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yǎng)小學語文課堂想象力研論文

時間:2022-11-02 04:01:00

導語:怎樣培養(yǎng)小學語文課堂想象力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怎樣培養(yǎng)小學語文課堂想象力研論文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種在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新形象的認識能力。人類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離不開想象,學生的學習同樣離不開想象。學生學習語文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活動。閱讀時展開想象,可以擴寬認知領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現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蘊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作文時放飛想象,可以充實文章內容,描繪生動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學習語文時離開積極的想象,既難以深刻地領會文本內涵,又難以提高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豐富表象積累,以開闊想象

表象是曾經作用于人的事物在頭腦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礎。想象的水平依賴于表象的數量和質量。一個人頭腦中儲備的表象越豐富,知識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深刻;反之,表象越貧乏,想象就越狹窄、膚淺,有時會失真。而豐富的表象來自于對直接和間接生活的大量接觸、認真觀察。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拓寬生活領域,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事情:一是多看一看。看各種有益的圖片、電影、電視、錄象、書籍,看戲劇、小品、文藝節(jié)目、體育比賽,看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事、景、物,看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看蓬勃發(fā)展的現實社會。二是多聽一聽。聽電臺的廣播,聽音樂相聲,聽英模的報告、老師的教誨、同學的敘談,老人的憶苦思甜,聽討論會、座談會、辯論會。三是多訪一訪。采訪英模勞模、明星、先進人物、成功人士,走訪親朋好友,拜訪致富能手,尋訪名勝古跡,考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四是多干一干。動手做家務活,參加學校勞動和力所能及的生產實踐活動、社區(qū)公益活動;搞小實驗,小制作,編報辦刊,種植花草,收集郵票,喂養(yǎng)動物等。凡此種種,將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呈現出一個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學生的生活經驗越厚實,表象積累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

二、培育真摯情感,以激發(fā)想象

葉圣陶說:“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遍喿x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引導想象,再現形象?!白骷覄?chuàng)作是對生活的復現,讀者欣賞是對生活的復歸。”想象與情感的關系密不可分。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誘發(fā)產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動力,有了它,就能展開想象的雙翼。學生有豐富而真摯的情感,可以激發(fā)、調動和開闊學生的想象。如何培養(yǎng)學生豐富而真摯的情感呢?

1.豐富見識,提高認識。見識越豐富,認識越深刻,情感就越真摯。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來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見識,讓他們逐步提高認識,及早樹立是非觀念,能夠分辨事物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起相應的愛憎、好惡情感。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具體生動、優(yōu)美感人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想象。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實物展示、音樂渲染、現場表演、圖片顯示、錄像再現和生活模擬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感知、理解、感悟、動情、想象的氛圍之中,從而達到培養(yǎng)情感,激發(fā)想象的目的。

3.閱讀名篇,豐富情感。名篇佳作無不傾注著作者崇高的信念,真摯的情感。不同的名篇佳作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名篇佳作,爛熟于心,不僅會豐富見識,提高認識能力,而且讀者的心靈自然會受到震撼,受到啟迪感染,滋生真摯情感,放飛想象的翅膀。

4.投身實踐,發(fā)展情感。有人說,實踐是情感的源泉。語文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可以形成和發(fā)展他們的情感。通過開展“學科學,動手做”、“保護地球,清除污染”、“關愛他人,捐獻錢物”,以及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各種學科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起愛科學、愛環(huán)境、愛他人、愛學習、愛美等種種真摯情感。

三、積累大量詞匯,以活躍想象

語文教學中那精妙的思想,離不開優(yōu)美傳神的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足夠量的語言積累,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正如同“千萬里藍天,兩三縷薄云”,哪能指望有雨落下來?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一個語言貧乏的人,他的思維得不到高度發(fā)展。因此,豐富學生的詞匯,無疑是活躍想象的有效手段。學生的想象活動是在語言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并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詞匯,才能準確描繪出不同的形象。拿作文來說,具有同樣想象力的學生,由于詞匯的掌握和運用不同,語言表達能力不同,其想象的表達則有豐富生動與枯燥乏味之分。因此,無論是字詞、閱讀和作文教學,都要充分重視語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描繪各種事物、想象的詞匯,以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學生的想象。如何引領學生積累詞匯?

1.讀背中積累?!笆熳x成誦”就是反復多遍地讀,展現一種過程,獲得一種體驗,進而自然產生結果──背誦。背誦有利于積累字詞句篇的語言材料,在頭腦里建立和儲存感性的語言的種種模型,從大腦到發(fā)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形成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朗讀、背誦受到高度重視,真正回歸語文學習的原始天地,讓熟讀成誦成為語文學習的主旋律。比如課本內“日積月累”中安排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對聯、詩句、格言警句或詩詞,以及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全文必須反復誦讀,熟記于心。“語文要念,數學要算”的俗語并非空穴來風、無稽之談,應當飽含著真真切切的語文學習之道。

2.品讀中積累。閱讀是將一連串的語言符號轉換成特定意義和思想的思維過程。閱讀就是實實在在地跟語言打交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精彩語言的集成品,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抒寫自己的思想情懷,啟迪讀者的靈感智慧,不惜一切在措辭用語上下功夫。閱讀中只有認真仔細地品味、體會,方知妙在何處。所以,一定要養(yǎng)成在閱讀中品味揣摩的習慣,以此豐富自己的語言體驗,并形成良好的語感。課外閱讀時對那些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優(yōu)秀詩文、精段妙句,要引領學生多品讀,多積累。

3.運用中積累。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處處皆語文。在生活中要用自己敏銳的雙眼、靈動的耳朵、聰慧的頭腦,去看、去聽、去思考、去感受。這樣就會發(fā)現出自他人之口的或許正是語言的精華;通過體察不同身份、年齡、性別的人在不同場合、對象面前的言行舉止,就會感悟到語言表達并非草率之舉,而是大有講究。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常用的諺語、歇后語,留意周圍的標語、廣告詞,并隨時記錄下來;指導學生把電影戲劇、電視廣播、報刊書籍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生活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借鑒。學會了品味生活,才會使語言富有靈性。

此外,無論是課堂內外,還是學校內外,都要引領學生運用語言。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痹谥v故事、演講賽、辯論會、讀書經驗交流會、日常交往之中運用,在課堂發(fā)言之中運用,在記日記、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之中運用。

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積累與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吸納了他人的新鮮詞匯,實現了語言的再積累。學生的語言積累越豐富,想象越開闊,表情達意就揮灑自如。

四、扎實進行訓練,以培養(yǎng)想象

想象力豐富與否,并不是天生的,在教學中可以進行開發(fā)、培養(yǎng)。要使學生想象的翅膀能夠搏擊風浪,“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挖掘文本潛在的資源、素材,啟發(f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好想象的切入點,讓學生“想入非非”,以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

1.化略為詳。由于表達的需要,一篇文章中常有略筆或虛筆。對此,可讓學生根據原文內容,聯系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想象,化簡略為詳細。比如教學《再見了,親人》的第一段,可讓學生根據其中的有關描述合理想象:當時的戰(zhàn)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戰(zhàn)士們的處境如何艱難;大娘一行是怎樣冒著炮火,穿過硝煙來到陣地的;陣地上的情景怎樣?戰(zhàn)士們被感動地怎樣……然后,以《送打糕》為題,練習想象性擴寫。

2.合理延伸。有的課文所寫的事情雖然完結了,但事態(tài)還可以繼續(xù)或有新的發(fā)展。據此可讓學生以原文的終點為續(xù)寫的起點,并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想象新的局面,構思新的情節(jié),使它合理延續(xù)下去。比如教學《窮人》的結尾,可通過設問來引發(fā)想象:桑娜拉開帳子后,漁夫會怎樣做或怎么說?桑娜先前忐忑不安的心情現在怎么啦?他們會商量些什么?他們今后的日子會怎么樣?然后以《桑娜拉開帳子以后》為題,練習想象性續(xù)寫。

3.多向變換。利用教材的潛在資源,引導學生從內容、中心、結構、體裁、順序等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變換原文,改成新作,從而發(fā)展想象力。比如教學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在學生弄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基礎上,讓他們根據詩意并聯系生活經驗,大膽想象,把它改寫成一篇送別友人的記敘文。

4.據圖想象。圖畫給學生提供了進行想象的直觀表象。教學時可充分利用教材內外的彩圖、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想象,構思故事,展觀景物,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然后借助語言文字再現畫面的蘊涵。比如,給出一個圓形,讓學生盡情想象,說說自己想到了什么。學生也許會想到籃球、大西瓜,想到十五的明月、火紅的太陽、可愛的笑臉,也也許還會聯想到地球,想到目前全球所面臨的環(huán)境危機……這樣拓寬思路、大膽想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5.變文為圖。把課文中的文字演變?yōu)閳D畫,要進行由書面語言到直觀圖畫的思維,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古詩《望天門山》,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畫出來。

6.擬人遐想。尋找事物間的相同或相通之處,構想出具有雙重性的新事物──既具有現實性的特征、功能,又具有其本來的屬性。比如可以《小鳥歷險記》《文具盒里的爭論》《森林里的動物運動會》《小草的夢想》等為題,讓學生自編童話;也可先觀察花草、彩霞、溪水、云霧等自然景物,然后寫篇短文,描繪出觀察時引起的奇特想象。

7.換位假設。少年兒童喜歡憧憬未來,喜歡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展現在眼前。這種形象體現了個人的心愿,是對未來生活和他人命運的推測、揣摩。換位假設有兩種訓練形式:一是讀者與文中人物(或動、植物等)進行角色轉換,引發(fā)想象。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時,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如教學古詩《古風》第一句“春種一粒粟”時,可引導換位想象:假如你是農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萬顆子”時,又可引導換位想象:此時,你有什么打算?大膽想象之后,再學后兩句時,學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文中人物(或動、植物等)與讀者進行角色轉換,引發(fā)想象。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動、植物等)來到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又該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比如教學《凡卡》時,引導學生換位想象:假如九歲的凡卡到了我們社會主義中國來了,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此外,可以設計《假如我是校長》《20年后訪汶川》《假如我是一片云》這樣的習作題目,導引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練習想象作文。

8.角色表演。

心理學研究證明,鮮明、具體、活潑、新穎的形象,可以縮短感知的時間,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新異感、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使他們激動不已,而且能引起豐富的聯想、想象,產生神奇的角色效應。角色表演集聲色,動作,表情于一體,具有立體感,形象最具體。因此,語文教學適時采用角色表演,以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放飛想象時空,活化語文教學。進行角色表演的操作要點:選擇適合表演的文本;分解、組合情節(jié)場景;確定扮演角色,準備簡單的道具;設計臺詞、動作、表情;登臺角色表演。比如《陶罐和鐵罐》《去年的樹》《晏子使楚》等課文,不妨引領學生進行角色表演,讓他們在表演中加深感悟文本,受到熏陶感染,發(fā)展想象,鍛煉才干。

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的學科,它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只要我們憑借教材,聯系學生生活,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內外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激發(fā),日久天長,學生的想象力就會得到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