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4-08 03:20:01
導語: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狀況的主流健康、積極向上。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結構不斷加深、變化,各種利益格局不斷的調整,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同時伴隨西方一些不良思潮的侵入,使當前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具體表現(xiàn)為人文精神缺乏、禮儀規(guī)范缺位、仁愛精神缺少、誠信道德缺失。在這種狀況下,全社會都開始關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并采取了許多有效途徑,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根本上講,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社會環(huán)境沒有得到很好的凈化,學校德育低效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觀。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校道德教育重說教輕踐行,用道德教科書教育人,脫離現(xiàn)實生活,與學生的成長實踐需要相脫節(jié)。教科書中的案例常常缺乏鮮活的社會依據(jù),缺少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容易造成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懷疑。單純的說教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應該大力拓展和豐富教育內容與途徑,全方位地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所以,高校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自身所特有的育德功能,以及音樂教育與德育結合所具有的輔德功能,來改進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音樂教育對當代大學生能起到以美導善的作用。音樂教育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啟發(f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濃重的情感。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夠按照時代的要求去熏陶、塑造人的品德。使學生充分體驗蘊藏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從而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陶冶性情,體驗到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音樂作品能對學生的情感、意識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并喚起學生追求美好未來的思想感情,從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養(yǎng)成健康、向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音樂教育對當代大學生能起到以美導學的作用。音樂藝術是一種情感藝術,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以形感人、以情感人的功能,結合音樂來自現(xiàn)實和貼近生活的特點,以大學生喜聞樂見并富有時代色彩的音樂旋律,來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目的。通過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渠道更通暢,導向功能發(fā)揮更實際。學生能通過感受音樂藝術的美,在音樂的影響和熏陶下,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內在的理性力量,從而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音樂教育能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的理論學習,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來引導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極為重要的內容,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任務。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與積淀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音樂藝術因素有著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通過開展音樂教育,讓大學生接受中外經(jīng)典戲劇,樂器演奏以及交響樂等藝術形式的熏陶,吸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促進當代大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真正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這對切實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作為大學生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領域,而是相輔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進音樂教育的內容,可以使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教育者要緊扣音樂來自現(xiàn)實和貼近生活的特點,通過音樂教育確立遠大志向,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拓寬大學生的視野,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富成效。教育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如果能夠遵循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音樂的發(fā)展動向,在教學中將它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信念理想教育、形勢政策教育以及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融為一體,使學生成為有知識、有良知、且品格高尚的一代新人。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悠揚歌聲響起,就會將我們帶入那牛羊滿坡、綠草幽幽、溪流廣闊的美好世界,使演唱者和聽眾的心靈與情感世界產生共鳴。世界各國的人都可以在施特勞斯美妙的圓舞曲聲中翩翩起舞。又如,不管誰加入《歡樂頌》的合唱,都能進入一個神圣的境界。在音樂的熏陶下,我們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我們都會在那崇高而神圣的氣氛中感受到天下一家的平等、博愛的精神。每當我們聽到《畢業(yè)歌》這首慷慨激昂的勵志歌曲,一定會激發(fā)莘莘學子的愛國熱情。概而言之,音樂作品的教學就是對人的良知與美德的培養(yǎng),就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德育,在“寓教于樂”的氛圍當中,讓大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鳴,從而獲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要通過音樂教育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在美育的熏陶下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樣,通過音樂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yǎng),也能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為音樂能使人在輕松愉快中體驗到人類豐富多彩的情感,改善品性。在我國周代,就將“禮樂制度”在國家制度層面普世化,制度化。同時音樂“盡善矣,又盡美也”(《論語•八佾》);“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jīng)》)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教育者可以通過音樂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建立高尚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張敏敏單位: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 上一篇:大學黨員教師思想道德論文
- 下一篇:孔子思想與思想道德論文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