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教學中的人際交往
時間:2022-05-06 06:25:00
導語:談談教學中的人際交往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所處的年代是競爭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人際交往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從事以人為目標,以人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掌握關于人類自身的科學知識,了解人的心理活動,人的需要、行為與動機,人的喜怒哀樂,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恰當?shù)剡\用各種技巧,才能客觀正確有效地開展工作,起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作用。
教學──一種交往的特殊形式。
交往是人類的一種需要,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獨立生活,每一日都有與他人交往的必要。人的一生的成長,發(fā)展,成功,幸福,是與同他人的交往聯(lián)系分不開的;人的一生的愉快,煩惱,快樂,悲傷,愛與恨,也同樣是與同他人的交往分不開。作為一種交往的特殊形式,教育教學工作首先必須遵從交往的原則,不斷研究其特殊性,在科學的基礎上開展工作,達成效果。
一、交往的心理條件
首先是交往的之一應該有把某種事情告訴另一方面的愿望,就是說有了一種明確的想與他人進行交流要求,而另一方也希望能從他人那里獲知某種事情或信息。也就是說,交往中一方要有發(fā)出某種信息的想法或愿望,而另一方也愿意接受這種信息。教學活動就是一種交往活動,教師作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學生就是接受方。教師必須掌握大量新鮮,有用的信息并有愿望將之傳授給學生;學生也應該有接受新知識的迫切愿望,二者缺一不可。其次是交往雙方都期望獲得一定的交往效果,期望從對方那里獲取得一定的東西。當然,這種東西不一定表現(xiàn)為物質性的。學生渴望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關愛,生活的指導以及前進的幫助;教師從學生那里獲得收獲的喜悅,成功的自豪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平時人們的交往總是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因為人是理性的動物,要求自己的一切行動都有符合心理邏輯的充足理由,只有當一種關系被人們認為是值得的,人們的交往行動才出現(xiàn)。再次,交往雙方都有意無意到力爭達到相了解,雙方各自支配著對方的反應。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原則,人們往往只接納那些喜歡自己,支持自己的人。作為教師要想達到教學目的,必須與學生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對學生的這種自我價值感起積極支持的作用,避免學生的自我價值的防衛(wèi)傾向。
2、交往兩種手段。人際交往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完成,這兩種手段即:言語手段和非言語交往手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合理使用這些手段,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言語手段不僅擔負著傳遞信息的功能,而且也是激勵或抑制群體任何成員的情緒影響的手段。非言語交往手段是指借助于非語詞符號,如姿勢,表情,體態(tài)等實現(xiàn)的交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合理使用這兩種手段,將幫助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交往心理學──教師必修的新興學科
心理學,英文為PSYGHOLOGY,是希臘文PSYCHE與LOGOS的變體。心理活動是大腦生理機能,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它能夠能動地指導與調節(jié)人的各種實踐活動。作為從事人的教育活動的教師,必須對其作用客體進行研究。社會交往,作為人類社會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是個體作為社會成員的心理需求,人類交往的社會心理動機主要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們用于確立自我價值感的需要,一是人們對于獲得明確的安全感的需要。
人是一種理性的動物。為了是自己的認識具有價值,獲得明確的自我價值感受,人需要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需要愛與被愛,需要歸屬和依賴,需要助人和得到他人的幫助,需要有機會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性或展現(xiàn)自己的專長,等等。當自我價值獲得肯定,得到確立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一種自信自尊和自我穩(wěn)定的感受,他就會覺生活有意義。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帶有不確定性,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尋找參照系,確立其在參照系中的位置,使之形成明確的自我評價。一個人對自身狀態(tài)的不確定感越強。進行社會比較的需要就越強。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學生考試后,往往不只是關心自己的成績,而且很關心其他同學的成績。因為只有既知道自己的成績,又知道了其他同學的成績,并將自己與其他同學進行比較,自己的成績才有明確的評價意義。
人們需要獲取得明確的安全感的需要。人作為有機體,同樣遵循生存是第一要義的生活法則。影響師生交往的因素有好多,但不外文化的,心理的、社會的、時空的因素等幾個方面。教師由于與學生共處于同一文化圈中,因此影響交往的最重要的應為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心理現(xiàn)象:
首因效應指雙方初次交往時各自對對方的直觀觀察和歸因判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今后交往活動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兩點:一是重視自己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你在首次接觸中一切易被觀察到的一切外顯行為都給學生留下一份作出初步判斷評價的資料,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是不能對學生評價憑借第一印象,“以貌取人”則“失之于人”,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jù)有限的資料作出的某種判斷往往會產生較大偏差。
月暈效應指人對某個人的整體印象影響到對此人的具體評價與認知。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xiàn)“愛屋及烏”的情況。學生是“一好(學習好)遮百丑”。教師的價值取向會影響到整個班級對個別學生價值判斷,這種判斷可與教師的取向產生正,負面兩種不同的趨近或背離。小學生由于個人的判斷力不足往往采取趨向判斷,即老師認為好的同學就一定好;而中學生由于其心理正處于叛逆期,故往往回采取逆向判斷,即孤立或反感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即使該生確實十分優(yōu)秀。教師在進行價值判斷時應該盡量避免月暈效應,鼓勵學生全面發(fā)展。
刻板現(xiàn)象人們對于某一類事物或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概括而籠統(tǒng)的看法,。卻人們所言的“先入為主”。教師應該以發(fā)展眼光去看問題,尤其是對于后進生不能打入另冊,以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甚至是身心上無法愈合的創(chuàng)傷。
此外,距離遠近也是直接影響教學交往的一條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人們的生活空間距離越小,則雙方越容易接近,彼此就越容易吸引。教師應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之建立良好的關系,達到一種最優(yōu)的交往效果。另外,教師還應該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頻率,彼此了解,加強交流與溝通。
三、交往技巧──教學開展的有益輔助
在教學交往過程中,教師應該擁有平等真誠的心靈,善良熱情的態(tài)度,講求信用的人格,寬容友善的情懷,并以之作為與學生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礎。此外,掌握交往技巧也是十分有益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展開的。
1.相逢緣是開頭難
教師首次在學生面前亮相,應該給學生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因此,特別要重視首因效應。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好像服飾打扮可以隨意一些,但,作為教師則由于其所擔任的社會角色及社會對此角色的心理期待的制約,衣著打扮十卻不能隨意,應以端莊,整潔為主,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時也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此外,穿著也可以反應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整潔端莊得體的服飾往往能表現(xiàn)穿衣人的品位。教師的開場白也十分重要,要真誠,熱情,不能表現(xiàn)出倨傲冷漠。有一位教師在新學年做了這樣一段開場白:“同學們好!從今天起,我將擔任你們班的語文科任老師,我愿意與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相信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期望在我們相攜而行的這一段日子,我們之間留下的只有愛的美好的回憶?!边@段開場白就十分得體,真切,因此獲取得了學生的好評,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2.點點滴滴皆有愛
在教學中,教師作為長者與施教者,應該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關愛與尊重。這種關愛可以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要從小事做起。比如說,教師應該努力記住每個學生們名字,有時還可以用呢稱。此外,可以巧妙運用每天課前的寒暄,將自己對學生的一片關愛之情表達出來,營造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
3.善用微笑化冰雪
微笑是可以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給人以愉悅感的一種面部表情,也是教師最富表現(xiàn)力,最有價值的面部表情,它表現(xiàn)友善,誠信,和藹,融洽等美好的感情因素。教師要學會恰如其分地運用微笑,傳遞情感,溝通心靈,征服學生,讓學生消除緊張感,同時,敬畏感就會被信任感所代替。
學生上課時沒有回答出提問,教師的微笑是一種鼓勵;學生獲得了成績與進步,教師的微笑是一種表揚;學生偶爾犯了錯,決心改正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信任與寬容;學生遇到了難題,愁眉不展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撫慰與鞭策。
4.多用贊美促進步
人人渴望贊美。我們在做事情時,往往有一種潛意識:“別人會怎么認為?”或“別人會怎么說”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對贊許的期待。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得到別人的肯定甚至是表揚,這實際上也是人性的一個弱點,不論多么平凡,多么自卑的人,其內心都有一絲自尊,一絲自傲。學生渴望教師對自己的行為的表揚,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因為這種帶有權威性的表揚,往往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確定自己行為的肯定。“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受到贊美的人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p>
教師對學生的贊美要多用但不可濫用,可以運用技巧,第一,談談學生的光榮史,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促進其以后的進步;第二,符合實際,明確具體,夸大其辭的贊美往往會適得其反;第三,能當面稱贊的應該當面稱贊,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設身處地換角色
教師應該多考慮學生的心理新狀態(tài),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從對方的需要出發(fā)明白學生,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在想什么。尤其要從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出發(fā),去理解他們;只有這樣,才能進而了解他們,給予他們切實可行的幫助。我們提倡教師寬容,用寬容的力量去征服學生。用情感的給予和友善的施與,使學生獲得“仁慈之心“。學會使用技巧善于使用技巧,必須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否則就失之虛偽,令人生厭了。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大量學習其他的新興學科,打破學科限制,一切為更好地工作而服務,一切為教育教學服務。以上觀點即是本人在教學活動中自學交往心理的一點體會,不揣冒昧,敬請各位前輩同仁指教,斧正。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