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14:2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時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學目的
體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寫法并借鑒之。
二、教學難點與重點
啟發(fā)學生領悟本文以榕樹為眼前景與思鄉(xiāng)情的觸發(fā)點、聯系點,并以此聯想到諸多瑣細平凡的故鄉(xiāng)生活的掠影,來表達自己真摯、濃烈而悵惘的思鄉(xiāng)之愁。
三、教學方法及設想
以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以小練筆輔助教學效果的辦法,利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四、具體的教學實施步驟
(一)借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導入課堂教學。
附:《鄉(xiāng)愁》(臺灣余光中)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邊,母親在那邊。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現在啊,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邊,大陸在那邊。
(二)板書課題,讓學生速讀“自讀提示”及課文來總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以設疑的方式導入課堂學習與討論。
1.請學生根據“自讀提示”提煉本文的主題,選材及寫作特色。(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
3.找出抒發(fā)浮想聯翩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段落,并體會哪些詞語寫出了這種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1、2題可先提問學生,3題請全體同學齊讀后再請個別學生分析詞語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
1題可讓學生自圓其說地解答。
2題中引起作者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的事物有兩個:
住所左邊的土坡上,有兩棵蒼老蓊郁的榕樹,以廣闊的綠陰遮蔽著地面。
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
3題的相應文字在204頁末段,分析詞語以學生的領會程度為準,教師適當地予以評價。
4.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包括了哪些內容?請針對感受較深的某方面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采用前后桌討論的方式,教師巡視啟發(fā)、點撥,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
要點參考
思鄉(xiāng)之情包括了以下內容: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陰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這些抒寫出作者對故鄉(xiāng)親情、友情和鄉(xiāng)情的眷戀、思念。討論以學生自圓其說為妥。
5.文章在描述完思鄉(xiāng)的景物后,重在表現真摯、濃郁而悵惘的思鄉(xiāng)之愁,請學生根據課文加以體會。
(讓學生朗讀有關的討論文字,即208頁末段頭兩句。提問學生體會相應內容,即認識課文的敘事與抒情的有機性。)
6.這種思鄉(xiāng)情感的深沉、濃郁是貫穿課文始終的,請讓我們再次借助朗讀來加深體味。
(教師朗讀204頁末段,讓學生齊讀與之呼應的209頁的末三段。)
(四)導入課堂練筆。
1.以點明板書內容含義為教學過渡,說明本文是典型的“寄情于物”寫法,啟發(fā)學生根據相應文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等寫個仿寫性的片斷(例如可以幼時生活的某個場面、事物;或家鄉(xiāng)的某個景物、生活中的某個難忘的時刻或事情來寫)。
2.在給一定的時間后請寫好的學生當堂朗讀,教師進行簡要的評價。
(五)教學附記。
1.課堂討論應注意滲透的問題。
A.標題與內容的關系
故鄉(xiāng)的景物諸多,但作者為什么如此偏愛榕樹呢?原來榕樹一旦生長多年后,它的樹枝可長成黑色的根須直垂地下,當它扎入土中時,又成為新樹干,這樣一株會長成許多株。這在鄉(xiāng)民的生活里必然是上蒼賜予的聚集場所,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了,一切鄉(xiāng)情民俗也必然會在這里薈萃了。
所以標題一則體現出“寄情于物”的寫作特色;二則也傾注了作者真摯、濃郁的思鄉(xiāng)情感。榕樹正是這些的體現與寄托之物,以此為題也便于景物描寫的集中和情感抒發(fā)的濃郁感人。
B.材料的安排順序與效果
文章先借“榕樹”這一事物來表現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再通過回憶發(fā)生在榕樹下的往事來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思念之情,雖形散而神聚,條理仍有機、分明。
C.如何看待“駝背”老樹的傳說、燒紙錢“祈求”樹神和折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等細節(jié)?
作者正是借寫這些來形象、真實地體現出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情與民俗,證明故鄉(xiāng)人們的善良、正直,他們的淳樸、可親之處。正因為如此,才讓作者如此夢縈魂牽,對這些不應只從迷信角度片面看待之。
2.板書設計。
在“駝背”上的“水手”夢
關于“駝背”的古老傳說親情令飄泊天涯的故鄉(xiāng)的榕樹女人的祈求及祖母的疼愛友情異鄉(xiāng)游子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平行線的性質,掌握他們的圖形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并靈活的進行實際應用。
2、經歷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幾何知識來源于實踐并反作用于實踐,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是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理解并應用平行線的性質。
難點:探究平行線的性質。
一、復習回顧、引入新課
問題:我們學過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如果將判定方法中的結論做為條件,是否能夠得到判定方法中的已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問題1:在自己的橫格作業(yè)本上選擇任意兩條線作為平行線,再用鉛筆任意畫一條這組平行線的截線,選擇其中一組同位角,猜想它們的關系如何?驗證你的猜想。
問題2:同問題1,選擇一組內錯角,猜想兩個角在數量上有什么關系?除了可以用測量的方法,能否給出理論證明?
問題3:根據問題1、2,你能說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有什么關系嗎?能否給出理論證明?
歸納新知:平行線性質定理:
(1)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簡單的說成:
(1)
(2)
(3)
問題4:如圖,直線a、b被直線c所截,在括號內為下面各小題填空:
(1)性質1: a 1
a//b ∠1=∠243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b2
(2)性質2:
a//b ∠ =∠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性質3:
a//b ∠ +∠=()
三、拓展應用:
例1:如圖是一塊梯形鐵片的殘余部分,量得
∠A=100°,∠B=115°,梯形另外兩個角分別是多少度?(圖見課本)
練習1、如圖,直線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
練習2、如圖,∠ADE=
∠ABC,若∠AED=42°,
則∠B=_____,∠C=_______.
四、本課小結,作業(yè)布置:
篇3
同學們,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生命 生命》第一課時,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探討杏林子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
齊讀課題 19生命生命
1、 回顧我們上節(jié)課的學習,作者從哪些事例中引出對生命的思考?
2、 學生匯報。(板書:飛蛾求生 瓜子生長 心臟跳動)
3、 這節(jié)課我們需要完成哪些任務呢?
二、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三、引學
1、首先讓我們走進飛蛾求生的場景。
(老師請一名同學讀課文其它同學思考哪些語句能體現飛蛾求生欲望的強烈?)
2、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飛蛾求生欲望的強烈?
3、(見課件)強調 掙扎、極力、躍動
“掙扎”是什么意思?你能做個動作嗎?
“極力”呢?
4、讓我們來看看飛蛾求生的畫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創(chuàng)設情境:此時作者手中的小飛蛾會對杏林子說些什么呢?
(因而他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欲望。)
5、好,請大家?guī)е@種感受練讀。(指名 優(yōu))
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了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 板書:強烈)
6、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ㄕn件)
7、同學們我們是怎么理解這一段的內容的?(先讀,找重點句,理解關鍵詞,感受生命意義)
8、小結學法:先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理解關鍵詞語,感受生命意義。這就是我們的學習方法。
四、自學提示
學法指導:
1、 讀課文,抓語句
2、 品詞語,悟感受
自學內容:
自學課文3、4自然段
自學方式:
先自學后小組交流
自學時間:
3――5分鐘
四、匯報自學
學習“瓜子生長”事例:
過渡:平均壽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飛蛾,竟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求生欲望,那普通的香瓜子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誰從文中找到了有關的語句?
1、 生匯報,重點語句
2、 重點品讀句子:“墻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
3、 你又怎樣的感受?(頑強)
4、 從哪些詞理解到的?
抓字眼:沖破(很堅強、有沖勁)、冒、竟(讀出不可思議的語氣)
5、(平常種子生長,需要怎樣的條件?
那么我們文中的瓜子的生活條件又是什么樣呢?)
“冒”能用什么字來替換?(生、長)
6、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長”,要用“冒”?(頑強)
7、讓我們來看大屏幕感受小小的瓜子頑強的生命力!
8、帶著你的感受讀出小瓜子的頑強。
9、多么頑強的香瓜子呀?。ò鍟侯B強)
學習“心臟跳動”事例: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飛蛾和瓜苗是怎樣對待生命的嗎?( 它們都很珍惜生命。)
過渡:動物和植物都這樣珍惜自己的生命,杏林子又從什么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思考呢?
1、匯報
出示:“那一聲聲沉穩(wěn)而有規(guī)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
2、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心臟跳動:
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用手摸著你的心臟,靜靜地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呢?
師旁白:現在,你感受著心臟那一聲聲沉穩(wěn)而有規(guī)律的跳動,你想說些什么? “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保ㄗ髡呤窃趺凑f的?)
3、你想帶著怎樣的心情把這句話告訴大家?(高興、自豪、激動……)
帶著你的感受讀讀(指名讀);想讀的站起來讀。(告訴自己、同桌和老師――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靜聽心跳讓我們板書: 震撼
是呀,生命屬于我們自己,每個人對待生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4、 還有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p>
“糟?!笔鞘裁匆馑??你能換個說法嗎?(浪費、不珍惜)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在“白白地糟?!弊约旱纳吭鯓邮恰昂煤檬褂盟?/p>
(生說現象)
所以,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
5、比較句子:
生答:第二句寫得好,因為“必須”突出作者對生命負責的堅定的態(tài)度。
這是作者的決心。 反復讀
作者是這么說的,她也是這樣做的,讓我們走進杏林子(課件)
五、反復誦讀第五自然段,拓展延伸,感悟生命的真諦。
1、生命每個人都有,只要好好地使用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杏林子一樣創(chuàng)造奇跡。課文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后一自然段??纯茨阌惺裁葱碌陌l(fā)現?(發(fā)現一對反義詞“有限”――“無限”……)
2、有問題嗎?“流失”、“光彩有力”的意思
3、質疑
我們怎樣理解最后一段?(小組內可討論)
4、引導理解“有限”、“無限”,聯系杏林子來理解,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例如杏林子雖然去世,但她的作品、人品還在,對社會作出無限的貢獻。 ( 她做到了 板書 珍惜生命)
5、一分鐘記憶(最后一段是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
練習背誦:最后一段
(背書有方法,抓住關聯詞 :雖然 但是 于是)
6、讓我們用滿懷激情的背誦告訴所有的人,我們也要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生背)
7、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杏林子一樣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了很多有意義的事?
六、升華情感
1、同學們,讓我們回到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的問題。
(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齊讀)
生命是什么呢?結合課文內容,現在你能回答了嗎?
這種寫作方法叫前后照應,希望同學們能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寫作中,這樣會使你的文章中心更明確。
課文學到這兒,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生命是寶貴的,要熱愛生命,生命是短暫的,要珍惜生命,
生命可以創(chuàng)造無限價值,要好好地使用生命,齊讀──生命生命;
2、此時此刻老師和你們一樣,感受到生命是那樣的珍貴,老師這里有一句話讓我們來共勉。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諺 語
七、質疑:課文學到這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篇4
教學重點:
單詞:sleeping,climbing,fighting,swinging,drinkingwater
句型:Whatarethe…sdoing?Theyare…
教學難點:
單詞climbing,swinging,和drinking的讀音。
四會掌握五個動詞(短語)的ing形式。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中所需的圖片(let’sstart,Let’slearn)、錄音(let’slearn,Let’ssing)。
2、A部分的五張單詞卡片和本課時的五張單詞(短語)卡片。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Warmup(熱身)
活動一:復習單詞
教學參考時間:3分鐘
(1)教師出示Let’slearn/A中的五張單詞卡片,讓學生認讀單詞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2)聽寫這五個單詞。
活動二:唱一唱
教學參考時間:2分鐘
(1)教師播放Let’ssing部分的歌曲,學生聽錄音進行表演唱。
(2)教師出示單詞卡climbing和swinging,讓學生認讀單詞并用動作表示其含義。
2、Presentation(新課呈現)
活動三:學一學
教學參考時間:10分鐘
(1)教師出示Let’sstart/A部分的圖片(建議把Let’slearn/B部分的圖片融合到此圖中。)讓學生回答:Whatisthemonkeydoing?
(2)教師指著考拉問:Whatisthekoaladoing?學生答出sleeping后,教師出示單詞卡,教讀單詞。
(3)教師指著Let’slearn部分兩只考拉的圖問:Whatarethekoalasdoing?引導學生說出:They’resleeping.
(4)教師出示兩只熊貓和兩只猴子的圖問:Whatarethepandas/monkeysdoing?
(5)教師出示兩只獅子打架的圖片,鼓勵學生通過提問Whatarethelionsdoing?來學習新單詞fighting。
(6)教師讓學生看圖(let’sstart)做對話:Whatarethebirds/kangaroos/elephantsdoing?當學生說出drinkingwater時,教師出示單詞卡讓學生認讀。
活動四:讀一讀
教學參考時間:3分鐘
(1)讓學生看書聽錄音并跟讀單詞和句子。
(2)教師出示單詞卡,讓學生認讀并拼讀單詞。
活動五:講故事
教學參考時間:6分鐘
(1)教師讓學生看Storytime部分的圖片,讓學生回答問題:WhereareZipandZoom?WhatdoesZipsee?Whataretheydoing?引導學生作答。
(2)讓學生聽錄音跟讀故事。
(3)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故事。
3、Let’splay(趣味操練)
活動六:心有靈犀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一名學生上臺。教師向其中的一名學生出示一張紙條,紙條上是一個有關動物的現在進行時的句子。
(2)該學生根據紙條的內容表演動作,其他學生猜:The…is/are。
(3)這個游戲可以采取男女生對抗賽的形式,看哪一隊在規(guī)定時間內猜出的句子最多。
活動七:猜一猜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教師將五張詞卡放在講臺上。
(2)請一名學生上來隨意抽取一張卡片,教師帶領其他學生問:Whatarethey?,持卡片的學生根據卡片上動物名稱回答:Theyare…。
(3)然后教師再問:Whatthe…sdoing?,引導臺下學生用Theyare…猜。
4、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鞏固與擴展)
活動八:練一練
教學參考時間:5分鐘
(1)活動手冊Listen,writeandsay.讓學生先聽錄音在相應的空格里填上表示動作的詞。當表格完成后,讓學生做問答練習。
(2)活動手冊Let’sfindout.讓學生仔細看圖回答問題。
活動九:小結
教學參考時間:1分鐘
本課我們學習了詢問誰在做什么的復數表達:Whatarethe…sdoing?Theyare…還學習了五個帶有ing形式的動詞:sleeping,climbing,fighting,swinging,drinking
篇5
【課題】Unit6Atthezoo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形容詞tall,short,并在實際情境中運用。
【教學難點】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詞匯。
【教具準備】
1、本課生詞的單詞卡片。
2、配套的教學課件。
3、配套的教學錄音帶。
4、動物園的大掛圖。
5、教師和孩子們準備的毛絨玩具。
【教學過程】
熱身/復習(Warm-up/Revision)
1、說一說,演一演A部分Let’sdo的歌謠。
2、lookandsay
教師用手勢做出big,small,long,tall等樣子,讓孩子猜一猜,說一說。
3、chooseandsay
教師將毛絨玩具放在一個大盒子里,請孩子當前面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介紹給同學們,運用上學過的句子:“Ihavea….Ithaslong/…nose/….”。
呈現新課(Presentation)
1、教師投影一幅動物園的大掛圖(自制,包括許多動物),讓孩子結合圖說一說。
Whatcanyousee?用自己學過的形容詞描述一下上面的動物。引導孩子用成對的詞描述看到的動物,引出新詞。
2、通過描述圖中的動物,引出單詞tallshort,教師指著圖中的長頸鹿和鹿,介紹這個單詞。通過動作比劃tallshort兩個詞,引導孩子理解。
3、引導孩子們和老師、同學比一比身高運用上這兩個單詞。
4、出示課件,讓孩子觀看課件(關掉聲音),根據故事的內容給課件配音。
5、播放課件,孩子看課件理解含義。
6、孩子分角色跟讀。操練新句型(教師注意shorttall這兩個單詞的讀音示范)。
7、小組表演、各小組展示。
(三)趣味操練(Practice)
運用手中的毛絨玩具,先描述一下。(仿照A部分Let’stall的對話)然后再兩個同學比較一下自己手中的玩具,運用tall、short進行描述。
教師投影出示多幅孩子的家庭照片,讓孩子根據家庭成員的情況,運用tall,short兩個單詞進行描述自己的家人。
(四)擴展性活動(Add-activities)
1、Let’spractice
作該部分的交流活動,讓孩子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歡的動物玩具,運用學過的句子,把他們介紹給同學和老師。
2、參觀“動物園”
學生把帶來的動物玩具擺在桌子上,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動物園”,教師先和個別英語較好的學生用所學的句型示范“參觀”,然后鼓勵學生兩三個人一組參觀、評論動物。
篇6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點、難點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它是本章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在學完相似三角形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以完成對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判定和性質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還是研究相似多邊形性質的基礎,是今后研究圓中線段關系的工具.
它的難度較大,是因為前面所學的知識主要用來證明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圖形的直觀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線段之間的比例關系,借助于圖形進行觀察比較困難,主要是借助于邏輯的體系進行分析、探求,難度較大.
教法建議
1.教師在知識的引入中可考慮從生活實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設計等等
2.教師在知識的引入中還可以考慮問題式引入,設計一個具體問題由學生參與解答
3.在知識的鞏固中要注意與全等三角形的對比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
2.學生掌握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1來解決問題.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類比的教學思想.
4.通過相似性質的學習,感受圖形和語言的和諧美
二、教法引導
先學后教,達標導學
三、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是性質定理1的應用.
2.教學難點: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與性質等有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三角形中三種主要線段是什么?
2.到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質?
3.什么叫相似比?
[講解新課]
根據相似三角形的定義,我們已經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
下面我們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質(見圖).
建議讓學生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高、對應中線、對應角平分線相等”來得出性質定理1.
性質定理1: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對應中線的比和對應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師啟發(fā)學生自己寫出“已知、求證”,然后教師分析證題思路,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尋找判定兩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條件時,是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得到的,這種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判定與性質的思維方法要向學生講清楚,而證明過程可由學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圖:結論∽(欠缺條件)∽(已知)
∽,
BM=MC,
∽,
以上兩種情況的證明可由學生完成.
[小結]
本節(jié)主要學習了性質定理1的證明,重點掌握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的思維方法.
篇7
教學目標
1.探究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強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領略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跟隨老舍先生走進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
【出示課件8】“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灑脫”這個詞結合上下文來看可換成什么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師描述,學生感受:“灑脫”就是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導朗讀,表現“灑脫”:看誰能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大家來比一比,賽一賽。
三、深讀感悟,體會熱情
1.導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糾正。
4.請同學們試試看,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組成的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板書:人情美)
【出示課件9】
迎接、
相見、
款待、
聯歡、
話別
(1)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后,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2)學生自由發(fā)言填詞,教師點撥指導。在課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熱情
激情
盛情
盡情
深情
(3)交流小結:
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板書:熱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話別)
5.我們按照老舍先生訪問草原的順序,來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熱情迎接:
①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不僅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還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和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場,會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激情相見:
①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采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么?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認為他們在說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們拿出些什么款待遠方的來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讀。
(4)盡情聯歡:
①聯歡的項目有什么呢?
②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5)深情話別:
①出示課件:【出示課件10】“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②教師導引:夕陽西下,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就要分別了。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歷歷在目。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
③這正是──【出示課件1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這句話表達了怎么的感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族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學們,讓我們?yōu)橹腥A民族團結大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業(yè)
(1)抄寫課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fā)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fā)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篇8
【課題】Unit5Whereismyruler?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句型:“Excuseme,canI…?Noproblem.Hereyouare.”
【教學難點】理解并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新句子。
單詞excuse、problem的讀音,CanI兩個單詞的連讀
【教具準備】
1、本課生詞的單詞卡片
2、配套的教學課件Unit4/B/Let’slearn]
3、相配套的教學錄音帶
4、畫紙和彩筆
【教學過程】
(一)熱身/復習(Warm-up/Revision)
1、A部分Let’sdo的歌謠。
說一說,演一演
2、listenanddo
教師發(fā)出口令:“putyourbookonthedesk;putyourpencilonyoubook;putyourrulerinyourpencil-case…”
3、showmeyourbook/…
Teacher:“showmeyourbook/…”(引導孩子回答):“Noproblem.Hereyouare.”
(教師走到教室中,提問多個孩子,讓孩子們都能理解含義,并對答句基本掌握。)
(二)呈現新課(Presentation)
1、教師拿出一張紙,用黃色的彩筆畫一筆,讓孩子猜猜是什么?(尺子)教師這是尋找自己的紅色彩筆,邊找邊說:“Whereismyredpencil?Canyouhelpme?”孩子們紛紛動腦子出主意:“Isitonyourbag?Isit…?”教師給以答復。
2、在一番尋找找不到時,教師走到一個孩子面前說:“Excuseme.CanIuseyourredpencil?”學生根據情景回答:“Noproblem.Hereyouare.”教師順利完成圖畫。(在向孩子借黃、藍、綠色的的鉛筆。反復出示本課時的主句型)
3、播放課件,孩子看課件理解含義。
孩子分角色跟讀。
操練新句型(教師注意excuse、problem的讀音和CanI兩個單詞的連讀)
小組表演、各小組展示
(三)趣味操練(Practice)
1、教師:今天臨時改上美術課,請你借一下美術課的學習用具
孩子運用句型“Excuseme,canI…?Noproblem.Hereyouare.”向自己的同桌同學借
2、Let’spractice
guess,whereismycar…(學生運用自己的單詞小卡片,鞏固復習A部分Let’slearn部分的單詞。)
(四)擴展性活動(Add-activities)
孩子們說說,生活中,什么地方需要別人幫忙借自己東西或是幫自己尋找的情景。
教師總結孩子們的發(fā)言,給出情景:
A:在學校,向好朋友借橡皮。B:在家,請媽媽幫自己找帽子
孩子自選情景,小組為單位編對話。各小組展示。
【板書設計】
第四課時探究活動
探究內容:Whereisit?
活動目的:在活動中操練和鞏固句型,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語言。
活動方式:小組活動
活動過程:
1)教師發(fā)給每個小組一張大圖(圖中的物品都是貼在磁性小黑板上面的,可以摘下)
篇9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5.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據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qū)別和聯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jié)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jié)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本節(jié)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議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qū)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fā)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茖W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在計算時取數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方案一
課題: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講述:看來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把宏觀可稱量的物質和微觀粒子聯系起來。提到物理量同學們不會感到陌生。你們學習過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
物理量 單位名稱
長度
米
質量
千克
時間
秒
電流
安[培]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發(fā)光強度
坎[德拉]
物質的量
摩爾
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
板書:一、物質的量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打”就是一定數目的物品的集合體。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講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阿伏加德羅。這個常數的符號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書: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和6.02×1023是否可以劃等號呢?
不能。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羅常數。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問: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
學生思考:各執(zhí)己見。
結論:不正確。因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使用范圍是微觀粒子。因此在使用中應指明粒子的名稱。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值,所以宏觀物體不便用物質的量和摩爾。例如,地球上的人口總和是109數量級,如果要用物質的量來描述,將是10-14數量級那樣多摩爾,使用起來反而不方便。
板書: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投影:課堂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課堂練習
2.填空
(1)1molO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O;
(2)3molH2SO4中約含有__________個H2SO4,可電離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質子
(4)10molNa+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Na+,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質子)(4)10×6.02×1023(5)2mol
討論:通過上述練習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出物質的量、微粒個數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三者之間的關系。
板書: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小結: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物質的量與粒子個數之間的關系:
作業(yè):教材P48一、二
板書設計
第三章物質的量
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一、物質的量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測定與原理
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符號是NA,單位是每摩(mol-1),數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羅常數由實驗測定。它的測定精確度隨著實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測定方法有電化學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同,但測定結果幾乎一樣,可見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客觀存在的重要常數。例如:用含Ag+的溶液電解析出1mol的銀,需要通過96485.3C(庫侖)的電量。已知每個電子的電荷是1.60217733×10-19C,則
NA=
下面著重介紹單分子膜法測定常數的操作方法。
實驗目的
1.進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
2.學習用單分子膜法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實驗用品
膠頭滴管、量筒(10mL)、圓形水槽(直徑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實驗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擴散而形成單分子層,由滴入硬脂酸剛好形成單分子膜的質量m及單分子膜面積s,每個硬脂酸的截面積A,求出每個硬脂酸分子質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爾質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N。
實驗步驟
1.測定從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
取一尖嘴拉得較細的膠頭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記下它的滴數,并計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體積V1。
2.測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積
用直尺從三個不同方位準確量出水槽的內徑,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單分子膜的形成
用膠頭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濾紙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約5cm處,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揮發(fā),硬脂酸全部擴散至看不到油珠時,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擴散,而呈透鏡狀時為止。記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數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將水槽洗刷干凈后,注入半槽水,重復以上操作二次。重復操作時,先將滴管內剩余的溶液擠凈,吸取新鮮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揮發(fā)引起溶液濃度的變化。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
5.計算
(1)如稱取硬脂酸的質量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質量為m/V。
(2)測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1,形成單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數為(d—1)(詳見注釋),那么形成單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質量為:
(3)根據水槽直徑,計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積S。已知每個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積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個數為:S/A。
(4)根據(2)和(3)的結果,可計算出每個硬脂酸分子的質量為:
(5)1mol硬脂酸的質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個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N為:
注釋:當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鏡狀,說這滴溶液沒有擴散,即沒有參與單分子膜的形成。這時單分子膜已經形成完畢,應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計算形成單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數時,應將最后一滴減掉,即滴數計為d—1。
說明:
一、實驗成功標志
根據實驗數據計算的阿伏加德羅常數NA在(5-7)×1023范圍內為成功。
二、失敗征象
實驗測定的阿伏加德羅常數數量級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為苯是易揮發(fā)的溶劑,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過程中因為苯的揮發(fā),造成濃度的變化。
2.在測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體積時是連續(xù)滴液的,在形成單分子膜時的滴液是間歇的,同時,滴管內液體多少不同,手捏膠頭的力不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勻。
3.水槽洗滌不干凈,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
4.水槽水面直徑測量不準確也會造成誤差。
四、注意問題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無水氯化鈣或氧化鈣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嚴加,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密封,防止苯的揮發(fā)。在使用過程中要隨時加塞塞住。
3.在使用膠頭滴管滴液時,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勻。
篇10
一、教學重點:
打電話用語,如:“CanIspeakto…?Thisis….Pleaseholdon.”。
表述他人正在做某事的句子He/Sheis…-ing.
二、教學難點:
打電話用語。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一部電話機。
教師準備BLet’stalk部分的掛圖。
教師準備錄音機和錄音帶。
每四名學生準備10張左右的動作圖片和短語卡片。
四、教學過程:
1、Warmup(熱身)
活動一:歌謠對答
教學參考時間:1—2分鐘
教師播放第49頁的歌謠,師生采用對答形式說唱。
再次播放,采用生生對答形式。
A:Grandmaiscooking.
B:Cookingnoodles.(其它各句形式同本句)
活動二:口語練習
教學參考時間:1—2分鐘
教師可以拿出幾名學生的家庭相冊進行提問。如:
Who’sthegirl/boy?
Who’sthatwan/woman?
Whatishe/shedoing?
Howmanypeoplearethereinthepicture?
Whatisthis?
2、Review(復習)
活動三:詞語連線
教學參考時間:3—4分鐘
教師在黑板上寫好下面兩列單詞,讓學生連線并正確讀出短語。
Listeningtoaletter
Washingmusic
Writingclothes
Cleaningane-mail
Writingtheroom
Watchthephone
Answeringthedishes
DoingTV
3、Presentation(呈現新知)
活動四:聽聽做做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在學生復習動詞-ing形式的基礎上,做“Listenandtick”的練習。學生聽錄音,做練習。錄音內容如下:
Hello.
Hello.ThisisJohn.CanIspeaktoMike,please?
Sure.He’sdoinghomework.Pleaseholdon.
Thankyou.
Mike,thereisacallforyou.
Thankyou.
WhatisMikedoing?
學生根據所聽內容選擇并劃“√”。
學生試著跟讀。
活動五:搭配游戲
教學參考時間:3—4分鐘
教師讓學生打開書第50頁,做Let’splay部分的活動。教師先隨意將人名與動詞短語的-ing形式連線,然后根據連線情況進行問答,如:WhatisChenJiedoing?學生回答She’s….教師先帶領學生練習游戲,給學生作示范。
兩人一組,隨意將人名與動詞短語的-ing形式一一連線,然后根據各自的連線情況進行問答。
活動六:猜一猜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教師拿出Let’stalk部分的掛圖,但要將四幅圖分別用四張白紙遮蓋好,問學生:Whatisshedoing?,學生猜對一個,教師就把這張圖上的紙拿掉,直到學生全部猜出為止。
活動七:對話學習
教學參考時間:7—8分鐘
教師拿出猜一猜游戲中“cookingdinner”的圖片提問:“What’sshedoing?CanIspeaktoher,please?”,邊說邊做打電話的動作,引導學生說出:“She’scookingdinner.Pleaseholdon.”教師帶讀答句中的Pleaseholdon.
教師小結打電話用語。
電話中找人說:CanIspeakto…?
電話中自我介紹說:Thisis…
告訴對方請稍等說:Pleaseholdon.
教師讓學生同桌之間用鉛筆盒作聽筒或讓學生準備小電話等道具操練對話。如:
Hello.
Hi.Thisis….CanIspeaktoyourmom,please.
She’scookingdinner.Pleaseholdon.
Thankyou.
從學生對話中引出“Mom,there’sacallforyou.”教師可以借助體態(tài)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后帶讀。
教師播放Let’stalk部分的錄音,學生跟讀。
同桌學生進行對話替換操練,然后教師指定幾組學生在全班表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豐富對話內容,如在對話末尾加上孩子與媽媽的對話,媽媽與別人的對話等。
4、Let’splay(趣味操練)
活動八:配卡片
教學參考時間:3—4分鐘
學生四人一組,每組準備十張左右的動作圖卡和短語卡片。將圖片與短語卡片面朝下,分別排成一排。游戲開始,每名學生從動作圖片和短語卡片中分別任意挑選出一張,如詞圖匹配且能用短語造一個正確的句子則可以保留這2張卡片,如不匹配或不能用短語造一個正確的句子則要放回原處。所有的卡片都匹配完畢后游戲結束,擁有卡片最多的學生是獲勝者。
活動九:小詩人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教師讓學生說出幾個家庭成員名稱,如: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uncle等,自己或讓學生把單詞寫在黑板的一側,再讓學生說出幾個動詞短語的-ing形式,如:washingclothes,writingane-mail,watchingTV等,寫到黑板的另一側。學生在家庭成員名稱和動詞短語中分別選三至四個,自己編成一首歌謠。課后,可以讓學生將創(chuàng)作的歌謠進行展示或舉行歌謠朗讀比賽。
5、Consolidationandextension(擴展活動)
活動十:知識擴展
教學參考時間:1—2分鐘
教師讓學生打開書第54頁Goodtoknow部分,了解主要國家的緊急救助電話。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教師還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緊急救助電話號碼。教師可以利用道具電話讓學生做游戲。
活動十一:練一練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做本單元BLet’stalk部分的活動手冊第37頁的配套練習。
教師講解題目要求。
教師播放錄音,做Listenandnumber部分練習。要求按所聽內容在圖上寫出序號。
再次播放,讓學生按錄音內容填空。
鼓勵學生自己讀讀所寫句子。
五、板書設計
Unit4WhatAreYouDoing?(V)
CanIspeakto…?
Th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