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人身權歸責原則分析

時間:2022-01-15 03:36:59

導語:侵害人身權歸責原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侵害人身權歸責原則分析

伴隨著民法條文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關于人身權法律保護的損害賠償方法逐漸得到完善,在一些發(fā)達國家當中,已經建立起來比較健全、完備的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證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維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逐漸完善人身權的立法及對它的保護,對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一、關于人身權的客體

在法律范圍內的客體也就是法律關系的客體,其中所涉及到的是法律權利與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人身權的客體也是一個復合體,會伴隨著公民和法人的設立而產生,并且這是一種非財產性質的利益。從身體利益來看,從生物角度出發(fā),包括人類種族的延續(xù)以及其他關于社會生產活動的利益;從人格利益來看,更多的是強調公民與法人在社會生活當中必須要享受到的關于獨立、自主和尊嚴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是具有高層次特征的人身權客體,從整個社會關系的角度上來看,這也是公民尋求安全與發(fā)展的愿望在法律當中的凸顯。在有的理論當中當中指出,人身權的客體是“特定身份關系之當事人”,其實仔細分析這一概念能夠看出來,其對于權利主體和客體關系有所混淆。譬如說在撫養(yǎng)關系當中,雙方當事人的撫養(yǎng)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是一種阜陽的行為,這種行為與血緣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并且與人身向關聯(lián)。

二、侵害人身權歸責問題分析

(一)侵害人身權的歸責原則。法律當中的侵權行為,即侵害人身權的行為,這種行為一旦對他人構成傷害,那么相關的額行為人就必須要承擔民事責任,從我國當前的民法來看,主要的承擔方式是損害賠償,嚴重者將會受到民事制裁。在對于行為主體進行責任追究的過程當中,首先,應當按照法定原則來確定其是否承擔責任,一旦確定,應當進一步明確責任的構成條件,然后提出侵權人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歸責原則的存在,能夠幫助判斷行為人是否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也是當前侵權行為當中的基本準則。如果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帶來了人身權損害,應當依據(jù)這些原則明確由什么人承擔責任。在我國《民法通則》當中,規(guī)定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以下幾項:其一,一般侵權損害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其二,某些特殊侵權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三;雙方都沒有過錯的侵權損害則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诖?,如果發(fā)生侵害人身權事件,那么應當著重參考上述三項原則進行損害培養(yǎng)主體的認定。(二)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構成。1.主觀過錯從主觀層面上來看,主要涉及到的是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能夠對于行為人產生支配作用,進行影響行為人做出違法的行為。將主觀過錯進一步細化,能夠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過失,而另一種則是故意。如果行為人主觀意識上沒有任何過錯,但是行為可能給其他人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那么行為在這種情況是不服侵權責任的。針對上述內容,主要參考的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從構成要素來看,結合侵害人身權行為的特殊性,法律上針對主觀過錯有著特別的要求:其一,如果在侵害人身權案件當中,涉及到身體權、健康權與生命權方面的過失,那么無論行為人主觀意識如何,都應當承擔責任。其二,如果涉及到名稱權與姓名權,那么要考慮到主觀意識上是過失還是故意,如果是后者,那么行為人必須依法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三,關于名譽權和隱私權,也需要針對主觀意識的分類,來設定行為人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其四,如果存在著侵害身份權的現(xiàn)象,那么無論行為人主觀意識如何,都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2.違法行為從概念上來看,違法行為與主觀過錯之間有著異同之處,就前者而言,主要強調的是如果行為人在主觀上有侵權的意識,但是客觀上沒有做出來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那么就不需要已發(fā)履行相應的責任。基于此,可以看出來,構成侵權責任的另一項重要的要素就是違法行為。需要注意的是,侵害人身權的違法行為,主要涉及到的有三種形式:其一,行為人所做出來的舉動,直接侵犯了他人的權利,違反了相關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其二,行為人自身在監(jiān)護或管理他人的過程當中,所存在著侵權行為。其三,行為人在針對自己物件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不恰當?shù)男袨椤?/p>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對于人身權進行首要保護需要借助于民法的力量,在當事人的人身權受到侵害的時候,應當按照民法當中的規(guī)定來劃定歸責原則,使得侵權人承擔以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的民事責任,從而對受害人予以救濟,這也是當前比較有效的法律保護辦法。

[參考文獻]

[1]郭明瑞.人身權立法之我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0(4):177-182.

[2]屈茂輝,陳遠.從我國人身權保護領域看侵權法的功能[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23(3):95-101.

[3]孫良國.論人身權侵權獲益賠償?shù)男再|、功能與適用[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29(4):154-163.

作者:吳彪 陳志翔 單位:寶應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