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選舉中賄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18:00
導語:村委會選舉中賄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在村委會換屆選舉過程中,賄選越來越普遍。候選人希望通過賄選,獲得村民手中的選票,以便在選舉中順利當選。事實上,賄選并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賄選有兩種結果:一是賄選成功,獲得村民手中的選票,最終順利當選;二是賄選失敗,不僅沒有獲得相應的選票,反而失去了應得的選票,甚至面臨法律的懲處。
關鍵詞賄選;成功;失敗;村委會選舉
一、導言
賄選是與民主政治相伴而生的,是民主政治的副產品,有選舉政治就可能有賄選,在當今各國,賄選丑聞更是不絕于耳。正如政治學權威辭典《布萊克維尤政治學百科全書》所說,雖然"選舉的歷史實際上只有兩個世紀",但"在選舉過程中如何防止賄賂和其它不正當的行為已經是而且將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國修改后的《選舉法》把賄選界定為"獲得選票以金錢或者其它財物賄賂選民或者代表的"行為。"所謂賄選,即賄賂選舉,通常解釋為用金錢、物質收買選舉工作人員或選民,以取得選票或改變選舉結果的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民政部印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條文釋義》也對"賄賂"做出了相應的解釋,"所謂''''賄賂'''',是指用金錢或其它物質利益收買選民、候選人、選舉工作人員,使之違反自己的意愿參加選舉或者在選舉工作中進行舞弊活動。"賄選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遺憾的是,賄選成功往往才是關注的焦點,而賄選的另一種可能結果--賄選失敗,卻受到了學術界有意或無意地疏忽。
二、村委會選舉中的賄選:從偶發(fā)到普遍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村委會選舉工作已取得明顯的成效,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勢頭,與此同時,村委會換屆選舉中的賄選現象也在進一步增多,而且有蔓延的趨勢,由以往的偶發(fā)現象變成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如從"暗箱操作"的拉票賄選,發(fā)展到"暗箱操作"與"公開活動"相結合的拉票賄選;從個別人單獨活動,發(fā)展到有組織活動的拉票賄選;從請吃請喝發(fā)展到直接送現金;從送錢送物的單一手段發(fā)展到多種手段的拉票賄選,等等。在此情形下,民政部在2005年下發(fā)《關于做好2005年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對賄選做了界定,"候選人及其親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金錢、財物或其它利益收買本村選民、選舉工作人員或其它候選人的行為即為賄選。"
"沒有三分利,不起早五更",很多競選者之所以賄選,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當選村干部后能獲得各種各樣的利益,足以彌補其行賄成本。1978年以來,松綁式的改革使村干部既較為完整的繼承了國家賦予的政治合法性,又在市場經濟進程中享有各種便利條件,村干部不但未因市場化而喪失對資源的控制權,反而由于其支配資源總量擴大的機會鞏固了自己的支配性地位。盡管村級組織不是我國政治權力機構,但也掌握著一定的公共權力,隨著村民自治的推行,村委會成員特別是村委會主任擁有越來越多的實權,村委會擁有對農村集體資源的支配權力,包括宅基地的分配、戶口的遷移遷入、土地的承包及出讓、集體經營項目的承包、村辦企業(yè)的經營和利潤分配等等,通過權力尋租,村干部能夠獲取較多的隱性收入,正因為如此,賄選者當選村干部后才有收回其行賄投資的可能。
賄選者希望通過賄賂村民,得到村民手中的那張選票,從而增加當選的機會,這是行賄者的如意算盤。但是,事實上,賄選行為并不一定能獲得村民手中的那張選票,換句話說,賄選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
三、賄選成功
經濟利益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驅動力,賄選行為是候選人根據自身利益的計算做出行動抉擇的結果,賄選者竭其全力進行賄選是要考慮得失的,并不是不計成本和收益。因而,賄選者總是希望賄選成功。
(一)"贊成-贊成",即村民原本就打算把票投給賄選者,現在依然把票投給了賄選者。這樣的情況表面看來是多此一舉,其實不然,在賄選越來越普遍的情形下,賄選者即使知道村民會把選票投給自己,但是難以保證其它候選人不通過賄選的手段,奪去這張選票,如果不賄賂這個村民,萬一其它的候選人賄賂了這個村民,那么村民最終把票投給誰就是一個未知數。向這部分原本就打算把票投給自己的村民賄賂,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二)"反對-贊成",即村民原來是打算把票投給其它候選人的票,現在轉為投給了賄賂者,這是賄選者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也是賄選成功最顯著的標志。賄選能夠取得成功,這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1.小農意識的影響。投票是個人的主觀行為,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于是一些候選人利用公開請吃請喝、送財物、許諾當選后給予某種利益等不正當手段,千方百計賄賂村民。在小農意識支配下,部分農民往往將自身利益視為一切利益的中心,貪圖營頭小利,只看到眼前利益,容易被一桶花生油、一條煙、一瓶酒、一頓飯所蒙蔽,輕率的作出決定把票投給賄選者。盡管是兩廂情愿,村民得到了一定的利益,賄選者得到了選票,各得其所,似乎是雙贏游戲,但是村民最終出賣的將是自己的直接利益。
2.補償心理在作怪。村民對"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樣的道理還是明白的,心里很清楚一旦行賄者當選,肯定會撈回其行賄的損失。村民也知道賄選者在當選以后會撈到更多的好處,而這些好處與他們無關,既然這樣,那就不如在正式選舉投票之前先賺一筆,以補償日后的損失。"所以他們希望在選舉時憑借他們的選票,讓干部提前把那些好處吐一部分出來。"
3.回報的壓力。村民一旦接受了賄賂,就意味著欠下了賄選者一個人情,就應該對賄選者心存感激,西梅爾(G.Simmel)指出"感激是社會行為的基礎,是一種人類道德記憶",但感激有令人不安的一面,會使村民處于回報的壓力之下,而一般意義上的報,在日常用語中表述為"還人情"。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村民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賄選者"有情有義",村民當然不能"無情無義",否則以后不好做人。俗話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在回報的壓力下,村民最終把票投給賄選者,這樣就可以把欠賄選者的人情還了。
4.賄選者的威逼利誘。部分村民膽小怕事,沒有正確的是非觀,缺乏正義感,不敢得罪賄選人,深怕遭受賄選者的打擊報復。在當前農村,一些黑惡勢力介入村干部選舉,有的候選人為達到當選村干部的目的,與黑社會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往往不擇手段,在賄賂村民遭拒后,就會采用暴力手段,軟硬兼施,迫使村民就范,接受賄選者的賄賂,村民由于擔心拒絕后會遭到他們的報復而不得不接受賄賂,這與其說是以金錢或情感討好、拉攏村民,毋寧說是威逼利誘。
(三)"未決定-贊成",即部分村民還在觀望、猶豫,并沒有最終決定把票投給誰,村民既有可能把票投給這個候選人,也有可能把票投給其它的候選人,還有可能不去參與投票。有的"未決定村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節(jié)奏下,身心傾注,對土地以外的事務無暇顧及,奉行生存?zhèn)惱怼?對選舉不感興趣,"你投你的票,我種我的田",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去參與選舉投票。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有的"未決定村民"并不是沒有自我判斷力的"無意識選民",他們不確定投票對象,是因為對候選人沒有強烈的認同。"未決定村民"構成了選舉結果的最大變數,這部分選票至關重要,往往是候選人賄賂的重點,爭取這部分選民的選票也就成了賄選者的重要任務。
(四)"反對-不參與投票",即選民原來是打算把票投給其它候選人的票,在正式投票日那天沒有參與投票,從而使行賄者在總的票數中多了一張相對票。表面看來,村民并沒有把票投給誰,似乎對每個候選人都沒有什么影響。沒有把票投給賄賂者,這似乎意味著候選人賄選的失敗,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選民原來是把票投給其它候選人的票,接受賄選者的賄賂后沒有去投票,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它候選人的選票就少了一張,換言之,賄賂者多了一張相對票。
四、賄選的另一種結果:賄選失敗
賄選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指向的是不確定的未來,賄選結果有不可預測性,"因為現代社會的異常復雜性,在個人還不能以富有智識的、負責任的方式做出必須面對的決定之時,這些具有風險的自由(riskyfreedoms)現在已被強加于個人身上;那就是說,關于可能的后果已被強加于個人。"賄選行為并不一定能保證賄選者獲得選票,有可能事與愿違,出現失敗的情況,賄選失敗也是賄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村民堅持原則,不為賄選者的賄賂所動。賄選是行賄人和受賄人之間的交易,也就是說,賄選交易能否達成,最終取決于村民是否愿意出售選票。"選舉行為與選舉者有利害關系。選舉沒有利益動機,再高素質的人也不會為純粹的政治概念去投票。利益動機是選民選舉的決定因素。"村民的投票行為,說到底是一種利益選擇,誰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將選票投給誰,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規(guī)律。
隨著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選民的民主素質和民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認識到投票的結果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村民并不好騙、也不好糊弄,一般不會輕易上賄選者的當,非常珍惜自己的權利,不再把手中的選票看的可有可無。賄選者想通過賄賂以得到村民手中的那張選票,不見得一買即通,即使在接受賄選者的賄賂時,答應把票投給賄選者,但是這種口頭上的承諾是非常脆弱的,并不一定能夠兌現。事實上,一些村民非常清楚賄選者的用心,因而并不信任這些候選人,萊恩認為"如果一個人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信任別人,他當然不能信任由于權力誘惑而擔任公職的那些人。"部分村民堅持原則,原來打算把票投給其它候選人,最終還是把票投給其它候選人,原來打算不投票,現在依然不會在選舉時去投票。拒絕賄賂者的利誘,根本原因并不是因為村民對民主的理解和對政治的關心,"而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利益的關注,是對自己命運的關切。"不為賄選者的賄賂所動,事實上也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二)弄巧成拙,失去選票。賄賂選民反而失去選票,這種現象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實際上體現了選舉的邏輯,體現了一種隱含在這種邏輯中的假設,要知道"選票更經常地是懲罰過去的行動,而不是選擇未來的政策。"失去應得的選票,不管賄選者愿不愿意面對,但是這種結果還是有可能發(fā)生。
1."贊成-反對",即村民原本投給賄選者的票,轉而把票投給了其它候選人。有的村民對賄選非常反感,有學者指出:"中國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卻又最富有反叛傾向的。"這一包含悖論的概括恰恰符合中國農民的政治現實。"吃你的,喝你的,就是不選你","你賄選,票就是不投給你,看你怎么辦",賄選者不僅沒有得到選票,反而失去了應得的選票,"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這可能是賄選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當然,這也會給賄選者帶來一定的壓力,賄選者不得不考慮失去選票的后果,村民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賄選的蔓延,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賄選。
2."贊成-不投票",即村民原本打算把票投給賄選者,但最終并沒有去投票。個別村民奉行的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在接受雙方的賄賂后,為了不愿讓自己難做人,只好不去投票,雙方都不得罪,這樣的結果恐怕是賄賂者所料不及的。雖然其它候選人的的總票數并沒有增加,但是賄選者的票數就少了一張,換句話說,就是其它候選人多了一張相對票數。
3."不投票-反對",即村民原來并不打算去投票,現在卻把票投給了其它候選人。如果村民不去投票的話,并不會改變競選者雙方總的得票數,對選舉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賄選者原本是希望村民接受自己的賄賂后把票投給自己,而現在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其它候選人多了一張選票,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賄選者為其自己的賄選行為付出了代價。
(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賄選行為被依法查處。賄選最大的失敗并不在于失去應有的選票,而在于面臨法律的懲處?!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以威脅、賄賂、偽造選票等不正當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破壞村民委員會選舉的,村民有權向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舉報,有關機關應當負責調查并依法處理"。選舉法第五十二規(guī)定"用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被視為選舉違法行為。因而,一旦有關部門調查核實賄選事實成立,賄選者就要遭到依法懲處,如以賄選手段當選的,當選無效;如果構成犯罪,司法機關還會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盡管我國的相關法律對怎樣處理賄選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相當簡單,對賄選行為的具體認定、相關人員的處罰原則和具體處分規(guī)定等,都缺乏操作性。此外,賄選的認定以及追究相關人的責任,其成本非常高,只要在賄選村民時不采用欺騙、強迫、威脅等手段,想要調查取證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賄選者與村民雙方都不會輕易承認,其他人想要找到賄賂的證據更是難上加難。因而,賄選行為被依法查處的機會并不是很大。
五、結語
在村委會換屆選舉過程中,賄選現象越來越普遍,已經不是偶發(fā)的現象,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一方面反映了農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表明了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國村民自治過程中對村委會選舉的監(jiān)督以及對村委會成員當選后履行職責監(jiān)督的不完善。
賄選的實質是權錢交易,它是用非強迫的利益手段來影響選民的意愿,直接或變相拿財物換取選票,以贏得公共權力。民政部基層政權司司長詹成付曾指出,"賄選,主要是指用錢、物買通選舉人來選舉自己或跟自己同派系的人,破壞了選舉的公正性,對村民自治危害甚大。"[14](p17)村民委員會選舉中賄選的盛行,直接影響到選舉的公正性,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對基層民主建設的信心和參與村民自治的積極性,造成村民對村委會選舉的冷漠、排斥,嚴重毒化了農村的政治環(huán)境,危害到農村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這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不利于和諧農村的構建。因而,賄選雖然不是洪水猛獸,但是也絕對不能任其蔓延。
而賄選者即使賄選成功,得到了村民手中的選票,增加了當選的機會,但是并不能保證就一定能夠當選;而賄選失敗,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選票,甚至失去原本可能得到的選票,當選的機會雖然有所降低,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候選人就一定不能當選。畢竟,賄選成功或賄選失敗,雖然能改變賄選者的得票總數,但是并不必然能左右選舉結果,賄選只是影響選舉結果的一個因素。當然,在有的情況下,特別是兩個候選人旗鼓相當的情形下,賄選就有可能決定選舉的最終結果。然而,即使賄選者知道賄選并不能夠保證自己一定當選,但是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更多的候選人在村委會換屆選舉過程中還是會采用賄選的手段,賄選也許還會進一步蔓延。
- 上一篇:黨員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體會
- 下一篇: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