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5-23 09:16:00
導語: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視德育;學生作業(yè)多,學生負擔增加;教學方式沒有發(fā)生突破性的變化;心理教育沒有被重視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對策作為參考。
主席說過:“國家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的競爭?!碑斀裆鐣囵B(yǎng)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育工作上。為了使新的課程標準適應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掀起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間在中小學課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使新的中小學課程越來越趨向于完善。教材從一綱一本發(fā)展到一綱多本。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地區(qū),中小學課程邁出了較大的步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已經給每一位中小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上海的六年級小朋友是這樣給我談她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的:“還是新課改的語文書好呀,書里的內容很有趣、很實用,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緊密?!毙⌒〉睦幼阋哉f明新的課程改革取得的顯著成績是毋庸質疑的。
但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現(xiàn)行的中小學課程改革來看,由于我們課程理論落后,缺乏前瞻性的研究,而且在推行新課程實踐中缺乏課程改革的專業(yè)人才。因此使整個課程改革的力度不大。在實踐中沒有觸及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舊的思想尚未徹底改變。在新的形勢下對新的課程改革進行新的探究。在這里對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質疑:
一、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視德育。
根據新的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每一個適齡青少年,要能夠接受到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都能得到實際充分的發(fā)展。而新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不了解他們的教學目標不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怎樣學,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又由于受課程評價系統(tǒng)的制約,評價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的,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定教師成績的主要標準。著就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智育不能很好的結合,德育只是作為一種形式,成為智育的輔助部分。實際教學中只有學科知識的傳授,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人們漸漸的形成一種觀念:孩子道德好不好、待人是不是有禮貌并不重要,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好學生。教師在學校對學生多是傳遞知識、指導學習,父母在家多是督促學習。這樣下去,學生的道德水平不能不令人擔憂?,F(xiàn)實生活中新生一代不再把助人為樂、尊敬老人、待人禮貌作為行為指導,更不會用行動去表現(xiàn)。無論課程如何改革,都不應該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只有培養(yǎng)出大量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跨世紀人才,才能提高我們的國際聲譽和國家競爭力。這才是我們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
二、學生作業(yè)多,學生負擔增加。
在實際的教訓活動中,許多教師認為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作業(yè)是浪費時間。他們總是被身邊的環(huán)境所影響著:別的老師上課都在滔滔不絕的講,自己不講,學生成績就有可能落后。長此以來,上課時一定要多講在教學中變得特別流行。剩下的留給學生的只有是:等放學后,背著重重的書包,里面裝著各科作業(yè)回家了?;A學科幾乎每一天都有作業(yè),語文、英語要抄寫、背,英語、數(shù)學有大量習題要做,只要做大量的習題學生成績才會好已經成為一種真理。學生作業(yè)量特別多,已不是聽到個別家長這樣說:孩子每天做作業(yè)要到10:00鐘以后。學生的作業(yè)不但兩大,而且在他們的作業(yè)、練習題中還經常會有一些所謂的開發(fā)智力的思考題,好象只有這樣才代表老師的水平、符合練習的標準。這樣下去,學生的負擔怎樣能夠減輕?我們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其中一項目標是要減輕學生負擔的,可是在現(xiàn)實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卻是很難實現(xiàn)的。學生失去了自由、自主性。課余時間里讓學生做大量課外作業(yè),實際上剝奪了學生自主支配課余時間的權利。大量繁、難的作業(yè)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會產生厭倦心理。他們只想著盡快去完成布置的作業(yè),不再去追求質量。甚至知道習題已經做錯了,也不屑于去修改。對形式來說,只要完成作業(yè)就萬事吉了。我們長時期以來被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的負面影響束縛著,一貫的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著顯然與新課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是相悖的。如果不切實做到減輕學生負擔,長此下去,不但孩子的大量課余時間被剝奪了,甚至連祖國的睡眠時間也不能保證。這將嚴重的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個性的形成,更不可能有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三、教學方式沒有發(fā)生突破性的變化。
教學方式通常包括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生是有待點燃的多彩的火把,而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在教學中,教師還是經常會采用“滿堂灌”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講的多,學生練的少,課堂氣氛十分嚴肅,沒有形成師生互動和師生間的積極、友好的交流。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即使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也多是局限與大量的問答式教學?,F(xiàn)實不允許教師采用活動等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敖淌依雉[哄哄的,簡直是亂了套?!眰鹘y(tǒng)總是這樣的。在學校上課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領導各班巡查,當發(fā)現(xiàn)某個班級.級內部亂哄哄的,這個班的教師馬上就會有領導找他談話。開會的時候還會重復提到這件事,還會把他作為管不住學生、維持不好班級紀律的典型事例公示與眾。即使這個教師的教學效果是成功的,可能也不會被領導重視?,F(xiàn)實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氣氛、推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最后還是回到“守紀律”的老路上來。還有,在實際的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一些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技能已趕不上學科發(fā)展的速度。知識爆炸會使他們意識到有義務進行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教學方法要受教學內容的制約,教學內容的改變柿餅推進教學方法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窒息人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往往把學生束縛在一個規(guī)劃好的小框框里面。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實際是要教師改變已有的教學習慣,去做更多的工作,甚至還要在已經超時的工作量上再增加新的工作。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多,但實際中大量教師卻根本沒有進行過專業(yè)培訓,不了解基礎教育改革的性質及可能帶來的結果,這就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
四、忽視對學生的心理教育。
當今社會正高速地發(fā)展、劇烈地變化,一方面造就了許多的機會激發(fā)了人們的斗志,另一方面也讓人變得浮躁,隨波逐流,容易迷失自我。心理狀態(tài)是社會價值取向的一面鏡子。而如今缺乏普及心理教育,教育停留在強調競爭多過寬容,強調爭勝多過淡泊,強調知識傳授多過品行教育,強調學習成績多過心靈溝通。學生在每天的學習過程中,繁重的學習任務等著他們去完成。學校只重視學生成績,不重視學生活動,即使有活動,學生參加也顯得很冷淡。老師天天向他們要的是成績,父母要的也是成績,學生和老師、父母之間缺乏溝通。學生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青少年、兒童心理疾病越來越多,心理扭曲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是該到了反思中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和內容的時候了。
五、基礎教育課程不能適應地區(qū)差異。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過于宏觀了。參加設計課程的專家學者對他們所研究的學科了如指掌,但是對學生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往往一竅不通,他們不過問學生想學什么,不考慮學生的特點、興趣、要求,僅僅著眼于專門科學.知識結構、理論系統(tǒng)去構成學科內容。同時,他們也沒有考慮到我們國家的現(xiàn)狀、各個地區(qū)存在的差異。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qū)域文化不同,已有的教育水平不同,思維習慣和習俗觀念也不同,特別重要的是經濟水平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在這樣的基礎上推行相同水平的課程是行不通的。即使要強制執(zhí)行,成效也不會顯著。這里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進行說明:要讓全國各地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課。這對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來恐怕已經晚了,他們從小學一年級便開始了;對于中部地區(qū)則勉強可以接受;那么在西部貧窮地區(qū)推行起來可能就比較困難了。從教師這一點就很難有保證,落后山區(qū)的教師的基本知識水平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負擔起對學生傳授系統(tǒng)、準確的英文知識。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對策作為參考:
(一)強調德育,重在落實。
青少年一代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道德水平決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針對青少年道德水平有所退化,現(xiàn)在國家開始更加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號召增強對青少年的道德培養(yǎng)。我國歷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是足夠的,但往往在現(xiàn)實中落實的程度不夠。我們不能只重于一些形式、口號,而去草草應付。舉國上下應該切實行動起來,通過多種途徑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能力,具有頑強的道德約束力。在學校,教師應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關心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鼓勵學生逐步地控制和有秩序地處理自己的精力、沖動和情感,這是道德訓練的根本;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感,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同情心;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級體促進學生的道德健康發(fā)展。在家里,家長要關注對孩子的道德培養(yǎng):創(chuàng)建一種和諧的家庭氣氛來影響孩子;在處理一些細小的問題時要教給孩子怎么樣做才是對的;培養(yǎng)孩子尊老愛幼、待人禮貌、與人友好相處的優(yōu)良品德。除此之外,社會也要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重任,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獲得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鼓勵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教育領導部門要鼓勵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這樣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只要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方法是有創(chuàng)建的,就要盡力把它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去。面對外界的壓力,教師要有堅強的意志來堅持自己獨到的見解,使自己的一套方法能長久的推行下去。想辦法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課外作業(yè)的布置恰到好處,學生的訓練效果達到最佳水平,使他們不只是忙于應付作業(yè),而是積極的、有興趣的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
(三)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現(xiàn)代化的社會給孩子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在人格、品質等方面出現(xiàn)扭曲現(xiàn)象。新的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課程中要滲透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讓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健康成長,以將來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對待困難、挫折的能力;如果學生身上有了執(zhí)拗、任性、驕傲、自滿等消極的性格特點,要想辦法幫他們克服掉;培養(yǎng)良好的班級體,讓學生形成與人和睦相處、學會容忍他人的缺點、對別人能夠做到“寬容”的能力。
(四)關注地區(qū)差異。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要把我國的具體國情考慮在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生存環(huán)境、經濟水平、社會觀念等等有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因此新的課程改革對于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條件、發(fā)展要求不能強求一致。在不同地域內,學生所擁有的生活經驗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中小學課程在基本要求應一律無條件地達到以外,其它科目、內容在安排上要允許各地區(qū)存在差異。城市要有適合城市發(fā)展的課程;怒沖沖要有農村特色的課程;東部地區(qū)有自己的特色;西部地區(qū)有西部的特色。能夠做到統(tǒng)一性和靈活性兼顧。課程編制要鼓勵一綱多本,特別是在選修課的制定上,更要大力發(fā)揮地區(qū)優(yōu)勢,使課程較接近當?shù)氐纳睿c當?shù)氐慕洕l(fā)展狀況相適應,促進各個地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xù)推行,而且在卓有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我們中會不斷碰到新的問題,只有在新問題的指引下去不斷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才會不斷得以完善。(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