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通感在鋼琴作品演奏的應用

時間:2022-03-18 10:10:48

導語:藝術通感在鋼琴作品演奏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通感在鋼琴作品演奏的應用

摘要:本文就藝術通感的內涵及特點進行分析,從演奏理念、演奏效果兩個方面分析藝術通感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的作用,從技術訓練、音樂表達這兩個層面分析藝術通感對于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從戲曲、繪畫、文學、舞蹈這幾個角度來探討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為鋼琴演奏及教學效果的完善提供支持,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藝術通感;中國鋼琴作品;演奏;教學;應用

近年來,隨著鋼琴在中國的普及,中國的鋼琴作品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越來越得到重視。想要提高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質量,就要從多個方面來理解、感受中國音樂的風格特點。藝術通感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結果,藝術通感是藝術領域內通感的具體表現,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調動。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完善鋼琴演奏效果,提升鋼琴教學質量,因此把握藝術通感特征,并將其科學應用于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教學中,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藝術通感的內涵及特點

通感是指在某種刺激下,一種感官反應引發(fā)了其他感官反應,通感狀態(tài)下各感官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的。在藝術領域內,對不同藝術種類所形成的感官感受就是通感,盡管藝術在物質材料、形象以及種類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這并不影響藝術通感的形成,且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主體往往能夠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當不同感受有機整合之后,審美感受得以合理化延伸,這就促進了藝術通感的拓展。可以說,藝術通感的實現,為藝術門類相互溝通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藝術空間的延伸拓展,為嶄新藝術空間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藝術通感是基于通感所實現的,以人的感官互動為基礎層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個體外部感覺與內部感覺互動來達到中間層面要求,獲得通感效果,最后令感官與心靈保持相通,對世界形成正確感知,這是藝術通感的上層境界。藝術通感的實現,需要在感官與思維相結合的基礎上,令通感與生存背景相結合,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藝術通感效果。藝術通感是無處不在的,并且是互補互通的,無論是音樂欣賞、即興創(chuàng)作還是二次創(chuàng)作,都需要經歷一個感知、吸收、消化的過程,而藝術通感就存在這一過程中。正是由于藝術通感的存在,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藝術之間融合,促進個體與藝術的心靈交會,激發(fā)個體的情感共鳴。藝術通感的實現具有一定層次性,也就是說,由于個體藝術知識結構、音樂修養(yǎng)層次以及對音樂感知能力存在差異,使得所達到的藝術通感效果也有所不同,但正是藝術通感的存在,加深個體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更加全面且細膩地體會藝術作品內涵與意境。

二、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作用

1.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中的作用。其一,演奏理念。鋼琴演奏是一個分析作品、感知內涵并強化練習的過程,將練習結果展現出來,從而達到理想的鋼琴演奏效果。而中國鋼琴作品中涵蓋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元素,藝術通感的實現可為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提供可靠支撐,增強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的感染力,加深個體對中國音樂作品的理解,此種情況下鋼琴演奏的感染力與效果也得以完善,作品內涵得以準確詮釋。同時,藝術通感的實現,促進了民族音樂主題的升華,激發(fā)演奏者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其二,演奏效果。中國鋼琴作品的精妙之處在于音色的豐富多彩和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表現出獨特而神秘的韻味。藝術通感的實現,為更好的理解與表現中國鋼琴作品搭建了橋梁,有助于深入感知作品內涵,令作品主題更為鮮明,從而塑造出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音樂形象。藝術通感與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相結合,促進了靜止音符向動態(tài)音樂的轉化,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也由抽象轉化為具體,在演奏過程中將作品情感得以全面抒發(fā)、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那種“靜、虛、淡、遠”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2.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教學中的作用。其一,技術訓練。中國作品的演奏技巧要求扎實過硬的手指技術(雙音、和弦、音階、琶音、八度)、踏板技術等,同時,中國鋼琴作品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音程與和弦在彈奏過程中必然帶來指法安排等問題,連奏時更加明顯。中國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在這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貢獻。黎英海創(chuàng)作的《五聲音調鋼琴指法練習》,對于民族五聲調式的音階、和弦、琶音等指法進行合理安排,針對具體技術有效練習。趙曉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會練習曲六首》,民族風格濃郁,每首作品的標題生動貼切,具有藝術形象刻畫與演奏技術提示的雙重作用。在演奏技巧的教學過程中,藝術通感的實現使鋼琴與中國民族音樂緊密結合,改善鋼琴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彈奏興趣,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促進演奏技巧的提升。其二,音樂表達。在演奏過程中,要表達出中國鋼琴作品的韻味,離不開文化修養(yǎng)。藝術通感的實現對于教師的文學功底與藝術修養(yǎng)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需了解作品背景及表現形式之外,還需深入探究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如黎英海創(chuàng)作的《夕陽簫鼓》,引導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要運用恰到好處的觸鍵方法和音色的想象力,產生琵琶這一民族樂器的聲音效果,能夠引起觀眾豐富的聯(lián)想,使得鋼琴對于中國音樂的演繹惟妙惟肖,生動形象。藝術通感的實現,有助于加強鋼琴教學過程中的細節(jié)處理,提升鋼琴教學成效,完善鋼琴教學過程中的音樂表達,更為合理的展現中國鋼琴音樂。

三、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應用

1.中國鋼琴作品與戲曲的通感聯(lián)想。我國戲曲音樂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吸取了眾多戲曲的曲牌音樂。音樂與戲曲藝術之間可實現通感聯(lián)想,進而促進鋼琴演奏與教學效果的改善。丁善德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序曲三首》中第三首《降G大調序曲》的主題,來自于昆曲《玉簪記•琴挑》中生旦輪唱的音調。昆曲集南北兩曲系統(tǒng)之大成,南曲婉轉纏綿,北曲恢宏大氣,南北曲相輔相成。張朝在1995年創(chuàng)作了《皮黃》,作品具有中國傳統(tǒng)京劇風格。京劇由“西皮”、“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西皮”節(jié)奏緊湊曲調高亢,“二黃”旋律色彩暗淡沉重,曲調豐富變化無窮。王建中根據傳統(tǒng)嗩吶曲改編的鋼琴曲《百鳥朝鳳》,樂曲中第二段的音樂取材于豫劇。豫劇音樂豐富多彩,曲調流暢,富有激情,地方特色濃郁。陳培勛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賣雜貨》、《思春》等都運用了粵劇音調元素?;泟∪诤狭说胤降拿窀栊∏志哂袧庥舻膸X南文化特色,感情細膩。在學習中國作品的過程中,把握作品彈奏技巧的基礎上,感知作品的戲曲性,有助于把握音樂作品的藝術特性,體會其中音樂特質,并將這種感知融入到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2.中國鋼琴作品與繪畫藝術的通感聯(lián)想。在鋼琴演奏與教學過程中,藝術通感的應用,促進了音樂與繪畫藝術通感聯(lián)想的實現。音樂與繪畫都是現代藝術形式之一,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以聽覺為基礎,通過不同節(jié)奏與旋律的協(xié)調來展現不一樣的音樂效果,激發(fā)個體不同的音樂體驗。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繪畫材料、色彩、線條等的協(xié)調作用,將情感融入到繪畫作品中,從而展現獨特的意境美。音樂與繪畫藝術的通感聯(lián)想的實現,促進了二者的融合,其中包含諸多變化因素,正是這些變化因素作用的發(fā)揮,令音樂與繪畫藝術通感聯(lián)想中不同情感的形成,從而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展現獨特的鋼琴演奏效果,促進鋼琴教學質量的提升。中國作曲家早在20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嘗試用鋼琴音樂去勾勒畫面,嘗試用節(jié)奏、旋律等要素,把和聲當色彩,旋律當線條,描繪聽覺上的心靈之畫。3.中國鋼琴作品與文學藝術的通感聯(lián)想。藝術通感的應用,需注重音樂與文學藝術之間通感聯(lián)想的實現,也就是說,要把握音樂與文學藝術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感知音樂所承受的來自于文學藝術的具體影響,尊重文學藝術與音樂之間的共性,包括整體節(jié)奏、抑揚頓挫等,基于文學藝術主題來感知音樂魅力,很多作曲家都是通過音樂作品來展現內在情感,音樂與文學藝術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譚盾創(chuàng)作的鋼琴組曲《憶》就是將自身情感賦予到音樂作品中,音樂的旋律往往能夠展現出一定藝術魅力。中國鋼琴作品與文學藝術所實現的通感聯(lián)想,促使演奏者將情感賦予到演奏與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個體情感共鳴,營造優(yōu)良的藝術氛圍,從而全面提高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成效。4.中國鋼琴作品與舞蹈藝術的通感聯(lián)想。音樂與舞蹈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將藝術通感應用于鋼琴演奏與教學中,就促進了音樂與舞蹈藝術通感的形成。孫以強創(chuàng)作的《春舞》是具有中國新疆維吾爾族風格特色的鋼琴作品,曲調豐富,音樂語言生動,節(jié)奏活潑歡快,切分的節(jié)奏在左手持續(xù)進行,貫穿全曲,形成鮮明的音樂風格特征。這種節(jié)奏與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和舞蹈有著密切關系。在《春舞》的鋼琴演奏與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播放視頻或音頻資料,促使個體在腦海中對《春舞》中所表達的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歡慶節(jié)日的風俗畫面形成一種初步感知,為藝術通感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音樂與舞蹈藝術通感聯(lián)想,引導個體感知作品所洋溢的熱情,體會其中藝術魅力,這就有助于促進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藝術通感的形成,是基于音樂與藝術之間良性溝通所實現的,而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的過程中,藝術通感有助于個體感知音樂內涵,促進中國鋼琴作品意境展現,為中國鋼琴音樂與藝術的展現搭建橋梁。藝術通感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進個體音樂處理能力與演奏技巧的提升,促進民族音樂主題升華,激發(fā)個體情感體驗,對于個體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平麗華.淺談藝術通感與音樂創(chuàng)作和欣賞[J].音樂創(chuàng)作,2011(1).

[2]賴慶林.淺談音樂與雕塑的藝術通感[J].大眾文藝,2017(11).

[3]于鎮(zhèn)沅.藝術通感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教育,2015(9).

[4]王政.談如何將“藝術通感”運用于鋼琴演奏與教學中[J].音樂生活,2013(6).

作者:范晶晶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