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現狀及發(fā)展策略

時間:2022-01-21 03:58:53

導語:農田水利現狀及發(fā)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田水利現狀及發(fā)展策略

一、農田水利工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㈠農田水利工程現狀新中國成立以來,秦安縣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890處,其中水庫1座,塘壩260座,自流渠32條,電灌站127處,機灌站110處,電井152眼,機井45眼,人畜飲水工程109處,病改工程54處,河堤30.766公里,集雨節(jié)灌水窖55192眼,人飲水窖51230眼,萬畝以上灌區(qū)2處(東坪電灌和西大渠),設計有效灌溉面積0.77萬公頃。但是,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設備報廢,效益嚴重下降。㈡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1.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水庫病險隱患較多。秦安縣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不少工程為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工程,由于受當時資金、建材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質量差。經過數十年的運行,不少水利工程因維修經費不落實,管理不善,老化失修,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老化和損壞,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隱患。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灌區(qū)服務功能嚴重退化。秦安縣現有的中型灌區(qū)渠道防滲率為18.6%、小型灌區(qū)渠道防滲率為12.5%。灌區(qū)灌溉服務功能嚴重退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后于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農田水利工程投入嚴重不足。雖然近幾年,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加大了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與國民經濟增長的幅度不相稱,村內事務實行“一事一議”后,農村基層政府組織農民興修水利的能力削弱,部分農村開展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事難議、議難成、成難辦”的現象,加上全縣勞務輸出量大,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嚴重不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及管護受到較大的影響。3.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責任難落實。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漸退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主體地位,農田水利工程的歸屬不明確,管理責任不落實,農民的分散經營和農田水利設施集體受益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二、農田水利工程發(fā)展的對策和建議

㈠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投資力度資金是農田水利工程規(guī)劃實施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工程項目順利實施的經濟基礎。在規(guī)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拓寬籌集渠道,足額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充分調動受益群眾的積極性,爭取社會投資投勞,以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完成。㈡推進灌區(qū)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改革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促進灌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議從如下方面開展灌區(qū)管理體制改革。1.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和完善工作機制是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工作的組織保障。明確工程建設資金管理、建設用地、用電、用水協調等工作,為工程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其次把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納入相關部門和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年終考核的主要內容,積極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規(guī)劃實施的協調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2.嚴格落實“四制”,保障工程質量。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jiān)理制”,強化工程建設的質量意識,明確建設、施工和監(jiān)理各方的責任,認真貫徹質量管理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切實保障工程建設的質量安全。3.加強相關基礎工作建設,為規(guī)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秦安縣水資源在山丘區(qū)和河谷區(qū)的優(yōu)化配置,加大對水資源的管理保護力度,加快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全面落實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其次,要加強水務行業(yè)隊伍建設和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水平和技術人員業(yè)務素質。最后,要加大宣傳工作力度,使國家關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政策法規(guī)家喻戶曉,全面提高農民群眾對小型農田水利工作的認識,為建設方案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本文作者:劉亮霞李旭平工作單位:甘肅省秦安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