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體能訓練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季體能訓練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冬季體能訓練方案

篇1

關鍵詞:短道速滑;訓練過程控制;中國女隊

中圖分類號:G8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6-0772-04

20世紀80年代初期,短道速滑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項目。隨著項目的發(fā)展,幾代冰上健兒、冰雪工作者的共同奮斗和努力,短道隊實現(xiàn)了金牌“零”的突破,圓了中國冰雪項目金牌的夢想。但是,由于我們沒有吃透項目比賽與訓練的規(guī)律和特點,走了很多的彎路,也曾有過多次沖擊奧運會金牌失敗的經歷和教訓。重新審視和研究短道速滑項目的特點和規(guī)律,總結大賽前的訓練經驗,可為以后冬奧會大賽前訓練準備提供指導,對于更好的促進項目發(fā)展也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本研究的目的是對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訓練過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控制的成功經驗進行研究剖析,為以后該項目大賽前的準備提供借鑒模式和經驗。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主力運動員:楊揚、小楊陽、王春露。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根據(jù)研究需要,查閱了中國期刊網(wǎng)相關文獻,閱讀了關于運動生理、運動訓練和訓練管理等方面的著作等,為研究尋找理論依據(jù)和支撐,同時還查閱了大量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隊的訓練有關的內部資料。

1.2.2專家訪談走訪了多位著名教練員和有關專家學者,如著名短道速滑教練辛慶山、國家體育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蘭立。另外還走訪了力量訓練學專家王衛(wèi)星和常年對短道隊跟蹤監(jiān)測的運動醫(yī)學專家和心理學專家,就有關賽前針對運動員個體差異而制定不同備戰(zhàn)訓練計劃進行訪談,獲得了大量有關備戰(zhàn)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訓練上的第一手資料。

2結果與分析

2.1備戰(zhàn)目標的制定

2.1.1賽前女子短道項目的世界格局分析短道速度滑冰運動作為冬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快。自1992年冬奧會設短道速滑項目以來,韓國取得的金牌最多,目前在女子短道速滑上,中國、韓國、美國、加拿大四強并存,尤以中韓競爭最為激烈(表1)。

2.1.2我國選手的實力分析1992年在法國第16屆冬奧會上,我國短道速滑女子接力隊當時是國際公認的最強的隊伍,但至1998年長野冬奧會,我國經歷了三屆冬奧會仍然沒有實現(xiàn)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如表2所示,我們在女子短道項目上包攬了最近4年世界錦標賽的全能、接力和團體的所有金牌,因此,中國短道速滑隊備戰(zhàn)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沖金的希望主要放在女子短道速滑上。

2.1.3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賽前的訓練目標的制定鑒于以上分析,中國短道隊2002年冬奧會目標是實現(xiàn)金牌“零”的突破,目標極為明確。具體安排如圖1所示。

2.2短道速滑項目的規(guī)律和特點

2.2.1對短道速滑項目規(guī)律的一般認識短道是從速度滑冰(下稱大道)中派生出來的。隨著短道的發(fā)展,不僅在場地和規(guī)則上與大道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而且在技戰(zhàn)術上差別也越來越大。短道項目在制勝因素上與大道有本質的差別。大道是以絕對速度取勝的,有人把它稱為人與鐘表比賽的項目。短道是以名次取勝的,有人把它稱為人與人頭腦的比賽項目。短道在儲備一定體力的前提下,關鍵是正確運用戰(zhàn)術,完成領滑、尾隨、超越、反超越,沖刺。通常一場短道比賽,互相超越就能多達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短道的比賽輪次多,一般從預賽到決賽要經過四輪或五輪比賽,按名次淘汰進入下輪。比賽中如名次列后,即使超過世界紀錄也要被淘汰。短道的特點是彎道多、速度快、技術性強、比賽有超越與反超越。運動員從第一輪一直到決賽,都要保持不能犯規(guī),出現(xiàn)任何一次犯規(guī)或摔跤,就會嚴重影響成績或被取消比賽資格。

2000年,根據(jù)對短道速滑項目規(guī)律的認識,確定了訓練的指導思想:從實戰(zhàn)出發(fā),在提高運動員速度耐力及絕對速度的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戰(zhàn)術方面的研究與演練,提高運動員主動運用戰(zhàn)術的能力;把握運動員心理方面的變化,磨練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提高運動員抗干擾及場上應變能力。可以說訓練指導思想的確定過程是對項目規(guī)律認識的反映和具體實施策略。

2.2.2短道速滑的訓練特點1) 短道速滑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呈現(xiàn)出更注重專項訓練的特點,一般訓練對專項訓練起“補充”和“調整”的作用。

在短道滑冰運動成績達到高水平以后,人們更加重視專項訓練的作用。就目前冬季周期運動項目來說,優(yōu)秀運動員專項練習的比例越來越大,即使在準備期,也以專項完整技術和項目練習為主,一般訓練只占次要地位,正因為如此,短道速滑優(yōu)秀選手在比賽中都能表現(xiàn)很強的專項能力,他們能在短時間內連續(xù)參加多輪次比賽并創(chuàng)造高水平的成績。

2) 短道速滑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呈現(xiàn)出突出階段性負荷強度的特點。

階段性大強度訓練的意義在于:第一,階段性大強度訓練可以在運動員大腦皮層建立一個極高的運動興奮中心,使機體其他部分的興奮灶暫時受到抑制,從而使運動員的用力更加準確和集中,有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第二,階段性大強度訓練可以使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水平得到加強,人體所消耗的蛋白質和其他能源物質的合成代謝也相應地得到加強,有利于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第三,階段性進行大強度訓練還能使機體各個器官系統(tǒng)機能能力相應處于高水平,可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運動員負氧債的能力,提高抗乳酸的能力。高水平運動員要承擔大負荷的訓練,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科研人員與教練員近些年來都十分重視對恢復問題的研究。國家短道速度滑冰隊十分重視用“調”(大中小負荷調整)的手段進行恢復。使運動員的機體呈現(xiàn)出負荷-疲勞-恢復-提高-負荷的良性循環(huán)。

3) 短道速度滑冰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是以比賽為核心,訓練圍繞比賽轉,靈活運用“周期”理論安排訓練。

現(xiàn)代高水平短道速滑隊負荷強度安排的方法是以比賽為中心,根據(jù)比賽的實際需要,安排好一年各個訓練時期和每個月的訓練強度。國家短道速滑隊2000-2001年長達半年之久的賽季根據(jù)比賽任務把一年的賽季分成12個小周期,又在兩次比賽間歇時間較長的間歇中安排一個中周期。小周期:兩次比賽之間間歇時間在4~7~10 d安排一個小周期訓練。中周期:兩次比賽之間間歇時間在15~30 d安排一個中周期訓練。整個中周期訓練由休整-基本訓練-賽前調整組成。這種安排很像一個縮短了時限的大周期。通過對短道速度滑冰高級教練員的調查結果看,小周期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是:比賽次數(shù)增多,小周期有利于調整競技狀態(tài);當今訓練時間增多,訓練課次數(shù)多,小周期便于安排;當今訓練負荷強度大,小周期便于調整負荷強度;當今以專項訓練為主,小周期便于安排專項訓練。

2.3訓練各環(huán)節(jié)的控制

2.3.1體能訓練

2.3.1.1陸地基礎量訓練法專項力量訓練是陸地基礎量訓練的一個主要方面,如何提高我國短道速滑運動員的專項力量素質是當前體能訓練面臨的首要任務。從2001年5月短道隊開始陸地基礎訓練,訓練內容見表3。研究發(fā)現(xiàn)2002年備戰(zhàn)冬奧會陸地訓練注重全方位的體能練習,根據(jù)短道項目特點,訓練內容及方法更接近冰上的專項技術力量訓練,發(fā)展均衡全面力量。拋開以往只重視腿部的大力量練習,拋開腿部越粗,肌肉質量大就有力量,冰上就滑的越快的陳舊理念;訓練內容安排更注重實際效果,內容接近冰上專項技術練習,快速發(fā)展小肌肉群(尤其是腰腹)、爆發(fā)力、自身體重抗阻力量的專項技術練習;強調小負荷,多手段的刺激。

2.3.1.2冰上基礎量訓練法冰上基礎訓練是整個冰期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訓練方法及要求見表4。

研究發(fā)現(xiàn)2002年備戰(zhàn)冬奧會冰上基礎訓練非常注重有氧滑耐力滑的基礎練習,訓練內容以中長距離滑行,低強度為主要訓練手段。目的是增加有氧耐力,提高肌體的有氧代謝能力,使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水平得到加強。通過這些適應可增加肌肉的耐受力,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利的適應以及疲勞,避免因下階段強度訓練發(fā)生肌肉損傷。

2.4.1.3冰上強度訓練法具體安排見表5。研究發(fā)現(xiàn)2002年備戰(zhàn)冬奧會冰上強度訓練注重速度耐力訓練,針對中國運動員后程易降速的缺點采取冰上間歇訓練。每組要求運動員全力滑行,組與組間隔時間短,加強訓練密度,目的提高后程肌肉抗乳酸能力,提高后程對抗能力、超越能力。

賽前備戰(zhàn)仔細的研究了短道奧運會的賽事規(guī)則,奧運會的比賽沒有全能金牌,是單項金牌。這樣針對運動員的訓練計劃的制定就更加明確,突出個人特點和個人優(yōu)勢。在陣容上可以派出各個單項上最好的,能夠抑制對手,有特點的運動員來出場。根據(jù)運動員的滑行特點、風格和戰(zhàn)術運用能力,最后確定由大楊揚和王春露來突破500 m金牌任務。大揚揚和小楊陽來完成1 500 m、1 000 m金牌的任務。3 000 m接力則根據(jù)4個人的技術特點和能力來制定交接順序。目標明確后,從比賽項目的實際出發(fā),賽前的訓練上更突出個性化,針對性的訓練更多,突出個人優(yōu)勢的訓練增多。

2.3.2運動員技術、戰(zhàn)術訓練在技術上從每堂課、每一圈滑行做起,要求運動員必須明確需要改進的地方,滑行中要求不斷的變化節(jié)奏。出入彎道的節(jié)奏掌握是短道運動員很難克服的障礙,所以訓練中不斷重復此項要求。打破常規(guī)的出入彎道的節(jié)奏和路線,克服彎道弧頂?shù)碾x心力,通過技術練習控制腳下的冰刀靈活程度。要求延長每一步的滑行時間和滑行效果,以最小的做功換取最大的滑行速度。

戰(zhàn)術上吸取了1998年長野冬奧會失敗的經歷和教訓。短道的場上團體作戰(zhàn)贏的系數(shù)非常大,所以在訓練中更強調幾個主力隊員的默契。采用相互交替領滑、跟滑的辦法,熟悉相互的滑行節(jié)奏和滑行路線,滑行風格和特點,以及滑行的能力,訓練中多次模擬實戰(zhàn)。戰(zhàn)術上不制定單一方法,短道的戰(zhàn)術是根據(jù)場上情況多變的,跟滑,領滑,連串滑,這些沒有固定模式,需要運動員憑著多年的經驗和良好的心理,加上兩人的默契才能夠出色的完成任務,取得好成績。

2.3.3運動員心理訓練短道速滑運動是一項對技戰(zhàn)術要求很高的項目,這就要求短道速滑運動員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使其表現(xiàn)出最佳的競技狀態(tài)。短道速滑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心理特征包括:1) 感知敏銳;2) 注意力集中;3) 自我效能感強;4) 控制能力強;5) 樂觀的情緒。

2.4.4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運動員訓練負荷的生理生化指標監(jiān)控關于運動負荷,教練組總體設想是:

1) 準備期訓練課采用大負荷量,小強度訓練手法,提高運動員自身基礎能力。

2) 適應期訓練課采用大負荷量,中等強度訓練手法,提高運動員混氧能力。

3) 競賽前期根據(jù)比賽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大小強度,中等負荷量轉換訓練。

4) 沖刺期采用小負荷量,高強度訓練方法。發(fā)掘運動員最大潛能。

短道對運動員的無氧和有氧代謝能力要求極高。生理生化指標監(jiān)測能更好的反映運動員對訓練的敏感程度和適應程度(表6~10)。

2001年6月25日到7月9日訓練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升高,血色素較往年比略低,運動員假期結束,剛剛進行較大負荷訓練,身體機能出現(xiàn)不適應狀態(tài),屬于正?,F(xiàn)象。

2001年9月14日一周中、小強度訓練為主,所以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偏高,與6月份比較,運動員身體機能提高,承受負荷量和負荷強度能力有較大提高。9月18日指標表明:通過小周期的訓練調整,運動員指標很快能恢復下來,血色素指標提高,肌酸激酶指標下降。說明訓練節(jié)奏和訓練量、強度安排合理,目前沒有出現(xiàn)運動員疲勞狀態(tài)。

10月份的大負荷訓練階段肌酸激酶指標隨著負荷上升,到調整期指標迅速下降。說明訓練節(jié)奏和訓練量、強度安排合理,能夠發(fā)掘運動員的最大潛能。

2.3.5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運動員營養(yǎng)問題合理的膳食是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營養(yǎng)對運動員的健康和體能恢復十分重要。運動員訓練中承受大負荷訓練,課后要及時補充能量:一方面是合理的飲食,另一方面是針對運動員需要的營養(yǎng)補劑。短道隊通過多次安排營養(yǎng)知識的講座,使運動員更重視合理的飲食安排和營養(yǎng)補劑的重要性,為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表11是短道優(yōu)秀運動員三次膳食營養(yǎng)調查結果比較。從表11可以看出,在對運動員進行的首次膳食調查中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表現(xiàn)在熱能和主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多。通過學習營養(yǎng)知識課,隨后的兩次膳食調查顯示運動員的膳食營養(yǎng)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2.3.6備戰(zhàn)2002年冬奧會運動員的傷病和恢復手段的研究短道隊非常重視運動員的恢復,從一開始就成立了傷病恢復小組,聘請了經驗豐富的運動傷病專家來進行指導和治療。隊員傷病及采用的治療手段見表12。

3結論

1) 賽前對項目國際格局和我隊實力的分析客觀,判斷準確,信息全面真實,為制定金牌零的突破的參賽目標提供了可靠依據(jù);訓練目標的制定明確、完整、具體、切實可行;

2) 備戰(zhàn)過程中教練組對體能、技戰(zhàn)術、心理調節(jié)、營養(yǎng)補劑、恢復等各環(huán)節(jié)的控制措施和手段是正確有效的,是提高隊員競技水平、實現(xiàn)參賽戰(zhàn)略目標的有力保證。

3) 提前確定主力陣容,根據(jù)運動員不同特點制定不同訓練方案,突破目標明確,吃透賽制規(guī)律,取得了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1] 田曉玉.冰期短道速滑訓練控制問題研究[J].冰雪運動,2001(2).

[2] 呂東旭,等.運用血乳酸濃度對吉林省優(yōu)秀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訓練強度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8).

[3] 肖天.對實現(xiàn)我國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的哲學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6).

[4] 郭時萍.影響短道速滑運動員力量素質的因素[J].冰雪運動,2006(4).

[5] 紀仲秋,姜桂萍,王小虹.短道速度滑冰技術動作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2).

[6] 王玲.對短道速滑比賽戰(zhàn)術特征的探討[J].冰雪運動,2006(3).

[7] 陸桂芝.論短道速滑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tài)的心理特征及培養(yǎng)[J].冰雪運動,2003(4).

[8] 馮美云,等.備戰(zhàn)第28屆奧運會田徑女子耐力性項目綜合攻關與服務[J].體育科學,2006(3).

[9] K Hoga,M Ae,Y Enomoto,T Yokozawa,and N Fujii.Joint torque and mechanical energy flow in the support legs of skilled race walkers. Sports Biomech,2006(2).

[10] 馮煒權,等.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11] 朱佳濱,楊印川,黃宇.我國短道速度滑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冰雪運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