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性賠償?shù)姆梢?guī)定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懲罰性賠償?shù)姆梢?guī)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 食品安全法 懲罰性 賠償原則 身體健康

社會越是發(fā)展食品安全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我們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些發(fā)展卻并沒有提升食品安全的程度,而且隨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也隨之升高,人們更加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飲食方式,但是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飲食安全,國家和政府也在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在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法的適用方面,本文主要針對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原則的使用性展開分析和研究。

一、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原則概述

(一)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暮x

食品安全法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同時也是為了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因為一些不合法律規(guī)定的食品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近幾年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怪病的發(fā)生率的提升,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原則主要是指食品安全法中關于一些嚴重的違規(guī)行為需要進行法律懲罰的行為,在對這些行為對社會正常生產和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和補償界定的一些法律規(guī)定和約束,但是從法律的意義上來說懲罰性賠償是補償性的賠償,因為違反食品安全法的人必然會給社會和大眾帶來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進行懲罰性賠償不僅是社會的需求,也是國家政府設立法律的需求。設立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獌r值在于盡可能地降低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給人類帶來的損失。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卣?/p>

從立法的角度來說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卣靼齻€方面的含義:首先就是懲罰和杜絕類似的食品安全實踐發(fā)生,因為食品安全一旦出現(xiàn)問題危害到的人群就會非常廣泛,而且食品安全嚴重的話威脅到的就是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主要的特征就是懲罰食品安全的威脅者,而且以此來杜絕此類現(xiàn)象的再次發(fā)生,從而達到保障人們飲食安全的目的;其次就是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shù)氖欠褓r償以及賠償金額的多少必須要由依法機關的確認和審核,不能隨便確定,這主要是由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其社會危害程度決定的,而且我們國家法律規(guī)定所有的法律案件的賠償都必須要經(jīng)過仲裁機關以及社會公正機關的共同認定,這也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和公正,避免引起惡性社會事件的關鍵;最后就是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不僅具有法律意義也有補償意義,因為它一方面確保了社會法律的公平正義,確保所有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都能夠受到法律的嚴懲,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補償和保障,這不僅是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設立的意義同時也是其基本的屬性和特征。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性以及存在的問題概述

(一)食品安全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倪`法行為認定不夠明確

食品安全法關于違法行為的認定是確立違法行為、確定懲罰性賠償以及賠償程度的關鍵,但是在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倪`法行為認定還不夠明確,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不完善開展違法犯罪活動,面對這些犯罪行為法律沒有足夠的約束力,這從一方面也會促進這些違法犯罪活動的猖獗。例如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法中并沒有關于食品安全違反法律認定的單位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導致很多的食品安全案件沒有明確的單位認定,就會使得違法人士認為不經(jīng)過認定的就不算是違法犯罪活動,這樣很容易使得社會上的食品出現(xiàn)重大安全問題但是卻無人監(jiān)管,由此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在社會的發(fā)展中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社會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注,否則對社會和大眾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沒有關于違法行為的確定

從目前的發(fā)展形勢看來大多數(shù)社會上危害食品安全的問題都表現(xiàn)在:一是為了保證食品的保質期,一些生產商會惡意地在食品中添加一些不合規(guī)定的添加劑,最終保證了產品的保質期,但是產品的安全性卻沒有了確定的保障,二是一些商家為了謀取高額利潤在實際的產品生產和制造過程中偷工減料,或者是采用一些不健康但是成本極低的替代品來生產和制造商品,這樣降低了成本,但是以與市場相同的價錢銷售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只是簡單地列舉了幾個比較常見的例子,但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樣的行為確實給食品安全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損害,因此政府和立法部門有必要對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倪`法行為以及各個行為的賠償措施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和設置,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證法律的效率,更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三)食品安全法中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馁r償金的計算方法不夠合理

關于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馁r償金的核算也是食品安全法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對違反食品安全法的人員的主要懲罰措施和政策,但是我們國家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關于賠償?shù)慕痤~以及賠償?shù)姆绞蕉紱]有明確的規(guī)定,食品安全案件的賠償對象主要是消費者,因此賠償?shù)慕痤~必須要根據(jù)這些食品安全案件對消費者以及社會造成的影響來確定,就比如說曾經(jīng)我們國家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的三鹿奶粉事件,這個事件涉及到的人群之廣,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之大是任何一個事件無法比擬的,在面對最終的賠償時三鹿集團也只是表示會對所有的消費者進行賠償,但是這個事件造成的社會影響,以及如何證明自己就是其消費者都是問題,因此在面對這些類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必須要首先確定賠償金以及賠償范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還可以提升法律的適用性。

(四)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還有很多遺留問題沒有解決

關于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我們國家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法律的完善性以及法律的可行性方面我們國家發(fā)展的空間還很大。比如說一個已經(jīng)困擾立法者很久的問題就是:雙倍賠償?shù)膯栴},消費者希望得到生產者的雙倍賠償主要是由于消費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了損害,而且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受到了威脅,但是消費者卻沒有明確的證據(jù)來證明,由此就產生了消費者舉證困難的局面,而生產者則認為自己沒有必要進行雙倍賠償,這是我們國家食品安全法中遺留實踐最長同時也是最影響食品安全法實施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jīng)影響到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以及食品的安全性。

三、提升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使用程度的建議和措施

(一)明確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氖褂梅秶?/p>

關于明確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氖褂梅秶鷮τ诒WC食品安全法的順利實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必須要明確賠償?shù)姆秶?,賠償?shù)娜巳汉唾r償金的分配等,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開展的主要作用就是補償受害消費者,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是在這個法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賠償金的落實,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證法律的效力,同時也是為保證食品安全法的效力;最后是明確范圍有利于食品安全法的準確落實和實施,因為一旦確定了范圍就確定了法律的界限和懲罰的規(guī)定,這樣食品安全法就有了實施的界限和范圍約束,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膶嵤┮膊艜行省?/p>

(二)提升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馁r償金計算的科學化和合理化

提升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馁r償金計算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是為了保證賠償金的準確性,不僅是為了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保護,而且也是為了保證產品生產者的合法權益,因為過多的賠償對于生產者來說是不公平的,過少的賠償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的規(guī)定必須要確保雙方的權益的公平性和對雙方的保護性,既要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又要維護生產者的正當權益,總之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必須要保證科學性和合理性,這也是為了法律的正當效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律能夠準確實施,法律也才能夠有正當?shù)膶嵤嘁妗?/p>

(三)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南嚓P制度和適用機制

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南嚓P制度的完善和適用機制,對于確保食品安全法的正確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關于這方面一是要擴大請求主體全的范圍,按照理論來說所有的產品消費者都有權利對違背食品安全的生產者要求進行賠償,這些賠償或許是對于身體傷害的賠償,也可能是對身體傷害的賠償,總之消費者對自己消費的產品有權利要求賠償;二是必須要對消費者的舉證難的問題進行解決,關于這一點消費者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進行產品消費時必須要索要專業(yè)認證的產品發(fā)票,這是確認消費者進行過消費的唯一最有力的證據(jù),也是消費者解決舉證難最有利的途徑;三是完善食品安全法的相關機制和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這些法律的有效實施,確保人民的健康和安全,這是法律的責任也是立法機關的義務,在未來的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shù)陌l(fā)展和完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到這些問題,并及時解決。

篇2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懲罰性賠償;功能最大化

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開始施行。該法第82、85、87條規(guī)定都要求用人單位在特定行為模式下向勞動者支付遠超實際損害的金額。這符合對懲罰性賠償含義的通常理解。據(jù)此認為《勞動合同法》構建了一套適用于勞動關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觀點并不為過。[1]《勞動合同法》引入懲罰性賠償在域外勞動立法中尚屬罕見之事。[2]起初,學界對此多持積極評價。如應飛虎認為:《勞動合同法》第82條的規(guī)定,是鑒于實踐中極低的簽約率而設定的一種權利傾斜性配置,其目的在于保護勞動者最基本的權利,無可厚非。[3]王全興、粟瑜認為:“二倍工資”規(guī)定提高了勞動者維權的積極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增強了對用人單位的威懾力。[4]但在近來對《勞動合同法》的眾多批評聲中,[5]有種觀點認為:懲罰性賠償不符合勞動法律的特點,[6]表現(xiàn)出對懲罰性賠償?shù)膹娏屹|疑。對此,我們不應輕視。如果此種質疑成立,不僅《勞動合同法》的第82、85、87條等條款將面臨重構,該法長期以來形成的既有利益分配格局也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影響將極為深遠。懲罰性賠償不僅在學界受到質疑,在司法實務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對來自于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的案件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統(tǒng)計,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9月16日,在當年度各級法院已審結的以要求用人單位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為主要訴求的285個案例中,勞動者的勝訴率僅為13.51%;在法院不予支持勞動者訴求的眾多理由中,超過訴訟時效成為最主要的理由,占比高達90.1%??梢钥闯?,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與訴訟時效制度不匹配等原因,勞動者的懲罰性賠償訴求多數(shù)未獲支持,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多數(shù)未被實際追究。學界的質疑和司法實務中的問題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懲罰性賠償在《勞動合同法》中的適用問題,以及時完善相關制度。為此,本文將以懲罰性賠償?shù)墓δ芗捌鋵崿F(xiàn)為視角,重新審視懲罰性賠償在《勞動合同法》中的適用,并提出懲罰性賠償功能最大化的完善建議。

一、懲罰性賠償?shù)墓δ?/p>

英美法傳統(tǒng)理論認為,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δ懿⒉辉谟谘a償,而是懲罰和遏制;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饔脤ο笫巧鐣ㄒ娑撬饺朔ㄒ?。[7]近來還有學者提出,懲罰性賠償?shù)闹饕δ懿辉谟跒檫^去的行為提供解決方案,而在于為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件提供示范。[8]該種觀點在懲罰和遏制兩種功能中進一步突出了遏制功能的突出地位。除以上觀點外,有學者注意到了使私人協(xié)助執(zhí)法的功能。[9]以上功能中,懲罰、遏制、補償功能是懲罰性賠償及其他類型的責任形式都具有的功能。唯有使私人協(xié)助執(zhí)法功能是其他類型的責任形式所不具有的,或者雖然具有但程度明顯不及的。相對于其他類型的責任形式,只有懲罰性賠償將賠償方的超額支付與支付給受償方二者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補償性賠償缺失了超額支付部分,而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則缺失了支付給受償方部分。懲罰性賠償?shù)倪@種完美結合引致的結果是,受償方將獲得遠超實際損害的金額。這使得受償方將獲得從事追償、強化日常監(jiān)督等行為所需的必要積極性。這將明顯提高違法行為的查處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公共執(zhí)法的不足。在運作良好的情形下,可能產生政府執(zhí)法方式的替代。[10]

二、《勞動合同法》對懲罰性賠償?shù)钠诖?/p>

從《勞動合同法》的文義及其規(guī)范體系看,《勞動合同法》對懲罰性賠償?shù)钠诖龖ㄈN:一是提高勞動者維權的積極性。通過引入懲罰性賠償,勞動者的維權行為在收益端可以得到補償,勞動者維權的積極性由此得以提高。二是保障所構建的具體勞動規(guī)則。通過引入懲罰性賠償責任形式,引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預期的作用下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偏好,《勞動合同法》所推行的具體規(guī)則才具有“落地”的可能。三是促進立法目標的實現(xiàn)。在諸多立法目標中,最重要的當屬構建和發(fā)展和諧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勞動合同立法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勞資雙方的力量相對平衡,以實現(xiàn)勞動合同關系的長期化和穩(wěn)定化”。[11]為勞動者提供傾斜保護等其他目標,僅是實現(xiàn)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平衡的一種手段。[12]因此,可以說,引入懲罰性賠償?shù)淖罱K期待在于實現(xiàn)勞資雙方的利益平衡。

三、實證視角下的期待實現(xiàn)情況

在《勞動合同法》對懲罰性賠償?shù)娜N期待中,提高勞動者的維權的積極性和促進立法目標的實現(xiàn)二者較為抽象,難以量化評估。相較而言,保障所構建的具體勞動規(guī)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來評估其實現(xiàn)情況。同時,由于三種期待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正相關,可以借助保障構建的具體勞動規(guī)則這一期待的評估結果,來觀察前兩種期待的實現(xiàn)情況。通過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wǎng)公布的2006-2012年度統(tǒng)計年鑒中的基礎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統(tǒng)計并繪制成圖,可以看出:懲罰性賠償對《勞動合同法》所構建的具體規(guī)則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該種保障作用并不突出??梢哉f,立法者的期待并未充分實現(xiàn)。

(一)懲罰性賠償對第82條涉及的規(guī)則的保障

圖1(a)與圖2(b)均顯示,通過勞動監(jiān)察執(zhí)法途徑補簽的勞動合同數(shù)量在2007年《勞動合同法》施行后,呈現(xiàn)不斷減少的趨勢,這說明懲罰性賠償對第82條涉及的規(guī)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同時應注意的是,補簽的合同數(shù)量在新法施行后的下降幅度有限,其數(shù)量長期維持在1000萬人左右。這意味著在2007年《勞動合同法》施行后,仍有大量的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懲罰性賠償并未從根本上扭轉大量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局面。

(二)懲罰性賠償對第85條涉及的規(guī)則的保障

圖2(a)與圖3均顯示,通過勞動監(jiān)察執(zhí)法途徑追發(fā)的勞動報酬涉及的勞動者人數(shù)呈現(xiàn)不斷減少的趨勢。這說明懲罰性賠償對第85條涉及的規(guī)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應同時注意的是,下降的幅度較為有限,追發(fā)勞動報酬涉及的勞動者人數(shù)長期維持在500萬人以上的較大規(guī)模。

(三)懲罰性賠償對第87條涉及的規(guī)則的保障

圖3顯示,以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為原因的勞動爭議案件數(shù)量呈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特征;2008、2011年度大幅上揚,而2009、2010年度則大幅減少。以上數(shù)據(jù)特征表明,懲罰性賠償未能穩(wěn)定地減少用人單位的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合同行為。

四、制約功能發(fā)揮的原因及其應對

制約懲罰性賠償對作用對象的保障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概要分析,并針對問題成因做出及時調整。

(一)勞動者的激勵不足、道德風險及其應對

從勞動者的角度看,部分勞動者可能仍缺乏向用人單位進行追償?shù)某浞旨?。激勵不足可能是因為懲罰性賠償?shù)念~度不高,不能彌補勞動者啟動私人執(zhí)法后可能支付的成本。道德風險主要是指,勞動者可能利用現(xiàn)有法律制度的漏洞故意制造事端而獲利?,F(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下,不排除部分勞動者覬覦高額賠償而鋌而走險的可能。勞動者可能會在實踐中拒絕或者拖延與用人單位訂立合同或者采取其他不當行為。為勞動者提供充分激勵的關鍵是科學設置懲罰性賠償?shù)念~度并減少公力救濟有限性的顧慮。額度的設置應綜合考慮勞動者所受損害、勞動者啟動私人執(zhí)法機制所需支付的成本、用人單位違法行為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全社會多數(shù)用人單位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顧慮的減少需依托公力救濟渠道的暢通。防范勞動者道德風險的關鍵是建立勞動者需為自己過錯行為負責的機制。勞動者對損害的發(fā)生負有責任的,應相應減少用人單位需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二)用人單位的執(zhí)法規(guī)避及其應對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作為懲罰性賠償?shù)馁r償方,用人單位為避免支付高額的懲罰性賠償,可能采取各種規(guī)避措施。在實踐中,用人單位慣用的手法是通過勞務派遣、人事外包等形式轉嫁直接用工帶來的風險,并由此帶來額外成本支出、激勵訴訟與轉移風險。[13]全國總工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勞動合同法》施行后,各地的勞務派遣工數(shù)量呈現(xiàn)不斷增長態(tài)勢。[14]為應對用人單位的規(guī)避執(zhí)法行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限制用人單位的轉移行為,壓縮用人單位以轉移行為規(guī)避執(zhí)法的空間。這要求對轉移行為的適用條件及數(shù)量始終保持高壓態(tài)勢。2014年3月開始施行的《勞務派遣規(guī)定》已對勞務派遣的用工范圍和用工比例做出了限制。其次,應減少用人單位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不確定性和不公,以減少用人單位的顧慮和抵觸心理。為此,需盡快在《勞動合同法》中明確用人單位的免責事由。

(三)公力救濟的有限性及其應對

勞動者的私人執(zhí)法行為在遇到實施障礙時,需要依賴公力救濟的保障。但在實踐中,公力救濟卻是較為有限的。這既體現(xiàn)為實踐中勞動者的懲罰性賠償訴求較少受到支持,也體現(xiàn)為實踐中案件裁判結果的不一致帶來的不確定性。在此種情形下,勞動者的顧慮將有所增加,積極性將有所減少;用人單位逃脫制裁的僥幸心理將有所增加,強化自我約束的動力將有所減弱。為提供充分的公力救濟,應注意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改進:一是延長懲罰性賠償訴求的訴訟時效??煽紤]將懲罰性賠償訴求作為一年時效期間的除外情形。二是減輕勞動者的證明責任。勞動者只需提出用人單位存在懲罰性賠償?shù)挠|發(fā)條件的初步證據(jù)即可,用人單位則需對不存在違法行為承擔證明責任。三是進一步降低訴訟成本。四是統(tǒng)一裁判結果,減少裁判結果的不確定性,避免出現(xiàn)類似案件出現(xiàn)相反裁判結果的情形。

(四)補充性執(zhí)法機制的缺位及其應對

篇3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概述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懲罰性賠償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法律規(guī)定,通過法院判處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過實際損失的金額的一種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層含義:其一,它是民事主體在承擔補償性賠償?shù)那疤嵯鲁袚呢熑?;其二,它是由法院判處,也就是某個具體案件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必由人民法院以判決的形式作出,當事人不能預先約定;其三,判處的懲罰性賠償金是由民事主體向另一平等民事主體支付,而非交給國家;其四,依民事特別法的規(guī)定。

懲罰性賠償是和補償性賠償相對應的一種民事賠償制度,具有民事賠償?shù)囊话闾卣?,但它和補償性賠償制度相比,還具有如下獨有特征:

第一,懲罰性。補償性賠償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彌補受侵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懲罰性賠償?shù)墓δ懿辉谟谔钛a受害人的損失,而在于懲罰和制裁加害人嚴重過錯行為。

第二,附加性。也就是說懲罰性賠償是一種附加的民事責任形式,只有當補償性賠償金不足以懲罰侵害入的惡意侵權行為,或者不足以表明法律對這種行為的充分否定,并以此來阻止其再次發(fā)生時,才能加以適用。

第三,法定性。懲罰性賠償金是民事責任的例外和補充,必須有立法的規(guī)定和判例性質的裁決,否則應視為不允許適用懲罰性賠償金,以免可能導致法官濫用權力進行不正當?shù)膽土P,侵害被告的合法權益,進而對整個民事責任的基礎和內部的和諧造成沖擊。

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一個理論上存在許多分歧的制度。反對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應予廢除,其主要理由有:第一,懲罰性賠償制度混淆了公私法的劃分①,第二,懲罰性賠償制度確立的賠償金因數(shù)額過高,且法律對之未作限制性規(guī)定,容易產生新的不公平現(xiàn)象。第三,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本身在建構上的缺陷,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可能導致過分預防或預防不足的。

對上述分歧,筆者有如下看法:

第一,關于是否混淆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的問題或是否為一種混合制度的問題。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一種民事法律制度,而并非一種混合制度,也并不違反公私法的劃分,它具有的懲罰和威懾功能不違背私法精神。民法是私法,不僅具有補償?shù)墓δ埽簿哂袘土P和威懾的功能,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就包括了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等具有懲罰因素的責任形式,固此,懲罰和威懾功能是民法所固有的,懲罰性賠償?shù)膽土P、威懾功能僅是對其的進一步拓展和體現(xiàn),它仍是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第二,關于原告獲得高額懲罰性賠償?shù)暮侠硇詥栴}。筆者認為,原告獲得的懲罰性賠償是合理的,首先,如果不采用懲罰性賠償,原告有可能得不到完全的賠償;其次,訴訟是維護侵權制度的有效威懾的必要措施,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激勵受害人積極起訴,通過訴訟保護自己的權利。

(二)中外懲罰性賠償制度比較

意義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發(fā)端于英國,后被美國視為普通法而繼受②,英美聯(lián)邦國家也紛紛效仿。現(xiàn)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英國最先有記載的判例是在1763年。經(jīng)過不斷,近年來,英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懲罰性賠償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主張擴大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認為在民事訴訟中應廣泛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③。在美國,一般認為最早確認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在1784年,到19世紀中期,懲罰性賠償逐漸成為美國侵權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為法院所普遍采納。六、七十年代懲罰性賠償大量適用于產品責任,且賠償?shù)臄?shù)額不斷提高,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掀起了一場對懲罰性賠償?shù)呐u運動,懲罰性賠償在產品責任中的適用又逐漸下降。

在德國、日本、瑞士等有代表性的大陸法系國家,雖未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并未對外國法院作出的具有懲罰性賠償?shù)呐袥Q一律不予承認與執(zhí)行,而是傾向于采取個案審查、區(qū)別對待,有條件地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法院的懲罰性賠償判決。

我國法律中一直未明確懲罰性賠償制度,直到1993年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才正式建立了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該法第49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边@一規(guī)定借鑒了英美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增加一倍的賠償并不是補償性的賠償,而是懲罰性的賠償 ④。

我國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法屬于大陸法系,沒有懲罰性賠償制度。近十年來,懲罰性賠償制度開始在臺灣引起注意,并在一些民事特別法中得到了采納。

(三)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價值和功能

價值在上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的主客體關系,即客體的存在、作用和發(fā)展變化同主體需要、發(fā)展的關系 ⑤。法律價值是法對滿足人們的主觀需要的一種客觀的反映。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最根本的價值目標是維持社會實質正義,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價值也就是實質正義,它具體包括自由、平等、效率、秩序等價值。

自由只有在法律的前提下才能存在,隨心所欲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法律的自由價值正是體現(xiàn)為一方面增加自由,另一方面限制自由,懲罰性賠償保護受害人的自由,對加害人進行懲罰從而限制或剝奪其自由,正體現(xiàn)了法律的這種自由價值。

平等是人與人的對等對待的社會關系,是法的重要價值和目標,現(xiàn)代民法的平等價值更加強調實質平等,在損害賠償之中,就應對同質補償?shù)馁r償原則進行修正,實現(xiàn)法律的實質平等。懲罰性賠償制度正體現(xiàn)了法的這一基本價值,當加害人依強大的實力實施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時,法律適時對之進行懲罰,使其承擔更重的責任,從而恰當?shù)貏儕Z加害人一定的平等權利,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使受害人權利得到平等的保護,并回復到原有的平等狀態(tài)。

效率是懲罰性賠償所追求的一種價值,懲罰性賠償也體現(xiàn)了效率的價值取向。效率鼓勵收益大于損失的風險行為,同時,效率又要對風險行為進行威懾,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鼓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提高。現(xiàn)代社會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質就在于促進共同福利的提高。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秩序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法律是維持秩序的重要手段,各種賠償制度就是滿足秩序的要求,通過懲罰性賠償?shù)耐刈饔玫靡园l(fā)揮,使一個人對他人的侵害不發(fā)生,如果發(fā)生了這種侵害行為,加害人將受到制裁,從而使不正常的社會秩序得以恢復。

自由、平等、效率和秩序,四者共同體現(xiàn)出懲罰性賠償?shù)膶嵸|正義價值,實質正義是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價值。

法的功能是指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guī)范本身所固有的性能或功用 ⑥。它是基于法的屬性、內部諸要素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某些潛在的能力。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在一般損害賠償制度之外的一種例外的賠償制度,它有自己特有的功能。

懲罰性賠償對加害人具有懲罰或制裁功能。它主要是通過對故意或惡意的不法行為實施懲罰,對不法行為人強加更重的負擔來制裁的。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民事違法行為不僅可以補償受害人的損失,而且可使加害人承擔更大的經(jīng)濟壓力,達到制裁的效果,并可以阻止不法行為再次發(fā)生,維護社會經(jīng)濟秩序。

預防功能是傳統(tǒng)理論對懲罰性賠償?shù)暮侠淼慕忉?。懲罰性賠償?shù)念A防功能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預防某案件中的特定加害人繼續(xù)或重復他的不法行為,稱為特殊預防;其二,預防其他的、潛在的加害人發(fā)生這類不法行為,稱為一般預防。

懲罰性賠償具有鼓勵交易功能,能鼓勵市場交易,原因在于它使?jié)撛诘那謾嗳苏J識到交易比侵權合算,激勵潛在侵權人進行交易。

二、懲罰性賠償?shù)臉嫵梢瓦m用范圍

(一)懲罰性賠償?shù)臉嫵梢?/p>

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其構成要件與傳統(tǒng)的補償性賠償既有一致的地方,如因果關系、損害事實等,也有一定的差異,即它要求有違法行為,主觀故意。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shù)臉嫵梢ǎ哼`法行為,主觀故意,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本文重點討論違法行為和主觀故意兩個要件。

篇4

 

關鍵詞:環(huán)境侵權;救濟方式;法律制度

一、排除侵害

(一)我國排除侵害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

目前我國的法律尚缺乏對排除侵害這一要件的進一步界定,而且沒有規(guī)定“部分排除侵害”(包括限制作業(yè)時間)和“代替性賠償”等救濟方式。在我國的現(xiàn)實案例中,作為加害人的企業(yè)一旦被判決排除侵害,企業(yè)往往會面臨減產、停業(yè)治理,甚至關閉,接踵而來的是一系列社會問題。基于這種考慮,法院不得不回避了受害人的排除侵害請求,其結果是令受害人完全承受污染危害,顯失公平。

(二)排除侵害與利益衡量原則

在環(huán)境侵害的排除方面,利益衡量原則是其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所謂利益衡量原則,是指在環(huán)境侵害的排除上,綜合考慮權利不可侵原則和原因行為的社會妥當性、合法性、有用性、價值性等。其所追求的目標在于維護產業(yè)活動、經(jīng)濟發(fā)展與居民生活安寧、生命健康乃至優(yōu)適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利益衡量原則是否可以適用以及適用的程度,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權利類型分別加以考察。

(三)環(huán)境侵害排除方式的完善

在環(huán)境侵害的排除方式上,“中間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賠償”即“代替性排除侵害的損害賠償”等具靈活性的理論和制度應運而生,在環(huán)境侵害排除中更好地兼顧產業(yè)利益和保護社會公眾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兩個方面的需要。

中間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方式在實踐中應用較廣,中間排除侵害的制度是指國家采取立法或司法判例的方式,通過限制責任人的生產或營業(yè)時間或排污時間,或采取限制污染產生的措施,甚至禁止部分侵害行為。

部分排除侵害是指法律規(guī)定環(huán)境行為責任人對其產生環(huán)境侵害的行為加以一定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排除),同時加大受害者的忍受義務。這項制度在美國、德國比較發(fā)達。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第30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進行擾民的夜間建筑施工之前,必須要經(jīng)過審批手續(xù),如獲批準,方可施工。

二、賠償損失

(一)損害賠償范圍的拓寬

1.非財產上損害之賠償

環(huán)境侵權非財產上的損害主要包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環(huán)境權益的損害以及危及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權益的損害是指環(huán)境因素被污染、破壞,導致環(huán)境質量下降,影響了人們擁有健康、安全、舒適、寧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的權利。生態(tài)破壞是指環(huán)境要素被污染、破壞,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到的難以恢復或不可逆轉的損害。對這兩種損害的救濟方式目前僅限于排除侵害和恢復原狀,只有在無法恢復的情況下才考慮金錢賠償?shù)膯栴}。

環(huán)境侵權的精神損害應包括因嚴重污染造成受害者死亡而給其親屬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也包括環(huán)境危害給受害人造成身體傷害甚至殘疾,或是公民因環(huán)境權益受到損害引起的精神痛苦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立法上對環(huán)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未作規(guī)定,實踐中對因環(huán)境污染侵權造成的精神損害,法院一般也不認定。精神損害賠償?shù)膯栴}是環(huán)境侵權民事責任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司法實踐中許多環(huán)境侵權案件中的受害人因為加害人的侵權行為遭受到難以彌補的精神損害,但獲得賠償?shù)膮s很少,這有悖于“有損害就有賠償”的基本法律原則。日本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便在判例中承認了有關精神利益損失的賠償,如“大阪國際機場噪聲案”。法國的規(guī)定也比較早,其民事法院歷來承認精神損害,賠償范圍除了人格權、財產權外,還包括諸如生活樂趣的剝奪等精神上的損害。

2001年2月26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 161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從而正式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幌盗袉栴},實踐中也已經(jīng)有一些案例據(jù)此判決環(huán)境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但該規(guī)定只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才可以根據(jù)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這就產生了對“精神”以及“精神損害”的理解上的差異,如何衡量什么樣的損害就是精神損害,損害的后果怎樣才算是重,這些都取決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的自由裁量。

鑒于環(huán)境侵權對于人的精神狀態(tài)、健康狀況、生活條件等皆有較大影響,甚至還可通過遺傳因素危及后代,因此,在民法和環(huán)境法中明文規(guī)定環(huán)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是適當?shù)呐c必要的。具體做法上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立法經(jīng)驗,如日本的相關規(guī)定。筆者認為,我國立法對環(huán)境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的救濟亦應從這些方面進行規(guī)定。

2.懲罰性賠償

所謂懲罰性賠償,是指行為人因其惡意、輕率或漠不關心的行為,法院因而判給受害人超過其實際所受損害之賠償,其目的在于懲罰不法行為人與阻止該行為人與他人在將來從事該類似不法行為。

環(huán)境侵權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侵權行為往往具有價值正當性,法律不能對其做出完全的否定評價。而對于惡意的、性質嚴重的污染破壞環(huán)境的侵權行為應采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針對的是主觀上具有重大惡意的環(huán)境侵害行為。通過引入懲罰性賠償,可以比較有效地遏制環(huán)境侵權行為,使受害人利益得到最大限度保護的同時,對環(huán)境的保護也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目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對環(huán)境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定,處罰性是公權利介入私法領域的行為,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由國家權利機構予以實施。因此,筆者建議民法中增加環(huán)境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原則。

(二)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

傳統(tǒng)的侵權救濟只是簡單地在兩方當事人間進行利益再配置,而環(huán)境侵權損害的嚴重性、責任者的可負擔性、判決的可執(zhí)行性、賠償?shù)臅r效性等問題決定了受害人一時難以從加害人那里得到賠償,同時對于加害人而言,也會因為賠償金額巨大導致難以維持自身正常的生產經(jīng)營活動,更有甚者因不能負擔而破產或關閉。環(huán)境侵權是社會權益害,其原因事實又具有社會有用性和公益性,某些重大危險性公害事件(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美國三里島核污染、印度博帕爾毒氣外溢)受害地區(qū)廣闊、受害人數(shù)眾多、賠償數(shù)額巨大,這些情況都使環(huán)境侵權救濟不再是致害人與受害人個別人之間的問題,而成為社會性問題,需要建立社會化賠償制度。損害賠償社會化是指將侵權行為發(fā)生損害視為“社會損害”,然后根據(jù)國家高度設計的損害填補制度由社會多數(shù)人承擔,實現(xiàn)受害人損失的分散和分擔的社會化。目前,我國在這方面仍是空白。

1.責任保險制度

篇5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產品責任;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068-02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概述

懲罰性賠償是指民事主體違法民事法律規(guī)定,通過法院判處的由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過實際損失的金額的一種損害賠償[1]。懲罰性賠償是和補償性賠償相對應的一種民事賠償制度,具有民事賠償?shù)囊话闾卣?,同時還具有懲罰性、附加性、法定刑等獨有特征。懲罰性賠償制度最根本的價值和目標是維護社會實質正義,強調實質平等,并具體體現(xiàn)為自由、平等、效率和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意義的懲罰性賠償?shù)钠鹪磫栴}一直是各國法學界爭論的熱點,許多學者對此存在諸多看法。英美法系中的懲罰性賠償起源于1763年英國法官Lord Camden在Huckle V.money一案中的判決,美國是在1784年的Genay V.Norris一案中最早確認這一制度。

二、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兩大法系產品責任中的適用

懲罰性賠償制度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其運用實踐的最早考證源于古代法。據(jù)可查資料,早在公元前1894年,《漢謨拉比法典》就規(guī)定了對懲罰性賠償做了相關規(guī)定[2]。古代猶太人著名的“摩西十誡”之第八條規(guī)定:“你不應偷盜,也不應欺騙。如果發(fā)現(xiàn)盜賊與被盜財產在一起,他將加倍賠償?!惫糯《鹊摹赌εǖ洹分幸?guī)定:“損害皮革或皮袋,木制或土制家具,花、根、果實時,罰金應該五倍其價值?!盵3]在中國古代,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懲罰性賠償規(guī)定,比如,漢代的“加責入官”之制,《唐律》和《宋刑統(tǒng)》的“征贓”。

到19世紀中葉,懲罰性賠償制度已被英美法系法院普遍采納。進入20世紀,隨著歐洲大企業(yè)的蓬勃興起,缺陷商品侵權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但由于當時經(jīng)濟地位的不平等,受害者往往無法通過法律途徑得到賠償。為了遏制企業(yè)非法損害行為,英美等國開始將懲罰性賠償遂逐漸適用于產品責任,同時賠償?shù)臄?shù)額也不斷提高。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美國的確立歷程同樣是曲折復雜的,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掀起了一場對懲罰性賠償?shù)呐u運動,懲罰性賠償在產品責任中的適用又逐漸下降。

與此同時,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有代表性的大陸法系國家并未在產品責任領域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德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產品責任中的適用受到了禁止;在日本,懲罰性賠償主要限于學理上的討論;在中國,法律一直未明確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自19世紀中期以來,部分大陸法系國家對外國法院做出的具有懲罰性賠償?shù)呐袥Q傾向于采取個案審查、區(qū)別對待,有條件地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法院的懲罰性賠償判決。

一言以蔽之,在英美法系國家,懲罰性賠償適用于產品責任的理論和司法實踐已經(jīng)逐步展開并不斷完善;而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對在產品責任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也逐漸呈現(xiàn)出明文立法的趨勢。

三、探析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產品責任法》中的確立

(一)學界爭論

反對者認為在產品責任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存在很多弊端,體現(xiàn)在:(1)懲罰性賠償?shù)男再|屬于一種公法責任,與私法的基本原則相悖,在《產品責任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無法實現(xiàn)對民事權利的救濟,反而可能導致消費者濫用訴訟騙取高額賠償金,引發(fā)我國產品責任領域的“王?,F(xiàn)象”①;(2)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負擔,甚至導致部分中小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破產,嚴重影響行業(yè)正常發(fā)展,甚至對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3)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強大威懾力抑制了生產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過分強調消費者的權益,最終將導致生產者處于完全弱勢地位而不利于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贊成者則認為,在《產品責任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是利大于弊。其“利”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從保護消費者、受害者的權益出發(fā),大陸法系的補償性賠償制度本質上只是“填補損失”,無法提供充分救濟實現(xiàn)對消費者、受害者真正賠償其全部損失,而懲罰性賠償不僅有利于真正賠償消費者、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消費者、受害人運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2)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改變消費者被動和受制約的弱勢地位,遏制生產者和經(jīng)營者肆無忌憚地實施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不法行為,從而平衡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力量;(3)懲罰性賠償可以督促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督促生產者、銷售者尊重消費者,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預防危險產品流入市場、損害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二)立法選擇

在我國《侵權責任法》實施之前,針對在我國《產品責任法》中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一直存在爭議,王利明教授主持的草案和楊立新教授主持的草案,都規(guī)定在產品侵權責任場合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明確規(guī)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該規(guī)定終結了產品責任領域是否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爭論,從立法上肯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產品責任領域中的存在,這對未來在我國《產品責任法》中明確懲罰性賠償制度起到了參照作用。

(三)立法意義

目前,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現(xiàn)行法中主要體現(xiàn)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侵權責任法》第47條、《食品安全法》第96條以及《合同法》第89條的“定金罰則”等,我國現(xiàn)行損害賠償體系是以補償性賠償為主,僅對懲罰性賠償做了個別規(guī)定,但隨著產品質量糾紛案件數(shù)量激增,在《產品責任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意義重大。

1.在《產品責任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可有效制裁生產者、銷售者的違法行為。目前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還不盡完善,很多產品質量糾紛事件雖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但原告得到的賠償數(shù)額明顯低于其訴求,最終只能讓原告獨自承受損失。

2.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實現(xiàn)公平正義。由于產品責任適用嚴格責任,一般性補償無法彌補損害。同時,對在經(jīng)濟地位上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生產者、銷售者而言,根本起不到威懾與預防作用。所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恢復社會公正。

3.在《產品責任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國經(jīng)濟法,實現(xiàn)與國際接軌。由于我國在規(guī)制國際消費者行為方面的法律不盡完善,時常導致我國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盡早確立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意義重大。

四、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

筆者認為,基于產品責任的基本理論,將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劃分為不真正連帶責任的適用和真正連帶責任的適用,可以避免在濫用懲罰性賠償?shù)幕A上有效地發(fā)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巨大價值。

(一)不真正連帶責任的適用

1.適用嚴格責任的生產者主觀上存在故意,造成人身損害賠償。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作為最終責任人的生產者適用嚴格責任。當作為最終責任人的生產者的產品由于缺陷侵害民事權益時,生產者要對受害人進行人身損害賠償。筆者認為,如果作為最終責任人的生產者在上述情形下應當對其適用懲罰性賠償,故意雖然不是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但卻可以在決定最終責任人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時發(fā)揮作用。生產者無視他人生命健康的行為是應當受到譴責和懲戒的,但有限的人身損害賠償根本不足以懲戒和威懾生產者,生產者將可能繼續(xù)向市場投放缺陷產品,用他人的生命、健康權益作為代價換取高額商業(yè)利潤。以《侵權責任法》第47條為基礎,在產品責任中針對適用嚴格責任的生產者在主觀上存在故意,致使缺陷產品造成人身損害的情形下適用懲罰性賠償是十分必要的。

2.適用過錯責任的銷售者主觀上存在故意,造成人身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作為最終責任人的銷售者根據(jù)我國《產品責任法》第42條適用過錯責任。當作為最終責任人的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主觀上存在故意,導致產品存在缺陷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權益,造成傷害、殘疾、死亡時,銷售者要對受害人進行人身損害賠償,若被認定發(fā)生嚴重精神損害時,還要對受害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作為最終責任人的銷售者因產品缺陷而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權益。銷售者的故意是指銷售者有意識地不顧他人的生命、健康權益,這種“故意”引起損害的風險在總體上大于產品帶來的利益,筆者視其為產品責任的“定時炸彈”。根據(jù)《侵權責任法》第47條,在產品責任中針對適用過錯責任的銷售者在主觀上存在故意,致使缺陷產品造成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的情形下適用懲罰性賠償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國會1982年制定的產品責任法規(guī)定,如果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證明損害是由于毫不顧及可能因產品缺陷而造成損害的,應負懲罰性賠償責任。行為人具有此種心態(tài)表明行為人對那些可能因產品遭受損害的人的安全具有一種漠不關心、置之不理的狀態(tài)。

(二)真正連帶責任的適用

真正連帶責任產生于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原告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責任主體再根據(jù)各自責任的大小承擔按份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當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造成他人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時,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理由是由于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致使缺陷產品被投放于市場流通中,從而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權益。上述情形下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相比一般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更大的社會不法性和更大的應受譴責性,具體體現(xiàn)在(1)存在意思聯(lián)絡,主觀惡性大;(2)造成了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3)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的惡劣性更有可能讓消費者、受害人尋求不到責任主體,增加了消費者、受害人受到損害而得不到補償?shù)娘L險。綜上所述,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具有較大的潛在的傷害,這種潛在的傷害足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來進行遏制,在產品責任中針對有意思聯(lián)絡的共同侵權或者共同損害行為,致使缺陷產品造成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的情形下適用懲罰性賠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88.

篇6

【關鍵詞】懲罰性制度 《懲罰性賠償示范法案》 《美國合同法重述》 侵權責任 實質公平

一、歷史沿革

學界對于懲罰性賠償?shù)钠鹪磫栴}始終存在著爭論。有人認為這種制度最先在古希臘、羅馬和埃及就得到了適用,另一些則認為該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倫的法律。也有人考證,它來源于中世紀英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適用于欺詐和不當闡述。[1]

日益繁盛的經(jīng)濟活動使得琳瑯滿目的商品充斥于我們的生活之中,而這些商品的質量自然難以保證全然過關,因此不合格產品造成消費者傷害的案例數(shù)量進入20世紀以來節(jié)節(jié)攀升。消費者可以通過訴合同違約或者侵權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這種賠償對于財大氣粗的企業(yè)來講,與其獲得的高額利潤相比較實在是微乎其微,不足以起到威懾的作用。而懲罰性賠償就是突破這一局限兼具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加大對違法企業(yè)的懲罰力度,這種賠償和保護力度自然更受消費者歡迎。賠償數(shù)額的不斷攀高是過去20年美國懲罰項賠償制度的最為突出表現(xiàn)。當前的美國,除去Louisiana、Massachusetts、Nebraska、Washington四個州仍然排斥懲罰性賠償以外,懲罰性賠償在美國已經(jīng)成為一項較為牢固的制度。[2]

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與條件

(一)適用范圍

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不像他的來源地——英國一樣擁有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擁有自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他們對懲罰性賠償?shù)膽B(tài)度各不相同,在50個州里,4個完全排斥其適用,46個適用,但適用的范圍又不盡相同,有些寬有些窄??偠灾?,其使用還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侵權法中的適用:懲罰性賠償判例最初起步于對人身權利的侵權之訴,而今美國懲罰性賠償已經(jīng)將其覆蓋范圍擴展到了產品責任、環(huán)境保護和知識產權等領域,因為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使得懲罰性賠償所要保護的法益大大增加,若只將其局限于人身權利的侵權之訴自然無法保護弱勢的消費者。

其次,在合同法中的適用:“20世紀70至80年代,在合同領域中的適用已經(jīng)成為美國懲罰性賠償?shù)闹鲬?zhàn)場,司法部的研究表明其在合同領域中的適用是侵權領域的3倍。”違約是平等主體之間對約定的違背,他所涉及的僅僅是對約定雙方的失衡狀態(tài)的平衡,并不能承擔維護和矯正廣義的正義的責任,因此公共利益的維護就可以通過懲罰性賠償實現(xiàn)。觀察司法實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合同領域中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那樾沃饕ǎ?/p>

一是違約和侵權行為相競合的案件?!斑`反合同約定不能判處懲罰性賠償金,除非違反合同的行為同時也構成一種足以判給懲罰性賠償?shù)那謾嘈袨??!薄睹绹贤ㄖ厥觥罚ǖ?版)。通過這條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在違約與侵權競合時,提起懲罰性賠償?shù)脑V訟的根本要件是侵權,僅僅因違約是不能以懲罰性賠償為訴求提訟的。我們通常所說的違約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某一違法行為,具有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雙重屬性,從而在法律上同時產生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3]

目前,美國法院承認的同時構成獨立的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主要有類型:違反忠實義務行為(breach of a fiduciary duty)、偽造行為(forgery)、強占行為(conversion)、違背契約中的誠信原則(breach a convenant of fair dealing and good faith),侵權性地干預商業(yè)關系行為(tortious interference with business relationship),伴隨有故意的暴力行為、惡意的或強制的行為上的故意違約行為、欺詐行為(fraud),欺詐性的不實陳述行為(fraudulent misrepresentation)。[4]

二是當事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的案件。在美國,違反特殊合同關系中權利受侵害方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只能被動的承受,沒有與對方抗衡的能力。在交易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一方如果違約,并且侵害了另一方的人身、財產權利,受害人就可以通過懲罰性賠償之訟使自己的權益得到保障。這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核心精神就是對締約雙方中弱勢的一方給予保護,使得原本實際力量存在差異的雙方主體地位有可能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市場準入的機遇形式上是均等的,但實質上適者生存的規(guī)律必然會使一部分人的手中集聚大量的財富,這種競爭機制自然就使市場主體之間的強弱力量產生變化。個體的地位在形式上雖然看起來是平等的,但實際上經(jīng)濟力量強勢方在商業(yè)活動中的控制力卻使得締約雙方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均衡狀態(tài)。如果強勢方故意違約,另一方則很難有效的抵抗,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違約來規(guī)制,弱勢一方的損失表面上得到了“填平”,但這種補償使得違約方的違約代價降到了最低,這種犯罪成本的“低廉”自然會使得他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不用顧忌其他任何力量小于其的主體的利益。美國法律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在這種特殊關系糾紛案件中的適用,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二)構成要件

1994年,美國法律統(tǒng)一委員會為各州的立法提供借鑒,針對各州對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不一致的狀況制定了《懲罰性賠償示范法案》,該法案于1996年獲得通過?!稇土P性賠償示范法案》對懲罰性賠償?shù)臉嫵梢鞒隽司唧w的規(guī)定:

1.被告依法負損害賠償責任。《懲罰性賠償示范法案》第5條(a)(1)規(guī)定:被告對原告造成的損害,只有在該州允許對損害處以懲罰性賠償?shù)臈l件下,才能依據(jù)法律對被告追究其承擔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5]本條規(guī)定明確了懲罰性賠償?shù)那疤帷a償性賠償,懲罰性賠償請求權不是一個獨立請求權。這在法理上也可以理解,即只有在法益受到實際侵害時,在補償權益受損方所要付出的代價不足以讓侵害方得到警告的情況下,懲罰性才有生長的根基。

2.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懲罰性賠償示范法案》第5條(a)(2)規(guī)定:原告能提出說服力而且明確有的證據(jù)證明被告是出于惡意或者出于故意地和輕率地漠視他人的權利及利益從而造成損害。該條要求:(1)被告具有主觀惡意或是因為故意及重大過失是原告需要承擔的舉證責任;(2)主觀心理狀態(tài)總是需要通過客觀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原告證據(jù)的說服力就體現(xiàn)在被告的外在行為足以證明其存在相應的心理活動——或稱之為故意。這樣就具備了認定條件的主觀心態(tài)要件。

美國《侵權法重述》第908條(2)規(guī)定:被告對原告造成的損害的行為的性質和內容,在確定懲罰性賠償時也應當予以考慮。目前在美國,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是美國目前大部分州懲罰性賠償訴訟的前提。而如何對“故意”進行定義在這里就成為了一個核心的問題,故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深思熟慮的形成一定行為的想法,另一類則是疏忽大意和輕信能避免的主觀狀態(tài),這兩類行為的共性就是明知行為的不法性。故而無辨別能力的人不可能形成懲罰性賠償訴訟中的“故意”,因為他不可能具有法律上的“明知”這一要素。“故意”一般而言不要求對嗣后的經(jīng)濟損失也有故意,對生理性的“第一性損害”的故意是他主要的覆蓋范圍。

三、兼具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實質公平

(一)懲罰性賠償?shù)男再|——準刑罰性

傳統(tǒng)民法的觀點“損害賠償?shù)淖罡咧笇г瓌t在于賠償被害人所遭受之損害,稗于賠償之結果,有如損害事故未曾發(fā)生者然”[6]的理論限制了將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隨著社會之進步,市場經(jīng)濟之繁榮,人們逐步發(fā)現(xiàn)損害賠償?shù)难a性已經(jīng)不能滿足平衡平等主體之間失衡、維護社會安全的需求了。隨著現(xiàn)代損害賠償法的發(fā)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匠心巧具,與其說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反面,不如說是在對其肯定基礎上的加強。

從實質的角度考察英美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一種介之于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之間的法律責任,它兼有二者的屬性。[7]懲罰性賠償制度將人的行為動機放在了歸責的要件之中,這一反之前我們更加關注行為的結果,并不以思想為罪的主流觀點。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存在意義在功利主義者看來,其目的在于保證社會大眾的整體利益——公益的實現(xiàn)。

(二)實質公平——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終極追求

羅爾斯認為,形式正義是手段,實質正義是制度的正義。形式正義是一種“理想主義”,它針對的是一切主體的一般情況;實質正義則是“現(xiàn)實主義”,他追求的是特定權利義務主體之間的特定權益實現(xiàn)。形式正義在一般違約和侵權損害賠償中得到了實現(xiàn),但大部分的情況下受害人法益在只實現(xiàn)形式正義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恢復原狀的。因此懲罰性賠償不僅是對強勢主體一方的約束,強制其在擴大其傳統(tǒng)責任的情況下引以為戒,減少弱勢一方的風險。同時也是在個案不能得以平衡的情況下,通過這一手段最大情況的恢復受損方的損失,讓其擁有一條新的恢復補償己方損失的途徑。[8]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遏制不法行為方面民法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解決途徑。由于侵權法與刑法的分離,使得“懲罰性”在民法理論與實踐上似乎顯得缺乏理論基礎?,F(xiàn)實實踐卻是我們快速認識到了這樣一個“灰色地帶”的存在,為了在解決平等主體間的糾紛同時運用更加強力有效的手段,調節(jié)失衡的權利義務雙方,懲罰性賠償理論可謂是應運而生。使得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有據(jù)可循。

四、結語

一個世紀以懲罰性損害賠償飽受爭議卻又被人們頻繁的適用,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的判例就涉及到懲罰性損害賠償判決的合憲性問題。[10]然而,不論人們對懲罰性損害賠償作何評論,它的確需要我們在廣泛的實踐案例的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其現(xiàn)實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113.

[2]Malzof v.United States,112 S.Ct.7ll,715(1992).

[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59.

[4]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13.

[5]See Model Punitive Damages Act (1996),Section5.

[6]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臺北:l996(9)修正二版:17.

[7]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37.

[8]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4.

[9]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4.

篇7

關鍵詞反壟斷法懲罰性賠償懲罰倍率

作者簡介:顏琳,山東英才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259

一、反壟斷懲罰性賠償制度概述

我國《反壟斷法》要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首先要對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幕締栴}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一)產生與概念

懲罰性損害賠償最先產生于英國,但后來由于政府和貴族勢力的影響,最終限制了損害賠償制度的發(fā)展。隨后,受英國影響美國將懲罰性損害賠償引入本國法律,第一次使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案件是著名的1784年的Genayv.Norris案。原告因飲用被告摻入化學成分的酒而生病,美國法院判處被告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隨后,懲罰性損害賠償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案件中。隨后,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日本等國家也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

各國對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慕忉尭饔胁煌??!杜B纱筠o典》將懲罰性損害賠償解釋為:“判定的損害賠償金不僅是對原告的補償,而且也用于懲罰故意加害者?!泵绹摹肚謾喾ㄖ厥觥方忉尀椋骸皯土P性損害賠償不同于補償性損害賠償和象征性損害賠償,它是為了懲罰行為人的惡劣行為同時以防該行為人和其他人在未來在度實施類似惡劣行為而判處的賠償金?!睂土P性損害賠償?shù)漠a生發(fā)展及概念研究,筆者認為懲罰性損害賠償是指法院依據(jù)行為人的主觀惡意,造成損害結果的嚴重程度,主觀惡意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判處行為人給受害人損害補償后,再給與額外的賠償金,以達到限制行為人和其他人再次實施同類行為的效果。

(二)性質與功能

作為私法的民法是填補受害人損失,使其恢復到受損害之前的狀態(tài),但是上文對于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慕忉尩贸?,懲罰性損害賠償不僅有填補性,還具有懲罰性,這種懲罰性與作為公法的刑法相類似。但從公私法調整主體來看,私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公法調整隸屬主體之間的關系。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性質確定筆者認為其應當是一種具有懲罰性的特殊民事責任,屬于私法責任范疇。原因如下:

第一,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脑V訟啟動遵循“不告不理”,這是民訴的典型原則。

第二,懲罰性損害賠償如果屬于刑法范疇,行為人在承擔了懲罰賠償后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關于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墓δ苤饕腥δ苷f和四功能說,我國目前尚無定論。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理論經(jīng)驗,筆者認為懲罰性損害賠償具有懲罰、威懾和激勵功能。懲罰功能是指通過給予具有主觀故意的行為人一定的懲罰,實現(xiàn)維護社會公平秩序的目標。威懾功能是指通過對行為人額外的經(jīng)濟處罰,警示和限制其他人不再從事此類侵害行為,達到威懾的預期效果。激勵功能是指通過高額的賠償金,增強受害人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益的積極性。

二、我國建立反壟斷法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反壟斷法被稱為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經(jīng)濟憲法”,是維護市場正常競爭的關鍵工具。自2008年起實施《反壟斷法》以來,我國反壟斷案件調查數(shù)量逐年增加,并且涉及到市場的各個行業(yè),對于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在眾多提起訴訟的反壟斷案件中,原告勝訴的數(shù)量很少,大多因證據(jù)不足無疾而終,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現(xiàn)行的反壟斷民事責任采取的是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這種制度的局限在于無法調動私人力量,仍然依賴公權力發(fā)掘壟斷行為,最終影響到反壟斷法的威懾力。因此,將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引入反壟斷法有其必然性。

(一)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的缺陷

我國《發(fā)壟斷法》第50條規(guī)定,民法是反壟斷損害賠償?shù)姆ɡ硪罁?jù),而民法以填補損害原則,這種損害賠償以受害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并沒有考慮懲罰行為人,忽略了反壟斷法的懲罰功能。研究反壟斷立法,不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均以填補損害為一般原則,這種單純的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需要一般之上的特殊,因此,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同樣應當作為反壟斷法規(guī)制市場運行的原則。

(二)壟斷行為的復雜性

壟斷行為和一般的違法行為不同,壟斷行為的實施者擁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和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壟斷行為可以通過直接受害者將損害傳遞給本產業(yè)鏈下游的經(jīng)營者或消費者,甚至會波及到其他領域的參與主體。這種漣漪式的損害一旦形成是難制止的,同時還會影響廣泛。同時,壟斷行為的實施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差距懸殊,在案件審理中,受害者不能提供明確具體的數(shù)據(jù),也無法精確計算出賠償數(shù)額。因此,如果法官使用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不能對壟斷行為進行有效的處罰打擊,無法實現(xiàn)市場的公平競爭。

(三)激勵私人反壟斷的必要性

反壟斷執(zhí)行分為公權力和私人力量,自《反壟斷法》實施以來,我國的反壟斷執(zhí)行主要依靠公權力,但是公權力執(zhí)行不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本而且也不能調查到所有的壟斷性為,因此,私人執(zhí)行在我國反壟斷中必須逐漸被重視和引導,使其成為壟斷行為打擊的主要力量來源。據(jù)統(tǒng)計,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案中有90%是私人執(zhí)行,僅有一小部分是公共執(zhí)行。這與美國實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有很大關系。反觀我國,反壟斷的執(zhí)行由于舉證困難、信息不對稱、成本過高等原因,私人執(zhí)行的法律規(guī)定只是空中樓閣。私人最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當利益受到損害時會第一時間察覺,所以利益驅動才是鼓勵私人參與反壟斷執(zhí)行的必然之選。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募罟δ?,可以通過高額的賠償金讓受害者在實際損害之外還能獲得額外的賠償,誘使私人參與到反壟斷執(zhí)行中,充分調動私人力量實現(xiàn)反壟斷的最終目的。

三、建設我國反壟斷法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構想

我國現(xiàn)有的反壟斷法在賠償數(shù)額、賠償范圍、舉證責任等方面均無明確規(guī)定,這就給反壟斷法實施懲罰性損害賠償制造了障礙。因此,筆者在借鑒其他發(fā)達國家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建設我國反壟斷法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臉嬒搿?/p>

(一)采用雙倍懲罰性賠償倍率

雙倍懲罰性賠償倍率既符合世界先進的法律發(fā)展趨勢,也符合我國現(xiàn)階段反壟斷法發(fā)展的目的。

第一,通過對美國三倍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發(fā)現(xiàn),三倍的賠償金存在超出壟斷者實際支付能力的可能,會打擊經(jīng)營者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意識,進而影響本行業(yè)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單倍損害賠償,僅僅彌補了受害者的原有損失,不能起到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膽土P和激勵功能。因此,選擇介于三倍和單倍之間的雙倍懲罰性損害賠償,既可以降低壟斷行為人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還能保證反壟斷法的威懾力,有利于激勵私人反壟斷的參與度。

第二,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已經(jīng)存在雙倍賠償制度?!断M者權益保護法》最初采取雙倍賠償倍率,實施以來消費者起訴消費侵權案件數(shù)量明顯增加,對于激勵消費者打擊侵害消費者違法行為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這為雙倍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氖褂锰峁┝撕芎玫慕梃b和參照。

(二)制定罰款指南

為了讓企業(yè)對壟斷行為有明確的處罰預期,同時約束反壟斷執(zhí)法機關的罰款裁量權,我國應當制定反壟斷法處罰指南。

第一,制定計算罰款步驟。第一步,確定違法企業(yè)在立案調查上一年度相關市場中此類產品的銷售額;第二步,綜合考慮違法性質、違法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對價格的控制能力等因素,給以上因素分別設置權重。用權重乘以上一年銷售額加總后得到基礎罰款數(shù)額。

第二,規(guī)定罰款修正因素。同一類案件也有可能因為主觀故意、損害結果等程度的不同而影響罰款數(shù)額,反壟斷執(zhí)法機關在計算出基礎罰款數(shù)額后根據(jù)修正因素予以具體化,保證處罰的準確性。加重因素:重復違法行為、主觀故意程度、在市場的主導地位、拒不配合調查等。減輕因素:積極配合調查、過失、從屬地位等。

(三)減輕原告舉證責任

通過對北大法寶、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的搜索得出數(shù)據(jù)顯示,有超過64%的案件都是由于原告未能提供證據(jù)而敗訴。因為,我國民事訴訟審理仍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定,但是從法律實踐中看,被告企業(yè)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被害人與行為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多數(shù)證據(jù)又因為涉及商業(yè)秘密不得而知,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使得反壟斷的進程難以推進。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審判前證據(jù)公示制度。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展示相關案件的證據(jù),如果被告拒絕展示,法院將強制其展示證據(jù),拒不展示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我國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下,壟斷格局的打破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筆者認為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后的反壟斷法,將會建立起公權力和私人力量并重的雙重反壟斷機制,對于打擊壟斷行為,建設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經(jīng)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英]戴維·M·沃克著.李雙元,等譯.牛津法律大辭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許傳璽譯.侵權責任法重述(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 

[3]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4]張駿.反壟斷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基于《反壟斷法》第50條的思考.中北大學學報.2011(2). 

[5]李俊峰.壟斷損害賠償倍率問題研究——兼論我國反壟斷法草案的相關制度選擇.比較法研究.2007(4). 

篇8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與時俱進;突破;確立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1―0166―02

懲罰性賠償,又稱示范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shù)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在西方國家經(jīng)濟法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了廣泛運用,尤其是在英美法系國家。

1994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條首開了我國懲罰性賠償?shù)牧⒎ㄏ群樱摋l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該條款被譽為”“退一賠一”,對于維護消費者權益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該條款日益暴露出局限性,特別是2009年相關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的出臺,凸顯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懲罰賠償標準過低,不能有效成為消費者維權的利器。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14年頒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時俱進,對懲罰性賠償條款做了大幅修改,有破有立,破中帶立。新消法第55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第一款)經(jīng)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jīng)營者依照本法第49條、第51條等法律規(guī)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第二款)”2014年實施的新消法和1994年實施的舊消法以及相關法相比,存在以下重大突破和確立。

1提高了賠償倍數(shù),加大了懲罰力度

關于懲罰性賠償倍數(shù),1994年實施的消法第49條是“退一賠一”。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其第96條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庇纱丝梢姡嘘P食品安全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則是“退一賠十”。很明顯,舊消法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谋稊?shù)大大落伍了,“一倍”的懲罰性賠償金對于救濟消費者的損害只是“杯水車薪”;對于不法經(jīng)營者而言也只是“九牛一毛”,無法起到有效懲罰和遏制的效果。鑒于此,2014年實施的新消法第55條將懲罰性賠償由“退一賠一”升格為“退一賠三”或“退一賠一”,即將懲罰性賠償倍數(shù)由原來的一倍加碼至三倍或兩倍。具體情形為: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造成一般損害的,實行“退一賠三”(第一款);造成嚴重損害的,即消費致死傷的,實行“退一賠二”(第二款)。從“退一賠一”到“退一賠三”或“退一賠二”,抬高了不良商家的違法成本,加速了行業(yè)洗牌,促使商家誠信經(jīng)營,從而有效提升法律的威懾力。新消法第55條第一款“退一賠三”可以說是舊消法第49條“退一賠一”的升級版,彰顯出立法的進步;但是與《食品安全法》第96條“退一賠十”相比,則是一種立法倒退,凸顯出的修法的保守。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交易中常有“假一賠十”的風俗,即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部分經(jīng)營者會在店堂告示中大玩噱頭“假一罰十”。如果當經(jīng)營者違約,受害消費者依約追究商家十倍的懲罰性賠償金時,商家反悔以其承諾違反《消法》規(guī)定的三倍懲罰標準為由進行抗辯,那么應該如何處理?此時應該考察立法目的,法定的三倍賠償金不是消費者獲得懲罰性賠償?shù)淖罡哳~度,只是他獲得懲罰性賠償?shù)淖畹皖~度。根據(jù)契約自由、約定優(yōu)先原則,如果經(jīng)營者不同意依約賠償,消費者可向法院索賠,法院應予支持。

2區(qū)分不同損害,采用了不同賠償基數(shù)

可能有人要問,為什么一般損害“退一賠三”,對于嚴重損害,反而“退一賠二”,這不是賠得少了嗎,合理嗎?實際上,不要被賠償倍數(shù)所簡單迷惑,因為新消法第55條區(qū)分二者采用了不同的計算基數(shù):一般損害的計算基數(shù)為“商品價款或者服務費用”,而對于嚴重損害則是以“實際損失”為基準。這里的“實際損失”如何解讀?其內涵為消費者由此遭受的各種實際損害,其外延不僅包括財產損失、人身傷害損失(新消法第49條),還包括精神損害(新消法第51條);不僅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很明顯,實際損失往往要高于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傊?,以“實際損失”為參照物計算懲罰性賠償,是對原有計算標準的一大突破,破中有立。

原有消法和《食品安全法》都是以“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為懲罰性賠償?shù)挠嬎慊鶖?shù),而不是“實際損失”,這就產生一個問題:當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較低,而實際損失較高的時候,有可能使得消費者付出高昂的維權成本而得不償失。事實上,要想抬高懲罰性賠償?shù)臄?shù)額,除了增加懲罰性賠償?shù)谋稊?shù)外,最有效的辦法是改變計算懲罰性賠償?shù)幕鶖?shù)。例如,臺灣地區(qū)的做法就是將“受害者遭受的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shù)幕鶖?shù)。臺灣《消費者保護法》第52條規(guī)定:“因企業(yè)經(jīng)營者之故意所致之損害,消費者得請求損害賠償三倍以下之懲罰性賠償”??傊?,新消法對商家欺詐行為造成的損害不搞“一刀切”,而是區(qū)分“一般損害”還是“嚴重損害”,適用不同的懲罰性賠償標準,從而增加立法的層次感,消除立法的僵硬性。特別是,對于消費致死傷的嚴重損害采用“實際損失”為基準,進一步宣揚了誠信至上、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法治理念,

3妥善處理了懲罰性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年P系

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現(xiàn)行《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都回避了懲罰性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年P系問題,由此帶來實踐中的困惑:二者可否同時適用?因此很有必要厘清二者關系。

精神損害賠償,也被稱為非財產損害賠償,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名譽、肖像等人格權和生命健康權而導致精神損害的,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所給予的一定的賠償金。在18世紀的英美國家,懲罰性賠償部分作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奶娲嬖?,原因在于精神損害賠償尚未獲得承認。但是時至今日,精神損害賠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普遍認可,懲罰性損害賠償就不復是精神損害賠償?shù)奶娲?,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區(qū)別。懲罰性賠償具有懲罰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精神損害賠償是否也具有懲罰性?有些學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也帶有懲罰性,出于避免對加害者構成雙重懲罰出發(fā),因而不主張懲罰性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shù)牟⒂?。但也有些學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不具有懲罰性,只是對實際損害的補償,應被納入補償性賠償中,換句話說,補償性的賠償由精神損害賠償與財產損害賠償共同構成。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精神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可以并用,即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成立后,若被告的行為具有惡意欺詐需要加以懲罰的,還可以對被告判予懲罰性損害賠償。很顯然,新消法采納了后一種觀點,從而理順了懲罰性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年P系問題,彌補了懲罰性賠償?shù)目瞻?,有所確立。根據(jù)新消法的規(guī)定,對于嚴重損害,在計算賠償額度時以“全部損失”為基礎,這里的“全部損失”也涵蓋了精神損害賠償,換句話說,精神損害賠償沒有游離于懲罰性賠償之外,而是為懲罰性賠償所統(tǒng)攝。

不妨舉例說明,張三在超市購買了一臺電熱水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漏電,致使他面部嚴重灼傷,熱水器也被燒毀。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深度燒傷。根據(jù)新消法,張三可向商場或熱水器生產商主張賠償其人身傷害損失(包括醫(yī)療費、護理費、營養(yǎng)費、交通費、通訊費、鑒定費、誤工費等)、財產損失(購買熱水器的價款損失)以及精神損害賠償金,并還可在此基礎上,要求上述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至于損失的兩倍以下,交由法官參照經(jīng)營者的過錯程度和受害人的損害程度等因素自由裁量。

4針對小額消費,設置500元兜底賠償

新消法不僅對于一般損害實行“退一賠三”,而且對于其中的小額消費,還例外規(guī)定:“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學界稱之為“500元最低懲罰性賠償條款”,開創(chuàng)了懲罰性賠償?shù)牧⒎ㄏ壤Ee個例子,李四到商場購物,見一款沐浴露由原價一瓶25元打折為18元,欣然買了一瓶?;丶液蟛虐l(fā)現(xiàn)沐浴露過期40多天,遂找商場索賠。如果按照舊消法“退一賠一”,李四只能拿到18元的退貨費加18元的賠償金,一共36元,考慮到索賠的交通費、誤工費等損失,放棄索賠會成為無奈之舉;可是根據(jù)新消法“退一賠三”,則可獲得18元的退貨費加54元的賠償金,由于三倍的懲罰性賠償金54元不足500元保底賠償額,最后商場應該向他支付500元懲罰賠償金,外加18元退貨款,合計518元。足見,新《消法》“保底500元”可謂重拳出擊,加大了經(jīng)營者的違法成本,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福利,較好的解決了“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現(xiàn)實難題,從而大大刺激了消費者維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低懲罰性賠償條款一經(jīng)面世,消費者運用該條款維權的案例就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涌現(xiàn)即是明證。新疆烏魯木齊、湖北十堰、浙江樂清、江蘇徐州等地先后出現(xiàn)商家小額商品欺詐,消費者成功索賠500元最低懲罰性賠償?shù)陌咐?,“中槍”的不乏大潤發(fā)、好又多等知名銷售商。

需要指出的,新消法做到了“下有保底”,有所建樹。但學者劉俊海建言“保底要夯實”。他表示500元作為最低賠償額標準偏低,理由是以絕對值作為計價依據(jù),無法有效對付通貨膨脹。更為可行的做法為:按本地區(qū)上年度人均月收入的一倍或一倍以上來計算,假如上年度該地區(qū)人均月收入為3000元,那么微額損害的賠償金額應不少于3000元。此外,劉俊海等學者關于懲罰性賠償除堅持“下要保底”,還需進一步貫徹“上不封頂”。劉俊海建議可借鑒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經(jīng)驗,把條款中的“以下”都改為“以上”,從而取消上限限制。

5結語

總之,此次消法的修改,使得懲罰性賠償有破有立,破中有立,亮點紛呈,從而使得消法的這一核心條款更加具有警示效應,讓侵權者“痛”,讓維權者“快”,開啟了消費者維權的新時代。當然,新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也并非盡善盡美,在某些方面尚需進一步的完善(比如,新法關于“知假買假者”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仍未給予明確答復),才能使該制度迸發(fā)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蘭惠君,周偉萍.假冒偽劣產品懲罰性賠償制度探析[J].廣東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01).

[2]楊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成功與不足及完善措施[J].清華法學,2010,(03).

篇9

內容提要: 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是法院作出賠償數(shù)額的判決超出實際損害數(shù)額的一種賠償制度,它體現(xiàn)了對受害人的撫慰功能、報應功能、遏制功能和對市場交易的鼓勵功能;《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責任構成要件、責任的內容、責任的適用范圍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針對現(xiàn)行立法的缺憾,應當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確定的依據(jù)、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shù)幕鶖?shù)、借鑒美國法浮動限額制度解決賠償數(shù)額的倍數(shù)范圍、對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以及盡快建立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等方面,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自2009年6月1日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第10章專門規(guī)定了違反《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責任”,其中第96條規(guī)定:“違反本法規(guī)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 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 倍的 賠 償金?!边@一規(guī)定確立的食品安全責任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保障我國消費者權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該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shù)囊?guī)則不夠嚴謹,且過于簡單,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許多問題。因此,通過分析《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基礎,有必要全面了解該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為切實保護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的合法權益,提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一、《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論基礎

    現(xiàn)代法治體制要求在維護個人權利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食品安全法》在規(guī)定行政責任和民事賠償?shù)耐瑫r,引入了英美法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又稱報復性賠償制度,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shù)額超出實際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制度,它具有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等多重功能[1]。傳統(tǒng)產品的補償責任與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平衡和填補侵權人與受害人之間失衡的利益關系,而后者主要目的是預防和遏制類似侵權行為的再次發(fā)生。筆者認為,《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體現(xiàn)了對受害人補償和撫慰的功能。加害方的違法行為有可能會給受害方造成財產上的損失或者人身上的傷害,甚至會給受害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對這些損害加以救濟。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發(fā)揮的補償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對受害方精神上受到的損害補救更充分。加害方對受害方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是沒有辦法用金錢予以明確計算和確定的,因此,需要采用懲罰性賠償責任來彌補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缺陷,使受害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從而有利于化解糾紛和矛盾。二是追求損害完全賠償原則的結果。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的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者基于受到的人身傷害,可以要求違法者對其提供賠償,但我國法律確立的人身傷害損害賠償標準比較低,進行賠償時人身傷害遭受的損失也難以得到證明,對受害者并不能提供實際上的完全賠償。基于此,采取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更能充分地補償受害者遭受的損害。另一方面,受害者為提起訴訟所要支付的各項開支繁多造成維權成本過高,例如差旅費、律師費等,過高的維權成本制約消費者積極維權,而這些開支可通過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得以補償。

    2.《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體現(xiàn)了對加害人報應的功能。近年來,如 “敵敵畏火腿事件”“蘇丹紅事件”,更有震驚全國和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fā)生,是促使我國立法機關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加害人的懲罰功能包括兩方面:一是基于同態(tài)復仇的原則,讓加害人承擔因侵權行為而需承擔的后果。在侵權案件中,一般情況下加害方的行為都會給受害方造成物質上的損害。因此,由法院判決加害方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符合“因果報應”的基本觀念,符合法律公平正義的立法價值。二是通過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不法行為人適用更重的經(jīng)濟負擔來制裁其不法行為。對違法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針對兩點:其一是針對違法者行為上的不法性,其二是針對違法者道德上的應受譴責性。在食品安全領域,法律規(guī)定只針對實際損失進行賠償,不法行為人的違法成本過低,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頻頻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不法行為人苛以更重的經(jīng)濟負擔,從而使其違法成本提高。不法行為人如果進行了不法行為,那么將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更重的責任,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3.《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體現(xiàn)了對不法行為人遏制的功能。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懲罰”的特性,決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又具有遏制的功能。法律是最嚴厲的制裁方式,對食品安全領域中的違法生產者及經(jīng)營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加以規(guī)制,對其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從而有利于遏制不法分子繼續(xù)從事違法經(jīng)營行為。遏制功能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威懾功能。通過對違法分子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一方面會對正常經(jīng)營的生產者及經(jīng)營者起到教育、鼓勵的作用,有利于增強他們知法、懂法、守法的思想和意識。另外,懲罰性賠償制度也會對不法行為人產生威嚇、遏制的作用,有利于預防和阻止他們繼續(xù)實施非法經(jīng)營行為。二是激勵功能。由于加害人所作出的加害行為的責任加重、經(jīng)濟成本提高,而且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導致這種成本具有不確定性,就會使加害人因懼怕承擔巨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而不再實施違法行為。此外,懲罰性賠償制度給受害人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收益(這種收益可能引起受害人追求超出損害賠償范圍之外的不當利益)。因此,客觀上會激勵受害人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引發(fā)受害人提起訴訟的訴求和積極性。

    4.《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體現(xiàn)了對市場交易的鼓勵功能。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息息相關,食品生產者和經(jīng)營者的不法行為具有不道德性、違法性、反社會性,其不法行為損害了受害人甚至整個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維護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通過確立高倍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在對加害方給予懲罰、對受害方給予安慰的同時,也可以化解民間糾紛和矛盾,從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和諧?!妒称钒踩ā分械膽土P性賠償制度,是保護食品領域市場交易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侵犯他人財產權的非自愿交易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營造自愿交易的市場環(huán)境。二是懲罰性賠償能鼓勵市場交易,使?jié)撛诘那謾嗳苏J識到正常交易行為的收益與侵權行為的成本相比,合法經(jīng)營的收益更加合算,從而使?jié)撛谇謾嗳朔艞壡謾嘈袨?,激勵合法交易。如果賠償金太低,潛在的侵權人可能會實施損害行為,從而不利于市場交易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筆者認為,我國近年來頻繁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和恐慌,在《食品安全法》中引入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和保護社會公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

    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和理解這一制度。

    1.《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構成要件。根據(jù)《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的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币虼耍槍κ称方?jīng)營者,是否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通常要考量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行為的違法性。指行為違反了規(guī)定的義務或違反了法律的要求,即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生命健康和安全權,甚至侵害了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由于食品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的信息不對稱,食品經(jīng)營者處于強勢地位,一旦發(fā)生食品安全事件將會造成個人和社會利益的極大損失;二是主觀惡意性?!妒称钒踩ā穼κ称飞a者和銷售者進行了區(qū)別對待,對生產者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即生產者只要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就要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對銷售者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即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進行銷售的,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

    2.《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食品安全法律關系中違反《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依據(jù)《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責任人應承擔的責任是:一是應當賠償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生產者或者經(jīng)營者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包括賠償消費者的醫(y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二是消費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經(jīng)營者要求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有必要指出的是,以營利為目的專門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獲得“十倍價款賠償”的行為與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價值和立法精神不符合。因此,鼓勵消費者監(jiān)督食品安全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獲得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食品生產經(jīng)營者違反本規(guī)定,在責任承擔上有可能遇到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競合的情況,在法律責任發(fā)生競合時,《食品安全法》確認了保證受害人利益的民事賠償責任優(yōu)先原則,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

    3.《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合同領域還是適用于侵權領域,抑或合同領域和侵權領域都適用,這涉及對懲罰性賠償制度性質的認定問題。根據(jù)《食品安全法》第96條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作出的專門規(guī)定,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于特殊侵權責任,理由有兩點:一是《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一種產品責任,產品責任適用于侵權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7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產品責任領域中的一般規(guī)定,《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產品責任領域中的特殊規(guī)定。在食品安全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法律適用競合時,根據(jù)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理,應當優(yōu)先適用《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二是如果在合同責任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要求食品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則缺乏請求權基礎。在食品安全領域,生產者和經(jīng)營者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沒有合同關系,根據(jù)合同相對性原理,消費者對生產者不享有合同債權。即消費者如果要求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沒有請求權基礎,不能對生產者主張違約損害賠償。因此,食品生產經(jīng)營者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向生產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時的請求權基礎應當是侵權責任。

    4.《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競合問題。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多處規(guī)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從概念的關聯(lián)關系上看,《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的規(guī)定,似乎將懲罰性賠償制度歸類于合同責任;其次,從立法的先后順序上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定于1993年,《合同法》制定于1999年,所以立法機關有意通過《合同法》來規(guī)定該制度的法律責任類型是合同責任。對此,一般認為,如果經(jīng)營者提供有瑕疵的商品或服務使消費者遭受了履行利益以外的損失,并因此產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也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中懲罰性賠償責任[3]。《食品安全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存在競合:一是生產者、銷售者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未造成消費者固有利益的損害,消費者可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guī)定,要求對銷售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二是生產者、銷售者生產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仍存在欺詐行為的,如生產或銷售的食品本身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存在假冒知名或名牌食品等比較典型的欺詐行為,對此,消費者是有權依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guī)定,要求對銷售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4]。筆者認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對懲罰性賠償問題做出的相關規(guī)定,存異但又有競合,這對從不同的層面依法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建議

    我國現(xiàn)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借鑒英美法系的規(guī)定,在民商事領域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妒称钒踩ā芬?guī)定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依法保護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規(guī)范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從立法層面看,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1.《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確定的依據(jù)?!妒称钒踩ā返?6條第2款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的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庇纱丝梢?,《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十倍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建立在“價款”上的,而并不是建立在消費者實際遭受的或者實際需要填補的損失上的,所以,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確立的基數(shù)標準并不合理。一般來說,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消費支付的價款都比較少,即使適用 “十倍”的賠償,對消費者也并不能起到實際上的撫慰作用,對違法經(jīng)營者也起不到有效的遏制作用。由國外法律的立法制度可知,基本上是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shù),而我國法律卻是以“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shù),同樣是數(shù)倍賠償責任,但實際賠償數(shù)額卻相差甚遠。以“價款”作為計算的依據(jù),無法達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預期目的,以“價款”作為計算的固定標準,無法實現(xiàn)實際的補償和實質的公平。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英美國家或者我國臺灣地區(qū)采取的懲罰性賠償?shù)臉藴驶鶖?shù),即以實際損害作為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確定的依據(jù)。

    2.《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shù)幕鶖?shù)。目前,我國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shù)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的,以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為基數(shù);二是最高法院公布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4條規(guī)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以面積誤差比超過3%部分的房款作為基數(shù);三是《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guī)定的,以食品消費者支付的價款作為基數(shù)。但是,《食品安全法》以所“支付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shù),在學理上產生了分歧,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例如在購買昂貴的奢侈食品時,普通消費者會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食品,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糾紛,消費者如果主張適用“十倍懲罰性賠償制度”,到底是以已經(jīng)先期支付的價款作為基數(shù),還是以食品的總價格作為基數(sh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以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作為基數(shù),“購買價款”就是指商品的購買價格,這個標準就非常準確和合理。所以,《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領域中適用的特別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對消費者保護適用的一般法,只有以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數(shù),才能充分保護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3.《食品安全法》應當借鑒美國的浮動限額制度,解決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的倍數(shù)范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最大特點是體現(xiàn)了對違法者的懲罰。依據(jù)《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guī)定,生產者和經(jīng)營者都要承擔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在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的倍數(shù)范圍的計算方面存在問題。這種固定倍數(shù)的計算方法過于僵硬,一方面難以體現(xiàn)法官對個案的具體處理和具體分析時的能動性,另一方面難以體現(xiàn)權利和義務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時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在美國,對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的金額采取浮動限額制度時,法院一般會根據(jù)原告實際損失賠償金的倍數(shù)、被告的不同類型、原告所受損失的類型或原告損害賠償請求的類型、被告侵權行為的類型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和權衡之后所確定的懲罰性賠償數(shù)額,才能與具體案件的實際保持一致,才能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體現(xiàn)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價值[5]。筆者認為,在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fā)生的背景下,為切實發(fā)揮懲罰性賠償制度應有的功能,充分實現(xiàn)實質正義,應當借鑒美國的浮動限額制度,來解決我國《食品安全法》賠償數(shù)額的倍數(shù)范圍問題。

    4.《食品安全法》應當明確規(guī)定對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生產者主觀構成要件的規(guī)定有失公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者適用的歸責原則過于苛刻?!妒称钒踩ā返?6條的規(guī)定,對生產者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適用的是嚴格責任原則,即不論其主觀上是否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過錯,只要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6]。該法第96條僅就銷售者規(guī)定了“明知”的主觀要件,并未對生產者作同一要求,這種區(qū)別對待無疑加重了生產者的負擔。綜觀各國立法,在食品安全責任領域主要適用過錯原則,如英美法系國家的立法一般認為,行為人如果實施的行為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嚴重疏忽,行為人才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即存在大陸法系所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形。二是對生產者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責任有適用提前的嫌疑。由《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guī)定的內容可知,食品生產者只要是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就應當采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加以規(guī)制。從立法者的初衷和目的上看,生產或者銷售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是在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后,消費者購買或者是使用了該不安全食品,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產生了現(xiàn)實的威脅,才有可能對食品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如果根本就未發(fā)生消費者消費不安全食品,也根本就未造成實質損害,則不存在適格的主體主張權利。因此,為避免司法實踐中理解上的分歧和沖突,應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對生產者適用懲罰性賠償制 度 的 主 觀 構 成 要 件 應 為 存 在 故 意 或 重 大過失。

    5.《食品安全法》應當盡快增訂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以保障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食品安全標準是指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對食品生產經(jīng)營過程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要素以及各個環(huán)節(jié)所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技術要求?!妒称钒踩ā返?6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實施的效果,取決于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完善與否。食品安全標準存在三個認定標準:一是國家標準,二是地方標準,三是企業(yè)標準。依據(jù)《食品安全法》第3章關于“食品安全標準”的規(guī)定得知:食品安全標準是通過國家統(tǒng)一制定,并且強制執(zhí)行和實施的。法律同時也規(guī)定,如果未規(guī)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如果未規(guī)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情況下,可以制定食品安全企業(yè)標準,也就是說企業(yè)可以自行制定食品安全標準。除非企業(yè)制定了更高的食品安全標準外,就有可能制定出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安全標準,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食品安全法》應盡快增訂統(tǒng)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明確規(guī)定食品安全標準的認定條件和程序,以保證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全面貫徹和實施。

    總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侵權法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必要的[7]。我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在正確理解和運用食品安全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礎上,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jīng)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這對依法有效保護食品交易中的消費者和經(jīng)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112-113.

[2]張敬禮.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講座[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426-429.

[3]關淑芳.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83-184.

[4]王吉林.我國食品安全法中的懲罰性賠償之解讀[j].天津法學,2010(1):47.

[5]金福海.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35-238.

篇10

論文關鍵詞 違約金 賠償金 比較研究

違約金,指由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預先確定的,在違約發(fā)生后作出的獨立于履行行為以外的給付。賠償金,損害賠償?shù)男问街?,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照法律和合同應承擔的賠償損失的責任。違約金主要用于違約救濟,賠償金除用于違約責任領域外,還適用于侵權責任領域。

一、我國法律對違約金和賠償金的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112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于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沿襲了《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該法第114條指出,“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jù)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這一規(guī)定將違約金與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ú⑿幸?guī)定,互為替代,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根據(jù)該法第107條及其后一系列條文的規(guī)定,違約責任采取無過錯責任的歸則原則。

二、違約金和賠償金的性質

關于賠償金的性質,如前所述,《合同法》對損害賠償?shù)难a償性進行了明確。該法第113條又規(guī)定,“經(jīng)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賠償責任”;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由此可見,我國合同法律上的損害賠償按性質可以大體分為兩類,即補償性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法定的損害賠償)。

關于違約金的性質,《合同法》第114條第二款規(guī)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由此可見,《合同法》確立了違約金的補償性;但《合同法》并非不承認懲罰性違約金,因為如果違約金數(shù)額僅是一般高于實際損失,并不必然導致調整或無效,而超過的部分顯然不再是補償性的。由此可見,我國合同法律上的違約金包括補償性違約金和懲罰性違約金。

三、違約金和賠償金的主要區(qū)別

首先,二者的性質不同。違約金可以是補償性的,也可以是懲罰性的。違約金責任的主要目的是對違約當事人實行制裁,這不僅有助于當事人正確履行合同,而且有助于防止違約行為的發(fā)生,維護交易的正常秩序。而賠償金一般而言僅具備補償性,不具備懲罰性。按照等價交換原則,任何民事主體造成他人損害,都必須以等量的財產予以補償。雖然某些違約行為有可能產生懲罰性損害賠償,但這只是損害賠償?shù)睦猓⒎且话阍瓌t。

其次,二者的確定依據(jù)不同。違約金是由雙方當事人在締約時商定的,其數(shù)額也是預先確定的。而賠償金雖然也可用具體金額或計算方法來表示,但其最終確定數(shù)額是在違約發(fā)生后依據(jù)實際損失計算出來的。

再次,二者的適用條件不同。追索違約金,一要在合同中事先約定,二要有違約行為。追索賠償金,同樣也要有違約行為,但對賠償金的適用并不一定要在合同中事先約定,其適用還必須以實際損害為前提。

四、違約金和賠償金的并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法律實際上否定了損害賠償與違約金的同時并用。”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存在如下情形:(1)補償性違約金與補償性損害賠償可并用,并用的結果不能超過實際經(jīng)濟損失的數(shù)額;(2)懲罰性違約金由于與實際損失并無必然聯(lián)系,原則上可與補償性損害賠償并用,只是由于其數(shù)額一般要高于實際的損害,在支付了此種違約金以后,未違約方不應繼續(xù)要求任何種類的損害賠償;(3)違約金與懲罰性損害賠償并存時,原則上未違約方不能同時就違約金和懲罰性損害賠償同時提出要求;懲罰性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已超出實際損害,再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未違約方就獲得了不應有的利益。

五、兩大法系下違約金和賠償金的適用

英美法系對違約責任采用無過錯歸責原則。若在合同中未約定違約金,未違約方也可根據(jù)一般損害賠償原則獲得救濟,但需由未違約方舉證損害大小,且根據(jù)“損害非得利”原則,其損害賠償?shù)姆秶荒艹^實際損失。英美法對違約金的性質進行了區(qū)分,如法官判定違約金條款屬于議定賠償金性質,則可適用,若認定為罰金性質則無效,轉而適用一般損害賠償原則。如違約的結果并未造成損害,債權人僅可請求名義上的損害賠償。

大陸法系對違約責任采用過錯歸責原則,在出現(xiàn)違約時,違約方需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就要向對方進行損害賠償,包括支付賠償金。大陸法系承認懲罰性違約金,如合同中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而違約后違約方又無法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可能需要支付懲罰性違約金,進而支付超過實際損失的賠償金。

六、對我國企業(yè)訂立涉外合同違約金和賠償金條款的建議

(一)避免懲罰心態(tài),將違約金作為預定的損害賠償,合理設計

我國有些企業(yè)在訂立違約金條款時,常認為違約金就是對另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懲罰”,將違約金數(shù)額訂得很高,認為對方一旦違約,自己就變成了實施國家處罰的執(zhí)行者,而違約金就是懲罰的工具。事實上,任何法律體系下,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是貫穿于合同始終的基本原則。數(shù)額過高的違約金很可能無法得到執(zhí)行。

實踐中,雖然不制定違約金條款,在違約時也可按照損害賠償一般原則獲得救濟,但在涉外商事領域,由于合同當事人的營業(yè)地、合同履行地等常處于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違約損失的證明和賠償金的獲得變得十分困難,而違約金預先確定損害賠償額的功能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應對違約金的數(shù)額給予足夠重視,合理設計條款,以便更好的保障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重視各國法律對違約金和賠償金規(guī)定的區(qū)別

大陸法系違約責任的救濟方式首先是實際履行,補償性違約金和賠償金只能在請求實際履行未果時才可適用,而懲罰性違約金則不以實際履行為前提。因此,如合同適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合理訂立懲罰性違約金可以使未違約方受到更好的保護。

如合同適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不約定違約金也可依損害賠償?shù)囊话阍磉M行賠償。一旦約定就應盡量詳細,不宜針對多項違約行為只約定一個固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這有可能被認定為罰金而無效。應該針對每一種具體的違約行為制定相應的違約金,例如,針對遲延履行的不同天數(shù)或品質不符對應的技術規(guī)范具體情形等約定相應的違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