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第三人問題論文

時間:2022-08-27 08:02:00

導語:行政訴訟第三人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訴訟第三人問題論文

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guī)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弊孕姓V訟法實施以來,第三人問題一直存在較多爭議,包括第三人的資格,即哪些情況下哪些主體能作為第三人,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等等。隨著《行政訴訟法》實踐的進一步深入,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為了準確理解和適用《行政訴訟法》關于第三人的規(guī)定,有必要結(jié)合行政審判實踐,深入研究和探討第三人問題。

一、行政訴訟中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盡管在法學界和實務界都存在不同的觀點,但對第三人的概念比較通行的看法是,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的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基于上述第三人的概念,行政訴訟第三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第二,第三人是在他人訴訟已經(jīng)開始且尚來結(jié)束前參加訴訟;第三,第三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四,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是由自己申請或人民法院通知而參加。

二、如何確定行政訴訟中第三人資格

1、《行政訴訟法》第27條所稱的“利害關系”是僅限于直接利害關系,還是包括間接利害關系。所謂利害關系是指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所謂直接關系就是指該具體行政行為直接調(diào)整或涉及第三人的權利義務,而不是通過其他法律關系作為中介予以調(diào)整。如果將“利害關系”僅限定為具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毫無疑問將縮小第三人的范圍,這樣的話,對于非直接受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利影響的個人、組織來說將是不利的,不符合《行政訴訟法》最大限度保護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價值。且《行政訴訟法》第27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第(2)項并沒有將“利害關系”局限在“直接”利害關系的范圍內(nèi),因此,“利害關系”也應包括間接利害關系。那么,如何界定間接利害關系呢﹖一般來說,應包括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有利害關系,與判決結(jié)果有利害關系。在這里,與被訴的行政主體的相對方有民事法律關系的個人或組織也應包括在內(nèi)。下面試舉兩個案例加以說明。

案例一:原告林某和鐘某共同實施了毆打他人的行為,公安機關認定原告林某和鐘某毆打他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行為,分別對兩人給予行政拘留15天和5天的處罰。原告林某對處罰不服,經(jīng)申請復議后提起行政訴訟。鐘某未提起復議和訴訟。法院認為,鐘某與被告公安機關對原告所作處罰裁決有利害關系,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有人認為,公安機關分別對林某,鐘某作出處罰,是兩項互相獨立的具體行政行為,因而,鐘某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關系,至少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將其列為第三人是不合適的。但是,法院認為,鐘某雖然與被告處罰原告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權利義務的利害關系,但是存在事實認定上的利害關系,即法院審查被告對原告處罰所認定的事實的同時,實際在很大程度還要審查被告對鐘某處罰所認定的事實。如果法院否定被告對原告所認定的事實,將可能對鐘某帶來同樣的結(jié)果。這種認定事實上的利害關系,應該說亦屬于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很明顯,在這里,它不是所謂的“直接利害關系”。

案例二:吳某將登記在其名下的二層樓作為抵押,向信用社貸款人民幣20萬元,用于生意周轉(zhuǎn)。后因生意虧本到期無法還貸。信用社遂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根據(jù)信用社的申請,保全查封該二層樓。這時,吳某的父親才知道吳某背著他到房管局將房屋產(chǎn)權登記在吳某名下。吳某的父親遂以房管局辦證程序違法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時,信用杜要求作為第三人參加到該行政訴訟中來,理由是,該行政訴訟案的判決結(jié)果與信用社有利害關系。法院認為,該行政訴訟案的判決結(jié)果將直接影響信用社民事權益的實現(xiàn),準許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本行政訴訟案中,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即被告房管局的辦證行為)并不是直接的利害關系,而是間接利害關系(與判決結(jié)果有利害關系),并且這種關系是以民事法律關系為中介。

因此,理解《行政訴訟法》關于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規(guī)定,應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個人、組織的權利義務已經(jīng)或?qū)a(chǎn)生實際影響為標準,無需區(qū)分利害關系是直接還是間接,更不應將其限制為“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中介”。

本文所舉的兩個案例,并不是說第三人僅限此兩類情況,而是為了說明問題的需要。實踐中,可能還有很多的新情況出現(xiàn)。因此,對于行政訴訟中出現(xiàn)的第三人問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三、準許第三人參加到已經(jīng)開始的訴訟中來的時間

在民事訴訟中,如果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需要承擔實體義務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未在一審中參加訴訟的,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他仍然可以參加二審訴訟。但二審法院只能通過調(diào)解結(jié)案或是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

在行政訴訟中,只要一審判決宣判前,第三人隨時可申請參加訴訟,當然,要經(jīng)法院準許。在二審程序中,第三人能否申請參加訴訟,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行政賠償案件外,行政訴訟不能進行調(diào)解,所以也不能以調(diào)解結(jié)案。當然,如果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遺漏了必須參加訴訟的第三人的,可以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

四、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訴訟權利義務

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從廣義來講,應當算是當事人,在訴訟中,應當享有與原、被告相同的法律地位,即享有委托訴訟人、申請回避、提供證據(jù)、查閱訴訟材料、提出自己的訴訟主張,進行辯論、陳述和申請法院執(zhí)行裁判等訴訟權利,還享有上訴權。并應履行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等義務。我國法律和有關的司法解釋并未限制第三人的權利或額外增加義務。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法院不應剝奪或限制第三人享有的訴訟權利或額外增加訴訟義務。

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和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是兩種不同的制度,如行政訴訟中對第三人就沒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的劃分,這是由行政訴訟的特點所決定的,當然,它也有自己的運作方式。因此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對法律無明確規(guī)定的,不能簡單地套用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而應根據(jù)行政訴訟的基本原理,結(jié)合行政訴訟的特點進行審查。審判實踐中還會不斷出現(xiàn)涉及到第三人的新問題,這些都有待于理論的思考和實踐的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