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的融合

時間:2022-11-10 05:20:58

導語: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的融合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應發(fā)掘學校周圍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及人文資源,將地方文化合理地融入美術課堂,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該文探究如何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閩南牌坊藝術文化的相關元素,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關鍵詞:美術課程;閩南牌坊;藝術價值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美術教學的目標。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繪畫的方法與技巧,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心智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文化修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融入當地的鄉(xiāng)土文化素材,能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繼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美術傳統(tǒng)的熱愛”。閩南地區(qū)文化資源中的可選素材較多,但部分學校未能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未能有效結合閩南地區(qū)的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使美術教學資源較為單一。通過幾年的學習,高年級的小學生心智逐漸發(fā)展,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閩南文化之一的牌坊藝術文化元素,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故鄉(xiāng),增強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為之后更深層次的美術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品牌坊價值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牌坊,又稱牌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被譽為“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載體”,其集歷史性、標志性、紀念性、美觀性于一體。牌坊是中國建筑中的獨特門類,其集雕刻、彩繪、匾聯文辭和書法等藝術于一身,具有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較高的審美價值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將牌坊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牌坊的歷史,而且能使他們認識牌坊的藝術美。如,六年級學生通過學習《保護文物》《古建筑的保護》等課,可以了解古建筑等傳統(tǒng)文化載體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歷史韻味,并能有效地傳承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六年級的這兩節(jié)課為“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課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分析其中蘊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以此為鋪墊,帶領學生考察周邊的明清牌坊,認真觀察其外觀特點、內在含義及歷史背景,從中體會牌坊的藝術價值,深入思考保護古建筑等古跡的方法。將牌坊藝術融入上述的美術課堂教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牌坊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演變歷程。如,在成都發(fā)現的漢代畫像磚上(圖1)描繪了有關建筑的圖案,這一圖案便是當今牌坊的雛形,說明當時類似牌坊的建筑便已出現。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牌坊的構造和南北方地區(qū)牌坊的差異。北方的牌坊造型厚重、敦實,較多地采用了彩畫雕飾和琉璃材質,給人富麗堂皇的感覺;南方的閩南牌坊則淡雅、靈巧、輕盈,裝飾藝術以雕刻見長。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牌坊的作用。牌坊多用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牌坊,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師還應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了解人文景觀,收集當地牌坊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牌坊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以寫生、宣傳畫、手抄報方式呈現自己掌握的牌坊內容,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樹立保護古建筑的意識。

二、觀牌坊外形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要想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師應進行實地走訪與調查。漳州龍海地區(qū)離廈門海滄區(qū)東孚較近,筆者實地考察、分析此地的多處牌坊并作了詳細記錄。此地區(qū)的牌坊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通體青白石相間,整體和諧自然、風格相似。當前,部分小學生對牌坊的了解不足,難以從審美的角度欣賞牌坊的外形、歷史文化內涵和裝飾藝術。筆者認為,將閩南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可以實現地方文化與學校美術教育的雙贏:將地方文化中的美術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育,可以豐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小學美術課堂煥發(fā)生機;小學美術課堂可以作為傳承、弘揚地方鄉(xiāng)土美術資源的重要平臺,教師應在美術教學中引入具有直觀性的生活性材料,彰顯地方鄉(xiāng)土美術中蘊涵的人文思想與傳統(tǒng)藝術觀念。美術教師應將閩南牌坊藝術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美術課堂。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美術課程中,關于對稱、裝飾、雕刻等主題課程較多,教師可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融入閩南牌坊的藝術文化元素。如:三年級《平平穩(wěn)穩(wěn)》一課旨在讓學生理解并感受物體對稱與均衡的表現形式,找出生活中對稱或均衡的物體;與二年級的《對折剪紙》一課相比,四年級的《對稱的美》更加深入地探討了對稱美,在物體呈現、圖片欣賞方面的課程內容也更為復雜。閩南地區(qū)的牌坊多為四柱三間的門樓樣式,柱數均為雙數,間數均為單間,一般為一間或三間,中間大、寬、廣,左右兩邊較為低矮、窄小,外形構造屬于軸對稱圖形,樓層分為一、三、五、七、九等,每一層的兩頭都微微翹起,整體形狀更為美觀、復雜。牌坊上多為雕刻藝術,教師可以將其圖案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元素加以利用,讓學生充分了解牌坊的具體形態(tài),探究其組成規(guī)律,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五年級的《形體的組合》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牌坊的外形美,用重復、并列、疊加、相交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其形態(tài)之美。總之,教師應努力發(fā)掘當地的鄉(xiāng)土美術資源,讓學生更直觀地接觸美術創(chuàng)作的生活性材料。

三、賞牌坊藝術美,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融入牌坊的藝術美,讓學生實地考察,近距離接觸文物,感受文物中蘊含的藝術魅力。教師應引導學生賞析牌坊中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藝,認識中國傳統(tǒng)的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陰線刻等雕刻技法。在牌坊中,匠人綜合運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牌坊具有古樸、雅致的氣質。閩南牌坊一般以圓雕、透雕和浮雕為主,分別雕有人物(圖2)、動物(龍、鳳、獅、麒麟、鶴、蝙蝠、錦雞等)、花草(牡丹、芙蓉、蓮花、水仙花、松、梅、蘭、竹、菊等)、書法、文辭及一些故事場景等。人物和動物紋樣都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些石雕工藝和圖案裝飾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裝飾寓意吉祥的紋飾數量較多,展現了牌坊獨特的美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將牌坊上的雕刻紋樣融入小學高年級的美術教學。如,在六年級的美術課《雕與刻的樂趣》《浮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圖片,分組實地考察,讓學生進行簡短的文字記錄和快速的線描寫生,以此增強學生的攝影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及繪畫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考察過程中分工合作,拍照記錄或用筆描繪牌坊上的雕刻紋樣,分析雕刻的手法、內容及寓意等,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如,離東孚較近的龍海角美鎮(zhèn)玉江村港內社“廖氏節(jié)孝坊”正中間的浮雕刻畫的是祝壽的場景,正中間的桌子將兩邊的人物分開,浮雕中人物的神情、動態(tài)栩栩如生,慈祥的老母親安詳地坐在桌子旁,四個兒孫正為她祝壽,兩邊各有喻示富貴、吉祥的動物——鹿和鶴,鹿在古代被認為是神物,而鶴代表著長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浮雕的內容,以此讓學生了解牌坊蘊含的文化內涵,感受牌坊的藝術美,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牌坊中浮雕的具體內容,自主分析相關的技法與內容,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與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藝術來源于生活。閩南地方文化中的美術資源體現了地方特色,小學美術教師應努力將閩南牌坊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魅力、個性特點融入小學美術課程,引導學生開展針對閩南牌坊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堂走向生活、了解歷史、傳承文化,同時努力豐富美術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其楨,崔素英.牌坊•中國.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昕.析中國牌坊.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3]喬云飛,羅微.牌坊建筑文化初探.四川文物,2003(3).

作者:鄭晶晶 單位:廈門市海滄區(qū)東孚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