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標準范文

時間:2023-03-19 15:1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健康的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健康的標準

篇1

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類方式:

(1)統(tǒng)計常模。當一個人的心理特質的測量值接近總體平均數(shù)時,就認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若一個人心理特質的測量值消離總體均值就認為他的心理是異常的、不健康的。

(2)社會常模。 當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得到多數(shù)人的認可,就認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健康的正常的反之,就認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異常的、不健康的。

(3)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良好者的心理是健康的適應困難,干擾了個人或社會安寧者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4)心理成熟。個人心理發(fā)展與生理發(fā)展程度協(xié)調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發(fā)展落后于生理發(fā)展或落后于同齡人平均水平者則是不健康的。

(5根據(jù)當事人主觀體驗到的是滿意感、幸福感還是痛苦與不適,來判斷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上述種種觀點都是從某 角度去判斷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是種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應從多角度、多層面綜合判新:①從個體的成長角度看,適應與發(fā)展是主要的判聽依據(jù)②從人的社會化角度看,統(tǒng)計常模與社會常模是主要的判斷依據(jù)③從個性發(fā)展角度看,心理結構的完整與功能的匹配是主要的判斷依據(jù)。由此看來,在確定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依據(jù)時,應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存在統(tǒng)的基本依據(jù),不存在統(tǒng)-不變的具體依據(jù)。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含義的具體化。由于國內(nèi)外學者確立心理健集標準所遵循的依據(jù)不同,因而對心理進康的判斷標準的認識也存在差別。

(1)自我充分實現(xiàn)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這是人木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2)適應良好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含的心理健康標準。

篇2

乙:二十五中校園之聲廣播站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和我們廣播小組成員的精心策劃,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它將容校園好人好事,生活小常識,、愛國教育、健康、創(chuàng)衛(wèi)、安全等知識為一體,陪伴大家度過每一天的校園生活。

甲: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請聽《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乙:根據(jù)世界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并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fā)展水平、情緒穩(wěn)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fā)展水平:雖然智力發(fā)展優(yōu)秀者并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fā)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fā)展應屬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wěn)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tài)占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chǎn)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chǎn)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shù)乜刂谱约旱那榫w。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于學習內(nèi)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于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xiàn)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huán)境下的社會生活,樂于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fā)脾氣,也很少出現(xiàn)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xiàn)同他們的年齡特征相吻合。

甲:請同學們在聽了之后結合上面的標準進行自我測試,不好的方面我們要努力改正,好的方面我們要堅持!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情!

篇3

對初為人父母的爸爸媽媽來說,給寶寶洗澡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寶寶出生后,在產(chǎn)婦還沒出院的這些日子,會有專門的護士給寶寶洗澡,一旦出院,父母就要親自給寶寶洗澡啦。

寶寶洗澡不但能清潔皮膚,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寶寶生長發(fā)育,所以學會給寶寶洗澡是每個父母應會做的事情。寶寶出生后第二天,有條件的話就應該每日給寶寶洗一次澡了。該產(chǎn)科護長李桂鳳特別介紹了給寶寶洗澡的一些步驟和細節(jié)。

細節(jié)一:

水溫在38-41攝氏度之間

給寶寶洗澡時間應安排在喂奶前1-2小時,以免引起吐奶。新生兒的洗澡盆最好專用,洗澡前先將盆刷干凈,有條件的話用熱水把洗澡盆燙洗過以免留下細菌。

寶寶皮膚嬌嫩,為避免寶寶皮膚燙傷,給寶寶的洗澡水溫應控制在38-41攝氏度之間。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這個順序希望每個父母都應特別注意,如果先放熱水忘記放冷水,很容易引起寶寶皮膚燙傷),然后用手背或手腕部試水溫。因為這兩個部位皮膚較嬌嫩,更接近于寶寶的嬌嫩皮膚,可以感知怎樣的水溫更適合寶寶,水溫以不覺得燙為宜。也可以使用專門的水溫計測量水溫,更加準確。

這一切準備好后,就可以給寶寶脫衣服洗澡了。

細節(jié)二:

左右手協(xié)調,托住寶寶身體

可以把寶寶專用的沐浴液倒入水中或全身涂抹沐浴液,然后輕輕把寶寶放入水中。

洗澡的時候,用左臂夾住寶寶的身體并托穩(wěn)寶寶頭部,使寶寶覺得安全舒適,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將寶寶耳朵向內(nèi)蓋住,防止水流入寶寶耳朵。

給寶寶洗澡先從頭部開始,先洗臉再洗頭,然后洗全身。

細節(jié)三:

用棉花球或柔軟的毛巾洗浴

寶寶皮膚嬌嫩,不能用粗糙硬度較大的毛巾給寶寶洗澡,以免擦傷寶寶皮膚,應選用柔軟的小毛巾。有條件的話,可以備用兩條毛巾,一條擦洗臉部一條擦洗身體其他部位。

應特別注意,如果已經(jīng)拿毛巾擦洗寶寶外陰,特別是女孩,就不應該再用該毛巾擦洗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寶寶的鼻子、嘴巴、眼睛,避免外細菌感染這些部位。如果再用此毛巾,必須清洗確保干凈。

用毛巾清洗時,應一邊擦洗一邊折毛巾,用干凈的毛巾角擦洗。也可以用棉花球蘸水濕潤后清洗寶寶身體。

洗完臉部頭部,再洗寶寶正面身體部位。之后將小兒倒過來,使小兒的頭頂貼在媽媽的左胸前,用左手抓住小兒的左大腿,右手用浸水的小毛巾先洗會陰腹股溝及臀部(女嬰一定要從前向后洗),最后洗下肢及雙腳。洗完,立即將小兒用大毛巾裹上,輕輕擦干。

兒童心理健康的6標準

1.求知欲強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2.意志力強 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為,還能排除外界和內(nèi)心的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工作。

3.活潑樂觀 與人交往坦誠、隨和,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里。

4.心態(tài)平衡 經(jīng)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tài),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xiàn)出焦慮不安或憂郁。

篇4

一、新課程標準對改善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

情緒狀態(tài)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目標。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憂愁,緊張,焦慮等情緒狀態(tài),體育運動能夠使人們轉移各種不愉快的情緒,行為和意識,從而使人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學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試,各種競爭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而產(chǎn)生持續(xù)的焦慮反應,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學生中這種由于學習或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或消除。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1750 名心理醫(yī)生中,80%的人認為體育鍛煉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鍛煉作為消除焦慮癥的一種治療方法。

二、新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眾所周知,學生處于心理發(fā)育階段,由于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使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應激,而體育鍛煉恰好能夠使學生轉移注意力,擺脫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同時,在運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失敗,傷病,疲勞等情況,在長期的體育活動中,上述各種不同的考驗能使學生提高控制自己,保持心態(tài)平衡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

三、新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體育活動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各種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一系列的調查表明,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加人際間的交往,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一些團體項目,學生們進行自由組合和分組,其中的組織和協(xié)調工作均由學生自己擔任。在其過程中,同學間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體榮譽感,責任感等社會高級情感亦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同時也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新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影響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們在互相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jié),并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wěn)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于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積極的交往態(tài)度多于消極態(tài)度;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fā)展自己。

五、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提出如下建議

(1)努力擴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范圍,加強心理健康領域目標的實施力度。

(2)大力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研制,體育教師應改變體育觀念,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目標的認識。在心理健康領域中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步驟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領域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根據(jù)本校學生的運動興趣,本校場地,器械等諸多因素開發(fā)校本課程,從而達到這些領域和水平目標。這樣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達成。

篇5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馬斯洛從成功名人的人生歷程中歸納出來的心理健康標準是一種“精英標準”,他認為,具有自我實現(xiàn)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醫(yī)生認為,凡無心理癥狀的人都為心理健康的人,這是“臨界標準”——一種衡量健康狀況的低水平。正視現(xiàn)實和自我,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自我調控能力,已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標準的共識。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及劃分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自我意識可劃分為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三個方面。物質自我是自己的身體、衣著、金錢等物質方面意識;社會自我是自己在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的角色意識;精神自我是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按自我意識的作用劃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積極的自我意識,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責任感、義務感;二是消極的自我意識,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識的觀念劃分,可分為實現(xiàn)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類。

二、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可為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也會成為困擾大學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

1.智力發(fā)展顯著

大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占據(jù)主導地位,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顯著提高,開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歡質疑和爭論,因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所以,他們常對此感到迷茫和不安。這種心理壓力既可成為發(fā)展的動力,同時也可成為學習進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識增強

學生開始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個性品質進行關注。但由于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初期,評價自己和別人常帶有片面性、情緒性和波動性,對周圍的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不成熟而易產(chǎn)生心理易損性。因此,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自信而強大、自我調控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

3.情感的發(fā)展與現(xiàn)實的矛盾

由于大學生自尊心強,思想感情和個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閉有時會產(chǎn)生孤獨感;他們渴望獨立,有極強的“斷乳”愿望,但閱歷不夠豐富,環(huán)境復雜陌生導致缺乏信心;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調控感情和理智之間的關系;他們富于幻想,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但對現(xiàn)實的困難和阻力估計不足,常因學業(yè)、就業(yè)、戀愛、不正之風而困惑,會有挫折感,易悲觀失望。這些矛盾若持續(xù)得不到解決,將會使大學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現(xiàn)過程中,這些心理特征是產(chǎn)生心理壓力和心理沖突的根本原因,這些矛盾和壓力將伴著大學生的心理特征逐漸成熟,逐步得到緩解。其調節(jié)的有效性依賴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或者說是對現(xiàn)實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準確把握;其心理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大學生人生觀的定位和價值觀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個人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心理健康的人對生活抱開放樂觀的態(tài)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正視現(xiàn)實,放棄做“完人”“超人”的念頭。歸根結底,心理健康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映射。

人們通常把平衡和適應作為心理健康的特征,但“適應”不等于“順從”,“平衡”不等于內(nèi)心無“沖突”。積極、健康的心理應是渴望生活的挑戰(zhàn),尋求生活的充實與人生的意義,并不是永久性的無壓力、無沖突、無痛苦。大學生心理健康應突出表現(xiàn)在個體與現(xiàn)實保持動態(tài)平衡,以實現(xiàn)高尚的人生目標為目的,進行有效的自我調整,求得內(nèi)心平衡、和諧、正常發(fā)展。

篇6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對于初中班主任開展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這一活動論題,很多專家學者已對此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并取得成果。該調查研究主要在已有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針對初中班主任展開實施心理健康情況及教育現(xiàn)狀方面進行調查,希望從中能有對初中班主任開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意義的建議,使班主任能更好地為學生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輔導。

一、主要問題

(一)老師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認識存在的障礙較多

調查表明,教師們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熟悉得分僅為2.02,這說明教師們對于這一問題存在的障礙較多,很多班主任老師都不熟悉更不了解這一標準。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學術界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定義等至今仍沒有定論。

造成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標準不熟悉的另一原因是,理論標準和實際標準不一樣。有的老師雖然對于理論界的相關心理健康標準持贊成態(tài)度,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是以感性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多于理性判斷,也沒有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區(qū)分學生心理的健康與否。

(二)德育化的傾向問題嚴重

班主任們對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區(qū)分還存在誤區(qū)。第一,很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單獨實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只要再加強德育也就可以達到目的。雖然兩方面都是關于“育人”展開的,但兩者其實是有很多區(qū)別的,比如學生觀、教育內(nèi)容、教育目的、教育原則及方法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學生們的品質道德的形成和他生長的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及其他心理素質的發(fā)展方向水平有很大的關系,但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問題的內(nèi)容、問題的性質還是問題的產(chǎn)生源都不能看作同一類的問題。初中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個體性的,對于涉及與社會法規(guī)相關的各類社會道德規(guī)范等問題是比較少的。而思想品德的問題卻是社會性的問題,是個人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不符合的行為問題。當今形勢下,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思想道德問題就可能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復雜,所以僅僅靠學校的傳統(tǒng)德育是解決不了這一嚴峻問題的。第二,老師們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看作是思想品德的問題。班主任們都應該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及品德教育經(jīng)驗,而正是這些經(jīng)驗使他們養(yǎng)成了思維定勢,容易在工作中把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是思想品德的問題來處理,這就不能恰當?shù)靥幚砗脝栴},也不能分清兩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了。

(三)少數(shù)班主任不夠重視全體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夠對所有學生實施心理健康的教育

經(jīng)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學校的初中班主任都能夠很好地重視所有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但也有少數(shù)的班主任還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使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要得到滿足,心理的健康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們學會學習、學會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等。每個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怎么樣認識朋友、認識環(huán)境,怎樣調整自己、適應變換的環(huán)境等。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應對策略

(一)強化班級管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調查班級管理一項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調查的所有班級管理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班級的管理是不容分割的,班級管理工作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這一工作,并在工作中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及時了解并掌握班級的最新情況,了解學生們的最新動向及動態(tài)。班主任也要認真學習研究心理學及教育學,學會根據(jù)心理學原理和教育學原理,創(chuàng)造出適合本班級的管理模式,設計出順應社會要求的管理方法,做到不僅使班級的管理情況得到改善,也要使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得到提高,還要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

(二)注重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為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的協(xié)調人,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與其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父母親和子女的關系、父母親對子女的學習期望、父母的撫養(yǎng)方式,這些都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還需要家庭成員的幫助、配合。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就應該經(jīng)常和班主任保持聯(lián)系,通過雙方的溝通,不僅能使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思想行為,也能使家長們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及生理、心理的變化狀況。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一起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班主任應該提升自身修養(yǎng),保持良好心態(tài)

教師擁有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班主任能順利開展實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就是保持健康的心理,這就必須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修養(yǎng),能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去工作,去面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秀娥.初中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調查[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1):95-97.

[2]郝麗.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篇7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黨的十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育人為本,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職業(yè)教育全過程。

一、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縱觀中外各類職業(yè)學校,中職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這類學生人數(shù)達15%以上。人數(shù)是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缺乏有力的關注和有效的對策,同時我們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速度??傊痪湓挕爱斍爸新殞W生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令人擔心”。

我們常常聽到某學校有孩子“離家出走”。專家調查:平均兩個班最少有一個孩子,有這樣的打算,也就是說一個學校至少有幾十個學生有這種心理問題。

前幾年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某中學優(yōu)秀學生鐵錘殺母事件,這是突發(fā)的一件事嗎?像他這樣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很多。只是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還沒暴發(fā)出來!

當然,不僅是上面的心理問題,還有的學生太焦慮、太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這些心理問題每個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程度有輕有重。

這就是我們當今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上,心理健康是這樣被定義: “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nèi),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最佳的狀態(tài)”。這句話換一個說法,意思就是:“如果你這個人與其他人相比較,發(fā)現(xiàn)符合你們這個年齡段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p>

例如:到了十一、二歲的孩子至少會交些好朋友,如果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這個學生心理一定有問題!

那么,怎樣去判斷一個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們知道:一個學生心理是否健康應該這樣評判:“如果這個學生與其它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符合這個年齡段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那么該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p>

有人會問:中職這個年齡段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體特點是怎樣的呢?我從中職生的學習、人際關系、自我認識、社會適應四方面進行剖析,就能知道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標準。

三、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第一方面是學習:

1、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學生智商至少應該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順利完成學業(yè)。這樣的學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學生。

2、能自我滿足:這里所說的滿足感,實際上就是一種學習上成就感。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動機。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一心想成為全班第一、二名,結果總是對自己不滿意;而有些學生卻不想有所作為。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對自己喪失了信心,甘于落后。這種過于強烈和過于滯淡的學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學生。因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是能“保持在適中的水平上體驗學習的成就感”能在學習中獲得自我滿足感,從而不斷增強自信心。

例如:有一學生考了65分,非常高興,因為他本來就只能考60分,65分對他來說已經(jīng)能在學習上獲得自我滿足感。這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本來成績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當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話,這就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

3、能排除學習中不必要的憂慮:有些學生考試不理想會產(chǎn)生悲傷情緒,考試前會出現(xiàn)焦慮。問題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學生一直不能擺脫這些不良情緒的陰影,結果焦慮過度,由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甚至害怕去學校,對學習產(chǎn)生逃避。心理正常的學生在學習中也有煩惱,會采取積極的方法,會擺脫這一消極情緒。

第二方面是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學生既有好朋友,又樂于與人交往。能與父母形成親子關系,與老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同學形成較好的同伴關系。

我們常發(fā)現(xiàn)班級中有的學生樂于與人往,但總是交不到一個朋友,沒人理他。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學生。有些同學卻喜歡獨來獨往,把自己封閉起來,這些都是人際關系不健康的表現(xiàn),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學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認識:

心理健康的學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并努力謀求自己的最佳發(fā)展。甚至有些學生對自己無法彌補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有時還會自我安慰。有些學生,一次考試考砸了或做了錯事之后,總是極力地找各種借口或對同學和家長隱藏。還有些學生就是不承認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點。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學生。

第四方面是社會適應力。

人是生活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個人的生活和學習有重要意義。所以心理健康的學生都能了解現(xiàn)實,正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準則。生活和社會適應不良的學生容易產(chǎn)生出各種心理行為問題。

例如:有些高年段學生沉迷電腦游戲,沉迷虛擬世界里,對學習不感興趣。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學生。

以上四點,是我們評判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如果我們知道學生有心理問題,如何處理呢?這里有必要說一說心理健康水平的四個等級。

四、心理健康水平四個等級

按一定的條件,人可以分成三六九等。同時按心理健康水平,人可以分成四個等級。

一是完全健康型。心理非常正常完全符合這個年齡段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這種人占多數(shù),不用服務。

二是一般問題型。前面提到不能排除學習上憂慮、交不到朋友,自我封閉,焦慮、孤癖、任性、自卑、嫉妒等等都屬于這一類。大部分學生心理問題都屬這一類,這一類學生有少許心理沖突與障礙。要送交心理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三是人格異常型如想自殺、想殺人、有強迫癥等。這一類人有嚴重的心理沖突與障礙,一定要送交心理醫(yī)生或心理咨詢師,這屬于臨床心理學的范圍。以心理輔導員能力不足以處置這類心理問題。

篇8

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fā)展,在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對心理健康卻很少注意,實際上只有體(身體)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fā)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極易形成許多不健康的心態(tài)。九年義務階段學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fā)展的“危險期”。本文主要是探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的大課間等體育活動對學生健康的促進作用,著重地分析適當?shù)捏w育活動對心理情緒的積極影響,希望能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通過體育鍛煉行為來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實現(xiàn)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二、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tài),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tài)。"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xù)的變化的過程,不可能存在極端的健康,因為那是精神的完美狀態(tài);而極端的障礙是精神病的狀態(tài)。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殷恒蟬等在闡述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理解時認為:人們在確定心理健康標準時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實際上,心理健康的標準只是反映了社會對個體良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心理狀態(tài)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學者張長力等認為心理健康的要點包括:(1)正確的自我意識;(2)正視現(xiàn)實,適應社會;(3)和諧的人際關系;(4)智力正常;(5)情緒自控;(6)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7)人格完整統(tǒng)一;(8)個人能力能得到發(fā)揮;(9)適當滿足個人需要;(10)心理行為符合年齡、性別特征。必須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它具有時效性、特殊性等等特點,因為人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復雜而又不斷在變化的。

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為了弄清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增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提供參考,更好地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湖南省常德市對全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即對常德市9個區(qū)縣(市)52所中小學的11342名中小學生進行了測試與調查。結果表明:①4—6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總檢出率為25.84%,與全國同類研究比較相對較好;但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9.21%,比全國同類研究檢出率要高。②7—9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總檢出率為30.01%,比4—6年級相對要高;7-9年級學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86%,比全國同類研究檢出率要高。③小學生、初中生內(nèi)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減少壓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間”。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為肩負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重任的各級學校的指導思想。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應該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發(fā)揮體育鍛煉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四、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進行體育活動,從生理上來看,能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從心理上來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緒得到疏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行為與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密切相關。

1、體育鍛煉可以疏導情緒,緩解學習壓力,學者彭蕾、劉永奇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使人得到放松,緩解緊張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緒,能使學生情緒穩(wěn)定,培養(yǎng)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體育運動可以疏導情緒,緩解因學習、生活等帶來的緊張,使精神狀態(tài)達到平衡,從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2、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自我認識和評價。一個人具有正確的自我觀,就意味著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體育運動有助于自我教育,在運動中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認識自己的不足,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挖掘自己的潛能和長處,對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3、體育鍛煉能培養(yǎng)學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學習、進步、事業(yè)成功的必要條件。體育鍛煉對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位置,是生活當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無論是什么規(guī)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樣的人群參與,只要是體育,就能體驗到體育的健身和運動帶來的快樂。

4、體育鍛煉能鍛煉意志品質。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娛樂,教育、政治、經(jīng)濟等功能。專家賈明俊、黃澤文等研究認為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強烈的情緒體驗的活動,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獲得奮發(fā)進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能力,改善學生人際關系,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而大課間提議活動的開展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能有效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彭蕾.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篇9

[關鍵詞]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影響因素;職業(yè)心態(tài);人際適應

1心理健康的標準

1.1保持開朗心境

自己有能力排除心理困擾,持續(xù)穩(wěn)定地保持愉快、自信。熱愛生活、積極上進、充滿生命活力,盡最大努力發(fā)揮才智,靠勤奮和智慧取得成熟,并不斷激勵自己向新目標攀登。

1.2具有自知之明

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放棄進取機遇,能面對現(xiàn)實正確地認識事物。

1.3和諧的人際關系

樂于和別人交往,以尊重、信任、寬容、諒解的積極態(tài)度與別人相處,給予并接受友誼,與他人同心協(xié)力合作共事,樂于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和他人提供方便。

1.4保持統(tǒng)一人格

在正確人生觀和信仰支配下,形成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不會為私欲而背棄信仰,個人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標可受完整人格所制約。

2護士心理健康的現(xiàn)狀

2.1長期以來,我國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盡如人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持續(xù)受到業(yè)內(nèi)人士的高度關注。各種調查報告均所見略同地發(fā)出了“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的呼聲。

2.2隨著人們身心健康需求的與日俱增,理應為之提供心理支持的護士自身卻被普遍認為職業(yè)心理壓力驟增,似乎“護士心理健康的危機或隱憂”無時無處不在,有些護士甚至因“高強度職業(yè)疲潰”不堪負荷。如此狀況,護士如何履行其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的神圣使命?如何勝任其幫助病患傷殘者達成最適宜身心狀態(tài)的份內(nèi)職責?護士的心理健康維護并非僅僅事關從業(yè)者自身,每個從事護士職業(yè)的個體都應該對此有更深入的思考。

3護士心理健康的內(nèi)在影響因素

3.1壓力過大、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以及自我評價過低的人群是職業(yè)倦怠的高發(fā)人群;其中護士行業(yè)被認為是職業(yè)倦怠高發(fā)的行業(yè)。

3.2護士職業(yè)人群如何達成前述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及發(fā)揮其作用,對護士這個特殊職業(yè)群體有著重要意義。

3.3談及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人們很容易聚焦其外在壓力,諸如職業(yè)風險、世俗偏見等。“外部歸因”對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近乎于事無補。這就提示我們,能否換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著眼于“內(nèi)部歸因”,開發(fā)自身潛能,將心理健康之匙把握在自己手中。

3.4正如有學者所指出:“人們身陷困境時,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無法控制或己所不欲的因素上。倘若能轉而注意一些本人可控的因素,則可使困境得以改觀,自己的處境會越來越好?!薄斑@份心態(tài),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突破困境,還可以更多地把握成功機會。”

3.5某些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正是因為其陷入了歸因的困境,如一味地抱怨社會或他人對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評價“有失公允”或對之“關注不足”,結果卻在“職業(yè)困境”中越陷越深。

4職業(yè)心態(tài)

4.1無論個體從事什么職業(yè),均可視為其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尋求他人與社會尊重的重要活動?!奥殬I(yè)生涯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個人職業(yè)生涯與其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當人們妥善處理職場的生活事件和人際關系,完成職業(yè)的規(guī)定任務,便會產(chǎn)生勝任角色的愉悅。許多心理健康的個體熱愛其職業(yè),創(chuàng)造性地應對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出色完成工作任務。工作不僅不會讓他們產(chǎn)生厭倦、疲潰,反而成為其生活樂趣的源泉。

4.2職業(yè)心態(tài)偏差所致的“職業(yè)倦怠”,并非某個職業(yè)所特有,而是涉及多個職業(yè)領域的普遍現(xiàn)象。個體一旦加入職業(yè)群體,就意味著被卷入激烈的社會競爭。有人說,職業(yè)也像是“圍城”,里面的人們想出來,外面的人們想進去。

4.3職業(yè)心態(tài)有三種境界:

①謀生的手段,即勞作;②盡責的渠道,即職業(yè);③人生的樂趣,即事業(yè)。如果人們都視所司職崗位為自己的事業(yè),或許職業(yè)倦怠就不那么盛行了

5人際適應

5.1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任何心理的病態(tài),都是由人際關系不適應所致。各類職業(yè)群體中,人們對上司、對同事、對工作對象是否滿意,各種人際關系是否融洽,能否與他人協(xié)調合作,都可能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工作效率,繼而關聯(lián)其心理健康水平。

篇10

【摘要】心理素質是中小學生的重要素質。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學會自我接納,敢于行動;三要幫助孩子通過自我暗示、聽音樂、運動等方式,克服考試焦慮;四要幫助孩子通過升華、調整、代替、疏導等戰(zhàn)勝挫折。

【關鍵詞】心理素質;自卑心理;考試焦慮;戰(zhàn)勝挫折

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凸顯,已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和人類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時刻。專家預測:21世紀將會在孩子中出現(xiàn)心理障礙大流行。美國布魯爾?卡特說:“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養(yǎng)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zhàn)未來,走向成功。”那么,怎樣幫助孩子解決心理問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呢?這給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及每個家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增強心理保健意識,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幫助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心理調適,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心理健康也有標準。關于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較多,說法不一,標準不一,心理健康的標準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組成的。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發(fā)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分為超常、正常、低常三個等級,呈常態(tài)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個人生活學習和勞動的基本條件,智力低常就屬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緒穩(wěn)定、愉快

人的情緒應該是穩(wěn)定的,情緒穩(wěn)定說明大腦的活動協(xié)調。有的人情緒波動很大,喜怒無常,常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這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xiàn)。人的情緒除了穩(wěn)定之外,還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說:“樂觀是養(yǎng)生的唯一秘訣,常常憂思和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成衰弱而有余。”馬克思也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币粋€人要健康必須樂觀。生活中有的人總是開朗、樂觀,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開,不管什么時候見到他,總是樂呵呵的,這樣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對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充滿信心。但有的人總是愁眉苦臉,悲觀失望,對什么事都不感興趣,不管什么時候看見他,總是皺著眉頭,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疾病的產(chǎn)生。

(三)人際關系協(xié)調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的許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際關系失調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與別人交往,愿意關心人,幫助人,在群體中的威信較高,比較受歡迎;有的孩子不善與人交往,喜歡獨處,對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學關系冷漠,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別人友好相處,是心理健康的標準。

(四)個性結構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應有健全的個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當前的獨生子女,個性的欠缺非常明顯。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執(zhí),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狹隘。這些個性缺點,如果不及時克服掉,長時間下去就會出現(xiàn)個。

此外,心理健康還包括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社會適應良好和活動效能吻齡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標準。用這些標準就可以衡量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較為弱勢,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使孩子認識到人無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學會自我接納。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只能接受,要學會尋找自身的優(yōu)點與長處,以己之長,補己之短,或通過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獲得優(yōu)勢。

其次,讓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獲得成功。多給孩子講講許多有缺陷的人通過努力創(chuàng)造奇跡的成功案例,如亞里士多德、達爾文、伊奇、拿破侖、亞歷山大、莫扎特、貝多芬、拜倫等都因為有某種缺陷而更加努力,獲得成功。

再次,引導孩子大膽行動,不怕失敗。當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大膽行動,不要害怕失敗而退縮。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

三、幫助孩子克服考試焦慮

考試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試每學期都要經(jīng)歷數(shù)次。凡是有過進取心的學生都會因重視考試而產(chǎn)生緊張心理,這是難免的。適當?shù)目荚嚱箲],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還會成為一種促進力,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與推動他們進行學習。但如果出現(xiàn)焦慮過高,超出一個人的承受力,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不良癥狀。有的學生在考前出現(xiàn)過度焦慮,白天上課走神,晚上難以入睡,時常頭疼,心情也十分煩躁,復習效率很低;有的學生因考試緊張,考場上出現(xiàn)暈場。

對考試過度焦慮的孩子,可以教他們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極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積極自我暗示:“我能行”“沒關系,別緊張”“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聽音樂。聽音樂,尤其輕音樂,對調整人的緊張情緒緩解有大幫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劑,當產(chǎn)生高度焦慮時,不妨聽聽相聲,看看小品,大笑幾聲,可化解焦慮。

第四,運動。機體的運動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現(xiàn)緊張焦慮時,放下書本,開心地踢一場球,或來點別的什么運動,可以消除焦慮。

第五,深呼吸??记盎蚩紙鼍o張焦慮時,做深呼吸4-6次可緩解焦慮。

四、幫助孩子戰(zhàn)勝挫折

第一,升華。當孩子遇到挫折產(chǎn)生消極情緒時,引導他們把消極與欲望引到社會認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學生沒考進重點高中,認為自己一切沒希望了,后來引導他讀了許多名人傳記,發(fā)現(xiàn)許多成功人才也都經(jīng)歷過挫折,從中得到啟示,奮發(fā)努力,終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學。

第二,調整。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引導孩子重新調整自己的動機與目標,使它適合新的情況。有時孩子定的目標過高,無論怎么努力也實現(xiàn)不了,這就要幫孩子定個可望可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