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事訴訟中多次審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0 10:30:00

導語:淺談民事訴訟中多次審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民事訴訟中多次審判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訴訟法學界部分學者認為兩審終審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加以改革。同時有學者提出變兩審終審制為三審終審制的設想,但是在三審終審制是否適合我國國情,可否見到預期效果等問題上,也同樣存在著針鋒相對的觀點。本文第一部分將對我國現行審級制度優(yōu)劣之處逐一進行闡述,在第二部分中基于上述現存實踐與現存理論的基礎上認為維持并完善兩審終審制較建立三審終審制或有限三審制為佳。

關鍵詞:審級制度;兩審終審制;三審終審制

一、現行兩審終審制的特色與弊端

(一)我國二審終審制的特色

1.采取二審終審制。當事人只要對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第一審判決不服,就可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而上一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局判決就是生效判決,不允許再次上訴。

2.一審法院包括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換言之我國法院系統(tǒng)內所有級別的法院皆可成為第一審法院。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則有相對固定的初審法院、二審法院和終審法院。

3.我國二審法院,即終審法院的審理范圍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終審法院的審理范圍僅限于法律審不同,在我國,二審審理包括事實審和法律審,而且限于當事人的上訴請求范圍。

4.上訴的無限制性。只要是對一審民事訴訟案件的判決不服,無論判決性質、訴訟標的價額及上訴理由如何,都不妨礙當事人提出上訴。

5.上訴的循序漸進性。日美德等國實行飛躍上訴制度,法國民訴法也規(guī)定對受上訴期限限制的第一審判決,在不能提出上訴時,可直接向最高法院上告。而我國采用二審終審制,因而沒有規(guī)定飛躍上訴制度。

(二)我國二審終審制的弊端

1.兩審終審制造成終審法院的級別過低,終審法院審判人員的業(yè)務水平、辦案能力以及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作為終審法院的權威性難以得到體現。

2.整體審級過低無力面對強勢的地方保護主義。因為我國法院的設置本上按行政區(qū)劃確立,使得法院與政府的聯系千絲萬縷,且在人事和財政上受地方政府的支配。案件在一個比較小的區(qū)域里形成終審局面,很難擺脫他方的干預。

3.兩審終審制使通過審級制度發(fā)現和糾正下級法院作出的錯誤判決的制度安排難以奏效,,損害了司法獨立和司法權威。實踐中下級法院經常在對具體案件作出裁判之前通過“內請制度”向上級法院請示,由上級法院作出“指導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作出來的判決,即使當事人不服而提起上訴,二審程序的審理也是徒有其表。兩審終審退化為實質上的“一審終審”。

4.事實審和法律審未作區(qū)分,內在機制紊亂。我國民事訴訟的兩審終審制不區(qū)分事實審和法律審,二審法院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由于我國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都可以成為上訴審法院,不同法院在理解和適用法律上難免有出入,使得法律的適用無法達到統(tǒng)一。

5.再審程序無限擴張,導致兩審無法終審。為了救濟兩級審判中發(fā)生的司法錯誤,在兩級審判的主體結構之外,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發(fā)達的再審程序作為非常救濟程序,是兩級審判的“例外”和“補充”。但是,我國發(fā)動再審程序的主體多元化,再審程序頻繁發(fā)動,使得再審案件居高不下,再審程序無限擴張,終審法院生效裁判極不穩(wěn)定,嚴重侵蝕著判決的終局性,兩審終審已名存實亡。

二、爭論觀點與反駁意見的主張

必須先予提出的是,前文所述二審終審制若干弊端中有相當部分是由主張建立三審終審制的學者提出的,并且認為將現行審級制度改革為三審終審制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其存在建立三審終審的預設立場,此部分學者對兩審終審制弊端的剖析是否客觀,是否存在在分析過程中有為其后續(xù)理論編造適用空間的合理懷疑是不能排除的。對于兩審終審制弊端存在的本體認識,學界基本可以達成共識,但對于解決途徑,特別是三審終審是否為最佳選擇這一問題,在此種無法排除合理懷疑的背景下,勢必會產生激烈的爭論。

針對終審審級過低,法官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顯然用三審終審制是不能加以解決的,法官素質偏低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而絕不是單純的法官素質的培養(yǎng)與法官選拔問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基層法院待遇偏低,同行業(yè)東西部收入差距偏大,同工不同酬造成法官人才流失。在司法考試中人為降低西部地區(qū)的合格線,也在政策上的造成了司法工作人員的素質下降。這與審級制度的設計安排是毫無聯系的,更與三審終審制無關。

針對整體審級過低無力面對強勢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有學者反駁認為,此舉對于地方保護主義是治標不治本,實際等于變相默認和縱容中級以下法院的地方保護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三審”中的前“兩審”形同虛設;同時也是浪費司法資源,降低訴訟效率,增加當事人尤其是第三審被上訴一方當事人的訟累。

針對實踐中上下級法院經常就個案通過“內請制度”“指導意見”等途徑進行事先事中溝通造成“先定后審”的問題。有學者反駁認為,三審終審制只是提高終審審級,并不會對個案溝通的現狀造成絲毫改變,簡言之,此非兩審終審制之錯,此為兩審終審制貫徹不力之錯。而增加一審只是抱薪救火、沸油添水的做法。

針對我國審判缺乏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應增加法律審程序的觀點。有學者反駁認為,“三審終審論”者提出第三審僅就“第二審判決適用法律是否恰當進行審理”而不審查第二審判決在案件事實認定上的準確性以保證第三審程序的高效率,可他們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冤假錯案往往首先錯在事實認定,而鮮有單純地“法律適用錯誤”者;如果對大量存在事實認定錯誤的第二審判決僅就“適用法律是否恰當進行審理”,這種“三審終審”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呢?

針對再審無限度擴張造成即判力與終局性受損,兩審終審制名存實亡的問題。有學者反駁認為,從數字統(tǒng)計看再審案件90%以上都屬于交辦案件,而檢察院抗訴案件的提起,經了解也至少有80%以上屬于領導交辦,真正當事人自發(fā)申訴引發(fā)的再審、抗訴居于少數??梢姀脑賹彴讣嫵蓙碓捶治?在三審制情況下以司法機關為主體引發(fā)的高上訴率仍然不會改變。而此種情況的大量再審案件背后是否存在司法腐敗、權力尋租、人情案,關系案和特權案則更亦未可知。

三、筆者觀點

筆者認為在當前司法環(huán)境下建立三審終審制并不能完全消除兩審終審制的弊端,并有可能帶來新的問題。而保留、貫徹、完善兩審終審制較建立三審終審制或建立有限三審制佳。

首先,外國的所謂四級三審制或三級三審制而其在實踐中適用三審的情形并不多,兩審終審的情況仍占主流。并且在各國訴訟法中對于上訴三審的限制規(guī)定均嚴格而細致。三審的內容在各國也均為不涉及事實認定的法律審。并且對于小額訴訟,案情簡單的訴訟大量適用簡易程序,一審終局。因此,所謂外國主流的三審制審級制度其形式意義遠大于實質意義。

其次,我國選擇兩審終審制是建立在我國國情的背景上的,更準確的說是自然與經濟環(huán)境上的選擇。我國地理與人口特點是幅員遼闊但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地處平原交通便利但人口稠密,西部地區(qū)人口稀少但山水相間交通不便。這就造成基層法院在東部地區(qū)管轄范圍內人口過多,案件量過大。因此在案件處理上無論是法院還是當事人,對效率原則的體現都顯得更為重要。而在西部地區(qū)雖然案件較少,但由于交通不便造成當事人的奔波之苦,加之欠發(fā)達的經濟水平和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造成訴訟成本的相對上升。因此,從司法經濟性的角度也導致了當事人對于“正義的效率”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在訴訟標的額較小的前提下當事人交通成本的支出預期會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綜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此國情背景下,社會層面亦缺乏改造三審終審制的內在動力。

再次,我國兩審終審制的暴露的許多問題不在于制度設計缺陷而在于制度的執(zhí)行異化。有學者提出:“上下級法院長期存在的微妙的依賴關系,導致上一級法院對下一級法院的第一審裁判予以“習慣性維持”,甚至“先定后審”。機械的錯案追究制和畸形法官業(yè)績考核體系。使得法官的形成工作惰性和謹小慎微的工作作風。法律和司法政策關于審理方式的含糊規(guī)定,變相書面審理的普遍存在?!边@些問題都是在現行體制下的執(zhí)行異化,如果不能在兩審終審制下得以解決,那么即使推行三審終審制的改革亦必屬于事無補。

最后,我認為在完善兩審終審制的過程中可以借鑒三審終審制模式中的有益經驗。三審終審制模式國家,在初審階段基本都嚴格區(qū)分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并且這種區(qū)分不僅是停留在法律規(guī)定制度設計的層面上,而更具體的體現在現實的法院職能部門的組織構成上,通常其基層法院包括審理簡易案件和審理普通案件的兩種審判機構。例如,法國的基層法院包括小審法院和大審法院,此外還有商事法院、勞動法院等專門法院。除專門法院管轄的案件外,第一審民事案件主要在大審法院于小審法院之間分配,不服其裁決的可上訴到第二級法院——上訴法院。而有些國家的初審法院則不再區(qū)分為審理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審判機構,所有民事案件都適用同樣的程序,例如,芬蘭的民事案件的審理程序包括兩個階段——初審和主審,主審也就是開庭審理或者稱口頭審理。初審主要是進行書面審理。每個民事案件都以簡易的方式開始,簡易方式不能解決的才安排主審。

因此筆者認為,對我國基層法院應效仿外國法院之制度與機構設計,對基層法院進行水平分割,建立專門的簡易程序庭與普通程序庭,這樣雖然實行一審終局原則,但在案件標的額較小但責任關系復雜的情況下,仍然允許其轉入普通程序庭重新審理,使其得以糾正與緩沖。這樣既可以限制法院以本院內部規(guī)定的方式來任意設定簡易程序的適用標準,也有利于小額標的民事案件提高審理效率,盡快將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確定。同時在同一法院的內部也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促使簡易程序庭與普通程序庭形成內部互相監(jiān)督與牽制的控制機制。從而有利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公務員之家

四、結語

我國最初選擇兩審終審制的原因在于,體現效率原則,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方便群眾。堅持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另外,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民事訴訟案件種類較少,案情也較為簡單也是原因之一。但自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民事案件的案情日益復雜,大量新鮮事物的出現和法律規(guī)制的滯后性也造成兩審終審的終局性效果下降。同時,拜金主義的沖擊也造成了諸多嚴重的司法腐敗問題,使得現行審級制度在執(zhí)行中也產生了異化,所以在此情況下不應盲目的將希望寄托于借用外國模式。兩審終審制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審級制度,其所出現的問題癥結也是有中國特色的,因此中國的審級制度問題也只有依靠那些真正了解中國司法環(huán)境現狀的法律工作者才可以解決。

參考文獻:

[1]朱立恒,李輝.中國兩審終審制的理論反思.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4).

[2]李伊楠.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改革.法治論壇.2008-02-02.

[3]傅倆艷.關于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幾點思考.法學研究,2008(10).

[4]胡黔生.構建我國三級終審制的思考.法學論叢.2008(3).

[5]李軒.兩審終審制的反思與重構——兼評“三審終審”論的非現實性.律師文摘.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