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7 08:17:00
導語: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路交通事故,通常稱交通事故,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條規(guī)定,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guī)、規(guī)章的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chǎn)損失的事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道路交通事故頻繁發(fā)生,人民法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也日益增加。正確審理好這類案件,對于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安全、有序的現(xiàn)代交通秩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公安機關依法對交通事故案件作出處理,是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必經(jīng)程序
國務院1991年9月22日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調整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的主要法律依據(jù)。該“辦法”第4條規(guī)定:“公安部是國務院處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機關??h以上地方各級公安機關是同級人民政府處理本行政區(qū)域內交通事故的主管機關?!币虼?,對交通事故的處理,是公安機關的一項行政職能。交通事故發(fā)生后,首先應由公安機關依其職責進行處理:處理交通事故現(xiàn)場、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處罰交通事故責任者、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辦法”第5條。該辦法第五章專門規(guī)定了“調解”程序,其中第30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后,召集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边@里用“應當”一詞,有其明確的法律含義,即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賠償,公安機關必須進行調解。只有經(jīng)調解未達成協(xié)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后有任何一方不履行的,當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辦法”第34條。
從上述法律規(guī)定可以看出,公安機關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依法進行調解,是人民法院受理這類民事案件的必經(jīng)程序。之所以設置這種制度,而不是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一方面是基于公安機關作為交通事故處理主管機關的行政職能,享有同時調解民事糾紛的權力;另一方面,公安機關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有充分的便利化解因事故造成的損害賠償糾紛,從而減輕人民法院的訴訟壓力,而又不損害當事人的訴權。
當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應提交公安機關作出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經(jīng)調解未達成協(xié)議的調解終結書或不屬于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損害的結論,還應提供財產(chǎn)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治療費用等證據(jù);造成人身傷害或死亡的應提供公安機關出具的傷殘評定書或死亡證明書;要求賠償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的,應提交撫養(yǎng)關系證明材料。若當事人未能向人民法院提交公安機關制作的有關文書,一般不應予以受理。[1]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由事故發(fā)生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范圍
人民法院對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受理范圍主要有:
(一)道路交通事故賠償?shù)恼{解協(xié)議達成后,肇事方因無能力付現(xiàn)款而出具欠條給受害方,以求得交警部門將扣留的車、證件放行;付款時間逾期后又不履行,受害方追究未果而向法院起訴;
(二)調解協(xié)議一次性履行解決后,當事人一方又以傷未痊愈或漏算應賠償?shù)馁M用等為由,向法院起訴的;
(三)調解期滿后,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未達成協(xié)議,公安機關制作調解終結書,當事人就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的;
(四)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公安機關處理時,不能確認任何一方當事人不違章行為的賠償糾紛,當事人一方持公安機關作出的該事故不屬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行為造成的結論,或公安機關調解書或調解終結書而提起民事?lián)p害賠償訴訟的;
(五)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被公安機關指定預付搶救費用的當事人,以其無交通事故責任或責任輕而對預付費用有異議為由,持有公安機關的調解書、調解終結書或者認定該事故不屬于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行為造成的結論,提起民事訴訟的。
根據(jù)最高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2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案件主要有兩種:一是未經(jīng)公安機關調解的交通事故賠償糾紛;二是經(jīng)公安機關調解的交通事故賠償糾紛,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而起訴的。
三、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人民法院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其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查明交通事故責任者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即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屬于事實的范疇。構成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交通事故須在道路上發(fā)生
交通事故只有發(fā)生在道路上,才構成交通事故賠償責任。道路,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路,而專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廣場、公共停車場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地方。除此之外,鐵路道口、渡口、機關大院、農(nóng)村場院及其院內的路,均不屬于道路,如院內通道、校內道路、鄉(xiāng)間道路等。交通事故,也并非道路上發(fā)生的一切事故,單指車輛等交通工具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道路上進行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章行為致人傷亡或財產(chǎn)損失的事故。例如某單位用汽車為單位家屬拉運煤氣罐,在家屬大院內,拉煤氣罐車倒車軋傷一家屬,造成殘廢的事故。因該事故發(fā)生在院內通道上,也就不構成交通事故,只能按照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處理。
第二,受害人須受有損害
交通事故必須以受害人受有損害為必要條件。如果只有違章行為,而無損害,則只能以行政制裁方法處罰,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損害事實,包括人身傷亡損害,也包括其他財產(chǎn)損害。人身傷害事故,應依人身傷害標準予以判斷;財產(chǎn)損害事故,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受害人現(xiàn)有的財產(chǎn)因事故造成的減少,如財物被毀損;間接損失是指受害人在正常情況下應當?shù)玫降睦嬉蚴鹿实那趾Χ鴽]有得到,如受害人的被損車輛是正在用于貨物運輸或旅客運輸經(jīng)營活動,因交通事故致使車輛受損停運,停運期間應得到利益的損失。[2]第三,致害人須有交通違章行為
交通事故的致害人,一般為機動車、非機動車的駕駛人員,也不排除其他人員。這些人員違反交通法規(guī)、規(guī)章,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的活動,均為交通違章行為。如無證駕駛、闖紅燈、超載等等。
第四,交通違章行為須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道理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7條特別強調,當事人有違章行為,其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的,應當負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沒有違章行為或者雖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無因果關系的,不負交通事故責任。因果關系的判斷應依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原則判斷。
第五,致害人須有過失
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性質是過失責任,不包括故意在內。因為故意以交通事故致害他人,構成刑事犯罪,并不是民法意義上的侵權行為。因而,交通事故的主觀狀態(tài),只能是過失,該過失采取推定形式。如果致害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失的,一般可以免責。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44條規(guī)定,雙方當事
人均無過失的,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重傷的機動車一方可以分擔對方10%的經(jīng)濟損失,但最高不超過當?shù)?0個月的平均生活費。
四、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行為,是駕駛機動車。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具有多種不同的所有與使用的關系。例如,所有人自行駕駛機動車,所有人雇用駕駛員駕駛機動車,盜用所有人的機動車駕駛,租用他人所有的機動車駕駛,等等。這些情況不同,交通事故責任的承擔者即責任主體也不相同。
(一)確定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主體的一般原則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shù)模神{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費用。”依據(jù)這一原則,可以得出以下賠償責任承擔者的確定規(guī)則:
1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原則上由造成交通事故的責任者即駕駛員承擔。
所謂“交通事故責任者”,與侵權行為法中替代責任的責任人概念并不相同。責任人,是為行為人承擔責任的主體,而非具體的行為人。交通事故責任者一語,根據(jù)上文“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用語,可以確認就是指造成交通事故的駕駛員。駕駛員駕駛自己所有的車輛造成交通事故時,毫無疑問適用這一規(guī)則。但是這一原則又過于簡單化,無法容納過于復雜的駕駛員與車主的關系。
2造成交通事故的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shù)?,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負責墊付。
這一規(guī)則,是對駕駛員承擔責任存在的不足所作的補充辦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駕駛員駕駛的車輛,多數(shù)是單位所有或他人所有,駕駛員多數(shù)是受雇于單位或者他人的工薪收入者,因而難以負擔巨大的受害人經(jīng)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shù)?,就由單位或者車主墊付。這種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駕駛員負責賠償原則的不足,但是,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例如,駕駛員永久無力償付,如何處理﹖單位或車主負責墊付以后,在程序上如何向駕駛員求償﹖3機動車駕駛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這種情況是典型的替代責任。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之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讓駕駛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費用。
確定上述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承擔者的一般原則,總的說,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確有不周之處。學者認為,從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來看,機動車輛的作業(yè)人就是支配機動車輛運行并獲取運行利益的人。這種作業(yè)人在一般情況下為機動車的所有人,但也可以是機動車輛的非所有人。如何具體確定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取決于機動車輛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3]這種意見是正確的,依據(jù)這樣的原則來確定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承擔者,才是正確的原則,可以避免上述各種不周之處。依據(jù)這樣的原則,對下述各種具體情況,才能確定正確的處理規(guī)則。
(二)替代責任的責任主體
機動車駕駛員執(zhí)行職務時造成交通事故,其賠償責任應由機動車駕駛員受雇的單位或者所有人承擔。機動車駕駛員受雇的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是機動車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者,既可以支配運行,又可以將運行的利益歸屬于自己,因而肇致交通事故,由其承擔賠償責任,是合情合理的。這種情況,《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已作了明確規(guī)定,應當作為首要的處理規(guī)則。
(三)合法使用他人機動車發(fā)生事故的責任承擔者
合法使用他人機動車,如借用、租用等,是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近年來,我國也出現(xiàn)了類似于駕駛俱樂部性質的租車公司,有的是按日出租給用車人使用,有的是實習駕駛員陪練的有償使用。合法使用他人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應當由誰承擔責任是一個重要問題。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guī)定,自應由借用人、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無疑。根據(jù)機動車輛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歸屬的原則,在機動車輛所有人將機動車合法地轉移給他人占有時,機動車的合法占有人已成為機動車輛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作業(yè)人,因此,租用人、借用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除外的情況是:當事人雙方另有約定,明知車輛有故障所有人仍轉移占有,明知借用人、租用人無駕駛資格和技能,租用人、借用人是其雇員或家庭成員的,仍由車輛所有人承擔責任。[4]但是,對于純粹以營利為目的的租車公司的租車行為,以租用人作為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歸屬人,而承擔賠償責任,有所不周,且可能對受害人的利益保護不周。因此,對于租用人致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因出租人與租用人都是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的歸屬人,故應由雙方連帶承擔賠償責任,且應以出租人為主,更為妥當。
(四)被盜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時的責任承擔人
盜竊他人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盜車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5]在這一前提下,尚有值得研究的問題,如車輛所有人應否承擔責任,應承擔何種責任;盜車人支付能力不足時應當怎樣處理;盜車人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逃逸無法承擔責任時應當如何處理等等。對于這種情況,運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條前段確定的原則,即由駕駛車輛的盜車人承擔賠償責任,盜車人逃逸不能賠償或者支付能力不足無法全部賠償?shù)模梢杂绍囕v所有人墊付,以使受害人及時得到救濟,但必須明確,車輛所有人對盜車人享有確有保障的追償權。
擅自使用他人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除主觀惡意以外,其客觀表現(xiàn)與盜車相似,因而應與盜車致交通事故者適用同樣的規(guī)則處理。
駕駛員未經(jīng)領導同意而駕駛車輛執(zhí)行職務以外的運行,致發(fā)生交通事故,應由駕駛員自行負責賠償,與以上處理規(guī)則相同。經(jīng)領導同意者,應作替代責任處理。
(五)因車輛故障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者
因車輛故障而發(fā)生交通事故,是比較常見的情形。對此,處理的規(guī)則是:如果故障是在運行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或者故障是在運行中發(fā)生,因故障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車輛的所有人應當承擔責任,因為車輛所有人有保持車輛狀況良好的義務。如果明顯故障因駕駛員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因其未能及時排除而致交通事故的,車輛所有人有權向其求償。如果是構造、設計上的故障,駕駛人員無法發(fā)現(xiàn)或預料,因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從性質上說,屬于機動車的產(chǎn)品質量責任。受害人可以向車輛所有人請求賠償,也可以直接向生產(chǎn)廠家請求賠償,或者向兩方當事人請求賠償。在實踐中,受害人最習慣采取的方式,是向肇事車輛所有人請求賠償。車輛所有人在賠償之后,可以向廠家請求產(chǎn)品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
五、一方違章的損害賠償責任
在交通事故中,完全由于一方違章造成他人損害,而受害一方完全沒有責任的,責任應當全部由違章當事人一方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受到多少損失,加害人就應當賠償多少損失,使受害人的全部損失都得到補償。
一方違章的全部賠償責任不包括推定全部責任。構成推定全部責任,應當具備兩個要件:第一,當事人在交通事故發(fā)生以后采取逃避行為或者不報案等;第二,上述行為致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符合這兩個條件要求的,原本可能并非為全部責任,但由于當事人的行為而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因而推定該一方負全部責任。如果一方當事人雖有上述行為,但公安機關經(jīng)過調查還能夠正確認定交通事故責任,就應當依照調查結果認定責任。推定全部責任包括三種:一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當事人逃逸,而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二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xiàn)場,毀滅證據(jù),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三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當事人一方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或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上述三種情況,都推定該方當事人為全部責任,對造成的損失應當全部承擔。
一方違章包括受害人自己違章。受害人自己違章造成交通事故,應當由自己承擔全部損失,不能向對方當事人請求賠償。有一個例外,即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者重傷,而機動車無過錯的,雖屬于受害一方的過錯致害,但基于“優(yōu)者危險負擔原則”,機動車一方應當承擔10%的損失,但不能超過當?shù)?0個月平均生活費的標準;如果是受害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傷害或者進入高速公路所致,則不在賠償10%之列,機動車一方免責,受害人自行負擔損失。
六、交通事故的混合過錯與過失相抵
交通事故中的混合過錯責任,分為三種,即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這三種責任,是按照加害人和受害人對于造成損害各自的不同責任劃分的。雙方當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責任承擔損失。對于不完全屬于自己的責任致受害人損害,如果責令加害人全部承擔責任,是不公平的。受害人自己違章,與加害人違章共同造成自己損害,受害人自己不承擔相應的損失,也有悖于公平原則。因此,在造成損害的事實中,如果加害人起主要作用,受害人起次要作用,加害人就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反之,則應當承擔次要責任;如果雙方行為對損害事實的發(fā)生起同等作用,就構成同等責任,加害人向受害人賠償一半的損失即可。
在處理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中,處理混合過錯和過失相抵,應當遵循以下三個規(guī)則:
(一)優(yōu)者危險負擔原則
確定交通事故的過失相抵,重要的規(guī)則之一,是優(yōu)者危險負擔。其含義是,在交通事故中,以車輛沖撞在物理上危險性大小及危險回避能力之優(yōu)劣等,來分配其危險責任。如健全之成年人要比幼老殘廢者優(yōu),汽車比人為優(yōu);車輛間則以增減速、控制力、最小徑回轉能力等性能上較好的汽車為優(yōu),或就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對他人汽車危險性較多之汽車為優(yōu),故由優(yōu)者來負擔危險。在過失相抵的負同等責任中,不考慮優(yōu)者危險負擔原則,雙方應各自承擔一半的損失,如果考慮這一原則,其承擔賠償責任的比例:加害車輛為四輪車而受害人為步行者時為9∶1;受害人為腳踏車時為8∶2;受害人為機動二輪車時為7∶3;受害人為三輪車時為6∶4.[6]在混合過錯中適用優(yōu)者危險負擔原則,應當在確定雙方當事人各自的過失比例和行為對損害結果的原因力之后,再考慮各自的危險負擔能力,以優(yōu)者負擔的責任更重。具體的分擔比例,司法實務中尚沒有提出可以借鑒的成熟做法,尚須借鑒國外的做法和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探索。
處理交通事故,還有一種推定混合過錯責任,即:當事人在發(fā)生交通事故以后,都有條件報案卻均未報案或者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同等責任。這是一般情況,即推定各自承擔一半的損失。但是,如果交通事故的當事人一方是機動車,另一方是非機動車或者行人的,則機動車一方應負主要責任。這體現(xiàn)了優(yōu)者危險負擔原則的要求。
(二)優(yōu)先通行權原則
《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7條規(guī)定:“車輛、行人必須各行其道,借道路通行的車輛或行人,應當讓在其本道上行駛的車輛或行人優(yōu)先通行?!崩纾瑱C動車要借用非機動車道行駛,必須讓非機動車優(yōu)先通行且行駛速度不得超過一定限度;大型機動車借用小型客車道路,必須讓小型客車優(yōu)先通行。因此,優(yōu)先通行權就是道路使用人優(yōu)先使用道路的權利,而限制他方同時使用道路或者要求該他方承擔避讓義務。其確定優(yōu)先通行權的標準,是車輛駕駛人員所駕駛的車型以及行人。
優(yōu)先通行權在法律上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在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下,確定雙方的混合過錯及過失相抵。當存在優(yōu)先通行權時,如果受害人忽視他方優(yōu)先通行權而發(fā)生事故,則加害人可依據(jù)優(yōu)先通行權,主張過失相抵,令受害人自己承擔一部分損失。但是,享有優(yōu)先通行權的一方不得以享有優(yōu)先權為由,對其不當行為的損害后果主張免責。例如,行人在未劃有人行橫道線的地方橫穿馬路,道路上正常行駛的機動車駕駛員沒有降低車速予以避讓,撞傷行人,駕駛員一方無疑享有優(yōu)先通行權,但他不能依該權利而主張自己免責,只能主張過失相抵,減輕其賠償責任。
過失相抵的比例,應依忽視優(yōu)先通行權行為與加害人對此行為的預見可能性及防止事故發(fā)生的措施等相比較而定。例如前列,行人在無人行橫道線處橫穿馬路,嚴重忽視了車輛的優(yōu)先通行權,屬嚴重違章;機動車駕駛員已經(jīng)預見了該行為后,沒有采取防止事故的積極措施,因而也有重大過失。據(jù)此,雙方應當承擔同等責任,在其具體確定忽視優(yōu)先通行權行為的程度時,應考慮到行為的場合、時間、交通量、道路狀況等客觀因素,綜合判斷。如果忽視行為的困難程度大,則優(yōu)先通行權人的預見可能性及回避措施可能性就會變小,因而前者過失重而后者過失輕。如果優(yōu)先通行權人對受害人忽視優(yōu)先權的行為的預見程度高,而回避能力小時,其過失就較重。
(三)好意同乘者原則
同乘者,是指交通事故中在遭受損害的一方機動車內的乘車人。有償?shù)耐苏?,如買車票搭乘客運汽車,依客運合同處理,不涉及同乘者的責任問題。所謂好意同乘,系指無償?shù)暮靡馔耍创畋丬嚒?/p>
對于好意同乘者,各國立法多規(guī)定減免車輛保有人的賠償責任,學說也多采肯定主張。我國立法對此沒有規(guī)定。
好意同乘者的要旨,在于限制汽車保有人對同乘者的責任。我國學者主張:在我國,有償?shù)暮靡馔耍缰Ц恫糠制唾M,其損害賠償應與一般受害人同等原則;對無償?shù)暮靡馔?,應由法庭斟酌具體情形,比照過失相抵原則,減少責任人的賠償責任。
這是因為好意同乘者搭乘他人車輛絕不意味著乘車人甘愿承擔風險,駕駛員同樣不能隨意置好意同乘者的生命財產(chǎn)于不顧,好意同乘不宜作為駕駛員與車主免責的根據(jù)。如果事故是由于好意同乘者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可以考慮免除駕駛員與車主的民事責任,在一般情況下,好意同乘者應作為一般受害人得到賠償,但應由法院斟酌具體情形,減少責任人的賠償,但最少不得少于一般受害人的二分之一。
-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特點研究論文
- 下一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