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05:47: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運動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運動性疲勞消除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運動疲勞產生機制消除手段運動生理學
【論文摘要】: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體能的恢復,是當前體育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就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分類、判斷及消除手段進行綜述。
運動性疲勞是運動生理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在競技體育運動中,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復與運動訓練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開始研究人類的疲勞以來,人們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勞的產生機制,研究消除疲勞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勞的產生與消除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出一個公認的看法,本文擬就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學機制、分類、判斷及消除手段進行綜述,以期為運動性疲勞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1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1.1運動性疲勞的分類
有關運動性疲勞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一般認為:運動性疲勞在人體中可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目前在軀體性疲勞方面研究成果較多。但能被人們接受的有以下的幾種區(qū)分方法:根據疲勞產生的部位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中樞疲勞、神經—肌肉接點疲勞和外周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時間的長短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性質的不同,將其劃分為生理性疲勞和病理性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部位的大小,將其劃分為全身性疲勞和局部性疲勞。
透視急性運動性軸索型論文
摘要:急性運動性軸索神經病;電生理;神經傳導速度
摘要急性運動性軸索型格林-巴利綜合征電生理特征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蜉p度減慢,伴有誘發(fā)電位波幅明顯減低;F波潛伏期正常;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誘發(fā)波幅正常;多有纖顫電位和正尖波。和經典型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脫髓鞘的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的電生理改變不同。利用神經傳導速度來分類格林-巴利綜合征亞型最輕易和最確切,利用電生理診斷標準可確定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病、急性運動性軸索神經病、急性運動性感覺神經病等格林-巴利綜合征亞型,動態(tài)觀察神經電生理變化,對治療及預后判定有指導意義。
急性運動性軸索神經?。ˋMAN)電生理特征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蜉p度減慢,伴有誘發(fā)電位波幅的明顯減低;F波潛伏期正常;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誘發(fā)波幅正常;多有纖顫電位和正尖波;恢復期運動電位時限多增寬。表明AMAN是一種不損害感覺纖維的嚴重運動神經病,和遠端運動神經末梢功能障礙有關。電生理學對AMAN的診斷、格林-巴利綜合征(GBS)的分型及對AMAN預后判定方面均有一定實用價值,本文僅就近年來AMAN電生理學方面探究進展綜述如下。
1AMAN電生理學學診斷價值的探究進展
一般來說,傳導速度減退代表脫髓鞘病變,運動誘發(fā)電位波幅降低代表軸索損害。經典型GBS由于脫髓鞘的病理特征,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為其首要診斷標準。雖然在疾病早期傳導速度減慢并不常見,約在50%左右,但在2-3周后提高至80%-90%[1-2。然而,李春巖[3報告自1991-1996年間,應用丹麥DANTECcANTATA型肌電圖儀檢查GBS患者229例,連續(xù)4周動態(tài)電生理觀察,發(fā)現有109例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在2周內無減慢或輕度減慢,而復合肌動作電位(CMAP)下降,小于正常下限的80%,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正常,和經典型GBS電生理表現顯著不同,而本組患者尸檢病理支持運動神經軸索變性。作者認為根據目前對GBS患者生前分型主要依據電生理診斷,提出對AMAN電生理學診斷標準為摘要:①患者1-4周電生理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不減慢;②同時伴有CMAP下降,低于正常下限80%;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正常。有報道提出AMAN損害電生理特征可歸納為摘要:①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蜉p度減慢,伴誘發(fā)電位波幅的明顯降低;②F波潛伏期正常;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和誘發(fā)波幅正常;④多有纖顫電位和正尖波;⑤恢復期運動單位電位的時限多增寬。
Mckhann等[4對21例經Johnshopkins醫(yī)院確診的AIDP和我國22例AMAN患者在發(fā)病年齡、測定時間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進行了電生理探究,結果表明21例AMAN患者正中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均正常,僅1例AMAN患者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輕度減慢。而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病(AIDP)中63%正中神經、87%的尺神經和21%的腓神經其感覺傳導速度減慢或消失。AIDP和AMAN兩組其四周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有顯著性差異。所有AMAN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蜉p度減慢,CMAP波幅明顯降低,近端刺激的CMPA振幅和遠端刺激所產生的相同。AMAN的F波(刺激運動神經產生產的逆行沖動到達脊髓的一種反射,前角細胞嚴重損害易使其消失)潛伏期正常。這說明AMAN是一種不損害感覺纖維的嚴重運動神經病,提示AMAN和遠端運動神經末梢功能障礙有關。肌電圖檢查發(fā)現所有病例肢體肌肉顯示去神經電位(正性尖波和纖顫電位),被檢肌肉運動神經元電位不能或僅少數能被隨意激活(小于正常10%),恢復期運動單位時限增寬。運動神經元形態(tài)正常。當誘發(fā)時感覺神經動作電位和F波在正常范圍內時,恢復通常是好的。Yuki等報告2例需使用呼吸機的重癥AMAN病例,電生理為AMAN所特有的改變。
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分析論文
1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1.1運動性疲勞的分類
有關運動性疲勞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一般認為:運動性疲勞在人體中可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目前在軀體性疲勞方面研究成果較多。但能被人們接受的有以下的幾種區(qū)分方法:根據疲勞產生的部位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中樞疲勞、神經—肌肉接點疲勞和外周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時間的長短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性質的不同,將其劃分為生理性疲勞和病理性疲勞;根據疲勞發(fā)生部位的大小,將其劃分為全身性疲勞和局部性疲勞。
1.2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機制
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機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運動醫(yī)學界對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對引起疲勞的原因和機理,在運動生理學上目前還沒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眾說紛紜。一般認為,生理和心理負擔過重,必能引起體內機能的變化,開始是某些生理常數的變化,如呼吸、心率、血壓等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一旦這些變化不能及時恢復正常,最終將導致訓練過度而產生疲勞。自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于運動性疲勞的生理機制提出過幾種假說。
“衰竭”學說理論認為:運動性疲勞的原因是體內能源物質的耗盡。最有力的證據是長時間運動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時常伴隨血糖濃度的降低,補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議運動猝死的生理機制以及預防
【關鍵詞】運動性猝死研究概況
運動性猝死是指與運動有關的猝死的簡稱,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心臟病學家的有關材料,運動猝死的定義是:有或無癥狀的運動員和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h內意外死亡[1]。隨著一些運動員在運動中或運動后的死亡,運動性猝死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內外一些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了討論和研究[2]。而關于運動猝死,國外已經有不少文獻報道,國內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就將對運動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生的生理機制以及預防進行綜述。
1運動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
1.1運動性猝死的概念
197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給猝死(suddendeath)下的定義為:急性癥狀發(fā)生后即刻或者24h內發(fā)生的意外死亡。它有三個基本要點:(1)自發(fā)過程;(2)意外發(fā)生;(3)進展迅速。其臨床特征主要是突發(fā)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在20~30s的嘆息樣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發(fā)生前可能胸痛、氣急,也可無任何預兆就突然發(fā)生。Maron(1980)等對運動性猝死下的定義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即刻出現癥狀,6h內發(fā)生的非創(chuàng)傷性死亡。目前,有些學者如(Chris1989)、(Quigley2000)等傾向于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fā)病1h之內,認為在運動中或運動停止1h內發(fā)病并導致死亡,稱為運動性猝死;但也有學者將運動中或運動后即刻發(fā)生的意外死亡稱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death),癥狀發(fā)作后24h內發(fā)生的意外死亡才叫運動性猝死[3]。
1.2運動性猝死的特征
淺談中藥調控運動型疲勞應對措施
摘要:疲勞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運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一種生理功能變化現象,如果運動性疲勞沒有得到及時的恢復而使疲勞累積導致疲勞過度,或者當發(fā)生運動性疲勞時沒有及時地進行調整,繼續(xù)保持原有的運動,使疲勞程度加深,導致力竭,這都會使運動性疲勞變成一種病理觀象,從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根據疲勞的產生機理,原因分析疲勞并采用一定的客觀判斷方法測試疲勞,進而運用一些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使機體快速有效地進行超量恢復,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訓練、工作和學習,進行更高水平的恢復,提高人體功能能力達到更高水平的運動能力貯備,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關鍵詞:疲勞運動性疲勞
一、運動性疲勞
運動性疲勞是人體在運動過程中一次性強有力的負荷或持續(xù)運動負荷后,靠應力集中的運動器官(關節(jié)、韌帶、骨骼、肌肉)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臟器和調節(jié)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變化為特點的導致運動負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覺不適、能量缺乏和代謝產物堆積等現象。根據超量恢復理論、應激理論和運動訓練理論,運動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個“疲勞—恢復—再疲勞—再恢復”的這樣的一個超量恢復的良性過程。故而一般的運動性疲勞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如果運動性疲勞沒有得到及時的恢復而使疲勞累積導致疲勞過度,或者發(fā)生運動性疲勞時沒有及時地進行調整,繼續(xù)保持原有的運動,使疲勞程度加深導致力竭,這都會使運動性疲勞變成一種病理觀象,從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根據疲勞的產生機理,原因分析疲勞并采用一定的客觀判斷方法測試疲勞,進而運用一些消除運動性疲勞的方法,使機體快速有效地進行超量恢復,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訓練、工作和學習,進行更高水平的恢復,提高人體功能能力達到更高水平的運動能力貯備和保持并增強人體健康。
二、產生機理:
軍事體育運動失眠思考
【摘要】目的對軍事體育運動項目運動性疲勞出現失眠的運動員,進行縱向調查研究,了解運動性失眠的發(fā)生率,并通過服用激活顆粒和修養(yǎng)膠囊,觀察對運動性失眠的治療效果。方法問卷調查法、縱向跟蹤研究法和數理統計法。結果與結論軍事體育項目運動員失眠多發(fā)于專項訓練期、比賽期或賽前期;運動級別越高發(fā)生失眠的幾率越大。激活顆粒和修養(yǎng)膠囊對運動性失眠干預有效。
【關鍵詞】運動性慢性疲勞;失眠;阿森斯失眠量表;激活顆粒;修養(yǎng)膠囊
Investigationandinterventionofmilitarysportsinsomnia
【Abstract】ObjectiveMakingcomprehensiveinvestigationontheathleteswithinsomniabecauseofchronicexercisefatigueinmilitarysportsandknowtheincidencerateofexerciseinsomniaandobservethetreatmenteffectofactivationpelletandXiuyangcapsule.MethodsQuestionnaire,verticaltracingresearch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ResultsTheinsomniaofathletesinmilitarysportsmainlyoccursinthetrainingperiodofitems,matchorbeforematch;thehigherthelevel,thehighertherateofinsomnia.ConclusionTheactivationpelletandXiuyangcapsulehaseffectontheinterventionofinsomnia.
【Keywords】chronicexercisefatigue;insomnia;Athensinsomniascale;activationpellet;Xiuyangcapsule
運動員競技水平提高的過程,實際上是就是“訓練-疲勞-恢復-再訓練-再疲勞-再恢復”波浪式前進的循環(huán)過程。如果機體長時間疲勞不能恢復就會引發(fā)各種病癥。失眠是常見癥狀之一,失眠會造成運動員精神倦怠,萎靡不振,造成疲勞恢復減慢,不能快速消除,形成疲勞積累,嚴重影響到運動員正常生活、訓練,威脅身體健康。
體育教學中的安全事故預防對策
1體育教學中的安全事故
1.1運動負荷引發(fā)疾病
運動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最直接的辦法。但是運動要適可而止,不要進行超負荷運動,否則易引起一些運動性疾病。常見的運動性疾病主要的癥狀有:運動性過敏休克、運動性腹痛、運動性暈厥以及運動性血尿等。運動性過敏休克是人體在運動時全身會出現蕁麻疹、喉頭障礙等過敏性休克綜合癥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臟驟停;運動性腹痛是運動者在運動前吃喝過多或不當以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運動后導致內臟功能紊亂;運動性暈厥是人體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全身無力、眼前發(fā)黑的休克前驅癥狀,運動性血尿是運動者在進行了大量運動后出現粉紅色血尿的癥狀。針對這些運動性疾病,需要教師和學生在運動前制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處理好教學中突發(fā)安全事故。
1.2運動過度導致猝死
運動猝死是指運動者在運動過程中或是在運動后1h(6h)內發(fā)生的非創(chuàng)傷性死亡。大多數運動性猝死是發(fā)生在長跑運動中,并且運動者都有心臟方面的疾病。
1.3運動不當意外受傷
體育認知形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體育;認知形式;運動性認知;學習方式
論文摘要:運動性認知是體育技能學習主要的認知形式,由此決定了體育學習方式具有體驗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而這些特征也是與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高度一致的。體育學習方式的轉變,既要改變認知至上的偏頗,又要避免脫離體育認知特點空談育人目標的極端傾向,對多樣化體育學習方式進行整合,并賦予體驗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征。
Abstract:Movementcognitionisthemaincognitiveformoflearningskillofphysicaleducation.Thisspecialcognitiveformdecidethat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characterizedofbeingexperiencing,self-independent,explorativeandco-operative.andthesecharacteristicsarealsohighlyconsistentwiththepurposeofall-roundeducationundernewcurriculum.ChangeoflearningapproachtophysicaleducationistovarybiasofcognitionsupremacyaswellasavoidextremetendencyofidletalkingabouteducationalpurposewhichhasdivorcedfromPE.cognitivecharacteristic,tointegratediversifiedlearningapproachandendueitcharacteristics,namelyexperience,self-independence,explorationandco-opera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ognitiveform;movementcognition;learningapproach
1問題的提出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方式,總是與這門學科特有的認知形式和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在學科具體的認知活動中的,但總體上看,文化課的學習由于在認知形式上的共性,也就具有學習方式上的共有特征。一般教學理論(包括新課程理論)主要關注的也是一般文化課程,因此,關于學習方式轉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大都能夠在文化課的教學中對號入座,直接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行為。但教學理論卻較少關涉體育學科的“個性”,導致許多體育教師對新的體育學習方式的認識上的迷茫,進而出現教學實踐中的拒斥傾向。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教與學的行為上,學習方式的轉變自然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和主要目標之一,但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卻受到了忽視。要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既要領會本次基礎教育改革的總的改革目標,又要
腦卒中失語康復護理策略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言語康復訓練方法對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的療效。方法對72例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病人進行系統訓練,在治療前后運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評估其語言功能,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評估標準提高1度者為好轉,并進行比較。結果運動性失語的Ⅱ度以上病人經過3~4周訓練后,明顯好轉31例,好轉7例;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后明顯好轉17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康復治療效果較差,其中仍有4例經康復訓練后并無明顯改善。結論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語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現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運動員心理疲勞分析論文
摘要:引起運動員心理疲勞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但其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運動訓練、競賽中,教練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采取這些方法,也可以將這些方法綜合使用,盡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達到預防和消除心理疲勞的目的,以完善運動訓練,提高訓練效果,增進運動員身心健康。
關鍵詞:運動員;心理疲勞;運動訓練
心理疲勞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務行業(yè)工作者地于情緒和精神壓力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80年代后期,該詞也開始用于那些由于應激和需要竭盡全力工作的領域,如競技體育(Smith,1986)和商業(yè)領域(Garden,1990)。現代運動心理學領域將其界定為:由于運動員長時間集中于重復性的單調、大強度訓練和比賽的情況下所造成的一種心理不安和疲勞感。
一、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的環(huán)境因素
1.運動員終日在封閉的場館內,如照明不足或過強,器械破舊,空氣污濁、高溫陰濕的環(huán)境,與冰冷的器械為伴,進行單調且超強度的重復性訓練,容易造成運動員心理上緊張的壓抑狀態(tài),引起心理疲勞。
2.運動項目訓練內容相對單一,訓練整體結構和人群相對固定,缺乏新異刺激,在訓練中,在長期單調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訓練主動性降低,內在動力不足,導致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積累。