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急救的技術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傷急救的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外傷急救的技術

篇1

【關鍵詞】 損傷控制; 急診外科; 多發(fā)傷

doi:10.14033/ki.cfmr.2017.13.0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3-0149-02

創(chuàng)傷已成為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創(chuàng)傷成為居民死亡的十大病因之一,成為36歲以下人群死亡的首位病因,且隨著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交通工具的普及,創(chuàng)傷發(fā)病率仍呈快速上升趨勢[1]。近年來,隨著創(chuàng)傷發(fā)生、進展機制研究的深入,針對不同創(chuàng)傷的損傷控制理論與方法越來越完善。為進一步提高醫(yī)院急診外科多發(fā)傷的救治水平,醫(yī)院于2015年10月末,嘗試系統(tǒng)分析既往嚴重多發(fā)傷患者預后,強化損傷控制外科策略,于2016年落實,取得一定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改進前,2015年1-10月醫(yī)院共收治嚴重多發(fā)傷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21~53歲,平均(36.4±11.1)歲;ISS評分(35.3±6.9)分;受傷到獲得救治時間(2.1±1.5)h;受傷部分(3.4±1.1)處;伴顱腦損傷21例,胸腔、盆腹腔臟器損傷11例,并發(fā)失血性休克31例,重度燒傷7例。改進后,2016年1-10月,收治嚴重多發(fā)傷患者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20~57歲,平均(35.6±9.8)歲;ISS評分(34.6±6.5)分;受傷到獲得救治時間(2.0±1.4)h;受傷部分(3.5±1.0)處,伴顱腦損傷18例,胸腔、盆腹腔臟器損傷12例,并發(fā)失血性休克28例,重度燒傷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ISS評分、主要受創(chuàng)部位、受傷到獲救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改進前 采用簡單的損傷控制理念操作,入院時進行ISS評價,建立多靜脈通路,活動性出血無菌敷料填塞止血加壓包扎,不穩(wěn)定四肢骨折臨時支架外固定,床邊X線片檢查,送CT檢查,查血、備血及心電圖等術前準備。立即手術,同時手術,腹腔內出血急診剖腹探查,紗布或止血鉗止血,去除污染,嚴重內臟損傷采用修補或切除治療,顱內血腫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去骨瓣減壓或顯微鏡下鉆孔減壓引流,四肢開放性骨折,進行清創(chuàng)、沖洗、止血,必要時進行截肢。不穩(wěn)定的骨盆骨折進行外固定。術后轉送ICU監(jiān)護。二期內固定手術處理骨盆骨折、無法保肢的損傷肢體。

1.2.2 改進后 在深入分析既往嚴重多發(fā)傷急診外科救治工作后,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損傷控制理念的改良。(1)對于失血性休克者,出血控制前,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限制性輸血,血壓控制目標在SBP達到或接近90 mm Hg,CVP控制在8~10 mm Hg,必要時聯(lián)合血管活性藥物控制血壓,出血控制后,提高血壓控制目標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原則為CVP

1.3 觀察指標

住院時間,出血量,凝血功能恢復時間,住院紅細胞輸注總量,血壓恢復正常時間,ICU停留時間;預后指標,包括死亡例、植物生存/自行出院、重度殘障率、殘障率;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器官衰竭、肺炎、敗血癥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Excel表記錄數(shù)據(jù),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前,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檢驗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若符合則采用方差后LDS-t檢驗,否則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檢驗或Fisher精確性檢驗,P

2 結果

2.1 改進前后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及紅細胞輸注量比較

改進后出血量、凝血功能恢復時間、住院紅細胞輸注總量、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優(yōu)于改進前,改進后血壓恢復正常時間長于改進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改進前后患者預后比較

改進后重度殘障率、殘障率、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改進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絕大多數(shù)研究顯示,損傷控制理論指導多發(fā)外傷急救可改善患者預后[2]。一項基于38篇文獻Meta分析顯示,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采用損傷控制技術指導急診外科多發(fā)傷治療,可降低死亡率。其認為對于多發(fā)腹部穿透傷、腹部大血管損傷、多發(fā)內臟損傷、嚴重代謝性酸中毒、低體溫、復蘇、休克,及早進行損傷控制手術可改善患者預后[3]。本次研究盡管未得出強化損傷控制技術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植物生存與自行出院的結論,但新的技術確實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殘障率、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目前關于損傷控制外科技術仍遠未成熟,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多器官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纖溶系統(tǒng)功能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越來越多,直接影響損傷控制外科技術的實施[4]。

筆者所在醫(yī)院在分析既往的急診外科損傷控制技術的應用情況后,結合當前的研究結果,嘗試引入限制性輸血、臟器損傷控制技術、高致死性創(chuàng)傷控制等技術。對于創(chuàng)傷輸血目前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休克輸血復蘇上,研究顯示過早過速的恢復血容量反而不利于患者損傷控制,提高血小板、血漿輸注量,逐步恢復血壓,有助于減輕輸血過速造成的二次打擊,動物研究也證實限制性液體復蘇可減輕大鼠腸道黏膜損傷[5]。臟器損傷控制方法較多,目前主要針對胰腺開展,在過去對中嚴重的胰腺創(chuàng)傷常采用切除等更積極的策略處理,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存活,對于嚴重的創(chuàng)傷,早期損傷控制,進行“橋接式”胰胃腸吻合,對于早期急救非常有益,有助于降低腹腔感染發(fā)生風險[6]。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的進步也為早期損傷控制后期處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避免了二次開腹手術打擊,規(guī)避了損傷控制分期手術二次手術風險,使患者獲益[7]。研究中,在應用新的損傷控制外科技術后,嚴重并發(fā)癥、殘障率顯著下降,同時出血量減少、ICU停留及住院時間縮短,凝血功能恢復更迅速,提示新的損傷控制外科技術落實確實可改善患者預后,加速患者康復。

損傷控制技術仍遠未成熟,其并非一種技術,而是一種理念,通過階段性的處理創(chuàng)傷,抑制疾病進展,幫助患者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從而降低一期手術的打擊,同時充分利用當前越來越先進的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控制二期手術風險。目前,許多損傷控制外科技術仍缺乏足夠的循證研究證實,如局麻下的硬膜外血腫引流術[8]。急診外科醫(yī)師需要積極總結經(jīng)驗,關注學術進展,逐步提高損傷控制外科技術水平等新的急救理念,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 Weber D Q,Bendinelli C,Balogh Z J.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abdominal emergencies[J].Br J Surg,2014,101(l):l09-118.

[2]亞俊.急診科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4A):136-137.

[3]王高生,馬磊.損傷控制外科在嚴重多發(fā)傷救治中療效Meta分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6):15-18.

[4]張琦,廖瑜,尚衛(wèi)華,等.多發(fā)傷救治體系與損傷控制外科理論在救治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4,3(2):211-213.

[5]S翔,農(nóng)花品.大量出血時不同比例的血漿和紅細胞對創(chuàng)傷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響[EB/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4):96-97.

[6]常海峰,牛春雨,趙自剛,等.腸淋巴液引流對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與一氧化氮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3.

[7]陳秀凱,李文雄.急性腎損傷的研究進展與回顧[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4(2):111-114.

篇2

【關鍵詞】 急性顱腦損傷;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007

Clinical research of peripheral blood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U Xiao-dong, ZHANG Yue, YU Jing-yao,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onghua City Dongch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Tonghua 13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ynamic 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in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degree and prognosis. Methods Detection was made on CRP and WBC count in 206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at 3 h, 24 h, 2~30 d (at discharge). On the base of Glasgow coma scale (GCS) classification and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grade, analysis was made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RP, WBC count and disease evolution, prognosis in different types of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Results CRP leve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S score (r=-0.582, P

【Key words】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reactive prote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急性顱腦損傷具有病情演變快, 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1], 是神經(jīng)外科臨床研究永恒的課題。判斷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對患者的診治具有重要作用, 單純依靠CT等影像學手段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映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 近年來對顱腦損傷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期蛋白對急性顱腦損傷的病理發(fā)生過程關系密切[2-4]。CRP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WBC計數(shù)升高是機體對創(chuàng)傷、出血、炎癥、感染的一種反應[5]。本文通過206例急性顱腦損傷外周血中CRP和WBC計數(shù)的動態(tài)監(jiān)測, 研究二者在對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判斷中的臨床意義,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206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均為2015~

2016年收治, 其中男125例, 女81例, 年齡12~78歲, 平均年齡45.7歲。致傷原因車禍傷80例, 打擊傷76例, 墜落傷29例, 跌傷21例。入院后均行頭部CT掃描, 其中腦挫裂傷并腦內血腫39例, 多發(fā)腦挫裂傷28例, 硬膜下血腫38例, 硬膜外血腫42例, 外傷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6例, 單純顱骨骨折19例, 原發(fā)腦干損傷6例, 彌漫性軸索損傷8例。手術治療132例, 保守治療74例。按GCS評分分為輕型顱腦損傷組58例(GCS評分13~15分), 中型顱腦損傷79例(GCS評分9~12分), 重型顱腦損傷69例(GCS評分3~8分)。3~6個月后隨訪, 按GOS評分分級, 預后5級72例, 4級50例, 3級27例, 2級21例, 1級36例。

1. 2 納入標準[6] ①傷后3 h內入院;②有明確的顱腦外傷史, 無其他嚴重的系統(tǒng)性合并傷;③1個月內無手術及外傷史;④無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病, 如心、肺、肝、腎等明顯的實質性病變;⑤無惡性腫瘤及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免疫性疾病史;⑥無明確的細菌、病毒感染;⑦無嚴重的出血、貧血性疾病。

1. 3 標本采集 患者傷后3 h、24 h、2~30 d(或出院當天)每天早7:00空腹抽取肘靜脈血, CRP和WBC計數(shù)正常后不再檢測。

1. 4 測定方法 CRP定量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 使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北京萬泰德瑞診斷技術有限公司試劑盒, 正常值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 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

2 結果

2. 1 中內容:輕、中、重型顱腦損傷組患者CRP水平峰值分別為19.56、51.23、96.78 mg/L;CRP水平峰值在輕、中、重型顱腦損傷組中兩兩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2 中內容:輕、中、重型顱腦損傷組患者WBC計數(shù)峰值分別為13.62×109/L、15.86×109/L、18.75×109/L;輕、中、重型顱腦損傷組患者間WBC計數(shù)峰值兩兩比較,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 3 預后5級、4級、3級、2級、1級顱腦損傷組患者CRP水平峰值、WBC計數(shù)峰值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CRP是一N敏感的組織損傷和炎性標志物, 由5個相同的亞基非共價鍵結合成環(huán)狀五聚體, 這些亞基在鈣的作用下與磷脂等結合而沉積于損傷的細胞膜, 從而激活巨噬細胞和補體系統(tǒng), 發(fā)揮出清除異物及壞死組織的功能, 對機體起保護作用, 是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刺激肝臟上皮細胞合成, 存在于人體的血液、腦脊液、胸腹水等多種體液中[7-11]。急性顱腦損傷發(fā)生時, 星形膠質細胞合成白介素-1增加, 而白介素-1輕度增加即可引起人體明顯的代謝反應, 使CRP合成增加, 同時神經(jīng)內分泌激素、前列腺激素和激活的補體系統(tǒng)也參與CRP的合成, 導致外周血中CRP增加。隨著顱腦損傷病情的恢復, 炎癥反應消退, CRP合成減少, 外周血中CRP濃度迅速下降[12-15]。顱腦損傷后CRP的變化有3種情況:①顱腦損傷后CRP不升高, 提示腦損傷輕微。但也有可能是腦損傷嚴重, 面臨死亡的患者, 需要結合臨床表現(xiàn)判定。其原因可能為機體受嚴重創(chuàng)傷后早期處于相對抑制或CRP的消耗、丟失有關。②顱腦損傷后CRP升高, 短期內下降明顯或正常, 提示存在輕度腦損傷, 預后良好。③顱腦損傷后CRP持續(xù)升高或者繼發(fā)升高, 提示病情危重。有研究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30 d時仍CRP明顯升高, 提示重型顱腦損傷病程惡化或嚴重腦損傷持續(xù)存在, 證實急性顱腦損傷后CRP升高水平及持續(xù)時間可以反映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及預后[16, 17]。

急性顱腦損傷后外周血中WBC計數(shù)升高機制尚未明確, 但一些臨床研究證實顱腦損傷后早期確有外周血中WBC計數(shù)的升高[18]。本研究中顯示急性顱腦損傷早期外周血中WBC計數(shù)不同程度增高, 與病情的嚴重程度趨勢相同, 但在中期及恢復期WBC計數(shù)無升高或升高不明顯, 不能準確的反映病情, 考慮與抗生素的應用有關。

綜上所述, 急性顱腦損傷后外周血中CRP和WBC計數(sh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且與腦損傷嚴重程度趨勢相同, 二者皆可作為急性顱腦損傷早期危險性的預測因子。重型顱腦損傷WBC計數(shù)升高主要表現(xiàn)在早期, CRP升高則表現(xiàn)在全程, 說明CRP更能真實全面的反映病情, 臨床結合WBC計數(shù)和CRP能夠更好的分析病情, 動態(tài)監(jiān)測CRP和WBC計數(shù)可做為判斷顱腦損傷程度及預后的客觀監(jiān)測指標。

參考文獻

[1] 李娜, 程晉成, 齊一龍, 等.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腦脊液和血清IL-6差異表達及其意義.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5, 40(6):752-753.

[2] 張陽, 劉明曦, 趙燁, 等. 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顱腦損傷的療效影響.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5(6):853-854.

[3] 陳江生, 馬文斌, 李志祥. 急性顱腦損傷遲發(fā)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海南醫(yī)學, 2016, 27(3):379-381.

[4] 陶寧. 腦苷肌肽治療急性顱腦損傷47例臨床研究. 中國藥業(yè), 2015(14):66-68.

[5] 黃利敏. 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急性顱腦損傷并發(fā)應激性潰瘍出血的護理效果.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5(5):148.

[6] 畢愛芬, 胡漢斌, 裴德翠, 等.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C-反應蛋白、血小板的動態(tài)變化及臨床意義.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5(14): 2051-2053.

[7] 徐博, 王占福.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外周血腦鈉肽 D-二聚體和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分析. 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 2015(24): 53-54.

[8] 施安春. 顱腦外傷患者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 8(1):107-108.

[9] 張玉定, 王雄, 程品文. 早期外周血白細胞變化對評估急性顱腦創(chuàng)傷及預后的價值探討. 醫(yī)藥前沿, 2015, 5(26):190-192.

[10] 劉鵬, 董明昊, 羅開儉. 顱腦外傷急性期血糖、C反應蛋白的改變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損傷的相關研究. 醫(yī)學信息, 2015(13): 308-309.

[11] 劉國勝, 欒曉祖, 朱銘, 等. 地塞米松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漿內皮素-1的影響及臨床意義. 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15(5):403-406.

[12] 華僑, 熊國祥. 顱腦損傷后C反應蛋白動態(tài)監(jiān)測的臨床意義. 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3(3):97.

[13] Hind CR, Thomson SP, Winearls CG, et a1.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n in patient streated by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J Bone Jo int Surg Br, 2004, 86(6):912-917.

[14] 趙自育, 張新定. C-反應蛋白與急性顱腦損傷的研究現(xiàn)狀. 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 2006, 33(2):191-195.

[15] 任瑞林, 萬大海, 郝解賀, 等.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yǎng)對C-反應蛋白的影響及臨床意義. 山西醫(yī)科大學, 2011.

[16] 馬海峰, 張強. 顱腦損傷急性期C-反應蛋白與腦損傷程度、病情發(fā)展及預后的關系.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4(25):43-46.

篇3

關鍵詞:新技術;商業(yè)化;知識整合

一、新技術商業(yè)化過程的五階段

新技術的商業(yè)化一般是指從產(chǎn)品相關的基礎知識理論研究直到產(chǎn)品進行規(guī)模生產(chǎn)、在市場上銷售并獲取利潤之間的過程,同時也包括通過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方式創(chuàng)造利潤的過程,這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但是,由于新技術從實驗室中的一個構想轉化為最終在市場上向顧客全面交付的產(chǎn)品或服務的過程遠比想象中更加復雜,不僅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涉及到的參與方也眾多,在許多層面都和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密切的反饋和作用。因此不同學者對商業(yè)化各個階段的劃分并不能完全取得一致。如有的學者將商業(yè)化過程劃分為技術研究、技術開發(fā)、技術轉讓、產(chǎn)品概念開發(fā)、產(chǎn)品生產(chǎn)與銷售、技術商業(yè)化成功等階段(楊壬飛等,2004);有的更簡潔地劃分為技術開發(fā)階段、生產(chǎn)開發(fā)階段、市場開發(fā)階段(甘華鳴,2002)。國外的研究者也根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觀察對象提出了不同的劃分法,如Urban和Hauser(1993)認為新產(chǎn)品開發(fā)的流程由確認機會、產(chǎn)品設計、測試、商業(yè)化和后期控制等五個部分組成。Don Morberg和Geoff(2000)認為商業(yè)化過程包括未來技術發(fā)現(xiàn)和任務描述、技術評價、知識產(chǎn)權保護、商業(yè)化戰(zhàn)略設計、技術許可以及公司創(chuàng)造等環(huán)節(jié)。Cooper和Kleinschmidt(1987)認為新產(chǎn)品開發(fā)包括了12種行為,分別是6種營銷行為和6種技術行為。多數(shù)研究仍然以線性發(fā)展的方式區(qū)分商業(yè)化的各個階段。

然而在實踐中,傳統(tǒng)的線性商業(yè)化模型已經(jīng)遇到困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化的過程不能拆分成離散的、線性的活動,只有從一開始就把創(chuàng)新作為與市場耦合的單一的、整體的過程,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化行為才更加有可能取得成功。為此本文采用Vijay(2001)的商業(yè)化模型,將商業(yè)化過程劃分為構想、孵化、示范、推廣、升級等五個階段(子過程),這種劃分法從管理的角度區(qū)分了商業(yè)化不同階段的指導思想,在不同的商業(yè)化階段,技術發(fā)明者面臨的任務和需要采取的行動都有很大的差異。借助這一模型,有助于我們認識新技術發(fā)展逐步融入創(chuàng)新的整個過程,并且由于模型允許不同的子過程在時間上出現(xiàn)重疊,也就避免了線性模型的固有缺陷。

從系統(tǒng)化的觀點來看,新技術的商業(yè)化是一種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各種可利用的資源的行為。除了技術發(fā)明者以外,零部件供應商、潛在用戶和最終用戶、研究伙伴、傳播者等多種要素在新技術商業(yè)化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與發(fā)展,現(xiàn)在的技術環(huán)境已經(jīng)越來越傾向于在短期內迅速發(fā)生變化,技術發(fā)明者無法掌握充分的信息,商業(yè)化失敗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筆者認為,在不同的商業(yè)化階段,技術團隊充分和效率地實現(xiàn)與相關參與人以及參與要素的知識整合有利于提高商業(yè)化成功的概率,加速新技術從構想向產(chǎn)品的轉化過程。商業(yè)化團隊的知識整合能力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組織能力,而且是新技術競爭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知識整合的行為貫穿著新技術商業(yè)化的整個流程。本文著重分析商業(yè)化過程五個階段技術團隊面臨的知識整合的任務和內容。

二、構想階段的知識整合

作為商業(yè)化的起點,構想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把新技術和一個有價值的市場機會相聯(lián)系。因此,創(chuàng)新者必須不僅擁有技術的背景知識和能力以從技術上解決問題,也擁有對市場的鑒別能力,知道如何運用成果。技術團隊進行構想的知識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

1.存量基礎知識:新技術的構思需要基礎科學研究作為指導,為了把構想和純粹的臆測區(qū)別開來,研發(fā)團隊必須擁有基礎科學研究的知識庫,雖然基礎研究的知識能夠從外部獲取,但擁有充足的基礎性知識并對其進行激發(fā),是正確理解新技術可行性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有助于把握產(chǎn)品概念的方向,提高構思方案的正確性。這一部分知識是團隊內部的顯性知識,知識存量的多寡有一定的重要性。如Grant(1996)認為,知識整合過程中,公司所擁有的相關知識存量越多,就越能將知識以共同語言的形式來表達,而促成知識的整合應用。

2.競爭產(chǎn)品:競爭對手或行業(yè)領先者對類似技術的研究進展也是外部的知識源之一。在實踐中,許多企業(yè)對競爭對手的產(chǎn)品進行分析,以獲取他們的設計方法和產(chǎn)品中隱含的知識。特別對于實力較弱的企業(yè)來說,通過研究競爭對手的產(chǎn)品,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足,可以從中獲取本企業(yè)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的來源,彌補企業(yè)知識存量不足的劣勢。

3.用戶:在構想的形成階段,用戶作為概念源快速提供和評價創(chuàng)新的想法,已經(jīng)成為技術商業(yè)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目前多數(shù)文獻認為在這一階段應著重關注領先用戶的需求知識(郭斌等,2004;陳力等,2007)。領先用戶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領先用戶在市場上大部分人遇到新需求的幾個月或幾年之前就產(chǎn)生了類似的需求,二是他們不能或不愿等到從市場上獲得新產(chǎn)品或服務的時間,所以他們經(jīng)常提前自主地開發(fā)新產(chǎn)品或服務。在知識整合方式上,主要通過對領先用戶的拜訪、調查和跟蹤,了解他們的需求,包括用戶對產(chǎn)品的價值訴求、對現(xiàn)有同類產(chǎn)品的缺陷認知、對產(chǎn)品的使用習慣等等多個方面。

三、孵化階段的知識整合

在完成對新技術的初步構想之后,需要對技術商業(yè)化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判斷潛在收益的大小。因此孵化階段的任務是作出是否進一步推進一項技術以及如何推進該技術的決策。知識整合在本階段起著重要作用,覆蓋范圍越廣,越能夠降低新項目的風險。

1.技術功能和應用知識:當新技術對現(xiàn)有技術具有功能性的突破時,商業(yè)化可行性就明顯增加。因此,對現(xiàn)有技術知識的跟蹤和掌握,是首要需要加以整合的知識。其次,應當整合其他技術應用的各種有關知識,而不是僅僅限于在新技術產(chǎn)生的原有領域內應用。整合相關領域的知識能夠擴大新技術的可應用層面,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發(fā)明。

2.風險投資者:在孵化階段,風險投資者能夠提供資本以保證研發(fā)過程獲得充足的資金來源。他們選擇投資項目的依據(jù)包括對新技術商業(yè)化項目的篩選規(guī)則、對市場需求的理解、對投資收益的預期等等,在交流過程中就新技術的前景、管理團隊的經(jīng)驗、市場的可測性、時間限制等方面的知識與風險投資者作充分地整合有利于提高成功融資的概率。風險投資者一旦作出投資決策,其擁有的豐富經(jīng)驗也可以對新技術的開發(fā)起到一定的指引和推動作用。

3.供應商:隨著技術創(chuàng)新周期的縮短,供應商的角色逐漸從部件的提供者轉變?yōu)樾畔⒑椭R的提供者,他們關于部件、原材料的使用方法、技巧對開發(fā)過程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如果供應商能夠理解產(chǎn)品開發(fā)的成本、技術標準等方面的知識,也能夠更快地提供所需部件。供應商在孵化階段參與商業(yè)化可以為技術開發(fā)過程帶來很大的好處,例如縮短提前期,降低產(chǎn)品開發(fā)的風險,提高產(chǎn)品柔性和產(chǎn)品質量等。象波音、豐田等跨國企業(yè)都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供應商進行合作創(chuàng)新,讓供應商參與到企業(yè)內部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chǎn)品開發(fā)中。

4.專利知識:新技術的孵化階段,擴展技術的應用和圍繞新技術建立起最佳的獨占區(qū)域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申請專利有助于劃定要公開和要保留秘密的知識區(qū)域,防止他人損害技術發(fā)明者的研究成果。由于競爭壓力的存在,在技術尚未完全成型之前就必須考慮是否為技術申請專利。專利知識包括專利所在國家的知識產(chǎn)權政策,專利范圍內相關技術的文檔資料、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等等。

四、示范階段的知識整合

示范階段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是向商業(yè)化過程中主要的資金提供者、供應商、研究伙伴示范技術的功效,以獲得更大程度的資源支持;二是了解市場需要的產(chǎn)品并使新技術能夠從產(chǎn)品中得到體現(xiàn),將產(chǎn)品構想具體呈現(xiàn)出來,以激發(fā)消費者產(chǎn)生購買欲望。在這一階段,知識整合的主要任務是把用戶需求知識與產(chǎn)品設計知識有效地加以整合,使新技術能夠實現(xiàn)消費者的某種需求。

1.潛在用戶:在示范階段,潛在用戶的需求知識是最重要的知識源,對需求的權衡和判斷決定了產(chǎn)品的最終形態(tài)。讓產(chǎn)品能夠滿足用戶要求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在設計過程中整合用戶知識,整合潛在用戶對產(chǎn)品可能的使用模式、對產(chǎn)品的效用預期、以及產(chǎn)品價格的可接受心理范圍等方面的知識。此外,示范階段往往需要用戶參加產(chǎn)品的測試,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可以為進一步完善核心產(chǎn)品的設計提供豐富的信息,包括為滿足用戶需要而增加特定的功能、發(fā)現(xiàn)新產(chǎn)品的主要用戶、把握新產(chǎn)品的市場認可程度等等。

2.研究和合作伙伴:在示范階段,商業(yè)化團隊應當盡可能地尋找可以調動的資源,選定合作伙伴時,要掌握的知識主要在于了解合作伙伴最期望得到的技術應用,感知他們的需求,同時充分研究他們?yōu)樘峁┲С炙贫ǖ母鞣N規(guī)范和標準。為了從競爭中獲得合作伙伴的資源支持,商業(yè)化團隊應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內部和外部的合作伙伴,并使自己的組織結構在這一階段能夠對其需求變化作出快速的反應。在這一階段引入合作伙伴會使技術知識出現(xiàn)外溢,但在技術商業(yè)化的早期階段,一定程度的知識外溢減少了評價和驗證一項技術的困難,也有助于圍繞技術調動范圍更廣泛的研究群體。

3.配套技術提供商:配套技術提供商在孵化階段就可能參與商業(yè)化項目,但在前一階段,由于大多數(shù)信息都不準確而且模糊,技術提供商并不清晰地理解制造商確切需要達到的目標,能夠吸收的知識也十分有限。而在示范階段,產(chǎn)品的設計即將成型,為了提高產(chǎn)品的柔性和質量,就需要技術提供商更加緊密地互動、溝通和合作。如果技術提供商作為技術開發(fā)中的一分子直接參與進來,可以在產(chǎn)品的設計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與制造商在技術知識、設計知識、生產(chǎn)管理知識上的互相整合,從而進一步降低市場風險。

4.產(chǎn)品生產(chǎn)商:在示范階段,產(chǎn)品制造將從實驗室過渡到工廠進行規(guī)模生產(chǎn),為降低投資風險,應該使生產(chǎn)系統(tǒng)能夠從一開始就與產(chǎn)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匹配。雖然規(guī)?;圃爝^程通常需要產(chǎn)品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生產(chǎn)商在商業(yè)化的早期就參與進來,為了降低這部分商業(yè)化參與者的投資風險,商業(yè)化團隊可以與其在少量早期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項目上進行知識整合。

五、推廣階段的知識整合

在推廣階段,技術商業(yè)化中涉及研發(fā)的過程已經(jīng)完成了大部分,任務轉為把商業(yè)化的成果在市場中得到落實,以爭取進一步改進新產(chǎn)品。新技術的推廣策略通常包括市場定位、合理定價、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等幾個方面。在這一階段,即使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產(chǎn)品原型,但仍然需要對產(chǎn)品在某些方面作出改進以使其完全符合市場的需求。

1.最終用戶:為了使產(chǎn)品能夠在市場上被接受,仍然需要整合最終用戶對產(chǎn)品尤其是現(xiàn)有產(chǎn)品的使用方式的有關知識。研究表明,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是在產(chǎn)品使用和行為觀念之間的一種心理平衡,人們在現(xiàn)有使用方式中獲得了價值而不僅僅是簡單地使用產(chǎn)品。因此,如果新的技術成果在使用方式上有所改變的話,尤其需要對最終用戶進行雙向的知識整合,一方面是通過示范使最終用戶盡量理解新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是使產(chǎn)品的設計能夠和原有的使用方式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延續(xù)性。Chee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分離產(chǎn)品類型的策略,也就是發(fā)明者使用戶相信他的產(chǎn)品是一個全新的產(chǎn)品的方法往往難以在市場推廣上奏效。

2.合作制造商和分銷商:在推廣階段,需要大量資源對在規(guī)模上仍然不具備優(yōu)勢的新技術進行市場推廣,因此有時需要借助外部的資源。合作制造商能夠提供一定制造上的協(xié)助。分銷商能夠宣傳新技術,并且使新技術在此階段升值以及使新技術覆蓋的范圍更加廣泛。在渠道關系情景下,由于分銷商比制造商更加靠近終端市場, 掌握了大量有關市場規(guī)模、競爭者及消費者需求等方面的市場知識,因此從分銷商那里獲取有價值的市場知識將有助于開發(fā)新產(chǎn)品、提高技術的獨特性并降低銷售成本,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

六、升級階段的知識整合

升級階段是新技術商業(yè)化的最后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重點在于選擇適當?shù)慕?jīng)營模式,并

獲得持續(xù)商業(yè)化所需要的資源,以使創(chuàng)新技術得到持續(xù)改進并推動衍生產(chǎn)品的開發(fā),擴大生產(chǎn)和銷售的規(guī)模。升級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1)使技術與產(chǎn)品或工藝更好地結合,以鞏固市場地位;2)完善技術本身得以不斷改進的基礎設施;3)通過把技術擴展到新領域或新的部門來擴大對技術的應用范圍。在這一階段,知識整合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來源:

1.關鍵性技術知識:現(xiàn)有的技術如果不及時更新,就面臨著未來可能被另一種新的技術替代的風險。要盡量延長被替代的周期,就需要使技術本身也能夠在多個方面快速進步,包括基本原理、工藝、應用等。在這一階段仍然需要進一步對外部的知識來源如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è)等的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和整合。

2.新的潛在用戶需求和應用問題:為了最大化技術利用的潛在收益,在商業(yè)化的最后階段仍然需要和用戶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新產(chǎn)品的使用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現(xiàn)有用戶的認可,使用新產(chǎn)品的用戶數(shù)量呈現(xiàn)出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時,由于外部性效應的存在,原本不在構想中的用戶需求可能逐漸在產(chǎn)品或技術的使用過程中得到顯露,加以應用可以擴大技術的使用范圍。例如,條形碼掃描器發(fā)明后,首先在超市和工廠的前端控制和收款部門中得到應用,后來用戶的使用經(jīng)驗迅速擴展到銷售分析及庫存管理部門,創(chuàng)造了新的需求,也大大拓寬了技術的應用范圍。因此,保持與用戶之間的聯(lián)系,整合未被認識到的消費需求知識,調整技術在應用領域的功能和特性,仍然是升級階段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

七、小結

從商業(yè)化的實踐來看,新技術商業(yè)化容易失敗的原因并非主要在于技術的不成功或者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是常常在于在產(chǎn)品需要投入生產(chǎn)時無法獲得所需的資源,或者由于未形成足夠的規(guī)模而使技術本身缺乏競爭性,也就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因此在技術開發(fā)之前就考慮每個階段需要調動的資源,充分實現(xiàn)與用戶、供應商、風險投資人、研究伙伴、制造商等相關參與人的雙向知識整合,能有效提高新技術商業(yè)化的績效。但是,在調動資源過程中的內外部知識整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不僅在新技術的開發(fā)上需要挖掘組織內部的各種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動態(tài)關系,而且需要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耦合和互動中注重對外部參與人的知識的吸收、吸取以及相互溝通、傳達。在商業(yè)化的不同階段,技術團隊的組織結構應當靈活調整以適應這一不斷變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Don Morberg, Geoff Moon,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the choices facing researchers [J]. IEEE Canadian Review summer/été,2000,5-8

[2] Cooper R G,Kleinschmidt EJ, New products :What separates winners form los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87(4):169-184

[3] Urban G,Hauser J, Design and marketing of new products[M].NJ:Prentice Hall,1993

[4] Grant R M, Baden - Fuller C,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Z],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Best Papers Proceedings,1995:17-21

[5] Chee Meng Yap,William E.Souder,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and failures in small entrepreneurial high-technology elctronics fir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4(5),418-432

[6] Vijay K.Jolly,新技術的商業(yè)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 甘華鳴,新產(chǎn)品開發(fā)[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

[8] 新技術商業(yè)化及其評價的研究綜述, 楊壬飛、仝允桓,科學學研究[J],2004年,第12期,82-87

[9] 新產(chǎn)品開發(fā)過程中的知識管理,郭斌、劉鵬、湯佐群,研究與發(fā)展管理[J],2004,第5期,58-64

[10] 供應商知識整合的新產(chǎn)品開發(fā)績效實證,劉浩然、陳力、宣國良,工業(yè)工程與管理[J],2007年第2期,29-34

篇4

[關鍵詞] 脾破裂; 合并傷; 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33-01

外傷性脾破裂合并其它嚴重外傷是外科中的危急重癥,病情兇險。主要原因在于大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將危及生命。因此,手術中急救與護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lián)尵攘?例脾破裂合并其它嚴重外傷的患者,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3例,均為男性,年齡24-50歲,1例合并肺損傷,1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例合并腎損傷。3例均以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為主要表現(xiàn),行急診開腹探查脾切除術,術后痊愈出院。

2 手術急救護理

2.1 術前準備 此類患者病情變化快,搶救工作應爭分奪秒。接到急診手術通知單后,立即通知護士到位參與搶救與手術配合。巡回護士必須兩人或以上,一人負責配合麻醉搶救和管理輸液和輸血。一人負責對病人的護理、臺上物品的供應及護理病歷的書寫、同時準備手術器械、急救設備、用物及藥物。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充分供氧,以增加動脈血氧含量,改善組織缺氧狀態(tài)。保持呼吸道通暢和氧氣的有效供給是緩解組織缺氧的關鍵。由于病情危重,3例患者由急診直接送至手術室進行手術搶救。途中給予雙鼻導管吸氧,流量2-4L/min,患者頭偏向一側。1例進手術室后仍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于80%,立即加大氧流量至6-8L/min,并改用面罩加壓給氧輔助呼吸后,糾正了低氧血癥。

2.3 建立足夠的靜脈通道,保持有效循環(huán)血量 3例患者送手術室后,面色蒼白,四肢濕冷,末梢循環(huán)差,脈壓差<20mmHg。立即采用16-18號靜脈留置針穿刺,迅速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積極擴容維持循環(huán)。補液原則是先晶體后膠體,以平衡液為早期補液的首選,以后給予一定比例的膠體液維持滲透壓[1]。

2.4 配合麻醉及的擺放 協(xié)助麻醉師進行靜脈復合氣管插管麻醉,巡回護士執(zhí)行口頭醫(yī)囑推注藥物時,注意復述一遍,確認無誤后再用藥。擺放要利于手術操作、安全、舒適。

2.5 體溫的維持 低溫環(huán)境,手術暴露時間長,大量輸入冷庫血,大量冷液體沖洗體腔,麻醉后肌肉松弛機體產(chǎn)熱少等上述原因均可導致患者體溫低。體溫過低會影響凝血功能,使傷口感染率及心血管并發(fā)癥增加[2]。因此術中注意防止患者低體溫的發(fā)生,保持患者體溫恒定。具體措施包括:手術間的溫度設定在26-28℃,手術開始后室溫設定在22-24℃;不過多暴露病人的軀體;輸血、術中沖洗液加熱至30℃使用。

2.6 密切觀察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 手術期間,麻醉監(jiān)護、病情觀察至關重要。嚴密觀察心電監(jiān)護、血壓、心率、尿量的變化。這些指標對病人輸血和輸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避免補液過量與不足,避免發(fā)生肺水腫等并發(fā)癥[3]。3例病人均因失血使血容量嚴重不足,術中用多巴胺維持血壓,多巴胺用量為20mg-40mg加入5%GS250ml內靜脈滴注,滴速為20滴/min。

2.7 手術進程的配合 器械護士接到通知后,洗手,鋪無菌臺,整理手術器械,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器械及相關物品。打開腹腔時常有大量出血,器械護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準備好紗墊、縫線,做到心中有數(shù),傳遞器械快、準、穩(wěn),以便醫(yī)生以最快速度縫扎。根據(jù)手術進展,及時調整器械擺放位置,保持器械臺整潔干燥。關閉腹腔前后再次清點手術器械及相關物品,核對無誤后方可關閉腹腔。

2.8 術畢患者的搬運 術畢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由手術床搬運到轉運車時要平穩(wěn),避免震蕩、急劇改變。保持有效的靜脈通道,防止各種管道脫落,特別是胸腔引流管,要妥善安置并處于夾閉狀態(tài),保證搬動轉運的安全。

3 小結 脾破裂合并其它嚴重外傷的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快,術前應盡可能將器械、敷料、藥液等準備齊全。術中隨時可能有大出血,巡回護士應有充分的認識,準備2路吸引器,保持通暢,及時供給術中所需物品。完善的急救護理措施,是提高手術安全性、保證急救成功的重要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 陸以佳,劉咸璋,劉淼.外科護理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1999:26-27.

篇5

【關鍵詞】 超濾; 體外循環(huán); 瓣膜置換術; 肺功能; 肺損傷

體外循環(huán)(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不僅造成機體水潴留,而且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全身炎癥反應和內皮細胞的損傷是導致肺損害重要原因。其中肺損傷是體外循環(huán)心內直視手術重要并發(fā)癥之一。近來人們對采用超濾技術減輕CPB所致炎癥反應及肺損傷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但對CPB心臟瓣膜置換術術后肺功能變化,肺損傷炎性機理及防治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不同超濾方法對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血漿內皮素-1、炎性因子的濃度、肺功能變化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討CPB術后肺損害機理及改良超濾聯(lián)合平衡超濾對其炎性因子和肺功能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8月廣東省清遠市人民醫(yī)院在體外循環(huán)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共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齡25~68歲,體重35~78 kg,心功能Ⅱ~Ⅲ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0%,肝、腎功能正?;蚧菊?,肺功能及胸片所示肺部情況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有肺部急性感染病史、長期抽煙病史。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三組,對照組(C組)20例,體外循環(huán)未使用超濾技術,常規(guī)體外循環(huán)瓣膜置換術,實驗1組(D1組)20例,體外循環(huán)使用常規(guī)超濾,實驗2組(D2組)20例,體外循環(huán)使用改良超濾聯(lián)合平衡超濾技術。三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CPB及主動脈阻斷時間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麻醉及CPB方法的實施 術前30 min肌注嗎啡0.1 mg/kg、東莨菪堿0.3 mg,入室后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麻醉誘導以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4 μg/kg,順阿曲庫銨0.2 mg/kg及麻醉維持藥物咪唑安定0.1 mg/(kg?h),芬太尼間斷給藥,總量不超過20 μg/kg,順阿曲庫銨0.2 mg/(kg?h)。術中監(jiān)測:5導聯(lián)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PetCO2、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中心靜脈壓、鼻咽及肛溫度等。采用正中開胸,肝素3 mg/kg抗凝,活化凝血時間(ACT>480 s)。體外循環(huán)使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機和AFFINTY或西京膜式氧合器,0.8 m2中空纖維血液超濾器(廣州東莞科威公司,中國)。管路預充液為乳酸林格液,6%羥乙基淀粉130/0.4,紅細胞懸液(根據(jù)術前紅細胞比容加入庫存紅細胞),甘露醇(0.5 g/kg),20%人血白蛋白20 g,預充總量1500~2000 mL,常規(guī)插管建立CPB,溫度降至30~34 ℃。以4:1含血晶體停搏液心肌保護且每30分鐘復灌1次(10 mL/kg),停跳液全部吸回儲血罐。各組麻醉、手術及圍術期抗炎、強心、利尿等均相同。

1.3 超濾方法 C組常規(guī)CPB不行超濾,D1組體外循環(huán)使用常規(guī)超濾,D2組CPB開始進行平衡超濾,CPB結束后進行改良超濾。常規(guī)超濾和平衡超濾即自微栓過濾器出口端接超濾器入口,超濾器出口接心內血液回收器,超濾量800~1200 mL,濾出液由乳酸林格氏液等量補充,改良超濾,即按Naik[1]報道的方法連接,晶體液預充,排氣后礦置,超濾器內血流由血泵控制在15~20 mL/(kg?min),改良超濾在停機后立即進行,超濾量約1000 mL;超濾前血壓要相對穩(wěn)定,根據(jù)體重和紅細胞壓積情況決定超濾時間,根據(jù)血壓情況調整流量,注意停機后保溫。

1.4 檢測指標 記錄各組體外循環(huán)時間、升主動脈阻斷時間,檢測各組體外循環(huán)后超濾前、超濾后Hct值。記錄麻醉后體外循環(huán)轉流前(T1),轉流結束時(T2),術后2 h(T3),術后6 h(T4)和術后12 h(T5)潮氣量(TV)、呼吸頻率(F)、呼吸機氣道峰壓(Ppeak)、呼吸停頓壓(Ppause)、吸入氧濃度(FiO2)及各時點的動脈血氣分析。根據(jù)以上指標和血氣結果計算氧合指數(shù)(OI)[2],肺靜態(tài)順應性(Cstat)[3]、肺泡-動脈氧分壓梯度(P(A-a)O2)[2]。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各時點動脈血中EF-1、IL-6和TNF-α的濃度。根據(jù)紅細胞壓積的比值換算相應值。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圍術期血漿內皮素-1及細胞因子變化 TNF-α、IL-6和EF-1在T2、T3、T4、T5時點D2組低于D1、C組(P

2.2 三組圍術期呼吸功能變化 OI在T2、T3、T4、T5時點均較術前降低,但D2、D1組較C組高(P

2.3 三組患者Hct的變化 超濾后超濾組(D1、D2)Hct值較對照組顯著增高(P

3 討論

體外循環(huán)技術的運用,使心內直視手術的安全開展成為可能,由于體外循環(huán)是非生理循環(huán),血液與管道等體外循環(huán)裝置接觸,是一種有創(chuàng)性的輔助治療措施,治療的同時也會對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傷。在心臟外科手術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CPB所致的病理生理過程是密切相關[4],其刺激機體產(chǎn)生大量炎性因子如TNF-α、IL-6等[5],CPB后肺功能損害與肺外組織氧自由基及炎性反應激發(fā)的中性粒細胞和TNF-α有關[6],TNF-α起到觸發(fā)點作用[7],IL-6是反應炎性介質激活的一個靈敏指標。目前認為體外循環(huán)術后早期IL-6血漿濃度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8-9]。內皮素-1是在體內廣泛分布,具有強大生物活性的多肽。臨床和動物實驗均發(fā)現(xiàn)EF-1參與ALI發(fā)生發(fā)展[10]。作為一種重要的炎前因子能直接或間接激活炎癥細胞如肺泡巨噬細胞[11],刺激他們產(chǎn)生氧自由基,釋放炎性介質,損傷肺泡-毛細血管屏障,致滲透性提高;并通過收縮血管,提高微循環(huán)靜水壓引起肺水腫。這在體外循環(huán)伴有血管內皮損傷的肺損傷發(fā)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時激活補體,產(chǎn)生過敏毒素,直接引起肺損傷[12]。

CPB過程中預充了大量液體血液稀釋及心臟復跳后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均可導致肺血管損傷,使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腫,加重了肺損傷,直接影響術后早期心肺功能[13],瓣膜病變在我國主要因風濕熱所致,以瓣膜置換手術為主,近年來,隨著心臟瓣膜外科的發(fā)展,高齡、二次換瓣、術前嚴重心功能不全、換瓣聯(lián)合搭橋等重癥心臟瓣膜置換患者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14],這些患者往往術前就存在不同程度器官功能不全、水鈉潴留,長時間的CPB后更容易出現(xiàn)水腫、凝血異常以及全身多臟器功能障礙,影響早期術后心肺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證實CPB期間復合應用改良超濾聯(lián)合平衡超濾,既能迅速有效降低術中及術后各時點患者體內TNF-α、IL-6和EF-1的濃度,見表2,在T2、T3、T4、T5時點D2組低于D1、C組(P

與常規(guī)超濾方法相比,復合超濾組能降低炎性介質血液濃度,減少對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又可迅速濾出水份濃縮血液及提高膠體滲透壓,增加Hct,增加術后OI、降低P(A-a)O2及增大肺順應性,達到有效減輕心肺功能損害,促進心肺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Naik S K,Knight A,Elliott M J.A successful modification of ultrafiltration f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children[J].Perfusion,1991,6(1):41-50.

[2]戴曉雯,陳春玲,任新英,等.體外循環(huán)中應用超濾對術后肺損傷影響的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4(8):836-839.

[3]馬黎明,褚衍林,喬衍禮,等.改良超濾聯(lián)合平衡超濾對嬰幼兒體外循環(huán)術后補體和炎性介質的血漿含量和肺功能影響[J].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2010,8(3):145-147.

[4]劉瑞芳,邢家林,繆娜,等.小體質量嬰幼兒體外循環(huán)管理策略及合理使用超濾的重要性[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28(2):100-103.

[5] Kirtdin J K,Westaby S,Blackstone E H,et plement and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eardiopulmonary bypas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y,1983,86(6):845-857.

[6]高嵐,王天龍,楊拔賢,等.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體外循環(huán)后肺損傷的機[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4,24(7):501-503.

[7] Zhang C,Xu X,Potter B J,et al.TNF-alpha contributes to endothelial dystunction 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2006,26(3):475-480.

[8] Fox E B,Kabn S R.The relationship beteen inflammation and venous thrombosis.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J].Thromb Haemost,2005,94(2):362-365.

[9] Kiely D G,Cargill R I,Stmthers A D,et al.Cardiopulmonary effects of endothelin-l in man[J].Cardiovasc Res,1997,33(2):378-386.

[10] Langleben D,DeMarchie M,Laporta D,et al.Endothelin-l in acute lung injury and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Am Rev Respir Dis,1993,148(34):1646.

[11] Haller H,Schaberg T,Lindschau C,et al.Endothelin increase[Ca2+] i,protein phosphorylation,and O2-production in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s[J].Am J Physiol,1991,261(123):L478.

[12]馬黎明,褚衍林,喬衍禮,等.改良超濾聯(lián)合平衡超濾對嬰幼兒體外循環(huán)術后IL-6,TNF-α及sICAM-1血漿含量和肺功能影響[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30(1):13-15.

[13] Wan S,Yim A P,Ng C S,et al.Systemic organ prote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surgery with or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J].J Card Surg,2002,17(21):529-535.

[14] Grover F I,Shroyer A L,Hammermeister K,el al.A decade’s ex perience with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ardiac surgery using the veterans affairs 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national databases[J].Ann Surg,2001,234(65):464-472.

篇6

【關鍵詞】 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 頸外靜脈留置針 急救護理

在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的急救中,為病人建立可靠的靜脈通路,快速將各種藥物輸注到病人體內,達到成功穿刺、保護血管、安全留置的目的,是搶救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四肢、軀干等多次受傷,有時在傷肢上難以建立靜脈通道[2]。進而危及病人的生命,降低了搶救成功率。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可靠有效的靜脈輸液通路,2008年1月-2010年2月,我院急診科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建立輸液通路搶救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能盡快建立有效循環(huán),為成功搶救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患者奠定了基礎。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21-72歲,平均42.3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病人年齡、體重、病種、病情及血管條件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1.2穿刺方法

觀察組病人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輸液治療。備常規(guī)輸液用物,需采血標本用5-10ml注射器連接8號頭皮針備用。材料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chǎn)的22G靜脈Y型留置針。幫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對側,頭稍低,暴露頸外靜脈。穿刺部位為下頜角與鎖骨中點上緣連線的上1/3處,頸外靜的外側緣[3]。助手用食指按壓頸靜脈三角處,使靜脈充盈,5-10ml注射器以頭皮針連接于留置針肝素帽端,消毒范圍8-10cm待干,操作者左手拇指繃緊穿刺點上方的皮膚,右手持針呈15-30。角進針,入皮后沿靜脈方向行走,助手輕抽注射器觀察回血,見血后沿血管行進1-2mm,左手固定針芯,右手將套管針全部送入靜脈內,左手抽出針芯,用敷貼固定,并標明留置時間??山?jīng)此靜脈通路采集血標本后連接輸液器輸液,并固定于耳。對照組按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要求選擇外周靜脈采血后建立輸液通路。管兩組操作均選擇在急診科工作3年以上,護師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進行。暫停輸液時用25u/ml肝素或生理鹽水3-5ml封管[4]。

2 結果(見表一)

表1 兩組患者靜脈留置針使用比較

3 討論

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四肢、軀干等多次受傷,失血過多血容量不足,四肢周圍靜脈失去彈性而塌陷,給靜脈穿刺帶來很大困難,易造成多次穿刺。頸外靜脈是頸部管徑最大的淺靜脈,有離心臟近(尤其右側),位置表淺、充盈、易于辨認及可用胸鎖乳突肌作穿刺定位的特點,易于穿刺成功[5s]。穿刺成功后,注意觀察是否有皮下血腫、液體滲漏、導管脫落、賭塞、液體是否暢通,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避免多次反復穿刺以免形成血腫[6]。頸外靜脈距離心臟近,回流快,輸入藥物可迅速到達心臟及效應器官發(fā)揮作用,明顯提高搶救效率。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病種病人的搶救和治療,是心肺復蘇的重要措施,尤其適用于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病人的搶救后治療,因為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能建立了可靠的靜脈輸液通路,使輸液、輸血的整個過程順利,能達到理想的給藥速度,對搶救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補充血容量,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臨床效果尤為顯著,同時避免了四肢靜脈輸液時的反復穿刺。頸外靜脈置管方法簡單,易掌握,與周圍靜脈比較,由于外靜脈管腔直徑較大,置管后穿刺針對血管內膜的機械性刺激較小,且血流量大,可較快稀釋藥液,減少藥物刺激,靜脈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周圍靜脈,頸外靜脈置管部位易于固定,對煩躁不安、四肢固定困難的病人可明顯延長置管時間。急診科護士要有嫻熟的穿刺技術和高度工作責任心,穿刺時動作應輕巧,穩(wěn)、準、細,拔針時用棉簽順著血管方向按壓,至少要5min這樣可減少出血及淤血發(fā)生率[7]。

由表1可見,兩組比較穿刺的時間、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頸外靜脈單通道1h補液量高于明顯高于周圍靜脈,靜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周圍靜脈穿刺輸液,可同一靜脈成功采血,減輕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且留置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周圍靜脈。由此可見,在救治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患者中,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輸液優(yōu)于采用周圍靜脈留置針輸液,使靜脈輸液護理質量得到了提高,增加了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梁玉俊.頸外靜脈留置針輸液在礦區(qū)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急救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7A)1713.

[2]程愛國,王翔皺,李世波.煤礦創(chuàng)傷學[M],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62.

[3]王美玲,紀玉柱,羅穎等.Intima-II套管針在腦外科患兒頸外靜脈穿刺中的應有[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5):61-65.

[4]甘英.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的現(xiàn)狀[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0):42-43.

[5]菜文智,王鳳紅,張秀華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靜脈輸液途徑的帥選[J].世界華人消化志,2004(9:2232-2233).

篇7

[關鍵詞] 廣泛腦挫裂傷;大面積腦梗死;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

[中圖分類號] R651.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673-9701(2011)24-51-03

The Effect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Treatment of Extensive Brain Contusion Combined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 Clinical Resercher

CHEN Yongpeng CHEN Xianglin TAO Xumin MAO Zhenmin

Department of Brain Science Center, Qingyuan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Qingyuan 511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in treatment of extensive brain contusion combined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raction. Methods Sixty-sever patients with brain contusion were assign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in which the SLTC was used, and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routine temporoparietal craniectomy was used. After surgery,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occurr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also measured. Furthermore, a 6-month-post surgery follow up observation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of both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while in both 1,3,5 and 7 days post-surgery the effect of SLTC wa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method. The effectiveness of SLTC was 61.8%, which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15.2%). The side effects and failure rate of SLTC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after surgery was the same statistically. Conclusion SLTC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death rate after surgery, and is a valuable surgical way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xtensive brain contusion; Massive cerebral infraction;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Routine temporoparietal craniectomy

廣泛腦挫裂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顱腦損傷類型,特別是重型腦挫裂傷因局部腦血流改變、組織缺血性損害以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常常導致患者合并[1]。廣泛腦挫裂傷并發(fā)腦梗死是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此類患者早期傷情隱匿,病情重且變化急驟,搶救難度大,致殘率和死亡率高,一經(jīng)診斷,應爭分奪秒,盡早施行手術治療。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SLTC)被認為是治療重型顱腦損的最有效的手術方式,在國外普通應用。近年來,我們采用SLTC治療45例廣泛腦挫裂傷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7例廣泛腦挫裂傷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院時患者均昏迷在6h以上,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再昏迷,有明顯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陽性體征。67例患者中,男39例,女28例;年齡21~81歲,平均(40.28±17.21)歲;清醒21例,有意識障礙46例,格拉斯哥預后(GOS)評分[2](7.41±1.16)分;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41例,高處墜落傷17例, 打擊傷9例。入選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證實為廣泛腦挫裂傷存在,其中一側廣泛腦挫裂傷29例, 雙額腦挫裂傷32例,雙側大腦半球廣泛腦挫裂傷6例;CT提示均為大面積腦梗死,大面積腦梗死是指發(fā)生于兩個以上腦葉或梗死面積大于20 cm2的梗死灶[3]。梗死部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32例、額頂葉19例、枕葉12例、橋腦4例,其中14例為多發(fā)腦梗死。67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吸氧、應用脫水劑、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組采用SLTC治療,術前頭顱CT定位,減壓窗12cm×15cm,骨窗靠近前、中顱底,清除梗死壞死腦組織及血腫,內、外減壓術[4]。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治療[5]。兩組術后均給予脫水、控制腦水腫、預防感染以及對癥支持治療,拆線后給予高壓氧、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康復治療。術后隨訪6個月評價臨床療效,觀察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3 療效評定

根據(jù)預后GOS評分[6]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分為恢復良好、中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狀態(tài)和死亡5個等次,恢復良好、中殘為有效率計算的依據(j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 ,所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χ±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1、3、7d顱內壓結果比較

術后兩組顱內壓均明顯下降,且術后1、3、7d治療組顱內壓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61.8%,顯著高于對照組(15.2%),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重殘、植物狀態(tài)和死亡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切口腦脊液漏、外傷癲癇、顱內感染和外傷性腦積水,治療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6%,對照組為24.2%,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3 討論

廣泛腦挫裂傷常合并腦梗死,容易導致嚴重的腦水腫、腦腫脹,患者顱內壓增高,病情重,變化快,如果不及時救治,致殘率和死亡率高[7],是臨床處理起來較為棘手的難題之一。廣泛腦挫裂傷的主要病理變化之一即惡性顱內壓增高,表現(xiàn)為短時間內急進性顱內壓增高,顱內代償機制耗竭,此時常規(guī)藥物及其他保守方法治療基本無明顯著效果,去骨瓣減壓術被認為是挽救此類患者的唯一手段。歐洲腦外傷協(xié)會(EBIC)和美國腦外傷協(xié)會(ABIC)診治指南中將去骨瓣減壓術列為治療此類患者的首選方法。

傳統(tǒng)的去骨瓣減壓術是根據(jù)血腫、腦挫裂傷的部位選擇額顳瓣、顳頂瓣及額瓣,屬于小骨窗,清除血腫及行梗死壞死腦組織切除,內、外減壓術。傳統(tǒng)的去骨瓣減壓術在行血腫及梗死壞死腦組織切除的同時,會切除部分正常的腦組織,減壓效果非常有限;此外,小骨窗減壓后可能會增加血腫清除、急性減壓后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腦膨出以及腦組織嵌頓[8]。

SLTC切除頭蓋骨范圍較大,人為改變了固定顱腔容積,對顱內高壓的腦組織提供了緩沖空間;大面積減壓窗可以使顱內高壓的腦組織分散,使正常腦組織獲得代償空間,改善減壓區(qū)或者同側半球的腦血流量,使因腦缺血和缺氧而引起腦水腫的惡性循環(huán)得到改善[9,10]。此外,大骨瓣手術操作術野暴露充分,有利于清除腦壞死組織和血腫;術野于直視下可以有效地進行止血,以減少遲發(fā)血腫和再次手術的風險[11]。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SLTC具有良好降顱內壓效果,是減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的有效方法[12,13]。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術后1、3、7d顱內壓下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61.8%,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重殘、植物狀態(tài)和死亡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SLTC治療廣泛腦挫裂傷并大面積腦梗死可以顯著降低患者顱內壓,提高治療效果和降低死亡。

因此,我們認為SLTC是治療廣泛腦挫裂傷并大面積腦梗死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翟旭,張弘,任曉梅. 廣泛腦挫裂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4,25(3):29-30.

[2] 江基堯,朱誠,羅其中.現(xiàn)代顱腦損傷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120.

[3] 王留濤.標準大骨瓣減壓并顳肌貼敷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8例[J]. 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9,21(1):17-18.

[4] 江基堯.介紹一種國外臨床常用的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1998,14(6):381-382.

[5] 羅有才.外傷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并發(fā)腦梗死35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8,37(3):369-370.

[6] 盧洪流.中英文對照GOS評分[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05,4(5):537-538.

[7] 宇明,李美萍. 廣泛腦挫裂傷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的臨床診治(附86例報告) [J].山東醫(yī)藥,2007,47(11):28-29.

[8] 趙虎威,謝煜,王賢德,等.標準大骨瓣減壓-顳肌貼敷術治療急性大面積腦梗死13例療效分析[J]. 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8,13(6):371-372.

[9] Kilincer C,Asi1 T,Utku U,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outcom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cta Neurochir(alien),2005,147(6):587-594.

[10] Kastmu F,Wolter M,Huber W,et al. 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hemicraniectomy for infarction of the speech-dominant hemisphere[J]. Stroke,2005,36(4):825-829.

[11]王洪正,田冰,戴黎萌,等.早期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7):8-9.

[12] Qureshi AI,Suarez JI,Yahia AM,et al. Timing of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in massiv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a mul center review[J]. Crit Care Med,2003,31(1):272-277.

篇8

[關鍵詞] 外傷;院前急救;分析;急救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1(a)-160-02

Analysis on 2 125 cases of trauma pre-hospital care

LI Shengping1, FU Xiaohui2

1.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 617005, China; 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anzhihua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nzhihua 617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of trauma first aid in Panzhihua cit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proofs for strengthening trauma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measures. Methods: Pre-hospital first-aid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08 to Dec. 2010 were statisticaly analyzed. Results: Abundant pre-hospital trauma first aid cases in Panzhihua city accounted for 59.44% of all cases. Wounding factors ranked top 3 were traffic injuries, traumatic injuries and fights injury in order. Conclusion: Abundant pre-hospital trauma first aid cases in Panzhihua city give priority to traffic injur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 of traffic order and training people of first-aid knowledge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rauma first aid capacity, and to reduce trauma cases, disability rate and death rate.

[Key words] Trauma;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alysis; Emergency measures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經(jīng)濟活動增加,各種外傷病例日益增多,對外傷的院前急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新時期發(fā)展要求,掌握攀枝花市外傷急救規(guī)律,提高攀枝花市外傷院前急救水平,特對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全部有效院前急救病例。

1.2 方法

對院前急救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重點分析外傷病例,按致傷因素、致傷時間、男女性別、死亡情況等進行分類統(tǒng)計得出結果。

2 結果

2.1 外傷分布概況

本資料共統(tǒng)計到有效院前急救病例3 575例,外傷2 125例,占全部病例的59.44%;其中,男1 506例,女619例,男女比例為2.43∶1。按致傷因素在全部外傷病例中的比例排位依次為交通傷占69.08%,跌倒傷占9.74%,斗毆傷占7.76%,其他傷占7.62%,高處墜落傷占4.28%,機械傷占1.51%。外傷死亡率為3.48%。

2.2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年齡與性別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攀枝花市外傷以男性病例為主,各年齡組男性均多于女性,外傷數(shù)以18~60歲青壯年最多,死亡數(shù)也以18~60歲青壯年最多。按男女分組分析,危重病例男性比率顯著高于女性,男性以年齡不詳組最高,女性以61歲以上組最高;死亡率除18歲以下外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組均以年齡不詳組最高。

2.3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致傷因素和性別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以交通傷為主,總危重病例比率達10.54%,危重病例比率以高處墜落傷最高,其次為機械傷,女性危重病例較少只占危重病例的19.64%,在危重病例中女性以跌倒傷最高,其次為交通傷;總死亡率為3.48%,按男女分組分析,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以其他傷最高、其次為高處墜落傷,女性以高處墜落傷最高、其次為其他傷。

2.4 外傷院前急救病例月份和致傷因素分布情況

具體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發(fā)病數(shù)以1月最高,12月次之,4月發(fā)病數(shù)最低,3月第二低;交通傷12月最高,3月最低;跌倒傷1月最高,4月最低;斗毆傷1月最高,11月最低;其他傷6月最高,3月最低;高處墜落傷11月最高,4、9月較低;機械傷8、10月較高,1、2、4、6月較低。

3 討論

攀枝花外傷院前急救病例占同期病例數(shù)的59.44%,大大超過國內其他城市報道的數(shù)倍[1-2];顯示出本市的獨有特點,本市是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來的以冶金、建材、能源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新興重工業(yè)移民城市,位于攀西大裂谷的群山中,城市布局以小聚居、大分散、沿江分布、城鄉(xiāng)結合為特點;工礦企業(yè)眾多,道路狹窄、彎多坡急,交通運輸主要以公路為主,因此工礦事故、道路安全事故多;城市分散,人口聚居程度較低,因而非外傷性疾病相對少。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以18~60歲的青壯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排名前三位的為交通傷、跌倒傷、斗毆傷,其與國內其他報道基本相符[1,3],顯示本市外傷從年齡、性別、致傷因素分析與國內其他地區(qū)沒有實質性區(qū)別。交通傷居首位,死亡數(shù)最多,危重者最多,與國內報道一致[4],再次佐證交通傷乃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非正常死亡“第一殺手”[5]。而高處墜落傷死亡率、重傷率均較高,顯示本市工礦事故仍是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致傷因素。61歲以上老年病例不多,但危重和死亡病例比率高,與老年人行動遲緩、身體功能減退,在各種創(chuàng)傷更容易受到嚴重打擊密切相關。

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傷病例數(shù)、危重病例、死亡病例、各年齡組別、各致傷因素等分析男性均高于女性,與國內其他報道相似[1,6],男性作為各種生產(chǎn)活動主力,比女性更易受到各種傷害;尤其在本市特殊產(chǎn)業(yè)背景下,男性是礦山開掘、企業(yè)、建筑建材、交通運輸活動中的主力,受到的傷害更多。

攀枝花市外傷院前急救病例以1、12月為高峰,3、4月為低谷;與元旦、春節(jié)前能源需求大,道路貨運、客運量激增,交通安全事故多,而春節(jié)后工廠、礦山開工不足,為生產(chǎn)淡季,安全事故減少等因素相關。

現(xiàn)代社會,隨著工農(nóng)業(yè)快速發(fā)展,外傷“死亡順位”已快速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7],特別是以交通傷為代表的外傷對人民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強化交通傷預防措施[8]建設,同時加強外傷救治能力建設,對降低死亡率、減少致殘率有著重要意義。在攀枝花市院前急救醫(yī)師配備和技術建設上,既要培養(yǎng)全科醫(yī)師;又要考慮本市外傷病例眾多、城鄉(xiāng)結合等特點,重點培訓外傷急救技能;同時應加強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院前急救能力建設,為城市大醫(yī)院搶救贏得時間,以適應社會對院前急救提出的更高要求[9]。作為社會管理者,應加強全社會安全意識教育,建全法律、法規(guī),完善各種工作流程,從而減少直至杜絕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醫(yī)務工作者應主動下社區(qū),向人民群眾傳授各種急救知識和技能,以提高他們的自救、互救能力;從而提高社會整體應急能力。

總之,我們應主動適應現(xiàn)代創(chuàng)傷急救發(fā)展方向,建立起全民化、網(wǎng)絡化、專業(yè)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個體化[10]的創(chuàng)傷急救體系。

[參考文獻]

[1] 胡文賢,徐相瑞,王志國.急性創(chuàng)傷的分類與院前急救[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4,13(4):284-285.

[2] 趙毅,裴雅春.院前急救病譜規(guī)律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4,24(9):675-676.

[3] 趙暉,俞士梅,朱文琴.紹興城市創(chuàng)傷急診調查[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4,13(11):737-738.

[4] 楊功煥,周脈耕,黃正京,等.中國人群1991-2000年傷害死亡的流行趨勢和疾病負擔[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193-198.

[5] 王正國.我國道路交通傷的現(xiàn)狀[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0,16(4):200-201.

[6] 寇清,何衛(wèi)平,楊徑,等.深圳市急診傷害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4,13(5):354-356.

[7] 王一鏜.面向未來 迎接挑戰(zhàn) 促進我國急診醫(yī)學全面發(fā)展[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0,20(11):629-670.

[8] 王正國.交通傷及其預防對策[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4,20(3):129-131.

[9] 陳志,楊萍芬,蔣小燕.城市院前急救網(wǎng)絡中社區(qū)的作用與展望[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3,12(6):428-429.

篇9

一、當前大學生急救知識普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宣傳力度不夠,大學生急救意識淡薄。

社會和學校的重視程度均不夠,在急救知識宣傳上形式單一單調,普及工作不到位。大學里基本上還是傳統(tǒng)的宣傳展板形式,宣傳沒有成為常態(tài)化。偶有大型的宣傳都是在“大難”來臨時或之后(非典、甲流、地震、火災、意外傷害等)才開始陸陸續(xù)續(xù)映入人們的眼簾。各高?,F(xiàn)普遍以冬日防火等為契機搞一些講座、演練等形式的宣傳活動,或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傳授一些意外身體傷害的急救措施為主要的急救知識宣傳渠道,但均涉及范圍狹隘,學習知識有限,缺乏專業(yè)、正規(guī)指導和訓練,導致現(xiàn)在的大學生急救知識相當匱乏,遇到突發(fā)事件不能有效的實施自救和施救于他人,在施救現(xiàn)場,大家多以旁觀者的身份處之,急救意識相當?shù) ?/p>

2、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出現(xiàn)“想學無門”局面。

大學生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與興趣都比較高,他們非常希望學習一些基本的醫(yī)療知識和急救技能,在緊急情況下能自救或對他人進行施救。但是,當前大學生獲得急救知識的渠道有限,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wǎng)絡等傳媒體,大學里面很少有相關知識的教學,專業(yè)的指導老師也少之甚少,更不要談專業(yè)的培訓機構、培訓器械,使大學生想去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因為缺乏這樣的渠道而無處可學。

二、大學生急救知識普及教育的措施

1、通過校園網(wǎng)絡電視播放《意外傷害與急救》系列衛(wèi)生科學教育片并且內容定期更換,組織學生和教職工觀看學習,并在觀看完成后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進行交流。

2、通過學校開設網(wǎng)站設立大學生急救知識教育網(wǎng)頁,網(wǎng)頁內附有急救措施及技術的操作短片。短片主要包括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疾病和意外傷害等的急救知識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預防、治療、護理知識和防止意外傷害的急救方法。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開設相應的網(wǎng)上對話欄目,為大學生就這方面的知識進行答疑解惑(和醫(yī)務室校醫(yī)協(xié)調由醫(yī)務室專人負責)。

3、為將急救知識教育普及到校園每一位學生,學校可以將急救知識教育片進行拷貝,下發(fā)各個院系。各院系通知各個班級進行拷貝,保證每個班都可以看到教育片。班級可組織分寢室觀看或者集體觀看。觀看完之后各班自行組織以此為主題的班會討論急救相關知識,鞏固所學知識并搜集大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形形的其他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問題。將學習效果和所搜集的問題向學院反饋,學院盡快給予評價并對所搜集的疑問進行解答。

4、舉辦急救知識方面的展覽。定期出急救知識專欄、圖片展,將其分為疾病、自然災害、公共突發(fā)事件、意外傷害等幾個大的版塊,內容定期更新。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或主題日將急救知識專題專版放在餐廳前、體育場、實訓中心等處展出,讓同學們在這些時段內能夠更加認識到急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活動期間還可以給大學生發(fā)放急救知識手冊等措施來宣傳急救知識和提高大學生的急救能力。

5、組織急救知識有獎競賽活動。開展常用急救知識競賽,加大宣傳力度和提高急救知識普及率,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每學期培訓完之后組織一次大學生急救知識競賽和急救技能操作比武,在集中培訓完之后競賽活動之前發(fā)給志愿者或有興趣參加本次競賽活動的學生關于急救知識的文字材料、真人模擬教育片等,同時校醫(yī)務室提供所需器械并指派專人現(xiàn)場指導,進行大概一周的強化培訓,每天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集中練習。從志愿者和興趣愛好者中選出一定比例的選手進行分組參加比賽。在人流量較多且比較寬敞的場地進行競賽。通過必答題、搶答題和技能操作的三輪競賽,由學校衛(wèi)生所得老師和教務處、學生處領導評出一、二、三等獎和優(yōu)秀獎、參與獎等。競賽的效果一是鞏固培訓知識、加強技能掌握,同時對圍觀的學生也起到非常好的宣傳作用,對急救知識的普及也有一定的幫助。

篇10

【關鍵詞】 頜面部外傷;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4-0100-02

頜面部是人體比較容易受傷的部位,造成頜面部損傷的原因有多種,跌撲損傷、車禍、外力擊打傷、高空墜落都能導致頜面部的損傷[1]。由于頜面部屬于人體較特殊部位,頜面部有眼、口、鼻等器官,且與顱腦緊密相連,神經(jīng)、血運豐富,為呼吸道及消化道上端。頜面部的損傷常常伴有并發(fā)癥,多器官的同時損傷,且由于顏面受損,會造成患者的一系列社會心理壓力,降低臨床治療效果,影響其預后[2]。因此對于頜面部外傷的重視度要高于其他部位的損傷,在對于頜面部外傷患者進行相關的急救護理同時要給予相應的預防性措施,根據(jù)病情采取不同護理方式。現(xiàn)對2010年1月-2012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頜面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頜面部外傷患者8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24~42歲,平均(33.5±8.2)歲。選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頜面部外傷患者80例為試驗組,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25~44歲,平均(37.2±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入選標準

(1)入選患者致病原因為交通事故、外力打擊、高空墜落等常見病因;(2)兩組研究對象的選擇按病種分類,相同病種兩組所選病例數(shù)相同。

1.3 方法

對照組僅進行相應的常規(guī)急救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感染發(fā)生,不采取其他預防性措施等精確護理,與其他部位損傷護理一致。試驗組在給予相應的急救護理的同時,按照病種、顏面損傷給予患者病理性治療的同時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所承受社會壓力,使其情緒平穩(wěn)接受治療。車禍外傷患者傷及頜面部易合并顱腦損傷,首先了解患者的受傷原因,嚴密監(jiān)測其體溫、脈搏等基礎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xiàn)異常癥狀需盡快進行相應X線檢查或CT檢查,防止顱內出血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對于口腔頜面部外傷不能進食者,給予營養(yǎng)護理,防止營養(yǎng)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并給予精細的預防性護理措施,并要嚴密觀察患者,防止窒息發(fā)生。

1.4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遺留后遺癥例數(shù)、死亡例數(shù)、平均住院時間以及治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護理后,試驗組遺留后遺癥例數(shù)、平均住院時間、死亡例數(shù)及治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后遺癥(例) 平均住院時間(d) 死亡(例) 治愈率(%)

試驗組(n=80) 5 5±3 1 92.5

對照組(n=80) 8 7±4 2 87.5

3 討論

頜面部是人體暴露在外面的部分,較易受到傷害,造成頜面部損傷的原因有多種,跌撲損傷、車禍、外力擊打傷、高空墜落都能導致頜面部的損傷[3]。由于頜面部屬于人體較特殊部位,為人體顏面部,頜面部有眼、口、鼻等器官,且與顱腦緊密相連,損傷后可能合并顱腦損傷,危及生命。神經(jīng)密集、血運豐富,損傷后遺留后遺癥,如面部神經(jīng)麻木、面癱等可能性較大。同時也為呼吸道及消化道上端,所以頜面部外傷在進行急救處理術后,患者的呼吸通道、進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臨床的護理就非常重要[4]。如果進行與其他部位損傷相同的一般護理,則患者的特殊病情就不能被很好地護理,影響患者的預后[5]。因此本文研究的是兩種不同的護理方式,一般常規(guī)急救護理和臨床有針對性的急救護理及預防性措施相結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的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只進行一般急救護理的對照組遺留后遺癥例數(shù)、平均住院時間、死亡例數(shù)明顯高于進行精細的預防性護理的試驗組,研究結果差異明顯,說明精細的預防性護理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預后。此外,給予精細護理的試驗組患者其住院時間(5±3)d,明顯較一般護理的對照組住院時間(7±4)d短,說明在給予精細護理的條件下,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臨床用藥效果發(fā)揮到最大,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也緩解了患者家庭的負擔。相關護理及預防措施的采用之所以能很好地提高療效,這主要是由于精細的預防性護理能夠針對患者的個體的特殊情況而給予相應的治療。對于頜面部外傷的患者最易發(fā)生窒息,需要密切注意患者呼吸、精神、脈搏等情況[6]。當患者出現(xiàn)呼吸急促、精神不安、煩躁、脈搏微弱而頻率較快等情況時,說明患者出現(xiàn)窒息情況,應及時采取措施,解除窒息。當患者面部受傷損及顏面時,患者常常情緒煩躁,不配合治療,出現(xiàn)心理問題等,這就需要采取預防性的措施,對患者進行病理性治療的同時給予心理疏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使預后良好。因此有針對性的急救護理及預防措施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護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對于頜面部外傷患者采取針對性急救護理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提高了對于護士的要求,護士必須熟練地掌握頜面部外傷的特點可能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及每個個體的病情,技術熟練,對于各種不同情況迅速采取應對措施,確保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頜面部外傷后給予相應的急救護理并采取預防措施防止并發(fā)癥臨床效果要優(yōu)于單純只進行一般急救護理,提高了臨床治愈率,改善預后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楊東香,張芳.小兒患者的急救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6):158.

[2]劉小娜,王增香.頜面部外傷的急救與護理[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3):366-367.

[3]楊玉燕,呂美聰,徐雅瓊.頜面部外傷合并頸椎骨折手術后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9,8(5):392-393.

[4]鐘波,袁久莉,劉麗欣,等.小兒頜面部外傷清創(chuàng)縫合術的手術配合及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2,33(14):3093-3094.

[5]玉銘.頜面部外傷大出血29例的救治配合及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0):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