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交易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01:29: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證券交易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
一、從我國證券市場的長遠效率看,證券交易稅收的改革應該側重于宏觀調(diào)控功能
自1990年深圳開征股票交易稅以來,我國證券稅收的聚財功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但在世界范圍,宏觀調(diào)控是征收證券交易稅的首要目標。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因此,長遠來看,證券交易稅收的改革還應該側重于宏觀調(diào)控功能的發(fā)揮。
1.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稅收收入將缺乏繼續(xù)增長的可能。證券交易印花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體稅種,曾是我國稅收收入中最強勁的增長點。從今后發(fā)展看,證券交易稅并不能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態(tài)勢。目前我國證券交易成本非常高,僅次于丹麥,居世界第二;同時,由于受市場走弱的影響,2001年前5個月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僅為136.7億元,比去年同期累計減收78.2億元,減少了36.4%;2002年1~9月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完成92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3%,減收152億元.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證券法規(guī)的完善,以及證券稅收體系的不斷健全,證券交易稅的收入功能必將大打折扣。
2.證券交易稅的宏觀調(diào)控職能越來越重要。以我國臺灣為例,1990年證券交易稅稅率上調(diào)至6‰,幾天之內(nèi)股票指數(shù)從12000多點下跌到2500點;1993年下調(diào)證券交易稅稅率至3‰后,股市連續(xù)4天上揚,反應十分迅速。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作為政府宏觀經(jīng)濟調(diào)控的手段,也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證券交易印花稅最早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證券市場開征,當時試行“對賣方征收0.6%”的稅率,此后經(jīng)過3‰—6‰—3‰—5‰—4‰幾次稅率調(diào)整,證券交易印花稅在不同的階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鑒于我國證券市場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改革方向應該是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有利于證券市場高效、平穩(wěn)和有序運行。
二、從征稅效率的角度看,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改革應致力于稅種的設計
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論文
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股市上名為憑證稅,但實際上等同于國外的證券交易稅(SecuritiesTransactionTaxes,STTs),也是對證券交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從表面上看,證券交易印花稅能減少投機引起的市場波動,防止過度投機和金融危機,從而調(diào)節(jié)金融市場定價,但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稅種并不像原先設想的那么有效。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趨向于減少或廢除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德國于1991年已廢除了股票周轉稅及中短期債券的交易稅,新加坡于2001年6月30日開始取消所有股票交易的印花稅,瑞典的證券交易稅也經(jīng)歷了“先征后廢”的歷史,而加拿大和荷蘭根本沒有開征過此稅種。那么,證券交易稅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將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證券市場上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對不同資產(chǎn)征稅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變化以及該稅種的長期時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并延伸到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
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方面分析
假設市場上有三種兩期(t0,t1)資產(chǎn):股票、債券和看漲期權。股票的初始價格S0=20元,三個月后,在狀況U下,其價格S0u=22元,在狀況D下,價格S0d=18元,狀況U和狀況D的概率均為0.5,該股票不支付股利。而且,三個月后,一個歐式看漲期權的到期價格為21元,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12%.
不考慮證券交易稅,3個月后該股票的市場價為22元時,投資者將以21元買進期權,到期時以22元賣出去,賺取差價1元。同樣,股票的市場價為18元時,投資者將不行使該期權。設股票數(shù)量為Q,那么如果一個Q份股票與一個空頭在未來有同樣的收益,則:
22Q-(22-21)=18Q
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論文
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股市上名為憑證稅,但實際上等同于國外的證券交易稅(SecuritiesTransactionTaxes,STTs),也是對證券交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從表面上看,證券交易印花稅能減少投機引起的市場波動,防止過度投機和金融危機,從而調(diào)節(jié)金融市場定價,但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稅種并不像原先設想的那么有效。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趨向于減少或廢除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德國于1991年已廢除了股票周轉稅及中短期債券的交易稅,新加坡于2001年6月30日開始取消所有股票交易的印花稅,瑞典的證券交易稅也經(jīng)歷了“先征后廢”的歷史,而加拿大和荷蘭根本沒有開征過此稅種。那么,證券交易稅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將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證券市場上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對不同資產(chǎn)征稅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變化以及該稅種的長期時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并延伸到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
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方面分析
假設市場上有三種兩期(t0,t1)資產(chǎn):股票、債券和看漲期權。股票的初始價格S0=20元,三個月后,在狀況U下,其價格S0u=22元,在狀況D下,價格S0d=18元,狀況U和狀況D的概率均為0.5,該股票不支付股利。而且,三個月后,一個歐式看漲期權的到期價格為21元,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12%.
不考慮證券交易稅,3個月后該股票的市場價為22元時,投資者將以21元買進期權,到期時以22元賣出去,賺取差價1元。同樣,股票的市場價為18元時,投資者將不行使該期權。設股票數(shù)量為Q,那么如果一個Q份股票與一個空頭在未來有同樣的收益,則:
22Q-(22-21)=18Q
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論文
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股市上名為憑證稅,但實際上等同于國外的證券交易稅(SecuritiesTransactionTaxes,STTs),也是對證券交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從表面上看,證券交易印花稅能減少投機引起的市場波動,防止過度投機和金融危機,從而調(diào)節(jié)金融市場定價,但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稅種并不像原先設想的那么有效。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趨向于減少或廢除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德國于1991年已廢除了股票周轉稅及中短期債券的交易稅,新加坡于2001年6月30日開始取消所有股票交易的印花稅,瑞典的證券交易稅也經(jīng)歷了“先征后廢”的歷史,而加拿大和荷蘭根本沒有開征過此稅種。那么,證券交易稅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將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證券市場上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對不同資產(chǎn)征稅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變化以及該稅種的長期時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并延伸到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
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方面分析
假設市場上有三種兩期(t0,t1)資產(chǎn):股票、債券和看漲期權。股票的初始價格S0=20元,三個月后,在狀況U下,其價格S0u=22元,在狀況D下,價格S0d=18元,狀況U和狀況D的概率均為0.5,該股票不支付股利。而且,三個月后,一個歐式看漲期權的到期價格為21元,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12%.
不考慮證券交易稅,3個月后該股票的市場價為22元時,投資者將以21元買進期權,到期時以22元賣出去,賺取差價1元。同樣,股票的市場價為18元時,投資者將不行使該期權。設股票數(shù)量為Q,那么如果一個Q份股票與一個空頭在未來有同樣的收益,則:
22Q-(22-21)=18Q
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研究論文
一、瑞典開征證券交易稅的實踐
瑞典的證券交易稅從1983年10月起開征,到1991年12月廢除,共經(jīng)歷了8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開征階段:1984年1月至1986年6月。從1983年起,瑞典的工會組織基于社會公平的原因就強烈要求政府開征證券交易稅。工會認為證券交易是一種非生產(chǎn)性的活動,而一個給予從事這種活動的人高收入的社會是不公平的。因此,他們建議政府對直接從事國內(nèi)證券經(jīng)紀的機構征稅。雖然瑞典財政部和商業(yè)部門反對征稅,但國會最終同意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證券交易稅。征稅范圍為國內(nèi)股票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實行雙向征收,買賣國內(nèi)資產(chǎn)的稅率為5‰,也即一次交易對雙方的總稅負為1%,而股票期權交易是在基礎股票交易1%的稅率上額外增加1%,達到2%.開征初期,證券交易稅征稅范圍和稅率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對于不同金融工具有用性的認識,人們普遍認為稅率越高的金融工具有用性越低。
2.修改階段:1986年7月至1990年3月。從1984年征收開始,證券交易稅的稅收收入情況總是令人不滿意,證券交易稅稅收收入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比較低。
鑒于工會組織的進一步要求,國會對證券交易稅做了兩方面的修改:(1)擴大征稅范圍。由于1986年大部分投資者在利率期貨和期權交易中遭受巨額損失,1987年國會決定將征稅范圍擴大到固定收入證券,1989年又進一步擴大到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2)提高稅率。本著收益中性的原則,1986年7月國會將原征稅范圍內(nèi)的交易稅稅率翻倍,而期限越長的金融工具稅率越高。此次修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稅收收入。
3.廢除階段: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稅制修訂后,證券交易稅稅收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1987年為37.4億瑞典克朗,1988年達到40.1億瑞典克朗。但據(jù)瑞典財政部統(tǒng)計,稅率提高100%僅能夠增加22%的收入,征稅效率十分低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歸納為兩方面:其一,國內(nèi)外投資者通過離岸賬戶大量避稅。外國投資者直接轉移到倫敦或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國內(nèi)投資者則在國內(nèi)先建立一個離岸賬戶,建立時支付相當于一次證券買賣所納證券交易稅3倍的稅收,之后所有的交易均通過國外證券交易所買賣,不再征稅。1986年提高稅率后,瑞典國內(nèi)11只最活躍股票的60%的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而這些交易額約占瑞典全國證券總市值的30%.其二,對固定收入債券征稅使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量銳減。據(jù)估計,對固定收入債券征稅的第一個星期,長期債券的交易量就減少到1987年平均水平的25%.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到政府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于是,1990年4月,政府不得不停征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稅。到1991年12月,瑞典的證券交易稅全部停征。
證券投資學:證券交易稅經(jīng)濟效應及政策取向
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股市上名為憑證稅,但實際上等同于國外的證券交易稅(SecuritiesTransactionTaxes,STTs),也是對證券交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從表面上看,證券交易印花稅能減少投機引起的市場波動,防止過度投機和金融危機,從而調(diào)節(jié)金融市場定價,但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稅種并不像原先設想的那么有效。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趨向于減少或廢除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德國于1991年已廢除了股票周轉稅及中短期債券的交易稅,新加坡于2001年6月30日開始取消所有股票交易的印花稅,瑞典的證券交易稅也經(jīng)歷了“先征后廢”的歷史,而加拿大和荷蘭根本沒有開征過此稅種。那么,證券交易稅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將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證券市場上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對不同資產(chǎn)征稅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變化以及該稅種的長期時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并延伸到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
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方面分析
假設市場上有三種兩期(t0,t1)資產(chǎn):股票、債券和看漲期權。股票的初始價格S0=20元,三個月后,在狀況U下,其價格S0u=22元,在狀況D下,價格S0d=18元,狀況U和狀況D的概率均為0.5,該股票不支付股利。而且,三個月后,一個歐式看漲期權的到期價格為21元,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12%.
不考慮證券交易稅,3個月后該股票的市場價為22元時,投資者將以21元買進期權,到期時以22元賣出去,賺取差價1元。同樣,股票的市場價為18元時,投資者將不行使該期權。設股票數(shù)量為Q,那么如果一個Q份股票與一個空頭在未來有同樣的收益,則:
22Q-(22-21)=18Q
證券稅制改革發(fā)展思考
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wěn)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既有利于宏觀調(diào)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股市上名為憑證稅,但實際上等同于國外的證券交易稅(SecuritiesTransactionTaxes,STTs),也是對證券交易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從表面上看,證券交易印花稅能減少投機引起的市場波動,防止過度投機和金融危機,從而調(diào)節(jié)金融市場定價,但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稅種并不像原先設想的那么有效。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趨向于減少或廢除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德國于1991年已廢除了股票周轉稅及中短期債券的交易稅,新加坡于2001年6月30日開始取消所有股票交易的印花稅,瑞典的證券交易稅也經(jīng)歷了“先征后廢”的歷史,而加拿大和荷蘭根本沒有開征過此稅種。那么,證券交易稅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將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證券市場上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對不同資產(chǎn)征稅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的變化以及該稅種的長期時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相應結論,并延伸到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取向。
從引入證券交易稅前后資產(chǎn)組合的變化方面分析
假設市場上有三種兩期(t0,t1)資產(chǎn):股票、債券和看漲期權。股票的初始價格S0=20元,三個月后,在狀況U下,其價格S0u=22元,在狀況D下,價格S0d=18元,狀況U和狀況D的概率均為0.5,該股票不支付股利。而且,三個月后,一個歐式看漲期權的到期價格為21元,無風險債券的年利率為12%.
不考慮證券交易稅,3個月后該股票的市場價為22元時,投資者將以21元買進期權,到期時以22元賣出去,賺取差價1元。同樣,股票的市場價為18元時,投資者將不行使該期權。設股票數(shù)量為Q,那么如果一個Q份股票與一個空頭在未來有同樣的收益,則:
22Q-(22-21)=18Q
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方向分析論文
一、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歷史
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最初是由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開征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的課征始于1990年,因其承擔了對調(diào)控證券交易的多項功能,所以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隨著90年代初滬市和深市證券交易所的建立,使證券市場日益活躍起來。證券市場上的經(jīng)濟活動必然產(chǎn)生經(jīng)濟利益,而經(jīng)濟利益必然包含有一定量的稅收。其時我國稅收立法滯后,沒有任何一個現(xiàn)存的稅收能夠覆蓋這項稅源,鑒于印花稅于1998年恢復征收,90年代初成為一個日益成熟的稅種,國家稅務總局授權上海、深圳二市對股權轉讓書據(jù)征收印花稅。證券交易印花稅最先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證券市場課征,當時深圳市政府參照香港證券市場,頒布了《關于對股權轉讓和個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稅的規(guī)定》,此時試行的是“對賣方征收0.6%”,從而達到約束股票轉讓的行為,目的是為穩(wěn)定初建的股票市場及適度調(diào)節(jié)資本利得;到當年的11月23日證券交易印花稅即改為”對買賣雙方各征0.6%”;然而不久,由于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認識不足,市場一度低迷,于是從1991年10月開始,深圳證券交易所將證券交易印花稅調(diào)低至“對雙方各征0.3%”,降幅達50%。上海在深圳試征證券交易印花稅取得經(jīng)驗的基礎上,于1991年10月對交易雙方開征了此稅,稅率也為0.3%。1992年6月12日,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體改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股份制試點企業(yè)有關稅收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了股份制試點企業(yè)向社會發(fā)行的股票,因購買、繼承、贈與所書立的股權轉讓書據(jù),均依書立時成交金額,由立據(jù)雙方當事人分別按0.3%的稅率繳納印花稅。1994年,我國開始進行稅制改革,提出了將證券市場上的印花稅改造成證券交易稅獨立征收的設想,并規(guī)定買賣雙方各征0.3%,最高可上浮1%,同時規(guī)定在證券交易稅未出臺之前,仍按原辦法征收印花稅,鑒于當時條件不夠成熟,《工商稅制改革方案》做出“緩一步出臺”的決定。其后,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水平幾經(jīng)變更。隨著證券市場的日益發(fā)展,證券稅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證券交易稅的正式實施顯得越來越迫切。
二、印花稅的主要職能
證券交易稅的主要職能是調(diào)節(jié)市場交易,但是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作用漸漸異化,財政收入職能似乎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早期的印花稅分成比例中,國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調(diào)整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調(diào)整分享比例,改為中央88%、地方12%;從2000年10月1日起將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調(diào)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從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國的印花稅收入不斷增加,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甚至在證券市場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竟占到上海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國印花稅達到了485.9億元,占當年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3.83%,這恰是我國證券市場前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總量的5倍。必須指出,一方面,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這種財政收入功能的發(fā)揮是以證券市場換手率過高為基礎的。目前我國股票的年換手率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國家的成熟證券市場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稅稅率的下調(diào),當然會影響到財政稅收,但是印花稅不會以稅率下調(diào)幅度同比例下降,稅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場交易,印花稅會有所增加。同時,市場交易活躍了,券商的傭金收入會增加,券商所交的稅也會增加。因此,我們在分析是否應對印花稅進行改革時,應該先考慮它是發(fā)揮出了市場調(diào)節(jié)職能,而并非是否發(fā)揮出了財政收入的職能。
三、現(xiàn)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隱憂
(一)征收印花稅依據(jù)不足
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論文
一、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歷史
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最初是由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開征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的課征始于1990年,因其承擔了對調(diào)控證券交易的多項功能,所以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隨著90年代初滬市和深市證券交易所的建立,使證券市場日益活躍起來。證券市場上的經(jīng)濟活動必然產(chǎn)生經(jīng)濟利益,而經(jīng)濟利益必然包含有一定量的稅收。其時我國稅收立法滯后,沒有任何一個現(xiàn)存的稅收能夠覆蓋這項稅源,鑒于印花稅于1998年恢復征收,90年代初成為一個日益成熟的稅種,國家稅務總局授權上海、深圳二市對股權轉讓書據(jù)征收印花稅。證券交易印花稅最先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證券市場課征,當時深圳市政府參照香港證券市場,頒布了《關于對股權轉讓和個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稅的規(guī)定》,此時試行的是“對賣方征收0.6%”,從而達到約束股票轉讓的行為,目的是為穩(wěn)定初建的股票市場及適度調(diào)節(jié)資本利得;到當年的11月23日證券交易印花稅即改為”對買賣雙方各征0.6%”;然而不久,由于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認識不足,市場一度低迷,于是從1991年10月開始,深圳證券交易所將證券交易印花稅調(diào)低至“對雙方各征0.3%”,降幅達50%。上海在深圳試征證券交易印花稅取得經(jīng)驗的基礎上,于1991年10月對交易雙方開征了此稅,稅率也為0.3%。1992年6月12日,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體改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股份制試點企業(yè)有關稅收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了股份制試點企業(yè)向社會發(fā)行的股票,因購買、繼承、贈與所書立的股權轉讓書據(jù),均依書立時成交金額,由立據(jù)雙方當事人分別按0.3%的稅率繳納印花稅。1994年,我國開始進行稅制改革,提出了將證券市場上的印花稅改造成證券交易稅獨立征收的設想,并規(guī)定買賣雙方各征0.3%,最高可上浮1%,同時規(guī)定在證券交易稅未出臺之前,仍按原辦法征收印花稅,鑒于當時條件不夠成熟,《工商稅制改革方案》做出“緩一步出臺”的決定。其后,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水平幾經(jīng)變更。隨著證券市場的日益發(fā)展,證券稅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證券交易稅的正式實施顯得越來越迫切。
二、印花稅的主要職能
證券交易稅的主要職能是調(diào)節(jié)市場交易,但是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作用漸漸異化,財政收入職能似乎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早期的印花稅分成比例中,國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調(diào)整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調(diào)整分享比例,改為中央88%、地方12%;從2000年10月1日起將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調(diào)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從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國的印花稅收入不斷增加,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甚至在證券市場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竟占到上海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國印花稅達到了485.9億元,占當年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3.83%,這恰是我國證券市場前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總量的5倍。必須指出,一方面,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這種財政收入功能的發(fā)揮是以證券市場換手率過高為基礎的。目前我國股票的年換手率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國家的成熟證券市場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稅稅率的下調(diào),當然會影響到財政稅收,但是印花稅不會以稅率下調(diào)幅度同比例下降,稅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場交易,印花稅會有所增加。同時,市場交易活躍了,券商的傭金收入會增加,券商所交的稅也會增加。因此,我們在分析是否應對印花稅進行改革時,應該先考慮它是發(fā)揮出了市場調(diào)節(jié)職能,而并非是否發(fā)揮出了財政收入的職能。
三、現(xiàn)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隱憂
(一)征收印花稅依據(jù)不足
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思考論文
一、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歷史
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最初是由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開征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的課征始于1990年,因其承擔了對調(diào)控證券交易的多項功能,所以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經(jīng)歷了多次調(diào)整。隨著90年代初滬市和深市證券交易所的建立,使證券市場日益活躍起來。證券市場上的經(jīng)濟活動必然產(chǎn)生經(jīng)濟利益,而經(jīng)濟利益必然包含有一定量的稅收。其時我國稅收立法滯后,沒有任何一個現(xiàn)存的稅收能夠覆蓋這項稅源,鑒于印花稅于1998年恢復征收,90年代初成為一個日益成熟的稅種,國家稅務總局授權上海、深圳二市對股權轉讓書據(jù)征收印花稅。證券交易印花稅最先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證券市場課征,當時深圳市政府參照香港證券市場,頒布了《關于對股權轉讓和個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稅的規(guī)定》,此時試行的是“對賣方征收0.6%”,從而達到約束股票轉讓的行為,目的是為穩(wěn)定初建的股票市場及適度調(diào)節(jié)資本利得;到當年的11月23日證券交易印花稅即改為”對買賣雙方各征0.6%”;然而不久,由于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認識不足,市場一度低迷,于是從1991年10月開始,深圳證券交易所將證券交易印花稅調(diào)低至“對雙方各征0.3%”,降幅達50%。上海在深圳試征證券交易印花稅取得經(jīng)驗的基礎上,于1991年10月對交易雙方開征了此稅,稅率也為0.3%。1992年6月12日,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體改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股份制試點企業(yè)有關稅收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了股份制試點企業(yè)向社會發(fā)行的股票,因購買、繼承、贈與所書立的股權轉讓書據(jù),均依書立時成交金額,由立據(jù)雙方當事人分別按0.3%的稅率繳納印花稅。1994年,我國開始進行稅制改革,提出了將證券市場上的印花稅改造成證券交易稅獨立征收的設想,并規(guī)定買賣雙方各征0.3%,最高可上浮1%,同時規(guī)定在證券交易稅未出臺之前,仍按原辦法征收印花稅,鑒于當時條件不夠成熟,《工商稅制改革方案》做出“緩一步出臺”的決定。其后,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水平幾經(jīng)變更。隨著證券市場的日益發(fā)展,證券稅制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證券交易稅的正式實施顯得越來越迫切。
二、印花稅的主要職能
證券交易稅的主要職能是調(diào)節(jié)市場交易,但是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作用漸漸異化,財政收入職能似乎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早期的印花稅分成比例中,國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調(diào)整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調(diào)整分享比例,改為中央88%、地方12%;從2000年10月1日起將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調(diào)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從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國的印花稅收入不斷增加,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甚至在證券市場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竟占到上海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國印花稅達到了485.9億元,占當年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3.83%,這恰是我國證券市場前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總量的5倍。必須指出,一方面,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這種財政收入功能的發(fā)揮是以證券市場換手率過高為基礎的。目前我國股票的年換手率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國家的成熟證券市場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稅稅率的下調(diào),當然會影響到財政稅收,但是印花稅不會以稅率下調(diào)幅度同比例下降,稅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場交易,印花稅會有所增加。同時,市場交易活躍了,券商的傭金收入會增加,券商所交的稅也會增加。因此,我們在分析是否應對印花稅進行改革時,應該先考慮它是發(fā)揮出了市場調(diào)節(jié)職能,而并非是否發(fā)揮出了財政收入的職能。
三、現(xiàn)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隱憂
(一)征收印花稅依據(j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