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辯護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5:07:00

導語:刑事辯護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刑事辯護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刑事辯護制度源起西方社會,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這一憲法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與保障,它是現代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是一國刑事訴訟程序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刑事辯護制度;辯護權;律師辯護

1.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刑事辯護制度

1.1刑事辯護、辯護權、辯護制度

刑事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其實質是給刑事被追訴者一個為自己說話的機會,使之能夠以主體身份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富有意義的”、“有效的”參與。通過刑事辯護,行使辯護權對法官的最后裁判的形成發(fā)揮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和作用。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依法享有的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偵查和控訴進行防御的訴訟權利。它是針對有攻擊性的指控而進行的,是被追訴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訴訟權利。它是刑事辯護制度得以產生形成的基礎,不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就不可能有刑事辯護制度。刑事辯護制度是法律確定的關于辯護權、辯護種類、辯護方式、辯護人的范圍、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的權利與義務等一系列規(guī)則的總稱。辯護制度是辯護權的保障,各種辯護制度都是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正確行使辯護權而設立。

1.2刑事辯護制度的基本內容

刑事辯護制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第一,辯護權。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一般包含:(1)陳述權。當對被告人進行訊問時,給予其陳述和辯解的機會。(2)詰問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在庭審時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fā)問的權利。(3)調查證據申請權。刑事被告人可以申請法院調取證據并申請法院傳喚證人、鑒定人還有權請求與其他被告對質。(4)辯論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就事實和法律進行辯論,就證據的證明力和程序問題進行辯論的權利。(5)選任辯護人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選任辯護人為自己提供法律幫助,進行辯護。(6)救濟權。刑事被告人不服法院的判決或裁定,有權獲得救濟。(7)回避申請權。為了避免有回避原因的司法人員不回避而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而賦予被告人回避申請權,以資補救。

第二,辯護的種類和方式。刑事辯護一般分為自行辯護、委托辯護和指定辯護。所謂自行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為自己進行的辯護。這種辯護貫穿于刑事訴訟整個過程,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在審判階段,被告人都可以為自己辯護,自行辯護是十分有效并被頻繁使用的辯護方式。委托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與法律允許的人簽訂委托合同,由他人為自己作辯護。指定辯護是指遇有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情況的,法院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為其辯護。

第三,辯護人及辯護人的范圍。在刑事訴訟中,辯護權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以外,還可以由其他人協(xié)助行使,即辯護人行使。辯護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參與人等。辯護人制度的設立彌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能力的缺陷;彌補了國家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保障的不足;促進了訴訟公正的實現,并在社會中發(fā)揮著示范功能,促進法制宣傳教育。

第四,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應該承擔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責任。

第五,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為保證辯護人能充分執(zhí)行辯護職能,履行辯護職責,法律賦予辯護人一系列訴訟權利。

1.3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基礎

1.3.1程序主體性理論

程序主體性理論的生成與發(fā)展基于“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把人自身作為一種獨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會用來實現某種外在目標的手段,強調其具有人格尊嚴,并在與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獨立性。[1]該理論為被追訴者享有辯護權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首先,它強調被追訴人也是有尊嚴的個體,其尊嚴應當得到尊重。正如康德所認為的人性里有天生的尊嚴,每個人是獨立的,任何人都無權把別人當作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當作目的。[2]任何法律權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受影響的人喪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3]即使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也不能被當作客體予以對待,而是有尊嚴的主體。正如黑格爾所言“不是把犯罪者看作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人的地位。”[4]其次,程序主體性理論說明了主體間地位的平等性。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權利義務平等,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或機關。

1.3.2無罪推定原則

刑事辯護制度存在的另一理論基礎即“無罪推定原則”。最早在理論上提出無罪推定原則的是意大利的貝卡利亞。他認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5]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實質即刑事被追訴者在未經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判決有罪之前,應當被假定為無罪之人。

1.3.3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之一,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內部都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lián)又相互排斥的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tǒng)一,它們的斗爭和統(tǒng)一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要求采取矛盾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科學地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刑事訴訟首先要查明案件事實,從這個角度說,也屬于一種認識活動,同樣需要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指導。在刑事訴訟中要達到真理性的認識,就必須在對立雙方的矛盾運動——控辯對抗的過程中求得實現。因此,賦予被指控人辯護權,創(chuàng)立刑事辯護制度就是維系這種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

1.4刑事辯護制度的訴訟價值

1.4.1刑事辯護制度與實體正義的實現

刑事辯護制度對于發(fā)現真實,實現實體正義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首先從收集證據的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增強收集證據的全面性。一方面可以自行收集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證據,另一方面,也可提供一定的線索,引起追訴機關對案件疑點的注意,補充收集有利于被指控人的證據。第二、保障收集證據真實性。在調查、起訴階段,辯護人介入訴訟,可對追訴機關收集證據的活動起到監(jiān)督作用。如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可防止追訴機關采用刑訊、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保障犯罪嫌疑人供述自愿性,而這種自愿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述的真實性、可靠性。其次,從法官審查判斷證據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意義在于:第一、有利于客觀真相的揭示。在庭審中,為了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及被告人的罪責,檢察官提出和展現證據。同時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則提出反證,進行對質。在此過程中,隨著證據逐漸增加,證據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明朗,需要被弄清的事實本身也呈現出一種漸漸上升的清晰性與明確性。第二、有利于抑制法官的片面性和隨意性?,F代證據制度給法官自由地評價證據和認定事實的空間。法官在公開場合,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內心確信。同時,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對證據進行質疑、檢驗。這樣,證據積累到何種狀態(tài),通過證據而形成的待證事實的明白性、清晰性達到了何種程度都可以為控辯雙方了解和認識,從而大大增強了事實認定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這樣,有利于防止法官的認識出現片面性和隨意性而背離客觀真實。但是刑事辯護制度以維護被指控人的合法利益為立足點,被指控人及其辯護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直接目標指向獲得有利于自己的裁判,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獲勝而非揭示真實。因此,刑事辯護制度可能存在妨礙實體真實發(fā)現的消極作用。從偵查階段看,追訴機關為了查清誰是犯罪嫌疑人及其主要犯罪事實,以便收集盡可能多的證據而被賦予較大自主權。如他們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可以采取搜查、扣押等偵查手段。

1.4.2刑事辯護制度與程序正義之實現

司法正義包括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正如美國學者所言:“司法正義——不管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或是其他任何種類的,都不僅僅是目的,而且還是一種程序;為了使這一程序公正地實行,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都必須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盵11]程序正義要求訴訟手段、訴訟方式具有正當性,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在刑事司法中,對于實現程序正義而言,刑事辯護制度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制度。

第一,它使被指控人能積極參與訴訟過程。被指控人是刑事訴訟的中心人物,如何對待被指控人是訴訟程序公正與否的重要標志。

第二,它是對國家權力的一種監(jiān)督和制約。程序正義的核心內容是對被指控人的個人權利加以保護,而對于國家權力加以制約。

1.4.3刑事辯護制度與訴訟效率之提高

刑事辯護制度的設置對于提高訴訟效率而言有著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從其積極影響看,被指控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可減少冤假錯案發(fā)生,這樣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有用工作量就會提高。從其消極影響看,被指控人對辯護權的行使構成刑事追訴活動順利進行的障礙。如警察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須告知他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犯罪嫌疑人與律師聯(lián)系之前,必須中止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追訴機關對刑事犯罪的有效追究,從而影響辦案的效率。一般來說,被指控人的辯護權若過分擴張將會從總體上妨礙訴訟效率的提高。在本質上,刑事司法是國家圍繞追究、懲處犯罪者而展開的活動,整個訴訟進程貫穿著國家專門機關和犯罪者之間追究與反追究的斗爭。

2.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2.1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

我國19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79年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提前了辯護人和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明確了辯護人的數量、資格、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擴大了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訴訟權利。這標志著我國刑事辯護制度開始沿著程序的軌道向科學化、理性化的方向邁進。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對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關于刑事案件被追訴者的法律稱謂

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2條對之作了科學的修正。由于在公訴案件的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以及自訴案件自訴人起訴之前,尚無人對進行刑事追究的人予以指控,所以理當稱之為“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被告人。稱謂的變化決非修辭技巧,按照世界各國普遍通行的未經審判不得對任何人定罪的現代法治原則,被進行刑事追究的人在被提起公訴或自訴之前的訴訟地位,只能是某一個或數個犯罪的涉嫌者,即犯罪嫌疑人,只有到他被指控于審判機關時,其訴訟地位才變?yōu)楸桓嫒?。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經審判或依法判決之前,始終存在被判定有罪或無罪兩種可能:犯罪嫌疑人被審判機關證實,判定有罪予以刑事處罰;犯罪嫌疑人被審判機關消除或不能證實則判定為無罪,予以法律保護。這一規(guī)定同時表明:不僅被告人是享有刑事辯護權的主體,犯罪嫌疑人也是享有刑事辯護權的主體。

2.1.2關于庭審辯護的改革

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庭審辯護的改革主要表現在:一是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對提起公訴的案件只進行程序性審查,即對起訴書中有明確指控的犯罪事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照片的,決定開庭審判。(刑訴法第150條)。廢除了以往的實體性審查。這主要是避免法官“先入為主”地使開庭審理流于形式化、走過場,大體上符合了發(fā)達國家通過的“起訴一本主義”原則。

二是在上述庭審方式和審理格局中,在指控方訊問發(fā)問被告人之后,辯護人可以對被告人發(fā)問。理論上稱為主詢問。——從正面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過來,對對方申請到庭的證人,鑒定人的發(fā)問稱為反詢問。辯護人的主詢問、反詢問的優(yōu)化選擇與運用,可以使庭審調查中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接近和符合客觀真相,因而也從根本上對辯護功能的發(fā)揮有利。而辯護人除進行詢問外,還可以申請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物證,申請重新鑒定和勘驗。由此,辯護開始擺脫消極被動狀態(tài),在一定條件下積極主動地展開。

三是在簡易程序中的辯護更為靈活方便。

2.2我國現行刑事辯護制度的缺陷與不足

我國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辯護人的訴訟權利,使辯護人無論在訴訟權利的行使范圍上還是在訴訟的介入時間上都有所改進,但這只是一種立法上的努力,靜態(tài)的立法成果并不一定和動態(tài)的司法實踐一一對應。目前我國的刑事辯護人的訴訟權利行使狀況并不樂觀:一方面,辯護人的權利大量得不到落實;另一方面,辯護人本人的人身權利也經常面臨威脅。我國的律師辯護現在正陷入幾難境地:會見難;調查取證難;閱卷難;采納正確辯護意見難;維護律師在訴訟中的合法權益難。

2.3完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構想

鑒于我國現行刑事辯護制度存在的缺陷與不足,非常有必要從立法和司法上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刑事辯護制度,以切實保障和完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的各項訴訟權利。

2.3.1保證律師的會見權

由于種種原因,律師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的行使會見權遇到種種障礙。刑事訴訟法第96條、六部門《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及公檢法有關的實施細則,均規(guī)定了律師可以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六部門的上訴規(guī)定專門規(guī)定了律師會見權的問題,即對于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經過偵查機關的批準,不能以偵查過程需要保密作為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不予批準。律師提出會見的,應當在48小時內安排會見,等等。但是,六部門在以下規(guī)定中又為偵查機關干預會見提出借口,即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

2.3.2適當擴大律師閱卷的范圍,保障閱卷權

現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律師的閱卷范圍較修改前有所縮小,律師閱卷受到一定限制。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guī)定:“辯護律師及其他辯護人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進行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庇謸淌略V訟法第150條規(guī)定,檢察院在開庭前只向法院移送有明確指控犯罪事實的起訴書,同時僅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六部門規(guī)定中的“主要證據”的范圍解釋仍顯籠統(tǒng),且規(guī)定在實踐中由檢察院決定,又導致檢察院認定“主要證據”的隨意性大。據此,在審查起訴階段,辯護人只能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即只能查閱拘留證、逮捕證等訴訟文書及司法鑒定結論等鑒定材料,根本看不到對定案有決定性意義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等證據材料。

2.3.3充分保障律師的調查取證權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律師通過調查取證,可以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便于法院“兼聽則明”,作出公正的裁判。同時,控辯式訴訟需要控辯雙方均有一定的證據武裝,通過舉證、質證、辯論引導庭審的進程。但是,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律師調查取證難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切實解決,反而受到更多的限制。不僅律師取證的手續(xù)相當繁瑣,而且一旦被調查人等不同意提供證據,律師就無法取證。尤其是規(guī)定律師向被害人一方收集證據時,不僅要經被害人一方的同意,而且要經檢察院、法院許可,將會有種種弊端。最為突出的是,檢察機關與辯護方在訴訟地位上是對立的,檢察官的執(zhí)法思想、執(zhí)法觀念的提高和立法并不同步。出于控辯策略的考慮,律師得到檢察院的取證許可并非易事。因此,這些規(guī)定大大限制了辯護人的調查取證權,使調查取證更加困難,也給那些負有法定作證義務的公民逃避作證以合法借口。2.3.4保障律師充分的辯論權

當前的抗辯式庭審方式更加突出法庭辯論的重要性。在審判實踐中,控辯雙方圍繞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辯論,絕大多數情況下雙方并不能進行充分辯論,往往以雙方各自發(fā)表公訴詞和辯護詞而告終,一般不進行多輪辯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包括律師收集的證據少,控辯力量失衡等情況,檢察官、法官不注重保障律師辯論權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當前,法官、檢察官的訴訟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仍滯后于法律規(guī)定,法官與檢察官受互相配合,互相協(xié)調等思想影響,在審理前對案件相互通氣,“統(tǒng)一認識”,在庭審中表現為法官只注意聽公訴人的發(fā)言,并經常主動制止或接受公訴人的申請制止辯護人的發(fā)言,或告知辯護人,如果其當庭發(fā)言與提交的辯護詞一致,直接提交書面辯護詞即可,無須再在法庭上進行詳細辯論。

2.3.5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

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是指律師在法庭上為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而發(fā)表的辯護言論,不受法律追究。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和刑法實施以來,律師刑事辯護的風險明顯加大,因辦理刑事案件遭到公安、檢察機關追究的案件直線上升。原因在于,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第38條和刑法第306條關于律師刑事辯護的禁止性規(guī)定,被一些公安、檢察機關人為地曲解,作為追究律師“引誘”、“威脅”證人的法律責任的根據。因此,在兩法實施以來,曾經因公安、檢察機關錯抓、錯拘律師,造成了律師從事刑事辯護的心理恐慌,全國范圍內刑事案件律師的參與率急劇下降,甚至有些律師事務所為防范辯護風險,將不辦理刑事案件作為一項紀律規(guī)定。

綜上,只有完善刑事辯護制度,才能使辯方擁有與控方相抗衡的力量,突出當前庭審方式的抗辯性和訴訟性,充分發(fā)揮辯護職能作用,以切實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和訴訟權利。

參考文獻:

[1]田文昌《刑事辯護學》,群眾出版社,2001年版.

[2]熊秋紅《刑事辯護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熊秋紅《刑事辯護制度之訴訟價值分析》,載于《法學研究》,1997年第六期.

[4]歐衛(wèi)安《對刑事辯護制度理論基礎的在認識》,載于《廣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5]陳光中《刑事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6]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馬進保、揚輝《刑事辯護面臨的入世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載于《杭州商學院學報》,2002年第二期.

[8]田文昌、嚴九紅《中國刑事辯護制度的困境與出路》,《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