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國際結算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5 08:57:00
導語:地方高校國際結算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際結算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國際結算是國際貿易進出口業(yè)務流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涉及金融、法律、保險、英語、國際貿易、會計等多個領域。國際結算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既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延伸,也是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單證實務等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基礎,國際結算課程具有專業(yè)性強、涉及面廣、涉外性、操作性、實用性、時效性(與國際慣例緊密相連)、多學科交叉等特點。“學校應該從社會情況的分析中獲取課程概念;通過對社會的詳細研究才能決定什么知識有意義,什么知識最具持續(xù)力?!?。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應用”為特點,以專業(yè)能力素質培養(yǎng)為核心;在課程設置上堅持“有用、夠用、適用”的原則,精選課程和教學內容。為了解國際結算的實際應用情況,2013年11-12月,“地方高校《國際結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對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問卷分基礎信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意見與建議五部分,涉及在生活或工作中用到過哪些方面的國際結算課程知識、遇到過什么票據、用到哪些結算方式、用到最多的結算方式是什么、《國際結算》課程是否有必要雙語教學、課程實訓應怎樣安排、期末閉卷考試的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實訓的計分方法、實訓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等20個問題。調查對象涉及我校09屆、10屆、11屆、12屆、13屆畢業(yè)生及剛學過《國際結算》的10級在校生。問卷采用QQ郵件方式發(fā)出,發(fā)出問卷150份,回收134份,有效問卷126份。深度訪談的對象為三個09屆畢業(yè)生,內容為她們畢業(yè)后的實際工作情況,訪談方式為電話、QQ聊天、索取年終總結等。調查發(fā)現:1.學生畢業(yè)后剛開始拿到的外貿單大多是一些小單,遇到的是小客戶(一個國家或許就那么幾個大的分銷商),發(fā)貨很多是跟國內的快遞合作,發(fā)小包的多;2.這些訂單大多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國外客戶很多是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發(fā)詢盤進行采購的);3.結算方式大多是在線西聯(lián)匯款、Paypal、T/T、ebay、SecurePayment(原Escrow),信用證、保函等只適合金額很大的;4.在實訓室不開放的情況下,純電子模擬實訓的效果不及紙質與電子混合模擬實訓(因為電子實訓不能課后重溫實訓過程)。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為國際結算的教學內容應增加第三方支付的內容、增加匯付的教學課時,減少信用證和托收的教學課時。因為設有國際貿易單證實務課程,我們認為除匯票、本票、支票之外的單據就不再在國際結算課程中專門講述。國際結算課程的知識目標可以表述為:學生掌握國際結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匯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和匯付、托收、信用證、第三方支付等結算方式的概念、國際規(guī)則慣例和應用方法,知曉銀行保函、備用證、福費廷、國際保理等新型結算方式。國際結算課程的能力目標可以表述為:學生增強國際結算有關國際規(guī)則慣例的學習能力,掌握匯票、本票、支票等金融工具的運用能力和匯付、托收、信用證、第三方支付等結算方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yǎng)合理選擇和組合結算方式、防范結算風險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國際結算課程實訓體系的改革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型人才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但長期以來,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書本知識、輕實際操作”的現象,對類似于國際結算這樣的實務性很強的課程的實踐性重視不夠。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偏重理論的講授而相對忽視學生業(yè)務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也對習慣于“死記硬背”,動手能力弱,應用能力差,考核時得分最低的往往是案例分析和模擬操作這類的大題,求職時往往因動手能力差而影響競爭力?!暗胤礁咝!秶H結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在實訓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增加了實訓課時和實訓項目
過去我校國際結算的實訓分配10課時,最多只能安排5次實訓。我們現在分配了21課時,可以排10次實訓,實訓占總課時(51課時)的比重大幅提高,從過去的約20%到現在的約40%。
(二)精心設計實訓項目
過去我校實訓項目往往是在購買的軟件上進行,項目或脫離實際,或陳舊過時,或過于簡單。為此,我們在調查的基礎上自行設計項目,項目資料主要來源于實際工作:在解答實習學生和已畢業(yè)學生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過程中收集大量案例,經合理改造設計成國際結算實訓項目,把實際工作中的例子經過改造變成我們的項目,所用的單據也多是實際使用的單據掃描而來,比如真實的中國農業(yè)銀行西聯(lián)匯款收匯單、發(fā)匯單、境外匯款申請書,招商銀行的本票和本票申請書,中國工商銀行的支票等。
(三)同步安排理論與實訓
過去我校的實訓課集中安排在學期期末,即理論講授完成之后,這樣項目實訓與理論講授相隔時間過長,不利于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為克服學期末集中上機實訓所帶來的信息遺忘,合理安排實訓時間,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應變能力,我們認為理論課與實訓課應同步進行。為此,我們把實訓課與理論課穿插安排,一般在講授某種金融工具或結算方式后立即安排相應的實訓。
(四)合理構建實訓體系
實訓體系要在體現實際工作需要的基礎上,既應包含單個金融工具、單個重要結算方式的項目,又應包含綜合性項目以體現不同情境下結算方式的選擇與使用。為此,我們根據前述調查結果,增加了Paypal、西聯(lián)匯款等項目;我們的實訓體系包括匯票填制、本票與支票填制、T/T匯款、西聯(lián)匯款、PAY-PAL開戶、托收申請、開證申請、為信用證準備匯票和單據清單、審單、結算方式比較與選擇等十個項目。其中前九個為單項實訓,個人獨立完成;最后一個項目為“結算方式比較與選擇”,形式以寢室為單位進行演講比賽,演講時其他寢室學生當場提問,講師點評,優(yōu)勝者加分。
三、國際結算課程考試考核的改革
考試考核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也是引導學生的指揮棒。傳統(tǒng)的國際結算課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試的方式“,一張試卷定乾坤”,教師往往在臨近考試時劃出書中重點,讓學生背誦;學生不管平時理解與否,只要考試前刻苦背讀,一樣可得高分。這種考核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引導學生重視實踐的過程,造成學生平時不注意積累,只靠期末突擊,使學生養(yǎng)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更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水平。“地方高?!秶H結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在考試考核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應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僅在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在于過程,很難僅體現在一次考試上?;凇耙豢级ǔ煽儭钡膫鹘y(tǒng)終結性評價模式的缺陷,我們認為應實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過程評價,實施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平時成績、模擬實訓和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相結合,變一次性考試為“激勵性”考試,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適當降低期末卷面考核的權重,加強平時的評價記錄,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減少期末考試的分量,占總評的比重從70%降為40%;增加平時成績的分量,占總評的比重從10%增為30%。平時分來源為考勤、作業(yè)、回答問題獎勵等。
(二)加大實訓考核的分量
過去,實訓考核是包含平時成績之中的,為加強實訓,單獨考核實訓,實訓占總評的比重為30%。在期末閉卷考試中,安排一30分的應用大題來自實訓項目(經過改造)。
(三)構建以能力考核為導向的考核內容
能力考核,除了體現在前面提到的實訓考核外,還體現在期末試卷上減少識記層次的考核分量,增加應用和綜合層次的考核。比如體現審單能力的改錯題,體現應用能力的應用題;即便是填空題,也往往是各種結算方式或工具的比較。我們的學生成績考核表使用EXCEL2010編制,內含表達式(如VLOOKUP函數),可以自動計算結果,工作量主要為平時的評價記錄。
四、結束語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社會實際工作需要調整國際結算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其重點、建立合理的實訓體系、改進考試考核方式和內容?!暗胤礁咝!秶H結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對國際結算課程的改革探索,是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務性強的課程教學的有效改革創(chuàng)新,可以為全國同類院校的同性質課程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常立華 徐艷 郭艷 付五平 單位:湖南懷化學院
- 上一篇:全市踐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工作報告
- 下一篇:三嚴三實專題學習會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