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原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10:29:00

導語:英語課堂原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課堂原則研究論文

摘要:一次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的準備,有益于學生順利進入新課的情節(jié),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本文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在實施新課導入時應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英語課堂新課導入話題

英語課堂的新課導入,是指課堂開始的幾分鐘時間內所有教學活動的總稱?!皩А笔墙處熞越虒W內容為目標,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方式;“入”是將學生引導到學習的課題上來,讓學生從導入中捕捉到即將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頭緒,形成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進而自然地接受教師的啟發(fā)和誘導,從而愉快地進入教學內容。

新課導入的設計和實施過程既受時間、地點、教學對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受教學雙方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和審美趨向等主觀因素的制約,是涉及全方位多角度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但在新課導入的設計和實施上必須深入探索。建議務必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一、按“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

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通過“任務型”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一教學理念主張以學生為主體,采取“意義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學原則,提倡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任務型教學“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而不是測試的分數(shù))來體現(xiàn)教學的成就”。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課堂模式分為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cycle)、后任務(post-task)三部分,即由教師引入任務,由學生執(zhí)行,然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析和操練,最后對完成結果作出評價。

龐繼賢教授在為David??Nunan?《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一書寫的導讀中表明,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至少應具備以下的特點:(1)以意義為中心,而不是以操練某種意義不大、甚至是無意義的語言形式為目的。(2)任務的焦點是解決某一交際問題,這一交際問題必須與現(xiàn)實世界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應是籠統(tǒng)的或是現(xiàn)實世界中某種活動的翻版,而應是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3)任務的設計和執(zhí)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在語言活動中,應該把學生視為主動的語言實踐者和執(zhí)行者。學生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語言實踐和思考活動,才能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所以,新課導入的設計作為新課堂的開端環(huán)節(jié)只有充分秉承“任務型”教學活動的原則和方法,以一定數(shù)量的任務鏈作為推動,引導學生執(zhí)行教師事先規(guī)劃設想好的目標,并適時做出評價,才能夠讓“以學生為中心”的目的和功效發(fā)揮至最大化。讓學生在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型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過程中也能實現(xiàn)認識語言,嘗試運用語言,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歸納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感受成功。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影響,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力、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二、導入內容力求新穎,以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睂氲沫h(huán)節(jié)作為課堂的開端,理想的狀態(tài)在于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拋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續(xù)課堂教學內容之中。如何在課堂的短短幾分鐘時間內抓住學生的興趣,在導入話題和導入方式的選擇上教師要做仔細的權衡。

一般來講,學生普遍感興趣的東西是與其所處的年齡段、時代以及周圍環(huán)境密切關聯(lián)的。生理發(fā)育的特點決定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興趣點有差異,而所處的時代更是學生興趣愛好來源的大環(huán)境,此外,不同地域的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也有差別。心理學認為,任何新奇的東西都容易成為關注的對象。所以教師在設計新課導入時,在與新課內容有一定關聯(lián)的范圍內,只有傾向于選擇符合教學對象“口味”,新穎且有時代感的話題,才有可能成功激發(fā)起學生的普遍興趣。

教師不僅要精心挑選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素材來組織和實施活動,還要注意導入方式的多樣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的借助可以幫助優(yōu)化導入的效果,如多媒體手法,簡練的措辭,精妙的編排,繪聲繪色的語言表現(xiàn),甚至包括教師本人儀表的精致打理,都可以帶入更多的情感因素,為課堂的開端增色不少。

一堂新課可以由于富有感召力的導入設計而鮮活起來,同樣也有可能因為缺乏或者不充分的導入而失去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實現(xiàn)導入話題到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

在選擇導入話題的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是如何把握話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關度。若在緊扣教學內容的范圍內選擇不易契合學生的興趣點;但若偏離太遠,話題展開之后又比較難控制向貼近教學內容的方向發(fā)展。

綜合考慮,筆者認為,導入話題的選擇只需與教學內容有一定相關性即可,可以嘗試一定程度的間接相關,即除了直接按教學內容的主題展開導入的話題外,也可以由有間接關聯(lián)的話題導入。只要教師有信心并有能力調控得當,是完全可以將討論和學生的關注力自然而然地引入進教學內容主題的。

教師需要學習思考的是如何讓每一次新課的導入既新穎又自然,既迎合學生的興趣點,又能比較快地將學生帶進教學內容的主話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重要。鏗鏘有力的氣勢,抑揚頓挫的語調,優(yōu)雅自信的吐字,簡潔精妙的語言組織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吸引力,一次成功的新課導入一定是善于綜合運用這些因素,將開場導入順利帶入進教學任務的主題。

新課導入自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整堂課的學習積極性,自然的過渡會讓學生理所當然地感受到目標學習任務的新穎有趣。四、兼顧學生個體差異,話題的展開難易適中

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導入內容設計的難度不易把握,任務整體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難點。

英語課堂的小班化教學在很多地區(qū)難以實現(xiàn),英語課堂絕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學生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加以充分注意,讓處于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需要讓他們聽懂教師的意圖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實施,可以讓他們回答較易的問題以檢驗其思維是否與課堂進程同步,同時也是在激發(fā)其繼續(xù)跟進教師的課堂導入的信心;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要鼓勵并給予他們機會自由表達思想,或者回答較難的提問。對性格外向富于表現(xiàn)力的學生可以提供機會讓他們做一些現(xiàn)場表演或形體示范,這既是對他們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同時對活躍整個課堂的氣氛也是不無裨益的。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展開過程中,也要注意讓提問或難或易交替進行,盡量模糊學生的自我水平暗示,力求讓整個班級每一個學生意識到自己都可以做到成功地參與到新課當中,從而以最大的熱情投入主體課文的學習。

五、適當控制導入時間,務求整堂課時間分布合理

每節(jié)新課可以分配給導入部分的時間是有限的,以45分鐘一課時為例,導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幾分鐘之內,否則整堂課會是頭重腳輕,主題不突出,長久以往也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教師引入話題之后,希望學生的每一次發(fā)揮在自己預計之中,但客觀情況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氣氛過冷或過熱。在氣氛缺乏的時候要能積極引導,在討論的展開偏題太遠的時候也要做到適時帶回,收放有度方能把握時間于自己掌控之中。

教師的新課導入應根據(jù)課文內容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某種為主的方式,如可以選擇以小組為討論某一問題,或是有導向性地提問幾個問題,或是讓學生就某一現(xiàn)象發(fā)表彼此不同的見解。最好能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才能讓導入的結構緊湊,內容突出,導向性鮮明。

教師在設計自己導入語言的時候要多加以推敲琢磨,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晰簡明,切中主旨,也是控制導入環(huán)節(jié)不至于占據(jù)過多的課堂時間的要求之一。

六、盡可能融合英語語言文化的導入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也包括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先導環(huán)節(jié),雖說時間不長,但若能在導入訓練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英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內容,引導學生把文化內容和語言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英語與母語的區(qū)別并具備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吸收兩種文化的精華,學會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避免跨文化交際的錯誤,學到地道的英語,進一步提高交際能力和應用能力。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某些表達的疑惑,在用詞的選擇上很有可能會因理解不清而誤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何稱呼英美人士的問題。如何使用Mr,Mrs,Miss,Ms等稱謂語:它們要么與姓名(fullname)連用,要么只與姓(surname)連用,但不能只與名(givenname)連用。比如,一個叫JohnSmith的人,人們可以稱他MrJohnSmith或MrSmith,但不能稱他為MrJohn。而在直接以姓名相稱的情況下,則一般稱呼其全名或僅John。再有,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shù)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yè)、職稱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Wang;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如David/或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Tom。上述稱呼使用習慣的差別,表現(xiàn)了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tǒng)觀念和社會風俗。教師如能適時地加以解釋說明,在這樣情境下的文化輸入對學生而言是更加容易接受和認可的。

而中西方文化間同時也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所謂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這主要來源于不同民族在與自然界求生存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進而反映到語言中來,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說wolfinsheep’sclothing;“藍圖”,英語為blueprint;“同舟共濟”,英語表達為inthesameboa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xiàn)象不勝枚舉。在導入階段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過程中若能適時提示這些現(xiàn)象,勢必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興奮度,活躍課堂的整體氣氛,有益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從而進入主題課文的學習。

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教師在營造一個整體氛圍,幫助學生醞釀情緒、步入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將其成功地帶進教學內容的情境。一次成功的新課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的準備,并從情感上抓住學生的心弦,啟發(fā)學生產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愿望。導入環(huán)節(jié)對于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而言是一個突破口,導入設計得當精妙,能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有益于學生順利進入新課的情節(jié),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紹細芳,歐陽菁.淺談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2.

[2]車少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導入策略[J].林區(qū)教學,2005.

[3]周貞雄.中國人學英語想當然錯誤300例[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