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的道德風險及遏制詮釋
時間:2022-04-26 03:34:00
導語:社保的道德風險及遏制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風險來自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是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不利后果的人為風險。道德風險在社會保險領域發(fā)生的頻率最高、分布最廣、造成損失最大、防范難度也最高。被保險人試圖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優(yōu)勢,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做出損害保險人利益的行為。道德風險在社會保險的所有項目上都存在相應的表現及危害。針對社會保險中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應從完善社會保險立法、增強查處力度、設計約束與激勵并重的機制、建立信息對稱機制及誠信自律機制等方面遏制社會保險的道德風險。
關鍵詞:社會保險;道德風險;遏制策略
一、社會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內涵
社會保險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中處于核心地位,道德風險在社會保險領域發(fā)生的頻率最高、分布最廣、造成損失最大、也最難防范。它是指在建立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關系后,被保險人試圖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優(yōu)勢,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做出損害保險人利益的行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濟學家阿羅就研究和首先提出了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問題,他對道德風險這一術語的定義是“保險單背離了它本身的激勵方向,并因而改變了保險公司所依賴的保險事故發(fā)生的概率。這樣,一個保險金額超出保險價值的火災保險單可能會誘致縱火案的發(fā)生或至少能導致管理疏忽。從世界范圍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能否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就是各國能否有效應對社會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可以說,從北歐福利國家競爭力的下降,到西歐國家的社會保險基金危機;從對英國社會福利制度是“養(yǎng)懶漢”制度的批評,到美國醫(yī)療保健制度運行的低效率,都與道德風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中國的情況看,在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和運用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也是道德風險或相關問題,而且,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迄今為止還很不充分。這種情形,使我們必須關注社會保險領域的道德風險。
二、社會保險中道德風險的表現及危害
(一)中國社會保險領域道德風險的表現
1養(yǎng)老保險中的道德風險表現:企業(yè)偷逃養(yǎng)老金繳費;離退休人員死亡或失去享受養(yǎng)老金待遇資格后家屬仍繼續(xù)領取養(yǎng)老金;在不同統(tǒng)籌地區(qū)重復參保領取雙重養(yǎng)老金;有的職工在臨退休前幾年,突然加大繳費基數,提高養(yǎng)老金待遇水平等。另外,在養(yǎng)老基金管理上,表現在對基金的挪用、擠占及違規(guī)投資等。
2醫(yī)療保險中的道德風險表現。一是投保人濫用保險導致的道德風險。如放棄“便宜”的治療方案而選擇“昂貴”的治療方案,再如“一人保險,全家吃藥”等。二是醫(yī)療保險提供方的行為引起的道德風險。如醫(yī)生利用其處方權和信息優(yōu)勢,對患者進行“誘導消費”,開大處方,做不必要的醫(yī)療檢查,延長受保病人的住院時間,分解病人住院等。
3失業(yè)保險中的道德風險表現。。過度的福利保障也導致了失業(yè),造成了“搭便車”的不勞而獲的現象:一方面,勞動者有權接受保護,不勞動者也有權接受保護,結果出現了“養(yǎng)懶漢”的傾向;另一方面,在失業(yè)保險中,還存在著隱性就業(yè)的同時領取失業(yè)保險金的行為。
(二)中國社會保險領域道德風險的危害
1破壞了社會信用體系,降低了社會誠信水平。道德風險的存在使得原本理想的投保人與保險人及第三方的關系受到嚴重破壞,相反,各方都將對方視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這種不信任對整個社會而言形成了信任危機,增加了人際交往與社會運作的總成本。同時,所有這些都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也將阻礙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
2導致社會保險資源過度消耗,制度運行效率低下。道德風險破壞了市場均衡,同時導致市場均衡的低效率,導致了對保險資源的過度消耗,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福利損失,使社會保險資源運用的邊際成本明顯高于邊際收益。同時,社會保險基金在征收、運營、管理、發(fā)放和使用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出現流失,使社會保險成為國家消耗資源的漏洞,成為政府和整個社會的沉重負擔,從而使社會保險制度運轉效率低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減慢,以致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競爭力。
3破壞社會公平,腐蝕社會風氣。社會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形成對社會公平原則的直接挑戰(zhàn)。同時,社會保險參與各方通過道德風險行為的套利成功,不僅會進一步刺激當事人投機取巧的傾向,體現了其本人的道德淪喪,而且對家屬及子女產生示范效應,使其他人群向他們看齊,使整個社會風氣被腐蝕。
社會保險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必須手段和重要方面,是通過多種方式來達到其目標的,其中最重要方式之一是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著社會成員發(fā)展結果的不公平。而社會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則形成對社會公平原則的直接挑戰(zhàn)。社會保險參與方,因其各自利益取向不同,他們通過利用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社會地位優(yōu)勢、信息優(yōu)勢,或者是逃避自己在社會保險中應承擔的責任,或者是撈取自己在社會保險中不應得的利益,使一個旨在公平的社會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產生種種不公平,甚至形成養(yǎng)懶漢制度。
三、社會保險中道德風險的誘因分析
1道德風險根源在于作為“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道德風險產生的內在原因是人性在特定條件下,受利益機制驅使追求額外不合理利益的一種表現。同任何領域一樣,逐利很容易使人們喪失道德準則。在社會保險制度中,盡管國家和政府是最終的責任人,但其利益主體是多元的,其內部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當國家及其授權機構、企業(yè)和個人作為獨立個體存在時,必然會產生各自的利益,各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此時的道德風險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各方只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有著直接關系。
2信息不對稱導致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由于社會保險機制的固有特性,參保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如愿獲得足夠的信息,這種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狀況很容易被保險市場參與者所利用而產生道德風險,并導致保險市場運行的低效率,妨礙保險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越復雜,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就會越大,道德風險的問題就越嚴重。
3制度性缺陷導致道德風險。中國是一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發(fā)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險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還在建立過程中,制度性漏洞和發(fā)展的不確定性隨處可見。首先中國目前還尚未出臺《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很不健全,即使某一方違反了相關的規(guī)定,也不會或很難使其承擔法律上的責任。其次還表現在監(jiān)督力度的薄弱,這不僅僅表現在對制度管理者的監(jiān)督方面,同時也表現在對出資者和受益者的監(jiān)督方面。這些基本的制度背景,也對中國社會保險領域的道德風險發(fā)生著重要影響,使社會保險領域成為道德風險的高發(fā)區(qū)。
四、遏制社會保險中道德風險的策略選擇
1加快社會保險立法,增強查處力度,提高道德風險的成本和風險。一方面必須切實加強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企業(yè)和個人在社會保險中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通過法律,規(guī)定政府及其授權機構的職權范圍,劃定權力界限,對可能產生的違規(guī)行為制定嚴格的處罰規(guī)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到執(zhí)法必嚴,加大查處力度,大大地提高了道德風險的成本和風險,也有效地起到了警戒的作用,使那些正在和將來打算圖謀不軌的人出于對自己行為后果的顧慮而及時打消惡念,停止不法行為。
2設計約束與激勵并重的有效機制遏制道德風險的產生。首先,應當將國家、企業(yè)、個人的責任在制度模式設計上盡可能劃清,防止職責不清而出現的個人靠企業(yè)、企業(yè)靠國家現象。其次,營造一個使其理性選擇的制度環(huán)境,當然也包括對其管理者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激勵。再次,要加強社會監(jiān)督機制的建設。一方面,要拓寬信息渠道,強化公眾監(jiān)督和新聞輿論監(jiān)督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對專門監(jiān)督者的監(jiān)督與激勵。另外,從管理上堵塞各種漏洞,采取有效管理等,都是約束道德風險的有效手段。
3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建立信息對稱機制。在社會保險領域,由于具體項目眾多,參與主體復雜,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千差萬別,提高信息對稱度的策略也應對癥下藥。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建立高效的社會保險信息管理和披露系統(tǒng)。實現信息效用最大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第二,對信息不對稱的特殊領域、特殊主體采取有針對性的特別防范措施。如在社會醫(yī)療保險領域,如果能加強對這些領域及主體的信息對稱機制的研究與建立,則會使信息不對稱謀利行為大大減少。第三,通過媒體曝光利用信息優(yōu)勢謀利的不當行為,形成強大的輿論監(jiān)督氛圍。
4提升全社會的道德認識能力與價值判斷能力,建立誠信自律機制。提高全社會成員的道德認識和價值判斷能力,是從認識層面應對道德風險的重要對策。為此必須建立誠信自律機制,進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觀教育,建設一個誠信文明的法制環(huán)境。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險領域乃至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有效建設才是遏制道德風險的根本。
- 上一篇:財務管理的局限性與策略探索
- 下一篇:探究耕地保護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