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中確認無效訴訟制度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0 06:02:00

導語:行政訴訟中確認無效訴訟制度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訴訟中確認無效訴訟制度探究論文

摘要:雖然我國已有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司法實踐和關于確認無效判決的司法解釋,但不能據(jù)此認為我國行政訴訟中已經(jīng)建立了確認無效訴訟制度。無效行政行為的實踐,必須得到程序法的支撐。如果沒有特別的訴訟程序,無效行政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在實踐中將成為一紙空文。要使確認無效判決真正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必須在訴訟程序上使確認無效訴訟與一般的行政訴訟相分離:1.確認無效訴訟不受起訴期限的限制;2.確認無效訴訟應以行政確認程序為前置條件;3.在確認無效訴訟中原告負有舉證責任。在確認無效訴訟與撤銷訴訟的關系上,宜把確認無效訴訟看成撤銷訴訟的補充訴訟類型。

關鍵詞:確認無效訴訟;確認無效判決;無效行政行為;撤銷訴訟

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一)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nèi)容的;(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蹦敲矗缎姓V訟若干問題解釋》在原有的撤銷判決之外增設確認無效這一判決形式,是否意味著在我國的行政訴訟中已經(jīng)建立了確認無效訴訟制度?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司法實踐的考察、對確認無效判決的適用和確認無效訴訟與撤銷訴訟之間關系等問題的分析,就建立我國行政訴訟中的確認無效訴訟制度進行探討。

一、我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司法實踐

在我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司法實踐最早始于普通訴訟中。一個典型例證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4年3月30日的《關于企業(yè)開辦的企業(yè)被撤銷或者歇業(yè)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法復[1994]4號)。該批復認為:“企業(yè)開辦的其他企業(yè)雖然領取了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但實際上沒有投入自有資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資金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七)項或其他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的數(shù)額,以及不具備企業(yè)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開辦該企業(yè)的企業(yè)法人承擔?!薄叭嗣穹ㄔ涸趯徖戆讣?,對雖然領取了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但實際上并不具備企業(yè)法人資格的企業(yè),應當依據(jù)已查明的事實,提請核準登記該企業(yè)為法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其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吊銷的,人民法院對該企業(yè)的法人資格可不予認定。”根據(jù)這一批復,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可以直接認定已領取《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但實際上不具備企業(yè)法人法定條件的企業(yè)不具備法人資格,從而間接確認其由工商部門核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無效。

就具體的司法實踐而言,法院經(jīng)常在涉及婚姻效力的民事訴訟中,以及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或有效性為要件的刑事訴訟中,否定某些行政行為的效力。例如,在黃某訴羅某某、張某重婚一案中,黃某為能在本單位分房,要求與羅某某先行辦理結婚登記。羅利用其擔任鄉(xiāng)人民政府民政助理員職務之便,開具了結婚證。后來羅某某對張某發(fā)生好感,在未經(jīng)張同意的情況下,自行開具與張的結婚證并藏匿于辦公室抽屜內(nèi)。案發(fā)后,黃某以羅某某、張某犯重婚罪為由提起訴訟,要求法院追究羅、張兩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最終,法院認定羅某某與張某的結婚登記無效,于是宣告兩被告人不構成重婚罪。[1]

在涉嫌妨礙公務罪的刑事案件中,司法機關有時通過宣告不構成妨礙公務罪從而間接認定公務行為不成立或無效。例如,2002年陜西延安“夫妻黃碟案”以人民檢察院認定“妨礙公務”的證據(jù)不足,決定不批準逮捕張某而告終。

在行政訴訟中,由于行政訴訟法未規(guī)定確認無效判決,法院只能以撤銷判決撤銷本屬無效的行政行為。[①]但是,也有一些法院大膽地嘗試對某些行政行為適用確認無效判決。[②]特別是1996年10月1日行政處罰法生效后,司法實踐中還出現(xiàn)了確認依法“不能成立”和相對人“有權拒絕”的行政處罰無效的案件。例如,在慈某訴某市容所、某工商所、某區(qū)巡警支隊侵犯財產(chǎn)權、人身權案中,慈某在未取得營業(yè)執(zhí)照的情況下,利用其租住的民房開辦小吃店。1996年12月18日,由某市容所、工商所、巡警、交警等部門組成的聯(lián)合執(zhí)法隊進行執(zhí)法檢查時,發(fā)現(xiàn)慈某無證經(jīng)營。市容所執(zhí)法人員甄某、邵某和工商所執(zhí)法人員牛某遂口頭要求慈某繳納罰款50元,被慈某拒絕。牛某當即宣布對慈某無照經(jīng)營行為予以取締,并在未與慈某一起當場清點、制作清單的情況下,強行搬走其經(jīng)營工具。慈某向某區(qū)法院起訴,要求法院確認某市容所、某工商所、某區(qū)巡警支隊的行為違法,并返還搬走的物品,賠償損壞物品以及醫(yī)藥費、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等4800元。法院經(jīng)審理后判決:1.確認某市容所口頭罰款50元、取締無照經(jīng)營的處罰行為無效;2.確認某區(qū)巡警支隊行為合法;3.責令某工商所重新作出處罰;4.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2](p.230-241)顯然,在該案中,法院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依據(jù)是行政處罰法第3條第2款、第41條、第49條和第56條關于“無效”、“不能成立”、“當事人有權拒絕”的規(guī)定。

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中首次確立了確認無效的行政判決形式,從而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司法實踐提供了依據(jù)。

二、確認無效判決的適用及其存在問題

《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了確認無效判決,但是行政法學界和實務界對確認無效判決的適用爭議頗大。首先,確認無效與確認違法之間如何界分?即何種情況下法院應當作出確認無效判決?何種情況下法院應當作出確認違法判決?其次,如果確認無效判決僅適用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③]那么“依法不成立”與“無效”之間又如何界分?

關于“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的含義,學者們爭議頗多,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三∶(1)“‘不成立’的行為不僅僅限于‘無效’的行為,還包括‘不成熟的行為’。所謂不成熟的行為,是指行政機關正在運作,但尚未對外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行為。而無效的行為,指的是行政機關已經(jīng)作出,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盵3](p.167)(2)“被訴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是指行政行為還在運作過程中,沒有發(fā)生效力,也就是說,還不成其為行政行為。”[4](p.177)(3)“判斷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是否成立的標準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經(jīng)過了法定的程序,這些程序包括步驟、時限、方式、形式等諸方面要求,不符合這些法定的程序即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盵5](p.249)這三種觀點都值得商榷。

第一,行政行為是否成立與行政行為是否無效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行政行為的不成立,是指行政行為在事實上并未作出或形成,而無效行政行為則指成立后的行政行為不產(chǎn)生任何法律效力?!胺尚袨榈某闪⑴c否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于:某一法律行為是否已經(jīng)存在,行為人從事的某一具體行為是否屬于其他表示行為。而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于: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guī)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認許的效力?!盵6](p.183-184)

第二,不成熟的行政行為一般不能作為行政訴訟的對象。為避免法院過早卷入行政決定的程序,許多國家確立了司法審查的成熟原則。所謂成熟原則,是指行政程序必須發(fā)展到適宜由法院處理的階段,即已達到成熟的程度,才能允許進行司法審查。在美國,衡量行政行為是否成熟的標準,除是否存在法律問題之外,主要看最后的行政決定是否已經(jīng)產(chǎn)生,即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行政決定具有最后性時,司法審查才有可能。[7](p.642-648)在日本,最高法院判例嚴格要求紛爭的成熟性。即關于形成有關行政過程的行政廳的行為,只要沒有到達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作出最終決定的所謂終局階段,便不承認其具有處分性。[8](p.730)雖然近幾年來,各國判例發(fā)展的趨勢是放寬成熟原則的解釋,以方便當事人起訴?!白罱囊粋€判例更為明顯地表明,如果行政行為尚未變成某種正式行政行為,只要它符合不利之影響的標準,法院則愿意復審這種行政行為?!盵9](p.490)即使如此,法院仍然要求當事人受到行政行為的實際的不利影響才進行司法審查,而當事人受到行政行為的實際的不利影響實際上意味著行政行為客觀上已經(jīng)存在。在我國,行政訴訟也同樣只能針對已存在的行政行為提起,即使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沒有制作或者沒有送達法律文書,相對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也必須證明行政行為存在。[④]據(jù)此,“不成立或不成熟的具體行政行為就不適宜運用確認無效判決,因為如果一個正在運作、尚未正式對外作出的行政行為被提起訴訟,法院應該裁定不予受理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宣告其無效?!盵10]

第三,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不等于行政行為沒有成立,也不表示其一律無效。首先,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在性質(zhì)上屬于違法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是否違法與行政行為是否成立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行政行為只有在成立后才發(fā)生合法與違法的問題。其次,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會產(chǎn)生多種法律后果。對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的處理涉及到許多復雜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誠如大多數(shù)國家所規(guī)定的,明顯的行政程序違法并造成行政相對人損害的行政行為應屬無效行政行為;程序違法明顯輕微的,可以通過在法定期限內(nèi)加以補正的方式得到解決。但大部分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屬于可撤銷的行政行為,而這種可撤銷的行政行為又會遇到各種復雜情況。因此,對這一問題不宜片面化、簡單化。[11]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中所謂的“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并不分別對應于學理上的行政行為不成立和無效,而是指現(xiàn)行立法(主要是指行政處罰法)中所明確規(guī)定的行政行為不成立和無效。[⑤]行政處罰法第3條第2款規(guī)定:“沒有法定依據(jù)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钡?1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jù),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蓖ㄟ^比較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行政處罰法第3條第2款中的“行政處罰無效”實為廣義的無效,而第41條中的“行政處罰不能成立”并非行政處罰事實上沒有成立,而是指行政處罰因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和正當程序因而在法律上視為不成立,其實質(zhì)是自始無效。[⑥]顯然,無論是《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還是行政處罰法等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其相關規(guī)定的科學性和技術性都不無問題。

總之,《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的規(guī)定并未確立無效行政行為的判斷標準。而無效行政行為判斷標準的模糊勢必會使法院適用確認無效判決的司法實踐出現(xiàn)兩種傾向:一是法官因為無所適從而謹小慎微,基本上不適用確認無效判決,即使有心適用,也可能會更多地請求最高法院作出答復;二是法官憑借自己對無效的理解,大膽地、經(jīng)常性地作出確認無效判決,以至于形成混亂的、缺乏一致性的法律適用狀況。[10]

司法實踐也確實如此,自2000年《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公布以后,法院適用確認無效判決的案件極其有限。即使是對于“依法不成立”的行政行為,法院也很少適用確認無效判決,而往往以撤銷判決代替。例如,在王某某不服瀘州市江陽區(qū)公安分局治安拘留決定案中,二審法院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根據(jù)行政處罰法第31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jù),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本案被上訴人對上訴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形式上看已履行了告知義務,但從內(nèi)容上看,并未告知上訴人準備給其何種處罰的具體內(nèi)容。該告知程序的證據(jù),不能證明告知程序合法。根據(jù)行政處罰法第41條規(guī)定,不依照該法第31條規(guī)定履行告知義務的,行政處罰無效。被上訴人對上訴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在程序上不能證明具有合法性,該處罰決定應歸于無效。但是,法院最終卻未按《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第3項作出確認無效判決,而是依照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2項第1、2、3目,以主要證據(jù)不足、適用法律法規(guī)錯誤和違反法定程序為由,撤銷被上訴人的治安管理處罰裁決。[12](p.371-376)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法院不顧《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在原有的撤銷判決之外增設確認無效判決的意圖,隨意適用確認無效判決。這種濫用確認無效判決的情形在本來為數(shù)不多的確認無效判決中卻占有相當?shù)谋壤?,有的法院甚至將確認無效判決適用于違法程度較為輕微或并不違法的行政行為。例如,在福州海利達貿(mào)易有限公司不服福州市工商局強制變更經(jīng)營范圍案中,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17條規(guī)定:企業(yè)法人改變名稱、住所、經(jīng)營場所、法定代表人、經(jīng)營性質(zhì)、經(jīng)營范圍、經(jīng)營方式、注冊資金、經(jīng)營期限、以及增設或者撤銷分支機構,應當申請辦理變更登記。在我國,企業(yè)法人需要變更經(jīng)營范圍,應當由企業(yè)法人提出變更登記申請。而原告福州海利達貿(mào)易有限公司依法取得的《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中經(jīng)核準登記的經(jīng)營范圍為“五金、交電、辦公設備、文教用品等的批發(fā)、零售等”,不存在需要變更經(jīng)營范圍或者經(jīng)營范圍不明的問題。因此,被告的執(zhí)法人員在原告的《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上簽注“禁售電動自行車”字樣的行為,缺乏程序法依據(jù),客觀上也沒有必要,該行為應視為在原告合法的《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上任意涂改的無效具體行政行為。故判決確認被告福州市工商局在原告《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上加蓋“一個月內(nèi)辦理變更手續(xù)”印章和簽注“禁售電動自行車”的字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無效。[⑦]筆者認為,確認無效判決應當適用于具有嚴重而且明顯違法情形而自始無效的行政行為,如果被告在原告《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上簽注“禁售電動自行車”只是客觀上沒有必要(法院認為原告《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上的經(jīng)營范圍已經(jīng)明確),法院就沒有任何理由作出確認無效判決,而應當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事實上,被告變更原告經(jīng)營范圍的行為之所以構成無效,不是因為客觀上沒有必要,而是因為變更經(jīng)營范圍依法屬于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未經(jīng)原告申請而單方面主動變更經(jīng)營范圍顯然構成嚴重違法。

三、確認無效訴訟的特殊性與特別要件

確認無效訴訟,是指行政相對人主張行政行為自始無效,請求法院以判決加以確認的訴訟。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之所以把無效行政行為與可撤銷行政行為相分離,主要是基于兩者在訴訟程序上的差異。因為無效行政行為不受爭訟時效的限制,相對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向有權機關提出確認無效的請求;而可撤銷行政行為受法定時效制度的約束,相對人必須在法定期限內(nèi)請求救濟。對于無效行政行為,相對人既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提起一般訴訟,即任何法院在任何訴訟中都有權確認無效;而對于可撤銷行政行為,相對人只能通過撤銷訴訟請求救濟,普通法院無權審查并予以撤銷。

在中國,雖然《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在原有的撤銷判決之外,增設了確認無效這一判決形式,但它并沒有規(guī)定確認無效的特別訴訟程序。所以不能據(jù)此認為在我國的行政訴訟中已經(jīng)建立了確認無效訴訟制度?!半m然無效性屬于實體法范疇,但其根本意義首先表現(xiàn)在程序法方面?!盵13](p.253)無效行政行為的實踐,必須得到程序法的支撐。如果沒有特別的訴訟程序,無效行政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在實踐中將成為一紙空文。如果確認無效訴訟與撤銷訴訟在訴訟程序上完全一樣,確認無效判決就不具有任何獨立存在的價值。所以,要使確認無效判決真正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必須在訴訟程序上使確認無效訴訟與一般的行政訴訟相分離。筆者認為,確認無效訴訟的特別程序應當包括以下內(nèi)容:

1.確認無效訴訟不受起訴期限的限制。因為無效行政行為屬于自始、當然、確定無效。這就意味著,無效行政行為從作出時就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作出無效行政行為的機關或其他有權機關得隨時宣告或確認其無效,相對人也可隨時請求有權機關宣告或確認其無效;無論相對人是否主張無效,法院或其他有權機關是否確認無效,無效行政行為均屬無效,任何人可以忽視其存在而不予尊重和執(zhí)行;無效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絕對不可能被法律所承認,它不僅從一開始就無效,而且不因事后的追認、轉(zhuǎn)換等補救或時間經(jīng)過而變?yōu)橛行А?/p>

2.確認無效訴訟應以行政確認程序為前置條件。對于無效行政行為,作出無效行政行為的原行政主體及其上級行政主體有權依職權或依申請確認其無效。如果原行政主體或上級行政主體已經(jīng)依職權確認無效,說明關于行政行為是否無效的爭議已經(jīng)得以解決。此時確認無效訴訟自然沒有存在的前提和必要。故為防止濫用確認無效訴訟,可規(guī)定相對人在提起確認無效訴訟前,必須先向原行政主體或上級行政主體請求確認無效。如果原行政主體或上級行政主體確認行政行為為有效或在法定期限內(nèi)未予答復,則可向法院提起確認無效訴訟。

3.在確認無效訴訟中原告負有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jù)和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26條進一步規(guī)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nèi)提交答辯狀,并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jù)、依據(jù);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jù)、依據(jù)?!?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2002]21號)第1條又規(guī)定:“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第32條和第43條的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nèi),提供據(jù)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jù)和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jù)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jù)?!焙茱@然,在行政訴訟中,如果被告不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jù)或者提供的證據(jù)不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法院只能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而予以撤銷或確認其違法,而不能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有重大且明顯的違法而確認其無效。所以如果相對人向法院提起確認無效訴訟,在行政訴訟中只能由原告對行政行為無效承擔舉證責任。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行的。因為在行政訴訟中,法院的調(diào)查取證權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⑧]期望通過法院的調(diào)查取證進而認定行政行為無效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無效行政行為系具有重大和明顯違法情形的行政行為,對普通相對人來說是容易識別的,原告并不存在舉證上的困難。因此從舉證責任的分配來看,由原告來證明行政行為無效也是合理和可行的。

四、確認無效訴訟與撤銷訴訟的關系

關于確認無效訴訟與撤銷訴訟的關系,有兩種模式可供我們選擇:一是德國模式,即把確認無效訴訟和撤銷訴訟視為適用于不同對象的完全并列的兩種訴訟類型。在德國,被訴行政行為無效的,公民仍然可以提起撤銷之訴,也就是說,行政行為是違法還是無效不影響起訴的適法性。因為違法的——可撤銷的與違法的——無效的之間的界限在具體案件中很可能是模糊的,因此選擇適當訴訟種類起訴的風險不由原告承擔。在適法提起的撤銷之訴中,查明行政行為無效的,作出確認判決。此時撤銷訴訟就轉(zhuǎn)變?yōu)榇_認訴訟。[13](p.254)在臺灣地區(qū),如果“行政法院”認為原告請求撤銷的對象為無效行政處分,可要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將撤銷訴訟轉(zhuǎn)換為確認訴訟。如果原告不愿變更,則原告之訴因欠缺訴訟對象之訴訟要件,應以裁定駁回。[14](p.185)二是日本模式,即把確認無效訴訟看成撤銷訴訟的補充訴訟類型。因為在日本,無效確認訴訟可以說是“乘坐定期公共汽車”而晚了點的撤銷訴訟。所以作為在訴訟上的體現(xiàn)方法,二者以各種方式相互關聯(lián):(1)即使在撤銷訴訟中主張了屬于無效原因的瑕疵,只要作為撤銷訴訟來審理也足夠了;(2)在起訴期間內(nèi)提起了無效確認訴訟的情況下,作為撤銷訴訟來處理;(3)在無效確認訴訟中主張了不過是撤銷原因而已的瑕疵時,請求將被駁回。[15](p.404-405)

如果僅僅從理論出發(fā),確認無效訴訟確實填補了一個漏洞:自始無效的行政行為是沒有效力的,所以本來就不可能通過某一形成之訴予以撤銷,因為根本就不存在有待形成的東西。[16](p.323)但是,建立無效行政行為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為相對人提供足夠的救濟,所以確認無效訴訟的存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訴訟之前起訴期限的延長和救濟途徑的選擇上。因此確認無效訴訟制度的建立應當著眼于這樣一個問題,即相對人對于本來應該在起訴期間內(nèi)提起撤銷訴訟而沒有提起的情況下,是否開拓救濟途徑、承認給予其特別救濟。而在訴訟階段,即使是對于無效行政行為,通過撤銷訴訟來處理,不僅同樣可以排除行政行為的效果,而且可以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以及法院出現(xiàn)錯誤確認的風險。所以,如果相對人在起訴期限內(nèi)提起行政訴訟,法院通??梢陨踔翍斪鳛槌蜂N訴訟來處理。只有當原告明確提出確認無效的訴訟請求時,確認是否無效才成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楊麗。黃梅訴羅勇剛、張蒙案[J].判例與研究,1998,(4)。

[2]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北京行政訴訟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3]甘文。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4]江必新。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之發(fā)展[M].金城出版社2001.

[5]張樹義。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6]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合同、遺囑和婚姻行為的一般規(guī)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7]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下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

[8]楊建順。日本行政法通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9]伯納德施瓦茨。行政法[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10]沈巋。法治和良知自由——行政行為無效理論及其實踐之探索[J].中外法學,2001,(4)。

[11]楊海坤,黃學賢。違反行政程序法行為法律責任比較研究[J].法學評論,1999,(5)……

[12]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選(2002年第2輯)[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3]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4]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2000.

[15]鹽野宏。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6]胡芬。行政訴訟法(第5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①]例如,張正先不服龍巖市新羅區(qū)煙草專賣局以擅自收購煙葉對其處罰決定案。參見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行政卷下),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3-1155頁。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被告在作出行政處罰時,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第31條和第32條規(guī)定。行政處罰法第31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jù),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钡?2條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jù)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jù)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采納。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第41條進一步規(guī)定:“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照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jù),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睆姆ɡ砩戏治?,依法“不能成立”的行政處罰是根本就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因而無須撤銷,而只需確認其無效即可。

[②]例如,北京軍區(qū)天津房地產(chǎn)管理分局不服天津市房地產(chǎn)管理局等吊銷房屋所有權證決定案。同上,第926-930頁。

[③]這是目前許多學者和法官的理解,即對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nèi)容的”,法院應當作出確認違法判決;對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法院應當作出確認無效判決。參見江必新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之發(fā)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頁;甘文著:《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之評論——理由、觀點與問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5頁;張樹義主編:《尋求行政訴訟制度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249頁。

[④]參見《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40條。

[⑤]這一點可從原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的觀點中得到印證。江必新認為:“一般說來,沒有成立的行政行為是不能被訴的,應當視為起訴時機還不成熟。但是考慮到行政處罰法已使用了不成立的行政行為的概念(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視為行政行為不成立),不能說不成立的行政行為就絕對不能進入訴訟過程。不成立的行政行為既然是不生效的行政行為,當然不能用撤銷判決,只能用確認判決?!苯匦轮骸吨袊姓V訟制度之發(fā)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頁。

[⑥]從理論上說,行政行為是否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于判定行政行為在客觀上是否形成或存在;而所謂“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則是法律在對行政行為是否客觀存在這一事實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判斷,即價值判斷。

[⑦]參見福州市鼓樓區(qū)人民法院(2003)鼓行初字第79號行政判決書。

[⑧]《行政訴訟若干問題解釋》第29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調(diào)取證據(jù):(一)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訴訟人提供了證據(jù)線索,但無法自行收集而申請人民法院調(diào)取的;(二)當事人應當提供而無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22條規(guī)定:“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有及其他組織、公民調(diào)取證據(jù):(一)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程序性事項的?!钡?3條規(guī)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diào)取下列證據(jù)材料:(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diào)取的證據(jù)材料;(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穩(wěn)私的證據(jù)材料;(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jù)材料。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diào)取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j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