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族主義的若干問題
時間:2022-05-15 10:55:00
導語:當代民族主義的若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民族主義性質的爭論。
歐內斯特·蓋爾納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則,它堅持政治與民族的單位必須一致?!鄙踔翑嘌裕瑳]有現(xiàn)代的國家政權,就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歐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5頁。)漢斯、科恩則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即個人對民族政權的忠誠高于一切。這種心理狀態(tài)是同生養(yǎng)他的土地,本地的傳統(tǒng)以及在這塊領土上建立起來的權威等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漢斯·科恩:《民族主義:它的含義與歷史》,紐約1961年版,第1-18頁。)哈維丁·凱卻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自上而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是國家政權在近代初期西歐地區(qū)特殊的環(huán)境下長期行使權力而產生的。(哈維丁·凱:《歷史、階級與民族國家》,倫敦1988年版,第138頁。)安東尼D·史密斯則認為民族主義是歐洲人渴望一個充滿自由與正義的王國的產物,與千年王國運動有很密切的關系。(安東尼D,史密斯:《20世紀的民族主義》,紐約大學1982年版,第14-15頁。)著名詩人泰戈爾則認為,沖突和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義的根源和核心,它的基礎不是社會合作,它已演變成為一種完備的權力組織,而不是精神理想。泰戈爾甚至認為民族的概念是人類發(fā)明的一種最強烈的麻醉劑,“在這種麻醉劑的作用下,整個民族可以實行一整套最惡毒的利己主義計劃,而一點也意識不到他們在道義上的墮落。(泰戈爾《民族主義》,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1頁,第23頁。)漢亭·昂格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認為民族主義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樣,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則的所謂民族主義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菲利普W·塞耶編:《自由亞洲的民族主義與進步》,霍普金斯大學1956年版,第93頁。)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民族主義的情緒雖然早就存在,但只是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種情緒才發(fā)展成為要求每個民族都建立本民族政權的政治原則,而每個民族政權,又應包括這個民族的所有成員。(伊利·凱多爾:《民族主義》,紐約1961年版,第1頁,第15-18頁。)而按照馬克思和列寧等人的論述,民族主義則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是一種對自己民族的偏愛。民族主義是可以分為進步和反動兩種類型的,但從本質上講,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因而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它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而逐步消亡。(參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70頁,《列寧全集》第22卷,第319頁。)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產生這樣的看法,即民族主義是一個外延和內涵都相當廣泛和復雜的概念,它是一個特定的歷史現(xiàn)象。當然,這種民族觀念的產生,也改變了世界政治理念的格局:在此之前,無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從理論上講,“世界“是在同一種文明的基礎之上,由各種不同的種族和部落構成的,在西方是教皇或上帝充當這個政治理念上的世界帝國的主宰,在東方則是由“天子“來主宰這個“天下“的一切,而現(xiàn)在,民族觀念成為人們觀念上的新的主宰,它自身就擁有它存在的一切合法性與合理性,它自動地獲得本民族的擁戴和忠誠,更為重要的是,它給人們的價值判斷確定了新的標準,那就是民族標準。在民族之間發(fā)生沖突時,這種標準往往會壓倒其它的一切標準,本民族的利益成為高于一切的準則。
二、民族主義的由來
現(xiàn)代民族主義起源于歐洲。當然,這種民族主義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在歷史中孕育的過程,把不同群體結合在一起的因素,是共同的歷史和對未來的共同愿望或者對共同命運的信念。在這一過程中,日益壯大的商品經濟提供了最初的動力,而民族國家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絕對君主國在歐洲先于民族而產生,它出現(xiàn)之后,才在其疆界內形成每一個民族的基礎,所以可以說它是“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帶步人?!埃h斯·科恩:《民族主義的觀念》,紐約1945年版,第4頁。)而當一個民族形成以后,它又反過來使絕對君主國轉變?yōu)椤懊褡鍑摇啊N鳉W還有若干因素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產生。首先是地理方面的條件,水面的分割深入內陸,將陸地分為若干自然的板塊,再加上一些主要的山脈與河流,為西歐各民族提供了難得的自然疆界。早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出現(xiàn)之前,各自然疆界的范圍內已有一批長期共存,大體穩(wěn)定的社會單位。這些單位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雛型,它們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相互競爭,但長期仍處于一種單一的宗教意識的控制之下。一旦這種意識談化,這些單位向民族國家轉化就十分自然了。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督教會,中世紀歐洲的教會是極為獨特的,它具有高度集中,紀律嚴密的組織體系,有自己等級森嚴的統(tǒng)治精英,形成了十分有效率的官僚機構,儼然是一個現(xiàn)代的國家組織。它的存在既維持了歐洲的秩序,又損害了封建政權,于是,封建政權總是竭力與之較量。在這種較量中,雖然教會的力量成倍地增長,但封建政權在這種對抗中也增強了自己的內聚力。反觀古代的中國、印度乃至土耳其,由于缺少類似的政教格局,也就缺少這種促使民族國家產生的必要的對抗力量。(馬魯亞馬:《現(xiàn)代日本政治中的思想與行為》,牛津大學1963年版,第138頁。)
歐洲的城市也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城市是一個政治的實體,它們部分或全部自治,有其自己的政治生活,傳統(tǒng)與習慣。這種城市同時也是一個生產與交易的中心,它不僅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城市的居民產生了共同利益的觀念,而且還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維持生存。東方的城市則主要為君主的統(tǒng)治中心,城市缺乏要求自治的動力。(里德漢蒙:《中國的藝術與科學》,倫敦1964年版,第17頁。)
城市與封建國家之間同樣也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城市與封建領主的斗爭需要封建國家,封建國家也同樣需要城市的支持。在這種結盟的斗爭中,許多城市固有的習慣和原則,尤其是自治與自由的觀念,封建國家也被迫加以接受,這就加速了它們向現(xiàn)代國家轉變的過程。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顯然是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封建政權必須能夠動員自己的資源,以使社會的騷動降至最低的限度,這就產生了被稱之為絕對君主制的國家。人民擁護中央集權,對消除封建割據的行動給與支持。行政與法律制度的劃一促進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加速了民族形成的過程,而君主們則當仁不讓地將自己作為新國家利益的代表。在法國,路易十四不僅宣稱“聯(lián)即國家”,而且認為,“國家利益必須放在首位。一個人必須放棄自己的偏好,不要將自己置于這樣一個位置上而受到責備:因為私人利益而妨礙了本可以干得更好和更為重要的事,并拋棄了一個人應有的對國家的偉大、福利和權力的尊崇。“(諾曼F·坎托與塞謬爾·伯納主編:《近代歐洲:1500-1815》,紐約1970年版,第207-208頁。)
一個新的概念——“國家利益“產生了。絕對君主們似乎是它的當然代表。然而絕對君主制不是這一時期潮流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僅僅是一種過渡形態(tài)。它們必須迅速地轉變?yōu)檎嬲拿褡鍑遥駝t,它們就仍然缺少足夠的合法性。(哈維丁·凱:《歷史、階級與民族國家》,倫敦1988年版,第109頁。)
合法性的獲得既然已不能求助于上帝,那么只能求助于自身了。在英國,無論是亨利八世還是伊利莎白一世,都率先進行改革,力求使自己的政權合理化。此外,他們還必須取得自己臣民的尊敬與忠誠,而只有民族主義才能使這種忠誠建立在一種穩(wěn)固的基礎上,那就是“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屬于某種共同的團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顯然有助于這一共同利益觀念的形成。而在工業(yè)化的浪潮波及全球時,無論成敗,一個地區(qū),一個種族的人們,有時總會覺提自己在經濟交往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一旦有了這種“共同的情感”,一個民族就開始誕生了。(政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12頁。)
三、民族主義的擴展
民族主義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英、美、法也自然成為了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發(fā)祥地。然而,隨著民族主義向世界其余地區(qū)的擴展,民族主義本身的內涵也大大地擴展了。各國的思想家和學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給民族主義加進了新的內容,使人們對民族主義的理解進一步復雜化了。
在民族主義內涵的擴展中,兩位學者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黑格爾,他提出了一種國家理論,詳盡地論述了全權政治統(tǒng)治,也即是強大民族政權的基本原理,從而卓越地適應了他那個時代的需要。黑格爾把新的民族主義與民族政權,即一個獨立自主和強大的政權聯(lián)系到了一起,堅持政治與民族的單位必須一致;從而使得中歐和東歐的民族主義有了自己表達意愿和進行奮斗的具體目標。以后各種類型的民族主義思潮,基本目標與這一點都是吻合的,即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政權,由本民族的人決定自己的命運。黑格爾的國家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即國家是一個民族倫理精神的體現(xiàn),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具體表達形式;
2“國家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換言之,國家是獨立自存,永恒的,絕對合理的東西,它自己就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3“由于國家是客觀精神,所以個人本身只有成為國家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倫理性?!凹词钦f,個人如果脫離了民族國家,他就喪失了他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喪失了作為人的種種權利,當然也包括自由。(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53-259頁。)
在民族國家的理論上,黑格爾提出了一種新的卓越的見解,那就是他不僅將傳統(tǒng),而且與本國面臨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考慮。自由,對個人權利的保障等,在英美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在當時德意志這樣一個連統(tǒng)一的民族政府都沒有的地方,這些在英美并不抽象的目標,在這里就顯得不著邊際了。黑格爾的觀點首次提醒人們注意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各民族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并非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因此將別人的理論照搬過來,不僅可笑,而且危險。
另一位德意志學者弗里德里?!だ钏固貏t進一步從經濟方面擴充了民族主義的內容,他主要提出了以下兩個觀點:
1反對自由主義者的世界主義觀點,認為在人與人類這個總體之間,還有一個中介,那就是國家。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個人與個人直接發(fā)生關系,而是由個人構成的集團之間相互發(fā)展關系。每一個個人都是某一國家的成員,他的一切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他所處的國家的政治威力。世界大同的理論雖然不錯,但目前的形勢是國家力量不等,利益不同,要完全作到平等相處是困難的。因而,個人只有通過維護國家利益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2國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須將維護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來考慮。國家必須強大,必須富足,必須有發(fā)達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方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國家的經濟貿易政策必須以此為出發(fā)點、必須發(fā)展本身的生產力,甚至為了發(fā)展生產力的長遠國家利益而暫時犧牲眼前的利益?!耙粋€國家為了獲得發(fā)展文化、技術和聯(lián)合生產的力量,必須犧牲和放棄一定數(shù)量的物質財富,它為了保衛(wèi)將來的利益必須犧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埃ǜダ锏吕锵!だ钏固兀骸墩谓洕鷮W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28,218頁。)
李斯特的思想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混合體,其指導思想,即為了全民族的將來利益,國家權力應在經濟領域發(fā)揮作用的觀點,今天讀來仍十分親切。當英美式的民族主義要求限制政治機構的權力,盡可能減少對個人自由權利的威脅之時,李斯特則從經濟科學的角度證明,國家權力的加強是必須的,個人利益首先是從屬于某一國家的,捍衛(wèi)國家的利益就是捍衛(wèi)個人自身的利益。如果說個人利益只有通過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來實現(xiàn)的話,民族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信念了。同時,李斯特強調民族國家對發(fā)展的重要性,最終使民族主義成為一種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它不僅為發(fā)展提供了動力,而且獲得民族的獨立,爭取民族的自由本身也成為了發(fā)展的目標。
這種民族主義的擴展也是世界發(fā)展階段性的產物。在發(fā)展初期,英法等國的阻力主要是舊有的封建勢力,因而民族主義的內涵自然以反封建為主。當全球資本主義的體系已經確立時,民族主義則自然將反對外來壓迫、爭取本民族的發(fā)展放在首位了。
四、民族主義的前景
民族主義是隨著現(xiàn)代化的浪潮而興起的,雖然其古老的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種族,以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情感。由于它逐漸演變?yōu)橐环N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而各國面臨的發(fā)展任務又各不相同,多種多樣形式的民族主義就在特定的地理界限里隨著社會的需要而出現(xiàn)了。但不論何種形式的民族主義,其貫穿核心的都是一種共同的歷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民族“認同感,這是一種與其他現(xiàn)代的集體觀念如集團,種族和階級等完全不同的觀念。
人類社會,無論其是否民族國家,在長期的存在中,總要靠好幾種關系來維持社會的統(tǒng)一。通過人們在空間中的接近和對同一片土地的眷戀之情,領土的整合,使人們團結在一起。親屬關系是另一主要的整合手段,對近親結合的禁忌,通過迫使人們在家族外尋找滿足的方式,使得人們能與其他群體建立起性的,婚姻的、經濟的、政治和感情的紐帶,減少了沖突和戰(zhàn)爭的問題。
也正是這種聯(lián)系,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現(xiàn)代化起步“階段十分重要。要沖破本國及外國勢力的重重阻力,就需要一種獲得各主要社會集團響應的變革行動,以便將本民族推上發(fā)展的大道。然而,這一點常常難于做到。這是因為,永遠是革命和變革主要驅動力的城市知識分子,僅靠城市中貧民或其他人員的支持,想在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成功的,改變社會結構的變革是不可能的。只有農民的參與與合作,變革才具有真正的威力。但農民往往要求得到具體的利益,而知識分子則關注抽象的,非經濟性的權利和目標。正如著名學者亨廷頓所說,如果沒有額外刺激能夠引起雙方共鳴,知識分子與農民之間在背景、觀點和目標上的差異、就將使革命即便不是不可能也至少不易發(fā)生。這個額外刺激通常就是民族主義。訴諸民族主義以動員廣大民眾投入政治,并為城市知識分子與農民群眾的合作提供基礎,這是典型的過程。因而,在分析了若干發(fā)展中國家的例子后,亨廷頓認為:“民族主義是凝結革命聯(lián)盟的水泥,是革命運動的引擎?!埃ê嗤㈩D:《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278頁,第281頁。)
但民族主義帶來的麻煩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使問題復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拿破倫所說的一句名言——“每個民族成立一個國家,每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從未出現(xiàn)過。由于歷史的原因,各民族混雜而不是清一色地按固定疆界生活,在世界上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即便象日本這樣的島國,除大和民族外,也還有一些人數(shù)不多的少數(shù)民族。民族是與民族特性相關聯(lián)的,而它們又只有在領土與文化相結合而一致的情況下才存在。由于民族的存在必須以擁有領土為前提,領土問題的敏感性,就遠遠超過了中世紀各帝國之間的紛爭。甚至各民族國家的政府之間達成妥協(xié),也很難被人民接受,丟失領土的一方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威脅和屈辱。(伊利·凱多爾:《民族主義》,第126-127頁。)前南斯拉夫的波黑三方,已經歷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流血沖突,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變火,但幾乎每次停火,都是因為在領土問題上發(fā)生分歧而告吹。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沖突,根源也在領土,在這個敏感的問題上,誰也無法讓步。就是阿拉法特在與以色列達成妥協(xié)之后,也不敢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后退,更不用說哈馬斯組織早已用恐怖手段來表示自己的不滿了。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則使得原來同屬一殖民地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在獨立之后連著發(fā)生了幾次大的沖突,至今仍是兩國關系改善的難以逾越的障礙。由這些跡象看,民族主義所造成的裂痕似乎永無愈合之日。
然而,也存在著相反的趨勢。在西歐這塊經濟發(fā)達區(qū)域,民族主義已在逐漸衰退。1977年索弗雷在法國人中做了一次調查,其中一問題是否為我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
每三個法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會回答說:“這個問題我無法理解?!岸硪豁椪{查中顯示,在一般狀況下,西歐準備為祖國犧牲的人只占5%,不愿為任何事情犧牲的人卻占了53%。(讓·斯托策爾:《當代歐洲人的價值觀念》,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頁。)這種狀況表明,“民族國家乃是最高價值的化身,它是各民族獨有的生活方式的庇護所和唯一的保護者“的想法在當代西歐大體上已經消失了。而且,很多學者估計,民族主義在西歐這一區(qū)域的衰頹大概還會持續(xù)下去。因為,民族主義中的集體主義因素現(xiàn)在已為大多數(shù)歐洲的新生代所拋棄,他們現(xiàn)在信奉的是自我奮斗的個人主義。
民族主義在發(fā)達國家的衰頹與其在其他地區(qū)的興盛,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那么,隱藏在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以這樣講,盡管有種種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各國發(fā)展的差異。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而發(fā)展的基本單位是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旺起來的,因此,它是一種工業(yè)化的產物,當然最終也會隨著工業(yè)化任務的完成而逐步消失。目前的東歐和廣大亞非拉地區(qū),正處于一個蓬勃的發(fā)展階段,民族主義對于鼓舞人民的斗志,向著現(xiàn)代化的目標前進應當是有某種積極作用的,因而民族主義自有其廣闊的市場。反觀西歐乃至北美地區(qū),工業(yè)化的任務已大體完成,其國民收入超過發(fā)展中國家?guī)妆赌酥翈资?。在此情況下,民族主義似乎已失去了它自我發(fā)展的動力,開始走下坡路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妨認為,民族主義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發(fā)展的問題,它引起的種種麻煩遲早也會隨著發(fā)展的進程而消失。西歐目前的狀況似乎也證明了這種看法的正確性。
當然,由于發(fā)展的差異,世界各民族目前仍在事實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既然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改變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地位,就必須以現(xiàn)實主義的眼光考慮問題。那就是,各民族的利益仍然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來表達的,愛國主義仍然還是捍衛(wèi)這種利益的有感召力的口號。我們主張用和平的、對活的方式來解決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和利益沖突。事實上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承認。至于未來,如果各民族國家都能發(fā)展得繁榮昌盛,那么,民族主義的逐步消亡是可能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在二戰(zhàn)束后的幾十年間能通過對話而不是戰(zhàn)爭來協(xié)調彼此之間的利益沖突,當是一個很好的先兆。在一個富裕的基礎上來協(xié)調各民族的利益沖突,顯然比在一個貧窮的基礎上容易得多。而民族主義也可能會逐漸從“一種政治形式“(約翰·布羅伊利:《民族主義與國家》,芝加哥大學1985年版,第36頁。)轉化為一種文化形式。(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