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一審庭審現(xiàn)狀及實質化分析
時間:2022-02-11 08:35:32
導語:刑事一審庭審現(xiàn)狀及實質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刑事案件的突發(fā)性特征,要求刑事一審庭審必須形成體系化與實質化特點,從而有效適應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治安管理及法制管理新環(huán)境。本文將以刑事庭審現(xiàn)狀與相關案例為分析基礎,對刑事庭審實質化內容、問題解決對策及推進途徑等做逐一闡述,為刑事一審庭審實質化改革提供部分理論性參考建議。
關鍵詞:刑事一審;庭審;實質化
現(xiàn)今,隨著我國刑事案件審理復雜性、多樣性的提升,司法體系建設的完備性尤為突出,做好刑事一審庭審的實質化改革,將成為刑事案件一審庭審工作科學開展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我國未來階段更好開展刑事審查、推進刑事庭審體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一、刑事一審庭審訴訟的實質化內容
刑事一審庭審訴訟是對刑事案件的直接反饋,可以明確的掌握控訴方及被控方的基本需求及情況,為后續(xù)階段的庭審審理,做詳細的案件分析與審理,因此,刑事一審庭審訴訟的實質化推進本質意義在于提高庭審結論有效性,為刑事庭審工作的順利進行與科學化開展布局奠定堅實基礎。(一)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體系。制度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對,司法流程化管理形成有效規(guī)范,從而保證司法系統(tǒng)標準化運轉。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體系,實際上是運用司法審核核心引導,發(fā)揮庭審的公平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優(yōu)勢,以此維護司法權威,推進庭審裁判的實質化演進。刑事一審庭審更為注重案例審理邏輯性,對此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體系,將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刑事案件取證基礎,提高案件查明的真實性,為刑事一審庭審提供更為有利的司法審理條件,有效杜絕形式化審理對司法判決的消極影響,從根本上確立符合現(xiàn)行司法審理標準的實質化庭審體系。(二)樹立庭審實質化的裁判的訴訟理念。刑事庭審一審裁判結果,將直接決定后續(xù)階段庭審審理走向,為保障司法審理過程中的裁判公益性與合理性,裁判者必須將案件審理本身作出明確的審判規(guī)范,使現(xiàn)有庭審裁判雙方及多方所提供的證據(jù)、言詞及法庭辯論重心均可處于固定的司法審理環(huán)境,一方面遏制外界因素對庭審裁判公平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亦可推進司法審理條款的標準化落實,使庭審實質化可以有效服務于庭審多方,而非因控方及被控方等立場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形式化誤差。同時考慮到刑事庭審內容的差異性,案件審理標準的刻度化執(zhí)行,難以符合現(xiàn)階段的司法庭審裁判需求,要從案件調查結果對刑事庭審實質化的必要性做深入解析,選擇最適宜的方案開展刑事庭審的司法裁判方式,進而運用有限的訴訟資源發(fā)揮更高的司法庭審功能性。
二、刑事一審庭審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的刑事一審庭審對于大宗案件的審理,可充分保證其公平性、合理性與科學性,但對于小宗案件的審理,則受到資金不足、人員不足及審理流程繁復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的實際問題,需通過一審庭審的實質化推進予以解決,從而形成完善的刑事一審庭審裁判審查機制。(一)庭審證明過程形式化嚴重。庭審證明的提供是明確庭審方向的重要標準,同時亦是裁判者對庭審控訴方及被控方所涉及司法內容裁決的關鍵節(jié)點,所以庭審證明的提供,根本意義控訴方履行證明標準對被控方進行指證的基本依據(jù)??v觀我國近年來刑事一審庭審案件,庭審證明的提供通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在對某段宣讀證言筆錄的摘取過程中,通常有斷章取義之嫌,難以切實的按照筆錄內容對全面性闡述,雖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庭審證明流程,但就庭審證明的公平性而言,形式化特征較為明顯,不符合庭審公平性原則。(二)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不足。1.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的重要性。證據(jù)內容對庭審司法判斷結論的形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在我國依法治國的司法管理體系下,證據(jù)在庭審司法判決中突顯的尤為重要。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的不足,是我國現(xiàn)階段各地區(qū)刑事庭審形式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首先,司法程序上對小宗刑事案件正確內容審查投入不足,小宗刑事案件審理通常存在一簡再簡問題,導致小宗刑事案件庭審公平性偏差嚴重。其次,刑事一審庭審裁判流程相對復雜,部分案件內容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為降低司法控訴成本,通常地方庭審機構難以對細節(jié)化的證據(jù)內容取證做規(guī)范,因而造成庭審證據(jù)審查的不足。2.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不足事實案例。例如江蘇某地對一起故意傷人刑事案件的審理調查,初期審查材料中控方與被控方系鄰里關系,于某日下午,控方即甲方稱其在居所內施展音樂才華,由于其聲音優(yōu)美引起鄰居被控方乙的妒忌,因此產生語言摩擦,控方稱:由于被控方乙口齒不靈,言語激戰(zhàn)中處于下風,因此持刀入室對控方甲展開人身攻擊,并進行毆打,但卻無法提供事實證據(jù),而被控方則稱:是控方首先擾民,在正常溝通干預無效的前提下雙方產生激烈語言摩擦,致使控方首先強行闖入被控方居所內攜非法人員對被控方本人及其家屬進行行兇毆打,經(jīng)查被控方身體多個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皮外傷及淤青,但在庭審過程中,控方仍出具某知名醫(yī)院醫(yī)生的傷病證明,證明稱其在近期有因外力引起的腹部軟組織損傷,由此認定控方為被害一方,同時控方一再強調被控方品德敗壞常有蓄意傷人之嫌。后因控方證據(jù)充足,而獲賠被控方2萬余元人民幣。后續(xù)經(jīng)筆者聯(lián)系相關司法人員深入調查取證分析,得出事實結論,控方首先擾民,并至被控人家中首先行兇,另外控方人員多次參與黑社會性質活動,同時找至某醫(yī)院醫(yī)師呂某為其作偽證,后證實醫(yī)師呂某為控方直系親屬,被控方在控方黑社會性質團體威脅逼迫之下,不得已撤銷證據(jù),最終導致刑事庭審結論顛倒是非黑白。3.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實質化改革必要性。綜合以上案例,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的形式化,實際上無法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擾,進而使刑事判決結論發(fā)生嚴重偏差,而對于此類錯判誤判,同時難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予以上訴或改判,又被控方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足,難以保證庭審辯論的公平性,所以刑事庭審證據(jù)內容審查的不足,是現(xiàn)階段我國刑事司法判決公平開展的一大阻礙,需制定一系列的庭審實質化措施予以改變,實現(xiàn)刑事一審庭審的公平公正。
三、針對刑事一審庭審問題的解決
刑事一審庭審問題主要集中在取證不嚴謹、證明不全面、裁判不規(guī)范及證人出庭難度較大等多個方面,因而對于以上問題的解決,必須從庭審嚴格證明的主觀作用、強化卷宗審理強度等多方面著手,使刑事一審庭審權威性充分保證。(一)發(fā)揮嚴格證明在庭審中的重要作用。嚴格證明在庭審中,可進一步規(guī)范證明取證的方式方法,從最基礎環(huán)節(jié)上嚴格履行證明義務標準,以此克服庭審證明的形式化弊端。為嚴格的履行證明標準,必須在刑事庭審證明方面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解決。第一,要將傳統(tǒng)意義上控方的概括、宣讀等舉證方式進行更變,在有爭議及爭辯事實的證明內容上做科學取證,保證控訴及被控雙方的合法權益。第二,要嚴格的對控方所提供的證明、證據(jù)及人證等做深入審查與調查,注重對言詞嚴密性的檢查,并明強化證人出庭作證的責任歸屬執(zhí)行力,全面的分析證人出庭作偽證的事實可能性,進而運用嚴格證明規(guī)范庭審證明的各項細節(jié),加快刑事一審實質化推進。(二)加強卷宗審理、言詞審理及證據(jù)審理規(guī)范強度。加強卷宗審理的規(guī)范強度,可遏制違規(guī)操作或暗箱操作的庭審裁判風險。當前,我國的庭審審理對卷宗的審理,通常遵循《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其本質是確保卷宗審理有法可依,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對法律司法執(zhí)行的束縛性,庭審裁判中常出現(xiàn)因規(guī)定標準執(zhí)行力不足,而導致的司法審判束手束腳問題,從而被部分控方利用成為其把控庭審裁判方向的導向索,為避免以上情況發(fā)生,卷宗、言詞及事實證據(jù)的審理,應根據(jù)審理對象做適量的科學調整,以免法律規(guī)范成為刑事庭審形式化的庇護傘。對此應擺脫對卷宗材料的高度依賴,將證人出庭、證據(jù)調查信息、證明調整以及雙方辯詞等作為庭審裁判的主要參考,而卷宗、言詞材料等,則可作為案件疑點分析的理性依據(jù),而不應作為庭審裁判的實際導向,以便為被告人提供有效辯護,使控訴雙方的基本權益均通過庭審實質化得以最大限度的保護。
四、刑事一審庭審實質化途徑
刑事一審庭審實質化推進應重視證人責任、當庭裁判責任、維護控辯公平等三個方面問題,有效杜絕刑事一審庭審形式化,本著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為控辯雙方提供平等的辯論平臺,使刑事一審庭審實質化的實現(xiàn)成為司法體系建設與完善的重要基石。(一)證人出庭作證歸責優(yōu)化。目前,我國證人出庭作證在刑事庭審方面比率較高,出庭中偽證、假證問題也相對較多,歸根結底是與控方與被控方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從而使其無法正確的對事實經(jīng)過及證明過程進行闡述。對此要加強對證人出庭作證的歸責管理,強化責任管理制度,將證人出庭作證的原因、證明內容、證明事實等做更深入的取證調查,必要時應為出庭證人提供一定的保護,證人出庭期間應盡量避免與控方與被控方的敏感接觸,針對其存在的利害關系要在出庭前做統(tǒng)一梳理。如證人無法正常出庭,則應闡明影響其出庭作證的主要因素,由法官及裁判團體做最終裁決。(二)當庭裁判保障體系優(yōu)化。刑事一審庭審對案件審理周期性需求較高,對此提高刑事一審庭審審理效率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需在確保庭審公平性的同時,要維護司法庭審權威性,所以當庭裁判結論不應單方面由法官進行一言裁定,要對當下裁判結果交由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當然庭審的當庭裁判法官的執(zhí)法經(jīng)驗較為豐富,但在部分問題上個人的思想意識通常存在一定偏差,此時保持理性判決將是當庭裁判判決的核心管理,必要時應針對案件本身建立臨時監(jiān)察組,對關鍵性的判決內容開展分析研究,通過裁判團體的多方面參與,共同得出符合司法執(zhí)行標準及當前事實的最終判決。(三)確立控辯平衡保障機制。小宗案件的被控方通常處于弱勢群體,其根本依據(jù)在于,在同等條件環(huán)境下若非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弱勢群體通常無力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小宗的刑事案件問題,簡而言之,弱勢群體受經(jīng)濟困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刑事糾紛方面不具有積極主動性,因此,建立平衡的控辯機制尤為重要,是為弱勢群體在刑事案件庭審中,提供一個公平的司法申辯平臺,從大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解決刑事一審庭審的形式化問題,使刑事庭審可以落實到實質化的事實事件當中。首先,應由司法機構對刑事案件涉及的多方,提供足夠的法律及資金援助,為庭審判決預留足夠的公平控辯空間。其次,要重視對案件問題本身的分析,根據(jù)事實情況方放寬部分庭審標準,但不應影響到主觀的判決結果。最后,需通過后續(xù)階段的取證調查,提供完善的證據(jù)體系支持,確立嚴格證據(jù)審查與庭審控辯聯(lián)動管理標準,保證刑事庭審一審實質化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李降兵、張薇.邁向應許之地:人證出庭作證改革之實證考察——以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法院示范庭為分析樣本//深化司法改革與行政審判實踐研究(上)——全國法院第28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2017.
[2]熊秋紅.刑事庭審實質化與審判方式改革.比較法研究.2016(5).
[3]趙世倩.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與檢察機關刑事抗訴工作的二元博弈及路徑分析.萍鄉(xiāng)學院學報.2017,34(5).
[4]步洋洋.庭審實質化背景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及其完善.唐山學院學報.2018,31(2).
作者:張迅寒 單位: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