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2:54:00

導語: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管理論文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在雙邊活動中進行信息傳輸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感知、記憶、聯想、思維等心理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并受其影響。教育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那就是高度有效的。由此可見,教學中要盡量優(yōu)化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學生以良好的認知情緒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故事性情境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起來比較枯燥。它不象語文那樣,讀起來啷啷上口。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把教材內容編寫成數學故事。那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特別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如教學《面積和周長的對比》這一課時,我創(chuàng)建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大海中有一個荒島,勤勞的農夫來到這里面開荒種地。他開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在上面種了許多莊稼。當莊稼快要成熟時,那不懂事的野獸把所有的莊稼吃光了。農夫傷心極了。為預防類似情況發(fā)生,農夫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菜地四周圍起籬笆。教師可趁機提問:這籬笆的總長就是長方形的什么?(周長)。農夫又要在地上重新種植莊稼,可是該買多少種子呢?還是先量一量菜地的大小吧。因勢如破竹提問:菜地的大小就是指長方形的什么?(面積)。此時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對面積和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初步的體驗。這樣設計,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也誘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二、生活性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因此,只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統(tǒng)一起來教學,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興趣需要。如教學《米和厘米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們都長高了,原來的校服已經不合身了。同學們,該怎么辦呢?我們重新去訂校服!可是,你們會用米和厘米作單位來量身材嗎?然后,我給每一個小組發(fā)一張身材測量登記表:

項目姓名身高褲長袖長肩寬腰圍胸圍臀圍

安排組員分工合作,互相測量身材,并且把數據記錄在上表。

再如,我在教學《面積和周長的對比》這一課時,把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出墻報”教學內容。出墻報時要在四周貼上花邊,花邊所圍成的平面要貼上文章,這都聯系到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問題。把生活實際與教材特點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教學情境,既豐富了課堂氣氛,又鞏固了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

三、探索性情境

數學家皮亞杰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給他們?!睂W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中,根據新舊知識的矛盾,巧設懸念,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然后盡量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聽寫加法算式:(1)5個2相加;(2)10個2相加;(3)20個2相加……要求學生每個算式只能在一行內寫完。當學生寫到第3題時,就有人提出:“老師一行裝不下了。”教師因勢利導,能否想出一個巧妙、便捷的方法來寫呢?當時幾十雙眼睛帶著奇怪的目光望著老師。就在這個時候,學生的求知識欲望已被激發(fā)出來,這是推動學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時候,也是推動學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時機。于是老師說,這里有一種非常便捷的方法,你們想知道嗎?教師請5個同學上來講臺做健康操的動作,數一數一共是幾只手指,憑直觀觀察可以得出2+2+2+2+2=10只。介紹比加法更簡便的方法:2X5=10。引導學生討論,2、5、10各表示的意義,學生終于領悟到乘法的含義,也很快明白10個2相加可寫成2X10,20個2相加可寫成2X20。學生的認識沖突,經歷了這樣的自主探索后,很快得到了解決。

四、激勵性情境

創(chuàng)設激勵性的關鍵,是使學生獲得成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喜悅。心理學家蓋茲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梢?,學生對預期認知的結果的了解無疑是具有一種激勵和動機作用。我們應當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例如,在教學《物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把全班學生分成4至6人的學習小組,各組中安排發(fā)好、中、差三類學生,組織學生組內說一說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認識。發(fā)言時,次序可按“中等生——后進生——優(yōu)等生”進行。中等生的發(fā)言,代表一般學生的理解水平,后進生的發(fā)言可依照中等生的樣子稍作變化發(fā)表意見,主要是鍛煉他們的勇氣和膽識,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優(yōu)等生則不必重復上述的意見,可提出自己的新見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回答正確的,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答案;對有創(chuàng)見的學生要及時表揚鼓勵,讓學生心里充滿自豪和繼續(xù)求知的信心。對回答錯誤或不完整的學生要婉言引導,不挖苦、不訓斥、不指責。如“你是第一個舉手的,可是沒想好,再想想好嗎?”“你回答得很流利,如果聲音再響亮點就更好”;“你比以前更會說了?!崩眠@些語言,再加上適當的眼神,表情等體態(tài)語言,可以激起學生的進取心、自信心和榮譽感,從而體驗喜悅,鼓起學習的勇氣。

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收獲,有提高,有發(fā)展。因此,課堂教學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就能解決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的矛盾。通過對學生的動態(tài)分層,定期調整,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力爭上游。通過分層提問,分層練習,分層評價,使不同群體都能獲得成功,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習熱情越來越高漲。

五、游戲性情境

原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預言;“注意游戲,研究這一豐富的源泉組織游戲并使游戲成為最好最強有力的教學手段——這是未來教育的任務?!焙脛?、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學中引進游戲,就能很好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它為帶來輕松、愉快和樂趣。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讓小朋友把自己的軀干和一個手臂當作角的兩邊,然后上臺表演“直角先生”、“銳角小姐”、“鈍角先生”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指令下,變換著手勢,表示各種角,課堂氣氛非常活跌,學生放松了筋骨,對角的分類也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又如,在總結新課時,我用打電話的游戲進行,邊做打電話的動作,邊叫起一位學生:“某某同學,你好!聽說你們今天學習了新內容,你能告訴我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嗎?”讓學生在游戲中生動活潑地完成總結過程,打破傳統(tǒng)的總結方式,把一節(jié)課推向高潮,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樂中引趣,趣中悟理。

總之,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起來的學習興趣,不只是嬉戲和好玩,而是探索知識的強烈愿望,是對科學知識的好奇,是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去參與和思考,從而使課堂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