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在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應用
時間:2022-09-10 11:38:59
導語:現代信息技術在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完善教學資源形成數字教育的課程教學積累,通過共享資源形成高效授課、精準授課,結合細分課程教學內容,引導解決單一難題,以集成特點,將賞析法置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聯合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課程實踐完成目標的直觀性,加強課內外聯合,提高學生實踐驅動,教師角色轉變,突破單一的教、學邏輯。使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高校實踐類課程教學中。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實踐教學;應用與研究
目前,國家扶植教育建設采用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這為高校的現代信息化技術教育提供根本,同時呈現的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也為高校開展信息化教育建設提供動能。
一、主要研究目標與內容
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開展數字教育的教學手段實現高校實踐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學生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教學的反饋意見,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可供高校實踐課程使用的教學資源。(一)完善教學資源形成數字教育的課程教學積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教師自制微課、名師課堂、微信互動反饋及電子的教學大綱、教案、講稿、實踐教學安排、學習時間安排表等適合專業(yè)實踐課程需求的現代信息技術化教學資源,將其資源到云端環(huán)境,實現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的線上儲備,做到課程生成性資源的捕捉與積累。(二)共享資源形成高效授課、精準授課。在課堂上,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狀態(tài),進行教學演示,內容適當的寬泛性講授,不用做重復講授,重點放在學生實踐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遇到理論知識的問題,通過迅速查找微課作為補充,教師完全將指導環(huán)節(jié)落實在學生的實踐訓練,輔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實訓,使課堂的授課效率大大提高。(三)細分課程教學內容,引導解決單一難題。針對技術方面的課程教學,要做到細化、細分每一個技術知識點,做到微型粒度的共享學習內容。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形成學生隨找隨查的方式,采用演示教學微課、按單元、章節(jié)、知識點進行細化,解決學生的單一性難題,對教師的課程教學指導提供便利。(四)以集成特點,將賞析法置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集成云端適合課程需求的經典案例、優(yōu)秀作品等內容,通過網頁布局設計的方式置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按章節(jié)、形式、內容等模塊進行分配,教師及學生通過點擊鏈接的方式進行講解或欣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創(chuàng)意的思路。(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課程實踐。完成目標的直觀性教師準備教學案例的過程中,通過文檔編輯、截圖操作過程、錄制案例視頻的方式,將課程案例的最終效果進行整理編輯后,供實踐授課時學生參考,或學生通過教師提供二維碼、鏈接等方式進行查找演示,學生可以直觀性的了解課程實踐應達到的標準及要求。(六)通過課內外聯合,提高學生實踐驅動。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的課內外學習,在主動及直觀快速的網絡環(huán)境中,清晰的了解及掌握所學課程的重要知識點,真正達到理論知識的完全吸收,大大提高理論知識獲取的質量,提高學生駕馭及驅動實踐項目的能力。(七)教師角色轉變,突破單一的教、學邏輯教師由權威型轉化為伙伴型,學生的核心地位確立,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隨時隨地交互,促使深層學習的發(fā)生。
二、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形成高等院校實踐課程教學的主要輔助教學手段,更好的將理論緊密聯系于實際,使課程知識點能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相得益彰,落實課程培養(yǎng)目標,促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一)教學突破明顯的時空界限?,F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引入課程教學后,學生課上可以實時查看、打破順序的查找教學資料;課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進行學習,做到需要什么教學內容,查找什么教學內容,打破只能課堂接受教師教學的模式,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減輕教師教學的工作負擔。(二)為學生實踐及創(chuàng)新奠定了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基礎。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再一次加深對專業(yè)理論知識點掌握,為實踐及創(chuàng)新奠定扎實的基礎。(三)通過學生的泛在性學習,提高學生課上及課下的自主學習。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能夠做到即需即用的效果,通過下載、在線觀看、與教師交談或反饋意見的方式進行教學資源的查找與學習,完全輔助及提高學生課上及課下的自主學習。(四)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強化學生個性化的按需培養(yǎng)學生基于個人興趣,確定學習主題,選擇結構化、富媒體的學習資源,根據學習的偏好及學習需求進行在線搜索,在個體構建或群體參與中獲取個人發(fā)展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積極發(fā)揮學生主題能動性、體現個性特征的課外非正式學習。(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全球的資源整合,加強教學的多元化。教師與學生可共建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共同搜索、組建整合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教學的多元化,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為學生多元化培養(yǎng)奠定基礎。(六)彌補學生接受的差異化,實現共贏局面。學生對教師所教知識的的接受不同,會產生“學”的質化差異,原有的單一教授模式,讓學生間形成的差異明顯。如果學生通過移動設備的自主學習,彌補課堂上知識點的缺失,提高整體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覆蓋面,實現共同掌握、共同學習的共贏局面。(七)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態(tài)度及反思。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微信公眾號或網站的瀏覽頁面的反饋意見中進行學生反饋意見的收集,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的反思,從而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積極態(tài)度,達到教與學的真正目的。針對高等教育實踐類課程通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優(yōu)化及提升實踐課程教學的專項研究,有助于明確與落實課程教學目標,實現高效授課、精準授課、提升專業(yè)實驗、設計類課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質量,保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化與科學化。同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實現學生的自助性學習、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途經,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市縣教育信息化三通平臺建設方案[S].軟件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武春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 上一篇: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紡織機械的應用
- 下一篇:農機應用能源節(jié)約與效率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