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倫理準則思考論文
時間:2022-08-04 05:44:00
導語:社會主義倫理準則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標題】AnEthicReflectonSomeNormsofMarxistSocialismTANGShao-jie(DepartmentofPhilosophy
【提要】平等、消滅私有制、民主和人道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義倫理的基本準則,對于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倫理價值和倫理實踐作用重大、至深。由這些準則具體演化而來的公正、富強、法治和自由的準則同樣是現(xiàn)今的和未來的社會主義運動所奮斗的目標。上述社會主義準則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巨大推進給我們開辟了思考和發(fā)揚這些準則的無限寬廣的倫理天地。
【英文摘要】Equality,eliminationofprivateownership,democracyandhumanityarethebasicnormsofMarxistsocialistethics.Theyhavehadtheimportantfunctionandthedeepinfluenceontheethicalvaluesandethicalpracticeofthesocialistmovementinthe20thcentury.Justice,prosperity,rulebylawandlibertyareevolvedfromtheabove-mentionedfournormsareequallytheaimsofthepresentandfuturesocialistmovement.Allthesenormswhichgreatlyadvancedthehumanlifehaveopenedupawideethicworldwereflectandenhancethem.
【關鍵詞】社會主義/平等/消滅私有制/民主/人道socialism/equality/eliminationofprivateownership/democracy/humanity
【正文】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以下簡稱社會主義(注:自恩格斯以來,人們習慣上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稱為“社會主義”。這一名稱實為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代表蒲魯東首創(chuàng),他把自己的思想體系等同于實證意義上的“科學原理”。))倫理體系的基石是平等、消滅私有制、民主和人道準則(注:“準則”不是一般的原則,而是指或規(guī)范于實踐而轉化為個人的行為原則和社會的行為原則。)。這四個準則也是社會主義倫理價值及其實踐大廈的四大支柱。如何考察這四個準則,最重要的是如何不斷完善它們,則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
一、社會主義平等
眾所周知,廣義上的社會主義植根于平等主義。平等是社會主義倫理價值的核心。平等是指人們相互間生活與利益的相同性,它不關涉人們起因于的相同性或非相同性,而是關涉人們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利益是否相同或相等。平等實質上是利益及利益來源的。它標志著人們在相互間的生活中處于同等地位和擁有同等的權利。平等始終意味著權利的平等。
平等具有兩層倫理含義:一方面,公民個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應該完全平等。這是因為每個公民作為組成、締結或創(chuàng)建社會的一分子的“先天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并且構成了基本平等原則。基本平等原則不過是表明每個公民從社會所應得到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個人因能力、素質、貢獻等差異而享有不同的利益或權利。這就造成了個人所享有權利的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做貢獻之大小。因而,社會主義平等不可能是絕對平等,總是呈現(xiàn)為個人權利有所差別的平等。這種平等構成了非基本平等原則。社會主義平等倫理具有兩翼,一是基本平等原則,二是非基本平等原則。這兩個原則的關系既體現(xiàn)出個人對社會的權利與義務之關系,又表明了社會主義平等倫理及其價值評價都須基于這兩個原則而缺一不可。在實際生活中,割裂上述兩個原則,只是抽取、夸大某一原則,則會出現(xiàn)“只索取不貢獻”或“多索取少貢獻”的現(xiàn)象,它們有悖于平等原則的健全發(fā)展。而“不索取只貢獻”或“少索取多貢獻”的現(xiàn)象,則超出了平等的界定,已屬于仁愛的范疇。
基本平等原則與非基本平等原則孰先孰優(yōu),無疑,基本平等原則優(yōu)先于非基本平等原則,這是從個人的生存先于發(fā)展而言的。當基本平等原則與非基本平等原則發(fā)生沖突而要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時,社會主義平等倫理所要選定的是基本權利的優(yōu)先性。顯而易見,有了生存才可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不妨暫把基本平等原則稱為生存原則,把非基本平等原則稱為發(fā)展原則。然而,當基本平等原則與非基本平等原則發(fā)生沖突而進行或此或彼甚至兩者皆可時,社會主義平等倫理應該注重并確立非基本平等原則。換言之,生存是為了發(fā)展。當人們強調生存?zhèn)戎赜跈嗬l(fā)展側重于義務時,還必須注意到:非基本平等原則的可行和實現(xiàn)不是以犧牲基本平等原則為前提的,而恰恰是既要確定享有非基本權利的公民個人基本權利的滿足,又要保障享有非基本權利的其他個人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上述兩種平等原則的關系及“張力”(tension)還在下列的平等的兩種方式上顯示出來。
社會主義平等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公正的平等”,這種平等是權利與義務的等同交換;二是“不公正的平等”,這種平等是權利與義務的非等同交換。當權利大于義務時,則意味著不公正;而當義務大于權利時,如前所述,則已超出了平等的界定。權利與義務的比例關系帶來了平等向公正轉化的問題,進而帶來了平等及平等原則必須由公正來充實的問題,即平等不能限于形式上的平等,而要演化為實際上的平等即“公正”。
公正問題的提出,把平等這一關于人們相互間的生活與利益的相同性引伸為人們的等利(害)交換關系,因為人際的一切關系都是交換關系。公正的定義是指人們的等利(害)交換的關系及行為,具體地說,公正是指人們的權利與義務相交換的關系及行為。公正與公平、正義等為同一概念,它標志著個人應得的行為與社會應予的行為之關系。進而,對于公正而言,權利作為社會所保障的利益及“索取”,也是每個義務主體理所當然地獲得的利益。義務作為社會所要求的任務及“貢獻”,也是每個權利主體向社會和他人必須而且應該付出的利益。所以,權利與義務相等的交換行為和交換關系成為社會主義公正倫理的根本內容。當權利與義務二者發(fā)生非等同交換和非等同關系,公正則無從談起。
社會主義公正的根本原則在于:社會給予個人的權利應該與個人對于社會的貢獻成正比,應該與個人對于社會所作出的義務相等。只有基于這一根本原則,下列的社會公正原則與個人公正原則才能成立。社會公正原則是指個人所享有的權利與個人所負有義務相等,個人公正原則是指個人所行使的權利與個人所履行的義務相等。這兩種原則的差異在于:社會不應該給每個人分配完全相同的權利和確定完全相同的義務,而每個人也不可能向社會要求完全相同的權利和作出完全相同的義務。正是由于這一點,社會主義公正在個人與社會的“兩極”關系及權利與義務的“兩極”關系上(包括前面的基本平等原則與非基本平等原則)的具體運作非常復雜。不過,有一點十分明確:任何個人公正的出發(fā)點都基于社會公正,而任何社會公正的落腳點都歸于個人公正。
在社會主義平等諸具體原則(如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中,我們僅舉較難把握的機會平等原則來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公正原則。機會平等原則所指的機會僅為人們競爭非基本權利的機會,因為基本權利是公民個人平等享有的,無須競爭,也就無須機會。機會平等原則是指個人對機會(也即對非基本權利)的占有和利用取決于他所作出的貢獻(如才能、品德)和所負有的義務。由于機會本身不是基本權利與非基本權利的交換,致使機會平等不是基本權利平等與非基本權利平等所進行的交換。每個個人對機會占有的多少和利用的大小是與他對社會所負有的義務成正比的,是與他的貢獻及能力、素質和水平成正比的。機會平等原則指明:由每個個人可能占有和利用的機會,即是社會所提供的某種同類的權利,也是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出的某一同質的回報。
在20世紀的某些社會主義國家中,平等和公正的問題常常表現(xiàn)在特定階段的特殊實踐中。例如,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初期,必須推行并且得到注重的是基本平等原則和社會公正原則。隨著時間的較長發(fā)展,則出現(xiàn)了許多忽視非基本平等原則和個人公正原則的傾向,即一味追求絕對平等而實際上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不公正。而在某些社會主義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之際,許多人片面強調非基本平等原則和個人公正原則,甚至某些人置基本平等原則和社會公正原則于不顧而造成了另種新的不平等、不公正。上述兩種傾向都應為我們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平等和公正的實踐中加以反思和切實糾正。
社會主義平等準則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同資本主義所謂平等準則區(qū)別開來,還在于它成為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即它是衡量社會主義道德的一個尺度。平等準則在理論上(至少是在邏輯上)成為社會主義倫理體系的起始性準則,沒有這一準則,其他一切社會主義倫理準則無從談起。平等準則雖然不象后面所要談及的消滅私有制準則那樣具體,不像民主準則那樣顯赫,不像人道準則那樣完整,但是平等準則卻蘊含了社會主義倫理的目標和取向。平等準則在實踐上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由平等走向公正進而走向人與社會之間最大限度的融合,從而使每個個人對于社會來說成為全面社會化的個人,而社會對于每個個人來說成為真正個人化的社會。
因而,如何達到平等?如何實現(xiàn)公正?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流派各執(zhí)己見,眾說紛紜。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只有首先達到經濟平等,才有可能實現(xiàn)種種公正。而達到經濟平等的首要條件就在于消滅私有制。
二、消滅私有制意味著揚棄私有制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其學說創(chuàng)立和公布于世之際,他們把自己的實踐和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1](P286)消滅私有制成為社會主義倫理的宗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的生產資料為少數(shù)私人所有,生產過程為他們支配,勞動財富為他們占有,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遭受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這種私有制成為不平等、貧窮和苦難的根源。消滅私有制使社會主義運動成為歷史上最宏大的消滅社會不平等及社會不公正的實踐。
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消滅私有制的實踐大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不發(fā)達的國家或地區(qū)中完成或進行的,這使消滅私有制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尚未充分發(fā)展的局限。消滅私有制意味著揚棄私有制。這種揚棄不但保留并且豐富以往的物質財富,而且繼承、改造或提高過去合理有效的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管理水平。實際上,私有制的社會化程度越高,越是有益于公有制的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公有制應該創(chuàng)造出比私有制條件下更高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應該比以往社會更廣泛更有效地滿足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需要。只有如此,公有制才能相比較于私有制而合理和優(yōu)越。
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是僅僅指國家所有制,而是在形式和成分上多種多樣。究竟哪些公有制形式和成分代表和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同樣受制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以往的和現(xiàn)今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具備唯一的公有制形式即全社會的所有制形式,更多的是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單位”所有制。當“單位”所有制主要構成了社會經濟生活及相關制度時,社會中固有的并且呈現(xiàn)出的城市與鄉(xiāng)村、工人與農民、“單位人”與“非單位人”之間的矛盾和不平等,不但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公正的固癡頑癥,而且是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具有的主要局限。
消滅私有制與建立公有制的關系,人們更多地以效率與公正(包含平等)關系來引伸。正如市場與計劃并不相互排除,效率與公正也可相互促進。效率作為人的活動實現(xiàn)其目的的效率程度,它標志著人的活動的最基本準則之一在于:盡可能以最小最少的活動時間和活動支出來取得最多最大的成果和收益。在實際中,效率與平等之間既可能沖突,更可能一致。與效率沖突的平等是“不公正的平等”,這種沖突意味著越是平等越是無效率,要平等則無效率,要效率則無平等。而與效率相一致的平等是“公正的平等”,這種一致意味著越是平等越有效率,越是不平等越無效率。[2](P115-116)社會主義公有制應使效率與公正(包含平等)相得益彰,因為社會越是公正,個人的所得與個人的貢獻越是一致;而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越強,活動的效率則越高。對于社會主義公有制而言,公正是效率的基礎和起點,而效率是衡量平等是否公正的尺度。因此,當平等與效率發(fā)生沖突時,若是選擇了平等,那就既失去了效率又失去了公正的平等;若是選擇了效率,則既得到了效率又得到了公正的平等,而失去的只是不公正的平等。所以,效率對于平等具有優(yōu)先性,對于公正具有兼顧性和包容性。
人們常把消滅私有制當作社會主義的主要目的之一,今天看來,消滅私有制更多地是一條途徑,一種手段。消滅私有制旨在爭取使每個個人生活富裕和使社會生活強盛,我們把這一目標確立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倫理的富強原則。正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消滅私有制既不應該使絕大多數(shù)個人的生活水平滯留于私有制條件下的生活水平,也不應該使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徘徊在私有制的程度,更不應該使個人和社會倒退到私有制時期甚至前私有制時期的貧窮、匱乏、軟弱和落后的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所以大力強調,消滅私有制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經濟生活的高度發(fā)達為前提,原因就在于他們英明地預見到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設若是不能實現(xiàn)個人富裕和社會強盛,消滅私有制往往意味著貧窮的普遍化甚至反動、愚昧的封建傳統(tǒng)努力的泛濫。[3]
同時,正如個人公正與社會公正是協(xié)調一致的,消滅私有制要達到個人的富裕與社會強盛是融和洽切的。社會強盛保障了個人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個人享有更加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和更加自由的社會生活,而個人富裕促進了社會比以往往何時代的社會擁有更加雄厚的物質基礎、更加完備的精神素質和更加發(fā)達的社會實力。在消滅私有制而不斷完善公有制的前提下,個人富裕與社會強盛的互動帶動了二者各自的全面創(chuàng)造和全面實現(xiàn)。這里所說的全面創(chuàng)造和全面實現(xiàn)的途徑主要有兩點:一是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二是社會主義的人道完善。
三、社會主義民主
如果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那么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失去了社會絕大多數(shù)成員所追求和奮斗的社會公正目標。民主準則是社會主義倫理價值可操作性的主要所在。
關于民主的定義,眾說不一。在我看來,民主有兩層含義:狹義上講,它是指在社會特定的群體活動中,多數(shù)成員對少數(shù)成員的制約關系、制約行為和制約規(guī)范;廣義上講,它是指民主政治,即作為社會被統(tǒng)治者的全體公民個人最終決定著和從總體上制約最高權力的政治運作過程及政治運作方式。
對于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解應注意兩種傾向,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不是所謂“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人民即統(tǒng)治者”,即不能把民主簡單而又片面地理解為“人民當家作主”,因為“人民”這一概念從民主的形成和運作來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混合體。把民主等同于人民大眾直接或間接地行使最高權力,無論在可能性上還是在現(xiàn)實性上都是難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民主也不應從統(tǒng)治者及領導者的角度來規(guī)范,那種所謂“當官為民作主”的說法和觀點就是對民主的誤解。社會主義民主意味著在該社會的任一集體中被領導者使領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領導,在全社會中作為統(tǒng)治者的全體公民使作為統(tǒng)治者的國家根據(jù)他們整體的意志進行統(tǒng)治。確切地說,社會主義民主應該是被領導的或被統(tǒng)治的人們使領導權力或統(tǒng)治權力適應并保障他們的需要和利益的基本權利。
社會主義民主標志著在以民主的方式和民主的機制來統(tǒng)治社會、管理社會時,它本身充分代表和實現(xiàn)了社會絕大多數(shù)個人的意志。在這種民主下,全體公民個人制定或同意的法規(guī)、法則,不但是集中地反映了他們的意志而被用來管理共同事務,而且也使他們自己置于這些法規(guī)、法則的約束之下。全體公民個人對這些法規(guī)、法則的同意、服從和對有關義務作出的承諾,實質上也是對他們自己意志的同意、服從和承諾。
對于包括社會主義民主在內的種種民主而言,民主本身獲得所有個人的一致同意和一致服從只是一種可能性,否則,民主顯得多余。這一點最主要地體現(xiàn)在民主進程中的諸多特性及相關原則上,如程序性原則、多數(shù)性原則、少數(shù)性原則、歷史性原則、職業(yè)性原則等等。下面,結合前三種原則,簡要談談社會主義民主的有關問題。
程序性原則主要指民主的實施和運行所必須具備和完成的相關步驟和過程,諸如輿論、選舉、參與、決策、審議、監(jiān)督、執(zhí)行等。這些步驟和過程是使民主成為有機整體的必要條件。當缺少甚至人為地砍掉有關步驟和過程時,民主就變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試想,沒有輿論、沒有選舉等等的民主成何體統(tǒng)?在我國,曾有人指責民主只是形式的東西。言外之意,民主是可有可無的。程序性原則的發(fā)育和健全關系到社會主義民主能否確立。
多數(shù)性原則是民主的真髓,它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多數(shù)成員的利益和意志支配著少數(shù)成員;二是在整個社會、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意志是從事社會統(tǒng)治和管理的根據(jù)。這一原則從某個側面反映出所謂民主是人民統(tǒng)治的觀點。然而,由于人人不可能從事社會統(tǒng)治和管理這一事實,多數(shù)性原則就通過代表權的表達和轉讓等環(huán)節(jié)來加以體現(xiàn)。因而,多數(shù)性原則只不過是表明: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意志是根本性的和整體性的,從而它們的表達和體現(xiàn)也是間接性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多數(shù)性原則與那種無序的、所謂“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群眾自己自己”的“大民主”是格格不入的?!啊睍r期的“大民主”不僅對群眾來說是非民主的,而且是貽害社會和貽害群眾個人的“群眾暴政”。
少數(shù)性原則是指在民主活動的多數(shù)人與少數(shù)人之關系中,少數(shù)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得到保障。民主從來都不是沒有限制的多數(shù)人統(tǒng)治,也不意味著在民主面前“不同意者不得食”或“不服從者不得食”。在采納和執(zhí)行多數(shù)人的意志和決定的同時,必須尊重和保護少數(shù)人的權利,否則,民主就會蛻化變質。對于少數(shù)人個人而言,“允許改變看法不但是他持久自由的基礎,而且使民主能夠作為開放的、自我調整的政體持久存在。每個人的自由也是全體人的自由。……只有尊重和保護少數(shù)的權利,才能維護民主的力量和機制?!盵4]社會主義民主的少數(shù)性原則應該成為既允許某種少數(shù)人改變己見、修正錯誤的合理理由,更保障另種少數(shù)人堅持正義、追求真理的自由根據(jù)。少數(shù)性原則是檢驗和確保民主的關鍵。
民主意味著法治,至少在形式上是通過一系列代表和集中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人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法規(guī)、法則的制定與實施來進行的。社會主義民主應該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調整和制約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操作和規(guī)范運行。如何理解和對待民主,實際上就是如何理解和對待法治?!胺ㄖ巍保媲叭巳似降龋┎粌H僅是“法制”(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可行、健全和有效,而且給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基礎。
四、主義人道
人道大體上是指關于人的一切行為方式及其規(guī)范的總和。人道的內涵則指:人道是基于人的唯一性而把人與宇宙間其他一切事物區(qū)別開來,標示著人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都為人的所在所是,從而指明人的價值和人的本質。人道的倫理意義在于:凡是人的生活都應該成為人道的生活,凡是人都應該被當成人來看待和對待。若是如此,則是人道的;相反,則是非人道的或反人道的。自近代世界以來,“人道”這個概念不但成為一個非常普及、非常顯著和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由于“人道主義”思潮的經久不衰而演變?yōu)橐粋€歧義甚廣、用法混亂的概念。例如,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三者對人道的不同界定就使“人道”概念成為昭示著人自我認識和自我的里程碑式的概念。簡言之,人性論是把人自身的個性及其實現(xiàn)視為最高價值并且由此把使人成為人當作道德首要規(guī)范的思想;人道主義是把人本身視為最高價值而主張善待一切人的思想體系;人本主義是專指上把人作為哲學的最高問題和世界本原的學說。這三者之間有交叉、有重疊、有演進,但不管怎樣,人道問題和人道思想都蘊含了人類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實現(xiàn)的歷程。
盡管人道主義并不等于社會主義,盡管馬克思主義不是人道主義的一個流派,但是,人道本身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規(guī)范是與馬克思主義并且也是與社會主義相互包容的。我們不能同意那種把社會主義與人道當作相互絕緣的做法,并且堅決反對那種認為由于馬克思主義揚棄了舊人道主義而把人道主義甚至人道原則統(tǒng)統(tǒng)歸為資產階級“專利”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對以往歷史上種種人道主義的批判和繼承決不意味著它本身是非人道的甚至是反人道的,恰好相反,它把人道主義乃至人道本身推向一個新的歷史維度。
正如沒有平等、沒有消滅私有制、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同樣,沒有人道,社會主義就難以建設和難于完善。社會主義人道準則在廣義的、淺層的意義上來說,它指人道是把人本身當成最高價值而善待一切人并且把人當成人看待的行為及其相關規(guī)范。社會主義的人道準則是對于人道規(guī)范固有的博大仁愛精神的發(fā)揚光大。社會主義人道準則否棄非人道、反人道的行徑,正是因為這種行徑敵視人、虐待人、不把人當成人。這種人道準則通行的做法常常有見義勇為、救死扶傷、寬待俘虜、不虐待罪犯等等行為。當年關于張華作為一名大學生獻身搶救遇難農民是否值得的熱烈討論,其倫理的根底是何等的淺薄!見死相救,早在200年前就由哲人康德指為人道的“絕對命令”(imperative),更遑論社會主義人道的“法令”!社會主義人道準則就其狹義的、深層的意義上來說,它指人道是把人本身的完善當成最高價值并且使人成為有可能成為的完善的人,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行為及其相關規(guī)范,換言之,人道是把人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當作最高價值并進而使人成為其人的行為及其相關規(guī)范。[2](P132-133)。社會主義人道準則否棄非人道、反人道的行徑,還因為這類行徑無法使人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無法使人自我實現(xiàn),最終無法使人成為其人。
人道準則既然確定出人的自我實現(xiàn)是人道的指標,那么如何達到自我實現(xiàn)?人道準則進而指明了自由是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根本條件和主要途徑。具體說來,在把人當作人來看待并且使人成為其人之際,應該不應該或者能夠不能夠保障人獲得自由或者不斷地獲得自由,這是檢驗人道準則真正與否和可行與否的標準?;隈R克思主義把自由定義為對于必然的認識和改造,社會主義倫理則進一步把自由具體規(guī)定為如下方面:1.自由是把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與社會的全面進步當作目的一致的活動;2.自由是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既有益于自我實現(xiàn)又益于社會進步的活動;3.自由是人的本質得以存在、充實、創(chuàng)造和完善的歷史發(fā)展過程;4.自由是人道的極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臻真、臻善、臻美三者統(tǒng)一的道德世界;5.自由是人之如此看待人、人之如此成為人的完善歸宿。人道與自由的關系主要在于:只有人道而無自由,人道之舟就失去了座標和航程;而任何自由都是人道的。
總之,社會主義的人道準則和人道實踐應該而且更有可能給社會每個公民成員創(chuàng)造出比起以往任何時期更多更大的自由權利和自由機會,提供并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自由和精神自由。最主要的一點,社會主義的自由倫理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如同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之標所指出的那樣:任何社會進步和社會解放都應該首先是人的進步和人的解放。[5]而社會主義的自由倫理正是確立在“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P294)這一目標上。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實踐的哲學與哲學的實踐有著無限的差別。倫的基本問題“應有”(或“應該”,oughttobe)與“現(xiàn)有”(或“存在”,tobe)的矛盾關系也同樣體現(xiàn)在上述社會主義準則的倫理理論與倫理實踐的關系之中。這一關系貫穿于社會主義運動的全部歷史之中而成為社會主義運動的永恒主題和發(fā)展動力。因而,社會主義的若干準則無論達到了何種理論水平,實現(xiàn)了何種實踐形態(tài),它們都永遠不會窮盡自己的倫理意義,都不會封閉于單一的、靜止的、絕對的倫理之中,所以,這些準則的倫理證明和倫理實現(xiàn)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從其第一個世紀(19世紀)到其第二個世紀(20世紀)再到其第三個世紀(21世紀)的歷程恰好映現(xiàn)出這種社會主義已在進行的并正在從事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創(chuàng)造美好世界的“三部曲”。
【】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海明.公平·平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4]薩托利.民主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3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 上一篇:馬克思思想造型及效應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與熊彼特創(chuàng)新思想比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