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英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22:3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士英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博士英語論文

篇1

話語權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媒介、受眾都普遍追求的東西,沒有話語權的民主政治就像無本之木、無花之果。學術界有關話語權的研究早已不局限于語言學領域,向多學科發(fā)展。媒介作為話語表達的主要載體,對它的研究顯得異常重要。??抡f:“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jù)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遞與社會之中,以此確立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話語權掌握在誰的手里,輿論流向就掌握在誰的手里。誰掌握了話語權,就可以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一、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

索緒爾作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他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研究的方法,為現(xiàn)代語言學奠定了基礎。他的語言學被稱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研究:一是言語活動、語言、言語的區(qū)分。他認為言語是個人的東西,屬于個人領域;而語言是社會集團約定成俗的規(guī)則,屬于社會領域。語言相對于某個特定的時期和集團來說,是固定不變的;而言語是變化的。語言和言語相互依賴、相互依存本文由收集整理,語言是言語的產物和工具。二是語言的內在成分和外在成分的區(qū)分。他用象棋做比喻,形象生動的解釋了兩者的區(qū)別。他認為象棋比較容易區(qū)別什么是外在的,什么是內在的:這種游戲從波斯傳到歐洲,這是外在的;而涉及到游戲的體系和規(guī)則,則是內在的。其三是共時和歷時的區(qū)分。他認為和靜態(tài)相聯(lián)系的是共時性的,和動態(tài)、演變相關的是歷時性的。他把言語放在一種共時性的、靜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研究,而對那些演變的、動態(tài)的因素(比如:歷史的、社會、交往因素)則不予考慮。其四是語言的靜態(tài)是一個符號體系學說,這是索緒爾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部分。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是里程碑式的,對人類進行語言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巴赫金的話語理論

巴赫金思想的睿智、見識的深邃、涉獵的廣博無人不知。作為話語理論首屈一指的先驅,巴赫金的對話學說、“超語言學”理論、意識形態(tài)話語觀等一套話語理論,為解析各種傳播活動提供了樸實而新穎的視角,對學界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他從文學入手來建構自己的話語理論,交往與對話是巴赫金思想的精華。所謂對話,“是同意或反對關系,肯定和補充關系,問和答的關系。”他認為對話不單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是思想、文化內部的交流。“一個聲音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活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存在于對話之中。“存在就意味著進行對話的交往。對話結束之時,也是一切終止之日。”“生活的本質是對話的。生活意味著參與對話:提問、聆聽、應答、贊同等等。”新聞是一種多重多角關系的對話,他們之間繪聲繪色的生動對話,形成了多彩的新聞,構成了一種話語權力。

意識形態(tài)符號論作為巴赫金話語理論中又一個重要的建樹,對學術界和當今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意識形態(tài)符號論”突出語言社會性、意識形態(tài)性的首要支配作用。他認為,對話存在于某個具體語境中,也就是存在于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每個字、每個詞都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巴赫金認為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大于符號的制約。我國新聞傳媒作為,匯集了不同階級、政黨、派別、政權等聲音,成為了一個實質性的輿論陣地。在這里,你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所有的意見和想法匯集成為“意識形態(tài)充盈物”。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符號論”構成了“超語言學”的基礎。話語問題是超語言學的核心。他說:“我們的分析,可以歸之為超語言學;這

里的超語言學研究是活的語言中超出語言學范圍的那些方面。”“活的語言”是針對索緒爾“死語言”而提出來的,它突破了結構主義的局限,具有進步意義。

三、福柯與權力話語

篇2

【關鍵詞】國際傳播;英語強勢;影響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用一種語言即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歡英語,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并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或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學家,那么你必須(至少學會)能夠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英語語言的這種強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幾乎無法阻擋”。[1]

一、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xiàn)方式

首先,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表現(xiàn)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shù)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shù)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10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2]

語言學家把上述使用英語的人口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把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們,通常也是他們惟一的語言。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南非。第二類是指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qū),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的香港。第三類是指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國家和地區(qū),一般與美國和英國沒有十分密切關系。[3]

雖說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口目前也要超過13億(包括海外華人),但講漢語人口多限于中國人和華人,外國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畢竟鳳毛麟角。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也出現(xiàn)了漢語熱,但與英語熱相比,還不能同日而語。

其實,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不但體現(xiàn)在使用的人口數(shù)量上,更多體現(xiàn)在英語的應用范圍之中。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包括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等。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4]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聯(lián)合國、歐盟等)。世界上有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的。[5]英語強勢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中尤為明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德語曾替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但是隨著二戰(zhàn)后(尤其是冷戰(zhàn)后20年中)美國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確立,英語的強勢已勢不可擋。據(jù)科學引用指數(shù)(SCI)的創(chuàng)始者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fā)現(xiàn),1997年全球共發(fā)表925,000份科學論文,其中95%是用英語撰寫,而且這些論文中只有一半是由來自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的,也即有一半的論文是非英語國家的作者用英語撰寫的。英語的強勢可見一斑。[6]

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在我國也較為明顯,尤其是在過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國英語媒體的大量出現(xiàn)便是例證。到目前為止,我國以傳播新聞為主的英語媒體包括一個英語電視頻道、一個外語電臺、9家英文日報和周報、10家英語雜志和9大英文網(wǎng)站。這對于一個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而言,已足以顯示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英語語言的重要性。[7]上述的統(tǒng)計中還未包括全國各地以英語學習為主的英語報紙。

除英語媒體的發(fā)展外,中國的英語學習人數(shù)之龐大也足以說明英語強勢的影響。據(jù)估計,我國約有3億人口在學習和使用英語[8],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英語熱,而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長。

我國英語熱的出現(xiàn)與國家的開放政策有密切關聯(lián),這一點在我國入世后更是如此?,F(xiàn)在,我國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學生必修英語,從2001年起,還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9]。英語也是我國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還是提拔干部和晉升技術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個人的英語能力還可以決定他是否能夠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

二、國際傳播中形成英語強勢的成因

英語語言的強勢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才形成的。1300年,英語還只是英格蘭的“下等人”所說的語言到1500年以后,現(xiàn)代英語才開始形成,主要指英語已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拼寫、發(fā)音和詞義[10]。但英語真正作為國際性語言的出現(xiàn)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語的國際性地位。

1.從宏觀角度講,英語強勢并非語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語強勢在國際傳播中的出現(xiàn)并非只是這種語言本身的強勢。正如牛津大學教授瓊·艾奇遜(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樣,一種語言的成功或失敗與語言的內在特性并無多大關聯(lián),而與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關系。[11]

就英語而言,這一點最明顯不過了。在18-19世紀中,工業(yè)革命使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英語也隨著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士兵和商人開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語言的目標邁進。英語不光在英國的殖民地使用,就連非英語國家的外交談判也用英語進行。1940年,德國和日本兩國在商議建立反英美的聯(lián)盟時,兩國的外長(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語進行談判。[12]

不過,無論英語的適應性有多強,也不管英語勢力曾覆蓋多大面積,目前英語的國際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戰(zhàn)以后講英語的美國的大國地位。丘吉爾在二戰(zhàn)結束后意識到大英帝國的沒落不可避免,于是設想用美國的力量來維持英國對世界的領導地位,當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間的“特殊關系”。隨著全球影響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轉移,一種新的英語(美式英語)在全世界流行[13]。美式英語的流行與英式英語稍有不同:美式英語主要不靠政治和軍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體市場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廣,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現(xiàn)了“可口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的術語來描繪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強勢。

除上述原因外,20世紀末,全球化的經濟發(fā)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種“國際性”的通用語言,于是,英語語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為首選目標。

2.從語言層面講,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與英語語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關聯(lián)。首先,英語與印歐語系的所有語言都有聯(lián)系。對于東方人而言,英語也許會很難。但對于西歐人、俄羅斯人甚至伊朗人來說,英語也許不那么難學,因為他們會發(fā)現(xiàn)英語的語法和詞匯與他們的母語有相似之處。

與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英語又獨具“世界語言”的特性,即英語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盡管英語強勢源于英國和美國英語,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國家把其列為官方語言。同時,英語雖然詞匯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語言,至少有50萬個單詞,比德語(近20萬)和法語(10萬)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個英語單詞就可以用英語有效交流。

此外,英語能允許非英語人士進行“本土化”,創(chuàng)造出適合他們的英語,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西式英語(西班牙文加英語)、日式英語(日文加英語)、克里奧耳語(西印地語加英語)、甚至法式英語(法語加英語)和德式英語(德語加英語)等[14],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現(xiàn)的“洋涇浜”英語??傊⒄Z的強勢表現(xiàn)為其“能容忍非英語人士用蹩腳的英語使用英語”,進而使他們覺得英語的便利性和親近性[15],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語的這些“世界性”當然與其文化價值體系有密切關系。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價值觀能更多地鼓勵創(chuàng)新、能容忍“異己”。也許正因為如此,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現(xiàn)在美國,他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歐洲和東方國家。

其次,英美媒體強大的市場化傾向和技術強勢也足以使英語在國際傳播中占主導作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效應”和“硅谷現(xiàn)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產品,包括英語媒體、電影等娛樂產品;后者主要是指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的技術產品。這些產品在世界的風靡必然導致產品所包含的英語語言流行到全世界,這些產品在世界的主導地位當然也會幫助英語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取得強勢。

最后,英語強勢的形成還因為現(xiàn)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數(shù)已以英語語言形式出現(xiàn)。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獻是用英語撰寫的。要把這些文獻轉化為其他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如世界語、漢語或德語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英語的強勢的形成就成了一個輪回邏輯:英語是世界性的,因為它本來已經具有世界性了。[16]

、英語強勢的特點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三大特點。

1.首先,英語強勢的實質是講英語國家的強勢。這在英語國家中也不例外。目前,美式英語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語也只是對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實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語言雖然還被稱為“英語”,但它攜帶的內容卻是美國文化。[17]

2.這種英語強勢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時期內較難改變。非英語國家可以選擇順應這種強勢還是拒絕,但無法阻擋這種英語強勢的出現(xiàn)。

3.由于語言和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等領域是緊密相聯(lián)的。英語語言強勢必然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這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上的強勢。也就是說,英語強勢不是簡單的語言世界性的問題,它會通過其強勢地位運用各種手段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產生影響。

四、英語強勢的影響

英語強勢的影響像把雙刃劍。它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同時出現(xiàn),即一個看似是負面的影響往往也會伴隨著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有趣的是這一點不但適用于非英語國家,也同樣適用于英語國家本身。

1.對英語國家的影響

對英語國家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而言,英語強勢所帶來的影響應該說正面、有利的影響要多于負面、不利的影響。首先英語強勢使得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強勢進一步強化,這些強勢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強英語的強勢;其次,英語強勢還會促使這些國家的國民自然產生一種民族優(yōu)越感,使他們覺得作為英語人口的榮譽感。從長遠講,這是英語強勢給英語國家?guī)淼淖畲蠛锰帲ɑ蛴欣绊懀?,因為這會使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高昂姿態(tài)并會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凝聚力。當然,這種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在各個英語國家中的表現(xiàn)程度也會有差別,實力最強的美國可能表現(xiàn)最為強烈。

但是,這種強勢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由于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數(shù)英語國家的國民沒有興趣去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較少關心國際新聞,也不想學習外國語。據(jù)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其他語言能力最差。2000年,全美所有大學學習阿拉伯語的人中,只有9人畢業(yè),而英國是歐洲使用語言最單一的國家。這種惰性使得他們會越來越封閉,思維方式也會逐步僵化。[18]

此外,英語強勢及其普及性也會導致英語的變種,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這種變種不但會引起某種語言交流障礙,同時對英美兩國的英語語言本身也產生了影響?!督鹑跁r報》指出對英語的真正挑戰(zhàn)來自那些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口,因為目前這些人口不但在數(shù)量上已遠遠超過英語母語人口,這些人口人數(shù)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長。該報預言這種情況必將對英語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19]

2.對非英語國家影響

英語強勢給非英語國家?guī)淼挠绊懣赡芘c英語國家正好相反,其負面不利的影響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響。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帶來的直接好處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但是語言并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和身份的標志。面對英語強勢的不可抗拒性,許多非英語國家覺得無可奈何,但對英語強勢所帶來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又表示擔憂,因為這些文化入侵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有人甚至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這些殖民宗主國過去炮艦政策的延續(xù),只是現(xiàn)在殖民的手段相對文明了一點。[20]

尤其是對那些少數(shù)語種和民族而言,英語的強勢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意味著他們的語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語言的消亡這種情況古已有之,只是現(xiàn)在規(guī)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有人說到本世紀中有一半的語言會消失,而有人說是90%。[21]

對于那些也想成為語言強國的非英語西方國家(如法國)而言,這種無可奈何的心理更為明顯。現(xiàn)在,法國盡管每年花費一億美元來推廣法語文化,但是法語在世界語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語的衰落仍到處可見。法國的科學家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處境,“要么用英語發(fā)表文章,要么說著法語默默無聞地死去”[22]。

于是,非英語國家便會面臨一種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現(xiàn)代化,還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現(xiàn)代化就必須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會對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帶來一定的變化。從目前情況看,能否成功地走出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有效處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問題。

3.對中國的影響

英語強勢對我國來說正面和負面的作用都有。從正面角度講,英語強勢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語在我國的大范圍的普及,從而有效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素質和國際化程度,改善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軟環(huán)境。試想:如果在過去20年中沒有英語這座語言橋梁,我國改革開放的結局會怎樣?如果我國不引入英語強勢,不重視英語學習,不把英語水平與接受教育、晉升和就職等方面掛鉤,那么過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英語熱:從新概念英語,到3L,到《走遍美國》,到瘋狂英語,也不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英語經濟”,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國莘莘學子赴國外留學,也不可能出現(xiàn)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語媒體。

總之,沒有20多年來對英語強勢的有效吸收,就沒有我國現(xiàn)在具有初步國際化程度的大環(huán)境,而沒有這樣的大環(huán)境,我國要能夠加入世貿、申奧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

我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能把英語強勢處理得當,只把英語當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們就能用較少的成本較快發(fā)展本國現(xiàn)代化,縮小落后的時間,為盡快進行“趕超”打下基礎。

當然,許多中國學者對目前的英語強勢和普及所帶來的潛在危險表示擔憂。1998年在哈爾濱召開的“技術進步和當今世界發(fā)展”研討會上,他們認為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語言的強勢必然會觸發(fā)文化強勢,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正。[23]

這種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只要看一下英語在漢語中的滲透就可以知道:政府官員在記者招待會上隨口會說出WTO、PNTR、APEC等英語縮寫,仿佛說自己家鄉(xiāng)話一樣。年青人中更是滿口TOEFL、GRE、NBA。即使你問一位老太太去醫(yī)院干嗎,她會回答:“我做CT”。

著名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這是漢語的奇觀,奇在沒有任何紅頭文件規(guī)定的情況下,英語單詞會如此自然地出現(xiàn)在漢語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為何義但照說無妨。[24]

那么,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在帶來積極作用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險(負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對漢語甚至我國文化可能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本文認為首先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正如陳原教授所說的那樣,有生命力的語言(或文化)從來不怕異物的“入侵”。任何語言都不是自給自足的,時不時會攙雜一些異物才能豐富和發(fā)展自己。[25]從另一個角度看,漢語在英語強勢面前能夠有效吸收眾多的英語單詞,正是漢語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現(xiàn)。因此,面對英語的強勢和我們漢語的彈性,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滿懷憂慮感。

語言如此,文化當然也如此。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之所以能源遠流長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過英語強勢必然會影響我國的文化。但是,從長遠講,我們如果能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文化也一定會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fā)展,更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五、結束語:英語強勢的未來

在英語強勢之前,其他語言(如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也曾出現(xiàn)過強勢,但是隨著講這種語言的國家影響力的下降,這些語言的強勢已經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死亡。那么,英語也會沉浮嗎?英語會像其他語言一樣出現(xiàn)頹勢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既然其他語言都會沉浮,英語也不應該是個例外。那么英語頹勢的標志是什么呢?《英語的未來》的作者大衛(wèi)·格雷多爾(DavidGraddol)認為科學技術是一大標志,他認為英語出現(xiàn)頹勢的標志可能是當重大技術發(fā)現(xiàn)不斷出現(xiàn)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時候。這個時候英語的重要性可能會大幅度下降。[26]

科學技術當然是一個標志,但筆者認為英語出現(xiàn)頹勢肯定還會在其他方面(如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等)有所表現(xiàn),畢竟一種語言的強勢是靠其他強勢來支撐的。事實上,英語國家公民中對國際新聞缺乏興趣、對世界事務缺乏了解以及學習外國語言所表現(xiàn)出的“低能”都表明了這些英語國家(至少在這些方面)的不靈活性甚至僵化趨勢。從長遠來講,這也許是英語走向頹勢的開始,但是應該承認這一過程將是漫長的。

參考文獻:

[1][2][3][19][26]Englishistheinternationallanguage.FinancialTimes.December28.2000.p.20

[2][10][11][12]Aworldempirebyothermeans.TheTriumphofEnglishDecember222001.ChristmasspecialofTheEconomist.p.63.

[4][23]Huang.C.Z.LinguisticDiversityaconcernaglobalvillage.December11.2000.ChinaDaily.p.4.

[6]TheDominanceofEnglish:Collegesworldwideabandontheirnativelanguagesforacommontongue.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September8.2000.p.1.

[7]郭可:《我國英語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和傳播效果》,2002年未。

[8]Zhao.Y.&Keith.P.C..(1998)EnglishinChina.WorldEnglishes.Vol.14.No.3.p.377-399.

[9]ChinaBoostsEnglish.21stCentury.March29.2001.p14.

[13]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88.

[14]《地道英語將不復存在》,《參考消息》,2001年3月29日第6版。

[15]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91.

[16][20]Stevenson.R.L.(1994)GlobalCommunicationinthe21stCentury.LongmanPublishingGroup.NewYork:Longman.p.92.

篇3

【關鍵詞】國際傳播;英語強勢;影響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用一種語言即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歡英語,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趨勢和信息化浪潮,并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或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學家,那么你必須(至少學會)能夠用英語進行國際傳播。“英語語言的這種強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幾乎無法阻擋”。

一、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表現(xiàn)方式

首先,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表現(xiàn)為使用英語的人口數(shù)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shù)則更多。英國文化委員會估計,全球正在學習英語的人口大約為10億,另有15-20億人口每天使用接觸英語。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會較熟練使用英語。

語言學家把上述使用英語的人口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指把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的人們,通常也是他們惟一的語言。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冰島、南非。第二類是指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的人們,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或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qū),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的香港。第三類是指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國家和地區(qū),一般與美國和英國沒有十分密切關系。

雖說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口目前也要超過13億(包括海外華人),但講漢語人口多限于中國人和華人,外國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畢竟鳳毛麟角。這些年,隨著中國的國力的增強,也出現(xiàn)了漢語熱,但與英語熱相比,還不能同日而語。

其實,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不但體現(xiàn)在使用的人口數(shù)量上,更多體現(xiàn)在英語的應用范圍之中。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包括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等。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聯(lián)合國、歐盟等)。世界上有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和的。英語強勢在科學研究領域的交流中尤為明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德語曾替代英語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但是隨著二戰(zhàn)后(尤其是冷戰(zhàn)后20年中)美國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確立,英語的強勢已勢不可擋。據(jù)科學引用指數(shù)(SCI)的創(chuàng)始者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教授對1997年全世界幾千份主要科學期刊調查發(fā)現(xiàn),1997年全球共發(fā)表925,000份科學論文,其中95%是用英語撰寫,而且這些論文中只有一半是由來自英語國家的作者撰寫的,也即有一半的論文是非英語國家的作者用英語撰寫的。英語的強勢可見一斑。

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在我國也較為明顯,尤其是在過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國英語媒體的大量出現(xiàn)便是例證。到目前為止,我國以傳播新聞為主的英語媒體包括一個英語電視頻道、一個外語電臺、9家英文日報和周報、10家英語雜志和9大英文網(wǎng)站。這對于一個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而言,已足以顯示我國在對外傳播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英語語言的重要性。上述的統(tǒng)計中還未包括全國各地以英語學習為主的英語報紙。

除英語媒體的發(fā)展外,中國的英語學習人數(shù)之龐大也足以說明英語強勢的影響。據(jù)估計,我國約有3億人口在學習和使用英語,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英語熱,而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增長。

我國英語熱的出現(xiàn)與國家的開放政策有密切關聯(lián),這一點在我國入世后更是如此。現(xiàn)在,我國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學生必修英語,從2001年起,還要求在有條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學三年級英語教學。英語也是我國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還是提拔干部和晉升技術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個人的英語能力還可以決定他是否能夠成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

二、國際傳播中形成英語強勢的成因

英語語言的強勢是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才形成的。1300年,英語還只是英格蘭的“下等人”所說的語言到1500年以后,現(xiàn)代英語才開始形成,主要指英語已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拼寫、發(fā)音和詞義。但英語真正作為國際性語言的出現(xiàn)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英語的國際性地位。

1.從宏觀角度講,英語強勢并非語言本身所促成的,因此英語強勢在國際傳播中的出現(xiàn)并非只是這種語言本身的強勢。正如牛津大學教授瓊·艾奇遜(JeanAitchison)指出的那樣,一種語言的成功或失敗與語言的內在特性并無多大關聯(lián),而與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關系。就英語而言,這一點最明顯不過了。在18-19世紀中,工業(yè)革命使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英語也隨著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士兵和商人開始流行到世界各地,并向全球性語言的目標邁進。英語不光在英國的殖民地使用,就連非英語國家的外交談判也用英語進行。1940年,德國和日本兩國在商議建立反英美的聯(lián)盟時,兩國的外長(JoachimvonRibbentrop和YosukeMatsuoka)就使用了英語進行談判。不過,無論英語的適應性有多強,也不管英語勢力曾覆蓋多大面積,目前英語的國際性地位主要源于二戰(zhàn)以后講英語的美國的大國地位。丘吉爾在二戰(zhàn)結束后意識到大英帝國的沒落不可避免,于是設想用美國的力量來維持英國對世界的領導地位,當然他得到的只是美英之間的“特殊關系”。隨著全球影響力向大西洋的另一端轉移,一種新的英語(美式英語)在全世界流行。美式英語的流行與英式英語稍有不同:美式英語主要不靠政治和軍事,而是依托流行文化和媒體市場的力量向全世界推廣,其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于是出現(xiàn)了“可口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等新的術語來描繪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強勢。除上述原因外,20世紀末,全球化的經濟發(fā)展和新的政治格局也迫切需要一種“國際性”的通用語言,于是,英語語言本身的某些便利使其很快成為首選目標。

2.從語言層面講,國際傳播中的英語強勢與英語語言本身的生命力有密切關聯(lián)。首先,英語與印歐語系的所有語言都有聯(lián)系。對于東方人而言,英語也許會很難。但對于西歐人、俄羅斯人甚至伊朗人來說,英語也許不那么難學,因為他們會發(fā)現(xiàn)英語的語法和詞匯與他們的母語有相似之處。與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英語又獨具“世界語言”的特性,即英語的多樣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盡管英語強勢源于英國和美國英語,但是全世界五大洲都有國家把其列為官方語言。同時,英語雖然詞匯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語言,至少有50萬個單詞,比德語(近20萬)和法語(10萬)都要多,但一般使用者只要能掌握1000到2000個英語單詞就可以用英語有效交流。此外,英語能允許非英語人士進行“本土化”,創(chuàng)造出適合他們的英語,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西式英語(西班牙文加英語)、日式英語(日文加英語)、克里奧耳語(西印地語加英語)、甚至法式英語(法語加英語)和德式英語(德語加英語)等,也可以包括在上海出現(xiàn)的“洋涇浜”英語??傊?,英語的強勢表現(xiàn)為其“能容忍非英語人士用蹩腳的英語使用英語”,進而使他們覺得英語的便利性和親近性,使之更具“世界性”。

3.英語的這些“世界性”當然與其文化價值體系有密切關系。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價值觀能更多地鼓勵創(chuàng)新、能容忍“異己”。也許正因為如此,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現(xiàn)在美國,他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強調集體主義的歐洲和東方國家。其次,英美媒體強大的市場化傾向和技術強勢也足以使英語在國際傳播中占主導作用。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效應”和“硅谷現(xiàn)象”。前者主要是指文化產品,包括英語媒體、電影等娛樂產品;后者主要是指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礎的技術產品。這些產品在世界的風靡必然導致產品所包含的英語語言流行到全世界,這些產品在世界的主導地位當然也會幫助英語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取得強勢。最后,英語強勢的形成還因為現(xiàn)存世界性文化中多數(shù)已以英語語言形式出現(xiàn)。如上文所述,世界上80%的文獻是用英語撰寫的。要把這些文獻轉化為其他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如世界語、漢語或德語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英語的強勢的形成就成了一個輪回邏輯:英語是世界性的,因為它本來已經具有世界性了。

三、英語強勢的特點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三大特點。

1.首先,英語強勢的實質是講英語國家的強勢。這在英語國家中也不例外。目前,美式英語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語也只是對美國在世界格局中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和實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語言雖然還被稱為“英語”,但它攜帶的內容卻是美國文化。

2.這種英語強勢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在短時期內較難改變。非英語國家可以選擇順應這種強勢還是拒絕,但無法阻擋這種英語強勢的出現(xiàn)。

3.由于語言和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等領域是緊密相聯(lián)的。英語語言強勢必然也會反過來進一步強化這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傳播業(yè)上的強勢。也就是說,英語強勢不是簡單的語言世界性的問題,它會通過其強勢地位運用各種手段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產生影響。

四、英語強勢的影響

英語強勢的影響像把雙刃劍。它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同時出現(xiàn),即一個看似是負面的影響往往也會伴隨著有利的一面,反之亦然。有趣的是這一點不但適用于非英語國家,也同樣適用于英語國家本身。

1.對英語國家的影響

對英語國家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而言,英語強勢所帶來的影響應該說正面、有利的影響要多于負面、不利的影響。首先英語強勢使得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強勢進一步強化,這些強勢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強英語的強勢;其次,英語強勢還會促使這些國家的國民自然產生一種民族優(yōu)越感,使他們覺得作為英語人口的榮譽感。從長遠講,這是英語強勢給英語國家?guī)淼淖畲蠛锰帲ɑ蛴欣绊懀?,因為這會使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高昂姿態(tài)并會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凝聚力。當然,這種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在各個英語國家中的表現(xiàn)程度也會有差別,實力最強的美國可能表現(xiàn)最為強烈。但是,這種強勢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和榮譽感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由于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多數(shù)英語國家的國民沒有興趣去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較少關心國際新聞,也不想學習外國語。據(jù)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其他語言能力最差。2000年,全美所有大學學習阿拉伯語的人中,只有9人畢業(yè),而英國是歐洲使用語言最單一的國家。這種惰性使得他們會越來越封閉,思維方式也會逐步僵化。此外,英語強勢及其普及性也會導致英語的變種,如新加坡式、中式英語(普通話和英語混合)。這種變種不但會引起某種語言交流障礙,同時對英美兩國的英語語言本身也產生了影響?!督鹑跁r報》指出對英語的真正挑戰(zhàn)來自那些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口,因為目前這些人口不但在數(shù)量上已遠遠超過英語母語人口,這些人口人數(shù)也正以迅猛速度增長。該報預言這種情況必將對英語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

2.對非英語國家影響

英語強勢給非英語國家?guī)淼挠绊懣赡芘c英語國家正好相反,其負面不利的影響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響。英語成為全球通用語言帶來的直接好處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但是語言并不僅僅是傳播的工具,它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和身份的標志。面對英語強勢的不可抗拒性,許多非英語國家覺得無可奈何,但對英語強勢所帶來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又表示擔憂,因為這些文化入侵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確確實實存在,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有人甚至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這些殖民宗主國過去炮艦政策的延續(xù),只是現(xiàn)在殖民的手段相對文明了一點。尤其是對那些少數(shù)語種和民族而言,英語的強勢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意味著他們的語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語言的消亡這種情況古已有之,只是現(xiàn)在規(guī)模更大,速度更快而已。有人說到本世紀中有一半的語言會消失,而有人說是90%。對于那些也想成為語言強國的非英語西方國家(如法國)而言,這種無可奈何的心理更為明顯。現(xiàn)在,法國盡管每年花費一億美元來推廣法語文化,但是法語在世界語言中的排名仍然只有第9位,而且法語的衰落仍到處可見。法國的科學家們清楚地意識到他們的處境,“要么用英語發(fā)表文章,要么說著法語默默無聞地死去”。于是,非英語國家便會面臨一種困境:是要融入世界、要現(xiàn)代化,還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現(xiàn)代化就必須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會對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帶來一定的變化。從目前情況看,能否成功地走出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有效處理國際傳播中英語強勢的問題。

3.對中國的影響

英語強勢對我國來說正面和負面的作用都有。從正面角度講,英語強勢的直接作用是促使英語在我國的大范圍的普及,從而有效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素質和國際化程度,改善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軟環(huán)境。試想:如果在過去20年中沒有英語這座語言橋梁,我國改革開放的結局會怎樣?如果我國不引入英語強勢,不重視英語學習,不把英語水平與接受教育、晉升和就職等方面掛鉤,那么過去20年中就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英語熱:從新概念英語,到3L,到《走遍美國》,到瘋狂英語,也不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英語經濟”,也不可能每年大批中國莘莘學子赴國外留學,也不可能出現(xiàn)上文中提及的那么多英語媒體??傊?,沒有20多年來對英語強勢的有效吸收,就沒有我國現(xiàn)在具有初步國際化程度的大環(huán)境,而沒有這樣的大環(huán)境,我國要能夠加入世貿、申奧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我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能把英語強勢處理得當,只把英語當作融入世界的工具使用,那么我們就能用較少的成本較快發(fā)展本國現(xiàn)代化,縮小落后的時間,為盡快進行“趕超”打下基礎。當然,許多中國學者對目前的英語強勢和普及所帶來的潛在危險表示擔憂。1998年在哈爾濱召開的“技術進步和當今世界發(fā)展”研討會上,他們認為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語言的強勢必然會觸發(fā)文化強勢,從而產生新的不公正。這種擔憂顯然是有道理的。只要看一下英語在漢語中的滲透就可以知道:政府官員在記者招待會上隨口會說出WTO、PNTR、APEC等英語縮寫,仿佛說自己家鄉(xiāng)話一樣。年青人中更是滿口TOEFL、GRE、NBA。即使你問一位老太太去醫(yī)院干嗎,她會回答:“我做CT”。著名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這是漢語的奇觀,奇在沒有任何紅頭文件規(guī)定的情況下,英語單詞會如此自然地出現(xiàn)在漢語中,即使像老太太不懂CT為何義但照說無妨。那么,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在帶來積極作用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險(負面作用)呢?如何看待英語強勢對漢語甚至我國文化可能會產生的負面作用?本文認為首先我們沒有必要杞人憂天。正如陳原教授所說的那樣,有生命力的語言(或文化)從來不怕異物的“入侵”。任何語言都不是自給自足的,時不時會攙雜一些異物才能豐富和發(fā)展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漢語在英語強勢面前能夠有效吸收眾多的英語單詞,正是漢語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現(xiàn)。因此,面對英語的強勢和我們漢語的彈性,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不是滿懷憂慮感。語言如此,文化當然也如此。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之所以能源遠流長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過英語強勢必然會影響我國的文化。但是,從長遠講,我們如果能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文化也一定會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fā)展,更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五、結束語:英語強勢的未來

在英語強勢之前,其他語言(如拉丁語、世界語、法語和德語)也曾出現(xiàn)過強勢,但是隨著講這種語言的國家影響力的下降,這些語言的強勢已經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已經死亡。那么,英語也會沉浮嗎?英語會像其他語言一樣出現(xiàn)頹勢嗎?

篇4

【關鍵詞】高中 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薄弱問題

在我國英語教育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單詞、語法等方面的知識講解,忽視了對西方文化的講解,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就使得高中英語教學效果并不顯著,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漢氏英語”,這對于學生以后用英語交流來說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鑒于這樣的情況,教師采取什么措施,如何有效地解決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這一問題就成為了當前人們關注的焦點。

一、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一)教師過度重視理論知識講解

高中英語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主要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講解,注重的是學生記憶的單詞量,對語法的掌握,這樣的教學就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出現(xiàn)了僵化問題,學習模式僵化,學習方法僵化等,所以當前高中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高中英語過程中,注重的是做題的速度,忽視了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從而導致學生應用英語進行交流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要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講解,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這樣學生以后才能更好地應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教學沒有結合文化背景

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結合文化背景,這樣就使得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較為薄弱,嚴重阻礙了其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所以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比如說,教師在講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就應該根據(jù)不同國家文化來講解不同的英語,但是教師在實際講解過程中卻并沒有如此做,只是單純的講解不同國家的英語,這樣教學不僅使得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沒有興趣,同時還使得學生無法進一步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教師沒有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英語知識講解,從而導致英語教學中出現(xiàn)文化意識薄弱這一問題。

二、解決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應該采取的措施

(一)對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

想要對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薄弱問題進行解決,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行培養(yǎng),在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才能認真的學習知識,并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不斷地累積文化內容,從而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文化儲備。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特點等進行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據(jù)這一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為學生普及西方國家文化,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過程中,就可以從中獲取西方文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文化意識,在學習新的英語知識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探索新知識,探究西方文化,這樣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會更深入,其學習效率就會提高。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普及一下納爾遜?曼德拉這為現(xiàn)代英雄的生平歷史,然后教師應該對其出生地---南非特蘭斯凱的文化進行講解,為學生普及一下南非的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就可以對這一人物有進一步的了解,了解是什么樣的文化熏陶出了這樣優(yōu)秀的人才[1]。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對英語文化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二)對英語文化路徑的引入進行優(yōu)化設計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若是直接引入文化教學,那么很有可能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若是想要有效的引入西方文化,就應該對文化引入路徑進行設計,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引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來掌握西方文化。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Canada-the true north 》這一課知識的時候,教師想要讓學生對加拿大的文化感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來進行引導,比如說,教師可以以加拿大的旅游景點為切入點,讓學生說說加拿大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哪些,有些學生可能對此有所了解,有些學生則不了解,因此,當學生進行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景點圖片,比如說Niagara Falls(尼亞加拉大瀑布)、Banff National Park(班夫國家公園)等,學生在被圖片所吸引的過程中,就會對加拿大這一國家產生好奇心理,這樣學生就會自主探究加拿大國家的文化,從而累積更多的文化儲備[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英語知識,同時還應該為學生介紹更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在提高自己英語水平的同時了解更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等,進而將其應用到交流中,促使交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