結歸納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普遍性得失。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情況有一個清醒的了解和認識,能為自己的語文學習有正確的客觀的評估,由此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為自己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改進機會。
4寫自我小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境設計教學,使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完成自我評估后再出示同學們學習的照片,背景音樂響起,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同學們,你們手中的評估表是你學習語文的成果,能夠見證你突飛猛進的語文水平,它是沉甸甸的,帶著對過去成績的匯總,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同學們,希望你們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優(yōu)勢,彌補存在的不足,能夠溫故知新,用今天自己總結的結果來幫助不久后的中考,讓自己在中考里發(fā)揮自己最佳水平,奔向理想的彼岸。課件出示題目,教師引導:在語文的學習中相信你們有許多的酸甜苦辣,有很多關于語文的話要說,有煩惱也有收獲,讓我們一起來回顧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吧!教師要求學生可以從出示的題目中選擇也可自行擬題講述自己心中的語文,寫一份自我小結。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習作進行分類并組織全部交流,教師通過適當點評讓學生修改,將學生的習作匯編成冊。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不斷提升其思維水平。
5我的語文趣事
此環(huán)節(jié)在寫自我小結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語文的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有心酸,有歡笑,有失敗后的淚水,也有勝利后的自豪,教師把教學活動重點聚焦到學生的學上,讓學生回顧往事,暢談各自的語文趣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學生講述后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的學習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有苦與憂,有笑與淚,還有得與失,但是回味過去,你們卻都是笑意吟吟。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思考層次進一步深入打下基礎。
6我的語文情結
學生講述自己的語文趣事時能夠進入到自己學習語文的情境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意義,評價自己養(yǎng)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明白自己已經(jīng)具備的語文能力,這時教師要順勢而導:語文學習和我們形影不離,有的同學因喜愛語文而被引領進文學的殿堂,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更清楚地認識世界。有的同學卻并不熱衷語文學習,更喜歡偏重精確的理科,同學們,你對語文的學習有什么樣的情結呢?由此教師展示語文的各項功能,讓學生深入思考語文的主要特點以及語文在自己心中的最大價值,并相互交流、討論,各自談談對語文的感情,教師巡視指導。全班匯報時以闡述的內容無懈可擊為衡量標準,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7我的語文感悟
在談語文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結合《別了,語文課》與《最后一課》比較閱讀,讓學生體會兩篇文章的共同特點,所體現(xiàn)的共同情感以及主人公對語文課的態(tài)度變化不同的原因。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對語文的感悟,走進語文,理解世界上有些東西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它的珍貴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學好語文的重大意義,并且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刻情感,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8總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要具有藝術性、科學性和知識性,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蘇教版《我心中的語文》教學設計中,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教師全面地從閱讀、寫作、專題、口語交際等方面讓學生去思考,促進教學中三維目標的達成,通過對過程的精心設定促進教學,并充分利用有效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只有重視和肯定語文教學設計的重要位置,將其主要作用落到實處,才能真正保障和彰顯祖國語言文字的不可替代性。
參考文獻:
[1]郭卿.項目管理理論在中學課堂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4)
[2]河北省涿州市王義海.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設計[N].學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