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湖心亭看雪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張 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喋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著名文學家。張岱喜歡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等方面均有很深的修養(yǎng),明亡后隱居山中著書,有《石匱書》、《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瑯琊文集》、《夜航船》、《快園道古》等著作傳世。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jīng)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敘述,表現(xiàn)出對鄉(xiāng)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其作品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熾。《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晚明小品文的扛鼎之作。
在明代崇禎五年的十二月,作者住在西湖,一連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一時游人、飛鳥都沒了。作者在這天更定之后,乘了小船到湖心亭去看雪,這時云霧彌漫,山水、云天一片蒼茫。在湖上看到的只有長堤和模糊的湖心亭。此外就是作者乘坐的小舟和上面的幾個人了。不想到了湖心亭,已有人鋪氈對坐飲酒。作者在此時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樣雅致的游人,自是高興不已,連駕舟的船夫都感覺到了這一點。本文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作者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
篇2
關鍵詞:有效的;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Abstract: the dual backgroun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lassroom activities,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spiring students to active thinking, taking the question as the main line to organize and contro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oblems start, deepen the inquiry, reflection and inquiry inquiry. Combine the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and summarize th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efficient classroom. We know, effective classroom questioning can enh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and education func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build efficient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skills and effectivenes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teachers' questioning.
Keywords: effective; classroom questio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它主要是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的互動,讓學生獲得普遍進步,實現(xiàn)個體的充分發(fā)展。有效的提問能駕馭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既能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又能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和享受,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有效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shù)。筆者認為教師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控制“度”,化難為易
語文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是復雜多變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深入鉆研教材,剖析教學內(nèi)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的基礎上,仔細研究學情,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fā)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計問題。提問力求表述清楚、詳實、準確,切忌籠統(tǒng)、含混不清、模棱兩可;要讓學生感到所提出的問題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可轉(zhuǎn)化為一系列小問題、淺問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以平緩坡度,化難為易,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到問題的中心。這樣既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才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對文本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譯這些句子也并非難事,如果將問題設計為:“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將這些句子翻譯過來?”學生會很快答出,問題沒有難度,沒有了思考的空間,也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培養(yǎng)能力,那么稍作改動,變?yōu)椤罢堄脙?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翻譯文中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痹谒伎紩r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寫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這樣的提問既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培養(yǎng)學生審題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又適合中考出題的方向,這樣的課堂提問勢必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漸進
語文課的內(nèi)容多而雜,要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讓學生理解消化,作為引線作用的提問,就要注意處理好“量”的問題。過去不少課堂是一問到底,表面上顯得熱熱鬧鬧、氣氛活躍,而實質(zhì)上收效甚微、誤人誤己。要避免這種誤區(qū),就要問得適時,問得巧妙,問得有趣,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當然不能解決問題,提得過多過繁又會會讓學生有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tǒng)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堵毅憽芬徽n教學中,可設計以下問題:“從文題看,本文采用什么寫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對陋室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志趣的?”在這樣的誘導下,一般學生都會認真閱讀,積極思維,考慮怎樣把自己的理解歸納總結(jié),并清楚地表達出來。抓住文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問題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淺入深,有的放矢,學生完全可以順著課題這一線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以及寫作方法,收到預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問題:“誰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樣的雪景?看雪中有著怎樣的奇遇?為什么要在看雪中寫奇遇?”只是這樣幾個問題,便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文章寫什么,為什么寫,又不讓學生有茫然的感覺,因為這樣的問題有明確的指向,意在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賞雪、奇遇,同時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達的“癡”的深層含義。避免了繁瑣而簡單的提問,又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其實教師在備課時只要認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設計有效問題,力爭做到少而精,就能讓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獲得良好教學效果。
三、講究“法”,面向全體
首先,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全方位兼顧。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問題時,就應該根據(jù)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既要讓優(yōu)等生“吃得好”,又讓后進生“吃得飽”,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換不同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現(xiàn)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課,我就因人而異,為差一點的學生提問:“誰去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樣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學生可回答的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雪景的?對文中生動形象的描寫做賞析?!庇心芰Φ耐瑢W則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癡”?對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遺世獨立你有怎樣的看法?結(jié)合實際例子加以闡述?!闭谜n的教學氣氛活躍,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收獲成就感的同時,也會激發(fā)更高的欲望,當他們的表達欲望,表現(xiàn)欲望都被激發(fā),我們的教學就達到了目的。提問要得法,還必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問的內(nèi)容要新穎別致,對學生熟知的內(nèi)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之有新鮮感,這樣就能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提問的形式要不斷變化,如整堂課采用形式單一的提問,就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造成學習上的“疲倦”,從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學的效度下降,甚至趨向無效。
四、動以以“情”,因勢利導
篇3
從教十幾年,我越來越重視課堂上提問的技巧。下面結(jié)合具體的做法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心得和體會。
一、問題的設計一定要簡單明了,少設障礙
問題提出來,一定讓學生聽了后心里清楚明白,做到有問就能答。但簡單并不代表隨意,問題一定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有明確的目的性。我在講茨威格的《托爾斯泰》時,第一目標是讓學生提煉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于是,我讓他們在課上快速瀏覽文章(早讀早已經(jīng)通讀過),并設置了一個問題:請找出每一段的中心詞或關鍵句?;卮疬@個問題并不難,但要答準了并不容易。讀完后,我讓大家三四個人一組進行討論。之后,我們一起逐段地匯總,很快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各段內(nèi)容提煉完畢,文章的脈絡也就一目了然,接下來的教學任務也進行得非常順利。在講《我的母親》這課時,我提問了一個非常簡單而又目的性很強的問題:“哪些段落以寫‘我’為主,哪些段落以寫母親為主?”只要稍微用心,學生就能回答出來,我接連問了兩個學生,答案完全一致。這為概括母親的事跡、分析母親的形象開了個好頭。
二、課堂提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應該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尤其是發(fā)散性思維
一名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教課時會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讓學生的視野開闊起來,思維活躍起來。我講《桃花源記》時,大家認識到: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他通過文章表達了遠離戰(zhàn)爭,遠離壓迫,追求一種自由、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我就此發(fā)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有不少學生都說不愿意。我讓他們說說理由,這樣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多數(shù)學生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不應該回避存在的問題。在講《托爾斯泰》的第二節(jié)課時,我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描寫一個人物的外貌,都應該寫哪些內(nèi)容,按什么樣的順序編排,哪些內(nèi)容是最重要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討論很激烈。停止討論后,我讓一些學生回答,雖然有的能說到點上,有的說不到點上,但他們的思維都打開了。經(jīng)過大家的評判,我們歸納了人物外貌描寫要注意的幾個要點。下課時,我布置了人物外貌片段描寫的作業(yè)。作業(yè)收上來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寫得非常好,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三、提問時,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
在講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我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去過蘇州園林呢?”有三四位學生舉起了手。我分別讓一位女同學和一位男同學來談談對蘇州園林的印象。女孩子語言表達稍好些,能籠統(tǒng)地說出一些印象??赡泻⒆诱酒饋砗螅е嵛嵴f不出來,只是覺得好。我并不著急,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他。我問他“蘇州園林面積大不大”?他說“不大”;我又問他“園林中是不是都有假山和水”?他回答說“都有”;我接著問他,“園林中是不是植物很多,常能看到盛開的花”?他說“是”;最后我問他,“你對蘇州園林的門和窗有什么印象”?他說“有很多不同的形狀,圓的、菱形的、方的等等”。引導完后,我說:“好,那你把我們剛才說的內(nèi)容概括一下吧?!边@位男同學終于說出了對蘇州園林的具體印象。
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連續(xù)性,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步地加深
如我在講的《我的母親》時,先提出了“哪些段落以寫‘我’為主,哪些段落以寫母親為主?”這個問題。問題解決后,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寫“我”的段落中概括我童年的生活經(jīng)歷,從寫母親的段落中概括發(fā)生在母親身上的事。解決了第二個問題之后,隨即又拋出第三個問題:文章為什么先寫我,再寫母親?這三個問題一步一步加深。隨著問題的一個個解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越來越透徹。
五、在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全方位兼顧
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并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言,都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講《湖心亭看雪》這一課時,我對基礎差的學生提的問題是:誰去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湖心亭上有什么樣的奇遇?對于中等生,我的問題是:作者是如何描寫雪景的?找出生動形象的描寫句進行賞析。對能力高的學生,我就問: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癡”?結(jié)合實際例子加以闡述。采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當然,提問的形式要不斷變化,如果整堂課采用形式單一的提問,就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造成學習上的“疲倦”,從而使教學的效果下降。
六、將提問當做活躍課堂氣氛的手段
篇4
一、一導二讀、三悟四拓展
1.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趣味性為導入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導語的設計更要有新意,學習油然而生,例如:可采用詩文導入式,可以是與課文同一話題的入教學《記承天寺夜游》,先讓學生吟誦有關月亮的詩文,《湖心亭看雪》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導入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可以從他的《飲酒》導入,陸游的《游山西村》可以從《示兒》引入這乃是由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引入創(chuàng)設的氛圍,在與學生走進共同創(chuàng)設的大情境,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2.一讀二問三再讀、讀讀問問義自明。
古往今來學習語文的經(jīng)驗就是大量的熟讀、背誦。這種經(jīng)驗適合語文學習,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歷史證明是可行之有效的號方法。歷代學者教育家有許多論誦讀得經(jīng)驗之談。古人說: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道出了讀得作用及其重要意義。葉圣陶先生《在中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巴金曾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了……這么多東西至少使我明白,所謂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大量的熟讀、背誦。讓學生“入乎其內(nèi)”,如入無人之境地誦讀,眾所周知,誦讀是我國古代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方法,誦讀這種讀書方法,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fā)齊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段、篇,到語音語意,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韻味的全面感知。學生在反復誦讀之中潛心涵泳,感受節(jié)奏,疏通文脈,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形成靈敏的文言語感。
3.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會感悟。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鼓勵他們想象與聯(lián)想,文言文教學正是如此,鼓勵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對課文中的某些情節(jié)進行合理想象。并用語言把閱讀感受描繪出來。使之生動形象。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樣有樂入悲,及怎樣轉(zhuǎn)悲為喜的,學生就會對作者在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感情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去深入體會這篇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4.拓展延伸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新課標十分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我們也嘗試著去做,是事實表明,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還加強了協(xié)調(diào)溝通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及時歸納總結(jié)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使學生獲得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虛詞和實詞的解釋,是教學中得一個重點。若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的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非常被動。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主題或協(xié)助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時貫穿了名篇賞析,有一舉兩得之效。
二、效果反思
1.學習反饋
按照以上的學習方法學兩個單元的文言文以后,我對本班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diào)查,大部分的學生喜歡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疏通文意,這表明 學生喜歡主動學習并有效,當讓,通過調(diào)查也了解到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不足之處。如課外文言文的閱讀面較窄,而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困惑和想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篇5
【技法點撥】
技法一:停頓斷句――把握原則找規(guī)律,理解句意是關鍵。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考題形式大致為朗讀停頓和斷句加標點兩大類,一般情況下以客觀選擇題或主觀劃分題兩種題型呈現(xiàn),往往是主觀試題較多,難度大,得分低。備戰(zhàn)此考點,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
(1)準確朗讀,把握句讀。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解、翻譯文言語句的基礎。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義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然后采用猜讀、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連詞成句,以了解整個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表情達意進行節(jié)奏劃分。
(2)總結(jié)規(guī)律,做好停頓。
給文言語句加標點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通讀全文,明其大意。這是正確加標點的基礎。第二步:斷句。準確斷句可以為加標點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步:加標點。句中停頓根據(jù)句子結(jié)構(gòu)加的標點通常有頓號、逗號、分號和冒號,句末停頓根據(jù)句式加的標點通常有句號、問號和感嘆號。
例1(2014年湖北鄂州卷)用“/”標出下列句子朗讀的語義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今/齊地/方千里
B.蓋/余之勤 /且艱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要求找出有誤的一項,屬于客觀選擇題。解答時,須根據(jù)古文的朗讀停頓規(guī)律,熟讀精思,辨清詞義,明確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并依此確定語句停頓。該題中的四個句子均來自課內(nèi),都不是詩句,不存在對偶的問題,只能作結(jié)構(gòu)或意義上的劃分,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或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來加以判別。
【參考答案】B
例2(2014年廣東卷)用三條“/”給下列句子斷句。
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
【解題指津】本題也是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但屬于主觀劃分題。該題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但是卻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實際上是將文言句的朗讀與簡單文言詞句的閱讀理解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斷句的前提就是正確理解文意,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文言語句停頓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作出準確的劃分。
【參考答案】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
技法二:詞語釋義――系統(tǒng)梳理重歸納,瞻前顧后看語境。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和理解,我們要系統(tǒng)梳理、重點掌握常見實詞的詞義,尤其要注意積累和理解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現(xiàn)象。文言虛詞則要重點掌握一些常用虛詞的不同用法,達到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備戰(zhàn)此考點,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
(1)遷移課內(nèi)所學。應力求做到兩點:①以“本”為本。前一個“本”指課文,后一個“本”指根本,這里強調(diào)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認真讀好教科書”上。②要瞻前顧后,結(jié)合語境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釋、重要的詞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掌握解題技巧??梢詰萌ǎ孩倥c現(xiàn)代漢語比較,推敲文言詞義。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詞義。③利用成語,類推文言詞義。
例3(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輕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視
C.呂后如其計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輕視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釋不正確的一項。一般來說,文言實詞考查的知識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音通假、詞類活用等幾個方面,而考查的實詞往往在課內(nèi)學過,因此可根據(jù)平時的積累來解答。該題中四個選項的詞均為初中接觸過的詞義,解答此題,須找到選項對應的文中原句,將選項意思代入原文進行檢驗,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參考答案】D
例4(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以”與“此難以口舌爭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塞忠諫之路也
B.屬予作文以記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與例句中的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該題中的各選項也都來自課內(nèi),辨析時,應根據(jù)該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詞語間的相互關系,弄清它的詞性和意義。解答此題,可先確定題干中的“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再找到一致的選項。
【參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譯――認真揣摩多訓練,大膽表述展個性。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文閱讀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課標所規(guī)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內(nèi)容,并根據(jù)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閱讀淺易的課外文言文,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能按要求翻譯文言語句;能評價作者的觀點;能對古詩文作初步賞析。備戰(zhàn)此考點,可采用如下方略。
(1)重點培養(yǎng)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實讀懂教科書上的文言課文,認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語感。
(2)強化訓練,熟悉題型。即通過強化性訓練,把握試題的題型設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大膽表述,展現(xiàn)自我。解答主觀開放性的語言表述題時,要拓展思路,善于聯(lián)系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要敢于對人物、事件、作者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評價意見,力求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例5(2014年江蘇蘇州卷)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 )
A.能謗譏于市朝
B.今諸生學于太學
C.相與步于中庭
D.積于今六十歲矣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正確判斷并理解文言句式,要求找出不是倒裝句的一項。解答時,首先應看清題干要求,然后弄清文言倒裝句式的特點和形式,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篩選。一般來說,文言文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和定語后置幾種形式,據(jù)此,則不難作出選擇。
【參考答案】D
例6(2014年湖北宜昌卷)翻譯“乙文”(林紓《湖之魚》)中畫波浪線的語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根據(jù)上下文以及該句中的關鍵詞來理解句意,翻譯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可遵循“解詞―串意―順意”三大步驟,即首先解讀重點的詞語,明確其含義和用法,然后將一個個、一組組詞串聯(lián)起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意通順、連貫、明白地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如果)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機而離去,能夠脫鉤而游走的又有幾個(多少)呢?
例7(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對本文(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留侯認為請出四位老者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廢黜太子。
B.叔孫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爭來阻止高帝廢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愛錢財,仁厚孝順,禮賢下士,四位老者才答應出山為其效力。
D.高帝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為他已感覺到天下人都愿意為太子效命。
【解題指津】本題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找出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解答時,首先須整體速讀選文,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內(nèi)容,然后對四個選項逐一分析辨識。值得提醒的是,要找到文中每個選項對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重點字眼的正確與否,如原文中的“不愛金帛”并非指太子,而是指呂后,與C選項中所說太子“不愛錢財”不符,可見該項對文章理解有誤。
【參考答案】C
例8(2014年江西南昌卷)這篇文章(張岱《湖心亭看雪》)可謂是癡人賞奇景,你認為奇景“奇”在哪里?癡人“癡”在何處?請分別概括。
【解題指津】本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時,應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抓住精要詞句,進行細節(jié)品讀,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該題選文出自課內(nèi),對全文大意的把握應該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可抓住文中對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對“賞雪人”行為動作及語言的描寫來作答。
【參考答案】奇景“奇”在:萬籟俱寂;天地一色;萬物渺小。癡人“癡”在:不顧天寒地凍,獨往賞雪,醉心于雪景,閑情雅趣異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記誦――用心識記??偨Y(jié),善于思考勤動手。
針對中考“詩文默寫與運用”試題的考查類型及趨勢,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備戰(zhàn)此考點。
(1)注重平時積累。詩文的積累不僅要掌握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應將學習范疇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注重一些名詩文中的經(jīng)典句子的積累。提倡理解性背誦,通過理解詩文的背景、主題和表達等各方面內(nèi)容,達到識記的最佳效果。
(2)經(jīng)常歸納總結(jié)。積累詩文時,可以從異同兩大方面來進行總結(jié),即對詩文的內(nèi)容、語言、主題、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時代等各方面進行歸類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反復進行記憶。
(3)善用腦,勤動手。一定要加強詩文中字詞基本功的學習,勤于動手,將每一詩句中的每一個字都爛熟于心,避免出錯。
例9(2014年湖北宜昌卷)積累鏈接:魚兒,是可愛的小動物,《小石潭記》中也有精彩的描寫。請將下面的語句補充完整: , ,往來翕忽。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文名句的記誦和默寫,內(nèi)容是課內(nèi)要求背誦的篇目。解答時,可調(diào)動平時的記誦積累來作答。對于這類記憶性默寫的題目,如果平時注重積累,那么根據(jù)提示補寫上句或下句,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注意不要出現(xiàn)錯字、添字、漏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參考答案】怡然不動 爾遠逝
例10(2014年四川南充卷)“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向為詞評家贊賞,請簡要賞析。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詩詞名句的賞析,雖出自課內(nèi),但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解答時,快速把握詩詞的基本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是解題的關鍵,也是鑒賞的基礎。此外,還應掌握詩歌表達的基本技巧,分析詩歌意象并把握形象,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發(fā)現(xiàn)作者觀點,觸摸詩人靈魂。
【參考答案】任選一個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從“意象”角度賞析,如“落花”這個意象寫出了暮春之景,表達了惜春之意,“歸燕”這個意象表達舊燕歸來、時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從修辭角度賞析,如對仗的工整,音調(diào)諧婉,具有音樂美。
【特別提醒】
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文言文試題,從文言文整體閱讀的考查題型來看,除了上述五個方面的??碱}型和基本的應考技法外,還有如下兩個命題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視和關注。
其一,文言文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
命題者一般選擇的是體裁相同、主題類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體裁不同、主題類似的一詩一文,這種題型既注重考查學生對課內(nèi)知識記誦積累的過程,又注重在遷移比較中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這種題型除了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等,特別是一些鼓勵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試題在文言文閱讀中的出現(xiàn),受到考生的普遍歡迎。解答此類題型,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應該不是難事。對于課內(nèi)的詩文我們只須細心檢索平時的積累即可。對于課外詩文,我們先要讀懂它,力求找出它與課內(nèi)材料的異同點。閱讀時應注意留心參考文后的相關注釋,還應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課內(nèi)相關的知識儲備,這些“注釋”和“積累”往往是我們得以順暢解答問題的“鑰匙”和“法寶”。
其二,取材課外的古詩文閱讀。
這些閱讀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語言淺易;文體以人物傳記、寓言故事、小議論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記為主。內(nèi)容多為講述古代名臣良將的事跡,表現(xiàn)官員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或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愛幼、誠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寫古人登高覽勝、抒發(fā)理想抱負等。課外古詩文閱讀題在當前的中考命題中,越來越受到各地命題專家的青睞。由于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立足課內(nèi),密切聯(lián)系學生實際,考查學生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這類題目,既要加強對課內(nèi)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識的積累,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還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和思路。準確解答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需把握好“讀、思、聯(lián)、結(jié)”四個字。
【強化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①歸,殺而鬻②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徒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
召權(quán)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迸f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③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節(jié)選自《宋史?包拯傳》)
【注】①第:只管。②鬻():賣。③塋():墓地。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不久)
B.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遺留)
C.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到,往)
D.使得至前陳曲直(陳述)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2)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恕?/p>
3.民間把包拯稱為“包青天”,你認為老百姓這樣稱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該文言文閱讀取材于課外,內(nèi)容為講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跡。命題者共設置了3道考題,考查內(nèi)容包括詞語釋義、句子翻譯、人物分析等方面,兼顧了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題考查對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與辨識,加點的四個文言詞語都屬于“一詞多義”現(xiàn)象,也是教材中常見的詞語,只要搜索記憶儲存,并結(jié)合語境解答即可。
【參考答案】B(“遺”應解釋為“饋贈”)
第2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這兩句都可以采用對應法來翻譯,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個字解釋出來,然后用順暢的語言連接起來。翻譯時,第①句要重點落實“憚”的意思;第②句要重點落實“辭色”的意思。
【參考答案】(1)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皇親國戚及宦官因此大為收斂,聽說(他)的人都害怕他。(2)(他)不隨便附和別人,不偽裝言語和神色來取悅他人。
篇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詩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初中階段,人教版語文教材共有古詩詞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據(jù)了教材內(nèi)容的三分之一。這些古詩文有著深刻雋永的內(nèi)涵、言簡意豐的語言、豐富飽滿的情感、靈巧多樣的寫作手法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很強?!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币虼?,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必須改變以往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有意識地以“積累、感悟和運用”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為教學目標,轉(zhuǎn)變教學策略。
一、變“死記硬背”為吟詠誦讀
有的教師認為,在教學古詩文時,只要學生會讀、會背課文,記住譯文就行了,這樣的教學容易造成學生的個性理解和獨特體驗無法融入教學過程,教學被簡單地處理成了對古詩文的背誦。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對精美的語言文字的誦讀和品味,忽略對豐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對靈活多樣的寫作手法的運用,削弱了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對誦讀古詩文就會產(chǎn)生厭倦情緒,造成教學的低效。
我國著名學者梁實秋先生說:“古詩文不僅供閱讀,還要發(fā)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睂W生反復吟詠古詩文不但能夠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而且能夠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愛蓮說》為例,筆者改變了以往讓學生獨自背誦課文的做法,采取吟誦法進行教學,師生共同在幽雅的樂曲中聲情并茂地吟誦,引導學生想象蓮花的形象:蓮之生長及高貴品質(zh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之體態(tài)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蓮之風度氣質(zhì)――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從蓮之形象體會到作者不慕富貴、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轉(zhuǎn)變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很快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目標,不僅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變“一味灌輸”為學法指導
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依賴教參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開展教學活動過程簡單機械,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經(jīng)據(jù)典,翻譯到位,學生在課堂中奮筆疾書,在課本的空白處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這種一味注重灌輸?shù)摹罢f文解字”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做灌裝文言文知識的容器,沒有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造成了古詩文教學水平低下。
我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古詩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閱讀古詩文的良好習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①指導學生學會讀注解。古詩文言簡意豐,即使是有一定文學功底的人在閱讀時也需要借助注釋。初中生只要認真閱讀課文中給出的注釋,就能解決古詩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這樣在閱讀古詩文時才能達到“了解內(nèi)容”這個學習目標。②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除了看注釋,在遇到疑難問題時,還應動手查閱工具書。使用工具書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技能,因此,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還要勤查工具書,如掌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說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導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大膽地質(zhì)疑,在質(zhì)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讀文本,從而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桃花源記》最后一段“尋找桃花源”時,筆者引導學生大膽質(zhì)疑,有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是劉子驥去找桃花源?他為什么“欣然規(guī)往”?他尋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無問津者”,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對此,筆者讓全班學生進行探究,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虛寫,說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帶給好奇的讀者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理解“桃花源”這個地方是作者虛構(gòu)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過對課文的質(zhì)疑和探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深刻,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變“重言輕文”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習慣于把對字、詞、句的理解和翻譯作為教學目標,試圖做到字字落實、句句過關,而忽視了古詩文的“文”與“言”的關系,走入了重言輕文的教學誤區(qū)。因此,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將初中古詩文的教從對“字詞”的教學轉(zhuǎn)變?yōu)閷Α拔摹钡慕虒W。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對作品給出合理恰當?shù)卦u價,讓學生在掌握語言表達技巧的同時,提高讀寫能力,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五柳先生傳》時,學生在疏通課文、理解文意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讀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個 的五柳先生。有的學生說:“讀了‘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我看到了一個不為功名利祿動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庇械膶W生說:“讀了‘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庇械膶W生說:“讀了‘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我看到了一個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五柳先生?!蓖ㄟ^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掌握了文言詞句的含義,還在品味賞析文本的基礎上,透過字詞的表面含義體會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質(zhì),從深層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不能將“文”與“言”割裂開來,而要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避免出現(xiàn)重言輕文或重文輕言的現(xiàn)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變“架空分析”為主動參與
有的教師在教學時重言輕文,只注重學生對字詞的解釋,忽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整體感知、對作者思想情感的體會、對文章寫作手法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這種架空分析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古詩文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的方法是,變教師的架空分析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①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師的架空分析變成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②營造輕松、民主、快樂的學習氛圍。課前,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課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對照文中的注釋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做到盡量少講,只對學習重點、課文難點加以點撥和指導;課后,教師從學生作業(yè)的反饋信息中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存在的盲點、弱點,并給予釋疑。③鼓勵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學習被動的情況,原因在于學生習慣于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缺乏學習自信。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條件,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唐雎不辱使命》為例,由于課文生字詞比較少,筆者采取了讓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如4人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可以向其他小組提出問題,如問題可以是關于字、詞、句的,也可以是關于文章內(nèi)容的,還可以是關于文章的寫作方法的。各小組之間互相合作,學生全員參與,各抒己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圍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
五、變“題海大戰(zhàn)”為活動體驗
為了鞏固古詩文的學習效果,有的教師往往采用題海戰(zhàn)術(shù)的方式,通過讓學生反復做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學生對此較為反感,若能適當?shù)匾龑W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課文,將有利于學生對古詩文的把握。比如,記憶古詩文時,可以利用“畫”“唱”“對”“演”等活動方式,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記憶古詩文。比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使至塞上》時,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大漠美麗的風光,猶如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根據(jù)詩的意境,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再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學唱歌曲來記憶課文。又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孫權(quán)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體驗的方式來理解和記憶課文。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古詩文誦讀比賽、古詩文研討會、古詩鑒賞會等活動,讓學生受到“實戰(zhàn)”鍛煉,從而激發(fā)學習熱情。
六、從“課內(nèi)學習”走向課外積累
要真正學好古詩文,學習教材中的幾十首古詩文還遠遠不夠,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古詩文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維。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童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孫權(quán)勸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與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傷仲永》進行對比閱讀,同時推薦有關“勤學”故事的文章給學生閱讀,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韋編三絕》等。在擴大學生閱讀面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湖心亭看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本課與已經(jīng)學過柳宗元的《江雪》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文章在描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口技》時,可以與本冊教材的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進行整合,了解我國戲曲的基本常識、主要特點和藝術(shù)風格等。這種將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閱讀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拓學生的視野,挖掘?qū)W生的閱讀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