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教師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13 03:44:00

導語:新時期教師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教師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教師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理論界和實踐領域最熱門的話題,眾多的研究者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過去到未來的全方位探討。然而,“太多的移植”、“太多的描述”、“太多的回顧”等不足卻存在于研究中。為此,“少些移植,多些本土’;,“少些描述,多些實證’;,“少些回顧,多些當下”應該是教師教育研究的明智之舉。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育移桂描述實證

教師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師培養(yǎng)與訓練的模式在世界范圍內早已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的中國教師教育也迎來了自己的發(fā)展契機。眾多有識之士,圍繞這一話題,展開了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過去到未來的全方位探討。然而,客觀地審察已有的研究和正在進行的研究,卻存在著“太多的移植”、“太多的描述”、“太多的回顧”等不足。如果這些太多的不足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教育研究將會陷入誤區(qū),停滯不前,甚至走向教師教育追求目標的反面。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以供參考。

1少些移植,多些本土

“我國近百年來的教育研究,以引進和移植為‘主色調’,不僅觀點、方法、理論和制度體系要引進,有時甚至連問題都要引進,我們的研究者習慣于以西方的某理論、某主義為討論問題的概念、框架”從客觀需要而言,我國教師教育無論是理論建設還是實踐開展,都必須大膽吸引和借鑒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經驗。但移植別人的理論,不是全盤照搬,不能全盤照搬,對于移植的東西要細心的鑒別是否適合自己。所以,在拿來的同時,既要“煉”,又要“扔”,要將合理的“煉”和合理的“扔”有機結合起來,而在我國的教師教育研究中似乎只有“煉”、沒有“扔”,只講“煉”不講“扔”,“言必稱希臘”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如:雨后春筍般的譯著風涌而至,從譯著那里得來一大堆名詞、概念、語句,直接套用在我們的研究中,甚至作為引領我們研究的理論依據(jù),像“生成”、“生發(fā)”、“后現(xiàn)代”、“教師作為反思性實踐者”、“教師作為課程開發(fā)者”等。這些名詞、概念、語句本身沒有不好,給人有啟發(fā),但這些我們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與我國的教師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卻沒有研究,沒有論證,籠而統(tǒng)之,不加分析,結果是引用了一大堆西方的言論,說了一大堆外國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問題在那里,我們的思路在那里,卻不十分明白。尤其突出的是:關于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教師專業(yè)性的認識,從什么是專業(yè),專業(yè)與職業(yè)的區(qū)別、教師專業(yè)特征的獨特性、教師專業(yè)性的歷史演變與條件保障等,引鑒的全是西方某某學者、某某機構、某某報告,很少看見中國人的觀點。中國的教師教育問題似乎全都給西方人研究好了。

離開了自己的經驗研究別人是一種不合理的學習方式,只有通過借鑒他人思想以引發(fā)出或整合成自己的智慧,才會形成自己的特色,明確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中國的教師教育研究,基點是建立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的中國自己的創(chuàng)造,這就是所提倡的中國特色,是本土研究中要遵循的基本精神。

實際上,有些地方院校圍繞當?shù)氐慕處熃逃归_了一些本土研究,但卻是局部的研究,取得的是局部的成果,沒有形成規(guī)模和氣候,也難以有建設性的成果產生。當下,中國教師教育的本土研究是要整體的,而非局部的;是建設性的,而非建議性的;是研究性的,而非羅列性的。所以,筆者認為,要集中教育資源,面向全國,以部屬師范院校及有代表性的綜合性大學為龍頭,有各地師范院校及教育管理機構共同參與、承擔一項立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的重要課題:中國教師教育的現(xiàn)在與將來。

2少些描述,多些實證

教師教育研究既內容廣闊,又應嚴謹科學。在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視角已涉及到政策、制度、內容、方法等各個層面,并形成了諸多成果,論著、論文鋪天蓋地,課題研究也為數(shù)不少。然而,這些有多少是實證得出的結論,有多少不是重復別人、羅列現(xiàn)象的描述,在眾多的表述中,我們聽得最多的聲音是:站在政府高度、政策高度的有關教師教育重要、教師教育應該如何的價值分析,這些分析盡管頭頭是道,卻只不過是從上層的既定政策出發(fā),依據(jù)教育主管部的意圖做政策宣傳,最多是理論解釋罷了。鮮有通過調查、實驗等實證方法得出的結論。

忽略實證研究,偏重描述解釋,給教師教育研究至少帶來如下弊端:(1)理論居高不下,脫離實際。因為構建理論的研究者是在重復政府的聲音,或是在解釋別人的理論,他們的研究結論置放于在研究過程之前,確切的說,無須經歷研究過程的驗證,結論早已在意料之中。(2)顛倒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這一耳熟能詳?shù)牡览碓诮處熃逃难芯恐袇s顛倒了次序,不是將理論建立在實踐探索和經驗概括的基礎上,而是以既有的理論和政策來設置實踐,推導問題,不但理論在意料之中,實踐也在意料之中。(3)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難以得到回應。描述性的解釋,既不關心現(xiàn)實中的具體間題,更不探討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只是停留于作些理論視野內的結論,最后形成幾條主觀性的結論,致使教師教育中的具體問題、真實問題、急需解決的問題無人問津、無能間津。如我國教師崗位特征的細化指標;我國教師教育機構的認證和教育課程的認證制度等,這些既是現(xiàn)實的具體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沒有規(guī)范、具體、務實的實證研究,以上問題便難以解決。(4)無視教師是研究的主體。解釋性或綜述性的結論,只需根據(jù)一些相關的資料和政策文獻就能歸納、演繹出想要的結論,無須了解實踐層面的教師,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沉默,他們擁有的教育資源和要關懷的方方面面。當然,強調教師教育研究的實證性,別忘了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動,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活動是人的自由活動,因而教育的世界是主觀的世界,人文的世界,意義的世界,教育研究任務就是要揭示世界中的意義,體現(xiàn)出‘為人’、‘立人’、‘成人’;C21的特色,教師教育研究也應該牢記這一點。所以,倡導教師教育研究的實證性,并無意也不能去追求教師教育的機械化程序、控制化策略。

研究者們也沒有違背這一條,很多冠以“XXX國的教師教育的回顧與反思”、“教師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教師教育的歷史回眸與策略構建”等之名的文章,似乎說明了研究者并不囿于回顧歷史,回顧歷史是著眼當下,指向未來。但細讀內容,卻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重頭戲仍在回顧歷史,針對當下、指向未來的部分往往是寥寥數(shù)筆,空洞無物。對已經經歷過的事情進行述說,畢竟不是件很難的事情,羅列資料,進行歸納即可。而對正在經歷的事情進行述說和歸納,則需更多的投入,更大的勇氣,畢竟見證人太多,不能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的處境,確實不容易言說。

無論怎么說,關注當下的教師教育間題,不僅是作為研究者的良知和責任心所使然,更是教師教育實踐對研究者發(fā)出的召喚,是時代賦予研究者的歷史使命。而今,人們己認識到,相對于教師教育實踐的超越式發(fā)展的現(xiàn)實,教師教育理論確實顯得尷尬,理論已經落后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的次序已經顛倒,是實踐牽著理論的鼻子走,而不是理論引領實踐,因為反映實踐進程,并對其進行指導的理論太薄弱貧乏,甚至空白,這種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不平衡必須正視。我們必須祛去理論的灰色外衣,走向現(xiàn)實,走進教師實踐的生活世界,以教師的生活世界和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從初始性材料和原始性問題中求索珍品,建立文本,進行診釋、解讀、辨析,建立面向現(xiàn)實的間題意識和分析框架。倡導的“校本研究”、“田野研究”、“質的研究”等研究方法,強調教師作為研究者的主體地位,對教育活動場景中主體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進行具體、真實、細致的探討。

如果我們真的在關注當下的教師教育問題,許多當下的問題就會走進我們的視野。如:在中國背景下,教師的專業(yè)化過程的主體地位如何確立,中國教師工作環(huán)境是怎樣的,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支持來支撐他們的角色轉換,我們如何來關注教師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我們對教師的要求是否太多,合理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由此可見,重視當下教師教育問題,是教師教育實踐對理論的需求,是研究者對自己的要求,是中國教師教育走出理論與實踐失衡的當務之急。

3少些回顧,多些當下

筆者認為,我國學者對教師教育的歷史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但回顧歷史不是單純的面向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