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師師德師風的建構
時間:2022-10-03 03:59:58
導語:論教師師德師風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升自身素養(yǎng),修身治學并重
教師肩負著管理育人這一特殊的職業(yè)使命,加強自身修養(yǎng)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作為教師,必須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強化終身學習意識,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身為教師要首先提高對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正確理解和掌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內涵和要求,以師德師風榜樣鞭策自己、評價自己,自覺遵守和執(zhí)行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認真學習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尊重學生,以愛執(zhí)教,在教學中提升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對于教師自身來說,學習是其成長的不竭動力。教師要靠在工作中、生活中認真學習,經常反思,才能不斷提升,才能成為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優(yōu)秀教師。因此,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學科研活動,注重探索教學教法的革新,認真進行教學反思,把教學的經驗和教訓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反過來不斷促進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業(yè)務,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個人業(yè)務能力。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主動參加各類培訓,系統(tǒng)學習教育法規(guī)、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等課程,開闊視野,借鑒經驗,大膽、主動、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綜合素養(yǎng),達到既精通學科知識,又博采相關知識,使自身成為復合型人才。教師只有達到厚積薄發(fā)、游刃有余的境界,才會滿足求知若渴、興趣廣泛的新時代學生的高需求,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職業(yè),也只有通過不斷探索和改進工作方法,才能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書育人效果。
二、關愛幫助學生,促進成長成才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熱愛學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根植于愛?!敝挥袗蹖W生的教師,才能教育好學生。不懂得關愛學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教師只有具備關愛這種道德情感,才能產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強烈愿望,才會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密切,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因此,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中,教師要關愛學生,尊重人格,善于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杜絕任何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的行為,并保護學生避免受到他人傷害,真正做到愛護學生而不放縱學生,嚴格要求學生而不粗暴對待學生,耐心教育學生而不歧視、挖苦學生,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事實表明,一個被教師所關愛的學生,常常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
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很多學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善于捕捉、發(fā)現(xiàn)、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學生的深層心理動機,找出問題癥結,抓住教育引導學生的最佳契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合理的言行舉止,教師應給予理解。如果個別學生言行舉止過于偏激,要及時進行溝通,采用得當策略,有效進行疏導?!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熞獣r時處處為學生作出榜樣,凡是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只有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如要求學生儀態(tài)端莊,舉止規(guī)范,學習腳踏實地,待人真誠熱情,那么教師首先要塑造和展示自身良好形象,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guī)范健康,舉止文明大方,工作勤奮務實,人際關系和諧,這樣才能發(fā)揮表率作用,注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引領學生,使其務實進取,學有所成。再如在后進生教育引導方面,教師要認真分析摸底,制定出針對性的輔導計劃,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做好這些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理想觀,幫助其進步,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在充滿關愛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師德是為師之魂,師風是為師之本。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強化“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意識,通過多種渠道,積極、主動地加強自身修養(yǎng),在實踐中堅持以生為本,言傳身教,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育出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張蕊彭曉松常淑香單位: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 上一篇:大學文化下的師德師風的展望
- 下一篇:院校輔導員師德師風情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