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中語文教育改革啟示

時間:2022-12-03 03:31:35

導語:日本高中語文教育改革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本高中語文教育改革啟示

摘要:本文主要研討日本高中階段語文教育改革的面向及其啟示。首先從日本現行的《學習指導要領》入手,分析日本高中語文科目的改革要求,得出重視實踐和追尋傳統的兩大面向。其次從日本《第三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草案)出發(fā),探討日本語文教育改革目標背后的深層社會心理。最終,將日本高中階段語文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與中國現今的教育導向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對中國高中語文教育有所裨益的經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改革;中國;日本

從歷史角度而言,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中華文化的直接影響,同時至今依然在事實上處于漢字文化圈之中。此種文化聯系反映在現有教育體系之內,則體現為中日兩國的語文教育共享部分內容資源和文化資源。由是,日本高中階段語文(日本稱“國語”)教育改革的基本面向及其經驗教訓正有如他山之石,其中的優(yōu)秀部分將為中國語文課改帶來積極的教益。

一.《學習指導要領》對于語文科目的改革要求

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以下簡稱《要領》)每十年制定一次,按照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教育階段劃分為三個部分,其文本地位類似于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其中,每次的細則改訂都規(guī)定著日本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日本高中階段現行的《要領》于2008年(平成20年),從2013年(平成25年)開始實行(數學和理科從2012年開始實行)。針對之前舊有的《要領》,其改革方向中的兩個重要方面涉及語文教育。首先是充實言語活動(見于日本文部科學?。骸陡咧袑W習指導要領改訂要點》),即:起始于國語學科,延展至其他學科,注重擴充針對提升批評、論述、討論能力的學習模塊。在重視個體與社會聯系的日本,這種從語文教育出發(fā)的能力幾乎構成了社會人生存能力的基礎。為達到這一標準,側重于實踐的語文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從語文課程的課時量而言,在本次教育改革以后,高中語文的標準學時數從18個增加到了19個(見于日本文部科學?。骸陡咧懈鲗W科教學科目及標準學時》),這一改革措施將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具體課程的調整,相對于原有的六個模塊(國語表現1、國語表現2、國語綜合、現代文、古典、古典講讀),調整后的課程(國語綜合、國語表現、現代文A、現代文B、古典A、古典B)增加了現代文的比重。這種對現代語言典范的沉浸式學習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從而間接提升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其次是充實與傳統和文化相關的教育(見《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改訂要點》)?,F階段日本高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囊括許多方面,如歷史、宗教、古典、武道、傳統音樂、美術,甚至與衣食住相關的文化知識,集中于國語、保健體育、藝術、家庭、地理歷史、公民等高中教育諸學科之中。和語文教育相關的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古典這一層面,即對古文和漢文的學習和理解。鑒于漢語和漢字文本對日本文化形態(tài)的深遠影響,先秦古典、唐詩、成語在日本語文教育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地位。此外,由于語言的變遷,日本的古典文獻對于現代人日本而言,也已經非?;逎y讀,對于這方面的授業(yè)也在持續(xù)進行。這一面向古典的教育方式并不在于淺層次的背誦,而是注重對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核的理解,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典的親近態(tài)度。

二.日本語文教育改革的預期結果

在此種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預期達成何種結果,便尤其值得考量。2018年最新的日本《第三期教育振興基本計劃》(草案)中,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共提出了五點工作目標,其中第二點目標———“培育牽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多重能力”,則直指語文教育改革的預期結果,一共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培育在全球范圍內活躍的人才。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縱使這一方針可以被認定為是基于全球化背景而提出的,但在這一方針的闡釋中,對異文化的理解并未占據起始位置,與之相對,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被最先提出。這一要求的目的預設相當鮮明:中日兩國在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甚至社會近代化的層面上,都曾面臨異質性文化的多重沖擊。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通過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提高全民的、積極的民族認同,的確構成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命題。前已有述,基于漢字文化圈的文化形態(tài),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依然主要依托語文教育生成。但是,日本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路也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即:認定自身的文化位置,從而將本國傳統文化放置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中。也就是說,在厘清本國文化特質,辨明文化的偉大傳統之后,比較和異文化交流才能夠成為可能。與之對應,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雙重提升,還要使學生擁有深邃的視野和深沉的文化關懷。第二是尤其注重培育文化人才。這類專門人才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首先是致力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文化藝術的人才,這些人才將活躍于多樣的文化門類中,主要面向文化藝術永續(xù)性的繼承、發(fā)展與傳播;其次是致力于培養(yǎng)專攻于文化藝術鑒賞活動的人才,將藝術評論和文化批評帶入現實之中,同時為文化發(fā)展提供多重可能性。在上述的諸多門類中,文學,泛而言之,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創(chuàng)造過程可以被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意寫作),其鑒賞過程可被劃分為普遍性的閱讀和學院派的評論??偠灾瑒?chuàng)造文化的,無論個體或者群體,終究是人類本身.在基礎教育階段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和精神養(yǎng)料,將促進學生對文化產生強烈的親和力和領悟力。如果學生在未來擇業(yè)時選擇文化藝術工作作為終身的事業(yè),那么,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打下的人文底色將直接影響到個體的文化認知、創(chuàng)造與接納能力,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

三.日本高中階段語文教育改革的經驗及教訓

綜觀日本高中階段語文教育改革的要求和預期結果,均集中在實踐和傳統兩方面,這樣的雙重面向對中國教育改革而言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從實踐層面而言,日本高中語文教育并不過度要求儲備基礎知識、而是更加注重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指導要領》的總題名“生存能力”(生きる力),就證明了這一點。中國高中語文教育可以吸納此方面的優(yōu)長,適度增加實踐層面的授課時數,使我國的語文教育成果超越最低的知識階段,平衡語文教育所帶來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表達能力,使之成為人際社會層面的技能,以應對現今信息社會的知識洪流。此外,語文教育中所習得的語言能力并不應該孤立于單一學科之中,而是應該形成以語文學科為基礎,與其他學科聯動的態(tài)勢。所以,語文教育在能力的建構之外,還應該建立與之相關的、健全的知識體系和道德體系,使學生擁有內化的思考方式以及豐裕的內心。由此,教育后的個體將得以生存和生活于社會之中,成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而達成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從傳統層面而言,日本的語文教育改革也可以為我國語文教育提供部分經驗。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明,堅定文化自信、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已經勢在必行。在這樣的文化轉型期中,高中教育作為青少年學生接觸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值得成為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參考日本高中國語教育的經驗,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可以側重于構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塑造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針對語文學科,主要的導向應該是古典文學。傳統文化更應該達成從教育到感知的轉化,從而建構學生生命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中的文化內核。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也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上,應該以課堂為源頭,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生命體驗。

綜上而言,我國高中語文教育可以在實踐和傳統兩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從而探索我國基礎教育的全新可能。

參考文獻

[1]徐美芳.中日現行小學母語課程標準比較[D].揚州大學,2015.

[2]陳城城.日本現行《學習指導要領》修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

[4]文部科學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平成21年3月告示)[M].日本:東山書房,2009.

[5]文部科學省.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改訂要點[EB/OL].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3/30/1304427_001.pdf,2011.

[6]文部科學省.高中各學科教學科目及標準學時[EB/OL].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3/30/1234773_005.pdf,2011.

作者:謝雨新 金仁奎 單位:日本筑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