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之道

時間:2022-02-26 10:29:06

導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之道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之道

摘要:宮崎駿電影中的莊周哲學不僅體現(xiàn)在畫面和主題中,更體現(xiàn)在屬性與底蘊上,從表層到深層反映出兩者的深度融合以及審美價值。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優(yōu)秀案例,宮崎駿電影與莊周哲學的融合建構起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共同體”,并借由影視符號的“嵌入式傳播”消弭了跨文化傳播中文化休克的可能性,使其獲得廣泛的受眾認可并達成對莊周哲學的接受和喜愛,這對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宮崎駿電影;莊子;莊周哲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

莊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精髓中折射出的獨特的哲學觀,對世人反思與世界的關聯(lián)以及自身待人處事的方法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莊子思想及其哲學觀不僅對國人產(chǎn)生影響,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韓國等國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化,新時期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產(chǎn)生了新的議題,作為產(chǎn)品的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不平等的傳播窘境。以影視作品輸出為例,外劇輸入和國劇輸出的比例嚴重失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國影視作品很難與發(fā)達國家制作精良的作品相抗衡,二是我國輸出影視作品的過程中遭遇到跨文化傳播中常見的文化休克。除了影視作品,中國文化的其他形態(tài)例如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在策略和效果上也不盡如人意。而在作為中國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卻可以找到傳播效果優(yōu)良的案例,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作品中,就有著非常明顯的莊周哲學的痕跡。可以說,這是為數(shù)不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其傳播策略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參考意義。

一、從宮崎駿電影到《大魚海棠》:莊周哲學的影像呈現(xiàn)與傳播

(一)莊周哲學:宮崎駿電影的東方底蘊。在日本當代影視創(chuàng)作中,宮崎駿的作品無疑是最能夠代表東方美學與哲學的。諸如《千與千尋》《幽靈公主》《風之谷》等作品,都有著非常顯著和濃郁的東方元素。這是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漢唐以前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美學的影響,特別是《莊子》與莊周思想的影響。這種相通之處既體現(xiàn)在宮崎駿電影統(tǒng)一的自然崇拜傾向與反工業(yè)化情結上,也反映在浪漫主義的華麗想象與表現(xiàn)手法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鼻f子以自然的樸素為美,把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視為最高最純的美,所以要除去人為矯飾,讓天地萬物本真地存在,讓人本真地存在,讓藝術本真地存在。①宮崎駿作品的敘事背景多是充滿原始氣息的自然景致,如藍天、曠野、森林、古堡、風車等。值得注意的是,宮崎駿并非對人類文明有著極端的抵觸情緒,宮崎駿所抗爭的更多的是過度的、戕害自然的現(xiàn)代工業(yè)行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古堡、風車、庭院、石子路這樣有著原始或古典氣息的景致,它們往往與自然融為一體,是作為自然人的居所的一部分,它們透出的無一不是樸實自然的情調。《天空之城》中有樹木茂盛、綠草如茵的理雷帕特城;《幽靈公主》中有郁郁蔥蔥的森林;《龍貓》中有翠綠的遠山、雪白的云朵、一望無際的田野和田間清澈的小溪;《回憶的點點滴滴》中有農田,等等。宮崎駿的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長達數(shù)十年,其間經(jīng)歷了原始的手繪到最新奇的數(shù)字技術,但宮崎駿的畫風并未因受到時代或工具的影響而產(chǎn)生波動。這樣的畫風并非刻意維持,而是其作品內在底蘊的一種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輸出。(二)《大魚海棠》:莊周哲學的本土影像。2016年,號稱十年打磨并屢經(jīng)波折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公映,這部觀眾口碑呈現(xiàn)兩極化態(tài)勢的作品,在情節(jié)設計、人物對白等方面飽受爭議———因為其畫面、敘事與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極其相似;但它卻引發(fā)了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神話、寓言、志怪類經(jīng)典著作的一次集體追憶和重新認識。毫無疑問,《大魚海棠》這樣的國產(chǎn)奇幻題材作品給予了國內觀眾一次比較新奇的觀看體驗,它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具有東方哲學與美學色彩的奇幻世界;尤其是影片對《莊子》中所載的神話故事與形象的明顯借鑒,更是掀起了一次國人重溫經(jīng)典的熱潮。“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薄肚f子•逍遙游》中流傳最為廣泛的鯤鵬傳說無疑為《大魚海棠》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最初的靈感與文化基調,女主角的名字椿明顯也是取自《莊子•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雹诙肚f子•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描述,也是《大魚海棠》主要男角色名字“湫”的來源。這些看似淺顯卻飽含文化基因的“借用”實際上體現(xiàn)著影視創(chuàng)作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理念,這也使得最終的影視作品無論形態(tài)如何,均具有了普世傳播的價值與空間。從宮崎駿電影的經(jīng)久不衰到《大魚海棠》的備受關注,其背后隱喻的是莊周哲學與影視藝術的深度融合———無論是表層的畫面與敘事還是深層的屬性和底蘊,莊周哲學都表達出獨特的審美價值;而這種基于影視手段的表達突破了時空的桎梏,獲得了受眾的共鳴與回應。除此之外,從宮崎駿到《大魚海棠》還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反向路徑,即借由他國影視作品的成功催生本土影視作品的生產(chǎn)和表達,這種路徑的特殊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莊周哲學對宮崎駿電影主題的影響

(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有靈,自成一體,是莊子“齊物”思想的要義,它始終貫穿于宮崎駿的電影作品之中。在他的動畫長片處女作《風之谷》里,娜烏西卡以堅韌的姿態(tài)觸動小王蟲使其脫離蠱惑,并犧牲自我以阻止王蟲大軍的行進,最終感動王蟲。這種不同種群或族群之間從矛盾與糾紛走向相互理解并最終殊途同歸的情節(jié)在宮崎駿的諸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還有《千與千尋》中令人眼花繚亂、紛雜熱鬧的妖怪世界,實際上正是萬物有靈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各異背后是和諧共生的境界。雖然擬人化手法使宮崎駿電影往往遭到“兒童電影”或“純真童話”的誤解,但實際上宮崎駿作品的主題深度和表現(xiàn)手法遠遠不是一般兒童電影能夠比擬的,隱藏在其“童心”“童趣”之下的是如莊子一般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的理念與萬物可以和諧自生的信心。(二)“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灰孕木璧?,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薄肚f子•內篇•大宗師》中有關人力與天道之辯的這段描述一直被視為依從自然境界、減少人為干預的經(jīng)典論斷。在《天空之城》中,人心向往的烏托邦并非是科技發(fā)達、光怪陸離的“白銀世界”,而是樹木繁盛、花野延展、萬物相安的“原始”自然。這種試圖將經(jīng)歷過工業(yè)化和高科技洗禮的世界重新拉回其天然純粹的童年時期的傾向,構成了宮崎駿的多部作品的基調,《風之谷》《幽靈公主》《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姬》等,都是將科技與自然放在對立面的典型作品。即使在宮崎駿宣布“息影”的收山之作《起風了》這樣并非奇幻色彩的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中,大自然也被視為治愈人心、緩解病痛、最終尋求和解之道的關鍵。莊周思想中對自然境界的推崇幾乎貫穿于整部《莊子》之中。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莊周思想中對自然的對立面———“人為”的實施者———人,一樣有著“復得返自然”的態(tài)度和要求。人應當力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也是莊子“逍遙”主張的核心要義。逍遙并非教人隨性隨意、隨波逐流,而是敬畏客觀,遵循自然之道,從而棄絕人世之紛爭,復歸淳樸天然的善美心靈世界。在《幽靈公主》中,阿斯達卡通過和幽靈公主桑共同抵御破壞森林的幻姬,拯救麒麟獸于危亡,從而理解自然世界的力量與智慧。同樣,在《風之谷》和《天空之城》中,類似的角色精神轉變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刻畫。在《懸崖上的金魚姬》里,男孩通過與金魚波妞的相處,同樣促成了敬畏自然、愛惜萬物的天性覺醒。而拋去奇幻色彩,完全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起風了》中,男女主角也通過在身處自然的療養(yǎng)地的生活,最終發(fā)現(xiàn)與生活的和解之道與幸福真諦。③無論從主題與哲學,還是從手法與美學方面來說,宮崎駿電影與《莊子》及廣義上的莊周思想的相通之處,并非空穴來風的牽強攀附,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乃至東方文化一次遙隔古今、跨越時空的在影視創(chuàng)作上的呼應。而對于這種相通之處,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深入思考。

三、文化共同體與嵌入式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之道

以上論述,將宮崎駿與莊子及其思想的關聯(lián)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從思想、技術、美學等層面對二者的和諧融合作出了根源性的探討。之所以將其視為跨文化傳播的成功案例,除了是因為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其傳播的策略與效果更值得反思。一是構建文化共同體。從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到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平理念自古到今歷久彌新。無論是“天下大同”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內核是一種“和平公約”,它不僅僅是消弭各種矛盾沖突的利器,更是促成文明與交流的前提。而在跨文化傳播的視域中,文化休克與文化適應是一對經(jīng)典的矛盾命題,其背后蘊藏著的是文化民族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的博弈。產(chǎn)生文化休克的根源,是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種文化的發(fā)源地時引發(fā)的文化焦慮,繼而引起了文化排斥;其背后是文化民族主義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它將外來文化視為異質文化,極力阻止其傳播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在理念上達成“文化共同體”的共識,本土文化與異質文化不是二元對立的相克關系,而應該是多元共生的相依關系。宮崎駿電影作品與莊周哲學思想的融合,正是由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走向包容的文化相對主義的生動闡釋。二是化整為零的“嵌入式”傳播。從傳播策略上來說,以莊周哲學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適合以完整的產(chǎn)品形態(tài)進行影視渠道的對外傳播,而更適合以碎片化的傳播符號鑲嵌在傳播對象本土的作品中,這種間接合作的“嵌入式”傳播會收獲更良好的傳播效果。以中國功夫電影的對外傳播為例,傳統(tǒng)的華語功夫電影是很難進入國外主流電影視野中的,哪怕是成龍、甄子丹等極具實力的武術明星,其動作影片也很難被好萊塢電影圈接受,更不用提宣揚中國功夫了。而事實也證明,成龍、甄子丹等人先是在好萊塢電影中飾演配角,以東方文化符號式的演出慢慢將中國武術滲透在好萊塢主流影片的劇情中;隨著觀眾認可程度的提高,成龍、甄子丹等人的演出比重漸漸增加,繼而推出擔綱主演的影視作品,不僅自己有了立足之地,中國功夫也得以更好地傳揚。反之,如果當初堅持以完整的華語功夫電影去硬闖好萊塢,結果很可能是引發(fā)激烈的排斥,使其徹底失去傳播的陣地。無論是宮崎駿電影或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符號,抑或是外國演員在華語電影中參與演出,除了市場因素外,更多的是了解和掌握了這種低姿態(tài)的“嵌入式”傳播的使用之道,使得文化具有了輸入和輸出的雙向渠道,有利于改善文化對外傳播的不平等現(xiàn)狀。

總之,以宮崎駿電影中的莊周哲學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優(yōu)秀成果,無外乎想從理念、渠道、技巧上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探尋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其適用性可能更在于影視傳播的領域范圍。而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新時期的中國文化形態(tài)多樣、內涵豐富,其對外傳播路徑不單單是影視作品,應該是多種形態(tài)疊加、多種渠道并存的,因此它的對外傳播策略會更復雜,更需要周密的探索與考證。

作者:譚力 黃菲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