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綜合能力重在平時訓練

時間:2022-04-22 08:57:00

導語:化學綜合能力重在平時訓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化學綜合能力重在平時訓練

考上理想大學,是每一位高中學生的夙愿,引導學生實現(xiàn)這一美好愿望是高中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命題范圍將遵循中學教學大綱,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這句話著實令高中師生難以把握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命脈。如果還沿襲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教者殫精竭慮,學者努力有加,搞得師生精疲力竭,但臨近高考卻還收不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依然心中無數(shù),忐忑不安。其原因何在?

主要在于平時重視理科綜合解題思路訓練不足,單憑最后沖刺,是難以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思想與方法。如何進行理科綜合思路訓練,培養(yǎng)解題的技能技巧呢?貴在平時。

一.夯實理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應變能力

理科知識儲備是開拓理科綜合思路的重要條件。由于隨著思維的伸展,要不斷地從大腦的儲備庫里提取相應的知識,如果大腦里沒有儲存下這些知識,思維線索就會中斷。如果平時不斷地整理、加工,濃縮大腦里儲存的知識,提高概括水平,使知識變活、變精,就有利于思維的縱橫伸展,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在夯實雙基的同時要以不斷變化和相互聯(lián)系為基本特征的辯證自然觀來分析和處理問題,找出理科之間的銜接點,隨時滲透綜合,使其交織成網便形成知識系統(tǒng)。這樣在遇到問題時,才能應用知識網絡挖掘隱含條件,產生有條有理的聯(lián)想,經過篩選、比較、判斷、推理,形成脈絡通暢的思路。

例如在總結性復習課中對分散在教材各處有關原子的知識,先讓學生自學整理,然后在復習課中歸納和延伸。例如:在進行原子有關知識復習時,從原子結構,變化和應用三方面歸納和延伸。從原子的結構可知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原子核又可分為質子和中子。質子的作用是決定元素的種類,中子決定同位素;核外電子的排布與變化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發(fā)生的變化方式有原子核衰變,電子轉移和電子躍遷等,變化過程依然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電荷守恒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等。應用中延伸到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三者關系,簡介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如基因突變等。使學生歸納總結過程中對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微粒有更深的認識。這樣在復習課中隨著知識的整理和綜合,能力必然得到發(fā)展和綜合。

二.注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應試能力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人的重要智力品質,其核心是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往往交替進行,互相補充。即:一般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人在面臨錯綜復雜的情況時,不是感到焦慮和不安,也不急于作簡單的解釋和結論,而是認真分析該問題所處的條件、背景,順利而迅速地在頭腦中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提出幾種可能的方案;然后對每一方案分別進行論證和試驗,達到“學林探路貴涉遠,無人跡處有奇觀”的境地。平時我們應通過典型例題,練思路,練技巧,著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開發(fā)。

1.一題多解,拓寬思路

采用一題多解的方式訓練學生,多種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去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一路不通,另辟蹊徑,認真挖掘題目內在潛隱,排除路障干擾,讓思路暢通。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聯(lián)想匯集有關概念、公式、定律、原理和方法(如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極端法、估算法、逆推法等),將知識網絡化、規(guī)律化,達到開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同時,多解的目的在于優(yōu)化方法,突出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t℃下在一密閉容器中充入4molN2O5發(fā)生如下反應:

N2O5→N2O3+O2

N2O3→N2O+O2

測得達到平衡時O2為4.5mol

N2O3為1.62mol,則平衡時,

N2O__為mol,N2O5為__mol。

分析:此題有著眼于反應過程分析的常規(guī)解法,也有抓住連續(xù)反應中各組分組間的變化量關系,采用待定系數(shù)法,對方程式進行合并和直接配平來求解。但如果緊緊抓住平衡前(始態(tài))和平衡后(終態(tài))兩種體系所含氣體的元素組成特點,化學式中的原子配比關系和元素的價態(tài)變化等特征采用元素守恒法、化學式原子配比法、電子得失守恒法等方法進行整體思維就更加靈活了。比如由電子得失守恒法,則有:平衡前后N與O兩種元素的價態(tài)變化特點為:

2+4e→23

2+8e→2

2-4e→2

故可設N2O的平衡量為xmol,根據(jù)電子得失守恒列式:

1.62×4+8x=4.5×4,

解得x=1.44mol。此題其它解法略。

在訓練過程中選出方法新穎、運算簡單、概念清晰、思維能力強的解法,加以推廣。

2.一題多變,同中求異

采用一題多變的形式,訓練學生積極思維,向廣處聯(lián)想,向深處鉆研,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多變”指同一題目的各種條件之間有不同的關系,解決問題時,既可改變問題,又由于每個問題都有它自己最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根據(jù)它們的關系,可以把問題與條件變換,即變化因果關系;還可以變化梯度,即題目之間,既有一定聯(lián)系,又一題比一題難度大,要求高。變化梯度的訓練適應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趨向。據(jù)文理科測試題的組合將分成幾個小題設問,前面小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一般是為解后面小題作鋪墊,內容暗示作用,在知識內容,解題技巧,思維能力的檢測有明顯的層次性,有一定難度。平時要加強該方面的強化訓練。例如:將PH值為2的鹽酸與PH值為12的燒堿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的PH值為:(A)<7(B)≤7(C)=7(D)≥7(E)>7(F)無法確定。本題答案為(C)。如果將題中的強酸與強堿分別改為弱酸與弱堿呢?若將題中的鹽酸該為0.01摩/升的酸溶液,情況會如何呢?這樣一改,原題就變化出五種:(1)PH=2醋酸與PH=12的燒堿等體積混和;(2)PH=2的鹽酸與PH=12的氨水等體積混和;(3)PH=2的某酸與PH=12的燒堿等體積混和;(4)PH=2的鹽堿與PH=12的某堿溶液等體積混和;(5)PH=12的燒堿溶液與0.01摩/升的某酸溶液等體積混和。這五種方式混和后溶液的PH值依次為上述原題選項的(A)(E)(B)(D)(F)。這樣訓練,既強化了有關酸堿中和溶液PH值的求法,又復習鞏固了關于弱電解質、電離度、鹽類水解、中和反應等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三.刪繁就簡,精講引導

思維的重要通路——刪繁就簡?;睘楹喌倪^程中分析的過程,它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個因素、各個層次并加以考察的認識活動。面對紛繪復雜的鑒定對象,更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質去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因果分析、可逆分析、系統(tǒng)分析等,以求得對事物復雜性的充分暴露,進而達到對于對象的更深一步的認識。這一能力的開發(fā),從根本上講,決定于教師平時的引導。教師講課必須掌握少而精的原則,講要講到點子上,即講重點和難點、疑點、知識點和考點等。教師講課要采用啟發(fā)式的方法,把精力用到引導學生學習上。做到: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系統(tǒng),導以規(guī)律。講課時,思路清新,邏輯性強,并經常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的方式,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規(guī)律化。如講解元素化合物知識,要抓住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制法和用途等,按這樣思想去教去學,便會事半功倍。這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物質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發(fā)散思維,探究新的知識領域。教學過程是雙邊活動,課堂上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必須抓住要害問題,巧問善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情趣,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例如:下圖是驗證水生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裝置圖,錐形瓶中放入天然水和新鮮水草,瓶口用帶有導管的橡皮塞塞緊。一段時間后,V形管左側管內液面的高度變化和錐形瓶中液體的PH變化分別是()圖略

A、升高、升高B、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

分析:本題設計新穎獨特,串聯(lián)物化生知識:水草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等體積的氧氣,酸性減弱,PH值升高,同時光作用下氣體受熱膨脹,使有色液體左低右高。

總之,通過平時理科綜合思想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思維的方向和方式,在聯(lián)想中求流暢,在究因中求變通,在尋異中求獨特,進行發(fā)散思維,提出新設想,進行集中思維找出最優(yōu)方案,培養(yǎng)解題技能技巧,提高思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