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10 18:3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之聲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斎饋喛朔酥刂乩щy,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眲傉f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么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么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膳碌囊雇砭瓦@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篇2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英文選修課在高校中廣泛普及,英文影視賞析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英語教學中。英文影視賞析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但有的教師教學手段比較死板,上課前,不對影片進行嚴格篩選,播完后不對影片的背景、主題等進行講解,使得影視賞析完全成為一門輕松獲得學分的休閑課。所以,探討如何科學高效地進行影視賞析的課程設計,保證其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英文影視賞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優(yōu)越性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習任何課程都要以興趣為前提。也就是說,除了學生自身對這門課感興趣外,教師的正確引導也是學生對這門課的喜愛度高低的決定因素。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側重于教師以課本為參考,學生學習英語的模式也是按照老師思路走,學生并沒有找到針對自己的能夠提高自身綜合英語的學習方式、方法,這樣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英文影視賞析課,這種新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影片賞析中集圖像和聲音為一體,在特定的語境中將語言展示出來,并且在故事情節(jié)的吸引下,激發(fā)學生想聽要聽的強烈愿望。它彌補了教材和教學錄像等為教學內容安排的材料的不足,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提高學生的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應試教育下,英語聽力一直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難點。聽力教學通常是教師放錄音、學生做練習,然后對答案,一節(jié)課中,學生能夠集中聽的注意力比較短暫,通常,一段錄音循環(huán)播放,這很容易使學習者疲倦,導致注意力不夠集中,不能持續(xù)練習。
英文影視賞析課,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練習聽力的途徑,采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立體語言教學,使學生的聽力學習達到最佳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英語中的成語、俚語,學到地道的句型和詞匯,還可以了解地道的英語交流方式。一些經典影片《羅馬假日》、《阿甘正傳》、《茶花女》、《簡?愛》、《音樂之聲》等人物對白語速比較舒緩,語音清晰,適合學生的聽、說練習,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氛圍下學習,更能使學生牢記所學單詞的發(fā)音、意義和語句表達。
(三)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賴不可分離的,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前提就是了解與之相關的時代文化背景。對于一個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而言,有時候會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時所要表達的意思出現(xiàn)差錯而引起誤會。影視是一面真實鏡子,是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等最直觀、最生動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影視教學,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文化是個不錯的方式,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增強其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減少在交際中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這是我們在傳統(tǒng)的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達不到的效果。
二、應用英文電影進行教學的方法
(一)嚴格選材
英文影片的選擇是進行英文電影賞析課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選擇影片要注意主題鮮明、內容積極,貼近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還要能夠適合學生的語言學習需要,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影片中不要有過多的專業(yè)術語,劇情簡單、易懂,語速不宜過快,發(fā)音要清晰。正如電影教學專家邱政政指出的:看外文原版電影有三看,一看語言量是否大,二看內容是否接近生活,三看發(fā)音是否清晰地道。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英文影視賞析主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課前,教師有目的地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把影片的歷史文化背景、主要內容、關鍵人物等提前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影片有些大致的了解。觀影后,教師要了解學生對本影片的掌握程度,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鼓勵學生背誦經典對白。同時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強化語言知識,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觀感、角色扮演、寫觀后感等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原聲電影;英語教學;語言實踐能力
一、英文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大弊端就是重視閱讀,輕視聽力;重視背誦,輕視運用;而且往往讓學生學到的只是脫離生活的一些英語語法規(guī)則,缺乏實際的情景運用能力。雖然近幾年來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實用性英語教學還需進一步改善,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突出和加強聽說與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原聲電影所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是其它英語教材無法比擬的。寓教于樂,提供真實地道的寬松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和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上如果穿插一些與單元話題相關的電影片段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
(一)通過英語原聲電影,學生可以學習到地道的口語表達
在日常的英語授課過程中,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書面用語。書面用語對于在各類書面考試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語四、六級以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等等。而影視作品往往采用的是真實的語言,與精讀和視聽說上面的材料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影視作品語速快速流暢,應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語等,那么學生通過影視作品,可以學到這些地道的口語表達。學生在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后,要學到地道的英語需要接觸大量鮮活的當代英語。而電影文字簡單,生詞較少,幾乎都是一些日常會話的句子,但發(fā)音標準,快速,流暢,語氣變化多樣。另外電影場景真實,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是其他英語教材所無法比擬的,學習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置身于說英語的環(huán)境中。例如在影片《羅馬假日》中,有這樣幾句話:Life isn’t alwayswhat one likes,is it?(生活并非總是如人所愿的,不是嗎?)Live dangerously.Take the whole day.(活得刺激點。玩兒它一整天。)那么在日常英語交流中學生可以張口就來。
(二)可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我國的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外語學習更應該是這樣。我們知道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培養(yǎng)學生能夠用英語交流信息。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的外語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么該如何改進外語教學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很關鍵的。興趣是學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習的動機,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高度注意,就會主動的學習,以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我們應該不斷的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及課外活動,創(chuàng)造一種自由交際的氣氛,讓學生置于有交際的環(huán)境里,把語言的輸入與輸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及創(chuàng)造力,在交際中提高交際能力、綜合能力和素質,最終達到使學生能夠用英語交流信息的目的。寓教于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英語學習中。電影自然的融合多種介質,把學習者融入到聲、光、色的綜合體中,從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風格,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大部分學生看英語電影的熱情很高,并且想把電影中的表達法用在自己的口語表達中去,所以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會變得越來越高。都希望把英語學好,然后可以觀看原汁原味的英語電影。
(三)可以促進學生交際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辭?!返慕忉?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比藗兤毡檎J為,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惫诺轮Z夫在《文化人類學》中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因此語言與文化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社會文化因素,不能因為時間有無或方便與否而決定取舍。學生可以借助電影來擴展生活,打開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隔閡,了解異國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決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割裂開來。而英語電影反映了英美人們日常生活,有很多習慣和習俗與我們的文化差別較大。在情景劇《老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那種尊重個體,個人主義凸顯。總之,電影可以了解英美社會和文化,接觸鮮活地道英語,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胡文仲教授曾經說過:“不了解美國的個人主義就不可能理解美國人的行為?!泵绹说膫€人主義并不是自私,而是尊重個人的想法,尊重個人的隱私,不要求每個人一致,重視個體差異。
二、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方法
觀賞電影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并非娛樂的目的,所以教師要作好引導作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決策者、執(zhí)行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師要在課程開始時介紹所要欣賞的電影的基本情況,例如電影的類型,主要演員,劇情介紹等等。比如在欣賞影片《西雅圖不眠夜》時,首先向學生介紹所看電影的類型:喜劇故事片。主要演員:湯姆·漢克斯,梅格·萊恩。劇情介 紹:建筑師山姆經受喪偶之痛,與兒子約拿移居西雅圖。約拿在圣誕前夜打電話到電臺要為父親尋找新伴侶。報社記者安妮深為山姆所感動,他毅然飛往西雅圖,但兩人的緣分似乎總是擦肩而過。最后,在約拿的堅持下,三人終于在情人節(jié)相遇在帝國大廈的頂層。在觀看影片時可以讓學生進行下列課堂活動。
(一)模仿和重復
復旦大學教授陸谷孫曾說過:“說英語要說得字正腔圓,只有億萬次的模仿?!笨措娪皶r用心模仿,時間長了,就可以脫口而出,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影片《西雅圖不眠夜》中Marsha:Don′t answer that.Let’s get into thatright after these messages.Sam?Jonah?Don′t go away.lf you′ve just tuned in,we′re talking to Sleepless in Seattle.And we′Il be right back after this break with your listener response.
瑪莎:先別回答,廣告節(jié)目后再見。山姆,約拿,別走開?,F(xiàn)在您正在收聽的是:“西雅圖失眠人?!鄙院笳埪犅犅牨娨庖?。
以上是很酷的一段話!是不是昕廣播最熟悉的句子?讀誦順口,當個臨時DJ何妨!
(二)記筆記
有些對白語言幽默,用詞精確,學生也可以記錄下這些經典句子或電影對白,在日常對話中應用。比如:影片《阿甘正傳》Jenny: Are you stupid or somedung?你是傻還是什么?Forrest:Mom said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媽說傻人有傻福。電影《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中Women age quicker than men.女人比男人老得快。That iscertainly a wonderful part of being a married man.He wouldnever ask you to marry lum because he has got married彳艮顯然,那是作為已婚男人的好處之一。他們已經結過婚了,就不會要求你嫁給他。The only possible excuse is that l amnot quite myself tonight.唯一的借口就是我今天有些失態(tài)。
(三)提問和討論
在觀看前可以先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檢驗學生是否看懂,能看懂多少。觀看影片的過程是豐富的語言輸入過程,看完電影后,可以就影片中的某些內容分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是英國大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討論的過程也是集思廣益的過程,更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和邏輯能力的過程,可通過分組討論或自由發(fā)言等形式對教師事先設定的問題進行討論,暢所欲言。在欣賞完《西雅圖不眠之夜》后,我便給學生兩道討論題:l.ln this film, men mock the emotionalism of women.Women bemoan the scarcity of men.Do you believe this istrue in our daily life?2.Radio-call-in shows have gainedgreat popularity-some people call in to express theiremotions and problems.Others hold negative views and saythey invade one′s privacy!What′s your opinion?
(四)詞匯
眾所周知,有一定的詞匯量就英語學習來講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單純枯燥的詞匯記憶,成為那些基礎不太好,興趣又不高的同學的攔路虎。通過看電影能夠學會大量的新單詞,幫助掌握某些單詞的用法。這些單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頻率很高,實用性很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的擴大及鞏固學生的詞匯量。《西雅圖不眠之夜》中Marsha: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曾經滄海難為水。由此句中的truly love聯(lián)想到真愛是true love,真皮叫genuine leather,真跡則是authentic signature。雖然是同一家人,但卻不能混用。
(五)寫電影評論或觀后感
培根說過,寫作使人準確。只有語言的輸入,沒有語言的輸出,是學不好語言的。寫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語學習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而課后教師布置學生寫電影評論或觀后感是提高英語寫作的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給予學生應用課堂所傳授語言知識的機會,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三、英文電影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盡管英文電影對于英語學習有上面談到的好處,但是當英文電影用于英語教學與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片的選擇
并非所有的英文電影都適合課堂教學。我們平時在觀賞英語電影時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所以要選材。根據英語電影權威網站的分類,影片類型包括動作、西部、戰(zhàn)爭、動畫、喜劇、懸疑等27種。首先我們要選擇那些具有清晰故事情節(jié)的影片。如果故事情節(jié)過于復雜,學生們就會感到迷惑,注意力很容易從語言轉移到影片的故事中。所以可選擇那些題材輕松,內容簡單的生活類影片。例如:《情歸巴黎》《音樂之聲》《阿甘正傳》《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另外也要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片,因為除了學習語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例如:《愛國者》此片可幫助學生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有關背景知識;《阿甘正傳》可以了解美國50年代到80年代的歷史,體現(xiàn)了美國的精神。第二,所選題材語言含量要大,圖像、風景過多,對話較少會耽擱教學時間。發(fā)音要清楚地道,不要帶有濃烈的口音,不要帶有太多的方言。第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喜好,同一題材太多,語言難度太大學生會沒有興趣。所以教師在選擇電影時要注意是否適合課堂使用,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材料。從整體來講,一些經典的奧斯卡影片是不錯的教學材料。另外,影片內容應該盡量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相適應。本學期給學生選擇了動畫片《飛屋環(huán)游記》以及《魔法灰姑娘》,學生非常感興趣。
(二)影片字幕的選擇
針對不同的影片應該選擇不同的字幕形式。比如語速不是那么快,語音清晰,表達不是那么復雜的影片,可以不帶任何字幕。對于情節(jié)起伏較大、語速相對較快的作品,單純依靠聲音和畫面,學生很難理解與欣賞,而且會使學生畏懼,導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學習英語興趣的降低。這時,漢英雙語字幕應該是最為理想的作品。一方面,避免了只有中文字幕給學生帶來的依賴感,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欣賞與理解作品。另外,教師要注意這些字幕的質量,如果字幕有錯誤,會影響到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獲得。
(三)一定要堅持原版電影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原則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影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本質,千萬不要讓學生只顧沉浸于欣賞精彩的影音材料,而忽略語言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生只為了娛樂,為了所謂的視覺享受,那么就適得其反。所以教師不僅要在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研究出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的教學方法。
篇4
因此,針對大眾媒介時代的到來和影響,人類不再消極應對,而是尋求主動出擊,提出了媒介教育和媒介素養(yǎng)兩個核心概念。媒介教育與媒介素養(yǎng)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有研究者指出媒介教育是媒介素養(yǎng)實踐領域中的重要概念。通過探究媒介教育的性質、價值取向、對象、方法、路徑及國內外媒介教育的發(fā)展狀況,我們會認識到,媒介教育具有人本主義和新教育的性質,兼具保護、準備和等多元價值取向,它在對象上是一種全民教育,在跨度上是終身教育,在渠道上是立體教育,因此,在方法上應采取體驗教育,在講求學習的遷移與意識的啟蒙的同時,重在授人以漁。
以上的觀點對于電影媒介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這是因為作為媒介教育之一的電影媒介教育在對象上是全民教育(而不是專門針對學電影的大學生),在跨度上是終身教育(而不僅僅是小學、中學和大學),在渠道上是立體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場所,還包括院線觀影、學校觀影、互聯(lián)網觀影等觀影方式),在方法上采取體驗教育(因為電影媒介的形象直觀性,更容易讓受眾全身心地浸潤其間,實現(xiàn)充分的體驗教育),在講求學習的遷移與意識的啟蒙的同時,重在授人以漁,即重在教會受眾能夠從電影的視聽語言等形式分析入手,進而可以理解電影媒介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國別文化、主題意蘊乃至意識形態(tài),形成理解和批判的能力與方法。
以下我們就來分析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與電影媒介教育特別是少兒電影媒介教育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一
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是近年隨著大眾媒介崛起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源在于大眾傳播媒介的迅猛發(fā)展以及與受眾產生的復雜的互動關系。鑒于媒介素養(yǎng)不斷變化的本質與使用情況,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索尼婭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教授認為,媒介素養(yǎng)是在各種媒介語境下近用、分析、評判和創(chuàng)作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種媒介所能完成之事。而本文則側重從電影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角度,來探討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與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
受到皮下注射論和子彈論等媒介影響論的影響,過去的媒介教育工作者多倡導保護主義的教育模式,美國學者波茲曼提出了著名的童年的消逝,即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yōu)閵蕵罚侣労蛷V告定位在10 歲孩子的智力水平。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媒介教育工作者提出超越保護主義。例如英國學者大衛(wèi)帕金翰在他的《超越保護主義》一文中概括性地指出,上幾代媒介教育工作者大多建立于一種保護主義的教育模式,力求通過媒介教育,使學生免受媒介所傳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觀念或意識形態(tài)的負面影響。如今,由于這種教育模式缺乏對青年人接觸媒介經驗復雜性的了解,也沒有教給學生如何應對急劇變化的媒體環(huán)境,所以,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批評。因此,今天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更強調多種媒介多元共生的外部生態(tài)、媒介與受眾復雜互動的關系,不再將少年兒童視為被動接受的一方,同時,強調了面對大眾媒介迅猛發(fā)展的事實,疏勝于堵。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作為大眾媒介之一的電影媒介教育也被納入到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中,這在歐美發(fā)達國家表現(xiàn)尤為突出。例如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中學也開設有媒介研究課程。例如,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的中學就增設了電影研究和媒介研究課程,這一課程也進入了全國性的考試范疇。此外,媒介研究也已成為澳大利亞部分小學和初中的課程,具體包括攝影、印刷媒體和電視方面的課程。事實上,美國學界也一直注重將電影教育融入高等院校的通識教育體系。20 世紀60 年代初,美國九所大學增設電影專業(yè),而到80 年代,美國開設電影教育課程的高校已經增至一千余所,并且仍然保持增長的勢頭。值得注意的是,其目的并非僅在于培養(yǎng)專職的電影工作者,而是將電影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融入大學文化教育的綜合體系之中,從而幫助高校學生掌握新世紀影像文化多維的視聽思維方式,掌握更為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提高學生對電影內容的判斷、評價能力和運用影視媒體的能力。
而在我國,在1922 年中國少兒電影的開山之作《頑童》以及之后的少兒電影創(chuàng)作,均秉持寓教于樂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而與之相關的少兒電影理論與批評,清楚地看到少兒電影在教育少兒方面的直觀形象的優(yōu)點,提出了兒童本位的影片、兒童教育的電影片、兒童電影的觀眾細分等觀點。而激進的左翼少兒電影理論與批評家們在學習蘇聯(lián)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蘇聯(lián)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體制保障、兒童電影創(chuàng)作內容所具備組織動員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兒童電影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等思想。后,更是在體制、組織和機制上保證了少兒電影的創(chuàng)作、生產,如1981 年兒影廠的設立,以及設立后每年國家在政策、資金和發(fā)行等方面給予的傾斜與資助。各級黨和政府以及新聞媒介也在不斷呼吁重視電影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倡導在中小學中實行電影媒介教育。事實上,中國的兒影廠是世界上第二個專門為少兒創(chuàng)作電影的電影機構,在中國少兒電影發(fā)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同時,中國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電影的媒介教育功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均旗幟鮮明地提倡電影媒介教育,特別是針對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
二
作為媒介素養(yǎng)養(yǎng)成中的一種重要種類,電影媒介素養(yǎng)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為例加以說明。
(一)少兒電影教育的對象主體是少年兒童,要建立適合他們年齡階段觀看的片目庫少兒電影教育的對象主體是少年兒童,因此,深入研究和確定少年兒童的內容分層就十分重要。事實上,兒童概念的提出是一個現(xiàn)代性的概念。法國學者阿利埃斯在其《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中認為,從中世紀末期以來,父母逐漸開始鼓勵小孩與成人分離,以兒童及對兒童的保護和教育為中心的新的家庭觀發(fā)展起來了。將兒童時期視為一個最特殊的人生階段,這個觀念自此扎根于現(xiàn)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世界,成為無可動搖的價值觀。美國學者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認為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兒童這個詞歸結為意指一類特殊的人,他們年齡在7 歲到比如說17 歲之間,需要特殊形式的撫育和保護,并相信他們在本質上與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兒童的存在還不到400 年的歷史。的確,如果我們完全用一個普通美國人對兒童這個詞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過150 年。因此,我們可以說,兒童的發(fā)現(xiàn)是人類社會走向進步與文明的標志之一。目前,國際和國內的少年兒童的年齡界限的上限為18 歲。首先來看一下聯(lián)合國和我國對少年兒童的年齡規(guī)定。根據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第一條為本公約之目的,兒童系指18 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guī)定成年年齡低于18 歲。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規(guī)定:第一條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陳永明主編的《兒童學概論》中認為我們所說的兒童包括:學前教育的對象---嬰幼兒(0-6 歲),小學教育的對象---少年兒童(6-12 歲),中學教育的對象---青少年(12-18 歲)。綜上所述,一般認為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指18 歲以下的人群,而在這一群體中,又因為其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性不同以及現(xiàn)在全世界主流的學制劃分,具體分為三個階段:0-6 歲稱之為幼兒階段,一般對應為幼兒園階段;6-12 歲稱之為兒童階段,一般對應為小學階段;12-18 歲稱之為少年階段,一般對應為中學階段(包括初級中學:12-15 歲和高級中學:15-18 歲)。
據此標準,國內主流的兒童文學理論界將兒童文學分為三個層次幼年文學是為三歲至六七歲的幼兒(幼兒園階段)服務的文學。童年文學是為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的兒童(小學階段)服務的文學。少年文學是為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的少年(中學階段)服務的文學。 因此,在進行少兒電影教育之前,一定要將少年兒童對象清楚地分開來。可以學習少兒文學中的讀者對象的三個層次和少兒閱讀中的閱讀分級制度,即針對兒童和少年的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和接受水平,制訂不同的閱讀內容。在少兒電影界,也應該按照受眾對象年齡的差異進行區(qū)分,如張之路在《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中認為在中國大陸,兒童電影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性習慣用語,在這里談到的兒童在實際中包括了幼兒(學齡前、小學低年級)、兒童(小學中高年級、初中低年級)、少年(初中高年級和高中)三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兒童電影也就是以這三個年齡階段兒童為受眾的電影。顯而易見,雖然他們都屬于未成年人的范疇,但在這個十幾年的年齡段跨度里的未成年人,無論從生理或心理上都存在著巨大差別。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結構,對生活的認識程度、判斷能力,對藝術的欣賞趣味等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也有將為3-12 歲兒童觀看的影片稱為兒童電影,將為13-20 歲青少年觀看的影片稱為青少年電影。
以上的這些區(qū)分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的觀影需要。我們今后的少兒電影教育的對象意識要進一步加強,不能籠而統(tǒng)之的只是面對普泛的少兒觀眾進行電影教育,而要針對少年兒童受眾的年齡、接受水平等進行細分,如針對兒童的觀影和針對少年的觀影側重點不同。如果將拍攝給兒童看的兒童電影給少年觀眾看,少年觀眾會覺得不過癮,而將拍攝給少年讀者的影片給兒童觀眾看,兒童觀眾又會覺得看不懂。因此,針對少年兒童觀眾因為生理心理差異而導致的觀影內容的差異,就更加需要懂得電影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各種專家的共同參與,就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適合觀看的電影進行分級指導和片目確定,最終建立適合他們觀看的片目庫,然后有的放矢地根據少年兒童不同的年齡層次和需求進行觀影片目的選擇。
(二)少兒電影教育的內容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少兒電影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指適合少年兒童觀賞的電影資源,正是這些電影資源構成了少兒電影教育的基礎,其內容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是指少兒電影,根據2005 年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定義:為少年兒童拍攝的故事片。即從培育兒童的需要出發(fā),從兒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發(fā)而拍攝的、適合他們的欣賞特點和理解能力的影片。這種影片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和智力特點,從選材、構思到藝術表現(xiàn)的整個過程,都注意作品有益于兒童,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并為他們所樂于接受,兒童片的兒童,不是指題材范圍,而是指服務對象。因此,少兒電影即以少兒為本位的電影,拍攝者以少兒為本位,根據少兒的接受心理、接受水平和能力而拍攝的影片,這樣的影片很多,如《小兵張嘎》、《雞毛信》、《我的九月》、《尋找成龍》等。而少兒電影的數量雖然與拍給成人觀看的數量相比較少,但其絕對數字也并不少,截止到2008 年,中國少兒電影已經拍攝了五百余部,有一百五十余部共榮獲國內外各種榮譽達五百余項,其中59 部在世界上25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各類電影節(jié)榮獲一百二十多項,顯示了中國少兒電影的實績。這些少兒影片中有很多經典之作,可以作為面向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的重要觀影材料。此外,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拍攝的優(yōu)秀的少兒電影也可以成為中國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的觀影材料。
廣義是指除了以少兒為本位的少兒電影外,還包括其他適合少兒觀看的電影,這些電影未必是創(chuàng)作者專門給少兒拍攝的電影,但因其內容與少兒生活、思想有聯(lián)系,也會成為適合少兒觀影的影片。這樣的電影也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教師電影。有研究者將這類電影稱之為教育電影,而我認為將之稱之為教師電影更準確。因為這種電影類型的表現(xiàn)主體是教師,反映的工作場所是學校,其中最主要塑造的還是教師形象,這也是教師電影與兒童電影的敘事立足點的不同,即特別突出這種電影類型的電影表現(xiàn)的主體是教師,反映的工作場所是學校。代表作有陳凱歌1987 年導演的《孩子王》,吳天忍1991 年導演的《燭光里的微笑》,何群1994 年導演的《鳳凰琴》,楊亞洲2002 年導演的《美麗的大腳》,鄭克洪2007 年導演的《我的教師生涯》。除中國外,外國的教師電影有伊朗電影《黑板》、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美國電影《音樂之聲》、《霍蘭先生的樂章》、《弦動我心》、《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心靈捕手》等等。除了教師電影外,其他適合少年兒童身心觀看的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經過把關審核后,均可以成為少年兒童電影媒介教育的重要的觀影資源。
可以說,作為少年兒童電影媒介教育的電影本身就具備認知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等四大功能。作為一種形象直觀的藝術形式,電影自誕生之初就承擔著寓教于樂的重要使命,在經歷了上百年的發(fā)展后,電影已然由最初的街頭小玩意變成了今日的第七藝術,具備了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技巧,同時也已成為了當今時代的時代話題的主要制造和討論的場域。如2015 年侯孝賢導演的《聶隱娘》,就引起了社會各界觀影者的不同反響,話題圍繞著藝術與商業(yè)、歷史與虛構、看得懂與看不懂展開,挺派和倒派爭論的不亦樂乎。除此之外,陳凱歌的《道士下山》、郭敬明的《小時代4》等也均引起了相關的社會話題。電影已經成為了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一個公共話題的制造者和生產者,成為了一個時代癥候式閱讀的樣本。作為媒介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的電影在這個時代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為少年兒童電影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電影資源,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只要是適合少年兒童觀賞的優(yōu)秀之作都可以承擔起媒介教育的重任。
(三)少兒電影教育的場所可以形成三個層面的聯(lián)動互補
首先是最初的家庭。家庭是少年兒童生活和成長的最重要的環(huán)境,也是他們最初親密接觸的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極為深遠。以前我們呼吁家庭中父母要重視親子閱讀,就是強調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和教育,而閱讀主要是針對紙媒介而言。隨著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發(fā)展,我們要呼吁家庭中家長要陪伴孩子親子觀影,也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面對洶涌而來的電子和數字媒介,宜疏不宜堵,同時要積極介入,多陪同孩子一起觀影,逐步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對于電影的理解和批評能力。同時,這也要求家長應具備電影媒介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引導孩子觀影并且具備初步的理解和批評能力。
其次是少年兒童生活和學習的學校。首先是教師應具備電影媒介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組織學生集體觀影、觀影后教育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電影媒介觀。因此,可以在師范院校乃至于非師范高校中開設電影媒介教育課程,讓未來的教師們自己具備良好的電影媒介素養(yǎng),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很好地引導學生。同時,我們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在校期間的集體觀影、撰寫觀后感、老師點評提升的模式不要輕易的棄之如蔽,應該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有新的發(fā)展。如現(xiàn)在隨著校園多媒體的發(fā)展,校園觀影也越來越普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適合少年兒童觀看的優(yōu)秀的影片,觀后可以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學生對于所觀影片的反饋,教師在其中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電影媒介素養(yǎng)。
最后是少年兒童最終要走向的社會。除了少年兒童生活和學習的家庭和學校外,社會也是一個重要的外部環(huán)境。一方面,要通過立法、宣傳等手段保證少年兒童接觸的電影媒介環(huán)境的良好;另一方面,各個大學研究院所的電影專家、電影編劇和導演可以積極介入社會和學校,經常通過講座、演講、上課等形式普及電影媒介教育,為少年兒童了解和認識電影做普及和提高工作。只有真正實現(xiàn)了少兒電影媒介教育場所中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聯(lián)動互補,才能為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